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一旦受傷,百病就會由此而生
。中醫學博士徐慧茵教授大家以下秘訣,讓大家不再受肚子痛之苦:
1、把握「黃金」時刻:
吃得多、排得少,長期累積的宿便會使毒素竄流全身,所以不管再怎麼忙,每天都要挪出一段「固定時間」解便,最佳時刻是吃完早餐後。建議早上起床後先喝500c.c.的溫開水清潔腸胃,再享用早餐,便意就會自然來。萬一延誤了黃金時刻,糞便在腸道停留太久水分會被重複吸收,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習慣性便秘
2、高纖、彩虹飲食助你一「便」之力:
精緻飲食會減少腸道蠕動,造成便秘,而纖維卻是幫助吸附腸內毒素病排出體外,是清潔腸道的最佳幫手。此外,經常吃同種類的食物、有偏食習慣者,體內殘留有害物的機率特別高,故養成多樣化的飲食習慣,以高纖維原則,一天攝取20~30種食物,且以黑、白、綠、黃、紅等顏色分配在三餐,是均衡飲食、保持年輕活力的方法
3、拒絕假食物進肚:
速食、泡麵、香腸、罐頭食品、火鍋料等食物來源不明,大多添加了防腐劑、人工色素、漂白劑等有害物質,不但會把營養素掃除,還不易消化,造成腸胃的負擔
4、固體食物只在三餐時間吃:
人在早、中、晚這三段正餐時間裡,消化酶的分泌功能最強,利於消化。在三餐時間裡吃固體食物,三餐以外的時間就多補充液體,若有飢餓的感覺也盡量選擇溫牛奶等流質食物,可減輕腸胃負擔
5、小口吃肉、大口吃菜:
一餐只吃一種肉類(最好以魚肉為主),一起食用會加重消化系統的工作量。烹煮肉類以清蒸、汆燙的方式料理較佳,且應搭配蔬菜一起吃,單純吃肉會使大腸不易排出糞便。
資料來源:《吃對食物,越吃越年輕》/徐慧茵/台灣廣廈
一名81歲婦人罹癌,雖然年紀大,但是,她沒有放棄,積極就醫,每天搭公車長征往返光田綜合醫院治療,最終成功抗癌。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王銘志主任表示,該婦人因排便困難及疼痛於他院就醫,均無改善。最終經檢查後,確診為子宮頸癌第4期。經過2個多月的放射線與化學治療,腫瘤指數從原先的10.5 ng/ml驟降到低於正常值的0.9 ng/ml(正常值 < 2.5 ng/ml),經抹片檢查也沒有癌細胞,且未出現明顯副作用,壓迫的直腸也恢復正常功能。
這名婦人最初的病徵並不典型,主要都與排便困難相關,因而誤認為是普通的便秘及腸道不適。在多次到他院求診下,也絲毫不見好轉。但隨著症狀惡化,同時開始到注意陰道異常出血及分泌物增多,轉而到光田醫院婦產科求診,醫師切片及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後,證實為第4期子宮頸惡性腫瘤,且壓迫直腸合併淋巴轉移,正是他排便不順的主因。王銘志主任分析,子宮頸癌周圍緊連直腸和膀胱,當腫瘤進展到一定程度,特別是在晚期時,會壓迫到一旁器官,導致患者出現如排便困難、頻尿、血尿等症狀。婦人就是因為子宮頸腫瘤擴大,壓迫到直腸,導致排便困難問題。由於癌細胞已侵犯其他器官,晚期子宮頸癌的治療方式主要以放射線治療,合併化學治療為主。隨著放射線和化學療法的進行,腫瘤逐漸縮小,2週內婦人的排便情況大幅改善,2個月後治療也達到了理想的成效。
泌尿科醫師歸家豪在《醫師好辣》節目上表示,過去曾遇過一名60多歲退休的大老闆,因持續出現腹脹、腹痛而前往就醫,抽血檢測時發現其中一項腸癌指數CEA上升,但後續接連做了胃鏡、大腸鏡後,都找不到任何癌症,因此安排腹部超音波,結果竟找不到右邊腎臟,只見到一大團、約8公分的詭異物體,「整個腎臟不見了。」
歸家豪透露,為進一步釐清病因,後續替患者安排腹部電腦斷層,驚見整個腎臟都被癌細胞吃掉,且還有淋巴轉移「一大坨黏在腹腔主要血管上面」,評估至少是第三期至第四期的癌症。
