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頭頸部口腔食道吞嚥困難

曾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的港星孟海,昨因「食道癌」去世,享壽65歲。食道癌權威、台大胸腔外科主任醫師李章銘表示,食道癌「早期無症狀」,確診時多數已中晚期,食道癌不只難發現也難治療,是相當棘手的癌症;檳榔、菸、酒都是食道癌的危險因子,若平時喝酒「容易臉紅」更應積極戒酒,恐增食道癌罹患機率。

李章銘表示,食道的感受性比其他器官差,食道癌早期通常「不痛不癢」,多數患者通常等到食道管腔阻塞程度達五成以上,已經出現吞嚥功能障礙時才來就醫,臨床上,約有七成以上的食道癌患者,都是因為吞嚥功能障礙就醫才被發現罹癌,鮮少患者在早期因症狀被發現,如果是早期發現,較多是透過健康檢查察覺。

食道癌如果早期發現,可以透過內視鏡治療,僅需要刮除食道黏膜,治療後也不會影響進食功能;若發現時,癌細胞已經造成食道黏膜下腫瘤,就需要進行「標準食道切除術」、「淋巴腺摘除手術」等治療。李章銘表示,食道周邊的淋巴、血管系統相當複雜,加上食道癌的腫瘤特性,容易造成「遠端轉移」,相對其他癌症棘手,手術治療難度也相當高,在美國,食道癌手術被當作比「開心臟」還要難的手術,也因為「發現難、治療難」的二大特性,也讓食道癌的患者,預後通常比其他癌症差。

預防食道癌上身,李章銘提及,菸、酒、檳榔都是高風險因子,特別是「酒精」。亞洲人多數缺乏代謝酒精的乙醛去氫酶(ALDH2),台灣被推估約有47%民眾缺乏ALDH2,其特徵是喝酒容易臉紅,如果酒精代謝機能不好,會增加酒精毒性對食道的傷害性。檳榔中常見的添加物「石灰」、「老花」,紙菸菸草的致癌物質等,都會傷害食道菸酒檳榔都建議戒除。

除了菸、酒、檳榔以外,壓力大造成的胃食道逆流,以及喜歡喝熱湯、吃滾燙的食物等習慣,都會反覆傷害食道,增加罹癌的風險。李章銘建議,平時飲食盡量不要喝,攝氏溫度超過65度以上的飲品、湯品,最好的判斷方式是「舌頭碰到覺得燙」,就不該喝下去,應先放涼再喝。李章銘說,食道癌預後不佳、復發風險高,可能「遠端轉移」或「局部食道復發」,因此即使完成治療「一年內得密切追蹤」,目前除了手術治療外,也有放射性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的方式,過往2、3年內都相當容易復發。不過,近年積極宣傳,以及可使用的藥物愈來愈多,也幫助食道癌患者增加治療後存活期。

彰化38歲李姓小姐為鼻咽癌患者,復發後歷經兩次放射線治療。一年後,她出現頭痛與四肢麻木無力的症狀,經醫院檢查發現為顱底放射性骨壞死,並伴隨高位頸椎脫位壓迫腦幹。李小姐在臺中榮總接受經鼻內視鏡微創手術清除病灶與高位頸椎手術,並接受語言復健治療,目前已重返職場工作。

鼻咽癌是一種常見的頭頸部腫瘤,主要治療方式是放射線治療。儘管放射線治療效果顯著,但也可能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其中之一就是放射性骨壞死。放射性骨壞死是指在放射線治療後,骨組織因輻射影響出現壞死性變化,並伴隨感染、發炎、潰瘍及出血等現象。此症狀最常見於顱底、頸椎與下頜骨,若發炎延伸至腦部或高位頸椎脫位壓迫腦幹,將會危及生命。

臺中榮總統計過去經驗,治療鼻咽癌放射性骨壞死的病患已達五十例,並於國際學會發表研究成果。整體顱底放射性骨壞死的發生率約為2%,通常在放射線治療後3個月至10年內出現,平均時間約為2年,亦有超過10年的病例報告。放射性骨壞死的治療方法主要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當保守治療無效或併發症嚴重時,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鼻咽部位於頭顱正中,經鼻內視鏡微創手術可以清楚揭示病灶並進行移除,必要時還可進行局部皮瓣移植。臺中榮總鼻咽癌團隊通過多專科合併治療,五年存活率達到8成以上。

臺中榮總的鼻咽癌治療團隊建議,有鼻咽癌病史並接受過放射線治療的患者,即使多年後,仍應定期進行鼻咽內視鏡檢查,以確認有無相關併發症或復發。這些併發症包括鼻及鼻竇炎、中耳炎、聽力減退、蛀牙等。此外,隨著治療時間的拉長,患者還可能出現嗆食、頸部僵硬、神經病變或頸動脈狹窄等問題。

感覺疲倦、體重下降等經常是罹患癌症的跡象,不過美國腸胃道專家藍儂(Anne Marie Lennon)警告,還有一項民眾經常輕忽的警訊是吞嚥困難,若用餐時難以吞下食物,或沒吃東西卻總是有飽足感,就要特別注意。

英國《每日鏡報》(Daily Mirror)報導,根據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ancer Research UK),罹患癌症最常見的症狀與跡象包括感覺疲倦、體重增加或下降、皮膚下出現腫塊、持續咳嗽或呼吸困難、大小便習慣改變等。

