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 星期五

胰島素阻抗

 您是否吃飽就想睡、開始昏昏沉沉呢?小心這恐怕是疾病前兆!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這可能是因為代謝問題已悄悄發生,當細胞「拒收」血糖,當開始出現胰島素阻抗,身體就會出亂子,最可怕的是健檢數字會讓人誤以為一切「正常」。

張家銘近日發文指出,很多人吃飽後總是開始昏昏沉沉,肚子也越來越大,減肥怎麼都沒用,以為血糖數字正常就代表健康,但事實上,當身體開始出現「胰島素阻抗」時,即使空腹血糖還在正常範圍,代謝問題可能已經悄悄發生,「當細胞『拒收』血糖,身體開始出亂子!」

張家銘指出每次吃東西,身體就會把食物轉換成葡萄糖,讓細胞吸收來提供能量。而負責把血糖送進細胞的,就是胰島素。它就像一個送貨員,把血糖送到細胞門口,希望細胞開門收貨,讓血糖順利進去。但當細胞開始「拒收貨」,血糖就被擋在門外。為了讓事情繼續運作,身體只好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希望能「強行推銷」,但這種做法只是暫時壓住血糖,表面看似沒事,實際上身體已經在發生代謝混亂。張家銘強調,很多人健康檢查的血糖數字還算「正常」,但胰臟已經超時加班,拚命分泌胰島素來維持血糖穩定,一旦胰臟無法再補救,血糖就會開始失控,最終走向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甚至心血管疾病。

但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胰島素阻抗?張家銘表示光是單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色素(HbA1c)可能無法早期發現胰島素阻抗,因為在代償階段,身體仍能維持血糖穩定。可以作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檢測,就能更準確地評估胰島素功能。胰島素阻抗指數是一個計算公式,可以反映胰臟分泌的胰島素是否足夠有效地讓細胞吸收血糖。

至於該如何逆轉胰島素阻抗?張家銘指出應調整飲食,降低血糖負擔。減少精製碳水化合物,如白飯、白麵包、甜點,改吃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如糙米、燕麥、蔬菜、健康脂肪(酪梨、堅果)。規律運動,讓細胞重新認識胰島素,也可進行阻力訓練(重訓、深蹲),能增加肌肉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而高強度間歇運動可以快速提升代謝,幫助身體調節血糖。此外,改善睡眠與壓力管理也很重要,因為熬夜和壓力過大會增加皮質醇,讓胰島素阻抗更嚴重,應每天睡足7小時,透過瑜珈或深呼吸來降低壓力,也可透過補充特定營養素,像是鎂、維生素D、α-硫辛酸、肌醇(Myo-Inositol)等,對提升胰島素敏感度有幫助,可從深色蔬菜、魚類、堅果攝取,或在醫師建議下補充。


不少人擔心吃飯會導致血糖飆升,但其實只要選對澱粉來源,不僅能降低升糖幅度,還有助於保護血管。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分享一位YouTuber實測吃7種米飯對血糖影響的結果,發現其中以壽司米引起的血糖上升幅度最大。而李思賢最推薦的是「黑米」,因其升糖指數較低,且富含花青素,有助於抗氧化、抗發炎,進而保護心血管健康。

李思賢在臉書粉專指出,許多患者常問他「不吃白飯,改吃其他米,是不是會比較好?」他因此分享糖尿病患YouTuber「湯姆(Tom Vesely)」的實測內容,觀察7種米對血糖的影響。首先是經高度精製的「白米」,僅保留澱粉含量高的胚乳,營養密度相對較低。湯姆吃了1碗白飯後,血糖從100飆升至210mg/dL,顯示白米對血糖影響相當劇烈。李思賢指出,血糖飆升最高的是「壽司米」,湯姆食用後血糖衝到220mg/dL,是所有米種中升幅最大的。此外,「糙米」保留了米糠與胚芽,屬於「全穀類」,營養價值高於白米,食用後血糖上升至約180至190mg/dL,相較白米稍微緩和,但仍有明顯上升。

