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歲的資深媒體人陳文茜近年來飽受病痛煎熬,2019年罹患肺腺癌後已動手術將腫瘤切除,不過近期病情每況愈下,導致她全身水腫。她今(29)日發文透露,換了人工血管的架子,有相同病痛的網友留言,陳文茜則給予正能量回應,「不要怕,好好更珍惜人生,不要哭,我們可以笑的日子不多」。 陳文茜今日凌晨在「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臉書發文,她透露貼文中的照片是周一到醫院換了人工血管的架子時,為了要比對是否滲血,助理協助拍下的,不過她的唯一感想是「麗質天生,我的皮膚真的好!」用樂觀正向的態度寫下,「永遠為自己加油!」 她表示,有了人工血管,才能讓她繼續長期注射,維持一定的體力,減少風險。「尤其可以透過打白蛋白、胺基酸,加上維他命、鉀⋯⋯將跑出血管的組織液,逼回血管,我的心臟因此不會跳太快,人也不會太喘」。 貼文曝光後,讓許多網友心疼並祝福,「佩服妳與癌病共存共榮的態度」、「願疼痛在您身上能少些折磨」;還有相同病痛纏身的網友留言互相加油打氣,陳文茜也給予滿滿正能量回應,「不要怕,好好更珍惜人生,不要哭,我們可以笑的日子不多」。 62歲資深音樂人林秋離,也是台灣著名作詞家、唱片製作人,曾任台灣海蝶音樂董事長。海蝶音樂在新加坡發掘了嗓音特殊的阿杜與林俊傑,林俊傑多次提到林秋離是他的「恩師」,在娛樂圈擁有廣大人脈。然而近日林秋離的妻子熊美玲透露,他在加護病房奮戰,希望外界一起為他加油打氣。熊美玲今(2)日在臉書發文表示,「秋離老師還在加護病房奮戰,請求朋友們一起為老師禱告」,近年來林秋離的身體狀況不太好,有8、9年時間發現肝臟出現狀況,有肝硬化及肝癌症狀。從熊美玲的貼文可見,近來林秋離頻繁出入醫院,日前還開刀進行肝臟移植手術,由大兒子捐肝給父親,親友都在病房外守候。 熊美玲也說,林秋離在接受手術時,不少朋友都前來醫院陪伴她,讓她忍不住心中緊張焦慮的情緒,整個人崩潰大哭,所幸手術在昨(1)日順利結束,不過林秋離仍需在加護病房待一段時間,而熊美玲也打氣自勉「今後我腦袋瓜裝的是術後護理的知識及更多的愛,對待大刀後的老公和兒子」、「相信一定會越來越好 」。 男性朋友這篇要看!睪丸癌好發於15歲到50歲青壯年男性,但症狀症狀不只會出現在陰囊上,腫瘤轉移之後可能出現身上其他地方,泌尿科醫師戴定恩分享睪丸癌可能症狀,若摸到不明腫塊或是身體有異狀,建議盡速檢查。 戴定恩說明,大多數癌症早期都缺乏明顯症狀,睪丸癌初期並不會感到疼痛,但會感覺睪丸逐漸腫脹且摸到無痛的硬塊,在日常活動時,陰囊也會有沉重的垂墜感,像是要下墜一般,此外,鼠蹊部也會隱約感到不適。 另有10%睪丸癌患者在出現腫瘤轉移的症狀後,才進而求診。常見的轉移症狀像是背痛、下肢水腫、咳嗽、咳血以及骨頭痛等。 除了蛋蛋有自己的哀傷以外,睪丸癌也會影響到乳腺!戴定恩表示,睪丸癌除了會有無痛的腫塊、下腹隱隱作痛之外,少數由於會產生性激素的關係,使得乳腺增大、胸部疼痛不適。 戴定恩表示,雖然睪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不過若是發現的早,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存活率也可高達95%,因此建議男性朋友平時洗澡時自我檢查不可少,若發現有異狀務必要及早就醫! 