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體內發炎指數

很多病人努力吃藥、節食,糖化血色素正常,但其他慢性病仍然好不了。醫師張家銘表示,糖尿病不是只有「血糖的問題」,而是免疫細胞已經記住了「發炎」這件事,使得免疫細胞「容易暴衝」。他表示,改變飲食結構是最基本的,民眾應多吃抗發炎的食材如莓果、橄欖油、深綠葉菜、堅果、豆類,來讓免疫細胞「記得和平」。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醫界逐漸發現,糖尿病不是只有「血糖的問題」,而是讓身體免疫細胞已經記住「發炎」這件事。亦即免疫細胞也會記性太好,忘不掉發炎這件事。

他說明,這是因為像高血糖、壞脂肪、壓力、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都會使得免疫細胞變得敏感,容易發炎,甚至連骨髓內的幹細胞也被重新設定。例如高糖、高油、低纖維的食物,也會讓腸道有破口,讓發炎物質進入血液,進而影響免疫系統。

張家銘表示,人能做的是要讓免疫細胞知道「現在沒事了」,這是預防慢性病惡化、穩定血管健康的關鍵。首先,應改變飲食內容,多吃抗發炎的食材,例如莓果、橄欖油、深綠葉菜、堅果、豆類,都有助免疫細胞「記得和平」。此外,要避免血糖震盪。」飯前吃蔬菜、遠離含糖飲料。

此外,睡眠要充足並調解壓力。因為睡不好、壓力大,會讓免疫細胞變得更容易暴衝。每天給自己一段安靜時間,冥想、快走、深呼吸,都是不錯的選擇。



 民眾關心自身健康,健康檢查或在運動中心量測身體數據,經常可見「生理年齡」數字。中研院生醫所退休研究員何美鄉表示,生理年齡與歲數年齡可能有關,但未必是平行關係,決定生理年齡50%與基因有關,其餘50%可控因素,包括發炎、腸道菌群二大方向,採取植物性飲食,不僅有助減緩體內發炎,也對腸道菌指數有利。

何美鄉表示,生理年齡是指民眾身體組織部位功能與呈現的歲數,反映個人健康狀況,也可預測罹患疾病風險與死亡風險。空腹血糖值是監測生理年齡的數據之一,不論實際年齡、性別為何,民眾只有空腹血糖增加,死亡率就會增加,不是沒有罹患糖尿病就沒關係,建議要透過運動、改善飲食等,設法降低血糖。影響生理年齡的關鍵因素是發炎反應。何美鄉表示,一項國際研究,追蹤一群受試者長達11年,發現發炎指數較高的受試者,11年後肌肉量下降快,走路速度變慢,且老化速度很快。體內脂肪也是導致發炎一大原因,肥胖者即使沒有3高,體內發炎指數也常居高不下。腸道菌群與發炎彼此相關,若菌群失衡,體內發炎指數就有可能上升。

何美鄉表示,研究顯示,使用二甲雙胍藥物治療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乳癌、大腸癌、失智、子宮內膜癌風險都降低,背後原因是此藥物有多種抗發炎機制,可見抑制發炎,有助降低這些疾病,而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可透過「植物性飲食」,可改善體內發炎指數,降低失智症罹病機率,延長心臟疾病存活率,漸少癌症、癌症復發機率。

抗發炎植物性飲食,包括薑黃、薑、算、洋蔥、膳食纖維、黃酮、異黃酮等。何美鄉分享自己的飲食原則,每天一定要喝咖啡、豆漿、亞麻仁油,吃豆類、蔬果、水果、堅果等;經常攝取的項目則有綠茶、優格、堅果醬、豆腐醬、鷹嘴豆泥等;偶爾吃的項目,則包括甜點、巧克力、水果乾、全穀粉,及益生菌、維生素發泡錠、蛋、植物性蛋白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