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日常生活中預防攝護腺癌的建議,包括(一)家族遺傳:家人有攝護腺癌病史,45歲以上要定期做攝護腺癌篩檢。(二)生活作息:根據研究指出,40至50歲的男性性行為次數如果越低,將來得攝護腺癌的機率會比較高,因此,維持規律的性生活,對預防攝護腺癌有幫助。(三)注意飲食:避免高油脂飲食,多攝取含有茄紅素、硒、維他命E以及黃豆製品。海福刀是什麼刀?馮思中形容:「宛如微波爐把食物煮熟,海福刀則是以超音波聚焦燒灼病灶,把腫瘤燒掉」,可依消融範圍順形治療,不影響尿道等周邊組織,術後可保有正常排尿及性功能。但因燒灼面積有限,探頭從肛門伸進去,腫瘤位置不能超過4公分高,或若腫瘤靠近神經部位則不適合燒灼。早期患者接受海福刀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9成,適用於下列族群:
- 葛里森分數(Gleason score)介於6-7分
- 腫瘤分期為1與2期、腫瘤不大
- 想保留排尿與正常性功能
- 年紀大不適合或不想開刀族群
一位43歲個案出現排尿與頻尿狀況,就醫檢查發現葛里森分數6分,但不敢以手術切除腫瘤,決定進行新一代海福刀治療,術後配合回診,恢復狀況良好,保有排尿與性功能;相較另一位52歲個案第一次術後追蹤一段時間後,攝護腺癌復發,病人考慮了切除手術或放射治療,但仍擔心之後的生活品質,最後病人仍選擇了可以再次治療的海福刀手術。馮思中表示任何治療後仍需追蹤是否復發之可能性。海福刀治療另一優點是可作為救援治療的方法解決癌症復發的問題。醫師提醒民眾多運動、控制體重、攝取蔬菜、改善生活習慣,才有助於降低風險,避免被「留校察看」。
馮思中表示,攝護腺癌患者從40-80歲都有,早年治療攝護腺癌的方式,「不管三七二十一通通切掉,患者漏尿又性功能障礙,人生變黑白」。現今有精準治療,搭配核磁共振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Fusion biopsy),可提高檢測準確度,揪出病灶,避免亂槍打鳥。
此外,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將於8月邀請擁有20年海福刀治療經驗的泌尿科專家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介入腫瘤學教授及醫學科學院院長 Mark Emberton(馬克.恩伯頓)來台與泌尿科醫師交流消融治療與精準治療經驗,提升台灣攝護腺癌精準治療的水準與國際接軌。
攝護腺癌在台灣10大癌症死因排名第6位,侯鎮邦提到,攝護腺癌的治療一定是病人、家屬、醫療團隊,充分溝通後,以患者最大利益為考量所制訂出最適合的方案。而侷限性攝護腺癌,根除手術是首選,該手術選用的「達文西機器手臂」,在先進國家已是成熟的主流治療方式。
侯鎮邦說明,攝護腺根除手術,目標是「清零」,亦即希望癌症徹底消失。若能做到清零,當然是最好,但若無法,則好好地選擇「共存」也是一種方式:
●身體狀況無法手術、不願手術,或是第3期以上(T3b)的個案,放射治療佐荷爾蒙治療是首選方式。
●低侵入性的治療諸如冷凍治療、海扶刀治療,雖然目前不是主流,但許多報告指出治療效果也不會太差。
●對於已遠端轉移的個案,荷爾蒙治療是首選。
●對於荷爾蒙治療已產生耐受性的患者,可考慮化學治療。
●國民健康署建議:一般男性年齡大於50歲,最好每年接受一次肛門指診與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檢查。若是父親、伯父、兄弟有攝護腺癌,則年齡降到45歲就必須開始檢查。
蔓越莓:蔓越莓的產季是秋冬,雖然台灣不產蔓越莓,但市面上有不少蔓越莓汁或蔓越莓膠囊等食品,它們含有類黃酮化合物,可以預防尿道感染,降低感染的風險。此外,蔓越莓有助於維持泌尿系統的酸鹼平衡,有助於預防結石形成。
菠菜:菠菜不只可以讓人頭好壯壯,還富含維生素C和纖維,都對泌尿道健康非常有益。維生素C有助於預防尿道感染,同時高纖的菠菜有助於預防便秘,也降低尿道壓力。
南瓜籽:南瓜籽含有豐富的鋅,這是維護泌尿道健康所必需的重要礦物質,鋅有助於維持尿道和膀胱的正常功能,可以協助預防感染。
