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止痛藥

 

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都會因為各種疼痛而困擾,例如:肌肉拉傷、關節疼痛(痛風)、牙痛、頭痛、神經痛、經痛…等等。市售的消炎止痛藥種類很多,該如何選擇?聽說有人吃止痛藥吃到洗腎?身為慢性腎臟病患者,我應該如何選擇止痛藥?

首先,我們應該先了解止痛藥的種類有以下三種:

1.非鴉片類止痛藥,例如: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即市面販售普拿疼)
2.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例如: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
3.嗎啡類止痛藥,例如:舒痛停(Tramadol)、嗎啡(Morphine)

非鴉片類止痛藥

不含消炎成分,用於一般疼痛控制。乙醯氨基酚經由肝臟代謝,如果過量服用,可能造成急性肝臟衰竭。肝臟病患者應謹慎使用。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

具有降低發炎,達到鎮熱、止痛、抗發炎的功效。市售多種國、內外止痛藥大多含此成分。此藥是經由肝臟、及腎臟代謝,因此腎功能不佳的患者需要特別小心使用,建議由醫師處方,避免自行購買止痛藥。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可能會產生以下副作用:
‧腸胃不適:胃潰瘍出血、黑便
‧急性腎衰竭:尿量減少、四肢水腫、蛋白尿(泡泡尿)
‧心臟血管疾病:血壓升高、心肌梗塞(胸痛)、心臟衰竭(呼吸喘)
‧凝血功能異常:不明原因瘀青、出血
‧過敏反應:皮膚紅疹、呼吸困難

總結以上,患有高血壓、心臟衰竭、慢性腎臟病患者皆應避免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若是仍需使用,必須與醫師充分溝通及討論,考量本身心臟、腎臟、腸胃道、及凝血功能是否適合使用。

嗎啡類止痛藥

通常用於劇烈疼痛或癌症病人使用。大量長期使用可能會有成癮風險,需由醫生處方,嚴格控管。

醫師經常被病人詢問的Q&A

Q:哪些人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會有比較嚴重的副作用?
A:1.年長者:有較高的機會產生以上不良副作用,必須謹慎使用。
2.體液容積不足:即各種因素造成的身體脫水,例如:食慾減退、大量嘔吐、腹瀉。
3.併用多種藥物,例如:利尿劑、降血壓藥、免疫排斥藥物

Q:有沒有辦法減少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造成的副作用?
A:考量到腸胃不適副作用,可以同時併用制酸劑類型的胃藥(例如: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 pump inhibitor)),減少腸胃道出血風險。針對腎臟、心臟相關副作用,高風險族群仍然建議使用別種類型的止痛藥,避免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

Q:如果腎功能不佳的人不小心吃到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怎麼辦?A:如果出現尿量減少、四肢水腫、泡泡尿…等副作用,應立即就醫並與醫師討論止痛藥處方,同時做相關檢查、及評估。若是出現腎臟功能受損,必須更改止痛藥種類處方,密切追蹤腎臟功能變化及電解質是否出現異常狀況。報章雜誌、新聞媒體皆有報導過,個案不當使用止痛藥導致嚴重腎臟衰竭,需要血液透析治療的案例。因此,高風險個案,尤其高血壓、心臟衰竭、慢性腎臟病人必須要認識止痛藥種類,避免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至醫院或診所由醫師開立處方,避免自行購買止痛藥物亦可以減少不當使用止痛藥,所產生不良的副作用。

2022年11月13日 星期日

標靶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腹膜腫瘤溫熱治療中心主任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張伸吉分享,1名45歲女性因數日無法正常排便,緊急到急診室求助。經進一步檢查後發現,個案已罹患直腸癌第四期,且腫瘤充滿骨盆腔,導致周邊器官嚴重受到侵襲與擠壓,由於腫瘤太大無法直接手術,所以先利用標靶藥物配合化療讓腫瘤縮小,再接續手術切除,術後至今已過了4年,個案病程仍相當穩定。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腹膜腫瘤溫熱治療中心主任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張伸吉。<br />圖/張伸吉主任提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腹膜腫瘤溫熱治療中心主任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張伸吉。
圖/張伸吉主任提供

