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都相當注重吃進肚的東西,有醫師透露,先前曾遇過一名男子有膽固醇偏高問題,因此建議對方日常飲食中「多吃1類型食物」降血糖、血脂,並曝光患者半年後回診抽血「數值就變得相當標準」。心臟內科醫師陳冠任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中表示,高血脂意即血脂肪或膽固醇,最主要傷害是「慢慢讓身體血管產生病變」,提醒膽固醇長期過高,就會導致血管狹窄、阻塞,若為心臟血管塞住就是心肌梗塞;腦血管塞住就是腦中風;腎臟血管塞住則為腎衰竭,恐有洗腎風險。
陳冠任指出,想預防膽固醇過高,就應避免飲食2地雷,一為飽和脂肪,像是紅肉、動物內臟等,另一則是反式脂肪,例如餅乾、乳瑪琳等,示警「長期食用會使壞膽固醇增加」。
陳冠任透露,過去曾遇過一名3、40歲的男子有膽固醇偏高問題,建議對方日常飲食中多吃燕麥,直到半年後回診抽血檢查,指數就變得相當標準。他舉例,除了燕麥之外,糙米、雜糧饅頭、雜糧麵包等都可歸在此類,這類型食物可降血糖、降血脂,進而減少腦中風跟心臟病發生機率。
飲食跟身體健康息息相關,不少人認為只要在烹調時少用油鹽糖,保持口味清淡就能避免「病從口入」,卻往往容易忽略均衡攝取營養及運動等問題。一名年約70歲的婦人,定期健檢時發現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和脂肪肝,雖然沒有不舒服,但她不解自己為何會罹病,三餐都在家吃也很養生,長期以來早餐習慣吃白粥配醬菜,營養師一聽瞬間揪出原因。營養師李杏瑜在臉書粉專分享實際案例,一對70歲的夫妻到醫院進行每年一次的例行性檢查,先生較注重健康無大礙,太太的血壓、血脂和血糖指數卻超出標準,還有脂肪肝的狀況。詢問飲食跟運動習慣得知,夫妻倆午、晚餐各吃一碗飯,因為怕胖就不太吃肉,早餐則是白粥加醬菜,平時大多待在家裡休息,不太外出走動。
「哎呀,以上每一項都是引起三高和脂肪肝的因素」,李杏瑜解釋,從晚上最後一餐開始計算,將近有8到10小時沒有進食,在血糖已經偏低的情況下,早餐又吃高升糖指數的粥,加上缺乏運動,久而久之,當然會造成血糖居高不下,「所以,除非是小朋友或生病,如果成年人吃粥後,一定要多多活動。」
很多人都知道三高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慢性病,但恐怕不了解三高對身體的危害有多深,根據衛福部公布的數據,2022年國人死因中,癌症死亡時鐘是每10分7秒有1名癌症病患病逝,但三高慢性病的死亡時鐘,是每7分34秒就有1人死於三高引發的慢性病,三高是萬病的根源,比癌症更致命,而在三高中,很常被忽略的是高血脂,因為不像是血糖和血壓可以自行在家裡量測,必須要到醫院診所做抽血檢查,高血脂如果沒有控制好,就很容易發生心肌梗塞。洗腎結束,護理師仔細檢視病人狀況,剛洗腎完也會比較疲憊虛弱,72歲的劉先生,一周會來醫院做透析3次,一次4小時左右,在醫療團隊的細心照顧下目前病況穩定,劉先生有20年的糖尿病病史,這兩年多開始洗腎,他說年輕時沒有控制飲食,才會罹患糖尿病。
糖尿病病友劉先生:「其實飲食是最重要的,那我第一個我吃甜食,吃了很多,它只要是有糖的我都喜歡,然後我又喝飲料我不喝白開水的,我都喝那個有氣泡的果汁,反正就是有甜度的,我吃重口味就是說很鹹,那對腎臟都不好的,這個飲食習慣其實就是等於慢性自殺,到後來懂的時候,就覺得太晚了。」
劉先生說過去自己還會買成藥吃,再加上糖尿病引起的腎臟病變,現在必須洗腎,而他也有高血壓高血脂,劉先生說,希望大家都能重視飲食和生活習慣,避免三高,而糖尿病的共病很多,腎臟病就是其中一種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方昱偉:「其實這幾年糖尿病造成新發透析人口的比例,是逐年往上,大概從十幾年前45%左右,一直截至到2022年的數據,其實大概已經超過50%,所以也就是說在洗腎是他的糖尿病的盛行率,其實是超過一半以上,屬於糖尿病的患者,是算是腎臟病的高風險的潛在族群,所以在這些潛在族群,除了在控制血糖以外,一定要特別注意幾個,第一個就是要監測腎臟功能,尤其是蛋白尿,因為糖尿病在初發的時候,造成腎臟的影響,它會以蛋白尿的表現為主,那這個時候可能腎功能還是正常的,不過蛋白尿出現是糖尿病腎病早發的一個表現,但是這個時候積極介入的情況,會對後續的臨床治療會非常的有效。」
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了解高血脂對健康的危害,而三酸甘油酯是一項重要血脂指標,須控制在150mg/dL以下。心臟科醫師郝文瑞表示,飲食對三酸甘油酯影響巨大,曾有一患者平常三酸甘油酯數值正常,某次抽血前吃了一整罐花生後,數值飆升到破千。衛福部表示,血脂異常會增加中風、心血管疾病。