其餘4種國人常吃的米飯,湯姆實測對血糖的影響分別為「黑米170至180mg/dL」,升糖幅度較白米與糙米更溫和;「紅米200mg/dL」,雖富含膳食纖維、能延緩澱粉吸收與增加飽足感,但仍會使血糖明顯上升;「泰國米210mg/dL」,即便多次洗米,對血糖的影響仍不小;「燉飯專用米210mg/dL」,屬於高GI、低纖維的精製澱粉類食材,不建議糖尿病患者經常食用。

李思賢總結,無論哪一種米飯,血糖上升幅度都不算小,若要從中選擇相對溫和的選項,他推薦「糙米」與「黑米」。其中,黑米的升糖幅度較低,且富含花青素,有助於抗氧化、抗發炎與保護血管健康。若希望在享用米飯的同時兼顧營養,黑米會是他最優先的選擇。

2025年3月3日 星期一

肺癌肺纖維化

 民進黨創黨元老之一的林正杰於3日凌晨病逝,享壽73歲,他晚年傳出罹患肺腺癌,抗癌8年仍不敵病魔。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肺癌尤以「肺腺癌」為最大宗,由於早期徵狀不明顯,建議一般民眾應自40歲就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有家族史者則應提前為35歲。「我自己33歲就做了首次的LDCT。」

肺癌已連43年為國人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一年就奪走一萬多條生命。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時表示,肺癌,尤其是肺腺癌,多非因為抽菸而引起,有些患者也無煮菜的習慣,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相當重要。

他表示,目前X光只能發現大於2公分的腫瘤,因此以X光作為工具,無法及早揪出病灶、早期治療。目前已獲全球認證最有效的檢查工具為LDCT。民眾應於40歲起接受人生首次的LDCT。

目前政府提供危險族群(如家族史、重度吸菸者),每2年一次的免費LDCT。蘇一峰表示,此福利仍無法涵括所有潛在危險族群,「所以,無家族史者做一次自費的LDCT(約4千元),有家族史者甚至應從35歲起就自費做LDCT。」畢竟,臨床上常遇到無家族史、也未抽菸者確診肺癌或肺腺癌。」


衛福部今(16)日公布113年國人10大死因,「癌症」蟬聯43年榜首,國人10大癌症仍是「肺癌」位居首位,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分享病例,一名女病患不抽菸、不煮菜確診肺癌第一期,罹癌原因竟與「居住環境」有關。

蘇一峰在臉書粉專指出,該名女病患是台中人,不抽菸、不煮菜,從小住在火力發電廠附近,就醫檢查發現滿天星肺結節10幾個,「抓其中一顆開刀就是第一期癌症,肺癌重大傷病卡到手!」

蘇一峰透露,該病患肺部還有10顆結節,她也繼續吸著污染空氣,「病人現在開完刀,每天胸痛,不知道之後要怎麼辦」。

貼文曝光不少台中人十分有感,「看完只覺得悲哀...台中人路過」、「我也住台中,家人跟孩子都時常咳嗽」、「這不搬家不行吧,再住下去會死人的」、「台灣的悲哀」、「住海線路過,火力全開後,家裡清淨機常常亮紅燈!呼吸道不好的人最有感」。


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今天分享,一名40多歲男性,平時不抽菸、不喝酒,生活作正常,身體也沒有任何不適,卻在健康檢查時發現胸部X光有一顆5公分大的腫瘤,且已是癌症末期,癌細胞已轉移到多處,讓蘇一峰感慨「人完全沒有不舒服,結果是癌症末期。」

