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5日 星期六

二十四節氣

 

白露將近卡毒水? 古人智慧能窺視過往將來?

三立新聞網 - 4 小時前



告別炎炎夏日,隨著太陽到達黃經的165度,9月7日即將迎來24節氣中的白露,也代表著天氣會逐漸轉涼,白露在節氣中排序第15位,是根據天氣變化所產生的現象來取其名稱,因溫度下降,地面的水氣在固體上凝結為露水。而這個季節也是二期水稻孕穗的時期,根據早期農夫耕作的經驗,民間也衍生出了許多有趣的諺語來形容此節氣的變化,今天就讓小編介紹白露有什麼好玩的諺語吧!

農業看天吃飯,白露諺語反應早期農業社會(示意圖/三立新聞網)
農業看天吃飯,白露諺語反應早期農業社會(示意圖/三立新聞網)©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農業看天吃飯,白露諺語反應早期農業社會(示意圖/三立新聞網)

1.白露南十日九日濕

與「白露南,四工三工濕」意思相同,以台語譯音,說的正是因天氣轉涼,如又刮起南風的話,由海面將溼氣吹向陸地,便會帶來許多的水氣,則會有多雨的現象。

2.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處暑與白露只相差了十八天,因天氣還炎熱,而早期也沒有熱水器能隨時加熱,便會取一大盆水在陽光下加熱,等到耕種回來,便能以溫涼水來沖洗,但到了白露,日夜溫差大,便要注意不要打赤膊,容易寒氣入體內而著涼。

白露過後避免打赤膊,避免著涼(示意圖/三立新聞網)
白露過後避免打赤膊,避免著涼(示意圖/三立新聞網)©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白露過後避免打赤膊,避免著涼(示意圖/三立新聞網)

3.白露水,卡毒鬼

其實並不是水真的有毒性,而是因為這個時期為日夜溫差最大的時候,常常下雨,易著涼,便會容易讓病毒找上門,只需要注意好保暖就什麼都不用擔心了。

天氣變化,溫度下降,清晨容易形成露水(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天氣變化,溫度下降,清晨容易形成露水(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天氣變化,溫度下降,清晨容易形成露水(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4.白露大落大白

因剛好落在稻米收成期,根據早期農民的經驗,只要在這天下起大雨,二期稻作便有可能受到嚴重的破壞而導致收成不佳。

關於下雨也有「白露雨,寒露風,較勝過三界公」的諺語,相傳只要在白露這天下雨,那在寒露那日必會刮起大風,這兩種都是農夫不願意遇到的氣象。

白露,在24節氣中每年均在9月7日,並且太陽黃經位在165°。然而白露節氣象徵時節逐漸轉陰,天氣漸漸涼爽,清晨時樹葉與花朵會有很多露珠,也是夜晚水氣凝結而成。古人也以四個節氣搭配五行,秋天五形為金,金又為白,以白色來形容秋天的露水,故稱為白露。然而白露有哪些禁忌呢?清水孟國際命理小孟老師來分析,究竟白露禁忌有哪些?

白露禁忌

1.穿衣不宜裸露:白露之後天氣會轉涼,所以穿衣服不宜外露,外露容易感冒著涼。

2.禁喝冰水:白露天氣轉涼,所以不宜喝冰水,喝太多冰水容易頭暈發冷,寒氣過重。

3.忌過度運動:白露毛細孔會變小,倘若這個時候進行劇烈運動容易造成氣血循環不好,身體不易代謝,造成身體淤堵影響健康。

4.睡覺冷氣不宜調太低:白露節氣睡覺冷氣不宜調太低,調太低容易過冷,身體容易在夜晚發冷,導致寒氣過強,易流鼻水鼻塞,手腳冰冷。

5.忌夜晚不蓋被:白露天氣轉寒,夜晚較涼,因此睡覺一定要蓋被子,切勿讓寒氣進入筋骨,導致筋骨酸痛。

6.沖蛇與虎這兩生肖外出遠行要注意安全,尤其要遠離感冒中的人以防病魔纏身。

 

本周三(7日)進入白露,代表水凝成露、陰氣長,意味著天氣將逐漸轉涼。國際天星風水命理專家邱彥龍提醒,天氣冷熱轉換之際,要小心感冒,但豬、鼠、猴、虎四個生肖,在白露節氣當中,財運不冷反熱,可好好把握事業飛黃騰達的好契機。

邱彥龍老師分析,在這個節氣裡(9/7-9/23)財運最旺四個生肖,分別是:

Top4 : 虎

屬虎的朋友,這段時間邏輯特別清晰,事業能得到擴張,但不要不耐煩,只要能抱持服務他人的心態,財富就會跟著來。尤其若能發展短距離生意或國內生意,對你的財富會有大大提升的作用,但如有觸法行為則切忌避免,否則會帶來官訟跟口舌是非。

Top3 : 猴

屬猴的朋友,這段期間有紅火之勢,事業運超級強,合約要做得完善,也要懂得隨時滾動式調整,唯獨要注意行車安全,上路不急不徐,安全第一。

Top2 : 鼠

屬鼠的朋友,這段期間溝通與表達要有耐心,財富已經鎖定、只差解除對方的疑慮跟問題,尤其若對方確實有經濟上的困難時,如能協議出雙贏的方案,肯定可以成交。大財將至,但切記見好就收,不要太霸道,才不會招惹麻煩。

Top1 : 豬

屬豬的朋友,在這段期間,名氣大漲,受眾人關注,財富、事業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和增長,也有升官發財之勢,只要保持好心情,多說好話不抱怨,細心不著急,照著步驟進行,就可以避掉需多不必要的麻煩。

今(23)日迎來24節氣中的「處暑」,是秋天的第2個節氣,「處」代表退、中止,表示炎熱暑氣的天氣已經到了尾聲,準備轉換成涼爽秋天。對此,命理網站「旺好運」表示,在這冷熱交換的時期要特別注意養生,「3重點」養出好運勢,轉涼時間曝光!

