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抗沉默殺手!不菸沒家族病史卻罹肺腺癌 他曝提高治癒率關鍵
你常忽略咳嗽、喘不過氣等肺部症狀嗎?小心與「肺纖維化」有關。一名建築業高階主管,平時就有咳、喘症狀,但因自認身體還很硬朗而不以為意,也沒有「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觀念,在一次健康檢查時發現CA19-9指數偏高,誤以為是惡性腫瘤,轉診至胸腔內科才發現肺部已嚴重纖維化,並確診特發性肺纖維化,而後病情很快轉急性惡化,不到一年即病逝。
胸腔科醫師呼籲,肺纖維化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而延誤治療。每年9月19日為台灣肺纖維化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籲國人應建立正確肺部健康觀念,留意「咳、喘、累」三大症狀外,也應定期檢測肺功能。學會日前也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健走活動,號召逾五百名高危險族群(50歲以上、吸菸者、自覺有咳、喘、累的民眾等)一起走出戶外、守護自身肺部健康收治上述個案的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肺纖維化俗稱「菜瓜布肺」,成因非常多元,較為大眾所熟知的有發病原因不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特發性肺纖維化不可逆,病友易因外部因素刺激導致肺功能急速下降,嚴重者走幾步路就覺得氣喘吁吁,甚至感到呼吸困難。他說,由於疾病進展因人而異且變化多端,若未及早發現並適當治療,五年存活時間比許多癌症還低。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鄭添財醫師表示,自體免疫疾病病友也是肺纖維化的高風險族群,提醒病友對於呼吸道症狀或身體異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為提高大眾對於肺部健康的警覺,傳授護肺三招教大家聰明「纖」定位,為自己的肺部健康把關。
首先,肺纖維化常見症狀為「咳、喘、累」,鄭添財說,臨床觀察到民眾往往都要咳到無法入睡,或是打擾到別人時才願意就醫諮詢,一旦確診為肺纖維化,此時肺功能早已嚴重下降;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也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嚴重呼吸道疾病,民眾如出現「濕咳、多痰、易喘」症狀且持續達三週以上,也請儘快到胸腔內科尋求專業診療。
其次,特發性肺纖維化的高危險群,應落實「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王鶴健說,肺纖維化的發展過程是由肺底往肺尖方向移動、周邊往中心方向蔓延。目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成因尚不清楚,但50歲以上男性、有吸菸史、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長期胃食道逆流或是曾暴露於高粉塵環境工作者,都是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王鶴健醫師指出,當肺部開始有纖維化的跡象,醫師在聽診後背下肺葉時,就可聽到有如魔鬼氈撕開的聲音,若有出現「咳、喘、累」三大症狀且已經持續八週以上,儘快到胸腔內科檢查。最後,自體免疫疾病者無論有無「咳、喘、累」症狀,都應定期肺功能檢查。鄭添財說,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因免疫系統錯亂而導致敵我不分地攻擊全身器官,一旦侵犯到肺部,就可能發生肺纖維化,若未及時治療將進展為「漸進性肺纖維化」。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乾燥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病友,都建議在醫師的專業評估下,每3-6個月定期安排肺功能檢查,追蹤觀察是否有肺纖維化的狀況。
鄭添財說,雖肺纖維化無法根治,對肺功能的傷害亦不可逆,所幸近年已有抗肺纖維化藥物可協助病友改善症狀,恢復生活品質外,更能延緩肺功能下降程度,避免疾病持續惡化,鄭添財醫師強調,病友也要配合醫囑,若有症狀都要即時向醫師反應,切勿自我診斷,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肺癌連續12年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首位,外科名醫陳晉興的使命,是早一點找到肺癌初期的病人,他如何走上這條防治「新國病」之路?
