澱粉被人體吸收後,會被分解為葡萄糖,進入血液而使血糖上升。醫師李思賢表示,根據澱粉中葡萄糖的分解速度,可分為快速和慢速澱粉。慢速澱粉,如全麥麵包、糙米,可避免胰島素分泌過多,有助於穩定血糖水平,並預防胰島素阻抗,也可保持更長時間的飽腹感,有助於減重。
李思賢在其臉書上引述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局長David A. Kessler的著作,探討快速和慢速碳水化合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並提出實際的飲食建議來改善公共健康。
他表示,就生理學角度,快速與慢速澱粉對人體的影響反映在消化、血糖、胰島素反應和長期健康上。快速澱粉容易被消化酶分解成葡萄糖,迅速進入血液中,導致血糖飆升。由於血糖飆升,胰臟需分泌大量胰島素來降低血糖,這種劇烈的血糖和胰島素波動會對胰臟造成壓力,長期可能導致胰島素阻抗和2型糖尿病。慢速澱粉,例如全麥麵包、糙米在消化道中分解速度較慢,葡萄糖緩慢釋放到血液,使得血糖緩慢上升,這些食物通常具有較低的血糖指數。由於血糖水平穩定上升,胰臟只需分泌適量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減少了胰臟的負擔,這有助於預防胰島素抵抗並穩定血糖水平。
慢速澱粉維持較久的飽足感 讓人避免過度飲食
另外,慢速澱粉提供穩定的能量來源,保持更長時間的飽腹感,減少過度飲食的可能性,有助於體重管理和維持健康體重。長期吃慢速澱粉食品有助於減少代謝綜合症、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的風險,這些食物通常富含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對整體營養攝入有益。
相反地,快速澱粉的攝入會引發飢餓感。李思賢表示,因為血糖迅速上升後也會迅速下降,這種波動會使人吃更多的食物,導致過量飲食和肥胖。長期吃大量快速澱粉食品會增加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的風險,且這些食品常缺乏纖維和其他營養素。
此外,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繞過下腸道,阻止了飽腹激素和健康腸道微生物群的刺激。食用快速碳水化合物與代謝混亂有關,導致肥胖、胰島素阻抗和高胰島素血症等狀況。
快速澱粉的代表食物,包括精製穀物如白麵包(包括假的全麥麵包)、白米和白麵條,甜點和零食如蛋糕、餅乾、糖果,含糖飲料、即食食品(例如薯片和速食麥片)。而慢速澱粉的代表食物包括全穀物如糙米、全麥麵包、蔬菜(例如菠菜、羽衣甘藍、紅薯和胡蘿蔔,豆類和豆製品如黑豆和扁豆),以及水果如藍莓、草莓、蘋果和梨。
您是否吃飽就想睡、開始昏昏沉沉呢?小心這恐怕是疾病前兆!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這可能是因為代謝問題已悄悄發生,當細胞「拒收」血糖,當開始出現胰島素阻抗,身體就會出亂子,最可怕的是健檢數字會讓人誤以為一切「正常」。
張家銘近日發文指出,很多人吃飽後總是開始昏昏沉沉,肚子也越來越大,減肥怎麼都沒用,以為血糖數字正常就代表健康,但事實上,當身體開始出現「胰島素阻抗」時,即使空腹血糖還在正常範圍,代謝問題可能已經悄悄發生,「當細胞『拒收』血糖,身體開始出亂子!」
張家銘指出每次吃東西,身體就會把食物轉換成葡萄糖,讓細胞吸收來提供能量。而負責把血糖送進細胞的,就是胰島素。它就像一個送貨員,把血糖送到細胞門口,希望細胞開門收貨,讓血糖順利進去。但當細胞開始「拒收貨」,血糖就被擋在門外。為了讓事情繼續運作,身體只好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希望能「強行推銷」,但這種做法只是暫時壓住血糖,表面看似沒事,實際上身體已經在發生代謝混亂。張家銘強調,很多人健康檢查的血糖數字還算「正常」,但胰臟已經超時加班,拚命分泌胰島素來維持血糖穩定,一旦胰臟無法再補救,血糖就會開始失控,最終走向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甚至心血管疾病。
但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胰島素阻抗?張家銘表示光是單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色素(HbA1c)可能無法早期發現胰島素阻抗,因為在代償階段,身體仍能維持血糖穩定。可以作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檢測,就能更準確地評估胰島素功能。胰島素阻抗指數是一個計算公式,可以反映胰臟分泌的胰島素是否足夠有效地讓細胞吸收血糖。