「旺好運」說明,在處暑過後約10天,氣溫會逐漸下降,冷空氣南下次數開始增多,雖然白天氣溫仍然很高,但早晚溫差變大,應多預防感冒。這時節也是颱風頻繁的季節,颱風常常帶來豪雨,俗話說「勿驚七月半鬼,只驚七月半水」,小心豪雨釀成的災禍。此外,這時候也是冷熱交換的時期,還要注意「秋老虎」,俗話說「處暑,曝死老鼠」,說明天氣還是熱到老鼠都會被曬死的程度。

「處暑」開運養生3重點:

1、預防感冒

注意每天氣溫變化,準備適當衣物,另外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才能增強免疫力。

2、食補健脾

飲食應甘平為主,清淡少刺激,可多吃健胃的甘薯、水梨、筊白筍,或是可補氣血的龍眼與桂圓。

3、活動筋骨

天氣轉涼後,可多到戶外健走、爬山等活動,若養成每週固定幾天運動的習慣尤佳

至於,民眾最關心何時才能轉涼?氣象專家吳聖宇則表示,下週接近月底時,似乎北方會有東北風要南下接近台灣附近的趨勢。

今年的8月23日(陰曆7月26日)除了是一年中難得的天赦日外(書記載:「春赦戊寅夏甲午。戊申赦日喜秋逢。三冬甲子甚為吉。百事遇禍反為福。其日可以緩(刑獄),雪(冤枉),施(恩惠)。」可見「天赦日」是向玉皇大帝懺悔,請求赦罪的好日子,希望玉皇大帝可以寬恕、赦免自己的罪孽,這一天只要是祈福說好話、做好事,都是百無禁忌,唯一不宜殺生,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同時也是節氣中的處暑日,命理專家柯柏成曝「1招秘法」可以增加財運及貴人,也點名了2個生肖在這節氣「桃花運強」。

柯柏成在臉書發文說,這天按照慣例要煮水錢,可以增加財運,由於天赦日的緣故,當天也適合參加寺廟舉辦的消災祈福法會,不一定非得在寺廟內,即使是基督天主教徒,上教堂祈願都會特別容易實現。

柯柏成也說,這一天可以先準備一枚一盎司純銀的銀幣,在當天用煮水錢後冷卻的水擦拭,放置於自宅的中央位置,也可以放在抽屜內或是櫃子上,如果是營業門市,可以用泡棉膠或是雙面膠黏在天花板上,避免遺失。

另外,屬豬和鼠的人,在處暑開始的桃花運較強,適合表達情感,人際關係也良好,會有貴人運出現,催化貴人的方法也可以參考上面的銀幣開運法,跟著天地磁場走。

古人利用土圭測量日晷,把一年劃分為二十四節氣用來指導農事與生活作息,而每個節氣也都沿生出不少有趣的民間俗諺,剛好本週二(23日)便是「處暑」時節,今天就讓小編應景一下,來跟神粉們介紹幾句有關於處暑的逗趣諺語吧!一、不驚七月扮鬼,祇驚七月半水

台灣的處暑時節是颱風頻繁的時段,會帶來豪大雨氣候,造成淹水或是土石流等災害,所以有人認為雖然處暑時間正逢農曆七月的鬼月,但比鬼月更恐怖的就是農曆七月常見的颱風氣候,於是才會說「不驚七月扮鬼,祇驚七月半水。」並廣為流傳在民間。二、處暑,會曝死老鼠

該句諺語顧名思義就是指處暑雖然暑氣漸,但依舊十分炎熱的氣候。所以有人用老鼠都會被熱死的情況來形容此時的酷熱天氣,是不是很生動呢?

三、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亦難留

此句諺語跟第一句諺語相似,都是形容台灣處暑時節容易遭受到颱風的侵襲,進而造成農作物損失慘重,所以才會說就算農作物已經結實纍纍了,但突然受到颱風侵襲,這些農作物也難留下來收成。

 


下周二(8/23日)進入處暑,國際天星風水命理專家邱彥龍指出,處暑節氣代表暑氣將止,雖秋老虎在,但日夜溫差會變得比較明顯,要多注意溫度變化。邱彥龍老師說,秋老虎的威力不容小覷,人在高溫炎熱下,容易變得懶散,但有四個生肖這段時間(8/23-9/7)財運卻特別旺盛,可以好好把握。

8/23-9/7財星高照,好運無災的四生肖分別是:

Top4 : 雞

屬雞的朋友,在這段時間,正財運很好,事業與工作能得到不錯的成果,先暫緩享樂與投資,能避掉破財之災,但感情容易遇到三角關係,應盡量避免,專心在工作上,可以免掉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Top3 : 牛

屬牛的朋友,在這段期間,外出與學習運非常好,能增進與提升自我,名氣也能大幅提升,並且能幫助到周遭任何人財富倍增,讓大家沾沾牛福氣,會有意想不到的好運。

Top2 : 馬

屬馬的朋友,在這段期間,建議多出門走動參加活動,不但會招人喜歡,還可以積累財富種子,易經隨卦云:『出門交有功。』多廣結善緣,對屬馬往後財富與事業的積累會有很大的成效。

Top1 : 蛇

的朋友,在這段期間,名氣會大幅提升,心想事成,受到眾人的喜愛,事業上雖然有突如其來的變化,保持正念,照著正規的道路行走,行銷與溝通得當的話會讓收入大幅提升,有許多的賺錢機會找上門,記住只要謹慎審核,就能讓財源有不錯的增長。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夏天的熱浪還沒退潮,轉眼立秋已到來。立秋(國曆8月7日)是秋天的開始,立秋節氣後,成熟與收穫也將紛至沓來。把握這象徵好運的時機,6個招福開運的秘訣絕不容錯過,幫助你整個秋天心想事成、大豐收!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1、迎秋。周代開始,每到立秋,君王臣子就要去郊外舉行迎秋祭祀儀式;在民間人們會準備豐盛食物祭灶神、火神等,感恩自然萬物饋贈,祈求風調雨順。