歸家豪指出,最終替患者安排達文西手術切除全腎,而該手術一般約1小時即可完成,但該案例在進行血管淋巴剝除時,血管破裂造成大出血,最終耗費達6小時才結束。
歸家豪透露,由於患者的癌細胞已侵襲到淋巴,因擔心後續有轉移風險,患者須使用標靶藥物長期控制治療,所幸男子「福大命大」手術至今恢復狀況都還好。
【早安健康/張勝南(台大心臟科主治醫師,重症加護病房醫師)】在門診時,我們常聽到年紀大的病人說他胃痛,但事實上,他們想要表達的是肚子痛,或覺得肚子怪怪的。
其實,很多疾病都會讓長輩感到肚子痛,而且要注意的重點都不一樣。
在幫謝太太看完診後,我還是跟往常一樣,問她還有沒有其他問題。 謝太太馬上說:「對了,這次還是要開胃藥給我喔,我要顧胃。」在門診,病人也常問我:「這個藥會不會傷胃?要不要配胃藥吃?」或「我覺得火燒心,會嘔胃酸,胃脹脹的,你能不能開胃藥給我?」
我發現不只年長者喜歡用胃藥顧胃,很多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遇到肚子痛時,也是習慣拿顆胃藥就吞下去。一打開電視,我發現與胃藥有關的廣告還真是多啊,可見胃藥在台灣有不錯的銷路。但是,如果肚子痛的情況很頻繁,卻只是買胃藥來服用,會不會反而忽略該重視的病症?
肚子痛,不等於都是胃痛
在門診時,我們常常聽到年紀大的病人說他胃痛,但事實上,他們想要表達的是「肚子痛」,或「覺得肚子怪怪的」。只是可能長期受到廣告的影響,他們直覺認為肚子痛就是胃痛,但其實除了胃以外,還有一些疾病,也會讓年長者覺得肚子不舒服。
事實上,很多器官出問題都會讓他們感到肚子痛。在解釋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熟悉胃的生理位置。胃的上面是食道,下面是十二指腸,胃周圍的器官,還有心臟、胰臟、肝臟與膽囊,所以胃的上下左右有很多器官,當這些器官發生問題時,都會引起肚子痛。
如果肚子痛發生得很頻繁,就要特別小心,不要吞顆胃藥就了事,必須去找腸胃科醫師,仔細的檢查,看看是哪裡出了問題。
其實, 很多疾病都會讓長輩感到肚子痛,而且每種情況要注意的重點都不一樣。
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引起的肚子痛, 常常在空腹時發生,通常是因為「胃酸」分泌過多,而十二指腸引起的肚子痛,通常在用餐後引起,這與進食後食物與胃酸排進十二指腸,刺激潰瘍處有關。這兩種肚子痛因為痛的位置都差不多,都是在上腹部,所以很容易搞混。
但是可以用「空腹」比較痛,還是「進食後」比較痛來做區別。
另外,潰瘍除了會因為胃酸分泌過多引起外,也常與細菌感染或腫瘤有關。所以,就算潰瘍好像很常聽到,感覺並不是很嚴重的病,若是長期且慢性的潰瘍,還是需要與醫師討論,例如是否需要安排內視鏡檢查,才能徹底治療。
胃食道逆流與心絞痛
另一個常發生在年長者的肚子痛是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是因為胃與食道的賁門括約肌鬆弛,無法緊密的關閉,所以很容易在吃飽後,胃酸逆流到食道,特別是長輩們很習慣在吃完午餐後直接平躺睡午覺,這時因為平躺,再加上飽飽脹脹的胃,胃酸就很容易「滿溢」到食道去,他們就會感到肚子痛或胸口燒燒的,有時還會有灼熱感,感覺像是一把火在燒,也就是俗稱的「火燒心」,而這種症狀會在吃飽躺平時變得更嚴重。假如胃食道逆流沒有積極的治療,食道下方的黏膜組織在胃酸的長期侵蝕下,就會引發細胞變性,到最後可能會演變成食道癌。
另外,需要與胃食道逆流做區別的是「心絞痛」, 心絞痛也很容易發生在年長者身上。
心絞痛是因為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生鈣化、硬化、痙攣或阻塞所引起,很容易在天氣冷或激烈的運動後發生。
