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台灣周邊血管學會今(21)日成立。(圖/記者黃仲丘攝影)
台灣周邊血管學會今(21)日成立。(圖/記者黃仲丘攝影)©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台灣周邊血管學會今(21)日成立。(圖/記者黃仲丘攝影)

國內目前有超過200萬名糖尿病患者,台大雲林分院院長、台大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黃瑞仁表示,糖尿病患者現在也是國內「末梢血管疾病」患者的大宗,是致死率達三成的急性下肢動脈阻塞最高危險群,一旦發作,容易出現痛、下肢摸不到脈搏、腳麻、腳蒼白、甚至癱瘓等症狀。醫界呼籲,糖友應至少每年做一次,中心動脈血管硬化指數(AVI)檢查,可及早發現動脈有無阻塞問題。

台大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黃瑞仁表示,過去會讓雙腳慢慢變黑的「烏腳病」,其實就是因為砷中毒導致末端缺血的「末梢血管疾病」;隨著公衛進步,國內目前雖已擺脫烏腳病威脅,但由糖尿病患者產生的血管病變,所衍伸的「末梢血管疾病」卻成為國內截肢大宗。

黃瑞仁表示,國內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理論上即使沒有症狀,也應每年都要做下肢動脈的篩檢;中心動脈血管硬化指數(AVI)檢查,可藉由下肢收縮壓除以上肢收縮壓,若小於0.9就代表可能有動脈阻塞問題。但目前中心動脈血管硬化指數(ABI)血管檢查仍尚未納入糖尿病每年的例行檢查,很多患者很可能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黃瑞仁表示,以下肢急性動脈阻塞的患者來說,會出現5P症狀,包括疼痛(pain)、摸不到脈搏(pulseless)、腳麻(paralysis)、 腳蒼白(pale)、癱瘓 (paralysis)等,最後可能就剩下截肢一途。

黃瑞仁表示,過去發現有心律不整的患者,心臟由於容易產生血塊,血塊若跑到腦部就是腦中風、到心臟就是心肌梗塞、跑到腳的血管去引起栓塞的,也可能引起急性下肢動脈阻塞。

過去國內對於周邊血管檢查較不重視的原因在於,周邊血管其實相較心臟救命複雜,除了技術問題之外,檢查的範圍可以是整個下肢血管,就需要更久的時間。但近15年來國內已經開始有許多醫師真正投入。

黃瑞仁說,過去真的很多患者並不知道自己血管栓塞,對這個病也沒有概念,所以來的時候腳就黑掉了,台灣周邊血管學會21日成立,盼結合內科、外科、放射科進行整合,找出更多病人。他也呼籲糖尿病友,應每年做一次中心動脈血管硬化指數(AVI)檢查,及早發現問題,避免截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