2、吃秋桃。每到立秋日,吃上一個秋桃,吃完將桃核藏起來,等到除夕燒為灰燼,寓意遠離疾病。

3、啃秋。啃秋又叫咬秋,西瓜、玉米、甜瓜香瓜都可以是啃秋的食物,大口啃食瓜果,將豐收喜悅內化於心,象徵咬住豐餘。

4、飲用井華水。清晨第一次從井中汲取上來的水便是井華水,《本草綱目》提到其涼能清熱,甘可助陰,立秋時節井華水最甘甜,清晨取水煮沸引用,可安神、鎮靜和清熱!

5、摸秋。立秋時在採果園中採回各種瓜果,俗稱「摸秋」,這是一個僅限立秋才有的遊戲,寓意有摸秋的人,不愁吃喝、事事順利,表達的是人們豐收的喜悅。

6、戴楸葉。在古代,每到立秋日,滿城都會賣楸葉,楸葉色彩美麗、葉片肥大,婦女和小孩們喜歡將其剪成花朵佩戴,別有一番生活情趣。

藉由這些儀式感,繫上內心的虔誠祈禱,將會聚集願望的能量、讓氣場越來越強,有時候好運氣就是被這種單純的信念吸引而來。

那麼哪3個生肖在這個立秋時期能聚集好運、福至心靈呢?

生肖兔、蛇、豬
這三個生肖有財源大開的趨勢,例如可能會有意料之外的錢財入帳:親友的贈予、過去的債務還款等等,錢包突然厚實了起來!另外,他們的手氣也是非常不錯的,網路抽獎的中獎率頗高,記得看到有抽獎機會就不要放過!



夏去秋來,告別酷熱的大暑,在這個周末即將迎來「立秋」(國曆8月7日),節氣與農漁業的生計息息相關,俗話說:「雷打秋,對半收!」如果在這天打雷便會收穫量減半,或像是農夫們就要趕在立秋前將稻米插秧,否則就會影響收成,而這些經驗都是先民留傳下來的知識傳承,今天就讓小編介紹這些關於立秋的諺語吧!

農民們觀察到只要立秋沒下雨,收成就會不好。(示意圖/寶島神很大)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農民們觀察到只要立秋沒下雨,收成就會不好。(示意圖/寶島神很大)

▲農民們觀察到只要立秋沒下雨,收成就會不好。(示意圖/寶島神很大)

     一、六月秋  快溜溜!七月秋  秋後油

如果立秋這天落在農曆六月的話,那就代表今年的東北季風吹得較早,冬天提早來到,便會影響漁業的收穫量。如果在農曆七月,天氣穩定持續,農漁業都會有良好的收成。

立秋的月份決定漁獲量。(示意圖/三立新聞網)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立秋的月份決定漁獲量。(示意圖/三立新聞網)

▲立秋的月份決定漁獲量。(示意圖/三立新聞網)

    二、一天落雨  一天涼

立秋後天氣開始轉為涼爽,只要下雨氣溫也會跟著下降,午後雷陣雨的機率不高,而這一天有沒有下雨至關重要,便有「立秋無雨最堪憂,萬物從來只半收」的說法,只要沒有下雨,農民便會擔心今年的收穫不如以往。

 

三、七月雷聲  七月飛

雖然是立秋,但因台灣的地理位置,氣溫還是會偏高,受到季風的影響也會帶來豐富的雲氣層,而這時最怕的就是打雷,老一輩的農夫們相信這天只要打雷,便會影響二期的收成量。

不怕下雨只怕打雷,立秋打雷恐影響農業收穫。(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不怕下雨只怕打雷,立秋打雷恐影響農業收穫。(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不怕下雨只怕打雷,立秋打雷恐影響農業收穫。(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由以上的諺語介紹可以了解到,在立秋當天的天氣對於農漁業十分的重要, 可以從氣候的發展來預知收成的好壞,神粉還有聽過什麼關於「立秋」的諺語嗎?歡迎來與我們一同分享呦。



今天7/23是農曆24節氣中的「大暑」,連日全台高溫酷熱,命理師提醒記得多補充水分,尤其生肖屬鼠、牛、羊,容易過度疲勞、失眠多夢,這半月來應該多夢周公、睡眠飽飽,避免高油鹽飲食,天氣越熱越要靜心。

所謂「小暑大暑,曬死老鼠」,命理學家楊登嵙指出,台灣高溫來襲,人體排汗多、消耗大,易動肝火,感到心煩意亂、睏倦乏力等,這時該注意「大暑」的禁忌和養生。

楊登嵙表示,今年「大暑」這半個月,生肖屬鼠、牛、羊的民眾要注意健康,容易過度勞累引起神經緊張、失眠多夢,但只要多些時間放鬆休息,終究問題不大。腸胃方面容易出問題,生冷油炸類食物少吃,生活作息要有規律。

楊登嵙整理「大暑」的開運養生及禁忌,食的開運飲食宜「以清為補」,清補食物有綠豆、百合、黃瓜、豆芽、鴨肉等、補氣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

民眾可多吃清熱解暑的苦瓜、防治貧血的苦菜、清腸排毒的苦蕎麥,水果方面,西瓜、甜瓜與哈密瓜也是消暑又清爽的聖品,可緩解焦慮。

天氣炎熱,楊登科說,民眾應避免油膩飲食、喝冷飲、一次性大量飲水、空腹喝茶,才不會造成腸胃負擔。

另外,依衣、住、行、育、樂的開運方式,楊登嵙建議,民眾外出穿戴帽子、舒適排汗衫,避免熱傷害、室內避免長期吹冷氣、少洗冷水澡,晚上避免熬夜,早睡早起,且充分運動排汗,常保身心健康。

大暑開運



今天(23日)是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節氣,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是天氣最酷熱的時刻,民眾在外要提防中暑外,也要小心濕疹、泌尿道感染等疾病;建議多吃如西瓜、梨子等當季涼性蔬果。

這個時節氣候炎熱多雨,該如何養生?