通常心絞痛感到不舒服的地方也是在胸口,但是卻沒有辦法很明確的指出是哪個特定的點,只會覺得好像有東西壓在胸前,感到悶悶的。好像有一口氣悶在心裡,吐不出來。有時疼痛也會往下延伸,讓人誤以為是肚子痛。
所以如果胸口痛,而且延伸到肚子,甚至會痛到流冷汗,那麼就不是單純的肚子痛,需要趕緊就醫治療。
主動脈剝離
與前面提到的胃食道逆流、心絞痛一樣,「主動脈剝離」發生的位置也是在「胸口」, 只是有時疼痛感會延伸到腹部,引起肚子痛。
主動脈剝離常發生在年長者身上,這是因為主動脈剝離是高血壓與血管硬化所引起,而這兩種情況在年紀大的病人身上很容易發生。
為什麼我在這裡要特別把主動脈剝離提出來呢?因為主動脈剝離是一個「急症」,發生的時候要立刻送醫,才能把血壓控制下來。
通常主動脈剝離所感到的疼痛是那種很銳利的疼痛,而且疼痛點有時會從「前胸」跑到「後胸」,或是「肚子」。所以,如果長輩們的肚子痛是屬於那種很尖銳的疼痛,好像被刀子割過一樣,就要趕緊送醫。膽結石、膽囊炎、膽道炎與胰臟炎
這幾種疾病也很容易發生在年長者身上,而且感到疼痛的地方,大多數是在右上腹或上腹部等區域。
膽結石是因為膽汁結晶沉積成為石頭所引起,常常發生在有糖尿病,喜歡吃油膩食物或三餐不正常的長輩身上。
正常的情況是吃飯後膽汁會排到十二指腸來乳化脂肪,並且幫助消化,但是膽結石的病人因為膽囊在排空時,石頭剛好以某個角度堵在膽道附近,阻礙膽汁流入十二指腸,這時就會引起肚子痛。
要是同時合併細菌感染,就很容易發生膽囊炎、膽道炎或胰臟炎,有時也會合併發燒、黃疸(皮膚泛黃、眼白發黃)或肝功能異常。
上述這些疾病要是沒有處理好,嚴重時,甚至會有生命危險,特別是胰臟炎,常常會併發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如果發生在年紀大的病人身上時,死亡率很高。
胃乳與胃散,僅能短暫緩解疼痛,無法根治潰瘍
長輩們喜歡吃的胃藥,究竟成分是什麼?目前電視廣告介紹的胃乳與胃散,通常都是制酸劑(Antacids),或胃黏膜保護劑(Mucosal Protectants),這些藥物雖然可以舒緩胃部的不適與灼熱感,但是通常僅能短暫緩解疼痛,無法根治潰瘍。真正有效,而且能夠減少胃酸分泌的藥物,是組織胺受體阻斷劑(H2 Receptor Antagonists),或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Pump Inhibitors,PPIs),但是 這些藥物通常需要醫師的處方,才能買得到,與市面上常見的胃藥不一樣。
另外,假如是因為緊張焦慮所引發的疼痛,通常這些疼痛是因為肌肉不正常收縮所引起,這時,醫師會開抗痙攣劑(Anti-Spasmodics),或肌肉鬆弛劑(Muscle Relaxants),來緩解病人不適。所以在藥物的使用上,醫師會依照病人個別的情況來做調整,以期達到最好的療效。
建議「飯後」服用這些傷胃的藥
長輩們常常會因為肌肉痠痛,使用非類固醇類的消炎止痛藥,或是因為高血壓與心臟病,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類的抗血小板藥物。
這些藥物都是會「傷胃」的藥。在長期使用這些藥品後,他們常常會感到肚子不舒服,嚴重時,甚至會併發腸胃道出血,發生的機會,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
為什麼這些藥物年輕人吃比較沒事,但是在長輩們身上,卻很容易發生出血的副作用呢?這是因為供給胃部腺體的血流在年長者身上會慢慢變少,而且胃黏膜的分泌,也會因為年紀變大而逐漸減少,這些生理上的變化,都會讓年長者在使用這些藥物後很容易發生腸胃道出血。
除了藥物,還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長輩的肚子不舒服?
