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有超過13萬人確診癌症,其中可能有超過一半在第一時間走錯飲食這一步。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繼鼎在臉書提醒,許多人一聽到癌症,立刻改成極端飲食,例如只喝蔬菜汁或吃全素,結果不是癌症打倒病人,而是這樣的錯誤飲食導致體力崩盤,治療撐不下去。
在臉書粉專「廖繼鼎醫師 出神入化的癌症治療」中,廖繼鼎分享一名58歲乳癌患者,確診後改吃全素,天天喝蔬菜汁,體重在短短3個月掉了8公斤,也使得白血球過低而無法治療,後來願意開始吃雞湯、蛋糕,胃口慢慢恢復,治療才得以持續。廖繼鼎寫道,這例子印證「防癌飲食不等於抗癌飲食」,預防癌症講求清淡、均衡,治療期最重要則是「吃得下、吃得夠」,補足熱量與蛋白質,才能撐過療程。
此外,常見家屬焦急餵食癌友鱸魚湯或雞精,病人卻因口腔潰瘍、食慾不振而拒絕,造成雙方都挫折。廖繼鼎認為,其實應該「先求有,再求好」,若患者一時只吃得下布丁、甜湯,甚至炸雞,也都比完全不吃來得好,只要有吃,便不只補充能量,還能給病友心理支持,等胃口轉好,再補上蛋白質、均衡飲食即可。
廖繼鼎指出,蛋白質是修復組織、維持免疫與肌力的關鍵來源,包括牛肉、豬肉、雞肉、魚肉、海鮮等,只要煮熟都能攝取,不必過度忌口,若要加強補鐵,則可搭配柳橙、芭樂、奇異果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
至於營養品,只能算「加分題」,基本盤仍是日常飲食,若病人連正餐都吃不下,準備雞精、靈芝、巴西蘑菇都無效,再昂貴也只是堆成「營養垃圾」。
廖繼鼎強調,癌症治療的飲食關鍵在於守住熱量和蛋白質,基礎營養到位後,再視狀況補充營養品,如此方可使餐桌成為支撐治療的力量,而不是壓力。
「這食物有澱粉,不行!」這是許多癌症患者甚至一般民眾常見的飲食迷思。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黃書宜表示,許多人在治療或日常保養中,習慣大幅強調蛋白質的補充,卻忽略澱粉的角色,甚至認為澱粉會導致肥胖、癌細胞擴散等壞處,然而,這樣的觀念並不全然正確。
黃書宜說,日常俗稱的「澱粉」,正確名稱應為「全穀雜糧類」,其主要功能是提供醣類,是人體最直接、最有效率的能量來源。食物中的營養素大致會分解成醣類、蛋白質與脂肪三大類,作為熱量供給身體運作。
建議癌症患者與一般人一樣,醣類應佔總熱量的45%到55%。若醣類攝取不足,不僅會迫使蛋白質被拿來當能量使用,影 響身體修復與免疫功能,還可能干擾內分泌,造成情緒不穩與代謝失衡。黃書宜強調:「我們不應該把澱粉視為敵人,而是要有策略地選擇『非精製澱粉』」。像是南瓜、鷹嘴豆、地瓜、糙米等,皆屬於優質澱粉來源。這些食物含有大量膳食纖維、植化素與維生素,但由於口感較粗糙,對於治療中的癌友或長者較不友善,也讓部分民眾因「不習慣」而望之卻步。
為了讓癌友與一般民眾都能更容易攝取非精製澱粉,黃書宜營養師推薦一道「秋日能量濃湯」,利用調理機將食材打成細滑口感,營養密度高、容易入口,且滋味層次豐富。
材料(4人份):
南瓜 600 克(切塊)、洋蔥 1 顆(切塊)、蒜頭 2 瓣(切片)。
毛豆仁 100 克(蒸熟)、鷹嘴豆 50 克(泡溫水1小時後蒸熟)、腰果 40克。
橄欖油 1 大匙、鹽與黑胡椒適量。
熱水或蒸南瓜的水 800 ml(依喜好濃稠度調整)。
作法:
1.爆香:鍋中加入橄欖油,放入洋蔥與蒜頭炒香,盛盤備用。
2.蒸煮:將南瓜塊、毛豆仁、鷹嘴豆,以電鍋蒸熟。
4.加入鹽和黑胡椒調味,盛碗,可灑上少許南瓜子、香草點綴。營養亮點:
南瓜+鷹嘴豆:β-胡蘿蔔素、膳食纖維、維生素 B 群。
毛豆仁:優質植物性蛋白質。
腰果:取代傳統奶油做法更健康,補充好油脂與鎂。
這道料理不僅簡單易行,還能一次補充好澱粉、蛋白質、油脂、蔬菜。黃書宜表示,「只要聰明選擇澱粉來源,並以天然全食物為主,就能幫助癌友補充體力、穩定血糖,也讓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更好的健康狀態。」