大暑養生講究「清」、「靜」,大暑節氣養生重在一個「清」字,即在注重飲食清潔、機體清熱的前提下,進行「清補」。

「清補」首先要祛濕。可以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傷及腸胃道功能。像山藥、蓮藕等都是進補的佳品,綠豆清暑、薏仁祛濕,特別是綠豆薏仁粥,可供大暑之季清熱祛濕。

「清潔」是夏天飲食衛生的重中之重,高溫天食物容易變質,會引起腹瀉、胃腸道紊亂。開過的飲料、食品等要注意密封、冷藏。除此之外還要注意食品保質期,不吃不潔或變質的食品。

夏季預防中暑,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內降溫,不要讓身體過度暴露在高溫環境,以免體溫調節機能下降,平時要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進行戶外運動時,要選擇透氣衣物,撐傘和戴遮陽帽。

大暑時節,人們情緒容易煩躁、激動,容易亂發脾氣、心情不好,應注意進行日常自我調節。日常生活中,切忌過於激動、急躁憤怒。在大暑之日,可練習涵養心神,壓抑心火,達到「心靜自然涼」的境界。

少動多靜,運動宜選早晚

大暑時期天氣酷熱,人體陽氣走於肌表,浮散於上,容易出汗,往往動即汗出,人體容易感覺疲勞。《黃帝內經》有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暑熱天氣應遵循「少動多靜」的養生原則,注意顧護陽氣、保持體力。烈日酷暑應盡量避免外出,減少露天日曬下活動,以防暑熱高溫汗出過多,損人陽氣。

日常工作生活注意勞逸結合,閒暇時間可練字作畫、聽歌閱讀、品茶賞花以靜心寧神、斂陽降氣。運動鍛煉宜選擇在氣溫相對不高的清晨或傍晚進行,但要避免劇烈運動,以防動陽生熱,洩汗太過而致氣津耗傷。

此時可選擇較為和緩的運動項目,如散步、健步走、瑜伽、太極拳等,運動強度以微微汗出為度,切記不可大汗淋漓。如若進行跑步、打球等強度較大的運動,應當控制時間,否則運動時間過長、汗出過多,不但達不到鍛煉的效果反而容易導致身體虛損。

大暑飲食 把握三原則

第一,多吃些燥濕健脾的食物。大暑時節,除了炎熱外,還會出現多雨或陰雨綿綿的天氣,氣候表現特點以潮濕悶熱為主,所以從傳統養生學的角度講,特別要注意對「暑濕」的預防。暑濕侵害人體可出現胸膈滿悶、飲食無味、口中黏膩、頭昏腦漲、肢體困重等症狀,所以應以消暑清熱、化濕健脾的方法進行預防或治療。

第二,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要及時補充水分外,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的食品以增強體質,使濕熱之邪無隙可乘。但所選食物一定要清淡,不可過於滋膩,否則極易礙胃,導致消化不良。如山藥、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甲魚、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都是夏日的進補佳品,可根據個人口味選用。

第三,蛋白質供給需充足。大暑氣溫較高,人體新陳代謝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質的供應必須酌量增加,每日攝入量應在100~120克為宜。植物蛋白可以從豆製品中獲得,動物蛋白除了奶製品外,還應適當吃點肉。夏季的肉食以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製品為首選。大暑養生講究“就涼避暑”,但天氣熱,胃口差,身體抵抗力也會降低。粗糧不但營養豐富,而且蕎麥、玉米等都是涼性或溫補的食物,夏天吃正合適。

夏季防暑降溫多吃瓜,這4種瓜別錯過

進入大暑後,高濕高熱的「桑拿天」將會增多,暑濕淤積體內,不僅讓人氣虛,無精打采,還會造成消化不良。而瓜類大多能清熱化濕,又清淡可口,是適合夏季降溫防暑的好食物,而且又是當令蔬菜。因此,此時正是做「吃瓜群眾」的大好時機!

1.冬瓜:連皮帶肉煲湯

夏季說起消暑的瓜類,除了西瓜之外,最容易讓人想起的就是冬瓜。

冬瓜是消暑第一菜,且可清熱利水、生津止渴,另外,吃冬瓜不要削皮,皮的食療效果比冬瓜肉更好。冬瓜肉帶上皮一起煲湯是許多人在暑熱正盛時愛用的食譜。要注意的是,脾胃虛寒,陽氣不足者不宜多食。

2.絲瓜:去皮涼拌清熱瀉火

絲瓜可謂是夏日里清熱瀉火的好幫手。絲瓜的含水量很高,無論做湯或者炒食,都很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去皮後的絲瓜不但可以涼拌、清炒還可以煲湯,天天變著花樣吃也不膩。要注意的是,脾胃虛弱、容易消化不良的人少吃為宜。

3.苦瓜:減少苦味先鹽漬

苦夏時總會不自覺地想起苦瓜。儘管它的名字和味道都帶有不太討喜的“苦”字,但苦瓜的營養豐富,此時食用有益身體。將苦瓜涼拌著吃,有助於開胃。

苦瓜洗淨後去掉瓜瓤,切片或切成細絲。燒水,開後放入一小勺鹽和少許油。入苦瓜絲焯燙約15秒。盛出迅速用水沖,瀝乾水分。然後依據個人喜好加入紅椒、蔥絲蒜末、生抽、糖、鹽、醋、香油等調料混合均勻即可。要注意的是,苦瓜由於性寒涼,並非人人都適合,特別是脾胃虛寒的人群應該慎食。