假如年長者在使用NSAIDs類止痛藥後,發生消化道出血,在後續的照顧與醫療支出上,也會讓家人增加許多負擔。所以,假如家中的長輩們在使用這些藥物後有胃部不舒服的感覺出現時,可以在「飯後」才服用這些藥物,以減少藥物對於腸胃道的刺激。
必要時,也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能調整成其他止痛藥,或是其他類別的抗血小板藥物,以避免症狀持續惡化。
除了藥物,還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長輩的肚子不舒服?
食物的挑選
在食物的選擇上,盡量減少高脂肪與油炸類
而碳酸類飲料或啤酒會產生二氧化碳,在飲用後,也會讓人感到胃脹脹的。另外,咖啡、酒精、茶類與甜食都會增加胃酸的分泌,所以當肚子不舒服時,這些食物要盡量少吃。
除了這些之外,如果可以,盡量減少煙燻、含有硝酸鹽、高鹽、醃漬以及過度加工的食物,例如臘肉、培根、香腸、酸菜、肉乾或肉鬆等,這些食物都與胃癌的發生有所關聯。
飲食習慣
在飲食習慣上,盡量少量多餐,減少光顧「吃到飽」餐廳的頻率。因為暴飲暴食除了會增加胃酸的分泌外,對於胃腸,絕對是一大負擔。另外,吃飯只吃八分飽,對於身體健康,整體來講,還是有幫助的。
戒菸
香菸除了會增加胃酸分泌、減少胃黏膜的血液供應外,也會讓賁門括約肌鬆弛。讓賁門不能緊密的關閉,會讓胃潰瘍或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更嚴重,所以戒菸可以改善這些疾病的症狀。 但是單純想靠意志力來戒菸,失敗的機率很高,很容易產生挫折感。如果家中的長輩們真的有意願要戒菸,請找醫生幫忙。
減緩心理焦慮
緊張與焦慮除了會增加胃酸的分泌外,也會讓肌肉不正常收縮,造成腸胃道蠕動異常,引起肚子不舒服。這時,可以藉由休息、散步與運動來緩和由情緒所帶來的負壓力。另外,我們之前提到的腹式呼吸,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的食物,這是因為油膩的食物會延長胃排空的時間,很容易讓長輩們感到胃脹氣。
【張醫師暖心提醒】
市面上買到的胃藥裡常含有鎂離子,或鋁離子。含有鎂離子的胃藥有「腹瀉」的副作用;含有鋁離子的胃藥,則會造成「便祕」,所以對於習慣服用胃藥的人來說,要小心這些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
本文摘自《照顧父母:不讓父母的小病痛,變成大危機》/張勝南(台大心臟科主治醫師,重症加護病房醫師)/寶瓶文化
驚!美國女主播譚雅罹患大腸癌,癌細胞已擴散肝臟、肺部,如今驚傳死訊,遭證實病逝家中,「死前遺言」也曝光了!
譚雅(Tanya Sumner)從事新聞媒體界20年,是知名電視台WRTV新聞主播、記者,怎料突然傳出噩耗,5月24日在家中身亡,死因是大腸癌,享年53歲。事實上,譚雅自2022年發現自己罹患罕見的基因突變結腸直腸癌,癌細胞生長快速,她經過6次化療都沒有效果,最終癌細胞轉移腹部,並且擴散到肝臟、肺部,病況嚴重惡化,短短時間已癌末。
而生前遺言也曝光了!譚雅寫下,「時間、健康,這些才是我們真正的的商品,也是唯一重要的貨幣」,字字句句透露出對生命的無奈,以及勸導外界多珍惜健康。
偶而會看到這樣的新聞報導:有民眾原本只是單純肚子痛,拖了幾天就醫,卻被診斷為腹膜炎,還危及生命!腹膜炎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70歲的王先生因右下腹部持續疼痛數天而就醫,他感覺有點熱熱的,也有噁心感,他告知醫師平時即有便秘的問題,醫師觸診時發現腹部有明顯的壓痛與反彈痛,推論王先生不單純是便秘,還可能已經產生腹膜炎!於是安排電腦斷層檢查,果然發現他的升結腸憩室發炎,合併有局部膿瘍產生。長期便秘、腸腔壓力大的人,大腸容易產生憩室,當糞石卡在其中就可能產生憩室發炎,一旦拖太久,憩室破裂併發廣泛性腹膜炎,甚至需要緊急手術治療!
