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2016的颱風

氣象專家吳德榮在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洩天機專欄」發文指出,芙蓉在昨晚發展至最強,今年只比「莫蘭蒂」、「尼伯特」弱。根據氣象局「路徑潛勢預測圖」,今天上午過後,琉球的風雨才會減小,它將轉而撲向九州及本州,最近兩天有日本的行程,應注意芙蓉的影響。吳德榮說,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昨晚8時最新模擬顯示,明天晚上8時熱帶系統在呂宋島東北方海面,將通過巴士海峽,距離台灣很近,朝廣東海面前進。吳德榮指出,由於其發展的時間不長,是否能跨過被定義的「輕颱」標準,很值得觀察,另外就是當其通過巴士海峽時距離台灣有多近,是否會影響及近海100公里範圍?因為模式還會調整,這都是這兩天要密切觀察的。吳德榮受訪時提醒,這個熱帶系統的結構很弱,很鬆散,但電腦模擬顯示會增強,且向台灣來,必須仔細觀察。因各國對颱風的資料不足,且充滿不確定的因素,不只科學還有主觀的看法,若日本命名之後,台灣就會跟著報颱風,依照目前的電腦模擬,「必須隨時注意氣象局的預報,且要盯著它的發展」。吳德榮說,未來幾天會影響台灣天氣的熱帶系統,若路徑更偏台灣,影響較大,偏向呂宋島影響減小,電腦模擬顯示此系統從巴士海峽通過,且靠近台灣,迎風面的東半部和南部的雨會比較大,北部偶爾下下雨。至於它會發展到多強、多近,是周三、周四觀察的重點。



尼伯特傷害:

莫蘭蒂傷害

梅姬傷害: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物種演化

長達數個世紀選擇性育種的結果,已使英國鬥牛犬(English Bulldog)出現多種健康問題。研究指出,讓英國鬥牛犬跟其他犬種雜交,是確保不會絕種最好的辦法。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1項基因研究指出,長達好幾世紀以來,為保留英國鬥牛犬身體特徵而選擇性育種的結果,導致近親繁殖已到若不注入新血脈就無法重返健康的程度。美國研究人員指出,英國鬥牛犬的美國遠親古英國鬥牛犬(Olde English Bulldog)是可行的新血脈。這項研究發表在「犬基因與流行病學期刊」(CanineGenetics and Epidemiology)。與英國有悠久文化關連的英國鬥牛犬也稱英國牛頭犬(British Bulldog),牠因擁有像兒童般的臉龐、性情溫和,也因上述研究共同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的皮德生(Niels Pedersen)所說,牠屬於不必太費功照顧的「優質公寓狗」,而受到全球青睞。長達數個世紀選擇性育種使英國鬥牛犬擁有多種健康問題,例如牠與眾不同的短臉短鼻(扁平頭)造成呼吸困難,成為不健康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另外,皮膚過敏、行動不便及生育問題,也都很常見。母狗常見骨盆狹窄問題,代表小狗經常須剖腹產出。呼吸問題則使公狗難以維持性交。

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益生菌優格





招名威今於臉書發文寫道,據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發表在《Gut》期刊的成果顯示,「每天一杯優格,就能降26%罹患大腸癌風險」。招名威指出:「優格是日常膳食攝入乳製品的重要產品類型,每天只要一小杯,不僅可以增加飽足感,更是解饞最好的甜點。」他列出優格的好處,包含補充蛋白質和鈣質、提高免疫力、促進腸道蠕動、預防骨質疏鬆、降低高血壓風險、防便秘。由於腸胃道易累積髒東西,這些易生菌能有效幫助髒東西排出體外,進而減少腸胃道裡的致癌物質。

此外,優格還能調解免疫力,比起牛奶更易於消化與吸收,招名威解釋:「這是因為鮮奶發酵過程中,乳糖會被乳酸菌分解成乳酸,原料乳中蛋白質和脂肪被不同程度水解,轉化成有益人體健康的多肽、胺基酸等,不僅易消化吸收,對於乳糖不耐症的人來說,就不會有喝完有腹痛水瀉的狀況發生了。」

招名威強調,優格不是減肥食品,之所以會在優格內加入大量的糖,是為了提升口感,還是含有脂肪與熱量,提醒民眾不要拿優格來減肥;因此,糖尿病患者也不宜食用,否則將會攝取過多糖分。

優格比牛奶更易於消化與吸收

招名威解釋,優格與牛奶相比,優格比較容易被消化和吸收,是因為鮮奶在發酵的過程中,乳糖會被乳酸菌分解為乳酸,原料乳中蛋白質和脂肪被不同程度水解,轉化成有益人體健康的多肽、胺基酸等,不僅易消化吸收,對於乳糖不耐症的人來說,就不會喝完有腹痛水瀉的狀況發生。