不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醫學院腸胃道專家藍儂撰文指出,吞嚥困難是民眾經常輕忽的罹癌警訊,她指出,吞嚥困難「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罹患癌症的跡象,但如果症狀隨著時間惡化,民眾就應該看醫生,另外民眾如果幾乎沒吃東西,但依然感覺到「飽」,也應該就醫。美國醫學網站「Healthline」指出,吞嚥困難尤其可能是頸部、頭部、嘴巴等部位癌症的症狀,這些癌症的腫瘤生長,可能導致嘴巴、喉嚨肌肉運作的方式改變。

「Healthline」羅列可能導致吞嚥困難的癌症,包括甲狀腺癌、喉癌、鼻癌及鼻竇癌、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頷下腺癌,以及臉上的皮膚癌。

除了吞嚥困難,藍儂也另外列出4項民眾經常輕忽的癌症警訊,包括呼吸急促、出血、出現腫塊、生理機能改變。

藍儂指出,醫生將某些出血類型視為預示癌症的警訊,如果民眾有咳血、便血、陰道異常出血、血尿、不正常的乳頭分泌物,就應該赴醫院檢查。生理機能改變則包括突然便秘或腹瀉、大小便困難,或感覺排便不乾淨等。




食道癌的症狀和胃食道逆流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會吞咽困難、胃酸逆流、咳嗽、胸痛和聲音沙啞等。(示意圖/資料照)

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指出,食道癌的致病原因與抽煙、飲酒、吃檳榔、熱飲和胃食道逆流有關,若有這幾項危險因子的人,應特別留意進食後胸口的感受。但由於食道很有彈性,因此食道癌在初期是不會造成吞咽困難,當發覺吞東西有點卡卡的時候,通常代表腫瘤已經佔據70%的食道管徑,這時候多半已經是第三或第四期了。

想要遠離食道癌威脅,也可從飲食著手,吃出健康。錢政弘在《下班經濟學》分享,研究發現5類食物可達到抗癌效果:

一、維生素C 

可降低42%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很多水果都含有維生素C,比如說芭樂等。

二、綠茶 

錢政弘說,雖然其效果不如維生素C顯著,但仍可減少25%風險,「綠茶對我們消化道其實都不錯」。

三、鋅離子 

可減少22%風險,攝取來源包含蚵仔、蛤蜊或是南瓜籽。錢政弘指出,缺少鋅的人,特別容易得到食道癌

四、鈣離子 

錢政弘說,缺鈣的人比較容易得大腸癌,也比較容易得食道癌。想預防這些消化道癌症,補充鈣質很重要,但多數台灣人鈣質攝取不足,除了喝牛奶,也可補充黑芝麻。

五、綠色蔬菜和水果 

錢政弘說明,根據長期研究發現,吃生菜的效果較好,主要是因為葉酸含量多,而葉酸有助於胃、食道黏膜的修復,其他像是菠菜、蘆筍等綠色蔬菜也不錯。

水果的部分,莓果類最有效,可降低食道癌風險達66%,尤其黑莓、黑覆盆莓具抗癌效果,能夠抑制癌細胞在血管中生長。其他如草莓、桑葚、蘋果、梨子也很推薦。


天氣變冷,胃病患者增加,想起過去在醫學中心沒日沒夜不正常作息,撐到出現食道癌前病變「巴瑞特食道症」,我現在常以自己當案例告訴患者,他們就能聽得進去,而願意配合治療。

當時我是忙碌的「上班族」、常熬夜寫報告計畫,早上一定要喝咖啡提神,一路忙到下午三點多,才匆匆吃完「午晚餐」就累到趴在桌上睡著,晚上六點又要繼續忙到十一點,下班後吃了消夜才休息。

日子一久,開始打嗝、容易餓、常泛胃酸、頭暈,晚上更睡不著,做胃鏡檢查發現,胃和十二指腸都發炎、胃食道逆流,食道和胃交界處賁門括約肌鬆弛,下端食道出現「巴瑞特食道症」。

這是我在醫學中心的生活,雖是中西醫師,知曉西醫病理與中醫保養,但實際上很難做到,這也是很多現代人的生活寫照。那我的飲食生活作息錯在哪裡呢?

犯四大錯 受困胃酸逆流

1.咖啡因:其實咖啡應該是讓人放鬆、不是用來提神的,緊張環境下喝咖啡,交感神經會更活躍,胃酸更多、黏膜更易受傷。

2.誤餐又吃太快:硬撐著不吃,胃酸刺激黏膜易發炎,糜爛成胃潰瘍甚至穿孔;而吃飯太快,食物沒唾液澱粉酶初步消化,會增加胃酸停留、胃排空時間與負擔。

3.趴睡桌上:剛吃完就趴桌上,賁門壓力增加,胃排空遲滯,胃酸易逆流浸潤括約肌和下端食道破壞腺體。飯後至少半小時才睡,趴睡要留意不可悶壓胃部。

4.緊張作息和晚睡:易交感神經容易興奮,促進胃酸分泌,影響睡眠品質,造成惡性循環,正是中醫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胃酸逆流者常覺得睡眠淺,起床時口乾舌燥。

這「四大錯」影響賁門括約肌,難以正常收縮阻擋胃酸倒流,長期因胃酸浸潤鬆弛,胃酸會侵蝕食道下端腺體,腺體變性成巴瑞特食道症,若放任不管,可能癌變,需按時做胃鏡追蹤。