睡再多還是累?癌症已連續43年位居國人死亡原因第一名,不過有些病友癌後疲憊非常明顯。據文獻指出,約6至9成的癌症病人治療期間有疲憊問題,但這並非無解題,醫師建議從營養、運動、作息改變來鞏固體力基礎,對抗癌後疲憊。
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死因統計,癌症連續43年位居國人死亡原因第一名,113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4032人,每十萬人口有230.8人因癌症死亡,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13.3人。113年癌症死亡人數較112年增加906人。
隨著乳癌治療日新月異,健保從今(114)年2月起給付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為HER2弱陽性乳癌病友打開治療新希望。衛福部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莊博雅今日透過新聞稿指出,「睡再多還是感覺好累,整個人提不起勁」,這是不少乳癌病友在治療過程中的共同心聲,癌後疲憊在癌症病人中非常普遍,很多病友不會主動提到,但這其實會降低治療意願與生活品質,應積極介入改善。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楊明翰指出,癌因性疲憊並非單純「體力不好」,可能與腫瘤造成的代謝變化、化療等副作用、心理壓力與營養不良等多重因素有關。強調應該把疲憊視為「需要積極處理」的症狀,並提出以下3對策對抗癌後疲憊:
對策1、補足營養,打好抗癌體力基礎:癌後疲憊的改善,充足的營養支持很重要。建議應維持均衡飲食,攝取足量蛋白質,並以原型食物為優先,如豆魚蛋肉類;若因治療影響食慾,可在醫療團隊建議下,補充口服營養品、鐵劑或維生素B群,幫助身體修復、提升體能。
對策3、建立規律作息,改善身心疲憊: 良好的生活節奏是穩定精神狀況的重要條件。病友可從固定起居時間做起,搭配創造放鬆、舒適的睡眠環境,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提升整體抗癌耐受力與治療配合度。隨著健保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莊博雅表示,目前新一代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已納入健保給付,除了精準鎖定毒殺HER2強表現的癌細胞外,也可穿透腫瘤細胞膜毒殺鄰近HER2表現較低的癌細胞。晚期乳癌病友若符合條件,可和醫師討論自身病況與乳癌分型,了解合適自身的治療機會,期望病友不僅能延長生命,也要能擁抱更好的生活品質。
哪些飲食防癌、抗癌相當重要。醫師張家銘表示,食物不只是熱量和營養,也牽涉到身體如何對抗癌症,天然健康的食材含有植物化學物(植化物),能自然地調節身體的免系統,尤其是綠茶中的兒茶素、大豆中的異黃酮、薑黃中的薑黃素、橄欖油中的多酚化合物。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癌症有時候不是因為人做錯了什麼,而是人體長時間收到了錯誤的訊號。這些訊號可能來自荷爾蒙的不平衡、慢性的壓力,甚至是每天吃進去的食物。
他表示,人可以重新學習與細胞說話,而其中有個非常關鍵角色「核受體」(Nuclear Receptors, NRs),就像細胞中的「訊號翻譯員」,每天負責接收來自體內外的各種訊息,來決定哪些基因要被啟動。因此,癌細胞怕的不一定是化療藥,有時是食物中的植化素。• 綠茶中的兒茶素,能穩定調控細胞生長。
• 大豆裡的異黃酮,被稱作「植物雌激素」,能與某些癌細胞競爭受體位置。