招名威提醒,大部分的優格製品為了提升口感,會在優格中加入大量的糖,而且優格本身就有脂肪和熱量,因此不適合減肥以及糖尿病患者飲用,否則可能會有糖分攝取過多的問

當然,科學家們一直以來都在嘗試。一九三○年代,日本微生物學家代田稔(Minoru Shirota)率先想找出生命力夠強韌的微生物,能不被胃酸先摧毀而抵達腸道。終於,他鎖定一種乾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casei)的菌株,把它放進發酵牛乳中培養,於是在一九三五年發明出第一瓶名叫養樂多(Yakult)的乳酸菌飲料。目前,該公司全世界的年銷售量約有一百二十億瓶。整體來說,益生菌產業是一門價值數十億美金的生意,其產品不但滿足我們的胃,也滿足我們對「天然」保健的欲望(儘管許多益生菌〔包括那些專利菌種〕都是經由代代的工業化培養而改造馴化而來)。有些產品的微生物是以活菌培養來繁殖,有的則是乾燥冷凍,再裝入膠囊或小包裝中;有些只含單一菌株,有的則是混合菌株。益生菌被宣傳成能改善消化、強化免疫系統,或治療各種消化及其他不適症狀的妙方。

就算是最濃縮的益生菌,一小包也僅含幾千億個細菌。這聽起來好像很多,但其實腸道中的細菌數是這個數字的至少百倍以上。喝下一杯優格所攝取的菌數不過微乎其微,而且,裡面的菌種也只是腸道菌裡的少數民族,並不是成人腸道菌群裡的主要成員。這些細菌大多與梅契尼可夫奉若至寶的細菌屬於同一類,它們都是乳酸的製造者,例如乳桿菌與比菲德氏菌,而它們之所以會被選中,多半是基於現實而不是科學上的理由。它們容易培養,能在發酵食品中找到,也禁得起從商業包裝工廠到消費者胃中這段旅程的折騰。「但是,它們絕大部分都不曾出現在人類的腸道中,也不具備久居在腸道中的條件。」傑夫.高登如此說。他的團隊透過監測志願者的腸道微生物群落後證實了這一點,他們每天吃兩次Activia 牌的優格,連續七個星期。結果發現,優格中的細菌既沒有進駐到志願者的腸道中,也沒有改變他們微生物群落的組成。這與赫特及肯德爾在一九二○年代發現的問題一模一樣,也與馬修.貝克以及其他研究青蛙益生菌的人員觀察到的現象相同。它們就像輕輕吹過的微風,什麼也沒驚動。

有些人認為這不重要,因為就算是微風,也能讓東西隨風輕擺。而高登的團隊果然發現了這種跡象。他們發現,優格能誘使小鼠腸道微生物短暫地開啟消化醣類的基因。隨後,溫蒂.蓋瑞特也發現一種乳酸球菌(Lactococcus lactis)的菌株能在不固著(或甚至死亡)的情況下幫助小鼠。在它進入小鼠的腸道時,雖然已經破裂,卻能在死亡之際釋出抑制發炎的酵素。它雖然是個能力糟糕的移入者,還是多少能有些幫助。

雖然益生菌「能」幫助宿主,但它真的「做到」了嗎?它的名字某種程度上就是答案。世界衛生組織將它們定義為「活微生物,適量服用可以為宿主帶來健康」。就定義來說,它們有益健康。名目上似乎有非常多的研究都支持這種說法。但在這些研究中,有許多是細胞或動物實驗的結果,與人類的相關性並不明確。而實際以人體試驗的研究,則大多只找了為數不多的志願者,因此實驗結果很容易產生偏誤和統計學上的僥倖。

要從這類研究中篩選出有力且可信的證據,是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很幸運地,受人敬重的非營利組織—考科藍合作組織(Cochrane Collaboration)已系統性地檢視了醫學研究。根據他們的結論,益生菌能縮短感染性腹瀉發生的期程,降低抗生素治療引起腹瀉的風險,也能挽救罹患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rotising enterocolitis,一種危害早產兒的可怕腸道疾病)患者的生命。結論就這些。比起誇大的廣告宣傳,這些結論並不聳動。目前仍然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益生菌能幫助罹患過敏、氣喘、濕疹、肥胖、糖尿病、常見類型的炎症性腸病、自閉症,或其他和微生物群落有關而導致不適症狀的人。而且,目前的證據也不能確認這些被文獻記載的好處是否真的是因微生物群落改變所造成的。

主管機關也注意到這些問題。根據其用途,益生菌通常會被歸類為食品而不是藥品。這表示製造廠商無須像製藥公司研發藥品一樣,必須面對極其嚴苛的規範。不過,這一點也禁止他們宣稱產品能預防或治療某種特定疾病 (因為只有藥品可以宣稱療效)。如果他們違反規範,就會面臨處罰。二○一○年,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US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控告達能(Dannon,在英國叫做Danone)食品製造公司,因為他們宣稱旗下品牌Activia 的優格能「紓解非常態性的腸胃蠕動不順」,或有助於預防傷風感冒及流感。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益生菌的廣告文宣用語都十分曖昧,幾近毫無意義,例如號稱「平衡消化系統」或「啟動免疫防禦」。