郭世芳每天固定服6-8㏄冷壓苦茶油。記者周宗禎/攝影
郭世芳每天固定服6-8㏄冷壓苦茶油。記者周宗禎/攝影

改善胃病 三種緩解方法

應對胃病,建議採三種緩解改善方法:

1.藥物:西醫常開質子幫浦阻斷劑,盡量阻斷胃酸,中醫講辨證論治,症狀體質多有不同,處置前須仔細診察。

2.食物:少吃酸甜辣刺激胃酸,搭配養胃食物如高麗菜、秋葵、紫菜、百合,讓胃黏膜較健康。我也一直服用苦茶油,冷壓為宜,固定睡前服6-8㏄,胃酸發作時加喝一次,可保護胃黏膜,且不像制酸劑那樣產生空氣易噯氣打嗝。

3.生活習慣:要調節自律神經,避免暴怒,練習靜坐冥想,聽舒服音樂,忙碌也要休息,保持固定用餐習慣,吃飯不要過快,餐後不可立刻躺平趴睡,胃保持良好排空,自然不怕胃酸停留逆流。

醫學辭典/巴瑞特食道症

食道癌與胃食道逆流有關,三至四成胃食道逆流病人會出現食道炎,食道的上皮細胞長期被胃酸破壞,為適應強酸產生惡性變化,進而出現食道癌前病變「巴瑞特食道症」,無法透過X光發現異樣,需以特殊內視鏡才能確診。若被確診巴瑞特食道症,罹患食道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30至40倍。


  皮膚會老化,口腔也會衰老!如果經常感到口渴、飲食容易嗆到、口齒不清勿輕忽,醫師提醒,可能是口腔衰弱的徵兆。醫師表示,「口腔衰弱症」是普遍長者容易面臨的疾病,許多長者可能因為輕忽引發嚴重的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為呼籲民眾重視口腔衰老預防的議題,臺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與日本廣島大學口腔保健疫學科,日前舉辦「國際高齡口腔照護AR/VR工作坊」,由內藤教授主講口腔衰老症的症狀與日本的預防介入措施,並由資深齒科衛生士大津朱里分享日本口腔健康照護的方法與實務操作;北醫大口腔醫學院同時會透過完整的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及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教室,模擬訓練照顧者為長者進行口腔照護並可評分口腔清潔技術。

65歲長者每10人就有1人患有輕度以上吞嚥障礙,小心口腔開始弱化的徵兆

根據國健署統計,臺灣65歲長者,平均每10人就有1人患有輕度以上吞嚥障礙,北醫大口腔衛生學系主任周幸華指出,隨著年齡增長,口腔肌肉群及吞嚥肌肉群也會衰老,一般平均40歲以後會開始退化,而通常口腔開始弱化都是容易忽略的小狀況,例如經常感到口渴、飲食容易噎到、嗆到,或用餐時飯菜掉滿桌、口臭變嚴重,甚至口齒不清等。民眾可能以為是一時不小心,殊不知可能是口腔開始弱化的徵兆,而美、日等國對於口腔衰老的預防及照護機制相較於臺灣成熟許多,值得借鏡。牙齒脫落、牙周病、齲齒、吞嚥肌失能等,都與口腔衰弱症相關

北醫大口衛系助理教授劉如芳強調,民眾的牙齒脫落、牙周病、齲齒、吞嚥肌失能等問題,都與攝取充足水分衰弱症相關,一時不察可能因此引發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而肺炎已常年名列國人十大死因,其中吸入性肺炎更是常見病因,民眾在飲食時嗆到,口咽分泌物流到氣管,導致病菌侵犯肺部進而引發肺炎也不少見,但事實上,只要避免口腔衰弱症就可大幅降低風險。周幸華主任表示,缺乏照護的口腔會有口臭、舌苔厚等情形,許多民眾還有唾液分泌很少的問題,牙齒所剩無幾還無法使用,但事實上,這些都可透過及早且良好的口腔照護避免;北醫大口腔醫學院院長鄭信忠強調,要恢復口腔機能,必須進行口肌肉、咳嗽、吞嚥及發聲訓練,而治療口腔的成本,除了動輒數十萬元的假牙、牙套,另外還有口腔潤溼、清潔等醫材都不便宜,因此也呼籲民眾,口腔有問題及早就醫,同時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非常重要。

北醫大建置國際高齡口腔照護AR/VR工作坊

根據國外研究指出,高齡者的吞嚥障礙比例,在居家社區達10%,一般醫院達12~20%,而在護理之家等長照機構更高達5成的長者都有吞嚥困難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皆可透過及早治療避免。鄭信忠院長指出,北醫大口腔醫學院建置全臺最完整的AR及VR教室,在工作坊示範如何透過AR及VR訓練學員照護民眾的口腔衛生,包括刷牙、擺位,以及避免嗆咳等技能。

提到癌症致病因子,首先想到的莫過於菸、酒、檳榔。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在談話節目《健康2.0》中表示,下咽癌和食道癌則較為特殊,平時也要留意「胃食道逆流」,更容易讓民眾萬萬也想不到地是,滾燙、超過65度以上的熱水也是可能致癌物。

吳昭寬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將超過65度C以上的水列為「2A類致癌物」,對人類很可能有致癌性。