番茄:番茄富含茄紅素,「茄紅素」是種強效的抗氧化劑,對泌尿道健康有益。研究顯示,茄紅素可以減少前列腺癌的風險,同時有助於維持泌尿系統的健康。番茄還含有大量水分,有助於保持身體水分平衡。
而番茄的好處多多,先前泌尿科醫師戴定恩也曾鼓勵男性必吃茄紅素,因為茄紅素可以避免攝護腺肥大、減少精子異常數目、降低攝護腺癌發生率。而番茄如何吃效果會更好,戴定恩也建議4撇步:
挑選紅番茄:成熟的紅番茄比青色番茄有更豐富的茄紅素,因此吃番茄時記得挑選成熟紅番茄,才能吃進更多茄紅素。
打成番茄汁:番茄榨汁的過程,可以破壞細胞壁,讓更多的茄紅素被釋放出來,助於人體的吸收。
與油脂一起攝取:茄紅素是「脂溶性營養素」,與油脂食物如橄欖油、堅果、肉品一起食用,更有助於被人體吸收。
煮熟食用:番茄加熱後才能破壞纖維結構,讓茄紅素釋出,幫助人體吸收。煮熟後的茄紅素,會從不易吸收的「反式茄紅素」轉換為容易吸收的「順式茄紅素」。
洪永祥近日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分享,這名男子5年前就開始出現頻尿、急尿的症狀,小便也時常滴滴答答的越來越細,看了泌尿外科後發現是「前列腺良性肥大」,便開始吃藥控制,同時配合追蹤攝護腺特定抗原(PSA ,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這指數和前列腺癌、攝護腺癌息息相關。
沒想到服藥控制4、5年後,男子又去找洪永祥看診,原因是他檢查發現PSA指數升高,儘管切片並未抓到癌細胞,但指數就是一直上升。對此,洪永祥建議持續治療並追蹤指數,若PSA還是高就要做第2次切片,一定要把癌細胞抓出來,另外他則建議患者從飲食上著手,去吃較高抗氧化、植化素的食物,他尤其推薦番茄和南瓜籽。
說也離奇,男子回家後就開始每天吃番茄,3個月後回診,PSA竟慢慢降下來,不用再去做切片。洪永祥指出,番茄中的茄紅素對攝護腺的功效顯著,這獲得了廣泛研究證實,曾有一項研究發現,50歲男性每日服用15毫克的茄紅素,6個月後,他的國際攝護腺肥大症狀評分表(IPSS)指標項目分數就下降了。另外還有一項針對105位攝護腺癌患者的研究,發現每日服用30毫克的茄紅素,經過21天PSA數值也下降,說明茄紅素對於前列腺良性肥大或前列腺癌非常有幫助。
至於若不喜歡吃番茄,洪永祥也提到還有其他種抗癌食物,包括:核桃、葡萄、蔓越莓、櫻桃、紅蘿蔔、蘋果及花椰菜,和番茄並稱八大最佳防癌食物。
85歲作家李家同今(11)日表示,日前做了攝護腺切片檢查,結果出爐後確定罹患攝護腺癌。不過李家同強調,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要看以後的檢查才知道,自己目前沒有任何不舒服之處。
李家同在臉書指出,日前他做了一次攝護腺切片檢查,今天醫生告知他的確有攝護腺癌,至於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要看以後的檢查才知道。任何的治療要根據未來的檢查結果。
李家同說道,很多好友對他很關懷,使他有一些罪惡感,「因為我實在沒有資格受到如此關懷的。畢竟我已經是85歲的老翁,攝護腺癌也不是什麼非常可怕的癌症,我本人目前沒有任何不舒服之處。」
李家同強調,「我倒是覺得大家不妨多多關心那些家境不好的孩子們,他們沒有能夠回答問題的父母,也不能得到家教和補習班的幫助,所以他們的學業程度遠遠落後於家境好的孩子們。這使他們沒有好的競爭力,我們不能靠政客關心他們,我們心地善良的人實在應該時時刻刻想到這些孩子。」
李家同回憶,小時候生病,媽媽就會特別對他好。他總記得如果他臥病在床,媽媽會買一本書送他,所以他一直覺得生病也有其好處。現在李家同有太太,他發現自從有了這個病以後,太太也就對他更加好,所以他非常高興太太要燒雪菜肉絲麵給他吃,因病得福。
李家同表示,他猜測他的癌症還沒有太嚴重的擴散,「理由是我還在若無其事地打網球。如果是癌末,大概打不成網球吧。」
泌尿科醫師呂謹亨在臉書粉專「泌尿科呂謹亨醫師 - 大亨醫師」發文表示,過去常聽到由於海鮮類富含鋅,多吃有助提升男性性功能,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呂謹亨醫師解答,海鮮確實富含多種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包括鈣、鎂、磷和鋅,對睪固酮的增加有正面效果。