精準治療燃起末期癌症新契機 打擊轉移癌細胞與縮小腫瘤
張伸吉主任表示,該女性個案面臨的治療困境絕非少數案例,有一定患者在確診時已無法直接開刀移除腫瘤,一來癌細胞已經轉移,沒有辦法去除乾淨,二來骨盆腔的子宮、陰道、直腸等器官也要移除,這類患者在過往,可能僅有安寧緩和醫療一途。

張伸吉主任說明,在精準醫療發展下,讓晚期癌症治療有了新契機,以該個案為例,其先透過基因檢測揪出致癌基因型態,再對症下藥、使用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同步配合腹膜腫瘤溫熱治療與化療,成功打擊已擴散癌細胞,也讓原發部位腫瘤體積縮小,達到可以執行手術程度,提升預後,讓患者生命重新燃起希望。

第一線標靶藥物最重要 檢測癌細胞基因有助用藥選擇
張伸吉主任指出,治療大腸癌第一線標靶藥物選擇非常重要,如果效用未能達到預期,須換藥為第二線標靶藥物時,5年存活期恐怕驟降20%,因此在投入藥物前,建議病人檢測癌細胞基因,包含KRAS、NRAS、BRAF、HER-2等,當確認癌細胞基因後,才能精準選擇第一線標靶藥物,讓治療能有最佳效果。

張伸吉主任強調,以KRAS與NRAS基因為例,病患檢測RAS基因未突變狀態下,使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單株抗體標靶藥物與化療,能有效攻擊癌細胞,除腫瘤縮小速度加快外,轉移癌細胞也難以生存,讓手術成效更好,在臨床上,我們發現乙狀節腸癌及直腸癌效果尤其好。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能達13個月,平均存活期至少30個月以上。

張伸吉主任指出,治療大腸癌第一線標靶藥物選擇非常重要。<br />圖/張伸吉主任提供
張伸吉主任指出,治療大腸癌第一線標靶藥物選擇非常重要。
圖/張伸吉主任提供

大腸癌治療方針因期別而不同 越早發現5年存活期越高
張伸吉主任說,大腸癌治療方針,早期癌症以開刀為主、化療為輔,晚期癌症則是以化療為主手術為輔,早期癌症因腫瘤還在局部,在癌細胞沒有擴散前,把腫瘤切除是最好方式。如果已發展到中晚期癌細胞擴散,必須先用化療先打擊轉移癌細胞,同時縮小原發部位腫瘤體積,再執行手術腫瘤去除。

張伸吉主任提醒,治療癌症最高原則,仍然希望病人能越早發現越好,在大腸癌治療病患5年存活率來說,第一期能有95%,第二期約78%至85%,第三期則下降到60%至80%,第四期則大幅減少至5%至10%,因此希望民眾能定期接受篩檢,並且時刻注意大腸癌任何疑似症狀,一旦發現異狀立刻就醫檢查。

善用糞便潛血篩檢發現早期大腸癌 突然排便習慣未改善速就醫
張伸吉主任呼籲,大腸癌發生原因相當多,包含家族病史、飲食、生活習慣,父母曾有大腸癌病史,子女發生風險高於常人三倍,飲食西化喜愛高油脂食物,加工食品所使用的人工添加劑,甚至吸煙,都會提高大腸癌罹患風險,由於癌症出現是多種因素交織所致,唯有健康良好日常習慣,才能遠離大腸癌危險。也提醒民眾,衛福部國健署提供50歲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一旦確認檢驗陽性,就會安排更進一步檢查,當中約4%能找出大腸癌病兆;另外,當發現自己排便習慣突然改變,或用肉眼都能看到糞便有血,如果一個禮拜未能改善,最好馬上就醫檢查,確認是否大腸癌所導致。

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

肌肉骨骼

 

隨著年齡的老化,不只出現肌少症問題,膝蓋也會跟著退化。復健科醫師李薇指出,不少人認為爬樓梯會傷膝蓋,但「蹲低」、「跪坐」的傷害其實更大,這兩個動作使膝蓋承受8倍體重,另外,有很多人因肌少症而行動力下降,容易加速關節退化。