吳昭寬分享臨床案例指出,曾有一名50多歲婦人因為喉嚨出現異物感到醫院求診,醫師經過內視鏡檢查後,發現婦人下咽和食道都有腫塊,切片後也證實是下咽食道癌。檢查結果讓婦人感到驚訝,明明自己不菸、不酒,也沒有嚼檳榔的習慣,但也乖乖開始做治療。

婦人回診時向吳昭寬抱怨,自己並不怕身體上的疼痛,最讓她感到痛苦地是「再也不能喝熱湯了」。原來婦人過去每天早上都必須來上一杯熱騰騰的豆漿,婦人將豆漿買回辦公室後,還一定要用微波爐將豆漿加熱到到滾燙的程度。此外,婦人平常吃湯麵都得要內用,因為外帶就會冷掉。

吳昭寬引述英國一份研究表示,每天飲用700毫升溫度超過60度的茶,其致癌機率相較於飲用低溫者高出1倍。


喉嚨卡卡(異物感)也稱為梅核氣、喉球症、臆球症,可能原因很多,鼻部、扁桃腺、聲帶、頸椎、甲狀腺、食道、胃部疾病都有可能,其他如內分泌、自律神經失調,焦慮、壓力等等都有相關,一般而言,此類症狀常診斷為「慢性咽喉炎」,最常見的病因為以下三類

1. 鼻涕倒流:包括「過敏性鼻炎」與「鼻竇炎」等

2. 咽喉胃酸逆流:與一般常聽到的「胃食道逆流」不同,不一定會有胸口灼熱感(火燒心)或明顯的胃酸逆流感,但逆流的胃酸造成喉嚨的慢性發炎

3. 與焦慮、壓力相關的咽喉緊張症:話講多了就會有症狀,一直清喉嚨,放個長假又什麼不舒服都沒有。常見於老師、業務、醫生、服務業等上班需要一直講話的族群

至於大家最害怕擔心的「究竟有沒有長東西?得癌症?」若是以下族群或出現以下症狀,就需要特別注意罹癌的可能:

●40到60歲,習慣性抽菸丶喝酒的男性

●持續性的聲音沙啞(不明原因的沙啞超過二週以上就該就醫)

●吞嚥困難或疼痛

●頸部腫塊

檢查

耳鼻喉科的軟式纖維內視鏡檢查,可檢查有無鼻咽癌、喉癌、下咽癌,此外,就診時可順做口腔黏膜篩檢,排除口腔癌。

至於食道癌早期診斷較不容易,檢查有時需倚靠特殊的化學或光學技術,考慮到近年來,大腸癌、胃癌一直都在國人十大癌症排行榜上,最佳的預防之道,就是接受胃鏡、大腸鏡的檢查。(註:若擔心胃鏡、大腸鏡檢查時的不舒服,建議考慮細徑的經鼻胃鏡或自費做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

常喉嚨卡卡的您,若是不菸不酒的女性,相較於擔心喉癌、食道癌(臺灣食道癌的統計顯示九成多為男性),其實更應該正視子宮頸癌、乳癌對女性的威脅!

面對有如豺狼虎豹般的癌症,有危機意識最重要,畢竟,世事無絕對,病患與醫師都不可太過鐵齒,有任何懷疑,該檢查就檢查,但以慢性咽喉炎這種文明病而言,也無需過度慮病,反而影響日常作息,臨床上觀察此類病患,常常擔心癌症的太多,但是有做篩檢的太少,因此藉由此病,扯到癌症篩檢,畢竟千金難買早知道,再好的治療也比不上發現的早。

陳亮宇醫師近日在臉書專頁《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發文,透露該名患者在長期鼻塞的情況下,選擇自行服藥而非就醫治療,直到症狀影響睡眠才察覺情況不對,而透過內視鏡檢查發現鼻塞的左側黏膜完整,鼻竇卻異常腫脹,懷疑是黴菌性鼻竇炎。

然而照過電腦斷層影像後,陳亮宇醫師才發現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原來從照出來的影像可以看到,正常鼻竇在充滿空氣的情況下,應是呈現黑色的狀態,平滑的白色區域則是骨頭的位置,然而該名患者不僅左側鼻腔、鼻竇出現「整片灰色」,更發現腫瘤範圍之大,已經明顯侵蝕到骨頭,種種跡象都顯示已經是惡性鼻竇癌;對此醫師也列舉幾項常見症狀做出說明。

資深藝人田文仲80年代曾靠著主持電視節目《我愛紅娘》而紅遍大街小巷,是無人不知的超級大明星,卸下主持棒後移民美國,長達了28年,之後返台又開了音樂餐廳,不過卻傳來罹患聲門癌的消息,近來則是銷聲匿跡多時,如今近況罕見曝光了。

田文仲曾受封「超級月老」,2018年因支持韓國瑜選高雄市長,返台定居高雄,並開音樂餐廳,怎料後來罹患聲門癌,這讓長期說話的話大受打擊,所幸後來靠著電療等方式,逐漸好轉,然而音樂餐廳也不敵疫情,收攤不幹了,近來資深女星赫容曬出田文仲合照,走一個驚喜巧遇路線。

資深男星田文仲曾受封超級月老。(圖/翻攝自臉書)
資深男星田文仲曾受封超級月老。(圖/翻攝自臉書)©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資深男星田文仲曾受封超級月老。(圖/翻攝自臉書)