不過根據醫學研究顯示,人體中的鋅是精液和睪固酮的主要組成成分,因此攝取鋅最多能增加精子的活力,提高生育機率,並提升性慾,尤其對於有特殊疾病或鋅缺乏的患者效果更為明顯;但對於增強陽痿、提高勃起硬度以及治療早洩等方面並無顯著幫助。
呂謹亨指出,對於一般正常人而言,不宜過度補充。鋅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男性為15毫克、女性12毫克。另外,研究發現,連續數年每天攝入超過100毫克的鋅與未服用鋅的男性相比,有更高的攝護腺癌罹患機率,但這並不能證明與攝護腺癌的因果關係。
呂謹亨表示,影響勃起功能的飲食,最重要的3元素就是「血循通暢」、「神經傳導」、「男性賀爾蒙」。關於「血循通暢」,呂謹亨解釋,勃起就是陰莖充血,攝取幫助心血管循環通暢的飲食非常重要,而心血管健康相關營養素包含以下3種:
1.精氨酸:豆魚蛋肉類,其中甲殼類(如蝦子)、豬瘦肉,含量比較高;植物性食品以堅果類,南瓜籽、花生含量比較高。
2.OMEGA3不飽和脂肪酸:魚類,如鮭魚、鮪魚、秋刀魚、鯖魚等等;堅果像是核桃、杏仁也含有OMEGA3不飽和脂肪。
3.抗氧化的營養素:例如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能夠減少自由基的生成,進而減少血管內皮細胞的傷害。
至於「神經傳導」,呂謹亨表示,深綠色蔬菜中的葉酸及B群,有助於神經維持及修復;而「男性賀爾蒙」的營養素來源主要是鋅,能調控男性荷爾蒙與精液品質,貝殼類像是生蠔、牡蠣含量高,堅果類像是南瓜子、黑芝麻、腰果。
此外,呂謹亨進一步分享改善勃起功能的「6大飲食指南」:
1.地中海飲食:根據研究,有37%的病人在採用地中海飲食後,恢復勃起功能,還可以延緩老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與死亡風險。
2.植物性飲食、增加抗氧化食品:可降低18%性功能障礙發生率。主要是植物中含豐富抗氧化劑,抗氧化食品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
3.限制酒精攝取、適量攝取咖啡因。
4.高蛋白低脂飲食:同樣減少身體發炎反應,減緩肌肉流失、降血糖及血脂。執行3個月後,有50%輕度勃起功能障礙患者可正常勃起。
5.間歇性斷食、生酮飲食。
6.攝取富含鋅、精氨酸、葉酸、B群、微量元素的食物:其中精氨酸、葉酸、人蔘,都可以提高血管一氧化氮成分,幫助勃起。其他營養素與神經傳導、睪固酮及血液循環都有關係。
「自己身歷其境,才真正體會到生病的苦痛。」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郭漢崇兩年多前罹患攝護腺癌,從自我檢查、確診攝護腺癌,到住院接受手術,以及術後種種痛苦考驗,他坦言對其人生的啟發很大,是行醫生涯中重要的轉折點。
治療掉髮 警覺發現攝護腺癌
郭漢崇是國內權威泌尿科醫師,專精於功能性泌尿學、攝護腺肥大的治療。30年前,因為頭髮有點禿了,他開始長期服用「波斯卡」治療掉頭髮,但缺點是可能會讓攝護腺長出高惡性度癌症的風險,因此,他很小心每年定期追蹤檢查自己的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PSA)的變化。
波斯卡是一種專門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同時具有遏止頭髮繼續掉落的功效。他吃了20幾年效果很好,攝護腺也不再長大,但近幾年PSA突然有點緩慢上升,沒想到三年前一檢查PSA發現真的稍微上升,隨後檢查游離性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FREE PSA),竟然低於10%,癌症風險很高。之後連續兩個月檢查PSA指數都繼續上升,因此立即做核磁共振(MRI)找到病灶。
決定開刀 癌細胞清除仍追蹤
經直腸切片檢查確診,病理報告是低惡性度的攝護腺癌,當時65歲的郭漢崇,考慮到未來的生活及工作規畫,「我的個性又很乾脆,不希望有一個癌症一直存在身體裡面,讓我有不確定的感覺,或是不知何時會發生轉移。」因此他決定開刀,將它拿掉。
