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4日 星期二

腰椎背痛

 如果您經常久坐,真的要特別注意!坐太久其實對腰椎是一個很大的一個負擔,往往比你站著的時候腰椎受的力量還要更嚴重,醫師建議,如果想要保護腰,不要太早退化。在辦公桌上工作別坐太久,才能保護好腰椎。醫藥記者蔣志偉:「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期刊,研究指出過去以來都很清楚,久坐會升高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健康風險,研究發現定期起來動一動的人,能降低疲勞改善心情。」

彰化秀傳醫院骨科部主任胡名賢:「一般來說我們在門診的時候呢,都會建議病患不要坐太久,因為有時候我們開完刀的病人,病人就會說我們是不是要休息久一點,他就一直坐著都不動,可是坐太久其實對腰椎是一個很大的一個負擔,往往比你站著的時候,腰椎受的力量還要更嚴重。」

臺北榮總脊椎外科主治醫師暨助理教授林希賢:「老一輩的人常常會說,坐椅子要坐滿,指的就是要給腰部,這邊有一個局部的支撐,但即使在這情況之下,研究顯示這樣子坐姿,下背這個壓力也比站姿會增加到40%,那如果像一些年輕人維持這樣子姿勢,長期做一些活動的話,腰部沒有支撐甚至有點駝背,這樣子局部的壓力會增加到90%,所以如果可能必須在維持這樣姿勢情況之下,建議局部的活動比如說抬抬腿,稍為有一個改變動作,一個支撐的運動,輪流這樣子做,都可以促進這個下肢,以及下背的血液循環來減少這個下背的關節炎的壓力,進而減輕症狀疼痛的發生。」

醫藥記者蔣志偉:「為了讓腰椎不要受到這麼大的負荷,通常醫師會建議,每坐大概20到30分鐘左右,就可以站起來走一走5分鐘,可順便利用這段時間,可以讓腰椎受的力氣和受的力量減少,通常也可以伸伸懶腰,讓肌肉動一下。」彰化秀傳醫院骨科部主任胡名賢:「其實最主要的差別就是,讓你不要習慣用某一些肌肉的力量,當你站起來的時候,你可以使用到其他不同的肌肉,而讓你原本坐著的時候,使用的肌肉可以得到舒緩的一個機會,這樣子呢也可以減少你下背痛的機會,一般照著我們的文獻記載,你坐著的一個壓力的測試呢,是遠比你躺著側躺還有站著還要多,所以呢如果想要讓你的腰好好的保護,不要受到那麼早就有退化的問題,就不要在辦公桌上面工作太久

醫藥記者蔣志偉:「不只是久坐其實你久站或者是久躺,對身體也一樣有不好的影響,如果你維持在同一個姿勢很久,其實有些血管會因為姿勢狀況,造成壓迫,也就是說血流量會變少,就有可能造成血栓風險,因此身體的每一個姿勢,都可能造成某一些血管,在不正確的姿勢下,受到壓迫。

彰濱秀傳醫院副院長暨復健科主任徐永南:「那你使它的血流量變少的時候,就有可能在那時候產生血栓,會對身體有非常不好的影響,長期下來甚至會造成日後,可能造成中風的可能性,那另外如果說你久坐的話,最先壓迫到的就是你的椎間盤,椎間盤就是我們脊椎跟脊椎之間的緩衝墊,這個椎間盤它本身富含水分,但是它的血液循環不是那麼好,如果你在同一個姿勢下,對它的特定的壓迫的壓力,會造成它局部的缺乏水分的供給,跟血氧的供給那會造成它的變性,就容易造成椎間盤的突出。

