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

免疫系統

 藝人沈玉琳證實罹患白血病(血癌),再度讓人關注免疫系統與癌細胞。一項哈佛最新研究指出,高脂飲食可能會抑制免疫細胞、加速腫瘤生長,而這一切很可能取決於「食用油」。該研究並明確指出,動物性脂肪(豬油、牛脂、奶油)會讓癌細胞更快長大,削弱免疫細胞的抗腫瘤能力。相對地,植物性脂肪(橄欖油等)對免疫系統影響較小,甚至具保護作用。

經常分享醫藥、健康新知的臉書粉專「藥時事」表示,今年7月發表於《Nature Metabolism》的研究,來自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團隊,指出高脂飲食不只讓人胖,更可能抑制免疫細胞、加速腫瘤生長,而這一切很可能取決於人吃的油品。該項突破性研究首次明確指出,動物性脂肪(豬油、牛脂、奶油)會讓癌細胞更快長大,削弱CD8 T細胞與NK細胞的抗腫瘤能力。相對地,植物性脂肪(橄欖油、椰子油等)對免疫系統影響較小,甚至具保護作用。

肥胖與癌症:不是只有「胖」這麼簡單

目前已知,肥胖與至少13種癌症風險相關,原因除了與慢性發炎、胰島素阻抗、高血脂等有關,肥胖也會直接削弱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能力。但這項研究更進一步指出,即使在同樣的體重或肥胖程度下,人吃進去的脂肪類型,會決定人的免疫細胞能否戰鬥。

研究團隊採用了多種小鼠腫瘤模型,將小鼠分為標準飲食組,以及6種不同來源的高脂飲食組,分別為豬油、牛脂(tallow)、奶油(butter)、椰子油、棕櫚油(palm oil)、橄欖油。結果顯示,吃動物脂肪(豬油、牛脂、奶油)的小鼠,腫瘤體積比正常組多出 40-60%。吃植物脂肪(橄欖油、椰子油、棕櫚油)的小鼠,腫瘤生長則無明顯加快。

動物脂肪癱瘓免疫部隊 植物脂肪則讓它們繼續戰鬥

該研究進一步地免疫分析與代謝組學,並揭露了背後的機轉。人體內的主要抗癌戰士CD8+ T細胞與NK細胞,在食用豬油、牛脂或奶油的高脂飲食組中,這些細胞會進不去腫瘤核心、無法有效分泌干擾素-γ與顆粒酶B等殺癌物質、顯示出功能障礙。但是,植物脂肪飲食組的免疫細胞則維持正常活性。

這項研究首次將「脂肪種類」與「抗腫瘤免疫」做出直接關聯,有助於預防與治療癌症。過去醫學界知道肥胖會讓癌症更難治,但現在發現即使體重一樣,吃對油脂,免疫系統就能守住防線。高脂飲食不必然是壞事,重點在脂肪來源。



南投85歲侯姓阿嬤每年都會例行健檢,最近她健檢時,以無痛腸胃鏡檢查,意外發現壺腹腫瘤,切片檢查後是良性的壺腹腺瘤,醫師為了避免癌化,使用內視鏡切除腺瘤,確保阿嬤健康。

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黃耀光說,壺腹在十二指腸中,是總膽管與胰管通往十二指腸的樞紐。而十二指腸癌、壺腹癌、膽管癌跟胰臟頭癌的臨床表徵相似,發現的時候,往往癌細胞已侵犯周圍器官已是晚期,因此壺腹周圍癌被形容是「無聲殺手」。

黃耀光表示,壺腹癌成因尚無明確研究,預防不容易,只有定期接受例行篩檢,早期發現、即早治療,醫師會依據腫瘤的大小與位置,再視病人年紀、健康狀況,評估討論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良性壺腹腫瘤可採內視鏡切除手術,傷口小、恢復較快。但若為惡性腫瘤,便需要傳統手術切除,手術時間長、傷口大,且可能需將壺腹周圍的胃、十二指腸、胰臟頭及膽道等器官部分切除,需進行重建手術,難度相對較高、恢復期也較長。無法手術的患者,則只能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等輔助性治療。

阿嬤的壺腹腺瘤類似息肉,因固定健檢及時發現,為良性腫瘤,為了避免癌前病變,因此一併以內視鏡手術切除,阿嬤恢復健康。南投醫院提醒,許多疾病早期都沒有明顯症狀,透過健檢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疾病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現代人愈活愈長壽,國人平均年齡來到81.3歲,對於沒有子女的退休族,更要提前透過預立醫療和遺囑來安排,自己決定想要的臨終該怎麼做。《橘世代》【理財攻略】整理,沒有子女的老後規劃,有2件事一定要先處理,分別是預立醫囑和財產分配遺囑,才不至於遇到突發狀況,造成無人處理身後事的窘境。

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王琦惠建議,沒有子女的族群針對老後規劃,首先要決定臨終醫療方式,同時回頭檢視財務規劃是否涵蓋所有想指定的範圍;若希望遺產用來照顧哪些人,也要提前規劃好相對應的工具,才能真正依照自己的意志執行。

必知1:預立醫療決定 先看看自己的保險

預立醫療決定的精神是把「主權」放在自己身上,在意識清楚的時候,可以針對五種特定臨床條件,及早表達自己希望「接受」或「拒絕」醫療照護的意願。

然而真正的自主權,不只是做醫療決定,還要檢視是否有相對應的現金或保險可以支應。也就是在做醫療決定時,也應該同時把必要的資源準備好,真的執行時才不會造成其他人的負擔。

王琦惠建議可以先檢視自己的保單:

1.如果決定「拒絕」醫療:要看責任問題,例如有的保單有生命末期提前給付的附加條款,可以將臨終前產生的醫療費用還清,避免債留其他親人。

2.如果決定「接受」醫療:要看保單是否有保障到這些範圍,例如可能延伸出安寧緩和照顧,可以檢視自己的醫療險是否把緩和安寧列在除外不賠項目。

「這樣才真正做到由自己來決定,可以自己照顧好自己。」王琦惠說,檢視的目的是讓自己有個心理準備,確定保單是否有符合自己預立醫療決定的需求,假如沒有,可以補強加進去。

必知2:遺產分配時 先決定要照顧的人 再選擇工具

遺產安排上,首先要先留意自己的法定繼承順位。沒有小孩的人第一順位可能是配偶,單身者可能是父母。如果都很單純,就讓家人幫忙處理即可。

其次,則看看自己有沒有要特別安排,例如有特別想要照顧的人。這種狀況下,可以成立遺囑信託,讓受益人可以從信託財產獲得經濟照顧,或者用保險指定受益人來分配。

最後,若沒有其他責任,也可以想一下有沒有想做的公益。如果有的話,可成立以不特定多數人之利益為目的公益信託,提供獎助學金、推動社會福利或藝文活動等。

例如,有些人因為自己很喜歡音樂,也知道有些家庭的孩子想學音樂可能沒這麼多錢,希望自己剩餘財產可以提供他們獎助學金,便成立或捐贈公益信託,指定讓有音樂背景的人來申請,一圓自己的心願。

雖然華人文化中忌諱談論死亡,但這也是人生中必須面臨的課題,對於沒有子女的人來說,身後的財產如何得到完善的運用,更是重要。不妨透過預立醫療和財產分配遺囑,讓自己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也能放心無罣礙!想了解更多「無子老後理財術」,請見《橘世代》【理財攻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