照片中田文仲看起來身體相當好,今年81歲的他,老婆是小他15歲的京劇演員王海波,帶著墨鏡相當開心露出微笑,網友們紛紛驚呼好久不見大明星,狀況似乎非常好,身體應該都痊癒了,看不出曾經罹患癌症所苦。


[NOWnews今日新聞]擁有大陸第一網紅之稱的「馮提莫」因為唱紅《學貓叫》在網路上聲名大噪,去年底開始她就消失在螢光幕前將近半年,直至最近她才終於在微博發文,表示自己罹患「甲狀腺癌晚期」,所幸已經做完手術也非常成功,讓大批粉絲都感到非常意外。而事實上,甲狀腺癌為內分泌系統常見癌症,但是前期其實沒有什麼症狀,醫師提醒「如果感到聲音無故沙啞、喉嚨卡卡的,甚至有咳血的症狀都應該盡快就醫!」

高雄榮民總醫院醫學科諶鴻遠主任表示,甲狀腺癌是內分泌系統最常見的癌症,雖未列在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卻是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七位,每年平均新增五千例,其中,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3倍,常見於二個年齡層高峰,一個是20至30歲,其次為50歲以後。

▲甲狀腺癌好發在女性身上,一般男女比為1:3。(圖/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官網)
▲甲狀腺癌好發在女性身上,一般男女比為1:3。(圖/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官網)© 由 NOWnews (Taiwan) 提供

諶鴻遠主任提到,目前醫學無法明確指出甲狀腺癌發生的確切原因,但是「甲狀腺癌初期幾乎是零症狀」,當病人覺得喉嚨吞嚥時有「卡卡」的異物感、原本比較尖銳清脆的聲音變得沙啞,都已是中晚期;若已肺部轉移則有咳血症狀,骨轉移時則會有骨骼疼痛等問題。

對於甲狀腺癌的分法,諶鴻遠主任強調,甲狀腺內含有濾泡細胞與C細胞,若癌症源自於濾泡細胞時,90%為乳突癌、其次為濾泡癌約5至10%、未分化癌占3%,若是由C細胞演化的癌症則為極少見的髓質癌,僅占所有甲狀腺癌的1%;而乳突癌與濾泡癌在治療上也比未分化癌及髓質癌較為樂觀,臨床上,當病人診斷為未分化癌時,約有五成平均餘命不到一年,30%的病人更可能在2至3個月內撒手人寰。

▲甲狀腺癌有不同種分類,如果是為分化癌的話治療相對不樂觀。(圖/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官網)
▲甲狀腺癌有不同種分類,如果是為分化癌的話治療相對不樂觀。(圖/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官網)© 由 NOWnews (Taiwan) 提供

至於甲狀腺癌的存活率,諶鴻遠主任說,第一期為腫瘤仍局限於甲狀腺的腺體內,尚未擴及至臨近的淋巴及正常組織,10年統計存活率為95%至99 %;第二期為附近淋巴受些許影響,在治療良好的情況下,存活率能維持在九成。到了第三期淋巴轉移,影響氣管或食道,病情會急轉直下,存活率約為七成;若嚴重頸部淋巴及遠離轉移,影響到側頸淋巴則為第四期,存活率不到五成。

每年約有1600人會罹患鼻咽癌,要怎麼預防,就有醫師提醒,平時不要吃太多鹹魚、醬菜等等的醃漬物,特別是小孩子,如果越早吃,罹癌的機率就會比一般人多上7倍!

《健康2.0》節目中邀請醫師分享健康知識,台大醫師副院長婁培人就在節目中分享,造成鼻咽癌的3大原因,有基因遺傳、EB病毒感染、醃漬食物,因為醃漬食物有大量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本身就是一個致癌物質,如果加上本身的基因問題、無法對抗EB病毒的感染,罹患鼻咽癌的機率就會相當高。

醫師舉例,所謂的醃漬食物包括鹹魚、醬菜、菜脯等,且在越小的年紀吃醃漬物,罹患鼻咽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7倍,因此醫師建議,小朋友最好不要吃太多醃漬物,尤其小朋友剛斷奶、吃副食品時盡量不要吃過量的醃漬食物比較好。此外,雖然有研究指出成年後吃醃漬食物對產生鼻咽癌的影響小,不過吃飯時還是不要常配鹹魚比較好。

65歲資深男星陳凱倫驚爆罹患扁桃腺癌,檢查時已經癌末,在切除惡性腫瘤後,目前癌症1期;今(14)日母親節,他也坦言自己苦撐活下來原因,就是為了照顧好在病床上的媽媽,痛喊「我得活下去......。」

陳凱倫開刀切除惡瘤,留下12公分的疤痕。(圖/翻攝自陳凱倫臉書)
陳凱倫開刀切除惡瘤,留下12公分的疤痕。(圖/翻攝自陳凱倫臉書)©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陳凱倫今日母親節在臉書指出,媽媽去(2022)年送醫急救,隨後確診送進重症隔離病房,所幸奇蹟走過新冠確診的風險,而媽媽的病情病況嚴重,醫生建議下要做微創手術,但他與妻子討論後,還是讓媽媽做緩和性治療。