臺北榮總脊椎外科主治醫師暨助理教授林希賢:「坐的時間同一個姿勢,維持太久的情況,造成局部血液循環比較減少,那肌肉比較緊繃,這些都是有可能造成下背不舒服的原因,譬如說抬抬腿抬抬屁股,都可以促進下半身下肢的血液循環,那讓這些原來血液循環就比較不好,椎間盤這些組織構造,可以得到一些養分,研究顯示坐姿會根據不同的姿勢,比站著時候更增加下背的壓力,增加40%至90%。」醫師指出經常在電腦前繪圖或是3C產品重度使用者以及電競選手,經常會有下背痛的問題,民眾一定不可以長時間久坐不動,大約30分鐘左右起身動一動,保護腰椎降低傷害風險! 快加TVBS娛樂頭條好友!沖繩機票在等你了


現代人因生活壓力大或是生活作息不固定,時常引發身體部位的疼痛。其中「背痛」是許多人常見的問題之一,也可能因此影響到生活的各個面向。醫師表示,壓力、姿勢不良及肌肉緊張都有可能引發背痛,也建議三點照護背痛的做法,包括:睡覺要注意姿勢、加強核心肌群要靠鍛鍊、需要就醫就不要拖。

神經外科醫師謝炳賢醫師在臉書分享,民眾若有背痛的問題,除了尋求醫師協助外也可以自己注意調整生活習慣。第一項為「睡覺要注意姿勢」,他表示若有背部疼痛問題,民眾一定要給自己適當的休息時間,和充足的睡眠品質。應避免長時間相同的姿勢,像是久坐或久站,就算工作忙碌很累、也務必要記得起身走走。另外,選擇合適的床墊也相當重要,還有躺床的姿勢以及如何正確起身也是重點之一。



第二項為「加強核心肌群要靠鍛鍊」,適當的運動及核心肌群的鍛鍊,可以減緩背痛以及增強背部的肌肉。謝醫師表示,民眾可以選擇低衝擊的運動,像是:游泳、散步或瑜珈,有助於增強背部支撐肌肉及改善姿勢。第三項為「需要就醫的不要拖」,因背痛後可能隱藏了「骨質疏鬆」、「脊椎關節病變」、「椎間盤突出」等問題,民眾若持續經歷嚴重的背痛且未改善,記得務必尋求醫師的治療。

根據TVBS《健康2.0》中的報導曾表示,衛福部在2019年平均每人門診就醫次數前二十大疾病,背部病變就排第十名。馬光中醫診所李建志醫師指出,民眾若有「下背痛」的狀況,可尋求中、西醫治療方式改善。西醫主要以「藥物及物理治療」為主,而下背痛的診斷通常都需要經詢問病史與檢查。中醫則是以「針灸、中藥」為主,以調理氣血及疏通經絡方式進行。李建志醫師也提醒,除了看醫生外,下背痛患者要避免「久坐」,若需久坐也應該以「背墊」支撐下背,也可以透過游泳、重訓、步行及慢跑等運動改善。







背痛不同位置代表的警訊


今津醫師也設計了一張背痛部位圖,分別解說不同部位背痛時,民眾可以簡易判斷自己罹患怎樣的疾病以便及早至內科就診。

左上背疼痛: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


  • 可能性1:如果左背上側出現像是心臟被人用手握住一樣疼痛的話,就有狹心症或是心肌梗塞的疑慮,嚴重者甚至整個背部都會疼痛。

  • 可能性2:如果心臟像是要裂開了一樣疼痛的話,就有可能是主動脈剝離或者是主動脈瘤。

右上背疼痛:肺炎、肺結核、支氣管炎等


  • 可能性1:如果右背上側疼痛且伴隨著咳嗽,咳嗽的聲音響亮就有可能是肺炎、肺結核等肺部疾病,通常患者的咳嗽帶痰且容易胸痛,身體容易發熱且喘不過氣來。
  • 可能性2:如果咳嗽時聲音沒有那麼響亮,但是一咳起來就整個背都在疼,那可能是因為氣喘、感冒及吸菸等原因造成的支氣管炎。通常患者會有胸悶以及多痰的問題。