2020年10月10日上午,由郭漢崇的好友、童綜合醫院研發副院長歐宴泉主刀,為他施行達文西機械手臂攝護腺癌根治手術。在很短的時間裡,完美地將他的攝護腺拿得非常乾淨,並且保留了必要的神經血管,手術相當成功。
術後第三天,病理報告證實他當初決定開刀是正確的選擇,這是一個3加4分的攝護腺癌,它侵襲到攝護腺被膜外面,因此是3B攝護腺癌。郭漢崇說,基本上這樣一個侵襲性的癌症,通常會建議病人考慮再加上放射線治療,以確保癌細胞完全治癒。
不過,由於手術已將癌細胞清除得很乾淨,沒有淋巴腺轉移,郭漢崇出院後,選擇觀察追蹤PSA指數,第一年是每個月追蹤PSA,第二年起每三個月追蹤PSA至今。如果未來發現PSA上升、癌細胞有復發跡象,就趕快再做放射線治療。
這一次的生病開刀,對郭漢崇的人生啟發很大,真正體會到「原來生病的苦痛是多麼的痛苦」,現在他當了病人,知道生病身體不適的感受,這不是當醫師的人所能體會的。他的人生觀因此改變,不會因為生病而等著老去,反而更積極,應該「把握有限的人生、有限的時間,把想做的事情趕快做完。」這才是比較正確的人生觀。
體貼病人 樂觀分享親身經歷
生病之後,郭漢崇說,他對病人會更好,開刀的時候會更加細心,傷口更小。當病人在生病的時候,都是很脆弱的,真的很需要大家的支持與照顧,唯有醫師親切的問候,護理人員溫柔的照顧,才能讓病人心靈和身體的苦痛減輕一些。
郭漢崇很樂意分享生病的經驗、對於開刀的樂觀態度,鼓勵了許多很怕生病的人、很怕開刀的人,可以勇敢地面對疾病。
「我與病人的互動一直很好。」他分享最近一件有趣的事,一位檢測出PSA很高的病人,切片確診攝護腺癌,病人一聽到罹癌,就變得很沮喪、精神渙散、吃不下、睡不好,郭漢崇以個人經歷告訴病人:「你現在和我是同學,你在怕什麼?你的同學當醫師為你看病,還煩惱什麼?」他用自身樂觀健康的樣子,讓病人體會「原來開了刀,也可以這麼快樂、有精神,就不會怕了。」很多人因此更積極、更快決定接受手術治療。
即便郭漢崇生病時在白板上寫了「知止」兩字,自我勉勵在生活上要知止,但好像做不到。「其實要做的事永遠做不完,只能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做完。」
他不僅對工作,對家庭也很盡責,笑說「我每天都在工作,周一至周五是為了病人工作;周六、周日也在工作,是陪著太太出去玩的工作。」
郭漢崇小檔案
●現職: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副執行長
●年齡:68歲
●罹患疾病:攝護腺癌
●發病時間:
2020.05
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上升、游離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低於9%,懷疑罹癌
2020.08
攝護腺核磁共振找到病灶2020.09
攝護腺切片檢查,確診低惡性度攝護腺癌
●症狀:無症狀
●治療方式:達文西機器手臂攝護腺癌根治手術
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人免不了會生病,但有病就要趕快治療,要好好的面對它、治療它、解決它,才能放下它,這件事情才能從身上消失,生活才會回到正軌。
男人注意!精液帶血、射精疼痛?你已遭攝護腺癌侵犯
台灣男性攝護腺癌是國人癌症第5大死因,因早期症狀不明顯,加上與攝護腺肥大等頻尿、夜尿症狀相似,常讓民眾疏忽而隱忍,門諾醫院泌尿科醫師江景翔呼籲,男性若有排尿困難等相關症狀就需留意,切勿因羞於開口而耽誤就醫。
針對成年男性最「難言之隱」的排尿問題,江景翔提醒民眾需提早防範,才能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醫師表示,攝護腺肥大主因除有老化、荷爾蒙影響外,愛吃炸物、喝酒、肥胖及刺激性食物等同樣會造成肥大,另外時常尿道發炎、攝護腺發炎也易衍生肥大、癌化等問題,症狀包括排尿困難、頻尿、夜尿或血尿及小便變細、解不乾淨,解尿後滴滴答答或疼痛,因此建議各年齡層男性,若有相關症狀都應盡早就醫檢查,尤其有攝護腺癌家族史之高風險族群更需謹慎。