媽媽去年失去吞嚥功能,只能插上鼻胃管。(圖/翻攝自陳凱倫臉書)
媽媽去年失去吞嚥功能,只能插上鼻胃管。(圖/翻攝自陳凱倫臉書)©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怎料,媽媽去年底突然失去了吞嚥功能,只能插下鼻胃管進食。陳凱倫指出,當初插鼻胃管時,雖然有經過媽媽同意,但至今仍在反省這個決定是否正確,就怕媽媽太痛苦。

沒想到,屋漏偏逢連夜雨,陳凱倫在側頭跟媽媽說話時,突然發現右頸部,鼓起了一個「小腫塊」,讓他不對勁趕緊檢查,結果是惡性腫瘤,而且已經擴散至淋巴,而且第3、4期了。陳凱倫透露,當下晴天霹靂,「這種事,怎麼會臨到我身上呢? 老天啊!袮怎麼跟我開這麼大的玩笑?」

陳凱倫很感謝媽媽強烈的生存意志力,撐著他走過了一關一關的考驗。(圖/翻攝自陳凱倫臉書)
陳凱倫很感謝媽媽強烈的生存意志力,撐著他走過了一關一關的考驗。(圖/翻攝自陳凱倫臉書)©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陳凱倫邊走在醫院人行道上邊流淚,但只要想到媽媽還躺在安寧病房,他就生出「我一定要好好活下去」的想法,在醫生建議下開刀切除腫瘤,所幸休養10天後病況好轉,右頸留下12公分的刀疤。由於陳凱倫去開刀,消失10多天,讓媽媽相擔心,他便只好交代實情。

陳凱倫感謝妻子和媽媽的陪伴。(圖/翻攝自陳凱倫臉書)
陳凱倫感謝妻子和媽媽的陪伴。(圖/翻攝自陳凱倫臉書)©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陳凱倫指出,媽媽摸著我右頸上12公分的刀疤時沒有太多表情,「我只問她一句:『你想要我先送你嗎?』媽媽點點頭...我更決心要堅強,勇敢的活下去!」媽媽強烈的生存意志力,撐著他走過了一關一關的考驗,在這母親節他要和媽媽、妻子兩位天使說聲感謝,「她們是我心中最了不起的『救命恩人』!」


家中長輩吃東西時常咳嗽、不時覺得喉嚨卡卡?小心,這並非正常老化現象,可能是吞嚥障礙。

根據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的研究統計,在一般社區,65歲以上的民眾約12.5%有輕度以上的吞嚥困難問題。在長照機構、安養中心,長者吞嚥困難、有吞嚥障礙的比例更可能高達5~6成。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指出,人的吞嚥功能會隨著老化而衰退,是正常現象。然而,高齡者也可能因肌少症、失智、帕金森氏症等腦部疾病,導致病理性的吞嚥障礙,長期置之不理,長輩將難以自行進食、營養不足,需要以鼻胃管等方式提供人工營養,更有食物掉落氣管、發生吸入性肺炎的可能。

什麼是吞嚥障礙?認識進食4階段,食物掉入「禁區」可能導致吸入式肺炎

對一般人而言,三餐正常進食,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其實,送入口中的食物要順利進入食道並抵達胃部,需要動用好幾組神經、肌肉,準確無誤地執行大腦發出的指令。

王雪珮指出,人的吞嚥可分成4個階段:

1. 口腔準備期

牙齒切碎、咀嚼食物,舌頭攪拌混合唾液將食物做成濕潤的食團。

2. 口腔期

舌頭把食團往後送到咽部,引發腦幹的吞嚥反射。若是舌頭肌肉無力、腦部功能受損的病人,如失智症等,在這一階段會不斷地將嚼爛的食物含在口中不吞,無法繼續吞嚥。

3. 咽部期

鼻腔後方的軟腭肌群收縮、氣管上方的會厭軟骨蓋上、食道上方的括約肌放鬆,讓食物下滑進入食道。在此一階段,若肌肉無力,口腔、鼻腔和氣管的「閘門」無法順利關上,食物就可能卡住鼻腔、掉進氣管,導致人嗆到、咳嗽,甚至進而引發肺部發炎。

軟腭下方、氣管、食道上方,是吞嚥障礙者進食時,食物容易卡住的「禁區」。(上圖紅色...
軟腭下方、氣管、食道上方,是吞嚥障礙者進食時,食物容易卡住的「禁區」。(上圖紅色區塊) 圖/取自50+(Fifty Plus)

王雪珮指出,一般而言,當食物卡住氣管口時,人會有異物感,用力將食物咳出。但有些腦部損傷、神經反射異常的病人,即使食物掉落氣管也不會咳嗽。於是,照顧者以為沒事、繼續餵食,導致更多食物掉落氣管,讓吸入性肺炎惡化。這種情形,被稱為「靜默式吸入」。

4. 食道期

食物進入食道,緩緩往下移動至胃部。在此階段,若食道口的括約肌無法放鬆、咽部缺乏足夠的肌力將食物往下推擠,都可能導致食物卡在食道口或食道中,無法往下移動。

哪些人容易發生吞嚥障礙?體重下降、吃東西不順,3方法可自行評估

王雪珮指出,吞嚥困難的問題好發於高齡族群,尤其是肌少症的衰弱長者,約3成同時有吞嚥障礙。此外,腦神經方面的疾病,例如,失智症、帕金森氏症、漸凍人等,以及腦部損傷的中風、腦部腫瘤病人,都可能發生吞嚥障礙。