  • 左下背疼痛:胰臟癌、急性腎盂腎炎、腎結石等


    • 可能性1:如果是在飯後或是酒後出現劇烈疼痛且難以忍受,那可能是胰臟發炎,甚至有胰臟癌的疑慮,尤其是飲食中含有高量脂肪或是酒精,具有膽結石病史都會增加胰臟的疼痛程度。
    • 可能性2:全身發熱並伴隨左背下側疼痛,有可能是急性腎盂腎炎或者是腎結石,由於腎臟在身體兩側都有,所以左右都有可能會出現疼痛。

    • 右下背疼痛:十二指腸潰瘍、肝炎、急性腎盂腎炎、腎結石等


      • 可能性1:若是在空腹時感覺到心窩、右下背部等部位像是被人用力戳刺一樣,就有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一般來說好發在20~40歲的年輕族群。

      • 可能性2:疼痛感一路從右邊側腹蔓延到背部,且身體沉重、倦怠就有肝炎的疑慮。
      • 可能性3:全身發熱並伴隨右背下側疼痛,有可能是急性腎盂腎炎或者是腎結石,由於腎臟在身體兩側都有,所以左右都有可能會出現疼痛。

      • 腰部周圍疼痛:尿道尿管結石、輸卵管發炎、子宮外孕、巧克力囊腫等


        • 可能性1:如果下腹部及腰間出現間歇性的劇烈疼痛,一發作起來甚至完全無法站立就有可能是尿道及輸尿管結石,甚至有女性認為這種疼痛發作起來比生產時陰道的撕裂感還還難以忍
        • 受。

        • 可能性2:如果全身發燒且出現腰部疼痛感就有可能是披衣菌感染等性病所造成的輸卵管發炎、子宮外孕等婦科疾病。

        • 可能性3:如果經痛比以往更為劇烈,且一路從下腹部往側腰發作的話,就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巧克力囊腫。
背痛位置&背痛原因

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健康守歲

 守歲是過年的傳統習俗,象徵著辭去舊歲、祈求長輩長壽,不過民眾守歲時除了熬夜,也多會喝酒、久坐、大吃大喝等,再加上此時大多天氣寒冷,容易引起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提醒,民眾守歲時也要注意避免相關風險,如此更有助身體健康。

過年守歲留意6大健康地雷,
醫:風險越多越不利健康。

張釗監醫師表示,民眾過年守歲,熬夜這行為本就會影響血壓,不過最常見的一大問題還是在久坐,不論是打麻將、追劇、玩撲克牌、打電動等等,這些活動往往從晚餐後更早之前就開始,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將可能影響血液循環、血小板凝結、出現血栓、形成深度靜脈栓塞,甚至引起肺栓塞危害生命安全。

而久坐除了易增加靜脈血栓風險,也同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再加上過年時民眾也常會喝酒、大吃大喝,比日常更來的沒有口忌,影響血管健康、三高等慢性病族群容易控制不佳,被稱為第四高的痛風也容易因此發作。且此時通常也正是天氣較為寒冷的時候,溫差所帶來的影響,風險也將再繼續上升。

張釗監醫師表示,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往往就是各項不起眼的因素不斷累積所引起,例如熬夜、天冷、大吃大喝又久坐打牌,突然自摸情緒高漲,進而心肌梗塞、心臟病發,這聽似只是個玩笑話,但確實是有可能發生的。而同樣需注意溫度變化的活動,也包括了到戶外抽菸、出門放煙火等,這些都是民眾需要特別留意的。

#張釗監 #過年 #春節 #守歲 #中風 #心肌梗塞 #靜脈栓塞 #肺栓塞 #低溫燙傷

過年守歲也要顧身體健康,
醫教簡單撇步安心過好年!