4.黃瓜:涼拌用拍別用切

黃瓜不僅容易吃到,且營養價值在瓜類蔬菜中較突出,含有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的含量較高,其中的維生素和其他成分,對皮膚也很好。黃瓜的熱量低,對需要控制熱量的人來說很友好。

小黃瓜生食或配以肉類、雞蛋、魚、蝦等同炒,是夏日的應時佳蔬,老黃瓜煲湯,夏日飲用可消暑。

芒種是1年24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時間在每年的6月6日左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芒種是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芒種節氣進入「黃梅天」 暑濕恐引起腸胃病

中醫師賴睿昕指出,「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播種、下地最為繁忙的時機。這時台灣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天氣異常濕熱,各種衣物器具極易發霉,所以又叫做「黃梅天」。

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氣,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離濕熱之氣。所以暑令濕勝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消化不良,脾胃運化失調。因此在芒種節氣裡大家要注意暑濕引起的腸胃病。

腸胃濕熱誤以為發燒疲累 三高患者慎防血栓

芒種節氣導致的腸胃濕熱,這時很多人會以為自己發燒,可是量體溫又是正常的,但就是感覺自己微熱微熱的疲累感,嚴重時會使人頭痛、頭悶、噁心,還會出現食慾低下、拉肚子等腸胃症狀。

賴睿昕提醒,如果本身有三高疾病,氣血循環不佳,血液裡雜質高的人,在芒種節氣又沒有補充適當的水分,在冷氣房中水分蒸散更快,而導致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容易導致身體的微循環更差,這時頭暈、疲勞就會跟著來,嚴重時更可能產生血栓,塞到腦部就變成中風,造成身體產生這樣嚴重的情況,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身體沒有足夠的動能,沒有辦法推動身體的氣血,這時喝點薑茶就可以增強身體的動能。

帶皮生薑涼熱平衡 清除體內代謝廢物

拿帶皮的生薑1、2片泡茶,加上300c.c.的熱水,加上少許綠茶葉,悶出1杯來飲用,1整天可以喝1到2杯對於預防暑濕引起的腸胃病與改善血液濃稠有很好的效果,生薑皮性味辛涼、微寒、止汗,而生薑性味辛溫,發表散寒、溫胃止嘔。賴睿昕補充提到,生薑皮肉功效剛好相反,因此為保持生薑藥性作用的涼熱平衡,最好不要去皮,再加上綠茶含有兒茶素,可以有效清除體內代謝廢物。

賴睿昕說明,薑除了內服,在中醫來看也是很好的外敷處方,芒種時節濕邪容易入體,長久待在冷氣房中,容易導致氣血循環不佳,引發肩周炎。這時可將老薑、洋蔥搗爛,用小火炒熱後,加酒再炒片刻,用紗布包住趁熱敷在疼痛處,老薑溫經通絡;蔥頭辛溫,能散寒解表,溫通陽氣;酒能夠散寒活血通經,可以止痛消腫改善間周炎,外用此方的同時,應適當加強肩部按摩和活動,可增強藥物功效。

但是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薑,如果吃薑過量,容易引起胃火旺,若是想要克制吃薑引起的胃火旺,可以同時選擇一些可舒清胃熱的食物,像是竹茹就是很好的搭配藥材,透過竹茹可以消除生薑引起的燥熱而不傷身體,也可緩解胃食道逆流。

紫蘇生薑竹茹茶】

▸材料:生薑5公克,紫蘇葉3公克,竹茹3公克,水500c.c.。

▸做法:(1)生薑洗凈瀝乾水份後切絲備用。(2)取一鍋,放入水500c.c.後,再放入薑絲、紫蘇葉、竹茹煮約5分鐘。(3)湯汁過濾後即可飲用。

▸中醫小叮嚀:紫蘇藥性溫和、安胎和胃,生薑溫胃止嘔、竹茹潤燥和胃,可以有效緩解孕婦嘔吐。

▲對於預防暑濕引起的腸胃病與改善血液濃稠有很好的效果,生薑皮性味辛涼、微寒、止汗,而生薑性味辛溫,發表散寒、溫胃止嘔。(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古時有諺語「立夏的雨水潺潺,米粟刈到無處置」,預測立夏這天如果下雨,可望五穀大豐收。氣象局指出,今、明(6日)2天,東半部地區與基隆北海岸有局部短暫陣雨,北部地區也有零星短暫陣雨,其他地區包括澎湖、金門、馬祖則是多雲到晴,午後中南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東北部地區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這對農民來說,應該是好消息。

天氣潮濕又悶熱,已能感受到夏天的腳步。中醫師賴睿昕指出,時序進入「立夏」後,也象徵進入夏季,但是今年梅雨比較慢來,所以今年是個潮濕悶熱的立夏,這時立夏飲食建議以清淡為主,立夏時節飲食上如果偏愛辛辣、味重,還有甜的口味,這些肥甘厚膩食物過多攝取,容易導致腸胃濕熱影響運化功能。

立夏時期如遇梅雨季節遲來 易導致身體水分代謝出問題

當脾胃沒有辦法把所有東西都轉化為人體能夠利用的營養成分的時候,那些沒有被轉化的東西,就變成中醫認為的濕熱邪,留在體內,導致渾身發沉無力、頭髮油,臉上油以及腹部凸出、水腫肥胖、免疫力下降等症狀的發生,這時因為低下的免疫力就很容易被新冠肺炎所侵襲。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而綠豆薏芢湯有消暑祛濕的效果,可以多多食用,有助於去除身體的濕熱。