血脂主要兩大成分為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郝文瑞在《下班經濟學》表示,根據大型研究,用藥物控制三酸甘油酯,無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因此心臟內科醫師較少強調,用藥物控制三酸甘油酯對一般患者的重要性,「但醫師會控制高風險患者的三酸甘油酯。」他表示,飲食對於三酸甘油酯影響很大,他曾遇兩名患者因一次飲食使三酸甘油酯數值飆10倍。其中一位是參與吃到飽的尾牙後,數值從原本106mg/dL,飆升1015;另一位則是平常三酸甘油酯數值也為100多,屬正常範圍,某次健檢發現,飆到1000多,該患者事後回想,抽血前吃了一整罐花生是三酸甘油酯飆升的可能原因。
不少人擔心嗜吃甜食會使得三酸甘油酯飆升,郝文瑞表示,因為吃太多,即熱量攝取過多,都會使得數值飆升,因此飲食控制很重要。
衛福部曾於官網表示, 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肪,主要包括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血脂異常是指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過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血脂異常不只會增加引發中風、心血管疾病等的機率,長期下來會導致器官損壞及衰竭,造成永久性傷害。
三高是萬病的根源不能輕忽,比癌症更致命,根據衛福部2022年國人死因統計,癌症死亡時鐘是每10分7秒有1名癌症病患病逝,但三高慢性病的死亡時鐘走更快,每7分34秒就有1人死於三高引發的慢性病。
而國人因為心血管相關疾病死亡,死亡率超過肺癌和肝癌,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就是三高、肥胖、缺乏運動、吸菸等等,國健署2018年運用三高追蹤資料分析,結果發現有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的人,比沒有三高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分別高了1.8倍、1.5倍和1.4倍。新光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朱建宇:「我們大概在一些就是研究上面,還有我們臨床上,大概是得到糖尿病超過5年的時間,就會開始篩檢一些小血管的病變,就是一些腎臟還有視網膜的病變,那視網膜的病變的話就是會造成我們視網膜跟黃斑部的問題,那嚴重的話可能會造成失明,那第二個的話是大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主要就是心臟跟一些,比如說中風,比如說一些心肌梗塞跟中風方面的問題,那那些可能會比較久之後才會出現,可能大概10年之後。」
而在三高中高血脂最難被察覺,無法在家自行量血壓或測血糖,一定要抽血檢驗才知道,所以很常被忽略是隱形殺手。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所有的心臟科醫師,我們在跟病人衛教,高血脂高膽固醇血症的這一塊,其實是在強調所謂的LDL-C,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這個指數偏高的這個重要性,是因為LDL-C這個東西,它會累積在我們的血管內皮下層,那當LDL-C的指數過高的時候,可能會導致我們的血管的一個粥狀硬化,導致血管的斑塊的部分,會累積在血管內皮下面,就會從本來是一個平平的一個柏油路,會變成一個凹凸不平的這樣子的一個泥巴路,那這樣子的一個泥巴路,假設如果說不好好處理的話,可能就會導致所謂的土石流崩塌,也就是所謂的心肌梗塞。」高血脂控制差不多兩成跟飲食和運動有關,有很高的比例跟基因有關,可能要服藥控制,像是家族中有人有心血管疾病,就有很大的機率會高血脂,醫生建議男性超過40歲,女性超過50歲以上,最好定期檢查,心血管疾病常常一發生,就是難以挽回的遺憾,注意三高能防範很多疾病發生。
確定診斷糖尿病3指標
林太太問:「飯前胰島素過低,有沒有關係?」
「飯前血糖、糖化血色素正常,血糖沒問題,」耕莘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蘇景傑解釋,臨床上會先從空腹(飯前)血糖與糖化血色素,輔以口服葡萄糖2小時後的血糖數值來診斷糖尿病,林太太的兩項數值都正常,代表血糖正常。