媒體創意人俞國定2015年4月透過健檢得知罹患鼻咽癌第3期,在醫療團隊積極治療下於同年8月結束療程,鼻咽癌屬可控制的癌症,平均5年內未發病代表已痊癒,罹癌走過7個年頭,現在的俞國定每半年持續追蹤。罹患癌症並未打亂俞國定的生活步調,反而淬湅出更美好人生,俞國定學會和自己、和家人,以及和上帝修復好關係。 2014年底俞國定因頭痛、打呼、流鼻涕等症狀入院,當時只發現鼻息肉,隔年初聚會得知友人罹患腦瘤,症狀和他有點類似,不同處是朋友劇烈頭痛常在凌晨發作,俞國定則是隱隱作痛,後來在朋友安排下徹底做了一次全身健檢,從MRI 中發現鼻腔中央後方有一顆4.9公分的腫瘤。 「當癌症出現在你的生活中,你會發現全民癌症的時代已經來了。」俞國定淡淡地說,「年輕時覺得,得到癌症是死路一條,但現在反而沒那麼嚴肅,身旁不少親朋好友都有癌症病史,現在變得很普遍。」 4月確診後,他隨即展開治療,4個月的療程包括4次化療和33次放射線療法。一開始的化療,最常出現嘔心噁吐等副作用,不過最難熬階段是最後同步進行的化療和放療,讓俞國定彷彿走過死蔭幽谷。 曾痛求打嗎啡,醫師一句話讓他安下心為期14天的療程,「到了第3天就快撐不住,2週內體重掉了12公斤。」放射線治療除了殺死癌細胞,也會把正常細胞殺死,導致病人抵抗力變差。俞國定則採用 「螺旋刀影像導引系統」 (TomoTherapy)放射療法,透過光子定位癌細胞,避開血管減少副作用。 一般而言,治療到了後期病人會插鼻胃管,不過俞國定鐵齒不信,「治療到第3天,我的嘴巴都爛掉,一碰就出血,也沒辦法喝水,只好塗止痛藥,把膠囊咬破,塗在嘴巴傷口上,不痛時就趕緊喝口水。」 放化療混合治療常常疼痛難熬,只能靠打嗎啡止痛,「嗎啡的有效時間只有90分鐘到120 分鐘,每隔4小時才能注射,有時因無法忍受疼痛,我常催促護理師來打針…」 面對罹癌的未來充滿惶恐,很多人初期會經歷各種不同的情緒:害怕、恐懼、絕望、拒絕等,尤其面對未知的治療結果,心裡會很慌。「你要『相信』,相信醫療團隊,相信親人和相信公司。」俞國定能捱過最後療程,就是因為醫生的一句話:「不要著急,最痛不過如此…,不會再惡化,讓我的心安下來。」 後來,他在FB成立粉專「與鼻咽癌一起過日子」,透過書寫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研讀心得和更多癌友分享,「我想告訴更多人,痛苦不過如此,我都可以走過來,你也可以。」 「我看過有關情緒的研究報告,經常會出現『為何是我、我不相信、很生氣』等,不過當情緒走到『最壞這樣,不會再壞下去了』,患者會比較安心,因為你知道只要熬過這個關頭,一切就海闊天空了。」 修復關係 與自己和好生病前的俞國定是個工作狂,職場成就是他的一切。但病後他慢慢意識到人生除了工作還有更重要的事,思索如何平衡生命,「修補和自己,和家人,以及和神的關係;更重要是修補和自己的關係。」 他說,「上帝讓你得了癌症,弄了一個有點麻煩又不太麻煩的癌症。雖然不是末期,但第三期還是有點麻煩,有死亡率,但又不如胰臟癌高。鼻咽癌算是比較友善的了。」 嚴謹自律的俞國定,以前不太看鏡中的自己,因為無法忍受自己不夠好,內心總是吶喊,「我應該可以更好,可以更好,應該更好…」。