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黃金喝水量

 喝水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喝水可能是最簡單、便宜的防癌方式,一項由哈佛學者進行的研究發現,每天喝水超過2500c.c者,罹患膀胱癌的機率比喝不到1300c.c的人低了49%。此外,喝水還有助於預防罹患大腸癌或乳癌。

廖繼鼎在YouTube頻道提到,美國哈佛學者米修(Michaud)博士追蹤近5萬人,時間長達10年,並控制年齡、吸菸等其他影響因素,結果發現,每天喝水超過2500c.c的人(約10杯水)罹患膀胱癌的機率,比喝不到1300c.c的人低了49%,顯示喝水幫助降低罹癌風險。廖繼鼎解釋,尿液裡本來就含致癌物質,尤其抽菸者更明顯,水喝太少、排尿頻率低,就像讓膀胱泡在毒素裡,不斷刺激膀胱內膜,長期可能導致癌病變,反之,多喝水、多排尿就像在沖洗膀胱,有助於排出致癌物,降低罹癌風險。除此之外,多喝水能夠預防大腸癌,腸道順暢、不積毒,還有研究指出,喝足水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比喝太少水的女性低了近七成,但仍需更多研究確認。

廖繼鼎強調,水不是喝越多越好,黃金飲水量為「每公斤體重30到40毫升」,以60公斤的成人來說,大約每天攝取1800到2400毫升的水分,還包含喝進去與吃進去的水。一項超過3萬人的大型研究發現,每天喝進去的水1到1.5公升,包括茶、果汁、牛奶、湯,其死亡風險最低,而喝太多含糖飲料與酒精的人,反而增加風險。


天氣酷熱,流汗狂喝水卻還是頭暈無力?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提醒,夏季高溫導致大量流汗,除了補水,更要補「電解質」!鈉和鉀的流失若沒注意,恐引發熱衰竭、中暑,甚至意識混亂、昏迷等危險狀況。

劉博仁於臉書發文提到,熱衰竭是身體因無法有效散熱導致過熱的初期反應,常見於水分和鈉、鉀電解質大量流失時,患者可能出現大量流汗、頭暈、肌肉痙攣、噁心嘔吐等症狀。若未即時補水與補電解質,可能迅速惡化成中暑,出現超過40度高燒、皮膚乾熱、意識混亂甚至昏迷,危及生命安全。

而許多人在流汗後只喝白開水,卻忽略電解質的補充,劉博仁強調,光喝水無法補回體內流失的鈉與鉀,反而可能導致低鈉症或電解質失衡,進一步引發頭痛、噁心、抽筋或神智不清。他建議,在短時間大量流汗後,可用稀鹽水補鈉,像是在500cc的水中加1.5克食鹽,濃度約0.3%,有助維持鈉離子平衡,但要是患有高血壓或腎病患者應先諮詢醫師。

另外,鉀離子的補充也很重要,雖然鉀的流失量較少,但長時間大量出汗仍會影響肌肉與心臟功能,導致無力、心悸甚至心律不整。劉博仁建議,民眾可多攝取天然含鉀食物,如香蕉、奇異果、木瓜、柳橙汁、熟馬鈴薯、菠菜等。而市售運動飲料通常含有鈉與鉀,是運動後的補充選擇之一,相對較為方便。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內科外科

 當心臟感到不適,該先選擇到心臟內科看診還是外科?心臟外科醫師陳紹緯指出,在門診中時常遇到一些病人尚未有明確診斷就直接掛心臟外科的號,然而外科並不適合作為臨床診斷的首站,這樣可能會導致治療上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陳紹緯於社群平台臉書上發文分享,有許多病人因為胸悶、胸痛、心悸等症狀,擔心心臟出問題,因此在還沒有明確診斷的情況下直接到心臟外科看診,但往往醫師只能將病人轉診回心臟內科先做必要檢查。

陳紹緯解釋,心臟內科會透過詳細問診、理學檢查、儀器檢查,如心電圖、心臟超音波、運動測試等,判斷症狀是否來自心臟還是其他系統(像是肺、消化道、壓力等)引起的。內科醫師不只是在「開藥」,他們是找出病因的關鍵角色,而且許多心臟問題可以藥物控制,並不需要手術。

「沒診斷,先內科;要開刀,再外科」陳紹緯建議民眾可以依循這個口訣,當出現胸悶、心悸、喘不過氣,或是覺得心跳異常、身體突然覺得乏力,胸口有壓迫感等狀況,想釐清是否為心臟病時,可優先掛心臟內科;而當心臟內科已經確認病因,並評估需要手術治療(包括傳統外科手術或導管手術),例如:瓣膜疾病需要修補或置換、主動脈瘤或剝離、冠狀動脈嚴重狹窄或阻塞等,則可以直接諮詢心臟外科。

陳紹緯提醒,有些民眾或許會想說:「直接找外科比較快」,但沒經過初步檢查,外科醫師也無法立即安排手術,且有些檢查與治療由心臟內科開立與安排會更為方便。他強調,正確的就醫分流,能確保病患在第一時間獲得適切的初步診斷與評估,避免不必要的轉診。