蘇一峰在臉書發文指出,這名40多歲男性患者不抽菸、不喝酒,沒有任何不適,一檢查竟發現胸腔罹患末期癌症,且癌細胞已廣泛轉移。從X光片中可見,患者胸腔有一顆5公分腫瘤,且腫瘤藏在主動脈附近,是一顆縱膈腔腫瘤,並已轉移至右上肺,出現1公分與2公分的小腫瘤。

蘇一峰表示,這名男子每天認真工作,僅因健檢報告X光顯示異常,才來到胸腔科檢查,「去年X光還正常,今年就變成末期癌症並出現多處轉移」,讓他感慨「身體毫無不適,卻已是癌末」。男子得知病情後,當場在診間哽咽落淚,難以接受罹癌事實。

蘇一峰指出,根據衛福部日前公布的2024年國人十大死因,肺癌再次蟬聯第一名,每年奪走超過一萬條人命。他感嘆「反核反到火力全開,用肺發電。台灣有誰是因為核能而生病過世的?反而全民長肺結節、得肺癌。」



肺癌在過去十年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並也蟬聯國人癌症死因之首,其中,「肺小細胞癌」最具侵襲性。蘇一峰醫師指出,他曾遇一名60歲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原本電腦斷層檢查都正常,短短一年半竟惡化成「肺癌第四期」,讓人警惕肺癌發展的速度可能超乎想像。

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臉書透過臉書分享一起病例,一位60歲的資深病患,在一年半前曾進行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LDCT)檢查,當時報告顯示一切正常,並無肺結節蹤影。沒想到,近日該病患因為肺積水、喘氣回診,再次接受電腦斷層掃描後,赫然發現已是肺癌第四期,腫瘤已達驚人的10公分。蘇一峰認為肺癌的惡化速度可能遠超想像,短短一年半的時間,病情就惡化到肺癌第四期。蘇一峰進一步說明,這位病患被診斷出罹患肺小細胞癌,這是一種惡性度極高的肺癌,其生長速度驚人,在營養供應充足的情況下,大約一個月就能體積翻倍。換算下來,18個月(一年半)的時間,癌細胞的體積就能膨脹262,144倍(即2的18次方)。

蘇一峰解釋,患者目前體內有1000立方公分(10x10x10公分)的腫瘤。若回溯到一年半前,當時的癌細胞僅約0.004立方公分。他強調,目前所有醫療設備和技術都無法偵測到如此微小的肺癌病灶。

中國醫藥大學指出,肺癌主要可分為兩種類型。其中,小細胞肺癌惡性度極高,特點是經常出現在呼吸道中央,生長迅速、容易擴散轉移,且治癒的機會較低,與吸菸有高度相關,約佔整體肺癌的10%至15%。相較之下,非小細胞肺癌則佔了肺癌的絕大多數,約80%至90%。其中,肺腺癌是最常見的一種,甚至不抽菸的人也可能罹患,同時也是女性中最為常見的肺癌種類。

中國大陸一名年輕女子意外查出肺結節,因身體沒有不適,未進一步就醫治療,結果短短一年後,肺結節惡化成肺癌。醫生無奈指出,若拖延治療,可能將危及生命,「早該來了!」

根據陸媒《福建衛生報》報導,27歲李姓女子早就查出右肺結節,由於當時身體完全沒有不舒服,加上對肺結節認知不足,所以毫不在意,結果一年後的體檢發現,肺結節已明顯變大。李女後悔表示,體檢報告出爐,顯示可能是惡性,同時淋巴結已轉移,最後竟被她拖成肺癌。

報導中提到,李女證實罹患癌症,所幸還來得及接受肺癌根治手術;針對李女個案,醫生提到,如果李女的病情繼續拖延,恐怕動手術都無法挽回遺憾。醫生補充,李女手術後恢復良好,已回到工作崗位,接下來務必規律服用標靶藥、堅持複診,才能穩定控制病情。

隨著核三廠解聯,昨晚核能發電歸零,夜間火力發電拉高到9成以上。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指出,非核家園火力全開,火力發電超過90%發電,憂心提高火力發電,會影響台灣肺癌發生率,更點名1地區民眾最危險。