就連這些說法也面臨反對的聲音。在二○○七年,歐盟要求食品及營養補充品公司必須就其包裝上大量的誇大說詞,提出科學證據。如果他們企圖宣稱產品能讓人更健康、身材更好,或更苗條,就必須拿出證明。這些公司雖然照做,但提出的證據卻乏善可陳。面對數以千計的的證據主張,歐盟科學諮詢小組將其中超過百分之九十判定為證據不足,包括所有和「益生」有關的部分。由於這個字眼暗示了健康功效,歐盟在二○一四年十二月禁止它出現在食品包裝與廣告上。擁護益生菌的人士認為,這項禁令無視嚴謹的科學證據,而且會引發寒蟬效應;反之,抱持懷疑觀點的人士則認為,歐盟迫使業界提高標準,且必須對毫無根據的說法提出扎實的證據,這種做法相當正確。

然而,即使被過度誇大,益生菌背後的概念還是有其道理。考量細菌在人體中扮演的這些重要角色,透過服用正確的微生物增進健康應該是可行的。或許只是因為目前使用的菌株不合適:它們不僅在我們體內的微生物中占比極小,可以引發的影響也有限。我們在前面幾章曾討論過一些更適合的微生物:例如與較低的過胖風險和營養不良相關的嗜黏液艾克曼菌,或是能激發免疫系統抗發炎的脆弱擬桿菌,抑或是另一種抗發炎細菌—普拉梭菌(在罹患炎症性腸病患者腸道中非常顯著地稀少,而它的出現亦能使小老鼠身上的炎症性腸病症狀完全消失)。這些微生物可能會變成未來益生菌其中的一員,因為它們的本領十分切合我們的需求,而且效果令人驚豔,再者,它們都相當適應人體環境,有的甚至已經在健康成人的體內相當普遍(例如每二十隻腸道菌就有一隻是普拉梭菌)。這些可都不像乳桿菌是人體微生物群落中的小角色,它們可是腸道裡的大明星,所以移植到腸道絕對可以適應。然而還是必須再次強調:有效的移植固然可能會帶來好處,但同時也必須承擔較高的風險。迄今,雖然益生菌擁有「使用後非常安全」的良好紀錄,但這很可能只是因為它們在人體中占的比例本來就微乎其微。那麼,如果改用腸道裡比較常見的細菌當作益生菌,又會發生什麼事呢?我們從動物實驗得知,幼年時施予一定劑量的微生物,會對個體的生理、免疫系統,甚至行為造成長遠的影響。我們也已經知道,不存在所謂「好的」微生物,即使那些長久以來就屬於人類微生物群落的成員(例如幽門螺旋桿菌),都能同時扮演正反兩派的角色。在許多研究中,嗜黏液艾克曼菌曾被譽為救星,但在許多大腸癌的個案中,它也是位常客。在未能徹底瞭解它們如何改變微生物群落,以及改變後的長遠後果是什麼之前,都不應該輕易使用任何產品。如同青蛙的例子一樣,細節真的關係重大。

※ 本文摘自《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看生物如何與看不見的微生物互相算計、威脅、合作、保護,塑造大自然的全貌》。






台中市長官邸將改造為「不老夢想125號」的複合展覽餐飲空間,最特別是廚師及服務生全要聘雇年長者,擔任「不老料理人」與「不老服務生」;社會局長呂建德說,未來結合附近的一中商圈,讓「125號」成為高齡創新據點。
台中市長公館已在2002年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以往文化局委由民間經營餐廳,但屢引發爭議,且人氣不高。今年市府收回、移交社會局管理,由弘道老人基金會得標,預計10月開餐廳。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但為證明人老還是寶,這裡將開設「不老夢想125號餐廳」,招募全是「不老」的服務生與料理人,還提供阿嬤級的古早味與各式料理。77歲的鳳梨醃漬達人何秀阿嬤昨到場傳承技藝,教年輕人製作鳳梨醋,10月餐館正式營運時可調製鳳梨醋飲品販賣。呂建德說:「期待這裡是個世代融合場所!」因鄰近一中商圈,可以吸引年輕消費者上門,讓整個餐廳的氣氛更活潑。呂建德指出,不要將老人設限在長青學苑、關懷據點或老人活動中心,應讓長者走出來,與社會再次接觸,這裡就是獨一無二、提供高齡友善的職場空間。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董事長王乃弘表示,弘道投入長者服務21年,2007年首創「不老騎士」活動,開啟台灣長輩環島追夢先河,鼓舞長者社會參與。2016年則啟動「不老夢想125號」計畫,將「不老夢想」拓展到「不老職場」,讓大家了解「65歲」並不是退休的分水嶺,而是追尋自我興趣夢想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