陳晉興是知名的肺癌外科醫師,前副總統陳建仁、知名主持人陳文茜、台北市長夫人陳佩琪等都是他的病人,同時他也是肺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簡稱LDCT)的大推手,與朋友聊天,總不忘敦促提醒:「有沒有去做,LDCT掃描的肺癌篩檢?」
三井餐飲事業集團董事長黃奕瑞,就在被陳晉興叨念了3回後,即使才剛做完健康檢查,還是乖乖地全家族都追加做LDCT。沒想到,家族中真的有人因此發現了肺腺癌,決定公司也跟進,在同仁的健康檢查增加這項檢查項目,結果,「竟也找到4、5位同仁有肺腺癌的問題。」讓黃奕瑞意識到陳晉興苦口婆心背後的原由。
初心》病患家屬求救 讓他力推早期篩檢
關於LDCT的肺癌篩檢,雖然各專家看法有些許的不同。陳晉興說他心裡清楚:「除了經費的考量,大家最擔心的是偽陽性的問題。」但是他強調,「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確是診斷早期肺癌最佳的工具。」
若看數字,肺癌連續12年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首位,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根據2018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0大癌症又以肺癌的死亡率成長最多。
身為肺癌的外科名醫,每天面對的都是為此求診的病人。有一年在診間,來了一對年輕夫妻,老婆抱著小孩,哭著對陳晉興說:「陳醫師,你一定要救救我先生,我希望他能看著孩子長大。」先生在一旁安靜無語,因為發現時已經是肺癌第4期(晚期),根本沒有辦法手術。
「如果診斷選擇可以重來,你會不會想早一點發現問題?」這是看遍生死,經歷過即使名醫也無法力挽狂瀾之後,陳晉興力推檢測預防的初心。「我現在已經53歲多了,也要開始下半場人生,我希望可以降低台灣的肺癌死亡率,透過篩檢早一點找到這群病人,緊接著找出原因,為什麼這些人會罹患肺癌,唯有知道彼此因果關係,也才能降低肺癌的發生率。」
起點》病中悔悟貪玩 為父親重考上台大
名醫並非一路坦途,「許多人聽到我是建中、台大醫學系畢業,就會認為我成績很好,這你就錯了。」陳晉興大笑。
出生於彰化縣芳苑鄉的王功村,陳晉興的父親原是王功國小的老師,後來應徵上了二林國中,「全家也跟著父親從王功村搬到二林鎮,二林沒有高中,鎮上成績還不錯的人,幾乎都選擇參加北區聯考,我考上了建中。」
北上來到台北市南海路,15歲的陳晉興像是被釋放的籠中鳥,高一、高二都在玩耍,打撞球、溜冰、排球、籃球、網球、跳土風舞⋯⋯,就是沒把心思放在課業上,直到升高三那年因為生病,有一周的時間沒辦法去上課,母親特地來宿舍照顧,「我突然明白,得好好念書。」大學聯考放榜,分數只能上牙醫系,為了父親總是常說:「我們家族要是能夠有一位醫師,不知該有多好!」他決定重考。
「在南陽街的補習班,認識了我太太,我們都是高四生,我常跟我的小孩說,爸爸要是沒有重考,就沒有你們2個。」隔年,陳晉興如願考上台大醫科。「那年代,在鄉下,有人考上了醫學系,那可是天大不得了的大事,除了放鞭炮還會宴客,我們家席開8桌,同學考上北醫,他們家請了30桌,」榮耀了父親,陳晉興笑得燦爛。
進入台大醫科就讀,陳晉興暗暗地打定主意選擇外科,這和他的臨床導師、當時的台大外科部主任教授朱樹勳(編按:現任亞東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有很大的關係,「就在大四那年,朱樹勳完成國內首例異位心臟移植手術,報紙以斗大標題登出,我希望自己未來能像老師一樣厲害。」