張釗監醫師提醒,民眾在過年守歲時務必穿著保暖,切勿輕忽低溫、溫度變化對身體健康帶來的影響。不管是何種活動也要記得時時補充水分,並且多起身活動,影集追完一集、牌打完一輪、電動打完一場、撲克牌打完一局就起身動一動,也可藉此時裝個水、上個廁所,避免一次玩到底,或想到的時候才起來動一下。而即便是過年過節,飲食也應盡量避免肆無忌憚的大吃大喝,守歲也盡量避免熬夜通宵,以免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或是讓原有的三高等慢性疾病失控。

#張釗監 #過年 #春節 #守歲 #中風 #心肌梗塞 #靜脈栓塞 #肺栓塞 #低溫燙傷

過年天冷暖暖包留意低溫燙傷
醫:同一處避免超過30分鐘。

張釗監醫師也提醒,過年天冷雖要注意保暖,但保暖時也得留意低溫燙傷、慢性燙傷。暖暖包、熱水袋等暖身用具,雖然通常溫度不高,不會直接形成燙傷,但若身體同個位置長時間的烘熱,有如慢火烘烤一般,也就會形成慢性燙傷,出現水泡、腫脹、刺痛等。

這樣的情況容易發生在年長者、糖尿病的族群身上,因為皮膚感知能力較不敏感,特別是手腳,除了是最常取暖的部位,也是末梢血液循環較差、感知能力欠佳的地方,且也容易誤認為是疾病帶來的身體不適。

因此若是有用暖暖包、熱水袋等取暖,建議最好不斷地變換位置,並留意時間避免同處超過30分鐘,特別留意年長者、糖尿病患者。

養成良好的習慣,過年守歲慶祝時也持續注意身體保養、留意生活細節,如此一來更有助防範疾病找上門,歡慶過新春、迎新年!

#張釗監 #過年 #春節 #守歲 #中風 #心肌梗塞 #靜脈栓塞 #肺栓塞 #低溫燙傷

《延伸閱讀》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攝取充足水分

 

你有沒有想像過只要做件日常小事,卻能為健康帶來回報的好康?答案是有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與飲水不足的人相比,保持充足水分的人看起來更健康,罹患包括中風、糖尿病和失智症在內的慢性病機率更低,而且壽命更長。

根據外媒Everyday Health報導,一項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發表在《刺胳針》旗下科學期刊《eBioMedicine》的研究結果顯示,適時補水可減緩衰老並延長無病生活。

充足水份可以幫助你保持健康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短期內獲得足夠的水有助於防止脫水,脫水是一種健康問題,會導致身體過熱、影響思維和情緒,並導致便秘和腎結石。除此之外,短期內保持足夠水分還有助潤滑和緩衝關節,保護脊髓和身體其他敏感組織,並清除廢物。

而2019年發表在《JCI Insight》期刊上的研究顯示,在使用老鼠進行的研究中,終生限制飲水會使它們的壽命縮短六個月,這相當於人類壽命的15年左右。

如何衡量生理年齡和水合狀況?

NIH研究人員為了探索保持最佳水合(Hydration)狀態是否可以減緩衰老過程,使用了來自社區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研究(ARIC)的11,255名黑人和白人成年人的健康數據。

研究人員並未追踪參與者的液體攝入量,而是使用血清鈉作為水合狀態的指標。血清鈉是衡量血液中鈉含量指標:體內的水分越多,血清鈉含量就越低。該測試通常作為年度常規血液檢查的一部分進行,血清鈉正常濃度範圍為每公升135至146毫當量 (mEq/L)。

血清鈉濃度與慢性病風險相關

在調整了可能影響研究結果包括包括年齡、種族、生理性別、吸煙狀況和高血壓等可能因素後,NIH的科學家發現血清鈉濃度處於正常範圍內較高的成年人,其健康結果比那些在正常範圍內較低的人更差。

與137至142mEq/L範圍內的研究對象相比,水平高於142mEq/L的成年人在生物學上比實際年齡更老的可能性高10%至15%。

那些血清鈉濃度較高的研究對象罹患心臟衰竭、中風、心房顫動、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慢性肺病、糖尿病和失智症等慢性疾病的風險也高64%。

