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是啟動身體的重要時段,養成良好習慣有益健康。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到,經過整晚的休息,循環系統、消化道、神經網路都在等第一個指令,而起床後30分鐘,像按下健康程式的「開機鍵」。建議養成「早晨補水、排便、吃早餐、緩慢起床」的習慣,有助於保持血管年輕、腦袋清醒。
起床喝一杯溫水,助降低血栓風險
黃軒在社群平台指出,起床後可以喝一杯「300ml溫開水」,而且要小口慢喝,因為夜間沒有喝水,血液會變黏,早晨補水幫助稀釋血液、降低血栓風險。根據美國NHANES長期追蹤顯示,每天喝水不足1400ml者,中風風險顯著升高。另外,第一杯水別喝蜂蜜水、淡鹽水,糖與鈉都會對血糖、血壓造成負擔。上廁所別滑手機!避免下半身血流停滯
起床後「起立反射」與腸道蠕動的活躍,是身體天生的「排便指令」。不過,許多人習慣邊滑手機邊蹲廁所,不只延長時間,還會讓下半身血流停滯,加重腸道與血管負擔。建議排便時要專注,並控制在10分鐘內,有助於減少痔瘡與肛門靜脈壓力。
早餐時間決定健康,太晚才吃恐傷身
黃軒表示,不吃早餐無法減重,反而讓血糖波動更大,還可能影響腦力。此外,2023年的西班牙前瞻研究發現,早餐8時前吃、晚餐20時前享用,心血管疾病風險最低,但延後到9時之後吃早餐,風險顯著上升,另一項研究更指,9時後吃早餐,2 型糖尿病風險增加59%。
起床分段動作,避免跌倒與腦中風風險
剛睡醒時,交感神經還沒完全啟動,如果猛然起身,容易因血壓驟降而頭暈、跌倒,甚至引發腦中風。黃軒建議,採用「333安全起床法」,醒來後先躺30秒、坐起再30秒、坐在床邊30秒,再下床行動,讓循環系統有時間反應,有助於保護血管。
喝水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喝水可能是最簡單、便宜的防癌方式,一項由哈佛學者進行的研究發現,每天喝水超過2500c.c者,罹患膀胱癌的機率比喝不到1300c.c的人低了49%。此外,喝水還有助於預防罹患大腸癌或乳癌。
廖繼鼎在YouTube頻道提到,美國哈佛學者米修(Michaud)博士追蹤近5萬人,時間長達10年,並控制年齡、吸菸等其他影響因素,結果發現,每天喝水超過2500c.c的人(約10杯水)罹患膀胱癌的機率,比喝不到1300c.c的人低了49%,顯示喝水幫助降低罹癌風險。廖繼鼎解釋,尿液裡本來就含致癌物質,尤其抽菸者更明顯,水喝太少、排尿頻率低,就像讓膀胱泡在毒素裡,不斷刺激膀胱內膜,長期可能導致癌病變,反之,多喝水、多排尿就像在沖洗膀胱,有助於排出致癌物,降低罹癌風險。除此之外,多喝水能夠預防大腸癌,腸道順暢、不積毒,還有研究指出,喝足水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比喝太少水的女性低了近七成,但仍需更多研究確認。
廖繼鼎強調,水不是喝越多越好,黃金飲水量為「每公斤體重30到40毫升」,以60公斤的成人來說,大約每天攝取1800到2400毫升的水分,還包含喝進去與吃進去的水。一項超過3萬人的大型研究發現,每天喝進去的水1到1.5公升,包括茶、果汁、牛奶、湯,其死亡風險最低,而喝太多含糖飲料與酒精的人,反而增加風險。
天氣酷熱,流汗狂喝水卻還是頭暈無力?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提醒,夏季高溫導致大量流汗,除了補水,更要補「電解質」!鈉和鉀的流失若沒注意,恐引發熱衰竭、中暑,甚至意識混亂、昏迷等危險狀況。
劉博仁於臉書發文提到,熱衰竭是身體因無法有效散熱導致過熱的初期反應,常見於水分和鈉、鉀電解質大量流失時,患者可能出現大量流汗、頭暈、肌肉痙攣、噁心嘔吐等症狀。若未即時補水與補電解質,可能迅速惡化成中暑,出現超過40度高燒、皮膚乾熱、意識混亂甚至昏迷,危及生命安全。
而許多人在流汗後只喝白開水,卻忽略電解質的補充,劉博仁強調,光喝水無法補回體內流失的鈉與鉀,反而可能導致低鈉症或電解質失衡,進一步引發頭痛、噁心、抽筋或神智不清。他建議,在短時間大量流汗後,可用稀鹽水補鈉,像是在500cc的水中加1.5克食鹽,濃度約0.3%,有助維持鈉離子平衡,但要是患有高血壓或腎病患者應先諮詢醫師。
另外,鉀離子的補充也很重要,雖然鉀的流失量較少,但長時間大量出汗仍會影響肌肉與心臟功能,導致無力、心悸甚至心律不整。劉博仁建議,民眾可多攝取天然含鉀食物,如香蕉、奇異果、木瓜、柳橙汁、熟馬鈴薯、菠菜等。而市售運動飲料通常含有鈉與鉀,是運動後的補充選擇之一,相對較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