雖然早就選定外科領域,但畢業後因為兵役的問題,沒有辦法留在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他先到省立台北醫院當了1年的外科住院醫師,才重回台大,而且回來的第一年,還得「降級」從第一年住院醫師開始做起,「朱樹勳教授跟我說,省立醫院和醫學中心訓練等級不一樣,擔心我會跟不上進度⋯⋯。」
精進》以外科為志業 緊抓任何開刀機會
陳晉興決心趁機把基本功練得更加扎實,他很清楚,外科醫師的醫術與口碑是建立在開刀房,「開刀是不能有分毫的閃失。」他認為,「外科的養成不能紙上談兵,『做中學、喜歡做』很重要。」因此,他總是跟學長姊說:「我很喜歡開刀,你值班的時候如果不想動刀,就叫我來。」藉此緊抓機會,不斷精練技術。
住院醫師第3年,開始選專科,他當然想師從朱樹勳去心臟外科,「何況,朱樹勳還是外科部主任,心臟外科更是頂尖的熱門。」問題是,心臟外科也有優秀的人選,當時是大熱門。
不想與人爭的陳晉興,最後選擇了冷門的胸腔外科。如今看來,當年的選擇反而成就了今日的陳晉興,肺癌成為台灣的新國病,他也在肺癌領域成為翹楚。
「我覺得,我的人生可貴在那多1年的時間——重考時遇見了人生旅途上重要的『牽手』,也因為重考,我知道自己不是特別的優秀,班上有高中念2年就進來台大醫學系;在省立台北醫院的那一年,莊世明主任無私、熱忱地教導我,即使他知道我不會留下來,他讓我更篤定一生願意走外科這份志業。」
現在,莊世明的兒子莊仁豪來到台大癌症醫院擔任主治醫師,和陳晉興一起工作,「這就是人生的緣分,誰都猜不準的。」陳晉興也打算以同樣熱忱的傳承,回報莊世明的兒子。
身為台灣胸腔內視鏡手術的名醫,陳晉興平均每個月約100台刀,加上每周五節門診超時看診,以及去年8月起,接下台大癌症醫院副院長職務,工作更加忙碌,他依舊精神奕奕:「歌手開演唱會時,他會不會覺得累?」那種被需要、被當偶像的感覺,是他成就感的泉源,直言「這份成就感就是『蠻牛』,雖然不能喝,只要看一看就可以迅速補充體力。」
「我在開刀時不能有音樂、聊天,非常非常的serious(嚴肅),因為每個病人都不能出事,每個病人都是很大的託付,每個病人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也正因為醫者仁心,陳晉興說:「當我順利完成一台刀,心裡就會非常的感謝。」
跟著陳晉興五年多的助理說:「外科醫師通常脾氣都不太好,但陳副院長不太一樣,他是『念』,會一再提醒,希望團隊按照他的步驟做事。」例如在開刀房,護理師幫他戴手套時,一定記得覆誦:「右手7碼,左手7碼。」(編按:再次確認手套尺寸,避免戴錯浪費)助理又說:「陳醫師會送《肺與肺病》給每一位開刀的病人,還會幫病人將要看的重點摺起來,也是再三地提醒一定要閱讀。」
台大醫院專任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允中形容,陳晉興是具有智仁勇特性的醫師,他說:「陳醫師有很大的胸襟可以與其他專科醫師合作,例如讓肺癌病人可以在同一間手術室完成腫瘤的定位和開刀,減少病人等待的焦慮;門診一節看了近百位病人,完全沒有外科醫師的大架子。」
陳晉興除了出國以外,就連假日,每天總是一早7點就到病房巡房,一周有2個整天開刀日,五節的門診,另外半天負責教學。診間、開刀房、病房、研究室幾乎填滿了生活,太太張馥芳說:「他只走3條路:徐州路、林森南路、台大醫院的景福通道,不是通往病房、診間、開刀房,就是在研究室。」
暖醫》把電話留給病人 互動更有溫度
病人多、醫術好的醫師很多,有溫度的醫師卻未必多,陳晉興卻是其中之一,打從2009年起,他就因為住院病人一句「陳醫師你不在時,我們很像孤兒」,就把自己的電話留給病人,「我發現從此和病人的互動反而更好。」即使如今他又接下癌症醫院副院長職務,行政與管理工作更多更忙,他還是把手機號碼留給病人。
陳晉興的理由很簡單,進行胸腔手術,病人需要全身麻醉,「你知道有人麻醉後就再也醒不過來……,例如中風、心肌梗塞、腦動脈瘤破裂、大出血等,病人把生命託付給你,你怎麼會不把電話給他呢?」