腹膜(peritoneum)是覆蓋在腹腔跟大部分內臟表面的一層薄膜,有豐富的微血管分佈;覆蓋於臟器表面的腹膜則稱為「臟層腹膜」;內襯於腹壁和橫膈下表面的腹膜稱為「壁層腹膜」;臟層與壁層之間的空腔就叫「腹膜腔」。腹膜稱為「壁層腹膜」;臟層與壁層之間的空腔就叫「腹膜腔」。
腹膜有固定、防禦、吸收的功能
腹膜對臟器具有支持固定的作用,比如腸繫膜就是將腸管連至後腹壁的雙層腹膜反摺結構,讓小腸可以懸吊在腹腔中,不會因為人類直立行走而掉入骨盆腔,也不易因為蠕動導致扭結。腸繫膜中還含有供給腸道的血管、神經等。
腹膜也有防禦的功能,比如由從胃大彎和十二指腸近端,向下覆蓋到小腸前方,再反摺至橫結腸的四層腹膜稱為大網膜,內含豐富的血管和淋巴,其間有許多巨噬細胞,若細菌跑到腹腔臟器,大網膜的巨噬細胞會移動過去,把感染源包裹、吞噬及吸收,侷限住感染使無法蔓延;當腸道穿孔時,大網膜也會包裹住破孔,避免惡化。
腹膜還有吸收的功能,臨床上利用這個特性做醫療用途,比如替水腦症病患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把過多的腦脊髓液引流到腹膜腔,這些液體會被腹膜吸收掉。然而當腹腔內的器官出現病變,如罹患肝硬化、腎病、癌症等,體液不正常的滲出腹膜腔,無法吸收,就形成腹水。
對於需要洗腎的患者來說,腹膜還可以做為透析的半透膜,經由植入導管將透析液灌入腹腔,進行體內的毒素及水分交換,這種腹膜透析法讓洗腎可以居家執行。
腹膜炎之成因
腹膜藏在腹腔內,平時可說沒什麼「存在感」,一旦發炎,疼痛指數可能會「破表」。腹膜為什麼會發炎呢?可從原發性(自發性)和續發性(次發性)兩類來談,各有不同成因。
(一)原發性腹膜炎常發生於肝硬化合併腹水患者
找不到初始感染源或刺激來源的稱為「原發性腹膜炎」,其中最常見的叫做「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常見於肝硬化合併腹水的患者。少數腎病症候群合併蛋白尿、腹水者,也可能發生。這類患者腸子浸泡於腹水中,使腸內菌轉移至血液循環和腹水的風險增加,醫學上稱為細菌轉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又因嚴重肝病,先天免疫所需的補體製造減少,吞噬球系統無法正常發揮作用,細菌轉位帶來的細菌無法被清除,進而產生腹膜炎。
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復發率很高,7成病患在一年內會復發,是肝硬化患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國內研究報導,肝硬化併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患者,第一個月死亡率有24.2%、3年內死亡率高達66.5%。反覆產生腹膜炎也反映肝病在惡化,有時需要及早考慮肝臟移植。肝硬化病人也易併發胃食道靜脈瘤,破裂時細菌可能藉由破口進入體循環。所以在腸胃道出血時,醫生也會開立預防性抗生素來避免細菌轉位造成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
(二)續發性腹膜炎為其他疾病引起
續發性腹膜炎多半是某一疾病的併發症,也就是某初始病灶未即時處理,進展到後期引發腹膜炎。例如文中一開始提到的大腸憩室炎引發腹膜炎的案例。又如膽囊發炎患者,原本只是右上腹局部悶痛,當進展到膽囊腫脹化膿破裂,刺激到壁層腹膜時,痛感會變得明顯而劇烈;甚至發炎擴及腹部4個象限,變成廣泛性腹膜炎。續發性腹膜炎原因可歸納為以下3種:
1-感染引起腹膜炎。腹膜腔理論上是無菌的狀態,但是當腹內臟器有急性穿孔與破裂,比如闌尾炎併發穿孔或大腸腫瘤破裂等,導致大量腸內細菌突破腸壁的防禦跑到腹膜腔,就會釀成發炎。細菌侵入也可能來自外在環境,比如車禍時飛濺的玻璃意外刺進腹部,細菌可能藉此突破壁層腹膜的防禦而進入腹腔。又如接受腹膜透析的病患,因為需要先植入一個永久性導管,進行灌入透析液再引流出來的動作,如果消毒不完全,也可能成為細菌侵入的管道,造成腹膜炎。
