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吳念真新故鄉動員令

吳念真空中對談-新故鄉願景 養水種電打造新溪望 2012-07-23 00:49 中國時報 【籌備籌畫:黃奕瀠、何榮幸/執筆:黃奕瀠】  莫拉克風災發生時,屏東沿海地區的災情慘重,泥水淤積近一層樓高的景象,激起台灣各界愛心支援。災後三年的今天,林邊看來一切如常,但人口外移、經濟不振的冷清感仍在,深怕再遇上淹水一切成空的林邊人,總有說不出的沮喪,幸好,還是有許多人不服輸,他們要以造山造海的憨膽,打造林邊「新溪望」。  背負「地層下陷」汙名 為故鄉叫屈  應本報與紙風車基金會「新故鄉動員令:三六八鄉鎮市區的第二哩路」專題之邀,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總幹事鄭婉阡接受主持人吳念真專訪時,為背負「地層下陷」汙名的故鄉叫屈,她強調,林邊將以乾淨發電和生態養殖等新面貌展現,「除了黑珍珠外,林邊人必須思考自己擁有些什麼。」  黑珍珠和養殖業,幾乎成為林邊的代名詞。原本滿布稻田和蕉園的林邊,在香蕉價格衰落後,將養殖業當作新出路,在民國五○年代為台灣立起養殖王國之名;至於「黑珍珠的故鄉」稱號,其實是地層下陷、土壤鹽化後「美麗的錯誤」。  鄉民養鰻魚又種蓮霧 像蜜蜂勤勞  「蓮霧是荷蘭人帶來的,每個人家外頭都有種紅蓮霧,是林邊人的零嘴。」鄭婉阡指出,民國六○年代,大家發現靠海的「鹽水埔」種蓮霧甜又好吃,剛好遇上石油危機,失業年輕人紛紛返鄉種蓮霧。前總統李登輝對林邊蓮霧的誇獎,激發農民的鬥志,他們用盡心思照顧蓮霧。鄭婉阡指出,和其他水果相比,蓮霧終年都得細心照顧,因而林邊人養鰻魚又種蓮霧,像是勤作的蜜蜂,整年忙個不停。  不過,莫拉克風災摧毀了林邊人積累的一切,更打擊他們的信心,「現在好像一切如常,但氣勢差很多。」鄭婉阡說商店很早就關門,街上冷清,林邊人的心也冷了,怕水淹來又都成一場空。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等社造團體也一樣,每個人心頭亂紛紛「很失志」。  風災後,屏東縣長曹啟鴻提出養水種電計畫─將無法使用的魚塭和蓮霧園土地租給電廠,以太陽能板發電,而農民地主則成為「長工」,保養面板,照顧得好,發電瓦數就高,地主便能分得較高的利潤,也能解決地層下陷的問題。  台糖種甘蔗破壞水文 養殖非原罪  「林邊一直背負著地層下陷的汙名。」鄭婉阡表示,地層下陷主因不只是養殖,過往台糖為種甘蔗而在斷層面抽水,破壞水文,卻讓養殖業擔起所有的罪名,「我們就像是在這個因果裡被捲動。」曹啟鴻是林邊人,看著他長大的林邊鄉親情義相挺,紛紛簽下契約。不料,經濟部後來發覺無法負荷,於是「吃西瓜翻面」,降低原本說好的保證收購價格。  林邊人再次受到打擊。「他們到台北抗議,只是手牽手站在那裡,不說話,也沒氣得跳腳。」鄭婉阡聳聳肩說,這就是林邊人,儘管土地因覆蓋太陽能板而死亡,失去耕作價值,但政府都這麼說了只好接受,「留下來的大多是老人家,也不打算拚輸贏了。」  林邊在日治時期是重要的轉運站,林邊人習慣接受外面事物到來。林邊地景不停隨著時代改變,如今太陽能板取代魚塭,頻讓返鄉遊子在網路上大嘆:「這已經不是我的故鄉。」  