與137至142mEq/L之間的人相比,血清鈉濃度高於144mEq/L的人在生物學上變老的風險高50%,早逝的風險則高21%。

研究結果顯示,罹患慢性病風險最低的組的血清鈉濃度在138至140mEq/L之間。

少喝水可能與肥胖有關

科羅拉多大學奧羅拉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in Aurora)的醫學教授、臨床醫師和研究員Richard Johnson說,「人們飲用多少水及吃多少鹽存在很大差異」,他並未參與NIH研究。

Johnson表示,人們已知肥胖或容易肥胖的人傾向於少喝水和多吃鹽,這兩者都會增加血液中的鈉濃度。「我們對實驗室動物的研究表明,這個過程實際上可以導致肥胖和糖尿病的過程,該篇論文似乎找到了人類就是這種情況的證據」。

NIH研究的結果表明,血液中的鈉濃度可以預測慢性病甚至衰老的風險,Johson指出「驚人的發現是,被認為正常但處於較高的鈉濃度預測會增加風險。這與其他數據一起表明有許多人都沒有很好地補水」。

需要注意的是,NIH研究人員指出這些發現並不能證明最佳的水合作用可降低早逝風險,兩者之間的關聯並不能證明為因果關係,而需要進一步隨機對照試驗。即便如此,該項研究確實強化了人們應該嘗試遵循現有液體攝入建議的理由。

你每天應該喝多少水?

有一說法是每天應該喝八杯水才足夠,不過這項說法已被近日刊登在《科學》期刊的研究推翻。

美國CDC的說法,對於每個人一天應該喝多少水沒有具體的建議 ,但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的研究確定,男性每天喝3.7公升液體,女性每天喝2.7公升的液體就足夠了。這項建議不僅指水,而是包括所有飲料甚至食物在內,大約20%的液體攝入量來自食物。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今天公布最新研究指出,相較攝取充足水分的成人,水分攝取不足者不但可能老得更快、罹患慢性病風險更高,甚至可能更短命。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報導,這項研究蒐集美國25年來超過1萬1000名成人的資料並進行分析。這些年紀45歲到66歲的受試者接受首波問診,接著持續回診追蹤約25年,直到70歲至90歲。

研究團隊根據受試者血液中的鈉離子濃度作為水分充足與否的指標,濃度較高很可能代表水分攝取量不足。

研究團隊發現,相較於血鈉濃度低的人,血鈉濃度高的受試者老化速度更快,反映在與老化相關的健康指標上,像是高血壓、高膽固醇及高血糖等。

儘管受試者的血鈉濃度都介於135至146mmol/L的正常範圍內,但研究結果顯示,相比血鈉濃度較低者,血鈉濃度近乎超標者(高於144mmol/L)出現身體老化跡象的風險高50%,早死風險也增加約20%。

研究也發現,血鈉濃度高於142mmol/L的人,罹患心臟衰竭、中風、慢性肺病、糖尿症與失智症等慢性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國家心肺血液學會(NHLBI)研究員德米崔耶瓦(Natalia Dmitrieva)表示,一般認為規律運動和維持均衡營養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環,「從我們和其他研究的新證據來看,將『適時補水』納入這些健康生活方式的選項,或許有助進一步減緩老化過程」。

不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威爾希預防與流行病學暨臨床研究中心(Welch Center for Prevention,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Research)主任艾培爾(Lawrence Appel)認為,水分攝取以及與年齡相關慢性病之間的關聯仍屬「高度推測」,這項研究「不能證明多喝水能預防慢性病」。

這項研究的作者們也警告,需要進一步研究來確定適當補水是否有助於延緩老化、預防疾病或延長壽命。

美國國家醫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建議,女性每天應喝6杯到9杯水,男性應喝8杯到12杯,每杯約236毫升。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統計,美國成人每天平均喝5杯以上的水,像西瓜、芹菜和黃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也有助補水;德米崔耶瓦表示,氣泡水和無糖茶飲也都能提供良好的補水效果。

美國老化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