2-化學性刺激腹膜引起發炎。如不應出現在腹膜腔的胃酸、膽汁、胰液、尿液、血液等體液,意外進入腹膜腔,造成的化學性刺激。例如胃潰瘍穿孔導致胃酸流出;或是女性卵巢的巧克力囊腫破裂,裡面的經血跑到腹膜腔,造成急性炎症反應。
3-物理性刺激造成腹膜發炎。例如手術後紗布意外留置體內,無菌的紗布雖然不會造成細菌感染,但是個無法被人體吸收的異物,會持續性刺激腹膜。大網膜會移行過去將其包裹,逐漸纖維化。
腹痛為主要症狀 觸診會有反彈痛腹膜炎引起的症狀主要是急性腹痛和發燒,其餘腹脹、噁心想吐、食慾不振、疲憊都有可能。因不具特異性,醫師對這類患者必定會做觸診,若有兩個特點就會高度懷疑是腹膜炎:
(一)觸診時,腹壁僵硬得像塊木板,不像平常軟軟的。(二)觸壓痛點後放開,會出現反彈痛,也就是手放開的一瞬間會覺得特別痛。
但並非每個病患都有反彈痛等明顯的表現,比如老年人或免疫力低落的人,甚至不會出現腹膜刺激的現象,這時就有賴臨床醫師的高度懷疑和細心檢查。若懷疑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抽取腹水送生化檢查、細胞成份分析及細菌培養是必要的。若懷疑續發性腹膜炎,有顯影的腹部電腦斷層對於找出腹部感染源很有幫助,影響的範圍多廣、是否形成膿瘍或體內是否有積液等清清楚楚,對於治療的選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若病況危急,判斷為廣泛性腹膜炎者,也可能直接開刀進去探查。
優先給予抗生素治療
治療腹膜炎跟感染症一樣,首先要根據細菌最可能的來源,快速且及時地給予經驗性抗生素。例如腸道穿孔所引起的腹膜炎多半是有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厭氧菌等混合菌株的感染;若是腹膜透析引起,從導管外帶進來最可能是表皮菌;一開始通常先用廣效的抗生素,才能對付這些菌種。
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是細菌轉位後單一菌種在腹腔內複製後導致的感染,待細菌培養結果出來後,要儘早調整成專對此一菌種的抗生素,因肝硬化患者免疫力已經很低,若還用廣效性抗生素,會連好菌也一併除掉,對健康更不利。
多數續發性腹膜炎的病人還需要外科介入來進行感染源控制,如移除腫脹的闌尾、破裂的膽囊、壞死的腸子。如果病人疼痛侷限在一、兩個象限內,為局部腹膜炎,有時腹腔鏡或經皮引流膿瘍即可。但病人若呈現廣泛性腹膜刺激反應,可能就要考慮進行剖腹探查切除初始病灶,並移除腹腔內的血液、消化液、糞便、化膿物質等。
腹膜炎是否致命因人而異,一般健康沒有特殊疾病的人,若是因其他病灶併發急性腹膜炎,及時就醫治療,致死率小於10%;但年紀很大或有很多共病者,或腹膜炎發生超過48小時都沒有處理,可能進展成嚴重敗血症,死亡率高達40%。
避免小病拖成腹膜炎 別輕忽腹痛
要如何避免小病拖成腹膜炎?首先,有腹痛不適還是要就醫檢查,不要輕忽疼痛感,或自己當醫師買止痛藥來吃,以免消化性潰瘍進展到腸胃穿孔;或急性膽囊炎進展到膽囊破裂;或普通腹壁疝氣進展到箝閉性疝氣,造成腸阻塞、腸壞死等。
若是屬於腹膜炎高危險群的腹膜透析病患,決定建立管路前要和醫師好好討論,確認有辦法實施正確的換液動作和環境準備,以免這樣的洗腎選擇變成併發腹膜炎的危險因子。本身有慢性B、C型肝炎患者則要定期追蹤,每6個月進行肝指數檢驗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在適合的時間點儘早用藥,避免肝纖維化走向肝硬化,也就能避免肝硬化併發腹水產生,成為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高危險群。
【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4期(2021-04-15出版),原文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