如今卸下武裝,可以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慘狀,甚至是最脆弱的部分,「掌聲不在了,也沒什麼,這是應該的。為何人家要給你掌聲呢,為何要去求掌聲呢?」 找回健康之後,他花時間和家人相處,每週固定一天和好友相約騎YouBike尋找美食,沿著河道與自然美景同行,而且每次都走不同路線。「我們每次騎 25到30公里的路程,最少也有15公里,騎累了就停下來。」也透過超慢跑和高齡核心訓練來保養身體。 病痛或許讓他的生命轉了個彎,「但是,你必須要知道有那一扇窗,不要只看到關起來的那扇門。不能被那扇門『關住』,記得還有一扇窗,但我們常常會忘記去尋找那扇窗。然而,窗外的藍天比你比你想像要壯闊多了。 台中一名70歲的張姓老翁因久咳不癒到院檢查,發現罹患第三期小細胞肺癌,由於存活率低,頓時陷入愁雲慘霧中,幸好張翁決定與癌症奮戰。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呂彥德醫師表示,患者雖然屬肺癌3B期,但利用螺旋刀放射治療搭配化療,逐步清除癌症,並做腦部預防轉移治療,抗癌滿三年未再復發,甚至還迎接了小孫子出世,享受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 呂彥德表示,這類型的患者治療效果往往不佳,對藥物反應也很差,在臨床上是屬於較惡性的癌症,再加上已到第三期、年齡也偏高,種種原因讓患者一度考慮放棄治療,因為患者的媳婦已懷孕三個月,希望能迎接孫子出生,陪小孫子長大,因此最後決定奮力一搏,積極抗癌。呂彥德說,小細胞肺癌有幾個特點,一是很難發現,二是易迅速惡化,三是容易轉移,四是復發率高,綜合以上原因,過去小細胞肺癌的患者,很少存活超過2年,5年內存活機率只有6%,比胰臟癌更低,所以在醫師眼中,小細胞肺癌可稱得上是真正的「癌王」,患者的癌化處的長度約有12公分,面積不小,因此醫療團隊嚴謹以待,並為擬定「同步化放療」的抗癌方案,讓他同步接受化療與放射線治療,逐步清除體內的癌細胞。 呂彥德補充,小細胞肺癌除了治癒機率低外,,更常常轉移至腦部,因此在治療肺癌時,為預防癌症轉移,需利用螺旋刀做預防性的全腦照射,然而這種放射治療容易造成患者智力、記憶力、腦部神經系統的損傷,因此也常讓患者卻步。但現在的螺旋刀放射治療已相當進步,治療時可透過精密運算,讓放射線避開海馬迴的範圍,減緩放射治療對患者記憶力與智力的影響,達到最精準的治療效果。 呂彥德表示,患者經歷此次抗癌後,不但下定決心戒除吸了幾十年的菸,也早睡早起,維持清淡飲食,而且定期就醫回診,目前抗癌滿三年,體內無任何癌細胞存活,以70歲的高齡患者來說,抗癌算是相當成功。 濕疹是常見的皮膚病,每逢轉季時都容易發作,令人相當困擾。不過,有皮膚科醫生指出,有一種皮膚癌早期症狀與濕疹相似,有患者接受濕疹治療2年,使用類固醇都未見好轉,最終因太過困擾求助醫院,才得知竟是確診皮膚癌。 皮膚科醫生蔡逸姍最近於節目《健康2.0》說明,濕疹分成3種類型,包括「急性濕疹」會起小水泡、小丘疹,症狀發生當下會有劇烈搔癢感;若一直拖著未治療,則有可能發展成「亞急性濕疹」,皮會開始變厚,一拖就是3至6個月、甚至3至6年。而慢性濕疹則是會讓皮膚呈現犀牛皮等,愈來愈厚。 另外,蔡逸姍指出,最常見的皮膚癌是「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以及「黑色素瘤」,但有一種皮膚癌名為「T細胞淋巴癌」,其症狀與濕疹相似,皮膚會發紅,且奇癢無比。