2025年6月6日 星期五

乾眼症

 現代人手機不離身、用眼過度,乾眼症與白內障已成為國人常見的眼疾。根據統計,銀髮族每3人就有1人受乾眼症所苦。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孫啟欽醫師表示,台灣粗估183萬人飽受乾眼症困擾,一名60歲王姓公務員因母親逝世悲痛不已,造成免疫系統異常,引發嚴重乾眼症,形容那段時間「生不如死」,連基本的公文都看不清楚,所幸經過治療後已好轉,並將於明年退休。

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今(5)日首度發表《白內障術前術後乾眼症治療指引》,聚焦術前術後的乾眼處置,以提升患者術後視覺穩定度與整體滿意度。孫啟欽表示,乾眼症常被誤認為是小毛病,全台粗估已有超過183萬人飽受乾眼症困擾,出現眼睛乾澀、異物感、痛、灼熱感、畏光及眼睛紅癢等不適,令患者坐立難安。夏天到了,51%的患者反映乾眼症狀在夏季明顯加劇,主因多與長時間待在冷氣房的乾燥環境有關。

抗癌

睡再多還是累?癌症已連續43年位居國人死亡原因第一名,不過有些病友癌後疲憊非常明顯。據文獻指出,約6至9成的癌症病人治療期間有疲憊問題,但這並非無解題,醫師建議從營養、運動、作息改變來鞏固體力基礎,對抗癌後疲憊。

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死因統計,癌症連續43年位居國人死亡原因第一名,113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4032人,每十萬人口有230.8人因癌症死亡,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13.3人。113年癌症死亡人數較112年增加906人。

隨著乳癌治療日新月異,健保從今(114)年2月起給付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為HER2弱陽性乳癌病友打開治療新希望。衛福部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莊博雅今日透過新聞稿指出,「睡再多還是感覺好累,整個人提不起勁」,這是不少乳癌病友在治療過程中的共同心聲,癌後疲憊在癌症病人中非常普遍,很多病友不會主動提到,但這其實會降低治療意願與生活品質,應積極介入改善。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楊明翰指出,癌因性疲憊並非單純「體力不好」,可能與腫瘤造成的代謝變化、化療等副作用、心理壓力與營養不良等多重因素有關。強調應該把疲憊視為「需要積極處理」的症狀,並提出以下3對策對抗癌後疲憊:

對策1、補足營養,打好抗癌體力基礎:癌後疲憊的改善,充足的營養支持很重要。建議應維持均衡飲食,攝取足量蛋白質,並以原型食物為優先,如豆魚蛋肉類;若因治療影響食慾,可在醫療團隊建議下,補充口服營養品、鐵劑或維生素B群,幫助身體修復、提升體能。

對策2、量力而為的運動,有助體能恢復:許多病友擔心治療期間不宜活動,然而適度運動反而能減輕疲憊感。楊明翰提醒,久躺反而會加速體力流失,建議每天進行30分鐘的輕度運動,如散步、瑜珈,或參與病友運動團體,促進新陳代謝、刺激內分泌系統,同時有助情緒穩定與睡眠品質提升。

對策3、建立規律作息,改善身心疲憊: 良好的生活節奏是穩定精神狀況的重要條件。病友可從固定起居時間做起,搭配創造放鬆、舒適的睡眠環境,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提升整體抗癌耐受力與治療配合度。隨著健保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莊博雅表示,目前新一代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已納入健保給付,除了精準鎖定毒殺HER2強表現的癌細胞外,也可穿透腫瘤細胞膜毒殺鄰近HER2表現較低的癌細胞。晚期乳癌病友若符合條件,可和醫師討論自身病況與乳癌分型,了解合適自身的治療機會,期望病友不僅能延長生命,也要能擁抱更好的生活品質。



哪些飲食防癌、抗癌相當重要。醫師張家銘表示,食物不只是熱量和營養,也牽涉到身體如何對抗癌症,天然健康的食材含有植物化學物(植化物),能自然地調節身體的免系統,尤其是綠茶中的兒茶素、大豆中的異黃酮、薑黃中的薑黃素、橄欖油中的多酚化合物。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癌症有時候不是因為人做錯了什麼,而是人體長時間收到了錯誤的訊號。這些訊號可能來自荷爾蒙的不平衡、慢性的壓力,甚至是每天吃進去的食物。

他表示,人可以重新學習與細胞說話,而其中有個非常關鍵角色「核受體」(Nuclear Receptors, NRs),就像細胞中的「訊號翻譯員」,每天負責接收來自體內外的各種訊息,來決定哪些基因要被啟動。因此,癌細胞怕的不一定是化療藥,有時是食物中的植化素。• 綠茶中的兒茶素,能穩定調控細胞生長。