陳晉興從白袍的口袋裡,拿出一疊可以隨時給病人的紙條,上面印著肺部腫瘤病患接受手術後注意事項,以及寫著自己名字的緊急聯絡方式、Email、電話。
「我的病人都很可愛、貼心,他們都寫信、傳簡訊比較多,打電話反而不多,有病人打來說,『陳醫師沒想到真的是你哩!』」陳晉興眼神藏不住的笑意和溫暖,還有一點點的得意。
或許,就如陳晉興自己所言,重考、住院醫師那多一年的時間,造就現在的他,讓他深刻體會身為醫師的天職。「可以在台大看診、開刀、教學、研究,還能和病人做一輩子的朋友,那份快樂、成就感,被需要,人生還有什麼好要求的呢?」陳晉興說。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臺灣從民國105年開始,肺癌就已經成為國人癌症死亡的第一名,每年的死亡人數大約有一萬人左右,佔了所有癌症死亡的五分之一,超過一半的肺癌患者在確診時已經是晚期,近年來更有年輕化的趨勢。」
臺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vs.病友賴先生:「你肺功能恢復的狀況如何,其實都還蠻穩定的,對那生活作息啊,有恢復正常嗎?還是說開刀之後會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其實影響不大,其實因為第一我還蠻年輕,所以說體力上都還OK,雖然肺有切除,但是應付一般生活都沒有什麼太大問題。」
每一次回診追縱,專心聽著醫師詳細解說病況,對今年49歲賴先生來說四年前突如期其來的背痛,剛開始以為是筋骨痠痛,去藥房買止痛藥服用半年,仍然沒有好轉,當時驚覺不對勁立刻就醫檢查醫師宣判肺癌第三期。病友賴先生:「那個痛就是摸不到你就是怎麼弄,就是碰不到它,但就是痛在裡面,對所以說這個就是我當初,沒有第一時間去拖了半年,所以說還是要早點發現會比較好。」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vs.病友賴先生:「(比較少做健康檢查)也是。」
病友賴先生:「就是沒有去注意到,應該正常來講,如果以我那時候痛,就不會到這麼後面的期數,治療上會比較更容易。」
透過影像資料能清楚看到,賴先生化療前當時肺部腫瘤6.5公分,化療後縮小成3.5公分,再進行手術切除後,至今未復發。
臺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一開始背痛,然後到醫院就診,然後就發現是這個。第3期晚期的肺癌,那一開始的話,外科醫師判定無法直接手術切除,於是我們讓患者接受化學治療加放射線治療,還有免疫療法讓這個腫瘤縮小之後。再經由這個外科醫師判斷,那腫瘤需要縮小的程度相當理想,所以可以手術切除,手術切除之後,還有做這個術後的輔助性這個治療哦。」
彰化秀傳醫院醫療副院長李佳穎:「其實標靶藥物都會有效,但是另外大概有30%到40%的患者,只能接受傳統的化療,但傳統的化療其實副作用比較多,而且它的效果其實通常不是太好。」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根據國際肺癌治療指引,有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第一線治療建議使用標靶治療,沒有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第一線建議使用免疫治療或免疫合併化學治療。」