醫師分享,近期門診有2名年約60歲男性,同樣都出現下尿路等排尿困難症狀就醫,抽血檢測攝護腺特異抗原後發現均異常,進行切片確診罹癌,2人症狀雖相似,但其中1人為早期癌症,另1人的癌細胞則已轉移,結果大不同,因此呼籲民眾攝護腺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且與肥大類似,切勿輕忽而未就醫進行詳細檢查,一有相關症狀就應該要直接就醫、追蹤。
江景翔進一步說,民眾就醫後,醫師通常會先抽血檢測攝護腺特異抗原及安排攝護腺超音波檢查、指診等,來確認是攝護腺增生、發炎或癌症,若疑似為癌症,則會進一步進行切片並安排磁振造影掃描或正子攝影檢查。確診罹癌治療方式也多樣,包括傳統手術開刀、達文西手術、放射線治療或荷爾蒙阻斷療法及可採用不開刀的高能超音波治療,針對個別患者狀況選擇不同治療方法。
醫師指出,其實攝護腺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存活率是相對高,局部無侵犯其他器官的5年存活率約有95%、局部侵犯5年存活率也有80%,建議民眾有症狀時千萬不要害怕,配合醫師檢查、積極治療。
如何預防攝護腺肥大或癌化,醫師強調,主要還是要保持規律生活及均衡飲食,隨著年紀增長,更應避免食用或少吃高油脂食物,包括油炸或燒烤類,多攝取蔬果等高纖維食物,並避免體重過重,平時多運動及保持不菸、不酒的好習慣,另建議50歲以上男性,或有攝護腺等相關問題家族病史者,應定期至泌尿科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症狀早期前列腺癌可能不會引起任何體徵或症狀。晚期階段常見的症狀包括:
- 排尿困難
- 尿頻
- 排尿的力量下降
- 難以啟動或停止尿流
- 精液帶血
- 骨盆區域疼痛或不適
- 骨痛
攝護腺癌已是國內第5致死癌症;罹患攝護腺癌的作家H,坦言因為有漏尿問題,所以都得包著尿布,脊椎也已經有轉移;林口長庚醫院男性學及婦女泌尿科主任陳煜表示,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可能同時存在,若是中低惡性,通常早期也會有頻尿、夜尿、急尿、尿流細小等攝護腺肥大症狀;但若為惡性,早期則幾乎無症狀,一旦有骨骼疼痛等症狀時,都已經是末期。末期動刀,約有20~30%會出現漏尿問題。
根據衛福部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發現,攝護腺癌是2019年癌症個案數增加最多的第4名癌症;從2018年的6644人,到了2019年則增加至7115人,成長幅度高達7.09%。也已從十大國人致死癌症中,從第6位竄升到第5位,有7139位國人因攝護腺癌死亡。
新冠疫情期間就醫不便 尿不出來沒看醫師攝護腺腫成乒乓球
罹患攝護腺癌三期的作家H,坦言因為有漏尿問題,所以都得包著尿布;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蔡維恭表示,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早期,常常都會有頻尿、頻尿、夜尿、急尿、尿流細小等攝護腺肥大症狀;新冠疫情期間發現,很多老人家因為擔憂到醫院遭感染,即使有攝護腺肥大問題,仍未就醫,也很難早點釐清是單純的攝護腺癌、或是良性還是惡性腫瘤,而延誤病情。
蔡維恭表示,疫情期間許多民眾羞於就醫,最近疫情趨緩許多患者陸續回診,但最近發現好幾個60歲到80歲的患者已經完全尿不出來;正常的攝護腺約20克、中度肥大約40克,這些尿不出來的患者到院時,攝護腺已腫成100克,有如乒乓球大。
長庚林口長庚醫院男性學及婦女泌尿科主任陳煜表示,疫情趨緩後因為尿不出來而跑來門診的患者確實增加不少;攝護腺癌與攝護腺肥大是不相干的疾病,但有可能同時存在,也都較常發生在60歲以上的長者。如果是中低惡性攝護腺癌患者,大多在早期也都會有頻尿、夜尿、急尿、尿流細小等類似攝護腺肥大徵象。
陳煜說但若是惡性攝護腺癌,臨床上早期大多不會有任何症狀,很多晚期患者,都是骨骼疼痛,去檢查後才發現是攝護腺癌骨轉移,這類發生骨轉移的患者,通常都已經是第四期骨癌,因此定期檢查很重要。
有家族史年輕化攝護腺機會高 40~50歲就要定期追蹤