如何判斷長輩是正常老化,或者吞嚥障礙?王雪珮指出,若吞嚥困難症狀已影響長輩的進食量、飲水量,甚至導致體重非預期地下降5% 以上,就要懷疑是病理上的吞嚥障礙,建議到吞嚥門診做進一步地評估。

此外,一般高齡者難免會有喝水嗆到、吞藥丸「卡卡」的情況,除了觀察食量、體重等,也可以透過以下兩個簡單的測試,確認是否為高風險族群。

1.「反覆唾液吞嚥篩檢測試」(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RSST)。在30秒內反覆吞口水,若次數小於3次,即可能為吞嚥障礙高風險群。

2.使用「EAT- 10」篩檢量表自我評估。這套量表包含10個問題,0分代表「沒有問題」,4分則是「問題非常嚴重」。受試者可從0~4分中,按自己的情況給分。10題總分大於或等於3分,可能是吞嚥障礙高風險族群。

「EAT 10」量表10題:

1.吞嚥問題是否導致體重下降

2.吞嚥是否干擾外出飲食

3.吞嚥液狀物需額外費力

4.吞嚥固狀物需額外費力

5.吞服藥丸時需額外特別費力

6.吞嚥是否會導致疼痛

7.飲食的愉悅是否受吞嚥問題影響

8.吞嚥時,食物會黏著咽喉

9.吃東西時是否會咳嗽

10.吞嚥時是否有壓迫感

若以上兩項測驗未通過,建議至醫療院所吞嚥門診,由醫師、語言治療師進一步檢查。

王雪珮提醒,腦神經疾患的病人大多在神經內科門診求治,當有吞嚥困難問題時,不一定會尋求復健科協助,有時容易錯過復健的黃金時間。也有些患者因疾病難以自我表達,忽略吞嚥問題,建議家屬若懷疑病人有吞嚥障礙,可至醫院進行吞嚥攝影查,找出吞嚥過程的問題。

一般人如何預防吞嚥障礙?發生吞嚥障礙後如何復健?

健康的高齡者要預防吞嚥障礙,可以做「吞嚥健康操」,強化口腔、咽部、喉部等吞嚥相關的肌群。三餐飯前做10分鐘,進行基礎保養。

由語言治療師設計的「呷百二吞嚥健康操」,可協助高齡者強化吞嚥肌群。

而若懷疑自己或家人已發生吞嚥障礙,則建議至醫院復健科、耳鼻喉科,由具備嗓音、吞嚥功能專長的醫師診斷。根據檢查結果,由醫師轉介語言治療師進行復健。

王雪珮指出,吞嚥障礙的復健有2個重點,一是訓練吞嚥的能力,另一則是訓練咳嗽的能力。前者就像吞嚥肌群的健身課程,由語言治療師以遊戲等多元的方式,讓長輩練習吞嚥,強化肌力。

吞嚥復健遊戲畫面,長輩吞嚥的力量超過閾值,才能發射子彈射擊殭屍。王雪珮提到,長輩...
吞嚥復健遊戲畫面,長輩吞嚥的力量超過閾值,才能發射子彈射擊殭屍。王雪珮提到,長輩在玩復健遊戲時通常會搭配愛吃的食物,吞嚥復健的效能和心情更佳。 圖/取自50+(Fifty Plus)

此外,能夠吞嚥以後,「練咳嗽」也同樣重要。王雪珮指出,有些長輩腹部核心肌群和喉部肌肉無力,一旦食物不慎卡住氣管口,也無法用力咳出。她建議,長輩平時就可練習用腹式方式咳嗽,先吸氣吸到7、8分滿後閉氣2秒鐘,接著肚子內收、以喉部聲帶力量,讓氣流衝出、用力咳嗽。

如果長輩進食時不慎嗆到,照顧者貿然拍背,反而可能使原本卡在氣管和食道間的食物掉落氣管。這時應請長輩身體前傾,鼓勵長者盡量喉嚨用力咳,藉著衝出的氣流,讓卡在呼吸道口的食物遠離呼吸道。接著,請長輩乾吞幾次,讓食物順利進入食道。反覆咳嗽、吞咽,最後發出「啊」的長音,聲音乾淨才算危機解除。

及早發現吞嚥障礙、積極復健 90歲也能拿掉鼻胃管自行進食

王雪珮觀察,在臨床上,吞嚥障礙的患者常不知道該找哪一科求診,因而錯失治療黃金時間。她曾遇過一位65歲的病人,覺得自己「喉嚨卡卡」,到肝膽腸胃科、神經科檢查都沒發現問題,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心病,轉介到身心科服用抗焦慮藥物。

最後,病人到復健科做了吞嚥攝影檢查,才發現藥物卡在氣管、食道的入口,舌根和咽部也有食物殘留,找到處置吞嚥問題的策略。

她指出,發現長輩進食困難時,找到有吞嚥專長的醫師及語言治療師求診,才能及早復健、改善問題。有些長輩吞嚥功能衰退、多次誤嚥、發生吸入性肺炎,最後在醫師的建議下插鼻胃管灌食。然而,病人不再以口進食後,吞嚥機能仍會持續退化,最後就連吞口水都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即使用鼻胃管,也要維持吞嚥機能。

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改善吞嚥障礙。王雪珮舉例,有位90多歲的長輩心臟、腎臟衰竭,原本已放置鼻胃管灌食。經過一個月的積極復健後,他已經可以拿掉鼻胃管自行進食,甚至吃到想吃的牛肉麵。愈早復健,效果愈好。