她也提到,自己先前也曾遇過個案,是一名70多歲的香港患者,已經住在台灣一陣子,其接受濕疹治療2年,情況反覆,使用類固醇亦未見好轉,於是安排患者進行切片檢查,結果發現是皮膚的T細胞淋巴癌。 至於如何辨別究竟是濕疹還是癌症?蔡逸姍則指出「有2個指標」可再加以判定。第一是「年齡」,年紀大會導致皮膚修復能力下降,通常是65歲以上人士;第二則是「濕疹治療效果不佳者」,一般如果較大面積的濕疹,塗抹藥膏後建議觀察3到5天,假如接受治療後不見好轉,甚至更嚴重,有可能並非普通濕疹,最好進行皮膚檢查。 肝是沉默的器官,如果罹患肝癌,早期通常無跡象,導致許多病患得知消息後都難以置信,沒想到有一位肝膽腸胃科的名醫也確診肝癌,不僅自己嚇了一跳,學生也都震驚不已,後來分析得病的原因,除了跟他本身患有B肝、超時工作有關之外,還有一點是這位名醫「愛吃花生」。 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在《醫師好辣》提到,老師每次看診都是7、8小時起跳,如果中午肚子餓,護士就會拿一盤花生給他吃,54歲那年,他忽然覺得「右上腹怪怪的」,一照超音波嚇傻,「肝臟長了一個腫瘤」,進一步檢查後,確定是肝癌,並且腫瘤已經破掉、出血,蕭敦仁坦言「他的故事讓我們很震驚,因為他本身就是肝膽科醫師」。 蕭敦仁說明,肝病主要分3類,包含病毒性肝炎(A肝、B肝)、化學性肝炎(喝酒、吃藥、黃麴毒素)、代謝性肝病(脂肪肝),後來大家分析老師的狀況,發現老師是前兩種肝病的疊加,因為他本身就有B肝,又愛吃花生,得到肝腫瘤大幅提升。蕭敦仁也說,老師平時只顧著看病人,疏忽了自己的健檢,每次都只有抽血,看似肝指數正常,但沒有做超音波,「結果等到不舒服的時候,已經腫瘤這麼大,而且破裂了」,至於花生產生的黃麴毒素,他提醒,花生在溫度超過12度的環境下,很容易產生黃麴毒素,「所以當你把花生一拆封,你沒有吃完,一定要放在冰箱裡」。 台灣癌症時鐘不斷加快,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蟬聯冠軍之位超過40年。根據最新台灣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08年就新增了近4千位泌尿上皮癌患者,發生率高居全球之冠。台北榮民總泌尿癌多專科醫療團隊召集人張延驊表示,台灣三成以上的泌尿道上皮癌是「馬兜鈴酸」導致,常含在草藥中被吃下肚,其他成因則有抽菸、環境汙染、化學藥劑等四大因素。 腎盂癌與輸尿管癌,由於患部位於上端泌尿道,因此都被稱為「上泌尿道上皮癌」,台灣每年有將近4千人確診。張延驊表示,台灣人泌尿上皮癌中三成都是腎盂癌與輸尿管癌,遠高於國外一成的比率。 張延驊指出,泌尿道上皮癌成因與環境因子息息相關,有抽菸習慣者將增加2至6倍罹患風險;在重金屬汙染環境生活,在染料印刷等化學工廠長期工作,或服用來路不明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都可能會罹患泌尿道上皮癌。 有研究指出,台灣至少三成的泌尿道上皮癌與馬兜鈴酸高度關聯,成為腎功能惡化的重大風險因子。馬兜鈴酸植物過去常遭誤用,被當作減肥藥來使用,造成腎衰竭等疾病,但台灣十幾年前就已全面禁用。