陳煜表示,50歲以下的攝護腺癌十分少見,但若父親爺爺有攝護腺癌的家族史民眾,若罹患攝護腺癌則可能會更年輕就發生;正常民眾是建議50歲以上一年一次,有家族史的民眾則建議40~50歲就要定期追蹤,特別是PSA指數偏高者,最好每半年就要追蹤一次。
手術患者 約20%~30%仍會持續有尿失禁
治療攝護腺癌,依照不同期別有不同的療法,在攝護腺癌第一、二、三期,陳煜表示,可接受根治性攝護腺切除術、放射線治療、冷凍治療、海扶刀,若年世已高的70~80歲長者,則可採積極監控不用侵入性很強的治療;但如果是60多歲的確診者,由於目前國人的平均餘命快接近90歲,陳煜建議這類患者可考慮進行傳統、腹腔鏡、達文西、電療等手術。但開刀對於相關組織會造成一定影響,通常在手術後約有7~8成患者會出現尿失禁,大部分患者會逐漸改善,但有20%~30%仍會持續有尿失禁。另也可能破壞勃起神經,之後失去勃起功能。
如果是4期患者,若已有淋巴或遠端骨頭與其他器官轉移,多不建議手術,會建議施行荷爾蒙療法。
作家H49歲罹攝護腺癌三期,陳煜表示,若罹患攝護腺癌一期、二期,五年存活率可達95%;第三、第四期,目前平均約有7成,中低惡性約8~9成,高惡性則約5成。
陳煜表示長庚醫院遇過最年輕的患者年僅38歲,因為有頻尿問題就醫檢查後發現罹患攝護腺中期,術後也有漏尿問題。目前發現若以電療、海扶刀等方式手術,較不會有術後漏尿的問題。
攝護腺癌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在世界流行病學上成為男性日益普遍的癌症。根據統計,每8位美國男性就有一位面臨攝護腺癌,而台灣攝護腺癌盛行率急遽上升,每年有超過4,000人新診斷為攝護腺癌。醫師呼籲,被診斷攝護腺癌時已是第四期者,超過三分之一,堪稱男性的沉默殺手,不可不慎。
成大醫院泌尿部林琨哲醫師舉例說明,63歲的黃先生因攝護腺肥大造成下泌尿道症狀於門診追蹤治療,雖抽血檢測攝護腺指數(PSA)逐步升高,接受直腸攝護腺切片結果為良性。後因攝護腺指數持續飆高,住院安排攝護腺超音波核磁共振融合切片後,確診為攝護腺癌,手術治療後恢復日常,於門診持續追蹤。林琨哲指出,認識攝護腺癌的風險因子、進行早期檢查和定期追蹤是診斷攝護腺癌的關鍵。攝護腺癌的風險因子包括:家族有攝護腺癌病史,高脂肪、高蛋白質和高膽固醇攝取,吸菸,以及暴露於汙染、肥料、橡膠、重金屬等環境。建議年齡達40歲且有家族病史的男性,或45歲以上男性,每年進行攝護腺健康檢查。
林琨哲說明,攝護腺檢查包括肛門指診、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攝護腺健康指數(PHI)和多參數攝護腺核磁共振造影。疑似攝護腺癌的病患,建議進行傳統經直腸攝護腺切片手術或超音波核磁共振影像融合切片手術。
林琨哲提醒,攝護腺癌為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六位和死亡率第五位,而初期攝護腺癌沒有明顯症狀,往往發現時已屆晚期甚至遠端轉移,因而錯失根除性治療機會。呼籲對攝護腺有健康疑慮,及年齡屆滿、有家族病史、攝護腺指數偏高的民眾,應及早諮詢醫師並接受必要檢查。(陳婉玲報導)
因此當tPSA在4-10ng/ml之間時,僅憑total PSA值並不能區分前列腺癌和BPH。前列腺癌和BPH的tPSA無法區分。
許多研究證實Free PSA/Total PSA的比例在前列腺癌病人較BPH病人低,亦即在前列腺癌病人其ACT-PSA的上升比例較free PSA為高,此一比值明顯有助於前列腺癌病人之篩檢,尤其是PSA值在4~10ng/ml之病患,此一比值將有助於區分BPH或前列腺癌。
攝護腺若有癌變,血中PSA會升高,而且數值越高,癌病機會越高,擴散的程度也越大;當大於二十,則幾乎就是癌病;當大於100,則都已合併遠處骨骼轉移了。
但PSA也有無能為力的盲點,如攝謢腺炎、軟大的攝謢腺肥大、留置尿管、抽菸、攝謢腺按摩或肛門指檢,都會使PSA上升;服用治療攝謢腺肥大的抗男性賀爾蒙藥-波斯卡,則使PSA下降;另外有少數攝謢腺癌其PSA是正常的,這些都會造成診斷上的困擾,也考驗醫師的智慧。
根據Catalona(1998)的報告依據DRE和PSA的結果預測攝護腺癌的可能性
隨著年齡增加, 攝護腺體積每年平均增加0.7~1.5mL 依年齡調整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參考值