計算胰島素阻抗2項檢查
胰島素是人體唯一能夠降低血糖的荷爾蒙,它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細胞的門,讓血液裡的葡萄糖進入細胞成為能量來源。正常情況下,胰島素分泌固定的量,就可以把血糖控制穩定。
利用空腹血糖及空腹胰島素數值,可以計算出胰島素阻抗數值(HOMA-IR)(空腹胰島素數值乘上空腹血糖值再除以405)。胰島素阻抗數值愈高,罹患糖尿病風險愈高。
糖化血色素大於5.7% 已經是糖尿病前期
至於林先生,他原本以為,飯前血糖正常,應該就沒事,不清楚胰島素抗性(阻抗)指數偏高的意義。
從糖化血色素判斷,林先生已經是「糖尿病前期」,耕莘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蘇景傑解釋,林先生的飯前(空腹)血糖正常,但是糖化血色素大於5.7%,是糖尿病前期,並且有輕微胰島素阻抗。
糖化血色素(HbA1C):人體血液中紅血球含有血色素,當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紅血球,和血紅素結合後,就會形成糖化血色素。
一般紅血球平均壽命為120天,葡萄糖附在血色素上不容易脫落,因此檢查血中糖化血色素的濃度,可以反映體內最近2~3個月的血糖控制情況,正常值應該小於5.7%。(前提是血色素正常,有有血液相關疾病)
胰島素阻抗值升高,代表胰臟過勞了
如果因為過重、肥胖、老化、遺傳、飲食過量、不運動、壓力等,尤其是囤積太多體脂肪,最常見的是腹部肥胖粗腰圍,會降低身體對於胰島素的敏感度,胰島細胞必須代償性的分泌更多胰島素,長期加班,開始透支,產生阻抗,總有一天會過勞而生病,造成血糖失控變成糖尿病。
注意你的下肢血管「5P」徵兆!台大醫黃瑞仁:糖尿病友每年一次血管檢查
隨著國人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健康狀況,健康檢查逐漸成為民眾們關注的議題,而健康檢查的項目眾多,其中包含血液檢查、尿液檢查、肝腎功能檢查,以及腫瘤癌症篩檢等,究竟檢測後的檢查報告要如何判讀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驗尿前須注意哪些事,而尿液檢查項目結果又代表什麼意思呢......
驗尿前和執行需要注意哪些?
‧採取中段尿,以早上起床的第一次尿液為佳,女性應避開生理期留尿。
‧採樣前、後都要洗手。
‧採樣時請按照說明操作,避免污染尿液樣本。
‧驗尿前可以比平時多喝 1~2 杯水,身體才能產出足夠的尿液作為樣本,但要注意,飲水過量可能會導致檢驗結果失準。
‧通常驗尿前不用特別改變飲食習慣,且如果醫師沒有限制飲食,測試當天除了水也可以喝一點果汁或牛奶等液體。
常規尿液檢查包含以下項目:
一、 比重(Specific gravity):
成年人尿液比重正常值為1.010~1.030
可評估飲水習慣、腎臟濃縮能力(腎小管再吸收、濃縮功能之指標)、稀釋作用。低比重尿 1.030:見於糖尿病、脫水、嘔吐、心臟衰竭、腎病症候群等。
二、 酸鹼值(PH值):
正常酸鹼值5.0-7.5
若酸鹼值為8,見於細菌感染、發炎、腎功能不良、服用利尿劑等。
三、 白血球(LEUKOCYTE):
正常數值陰性(-)
正常為陰性,若呈現陽性表示可能為泌尿道感染
四、亞硝酸鹽(NITRITE):正常數值陰性(-)
檢測泌尿道系統是否有細菌感染;饑餓狀態、大量食用維他命C會出現偽陽性。
五、尿蛋白(PROTEIN):
正常數值陰性(-)
觀察腎臟機能重要指標,正常為陰性
(1)生理性蛋白尿:激烈運動(運動過量)、過度疲勞、冷水浴過久(暴露於寒冷環境下)、攝取高蛋白質食物、壓力、服用阿司匹林。
(2) 姿勢性蛋白尿:因站立時間過長,腎臟血管受到壓迫導致。(3) 病理性蛋白尿:腎小球病變、澱粉樣變性病、腎病症候群、糖尿病性腎病變、高燒、妊娠毒血症。
六、葡萄糖(GLUCOSE):
正常數值陰性(-)
若出現陽性(+)可能為糖尿病、荷爾蒙失調、肝病、藥物治療、懷孕、胰臟炎、肝病變、甲狀腺疾病、腎小管功能障礙等。
七、酮體(KETONE):
正常數值陰性(-)酮體為體內脂肪代謝不完全產物,若為陽性(+)可能原因包括:糖尿病、饑餓(禁食)、發燒、長期腹瀉、嘔吐、甲狀腺機能亢進、懷孕、高蛋白飲食、劇烈運動等。
八、潛血(Blood):
正常數值陰性(-)
若出現陽性表示尿液中存在紅血球,而女性經期可能出現偽陽性反應。
九、膽紅素(Bilirubin):
正常數值陰性(-)異常升高和肝病或是溶血有關。
逆轉胰島素抗性紅字,飲食、運動誰更有效?