張延驊表示,目前從國外進口來的中草藥很容易還是含有馬兜鈴酸,提醒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草藥服用。 張延驊說明,在過去泌尿道上皮癌經過手術切除患部後,若未積極追蹤處置,或其他輔助治療介入,常常會以末期形式在一年後就復發,屆時存活時間僅剩8到10個月,大部分不超過一年。 近年免疫療法藥物被廣泛運用在晚期癌症治療上,乳癌、肺癌、腎癌、皮膚癌、食道癌、肝癌等等。張延驊指出,現在逐漸被應用在癌症「術後輔助治療」上,研究數據也顯示,手術後若免疫療法持續介入,每兩周用藥一次,持續一年時間,多數患者的無病存活期可達2年,也降低三成遠端轉移風險。 免疫療法應用在食道癌上的案例,台北榮總藥物治療科醫師洪逸平說明,研究數據看來,泌尿道上皮癌類似,皆可延長約8到10個月的無病存活期。張延驊提醒:「平時生活遠離抽菸、避免吸入有害物質,都能夠降低罹癌風險。若發現無痛性血尿頻繁,應立即前往泌尿科就診。」洪逸平也呼籲:「民眾若打嗝與吞嚥同時出現,或發生吞嚥疼痛等症狀,也應立即尋求胸腔科醫師,進行積極處置。」 71歲昔在《百戰百勝》中擔任「魔王」的楊雄(楊宗翰)日前出席「Muscle Star 健美之星」比賽力挺徒弟許家豪,原本經營健身房的他談及近況,表示4年前因房東收回房子,健身房不得已收攤。而楊雄10年前罹患大腸癌2期,切掉15公分的大腸,術後他改變飲食習慣,戒掉抽菸、喝酒和吃辣,並持續每天健身,健檢報告中除了高血壓,其他都沒問題。雖已沒有再經營健身房,但楊雄仍保持健身習慣,一天訓練約一小時,維持肌肉狀態,現場問他是否重回健身領域,他強調現在已退休,不會再開健身房,「我開健身房沒有虧到錢,我開得早,開了將近40年,決定收是因為房東要賣房子,他要賣但我買不起,所以之後把器材便宜賣掉。」 楊雄透露飲食習慣和勞累,在10年前檢出罹患大腸癌二期,進行手術後已康復,「切除後已沒問題,以前抽菸、吃辣和喝酒,剪掉15公分的大腸,後來保養了1年多了,辣的什麼都不吃,就調整過來了。」除了大腸切掉部分,也因為膽結石切掉膽囊,他當初選議員失利,去健檢時才發現罹癌,「但現在已經沒事了,我每天都喝溫開水保養身體,恢復得很好。」 縱橫影壇和電視數十年的老牌明星楊群,已於10月24日凌晨2時10分因不敵膀胱癌,在妻子俞鳳至和子女的陪伴下逝世,享壽88歲。據悉,楊群已與病魔纏鬥一年半,癌細胞並擴散至肺部,雖經醫師治療及家人細心照料,仍然藥石罔效,終於不治。 亞東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鄭百諭受訪曾指出,「血尿是膀胱癌唯一症狀」,有些癌友合併頻尿、急尿等攝護腺肥大症狀,但因無疼痛感,且症狀容易被忽略,以致不少人確診時,都已經到了晚期。根據107年癌症年報,膀胱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11位、女性則在第16位,男性發生率約為女性2.4倍,最常見的致癌因子就是抽菸,另外,如果長期接觸化學藥劑、染劑等含有芳香胺物質,則可能誘發膀胱癌。 鄭百諭表示,傳統染髮劑含有芳香胺,經常使用確實可能提高膀胱癌風險,近年大部分染髮劑均已捨棄芳香胺,因染髮而罹患膀胱癌的個案並不多見,抽菸則是大部分膀胱癌友的共同交集。 