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每年約有1萬人確診,超過5000人因此喪生。許多人都知道飲食習慣與大腸癌的發生有密切關係,不過,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治醫師張家銘提醒,很多人沒注意到,口腔內的細菌也可能會影響大腸癌的風險。
「口腔裡的細菌與大腸癌有關」,張家銘在臉書發文說明,大家都知道大腸癌主要與飲食習慣有關,不過,很多人沒注意到的口腔細菌也會有影響。特別是一種叫做梭形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的細菌,它會從口腔一路「旅行」到腸道,並在那裡引起健康異常。
梭形桿菌會貼在腸細胞上,改變腸道的免疫環境,讓腸道細胞更容易發炎。而慢性發炎就像是給癌細胞鋪路的溫床,讓那些已經有基因問題的細胞更容易失控。另外,這些細菌還能分泌一些毒素,進一步破壞腸道細胞的DNA,推動癌變。
張家銘指出,發炎的環境下,加上先天基因的缺陷,會讓突變容易發生,產生癌細胞。所以有大腸癌基因造成的先天傾向的人,包含有較高大腸癌多基因風險評分數,或是有APC或MLH1等基因變異的人,保持口腔健康就是預防的一大重點。
張家銘建議,定期刷牙、使用牙線、清潔舌苔,並每半年到一年進行一次牙科檢查,減少梭形桿菌在口腔中的孳生。飲食上,多吃富含纖維的蔬果和全穀類,可以幫助腸道「清潔」,減少細菌的孳生環境。
雖然身為牙醫師的工作就是照顧大家的牙齒,但傅筱芸醫師的理念卻是希望大家「盡量不要來看牙」。因為當你不情不願來到診所時,通常都是牙齒健康大有問題的時候。
她說,除了一年兩次的定期檢查,請大家像每天都要吃飯一樣,每天都要做好牙齒保健,因為每一顆牙齒都有它的功能與強項,少一顆就會差很多。除了平日在診所搶救大家的牙齒,她最希望大家都能靠自己的努力,留住每一顆珍貴的牙。
日本牙醫師協會曾做過一個調查,牙齒數量在20顆以上的人,對比只剩4顆以下的人,換算下來一生的牙齒治療費用可以省下1千萬日元!
健保署曾公布10大燒錢疾病,第3名就是牙齦炎與牙周疾病,第4名是齲齒(蛀牙),光是牙齒相關疾病就占了2名。最可怕的是人數,牙周病與牙齦炎的就診人數高達906萬人,齲齒約有578萬人。為什麼這麼多人的牙齒有問題?傅筱芸醫師分析,最大的原因就是「怕看牙醫」。她笑說自己也很怕,因為口腔神經很敏感,而且嘴巴是很隱私的部位,加上若從小有不好的經驗,就很難接受定期到牙醫診所檢查,能躲就躲。
「所以我建議如果家中有小朋友,請家長讓他們從小就來看牙醫,這樣長大對看牙科不會產生排斥與恐懼,比較能保持牙齒健康」。
身為牙醫師,傅筱芸說最讓她感到驕傲的病人是她81歲的外公蕭俊紳,因為除了定期到診所檢查,阿公還保有27顆真牙!
難道是因為傅醫師「不是普通孫女」的原因嗎?
其實在沒有健保、物資匱乏的年代,當年的阿公跟許多人一樣,全家共用一支牙刷,一直到上了高中才有自己的牙刷。後來阿公的弟弟當了牙醫,也從中學到許多保養牙齒的正確觀念。
- 觀念正確,每天都要認真刷牙,別吃太多傷害牙齒的食物,如酸的檸檬、費力咬的甘蔗都盡量少吃
- 定期保養,年輕時有牙醫師弟弟照顧,老了還有孫女牙醫,但家裡沒牙醫的也別擔心,全台有1萬5千名牙醫,拿出健保卡就可以有專業的醫師來幫你
- 牙刷刷毛軟硬要適中
- 刷牙的角度要正確,上下顎牙齒共有五面,每次都要刷到,最好固定從某一處開始刷
- 兼用牙間刷及牙線
- 吃過東西就刷牙,尤其是早餐及晚飯後
- 刷牙後用「哈氣」來檢查,如果有聞到嘴巴哈出來的氣有異味,就表示某一處牙齒沒刷乾淨
傅筱芸醫師簡介:星采牙醫診所台北館前院長,臺灣大學牙醫系,曾任臺大醫院牙科部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