賴睿昕解釋,立夏時期如果碰上梅雨季節遲來很容易導致身體水分代謝出現問題,通常人會變得口渴,喝水也常常不容易解渴,身體容易水腫,常覺得早上小腿比較細,但是到了下午或傍晚就覺得小腿變脹,早上起來發現自己兩頰或眼下浮腫,常常容易覺得疲倦,頭昏沉像戴了帽子或裹了濕毛巾,大便稀軟,有時不成形或者黏黏的難沖掉。

天氣濕熱就會常常覺得沒胃口 改善食慾不振建議吃飯前適量喝點湯

甚至很容易得腸胃炎拉肚子,女生分泌物多,甚至時常感染,有異味及搔癢,以上都是立夏節氣常常出現的症狀,這時太甜的熱性水果如菠蘿蜜、榴槤、芒果都屬於助濕之物不宜多吃,特別是當明顯感到環境濕氣帶來的不適時。而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也不宜無限量食用。建議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薑,降低蔬菜寒涼性質。

天氣濕熱就會常常覺得沒胃口,若想改善食慾不振的狀態,賴睿昕建議吃飯前適量喝點湯,如菜湯、魚湯、肉湯等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有助於促進食慾,吃飯時可以搭配一些涼的粥類如綠豆薏仁湯、絲瓜湯等一起吃,既可以補充鈉、鉀等電解質和水分,又能增加食慾。

立夏養生推薦蓮藕食療 生藕、熟藕各具有不同功效

立夏養生食療可以推薦蓮藕杏鮑菇湯安神潤肺養胃,可以有效的促進食慾,蓮藕就是食療養生聖品。賴睿昕進一步說明,以中醫觀點來看,生藕、熟藕各具有不同的功效。生藕性味甘寒,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散瘀,適用於口乾舌燥及火氣大的人;蓮藕煮熟後,性由寒轉溫,有健脾養胃、補氣養血、止瀉的效果,適合胃腸虛弱、消化不良的人食用。也可自製蓮藕汁,做法很簡單,就是把蓮藕煮熟(或蒸熟),再加水、冰糖,用打果汁機打成汁即可馬上喝了。

【養生食補】自製蓮藕汁

▸材料:蓮藕、冰糖

▸快鍋做法(用電鍋蒸熟亦可):

(1)蓮藕連皮洗淨、切段(連皮一起吃)。

(2)置入鍋內,加水蓋過蓮藕。

(3)蓋上快鍋蓋,中大火加熱到快鍋指示器上升到第2條紅線,轉小火煮30分後關火。

(4)快鍋洩壓完成,取出蓮藕,就有煮的軟綿不爛的蓮藕了。

(5)煮好的蓮藕塊冰在冰箱,想喝熱的蓮藕汁,就可以用熱水和冰糖一起下去打果汁機打,馬上就有1杯溫熱的蓮藕汁了。




立春,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 時間:公曆2月4日或5日

  • 1、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節氣。

    “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詩云:“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左河水《立春》)。

    2、舊俗的春節

    立春是24節氣之首,所以古代民間都是在“立春”這一天過節,相當於現代的“春節”,陰曆正月初一稱為“元旦”。1913年(民國二年)7月,袁世凱擬定陰曆元旦為“春節”,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稱春節,一直相沿至今。故屬相應當從立春開始計算,而不是以正月初一為界。

  • 立春節氣一般是從2月4日或5日開始,到2月19或20日結束。有時在農曆的臘月,有時在農曆的正月

    計算公式:[Y*D+C]-L

    公式解讀:年數的後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數減閏年數。21世紀C值=3.87,22世紀C值=4.15。

    舉例說明:2058年立春日期的計算步驟[58×0.2422+3.87]-[(58-1)/4]=17-14=3,則2月3日立春。

    2013年到2030年立春的準確時間:

    2013年立春時間02月04日00:13:25

    2014年立春時間02月04日06:03:15明代王象晉《群芳譜》“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氣的記載。

    在漢代前曆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思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檔案,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此後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氣之一存在並傳承下來。

    物候

  • 物候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農事

    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

    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農村要抓緊對越冬作物的田間管理,中耕鬆土,追施返青肥,防凍保苗。

    養生

    1、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由於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頓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

    2、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鬱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3、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節日

    由來

    舊俗立春日又為民間傳統節日,稱“立春節”,中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謂“歲朝春”,百年難遇,民間認為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難遇歲朝春”民諺。

    節慶活動1、祭句芒神

    句芒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

    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2、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曆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3、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

    養生

    1、立春早起早睡以養肝

    《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意思是說立春開始後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這時人們應當順應自然界生機勃發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鬆形體,使情志隨著春天生髮之氣而不可違背它,這就是適應春天的養生方法。違背了這種方法,就會損傷肝,這是因為春天生養的基礎。因此,春季以舒暢身體,調達情志為養生方法。

    2、防止舊病復發

    古諺語:“百草回芽,舊病萌發。”可見立春後是疾病多發的季節。春天的多發病有肺炎、肝炎、流腦、麻疹、腮腺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對於有肝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別注意調養預防。

    3、不要過早減衣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立春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4、每天梳頭百下

    節日意義

    現象

    第一點我們需要首先明確農曆不是“陰曆”而是陰陽合曆。節氣是農曆的太陽曆成分,是農曆用來標度太陽視運動的,就是一個回歸年。農曆中稱作:歲實。立春總在公曆2月4號左右。因為公曆屬於陽曆之一。但是因為公曆是平均太陽曆,所以只能是基本上和節氣日對應,前後有時會波動一兩日的。

    立春節氣是按照農曆的定氣法則計算的,依照的是精密的天文計算,立春交節時刻時就是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所以農曆節氣是完全吻合天象的(天體運行位置)。農曆二十四節氣過完一次,就是一個回歸年了。