彰濱秀傳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竣期:「如果沒有符合健保使用免疫治療的規範條件,那就只能接受傳統的化學治療,值得注意的是,有基因突變的肺腺癌,健保給付的涵蓋率高達72%,但是沒有基因突變的肺腺癌,健保給付的涵蓋率卻只有17%,因此呼籲政府應審慎整合健保資源,精進晚期肺癌的治療,進而改善預後。」臺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肺癌的話,那在過往肺癌,我們可以看到肺癌的發生率啊。隨著年齡而顯著增加,但是近年來看到這個,肺癌罹患的年齡的中位數下降的趨勢,近10年來這個男性自從72歲降到68歲,女性是從67歲,降到這個65歲,那有這個下降的趨勢。」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即使政府這幾十年來,一直強力推動早期的肺癌篩檢,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做早期的肺癌篩檢,其實肺癌在這幾年來,一直是國人癌症死亡人數的第一名,最主要的原因是,即使越來越多的病人,被早期篩檢出來,大部分肺癌被診斷出來時超過50%,還是處於比較中後期的患者。」
彰化秀傳醫院醫療副院長李佳穎:「比較中後期的肺癌患者,其實就會需要使用很多藥物的治療,包括標靶藥物包括化療,包括一些現在比較新的免疫療法、細胞療法等等,在臺灣比較特別,臺灣其實大概70%的患者,大概都可以從他的基因檢測出來。」
[NOWnews今日新聞]人生30歲才剛正要開始起飛就得肺癌!日前才剛入選正妹白衣天使的外科專科護理師雅薇透露,上個月健康檢查時,多花8000元加做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沒想到竟然意外發現自己罹患肺腺癌,當天感到非常無助,完全是哭著上班,感嘆「我才30歲,為什麼會得肺癌!不煮飯不菸不酒,家族也沒有遺傳史!」
雅薇日前在IG上分享罹癌的過程,透露在醫院進行時,做完當下自己用電腦看到一顆充滿敵意的結節,於是馬上打給胸內、外科主任幫我看片子,結果胸腔外科醫師坦言「這一顆....感覺不太好」後來在雅薇的逼問下,才脫口說出「這可能是惡性.....」讓雅薇當天崩潰,幾乎是哭著上班,但還是擦乾眼淚裝鎮定的處理病人的狀況。
雅薇透露,最終她被轉介到台大醫療團隊,副院長陳晉興看完片子和善地說「80%是惡性,但你放心我幫你開刀處理,我保證不會轉移!」不過突如其來的消息,還是讓雅薇不能接受表示「我還很年輕,我開始跟一般人一樣,瘋狂查詢死亡率、復發率,想著未來這個基因會不會跟我一輩子讓我提早面對死亡」。
而在日前,雅薇已經開完刀,她表示「我做的是胸腔鏡肺腫瘤併淋巴廓清切除手術,確定是肺腺癌第一期,病理分期與後續治療還要等上一週,心情上也慢慢調適,後來癌醫的腫瘤內科專師學姐來看我,她分享她腫瘤內科的病人幾乎都是三或四期,有些發現也不過35至40歲出頭,他們現在也正很努力投藥治療,甚至回到職場工作,在台灣醫療上他們都有機會看的自己孩子畢業」。
雅薇說「我想,在30歲能提早發現已經很幸運,如果今年沒有自己加做LDCT,就算每年X光檢查也看不到,謝謝我很重要的朋友,她常常提醒我要記得健康檢查,催促我要保好保險」。
雅薇提到「一路上親友、同事、家人、甚至台大幫我做檢查的放射師、抽血檢驗師、護理師、醫師看到我的年紀都會好奇問我一句『你怎麼會想到要做這個檢查?』我只是這半年有偶爾咳嗽加上長期偏頭痛沒有改善,才想自費多做低劑量CT及腦部核磁共振,但檢查發現這顆位置與咳嗽無關,算是咳嗽給我的警訊,也算是我多花$8000多救了我自己」。
貼文一出,不少網友紛紛回應「看到快哭了....幸運已經開完刀!妳是最棒的加油!」、「大家健康檢查的錢真的不要省,沒有健康的人生,什麼都別談了」、「妳是最棒的!好心疼QQ」、「感謝勇敢的妳說出這件事情!願未來持續正向!」、「美麗的白衣天使加油」、「我身邊也有朋友早期發現跟治療,現在已經沒事了!多虧你有警覺,加油加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