蘇一峰在臉書發文示警「台灣肺癌五最」,台灣肺癌不只連續蟬聯第一、最多人的癌症,也是死亡最多的癌症,健保最花錢的癌症,自費最花錢的癌症,近十年癌症人口成長最多的癌症。

蘇一峰補充,全國每年癌症死亡五萬人,肺癌死亡佔一萬人,是死亡最多的癌症,「請問台灣有哪一個人因為核能發電廠核輻射而死亡?」也點名中南部地處中央山脈背風處,空氣污染累積不散、吸好吸滿。

貼文引起網友共鳴,「中部這幾年空污嚴重到秋冬每天都是霧濛濛」、「沒有最高,只有更高排碳」、「現在晚上要出門戶外運動要謹慎考慮」、「肺咳家園,用癌發電」、「南部空汙最嚴重,結果最反核」、「中南部人的肺有如空氣清淨機」。

《中國時報》報導,以核三廠除役前最後一夜,5月17日凌晨12點來說,當時儲能(抽蓄水力發電)占4.1%、太陽光電為0,風力(陸域、離岸)只有0.13%,加上少數水力,等於綠電加儲能發電僅約6%,如加上核能,不足1成屬低碳電力。而今(18)日起,低碳發電掉到僅剩5~6%,其餘94%到95%都會是髒電。




金曲歌王方大同驚傳因為肺部疾病,抗病5年仍不幸病逝,享年41歲。醫師指出,許多肺部疾病最後也可能會導致纖維化,倘若沒有及時妥善治療,肺功能惡化速度可能如失速列車,最終導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恐比許多癌症還致命!提醒民眾,如果出現「喘、咳、累」三大症狀持續超過8周,儘速前往胸腔內科尋求專業診斷治療。

台中榮總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主任傅彬貴說明,肺纖維化的成因很多,許多肺部疾病最後也可能會導致纖維化。近年除了國人常聽到的新冠肺炎、流感這類「因感染後發炎所致」肺纖維化外,最常被民眾所忽略的是,不可逆的特發性肺纖維化,以及自體免疫所造成的肺纖維化。然而有不少民眾多半是肺部症狀嚴重影響生活才尋求就醫,傅彬貴示警,由於肺纖維化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許多民眾常誤把慢性咳嗽(超過三周以上)、呼吸短促、喘或疲累無力當成是小感冒或是老化體力不佳而拖延就醫,但此時才診斷肺纖維化恐肺功能已大幅下降。

▲中榮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傅彬貴。(圖/醫師提供)

他就曾收治一名60歲退休教師,平日最大的樂趣是與三五好友約爬山健走,半年來,逐漸體力下降,原本可輕鬆的爬上四樓爬坡,竟也變得喘氣吁吁,近日感冒後症狀加劇,活動就喘,血氧濃度只有93%,輾轉前往胸腔內科就醫,才被確診為特發性肺纖維化,也就是俗稱的菜瓜布肺。

傅彬貴指出,特發性肺纖維化是一種不明原因所致的慢性肺部發炎,由於肺臟反覆地受傷結痂,長時間下來讓原本柔軟富有彈性的肺部逐漸變硬、變厚,最終導致無法順利進行氣體交換,嚴重恐造成肺功能急速下降,由於肺纖維化是不可逆的,若沒有及時適當的治療,一旦發生急性惡化,死亡率更高達50%以上 。

傅彬貴提醒,民眾若有「喘、咳、累」3大症狀且持續8周以上,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建議盡速前往胸腔內科尋求進一步專業診斷,尤其是家中有年長者更要提高警覺謹慎因應。

在治療方面,目前已有抗肺纖維化藥物可延緩約5成肺功能惡化速度 ,並降低約7成發生急性惡化的機率 ,唯有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才能有機會減少死亡風險,並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