    但是農曆是陰陽合曆,農曆的一個月要符合朔望月(月相圓缺一次)平均歷年也要符合回歸年。所以農曆使用朔望月定歷月,平年十二個月,三百五十四天左右,為了讓歷月吻合月相。這是農曆中的朔望月成分。農曆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表示四季寒暑,是農曆的太陽曆成分。這兩者是有機統一的一個整體。

    農曆使用必要時設定閏月的方式來協調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來使農曆的日期也可以和四季掛鈎,有閏月的年份是農曆的閏年,有十三個農曆月。三百八十四天左右。這兩個數字,農曆平年有三百五十四天左右,農曆閏年有三百八十四天左右。但是一個歲實是365.24219日。那么一個農曆平年勉強能容下二十四個節氣,有時一個平年只有二十三個節氣。農曆閏年三百八十多天的時間,比一個歲實多了大約二十天,能容下的節氣數量肯定大於二十四個。按照農曆計算的法則冬至日必須在十一月,從甲年冬至所在月(含)到乙年冬至所在月(不含)看有多少個農曆月,如果有十二個農曆月則是平年不置閏,如果有十三個農曆月則是閏年,需要設定閏月,安排在沒有中氣之月。

    二十四節氣

    春季立春雨水 | 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夏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

    明天是「雨水」,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二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時,就是雨水節氣的開始,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是雨量變化的節令,農夫開始播。

    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雨水的到來,提醒人們該為一年的好收成謀劃了。雨水落在枯木上得以逢春,落在乾裂的黃土地上,種子得以發芽;萬物都渴望著這一場甘霖,等待新生;此時不少花卉、草木開始冒新芽,大地欣欣向榮。雨水之後,雖然草木萌動,天氣回暖,正所謂「春回大地挾濕氣,脾胃最易受侵襲。」因此,雨水的養生,重在「防濕邪、調脾胃」。

    一、春季多雨,防濕邪、調脾胃

    防濕邪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避」。雨水節氣降雨多,出門最好帶把傘,這樣就可以避免冒雨涉水。濕衣裹身而感受寒濕會引發疾病,若不小心感受了濕邪,應及時祛除。感受外濕,邪未深入,可從表而解。例如,喝杯溫熱的紅糖薑棗茶,泡個熱水腳,微微出汗即可祛除外濕。同時,還要注意防止內濕。說到內濕,就離不開脾胃。因此我們強調,雨水養生,重調脾胃。

    雨水節氣多雨、多濕。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說,脾五行屬土,喜燥惡濕,最易為濕所困。中醫學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雨水節氣一是因為氣候多雨多濕易傷脾胃,二是因為春季肝臟當令,易克脾土而傷脾胃。因此,雨水養生,當以調養脾胃為主。調理脾胃既要食補,還要調暢情志,配合適量運動。

    二、藥膳食補,宜「少酸多甘」

    五行學說,肝屬木,與春相應,春主發,所以中醫認為春季養生,在養肝。建議日常飲食宜「少酸多甘」一則酸味入肝,會使得肝氣更旺;二則酸性收澀,不適合春天的生髮之氣。飲食上可多吃百合、荸薺或桂圓等口感微甜的甘潤食物。雨水之後,雖然草木萌動,天氣回暖,正所謂「春回大地挾濕氣,脾胃最易受侵襲。」因此,雨水的養生,重在「防濕邪、調脾胃」。

    三、調暢情志,形神皆養

    除了飲食,「精神調攝」在雨水節氣也顯得非常重要。

    雨水,時值早春,陽氣生髮。春季肝臟當令,肝氣較旺,人們一方面精神煥發;另一方面又可因肝氣生髮太過,覺得自己脾氣暴躁、性急易怒、煩躁不安;還有一些人則因肝氣不疏,而鬱鬱寡歡、心情抑鬱。

    從臟腑五行生剋的角度,肝木旺會克脾土,使人變得「沒有胃口」。所以,雨水養生強調形神皆養,不但要養身體,還要心境平和,使肝氣不橫逆,脾胃自安寧。

    四、適當運動,生陽排濕

    初春,人體陽氣開始生髮,氣血偏於外行,體內供應相對不足;加之雨水時節,自然界濕氣重,人體的脾胃被濕邪所困,易導致中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出現疲勞、乏力、頭昏腦漲等不適症狀;不少人到了春天就呵欠連天、昏昏沉沉沒精神,這就是民間常說的「春睏」。

    這時最好的解決方法不是多睡覺,而是應當適當的運動,一則動能生陽,二則汗能排濕。同時,運動也順應了春季陽氣生髮的特點;但經過一冬的蟄伏,早春時節不宜做劇烈運動。

    初春,乍暖還寒,日夜溫差仍大,作息最好早睡早起,清晨出門運動,最好穿上外套,加強頸部與四肢保暖。


    「驚蟄」 

    三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象徵春天又距離我們更近了,不過有句俗諺「未驚蟄打雷,會四十九日烏」,對此民俗專家廖大乙提醒,驚蟄當天要注意春雷究竟有沒有響,因為這攸關接下來一年是否國泰民安。「驚蟄」是指上天以打雷叫醒冬眠的昆蟲,意味冬眠時間已結束,須隨著大地回春開始自己應盡崗位及職責,以人類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春雷響壓九災、未打雷恁就知(災)」,因此3月5日「驚蟄」當天春雷有沒有響是重要關鍵。

    廖大乙再說,驚蟄當天若打響春雷,台灣今年一整年有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反之大家就要做好防災、減災的心理準備,例如現在疫情趨緩,所以許多防疫政策大鬆綁,但大家仍不可掉以輕心,以免疫情又再度拉警報。驚蟄這天如果打雷,一整年都會風調雨順,稻穀粒粒飽滿,因此有「二月初二彈雷,稻仔卡重過秤錘」及「驚蟄聞雷米似泥」的諺語,但如果驚蟄之前就打雷,意味著氣候不順,還可能會連續下49天的雨,俗諺稱為「未驚蟄打雷,會四十九日烏」。