• 大豆裡的異黃酮,被稱作「植物雌激素」,能與某些癌細胞競爭受體位置。

• 薑黃中的薑黃素,已被證實具抗發炎與抑制腫瘤效果。

• 橄欖油中的多酚化合物,能降低細胞壓力、活化防禦基因。

張家銘表示,上述植化物不只是營養,更可調頻、修復細胞。反之,若食物都是高糖、高油、加工製品,那就會讓身體「失衡、混亂、發炎」。植化物不是能單獨治癒癌症,而是能調整人的內在環境,讓癌細胞不容易被養大,甚至讓已經開始異常的細胞知道該退場。



 癌症令人聞之色變,長達42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榜首,每4分2秒就有1人罹癌,1年奪走5萬3千條寶貴性命。化療是許多癌友治療癌症的重要方式之一,基因醫師張家銘提醒,癌後的黃金3年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一項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只癌症沒復發的比例大增,存活率更有顯著的增長。

張家銘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做完化療的3年,其實是決定命運的黃金期,可以自己掌握1件事「動出活路」,那就是運動,特別是結構化運動。

  結構化運動

張家銘說明今(2025)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近900位完成化療的結腸癌病人,一半的人每週進行結構化運動3次、每次50分鐘,持續3年;另一半只拿到一些健康資訊,沒強制運動。追蹤近8年的結果顯示,有運動習慣的人,5年內沒復發的比例高達80.3%,比沒運動的人高出6.4%;8年存活率更高達90.3%,整整多出7%。

  結構化運動類型

張家銘表示,癌後需要長期、有規律、有節奏的運動,才能真正觸發身體裡抗癌、修復及平衡的開關。結構化運動要每週3次、每次約50分鐘,以中等強度為主,例如快走、騎腳踏車、輕度有氧等,也就是慢慢為身體開機。

  重新喚醒身體

張家銘強調,運動可以調整體內的免疫系統、降低慢性發炎、活化抗癌機制,還可能影響到細胞層級的癌症訊號,「不動,才是真正的風險;動起來,反而更有希望」。肌肉痠痛也是練出來的身體記憶,這些不舒服是身體在學習新的節奏,代表還有力氣可以重新打造自己。


記者施怡妏/綜合報導

大腸癌是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平均每天有44人罹患大腸癌,且近年國內與國外的醫學統計數字上看到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分享,大腸癌患者在術後若能規律運動,可顯著降低復發及死亡風險,復發率減少28%,死亡率降低37%。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於2025年6月1日發表的最新研究,運動對大腸癌患者的預後有顯著改善,能有效降低復發率和死亡率。

該研究指出,大腸癌患者在完成術後輔助化療後,應逐步增加運動量,例如每周進行3至4次快走或慢跑,每次約30至60分鐘。目標是在術後6個月內達到每周10 MET-小時以上的運動量,並持續2年半。研究結果強烈支持,將運動納入大腸癌的標準治療方案之一。

不過,研究人員發現,在運動中的大腸癌患者中,有18.5%出現肌肉骨骼不良事件,其中有8例被確認與運動有關。黃軒醫師提醒,在開始任何運動之前,最重要的是先與您的主治醫師、物理治療師或專業教練討論,評估身體狀況,制定適合的運動處方,「總之,運動對癌症患者來說是一種『沒有什麼副作用的良藥』,但必須在專業指導下進行。」

黃軒醫師也補充,運動其實也預防罹癌風險,久坐不動者罹患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0%,但每天適度運動,能減少23%任何型態的大腸癌、減少27%晚期的大腸癌。

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卡介苗被發現可治療膀胱癌

 很多人手臂上有都有「卡介苗」注射後的疤痕,醫師張家銘表示,醫學界近來發現,卡介苗不只預防肺結核,還藏著一個驚人的能力:能幫助身體從骨髓深處找回對抗癌細胞的「天生本能」。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根據2024年的研究,卡介苗不只是刺激膀胱局部的免疫反應,它還會悄悄進入骨髓,重新教育人體的造血幹細胞,讓這些免疫系統的「種子細胞」更懂得打仗、更知道怎麼對付癌細胞。

他表示,上述效果甚至能傳給其後代細胞,讓之後的免疫細胞天生就準備好打仗。因此,那顆小疤是人體整個免疫系統的一次「重新啟動」。他表示,科學家稱這種現象為「訓練型免疫記憶」,也就是,不是針對某種病毒或細菌,身體也能被「訓練」去辨識危險、主動出擊。研究團隊還把接受過卡介苗訓練的小鼠幹細胞移植到其他小鼠,竟發現這些小鼠能自然產生抗癌反應。這代表免疫記憶真的會被記住、被傳承,甚至可以擴散。

張家銘表示,卡介苗被發現可治療膀胱癌,但它不是打一針就讓人永遠防癌,而是針對某些膀胱癌病人,在腫瘤初期經過手術清除後,再用來「鞏固防線」的免疫療法。國際臨床數據顯示如下:

• 可降低50%復發機率

• 有助延緩癌細胞由表淺型轉為深層侵犯

• 對部分高反應者而言,甚至可多年不再復發

他表示,我們都曾以為卡介苗只是預防肺結核的疫苗,如今才知道,它其實是一個訊號喚醒身體對抗癌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