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吃飽就想睡、開始昏昏沉沉呢?小心這恐怕是疾病前兆!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這可能是因為代謝問題已悄悄發生,當細胞「拒收」血糖,當開始出現胰島素阻抗,身體就會出亂子,最可怕的是健檢數字會讓人誤以為一切「正常」。
張家銘近日發文指出,很多人吃飽後總是開始昏昏沉沉,肚子也越來越大,減肥怎麼都沒用,以為血糖數字正常就代表健康,但事實上,當身體開始出現「胰島素阻抗」時,即使空腹血糖還在正常範圍,代謝問題可能已經悄悄發生,「當細胞『拒收』血糖,身體開始出亂子!」
張家銘指出每次吃東西,身體就會把食物轉換成葡萄糖,讓細胞吸收來提供能量。而負責把血糖送進細胞的,就是胰島素。它就像一個送貨員,把血糖送到細胞門口,希望細胞開門收貨,讓血糖順利進去。但當細胞開始「拒收貨」,血糖就被擋在門外。為了讓事情繼續運作,身體只好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希望能「強行推銷」,但這種做法只是暫時壓住血糖,表面看似沒事,實際上身體已經在發生代謝混亂。張家銘強調,很多人健康檢查的血糖數字還算「正常」,但胰臟已經超時加班,拚命分泌胰島素來維持血糖穩定,一旦胰臟無法再補救,血糖就會開始失控,最終走向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甚至心血管疾病。
但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胰島素阻抗?張家銘表示光是單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色素(HbA1c)可能無法早期發現胰島素阻抗,因為在代償階段,身體仍能維持血糖穩定。可以作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檢測,就能更準確地評估胰島素功能。胰島素阻抗指數是一個計算公式,可以反映胰臟分泌的胰島素是否足夠有效地讓細胞吸收血糖。
至於該如何逆轉胰島素阻抗?張家銘指出應調整飲食,降低血糖負擔。減少精製碳水化合物,如白飯、白麵包、甜點,改吃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如糙米、燕麥、蔬菜、健康脂肪(酪梨、堅果)。規律運動,讓細胞重新認識胰島素,也可進行阻力訓練(重訓、深蹲),能增加肌肉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而高強度間歇運動可以快速提升代謝,幫助身體調節血糖。此外,改善睡眠與壓力管理也很重要,因為熬夜和壓力過大會增加皮質醇,讓胰島素阻抗更嚴重,應每天睡足7小時,透過瑜珈或深呼吸來降低壓力,也可透過補充特定營養素,像是鎂、維生素D、α-硫辛酸、肌醇(Myo-Inositol)等,對提升胰島素敏感度有幫助,可從深色蔬菜、魚類、堅果攝取,或在醫師建議下補充。
不少人擔心吃飯會導致血糖飆升,但其實只要選對澱粉來源,不僅能降低升糖幅度,還有助於保護血管。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分享一位YouTuber實測吃7種米飯對血糖影響的結果,發現其中以壽司米引起的血糖上升幅度最大。而李思賢最推薦的是「黑米」,因其升糖指數較低,且富含花青素,有助於抗氧化、抗發炎,進而保護心血管健康。
李思賢在臉書粉專指出,許多患者常問他「不吃白飯,改吃其他米,是不是會比較好?」他因此分享糖尿病患YouTuber「湯姆(Tom Vesely)」的實測內容,觀察7種米對血糖的影響。首先是經高度精製的「白米」,僅保留澱粉含量高的胚乳,營養密度相對較低。湯姆吃了1碗白飯後,血糖從100飆升至210mg/dL,顯示白米對血糖影響相當劇烈。李思賢指出,血糖飆升最高的是「壽司米」,湯姆食用後血糖衝到220mg/dL,是所有米種中升幅最大的。此外,「糙米」保留了米糠與胚芽,屬於「全穀類」,營養價值高於白米,食用後血糖上升至約180至190mg/dL,相較白米稍微緩和,但仍有明顯上升。
其餘4種國人常吃的米飯,湯姆實測對血糖的影響分別為「黑米170至180mg/dL」,升糖幅度較白米與糙米更溫和;「紅米200mg/dL」,雖富含膳食纖維、能延緩澱粉吸收與增加飽足感,但仍會使血糖明顯上升;「泰國米210mg/dL」,即便多次洗米,對血糖的影響仍不小;「燉飯專用米210mg/dL」,屬於高GI、低纖維的精製澱粉類食材,不建議糖尿病患者經常食用。
李思賢總結,無論哪一種米飯,血糖上升幅度都不算小,若要從中選擇相對溫和的選項,他推薦「糙米」與「黑米」。其中,黑米的升糖幅度較低,且富含花青素,有助於抗氧化、抗發炎與保護血管健康。若希望在享用米飯的同時兼顧營養,黑米會是他最優先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