• 薑黃中的薑黃素,已被證實具抗發炎與抑制腫瘤效果。
• 橄欖油中的多酚化合物,能降低細胞壓力、活化防禦基因。
張家銘表示,上述植化物不只是營養,更可調頻、修復細胞。反之,若食物都是高糖、高油、加工製品,那就會讓身體「失衡、混亂、發炎」。植化物不是能單獨治癒癌症,而是能調整人的內在環境,讓癌細胞不容易被養大,甚至讓已經開始異常的細胞知道該退場。
癌症令人聞之色變,長達42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榜首,每4分2秒就有1人罹癌,1年奪走5萬3千條寶貴性命。化療是許多癌友治療癌症的重要方式之一,基因醫師張家銘提醒,癌後的黃金3年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一項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只癌症沒復發的比例大增,存活率更有顯著的增長。
張家銘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做完化療的3年,其實是決定命運的黃金期,可以自己掌握1件事「動出活路」,那就是運動,特別是結構化運動。
結構化運動
張家銘說明今(2025)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近900位完成化療的結腸癌病人,一半的人每週進行結構化運動3次、每次50分鐘,持續3年;另一半只拿到一些健康資訊,沒強制運動。追蹤近8年的結果顯示,有運動習慣的人,5年內沒復發的比例高達80.3%,比沒運動的人高出6.4%;8年存活率更高達90.3%,整整多出7%。
結構化運動類型
張家銘表示,癌後需要長期、有規律、有節奏的運動,才能真正觸發身體裡抗癌、修復及平衡的開關。結構化運動要每週3次、每次約50分鐘,以中等強度為主,例如快走、騎腳踏車、輕度有氧等,也就是慢慢為身體開機。
重新喚醒身體
張家銘強調,運動可以調整體內的免疫系統、降低慢性發炎、活化抗癌機制,還可能影響到細胞層級的癌症訊號,「不動,才是真正的風險;動起來,反而更有希望」。肌肉痠痛也是練出來的身體記憶,這些不舒服是身體在學習新的節奏,代表還有力氣可以重新打造自己。
記者施怡妏/綜合報導
大腸癌是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平均每天有44人罹患大腸癌,且近年國內與國外的醫學統計數字上看到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分享,大腸癌患者在術後若能規律運動,可顯著降低復發及死亡風險,復發率減少28%,死亡率降低37%。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於2025年6月1日發表的最新研究,運動對大腸癌患者的預後有顯著改善,能有效降低復發率和死亡率。
該研究指出,大腸癌患者在完成術後輔助化療後,應逐步增加運動量,例如每周進行3至4次快走或慢跑,每次約30至60分鐘。目標是在術後6個月內達到每周10 MET-小時以上的運動量,並持續2年半。研究結果強烈支持,將運動納入大腸癌的標準治療方案之一。
不過,研究人員發現,在運動中的大腸癌患者中,有18.5%出現肌肉骨骼不良事件,其中有8例被確認與運動有關。黃軒醫師提醒,在開始任何運動之前,最重要的是先與您的主治醫師、物理治療師或專業教練討論,評估身體狀況,制定適合的運動處方,「總之,運動對癌症患者來說是一種『沒有什麼副作用的良藥』,但必須在專業指導下進行。」
黃軒醫師也補充,運動其實也預防罹癌風險,久坐不動者罹患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0%,但每天適度運動,能減少23%任何型態的大腸癌、減少27%晚期的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