太陽能板下設滯洪池 下陷地再生  鄭婉阡表示,現在林邊發出了一個「新溪望」:讓林邊溪兩旁到海邊的地層下陷區土地,能夠二次利用。在縣長曹啟鴻和鄉民集思廣益下,決定在太陽能板下打造滯洪池。「因為是下陷區,過往都需要把水抽出去,現在是讓這塊區域有調節作用。」鄭婉阡補充,可以透過自然養殖方法讓土地重新被利用,在太陽能板下方各區段種植不同植物和魚蝦貝類,以回復土地的機能和生命。  「林邊離大鵬灣預定地很近,若大鵬灣發展起來,人潮都拉過去了,我們怎麼辦?」鄭婉阡說,他們得不停思考如何跑得比他們快,所幸,這些原本聽來天方夜譚的想法,也得到電廠支持,她驕傲地說,這可不是隨便說說而已,我們真的在做了。  ※訪談內容請見本專題官網「台灣368」,及「風聲」網路廣播電台。 發展困境-社區營造團體眾多 衝突也多 2012-07-23 00:49 中國時報 【執筆:黃奕瀠】  林邊的社造團體不少,民國八十七年就成立的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算是老字號。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林邊收留了許多讀書人,人文氣質濃厚,但也因此脫離不了政治意識形態糾葛。屏東縣長曹啟鴻先前擔任國中老師時,便帶領同事一起發起環保活動,但其黨外色彩讓許多人不敢親近當志工,一群有心人士便組成了中立的文史工作室,主要進行地方文史資料收集,而後又發起生態教育等活動。社造意識在台灣興起後,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的成員一一獨立出去成立新的協會,一個村裡就有數個組織。  「外面的人都知道林邊很會做社造。可是大家都要當第一,就會發生衝突。」鄭婉阡不避諱談論社造團體內的競爭,而她信服自己的組織,也是因為這些人仍維持初衷。  現在有不少社區開始共同合作,鄭婉阡表示,因為大家慢慢發現,在這個軸心裡,只有當大家一起轉,才能產生力量。過往的衝突心結對鄭婉阡這個新人來說不成問題,她可以一再嘗試和解並說服,除此之外,莫拉克風災的影響也甚大,「別人在災難中幫助我們,我們的心都會軟一點。一個再冷的人,得到一碗熱騰騰的湯,他都會慢慢溫暖起來。這是個溝通合作的好機會。」 突圍之道-養灘造林 癡傻為土地打拚 2012-07-23 00:49 中國時報 【執筆:黃奕瀠】  林邊人對未來沒有太多期待,似乎只要三餐飽、安穩過日就好,反映他們踏實平安的生活態度。不過,林邊仍有許多癡人,林仔邊文史保育協會理事長陳錦超就是其一,鄭婉阡時常想:「陳醫師怎麼每天都在作夢?」  牙醫師陳錦超是協會資深成員。在林邊人心中,他是一個「很兇」的醫生,但工作之外卻是個急公好義、樂於付出之人。「我本來很怕他,但逐漸發現他不是個驕傲的人,只是想做的事太多。」鄭婉阡說,陳錦超當醫生賺錢是為了替家鄉付出,出錢出力都少不了他。  風災後,林邊淤泥堆積如山,政府單位進行清淤,將淤泥往海岸填,破壞了紅樹林和溼地生態。附近居民認為,雨水應該會沖平積土,只要忍耐一下就好。陳錦超突發奇想說:「那我們來養灘造林。」  過往這片沙灘長滿了椰子樹,盡是椰子園,是阿公阿嬤那代玩水的地方,但如今卻是黑泥廢土成山,鄭婉阡質疑這要怎麼造林?陳錦超相當堅定,不停說服海灘旁居民一起養灘造林「顧沙土」。他到河川局申請種樹,「公家機關若要做事,都得發包。