40-49 50-59 60-69 70-79
美國白人 0~2.5 0~3.5 0~4.5 0~6.5
African-American 0~2.0 0~4.0 0~4.5 0~5.5
攝護腺癌可能性 攝護腺特異抗原(PSA)
肛診(DRE) 0-2 2-4 4-10 > 10
正常 1% 15% 25% > 50%
不正常 5% 20% 45% > 75%
Catalona(1998)的報告將PSA介於4.0~10ng/mL的病人測定free PSA 攝護腺特異抗原(PSA) 0-2 2-4 4-10 > 10
攝護腺癌的可能性 1% 15% 25% > 50%
游離型抗原百分比(% FPSA) 0-10% 10-15% 15-20% 20-25% > 25%
攝護腺癌的可能性 56% 28% 20% 16% 8%
http://home.kimo.com.tw/cancer_cgmh/09-uro/PSA-C.htm
以25%做為游離型抗原分界點, 可以偵測95%的攝護腺癌, 使20%避免不必要的切片。美國FDA已經認可游離型抗原百分比用於PSA介於4.0~10ng/mL的病人
參考資料
eDr & http://home.kimo.com.tw/cancer_cgmh/09-uro/PSA-C.htm
相關詞:
攝護腺, 攝護腺肥大, 攝護腺癌, 攝護腺炎, 攝護腺發炎, 攝護腺腫大, 攝護腺癌治療, 攝護腺手術, 攝護腺液, 攝護腺癌轉移
[ 快速連結 ] 其它回答( 1 ) | 意見( 0 ) | 評論( 0 )
001
回答者: 彭哥 ( 初學者 3 級 )
回答時間: 2006-12-01 08:28:38
[ 檢舉 ] PSA全稱譯名為"攝護腺特異性抗原"
也就是攝護腺癌細胞之意
由於不知道檢驗單位的儀器是採用哪一國的機器
因此
無法判斷出6.110的相對參考值為多少
不過
從"正常"的檢驗醫學報告的表例經驗判斷
這個數值應比正常值(參考值)偏高
西醫治療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癌的手段有限
外科手術是最常用的唯一方法
但是
術後的後遺症
並不是每一個男人都樂見
我建議你到
大甲鎮新政路太陽中醫診所
找蔡淑貞醫師醫治
她處有一部量子分析儀
透過對人體經絡關節點的檢測
可以立即判斷出病因與病灶
並且精準投藥
同時
也把西醫的檢驗報告/西藥的藥袋帶去
由於蔡醫師是西醫底
報告/藥名帶去給她參考
會比較恰當
一位63歲病人三年前被診斷出攝護腺癌時已是第4A期,不但有淋巴轉移,腫瘤也侵犯到膀胱,經採用賀爾蒙療法(雄性素剝奪治療,ADT)五個月腫瘤變小後,以達文西機器手臂進行淋巴結廓清術與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再追加放射線治療與賀爾蒙療法,病人在接受三線治療下,至今攝護腺特定抗原指數(PSA)仍歸零(低於最低偵測值)。
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泌尿腫瘤科主任江元宏指出,治療攝護腺癌有多種方法,即使是第四期病人,只要跟醫師好好討論治療計畫,多會有良好治療效果,但如果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可縮短治療計畫與時間。
很多攝護腺癌患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患者初期會有排尿困難、尿流速慢、需用力解尿、尿完仍滴滴答答、頻尿、夜尿、血尿等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症狀相似,江元宏表示,當攝護腺癌侵犯儲精囊,會出現精液帶血或射精疼痛等症狀,後期轉移可能會引起骨頭疼痛、體重減輕、貧血,但許多人常有到泌尿科看診不光彩的刻板觀念而隱忍,耽誤求診時機。
江元宏說,攝護腺篩檢包括由醫師戴手套觸摸攝護腺腫塊的肛門指診,與抽血檢驗攝護腺特定抗原指數,正常臨界值約4ng/mL,且會隨年齡與攝護腺體積改變,建議五十歲以上男性都應每年自費篩檢,醫師高度懷疑時再切片檢查;若有家族史,建議四十歲起每年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治療,手術後十年存活率可高達95%以上,甚至可保留勃起相關性功能。