膀胱癌初期多半無法直接觸診,最典型的膀胱癌症狀就是血尿,特別是無痛性的血尿,多半的膀胱癌病人都是因為出現血尿症狀才求診,血尿會持續或反覆發生。 有哪些方法有助篩檢出早期膀胱癌?1.尿液檢查:最普遍且廣泛的方式為尿液檢查,檢視是否有血尿存在,如果肉眼就可以清楚看到有血尿,相對癌症腫瘤的大小也會增加。尿液檢查為非侵入性,檢查的途徑又易取得,一般健康檢查或檢驗所的尿液檢查,患者接受度都很高,所以也是篩檢膀胱癌重要的診斷。 2.注射顯影劑:由靜脈將顯影劑注入體內後,再以X光檢查整個泌尿系統,包含腎臟、輸尿管,以及膀胱有無異常的影像。 3.膀胱鏡檢查:目前軟式膀胱鏡可以降低患者對膀胱鏡的不適感,進一步了解腫瘤的位置、大小、膀胱壁侵犯程度。 門諾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鍾慧明醫師受訪曾指出,各種篩檢試驗的敏感度不同,都可能存在一些偽陰性、偽陽性的問題,所以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培養良好的生活作息與健康飲食,才是遠離癌症的不二法門。 有哪些方法可以預防膀胱癌?1.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觸一些化學物質,如染髮劑。 2.不吸菸與戒菸,並杜絕二手菸,遠離菸害。 3.對於經常接觸染色、印刷、皮革之化學物品的人,較容易得到膀胱癌,更應每半年接受一次尿液檢查及尿液細胞學檢查。 4.多喝水,每天至少喝2000cc以上的水,排尿量維持在2000c.c.~2500c.c.以上,不要養成憋尿習慣。 5.不要長期使用止痛劑。 6.如需長期導尿或有尿道結石者及有膀胱癌家族病史者,需定期追蹤檢查。 7.盡量少食用含有防腐劑及人工色素和化學物質的食物。看詳細》疾病百科/膀胱癌
【聯合報╱隱匿】
|
2014.01.21 03:35 am
|
長廊裡人潮洶湧,他們大多像我一樣,沉默,不過度哀傷。有些坐在輪椅上,讓看護推動著。有些則孤獨一人,陪伴他的只有點滴瓶和點滴架。他們穿著囚服,跛行,在有限的空間裡,來回踱步,曬太陽。眼神大多望著地面,或者葉子上的灰塵。人人都在忍耐,極限早已超出想像。於是人們開始想像許多,沒有極限的事物。
在這些人的臉上,有時我看見一種深刻的平靜,和外面街上的人們不一樣。我們知道自己屬於悲傷的一群,雖然悲傷還看不到盡頭,但是我們知道,在外面的悲傷,也沒有更好。在外面的孤獨,比這裡更可怕。
毫無疑問的,這是一條捷徑。不止因為病距離死亡最近,而是在一切的體驗之中,病是最準確的、最有效的,病帶領我們,將過去的經歷遠遠拋開。差不多可以說,這就是人世間唯一的一條路,好讓我們,重新做人。
因為病,我們群聚於此,像是進入一種永恆。在苦澀和痛楚中,一束光從窗口進來,穿過無止盡的長廊,照亮了我們,燃燒了我們。讓我們突然想起,那些被拋棄在外的事物。此刻,它們的珍貴性變得可疑。連帶的也讓我們懷疑起,此時此刻,呆坐在這裡的我,究竟有什麼道理?
心存懷疑的人們露出苦笑,有些忍不住大笑,大笑,直到把眼淚都逼出來……不過沒關係,在這裡,任何行徑都可以被原諒。因為我們是病人。只要我們能細心養病,給病打針吃藥,給病吃最滋補的,直到有一天,把病養大,甚至,把病養得比我們更大,那時,病就可以代替我們,活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