若是認知功能受損的病人、復健意願低落的病人,也可由醫師和語言治療師進行吞嚥評估、找到合適的飲食質地,再由營養師進行餐食規劃。將吞嚥訓練策略融入進食之中,讓患者不知不覺增加吞嚥頻率、強化相關肌群的力量。

目前台灣也開始發展適合吞嚥障礙者的「照護食」(又稱銀髮友善食品)。這類食品依照病人的吞嚥能力,分成軟食、細碎食物、濃稠泥餐、流質飲品等不同質地,讓長輩安全地補充足夠的營養,又保有飲食的樂趣。

源自日本的「照護食」,依照吞嚥難度分為不同等級,也有茶碗蒸、濃湯、三杯雞等多種口...
源自日本的「照護食」,依照吞嚥難度分為不同等級,也有茶碗蒸、濃湯、三杯雞等多種口味。台灣則稱這種專為吞嚥機能退化長者設計的食品為「銀髮友善食品」。 圖/取自50+(Fifty Plus)

「吃,就是最好的運動。」王雪珮說。即早發現問題、好好練肌肉,人生到最後都能保有以口進食的樂趣!

原文:人生到最後都不想靠鼻胃管灌食!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如何及早逆轉?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今天(5/10)表示,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楊慕華研究團隊發現,誘導頭頸癌細胞「鐵凋亡」(ferroptosis)可提升腫瘤免疫治療效果,該項發現今年四月刊登於國際期刊《Advanced Science》。

陽明交大指出,鐵凋亡是近年新發現的細胞死亡過程,細胞在代謝鐵的過程中會產生自由基堆積在細胞膜上,自由基無法被正常清除就會導致細胞破裂死亡。

陽明交大表示,腫瘤細胞表面的免疫調節分子PD-L1是免疫療法作用重要標的,但對於部分轉移復發性頭頸癌,其癌細胞的PD-L1可能表現不足,從而影響免疫療法效果。但陽明交大和台北榮總研究團隊發現,只要增加腫瘤細胞鐵凋亡特徵,就能提升腫瘤細胞PD-L1分子表現量,進而提升免疫療法的效果。

研究團隊分析頭頸癌檢體,發現檢體中鐵凋亡訊號與腫瘤發炎特徵息息相關,顯示鐵凋亡是會引起免疫反應的細胞死亡方式。研究進一步注射鐵凋亡誘導劑至細胞株及小鼠腫瘤部位後,確實觀察到誘導劑對癌細胞的抑制作用,以及活化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細胞效果。此外,誘導癌細胞鐵凋亡會明顯增加PD-L1表現,故鐵凋亡誘導劑搭配免疫療法在動物實驗中有加乘療效。

陽明交大也指出,近年曾有美國研究團隊發現免疫療法能增加腫瘤細胞的鐵凋亡,證實鐵凋亡誘導劑與免疫療法結合是潛在的癌症治療方法。該項研究則直接證實鐵凋亡本身可抑制癌細胞,透過腫瘤微環境的調控,達成免疫療法的加乘效果。

楊慕華表示,免疫療法在臨床上已是腫瘤治療主流,但如何增強腫瘤對免疫療法的療效,使原本反應不佳的腫瘤能在藥物誘導下提升免疫治療反應,是目前研究的重點。研究顯示誘導癌細胞產生鐵凋亡,以增強免疫治療效果,有望成為新的癌症治療策略。目前雖然尚無可用於臨床的鐵凋亡誘導劑,但研究揭示了頭頸癌鐵凋亡治療和免疫調節的機制,有助於未來發展新的治療策略和藥物研究基礎。

以一首「小丑」走紅歌壇的張魁,15年前罹患口腔癌,所幸發現的早,手術後至今身體保持良好,可說是抗癌成功的案例之一,分享自己的保養之道,平時在家勤於健身的張魁,深蹲、棒式都難不倒他,在節目中還可以示範一邊做棒式練核心,一邊中氣十足的唱起歌來,令現場來賓一陣驚呼,72歲還有這般體能實屬不易。

張魁曾與張菲、倪敏然、凌峰、夏雲飛合組「溫拿五鼠」,在秀場全盛時期可說是演藝圈內的大哥級人物,但應酬一多就會菸、酒不離手,為了錄影提神也開始吃起檳榔。2009年時,某天發現自己口腔內有小白點,後來白點漸漸突起、變大,檢查後證實是口腔癌,手術挖除約50元硬幣大小的腫瘤,預後恢復良好,也從此戒掉生活上的壞習慣,改變飲食作息,開始在家健身。

張魁罹癌後健康良好。(圖/年代提供)
張魁罹癌後健康良好。(圖/年代提供)©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張魁罹癌後健康良好。(圖/年代提供)

張魁說,要外出健身太花時間,所以他平時在家會靠牆做深蹲、棒式,不僅方便還能在短時間鍛鍊到全身肌肉,《聚焦2.0》主持人高文音現場問說,能不能表演一邊做肘撐棒式,一邊演唱成名曲「小丑」,沒想到張魁唱的聲音宏亮,且臉不紅氣不喘,令眾人拍手叫好,敬佩真的是「有練過」,張魁則自己笑稱「我好像來這裡賣膏藥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