    而驚蟄是春雷初響的時節,雷鳴後萬物復甦,迎接春天的到來,各種蟲類也開始活動,以前的人在聽到第一聲春雷時,就會趕緊把衣服抖一抖,也會在門口灑石灰,民俗上認為這樣蟲蟻、虱子等就不會沾衣,也不會上門,另外也有驚蟄日打小人的特殊習俗。

    二十四節氣之驚蟄已過,「驚蟄過、迎春雨」,很應景地,接下來將迎來一波春雨。今(6)週日鋒面到,緊接著大陸冷氣團南下,從週日深夜起到下週一白天,雨區擴大、雨勢增強,溫度也會越來越冷,最冷的時間點落在下週二(8日)清晨,沿海空曠地區預估下探10度低溫。

    時光總是轉瞬即逝,一眨眼的功夫我們又要迎來百花盛開的春分(國曆3月20日)。這個美好的節氣喚醒了大地,就像是殘冬過後的第一個驚喜。那麼此時哪些生肖能得好運眷顧,就像春風一樣帶來希望呢?科技紫微網馬上為你揭曉!

    #春之分界

    春分時南北半球晝夜平分,是一年中最宜人的氣候。春分不僅平分了晝夜,還平分了春天。我們都知道一年分四季,一季是九十天,而春分則是春節的九十日之半,果斷將其一分為二,因此而得名春分。

    春分的分還代表著寒與暖的分界,春分之前草木雖已青綠,但卻春寒料峭;春分之後,遍地姹紫嫣紅,氣溫逐漸回暖。只不過春分過後,還易出現倒春寒的現象,就如春日盛大派對前的考驗,經得住這最後一波冷空氣的侵擾,方能迎來一個生機勃勃的嶄新開始。

    #春之養運

    在春雨的澆灌下,各種美食陸續登場,鮮嫩的莧菜、菠菜、春筍等當令菜蔬,凝聚了春天的新生氣息,帶來營養與朝氣。古人說:「春不養夏易病」,趁著春天運用食補養生,有望避免夏天炎熱時帶來的身體不適。

    另外,春分這天的雨水或露水稱為「春分水」,用手指沾取後輕點額頭和太陽穴,據說有助於提升智慧、財富和人緣。想提升運氣,不妨多到戶外走走,吸收大地蓬勃回暖的能量。也可到歷史悠久的廟拜拜,輕觸廟裡的石獅、龍柱,同樣是避邪、保平安的小秘訣唷!

    #春之福神

    不負春光不負己,春分不僅有美景、美食,還有好運!尤其以下四個生肖,春分之後將迎來福神的眷顧喔!

    生肖虎:

    有意外錢財入帳,如親友的贈予、過去的債務還款等,可以買你心儀已久的東西了。網路抽獎命中率提升,看到機會就別放過。

    生肖兔:

    如虎添翼,即將迎來大展拳腳的時刻。此時簽約、交易成功率最高,你有希望完成先前一直在規劃的某項工作,迎接夢想成真的時刻。

    生肖龍:

    身邊戀愛經驗豐富的親友就是你的愛情貴人,讓你的感情之路更順遂;偏財運還不錯,不妨考慮股票、彩券、外匯等管道吧。

    生肖蛇:

    事業上會接二連三有好消息傳來,只要努力付出就不會讓你失望;財富上易有意外錢財入帳,或是買到CP值超高的商品。

    趁著春風正暖,朝陽正好,願大家帶著夢想,一步一腳印,揚帆啟航,奔赴美好!

    一年之計在於春,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當然要把握這個時期做好一年的規劃囉!推薦四項年運測算,對你的年度布局必定大有幫助!


     5月5日就是立夏,意味著夏天的到來。中醫師表示,由於台灣的夏天又悶又熱,容易「耗心氣」,消耗心血管系統的能量,導致中風、頭痛、疲倦等,加上許多人愛吃冰,易有腸胃問題。因此,夏季也應留意室內外溫差,飲食則應避免冰冷食物,可適時補充溫熱性質的生薑、嫩薑,讓腸胃運作良好,把汗水排出,減少中暑機率。若感覺疲憊,亦可「吃點苦」,服用苦瓜湯、金桔茶。新光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劉宗翰表示,台灣的夏天又悶又熱,加上室內外溫差大,戶外氣溫高達36、37度,而冷氣房則可能只有25度,會導致心血管能量被消耗,容易「耗心氣」,因此血壓變化大、頭痛、中風都是常見的問題。

     此外,台灣夏天的另一個特點是常見腸胃不適,原因是濕度太高、天氣熱,民眾喜歡吃冰的、喝冰的,對腸胃的運作不好。因此劉宗翰建議,在流汗後應補充電解質,也要避免太多冰冷的食物。民間俗語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就是因為平常吃太多冰冷的東西,必須補充一些溫熱性質的食物。

     劉宗翰說明,夏天所吃的薑不是老薑、薑母茶這類很辣的薑,而是少量的生薑、嫩薑,平時就可以入菜,或是準備薑湯服用,每2~3天喝1次,達到夏季保養的效果,協助排汗、避免中暑發生。另因夏季會消耗心血管系統能量,有時流汗也較多,民眾可能會覺得很累,此時可「吃點苦」,但不是苦茶這種苦,而是「有點苦味」即可,例如苦瓜湯、金桔茶就很適合。

     生活方面,劉宗翰表示,因為室內外溫差關係,穿著上要特別留意。另古時的《黃帝內經》教導民眾要配合日出、日落作息,生活上盡量合乎自然,因此他建議中午炎熱時別從事戶外活動,若要運動可以把握清晨、黃昏進行。


    立冬小雪大雪 | 冬至小寒 | 大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