但有個團體說不用給錢,只要讓我們種樹就好,河川局當然樂見其成。」陳錦超和工作室的人帶著國小學童在長達二公里的沙灘種木麻黃、椰子等等植栽,相當於整個海岸線。  許多人質疑,如果颱風再來,這些沙土連同樹苗都會被沖走,陳錦超卻認為:「我們種一百棵,總有三十棵或十三棵留下來,那麼我們的子孫就知道我們曾為這塊土地打拚過。」他們如同精衛填海般癡傻,但仍懷抱著微弱的希望,願意好好去做。 生命轉個彎─鄭婉阡 從幹總事變總幹事 吳念真感佩 2012-07-23 00:49 中國時報 【執筆:黃奕瀠】 生命轉個彎!鄭婉阡(見圖)從幹總事變總幹事,讓吳念真非常感佩(王遠茂攝)  六十八年次的鄭婉阡是個單親媽媽。學歷不高的她多從事勞動工作,和丈夫離婚後,為了照顧生病的女兒,只能抽空賣「飯湯」及為人清潔打掃,「我曾和丈夫一起育鰻苗、種芒果、捕魚,沒有做過一份讓人看得起的工作。」  為了生存,鄭婉阡自稱很會「鑽縫」。莫拉克風災後,受託打掃一個幾乎被放棄的社造組織,卻成為這個組織最強勢的行動者,從「幹總事」變成「總幹事」。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理事長陳錦超很久之後,才發覺這位總幹事原本連電腦都不會,笑稱當初真是碰上了「詐騙集團」。  但這種勤作耐勞、積極面對生命的態度,讓主持人吳念真感佩連連,直稱這是一場愉快的訪問。鄭婉阡和林邊所展現的,正是強大的生命力,他說:「再聊下去,我怕會愛上你。」  當協會眾人受到風災打擊,灰心喪志時,什麼都不懂的鄭婉阡接起了所有的工作,悶頭打掃。「我看協會理監事都是老師、醫生很有氣質,我告訴自己要認真,所以認真讀了每一期的月刊。」她這才發覺這個成立十四年的協會真是了不起,更加投入。  儘管鄭婉阡書讀得不多,也沒有行政經驗,但她卻憑著耐心和憨膽「建請」警察局和鄉公所幫忙辦活動,甚至不停說服別人一起動手做:「我不怕別人拒絕我,如果他們拒絕我,一定不是他們不要做,而是還不瞭解我要幹嘛。」  當大家敷衍不來參與時,鄭婉阡會打電話說已經煮好一鍋綠豆湯等著,「彷彿她們不來拔幾根草,就會對不起那碗綠豆湯。」許多人笑說,一群讀書人遇上沒讀書的鄭婉阡,如同遇上「朱洪武(元璋)」一般,指山就叫大家造山,指海眾人就去造海,這群斯文書生就在她指揮下搬沙、填土和除草。  自認從沒做過一份被看得起的工作的鄭婉阡,在風災後,生命卻轉了個彎,成為一個協會的總幹事。她學會了電腦,為協會蓋起一棟生態屋,屋前有生態池,屋裡有浮力屋設計,樓頂還有菜園。她稱自己幸運,被協會激發出勇敢和堅持。不論社造這條路能走多久,但現階段她有強烈的使命感:「我很渺小,總想著要怎麼平衡前人努力過的路,想著怎麼銜接。」  她形容自己像時鐘裡的秒針,一直往前跑,「不論做時針、分針、秒針甚至是看不到的電池都好,一定要繼續走下去,這是我對自己的期待,也是我對林邊的期待。」


新故鄉願景-最不藝樣的醫院 諸元讓荒漠開花
深情花園裡處處都是獨特的裝飾雕塑。(蔡爾信提供)

動員令

距離香火鼎盛的北港媽祖廟不遠處,一棟三層樓高、半舊不新的建物豎立在眼前,這個已在北港小鎮屹立70年的「諸元內科醫院」,在早年百姓普遍生活困苦的年代,以專治肝膽重症聞名,很多人形容「這是一家最不像醫院的醫院」。因為,它用醫學哲學藝術,在荒漠播下美的種籽,醫治病患身體的病痛,也讓人在美的氛圍中沉澱心靈。