至於該如何逆轉胰島素阻抗?張家銘指出應調整飲食,降低血糖負擔。減少精製碳水化合物,如白飯、白麵包、甜點,改吃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如糙米、燕麥、蔬菜、健康脂肪(酪梨、堅果)。規律運動,讓細胞重新認識胰島素,也可進行阻力訓練(重訓、深蹲),能增加肌肉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而高強度間歇運動可以快速提升代謝,幫助身體調節血糖。此外,改善睡眠與壓力管理也很重要,因為熬夜和壓力過大會增加皮質醇,讓胰島素阻抗更嚴重,應每天睡足7小時,透過瑜珈或深呼吸來降低壓力,也可透過補充特定營養素,像是鎂、維生素D、α-硫辛酸、肌醇(Myo-Inositol)等,對提升胰島素敏感度有幫助,可從深色蔬菜、魚類、堅果攝取,或在醫師建議下補充。
不少人擔心吃飯會導致血糖飆升,但其實只要選對澱粉來源,不僅能降低升糖幅度,還有助於保護血管。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分享一位YouTuber實測吃7種米飯對血糖影響的結果,發現其中以壽司米引起的血糖上升幅度最大。而李思賢最推薦的是「黑米」,因其升糖指數較低,且富含花青素,有助於抗氧化、抗發炎,進而保護心血管健康。
李思賢在臉書粉專指出,許多患者常問他「不吃白飯,改吃其他米,是不是會比較好?」他因此分享糖尿病患YouTuber「湯姆(Tom Vesely)」的實測內容,觀察7種米對血糖的影響。首先是經高度精製的「白米」,僅保留澱粉含量高的胚乳,營養密度相對較低。湯姆吃了1碗白飯後,血糖從100飆升至210mg/dL,顯示白米對血糖影響相當劇烈。李思賢指出,血糖飆升最高的是「壽司米」,湯姆食用後血糖衝到220mg/dL,是所有米種中升幅最大的。此外,「糙米」保留了米糠與胚芽,屬於「全穀類」,營養價值高於白米,食用後血糖上升至約180至190mg/dL,相較白米稍微緩和,但仍有明顯上升。
其餘4種國人常吃的米飯,湯姆實測對血糖的影響分別為「黑米170至180mg/dL」,升糖幅度較白米與糙米更溫和;「紅米200mg/dL」,雖富含膳食纖維、能延緩澱粉吸收與增加飽足感,但仍會使血糖明顯上升;「泰國米210mg/dL」,即便多次洗米,對血糖的影響仍不小;「燉飯專用米210mg/dL」,屬於高GI、低纖維的精製澱粉類食材,不建議糖尿病患者經常食用。
李思賢總結,無論哪一種米飯,血糖上升幅度都不算小,若要從中選擇相對溫和的選項,他推薦「糙米」與「黑米」。其中,黑米的升糖幅度較低,且富含花青素,有助於抗氧化、抗發炎與保護血管健康。若希望在享用米飯的同時兼顧營養,黑米會是他最優先的選擇。
脂肪肝形成原因不只是吃太油。減重醫師陳威龍提到,脂肪肝通常和飲食、生活習慣、代謝狀況有關,包括飲食不當、胰島素阻抗與代謝異常、運動不足等5原因,長期下來恐造成肝臟發炎、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也容易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
陳威龍在臉書粉專表示,脂肪肝指的是肝臟細胞內累積過多脂肪,若不積極改善,時間久了可能造成肝臟發炎、纖維化、肝硬化、肝癌,除此之外,也容易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造成免疫功能失調問題。陳威龍指出,脂肪肝形成通常和飲食、生活習慣、代謝狀況有關,首先是「飲食不當」,吃進過量精緻碳水化合物,包括白飯、麵包、含糖飲料,過多糖分會轉化成脂肪儲存在肝臟,還有「過量脂肪攝取」,特別是反式脂肪、飽和脂肪,促進肝臟脂肪堆積,還有「過量酒精」,酒精會影響肝臟代謝,導致酒精性脂肪肝。
再來是「胰島素阻抗及代謝異常」,胰島素阻抗使肝臟過度合成脂肪,形成脂肪肝,與糖尿病、肥胖息息相關,另外,血液中三酸甘油酯過高,也會增加肝臟脂肪堆積;「肥胖與內臟脂肪過多」也要注意,內臟脂肪比皮下脂肪更容易釋放游離脂肪酸,導致肝臟累積脂肪,而BMI過高或腰圍過大(男性>90cm、女性>80cm)是脂肪肝的危險因子。
「運動不足」也會造成脂肪肝,缺乏運動會減少身體消耗脂肪的能力,導致脂肪堆積在肝臟;最後是「某些藥物與疾病」,類固醇、荷爾蒙藥物、抗病毒藥物可能影響肝臟脂肪代謝,而甲狀腺低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內分泌失調問題,同樣會增加脂肪肝風險。
陳威龍提醒,想要預防和改善脂肪肝,第一是調整飲食,減少精緻碳水化合物,增加好油脂與高纖飲食攝取,避免含糖飲料、酒精、加工食品,還要搭配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有氧運動,例如跑步、快走,加強阻力訓練,提升肌肉代謝脂肪的能力,並控制體重與腰圍,減少內臟脂肪,還要穩定血糖與血脂,減少胰島素阻抗,控制三酸甘油酯。
明明睡飽還是覺得好疲憊?小心可能是因為飲食造成的反作用,營養師程涵宇盤點4種食物讓你越吃越累,小心別踩雷!