「我媽媽、外公都是糖尿病人,外公還因為一個小傷口截掉腳趾,我不想變成家族裡下一個糖尿病人,要怎麼做?」林先生問。他的BMI 24.5(過重),每週跑步3次每次一小時,不曉得還要多做什麼,才能避免糖尿病找上門。
蘇景傑醫師建議:「林先生的糖化血紅素超標、胰島素抗性還算輕微,先戒甜食零嘴和含糖飲料,每天三餐份量如果過多要減少,控制飲食就可以保護胰臟功能。」
那麼運動呢?
「運動對體重當然有幫助,只是飲食控制的效果更大。」蘇景傑舉一篇研究,將肥胖老人分成4組,第1組是對照組完全不做任何事,第2組控制飲食,第3組用運動,還有一組是運動加飲食控制,執行1年後驗收體重和身體組成的改變,結果發現,1組中只用飲食或是飲食加運動這兩組,減少體重的效果相當,但「執行飲食控制」組減少脂肪的同時,也流失了肌肉,而飲食加運動相對肌肉流失量較少,而單純運動組,雖然體重上沒有太大變化,但其實肌肉量增加而脂肪量減少了。
還是要為運動多說些好話。運動提升胰島素敏感度和胰島素利用,還可以刺激血液循環新陳代謝,強化肌肉減去體脂肪,控制體重,舒緩壓力,放鬆心情。如果發現胰島素阻抗,拒絕成為糖尿病人,飲食運動都有效,重點是採取行動。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高血壓是造成國人心、腦血管等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控制高血壓是臨床上重要的健康課題,然而相對於高血壓,低血壓卻比較少人提及。一般認為正常血壓的標準為120/80mmHg,收縮壓低於100~110 mmHg 或是舒張壓低於60~70 mmHg,就是低血壓。
何一成指出,低血壓可能的症狀包含視力模糊、頭暈、想睡、疲累、虛弱、四肢冰冷等,有的患者在姿勢改變時,如由坐或躺變成站立,會產生頭暈,可能只持續幾秒鐘到幾分鐘,但嚴重時會呼吸困難、昏倒。倘本身有腦血管病變或狹窄,血壓又太低,血流達不到腦部末梢血管,就可能因腦血流不夠而中風。
何一成提到,有研究指出,長期血壓偏低會造成體內器官血流不足,可能引起情緒低落、慢性疲勞、憂鬱、記憶力減退、思考反應變慢等問題,甚至增加老年失智症的機率。
為何會發生低血壓?何一成說,引起血壓偏低的可能原因有脫水、失血、心臟疾病、貧血、靜脈回流變差等。此外,除降血壓藥物外,一些藥物也可能導致血壓降低,如抗巴金森藥物、硝酸鹽類、抗憂鬱劑、肌肉鬆弛劑、攝護腺藥物、勃起功能障礙藥物等。
何一成提到,若疑似發生血壓偏低,建議先就醫排除器質性疾病的問題,並檢視目前服用藥物的種類、劑量等,且評估是否有造成低血壓的促發因子,再加以改善,切勿自行任意調整藥物。
何一成提醒,高血壓已服藥者,血壓也會隨時間變化,如果身體的狀況改變或是服用了其他非高血壓藥物,血壓可能偏高或偏低。建議養成天天量血壓的習慣,發現血壓降低,或是出現低血壓相關症狀,應提早回診評估發生原因或調整藥物。
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教授龔國慶帶領的研究團隊,進行一項「和風同塵—對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與浮游植物解飢作用的影響」的研究,經三年期間的監測與研究,發現沙塵暴不但可以增加海水表層的營養鹽,幫助浮游植物生長,還可以減輕全球暖化的影響。
研究成果去年底已在美國知名國際期刊「MARINE CHEMISTRY(海洋化學)」中發表,並獲得英國「solas news(海洋表面與低層大氣研究)」刊物選為封面報導。
龔國慶指出,亞洲沙塵暴會增加西北太平洋浮游植物的基礎生產力及大氣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並迅速改變海洋浮游植物的生態相。
沙塵暴受東北季風影響,從中國挾帶大量黃沙,沙塵暴所挾帶的懸浮微粒經過台灣的都會地區,六個小時就佈滿集塵紙,成分分析發現,沙塵暴沾上有機磷和有機氮,透過東北季風帶來的「攪動效應」,加速海面上浮游植物的生長,不但可提供藻類養分,為原來貧瘠的海洋,帶來肥沃的養分,對減碳也大有幫助。
對於沙塵暴是否會對海洋造成污染,龔教授表示,沙塵暴中的沙塵微粒,經過中國的城市與工業污染,可能吸附一些環境荷爾蒙及重金屬等污染物,對於海洋生態及整個食物鏈的影響,已著手進行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