江元宏說,如果是尚未轉移的攝護腺癌,手術切除攝護腺或是放射線治療都是很好的做法。若局限在攝護腺內的早期癌症,且惡性度不高,積極監控可以是一個治療選項;如果惡性度高,應盡早選擇手術治療;若腫瘤已侵犯攝護腺周圍,可使用放射線治療與賀爾蒙療法,使用雄性素剝奪療法降低睪固酮達到去勢治療的目的。
如果是轉移性攝護腺癌治療,則需雄性素剝奪療法加上新型荷爾蒙藥物、或化學治療,以二合一或是三合一療法治療。江元宏也提醒,雄性素剝奪療法是讓病人體內睪固酮下降,會有降低性慾、勃起功能等副作用,也會使男性出現更年期症狀,如疲倦、臉潮紅、易流汗、及骨質疏鬆等。
攝護腺癌占臺灣男性癌發生率第五位,江元宏說,但在花東地區攝護腺癌早期發現比例並不高,不到50%,願意接受根除性攝護腺癌切除手術的病人只有20.3%,成為攝護腺癌治療的瓶頸。
傳統攝護腺癌切除手術傷口大、流血量多,在尿道括約肌的保護上並不容易,易併發術後尿失禁。目前臺灣,大多已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執行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手術出血量約100CC,可精準切割病灶,保留最佳尿道長度,避免手術後尿失禁,更可精準保留2-3毫米範圍的神經血管叢,避免造成手術後勃起功能障礙,但如果腫瘤已侵犯神經血管叢,就無法保留。
江元宏主任也提醒,因研究指出西式飲食、紅肉、高油脂飲食容易引發攝護腺癌,民眾可從日常調整飲食習慣與規律運動,才是健康生活之道。
去年8月知名兩性作家「H」陳鴻儀驚傳罹患攝護腺癌3期,目前仍在治療中,不過他的愛情生活不受影響,上個月他與迪化街網紅「Selena」陳珮甄雙方認愛,今(1)日首次共同出席癌症講座,除分享了自己的抗癌心路歷程,陳鴻儀也以自身經驗鼓勵癌友,表示性功能目前還在恢復中,但仍可以交到女朋友,要癌友不要放棄希望。
因為罹患攝護腺癌,陳鴻儀成為「性福」友善大使。他回憶去年7、8月份,自己正和一個比他小20幾歲的女生交往,他表示,在那段關係裡自己很痛苦、很掙扎,且每日都要喝酒、也無法好好睡覺,一開始他發現自己身體能力下降,原以為只是男性更年期,但驗血結果竟是癌症,他表示,自己當時的PSA值(攝護腺癌判斷數據)高達17,但正常值應為「4」,他多了將近4倍。
提到吃藥的副作用時,陳鴻儀表示,吃藥讓他無法正常勃起,且當時開完刀後術後會漏尿,急著工作的他就算包著尿布去會工作。雖然狀況也不如過去,但陳鴻儀表示自己並沒有放棄希望,他鼓勵癌友,雖然現在他在「性方面」還不是很方便,也表示自己「那方面不行」!「我還是可以交女朋友的阿!」
據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說明,攝護腺又稱前列腺,為男人特有的一種腺體,而攝護腺癌之發生率與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99.9%)。攝護腺癌15%與家族遺傳以及基因有關連。如果父親或兄弟罹患攝護腺癌,個人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為常人的2倍。若父親與兄弟都罹患攝護腺癌,則增為4倍。遺傳性攝護腺癌:若家族有人於55歲前罹患攝護腺癌,則個人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增為5倍。所以家族罹患攝護腺癌的人數與年齡為最重要的決定因子。
而慢性的發炎已證實與大腸癌、食道癌、胃癌、膀胱癌以及肝癌的發生有關。攝護腺癌的發展也與慢性發炎有關。目前累積的證據顯示攝護腺癌與感染有關:有性病史或攝護腺炎的男性有較高的機會得到攝護腺癌。 其他可能影響因素包括:
1) 性生活頻率:由於頻繁的性生活與非專一性伴侶易得性病,故有人認為這與攝護腺癌的發生有關。但也有研究顯示,男性20歲至30歲之間每週有五次以上射精,較不易得攝護腺癌。
2) 輸精管結紮:目前仍無定論,但似乎沒有影響。3) 高脂飲食:高脂飲食,尤其是不飽和脂肪,會提高攝護腺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