#精緻澱粉→白吐司、白米飯、甜甜圈
精製澱粉纖維含量低,升糖指數(GI值)偏高,吃下去後,澱粉很快被分解成葡萄糖,血糖短時間內快速上升。血糖升高後,胰島素大量分泌,把葡萄糖送進細胞,這時血糖可能在短時間下降過快,讓人出現「血糖低落」的感覺,會覺得頭昏、想睡、沒力氣。
#含糖食物→含糖麥片脆片、含糖飲料
麥片是健康和充滿活力的早餐選擇,但請留意好吃的麥片有添加許多糖來提味,研究發現許多早餐麥片含糖量糖占許多中總碳水化合物的50%,高糖的食物除了會讓血糖快速波動產生疲勞感,也會增加身體對含糖食物的渴望,在吃甜食的同時也造成一個熱量消耗、疲勞的惡性循環。
#酒
雖然適量酒精可以幫助身體放鬆,但是喝太多,會降低睡眠品質和睡眠時間,隔天一早上醒來反而覺得頭昏腦脹。
#咖啡
適量喝咖啡其實很棒,研究發現喝咖啡可以降低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風險26~34%,但也有研究發現,過多的咖啡因會對睡眠品質產生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若經常依靠咖啡來提神,而不是適當的營養和睡眠,反而會讓身體越來越累。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專家分析,水果對身體的影響關鍵不在於單純的「糖分高低」,而是「糖分在完整食物中的存在方式」,換句話說,天然水果中的糖,搭配纖維與植化素,對身體的影響與加工糖完全不同,英國營養師、《Unprocess Your Life》作者Rob Hobson就點名五種常見水果的健康效益,每週食用有助於身體健康。
吃什麼水果最健康?外媒點名5種超級水果
1. 蘋果
蘋果被譽為「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不是沒有道理。研究發現,每天吃兩顆蘋果,不僅能讓壞膽固醇下降近4%,還與降低糖尿病發生率有關。
蘋果含有豐富的果膠(可溶性纖維),能減緩糖分進入血液的速度,並含有多酚,幫助提升胰島素利用效率。營養師建議連皮吃,因為大部分抗氧化物質與纖維都集中在果皮。
2.藍莓
藍莓顏色越深,花青素含量越高。這些強效抗氧化物能幫助血管放鬆,改善身體處理葡萄糖的能力。臨床研究也顯示,藍莓能提升胰島素敏感度,對糖尿病高風險族群尤其有益。藍莓可新鮮或冷凍食用,冷凍並不會破壞營養。
3. 梨子
梨子和蘋果同樣富含可溶性纖維與維生素C,能穩定血糖,且熟透的梨子水分含量高,對身體補水也有幫助。營養師建議,連皮生吃以保留最多營養。腸胃較敏感的人,則可用水或紅酒小火燉煮,避免額外加糖。
4. 石榴
石榴籽及果汁含有獨特的成分,能與澱粉交互作用,減緩餐後血糖飆升。研究指出,餐中搭配石榴汁能降低血糖反應,但單吃補充劑卻並沒有相同效果。
5. 覆盆子
覆盆子的糖分遠少於多數水果,每100公克僅約4公克的糖,但纖維含量卻非常高。研究顯示,將覆盆子加入高碳水餐食中,能顯著降低餐後血糖與胰島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