諸元內科醫院由蔡深河醫師創立,他的小兒子蔡爾信在蔡醫師過世後接棒管理,目前擔任醫院副院長,於中國時報與環宇廣播電台合作的「新故鄉動員令─368鄉鎮市區的第二哩路」專題中,暢談父親在地方行醫及落實藝術美育的歷程。
鄉下開業絕處逢生
「諸元內科醫院」
「諸元內科醫院」
為什麼取名「諸元」?蔡爾信表示,「諸元」是祖先在大陸時的堂號,以「諸事掄元」,勉勵子孫凡事盡心盡力,全力以赴。父親從小就喜歡讀書,有極紮實的文學底子,他從台北帝國大學(台大前身)醫學系畢業後,放棄繼續深造和在大都市開業的機會,選擇回到醫療沙漠的家鄉北港執業。
醫院進門處,牆上掛著一幅蔡深河的畫作「沙漠之花」,蔡爾信表示,它是醫院的精神指標,代表著「仙人掌精神」,畫中的沙漠就是在形容當時北港的醫療、文化資源缺乏由於仙人掌都是晚上開花,就像父親獨自在鄉下開業,沒有掌聲,要懂得孤芳自賞,在沙漠中,展現絕處逢生的生命意志力。
躲空襲照樣要看診
「這家醫院是以智慧和相互信任為基礎,以哲學為骨架、科學為肌膚、讓悲憫流貫其中,並且用藝術美化她」。蔡爾信說,這是父親用英文寫下的院訓宗旨,而且勉勵同仁從「仙人掌精神」開花結果再造綠洲,到創造「孔雀人生」,展現自信,活出精采的人生。
諸元醫院設院之初,正逢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物資管制且藥材缺乏,蔡深河經常一面看診、一面躲空襲,行醫過程相當艱辛。經過不斷努力,諸元醫院有如沙漠中的仙人掌逐漸壯大,擴建醫院 後,除了以科學和哲學的精神幫人治病,也期勉院內同仁要視病猶親,同時大力美化環境,讓醫院呈現不同的人文藝術氣息。
「7個柚子」道盡善行
蔡深河醫師最為地方津津樂道的是,許多民眾罹患肝病,尤其阿米巴原蟲經由血液進入肝臟造成的肝膿瘍,病入膏肓、橫著被抬進來,經過治療一兩周就活活潑潑走出醫院,其中「7個柚子」的故事,還被列入學校的鄉土教材中。
「7個柚子」的故事是,某一年中秋節前,一位行動不便的婦女,一拐一拐揹著骨瘦如柴幾乎快斷氣的6歲女兒來求助,小女孩因肝膿瘍肚子腫脹像個籃球,蔡深河院長馬上替她麻醉、抽膿、打抗生素,讓她住院治療又補充營養,當小女孩病情一日日好轉,母親反而愁眉苦臉,院長問母親有何心事?婦人才吐露自己沒錢付醫療費,院長當場同意免收醫藥費,這位母親走好遠的路把家裡僅剩的7個柚子送來,院長感動萬分,覺得這是他收到最貴重的醫療費,並把柚子分給員工享用,讓這一份感動不斷擴散蔓延。
蔡爾信說,老院長也是窮困起家,自己奮發向上的經驗,給很多小學生和弱勢團體極大鼓勵。身為牙醫師的李偉文有感而發的說,現在很多醫生從醫是想賺錢,或許,醫界應多多回想前輩的奉獻精神,在行醫路上多一點悲憫的心。
建熱帶植物園區圓夢
人的身體和心靈都需要療癒,為了讓住院病患有個放鬆身心的地方,諸元醫院頂樓種植了各式爭奇鬥艷的花卉,形成一座屋頂花園,供病患散心。除了醫療外,在近郊廣達萬坪的「熱帶植物園區」,也是蔡深河一家人將對自然的熱愛展現,並成了各界和地方人士開會參訪的熱門景點。
「不是只有博物館才有藝術之美,生活中也可以欣賞到『平凡之美』!」蔡爾信說,人人可以從自己的家裡開始做,例如在陽台不鏽鋼欄杆或玄關處種一些石蓮花,呈現生命力的美感,也可以促進周邊環境和鄰里人際互動更和諧,處處都是藝術與美實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