復健科醫師李薇在《健康零距離》提到,「蹲低」、「跪坐」對膝蓋的壓力傷害,比走樓梯還要大,進行蹲和跪的動作時,膝蓋要承受「8倍體重」,特別是年紀大的人,膠原蛋白流失,周邊的軟組織開始變硬,關節的靈活度和彈性變差,就算想蹲也蹲不下去。李薇說,很多人有肌少症問題,不只行動力下降,也容易加速關節退化,而膝關節擁有特殊的半月軟骨,和其他軟骨不同,被稱為「纖維軟骨」,有助於避震,雖然其他透明軟骨比較容易被磨到,而且半月軟骨質地硬,但其問題在於受傷很難再生,而蹲和跪就是直接將壓力放在半月軟骨上。

營養師李立慈表示,葡萄糖胺、膠原蛋白都可用於補軟骨,肌肉則是靠蛋白質補充,額外也可多攝取維生素C和D,使骨骼有效吸收營養素,攝取維生素C靠吃水果,維生素D則是曬太陽,每天照20分鐘左右,食物方面可補充鮭魚、乾香菇及蛋黃,而葡萄糖胺無法從天然食物獲取,建議吃保健食品,而膠原蛋白可從魚皮或豬腳獲得,但含量並不多,同時還可能吃進油脂,建議適量食用。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希伯來安養中心醫學院進行。英國《獨立報》報導,研究顯示,在蘋果、黑莓等食物發現的一種名為槲皮素(quercetin)的黃類黃酮化合物,也許就是預防老後衰弱的最重要關鍵因素。研究成果已刊載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研究團隊觀察1701名均齡58.4歲人士飲食與老年衰弱程度之間關係,追蹤12年期間有13.2%的受試者出現衰弱症。分析發現,每天攝取的黃酮醇每增加10毫克,衰老機率就可減低20%。吃一顆中等大小的蘋果,就能攝取10毫克黃酮醇。

「老年衰弱症」(frailty)的特徵通常會有肌力下降、疲勞。英國65歲以上人士約1成有此症,到了85歲以上年齡層,比例大幅增加為25%至50%。現行針對衰弱症的膳食建議主要聚焦於蛋白質攝取,不過,哈佛這項研究指出,許多其他食物也有助降低衰弱問題。

研究報告指,「一天一蘋果,醫師遠離我」這句老話的確沒錯,後半句也許還可以換成「衰弱遠離我」。雖說類黃酮化合物攝取總量與衰弱症之間尚無顯著關聯,但攝取較多的黃酮醇與降低衰弱症發生率之間的確有關,尤其又以槲皮素的關聯表現最強。這代表類黃酮化合物之中可能有特定的子分類最具潛力,能夠化身為因應預防衰弱症的膳食對策。

研究人員指出,下一步應當著重於從飲食層面著手,利用黃酮醇貨槲皮素治療衰老症。

英國《太陽報》進一步列出8種富含槲皮素的食物,其中7種是蔬果植物:柑橘類水果、蘋果、莓類、洋蔥、荷蘭芹(parsley)、鼠尾草(sage)、茶、紅酒。



資深台語唱將高向鵬去年(2021)10月過馬路不慎跌倒後,長期陷入昏迷,上月驚傳他已過世的消息;資深本土劇演員馬如風2018年7月,被朋友發現在民宿浴室跌倒,送醫後宣告不治,享壽64歲。究竟為何跌倒會引起如此可怕的後果?有醫師指出,跌倒與「肌少症」其實是相互影響,倘未能防範或有效避免,失能恐怕就緊接而來,長者死亡率更是2.4倍。常看到有人擰不開罐頭、站不起來、走不遠,這些可能都是「肌少症」的症狀。尤其人類進入40歲以後,每十年肌肉量就會減少8%,70歲後肌肉流失速度更是加快,每十年減少15%。但近年來隨著時代改變,部分年輕人久坐少動或不當節食,也造成肌少症開始有年輕化趨勢。羅東博愛醫院執行副院長葉文凌先前在《57健康同學會》節目中指出,肌肉會分泌一個叫「肌肉動素」的東西,而肌肉動素共有100多種成分,其中有一部分的成分會製造骨頭,「所以你肌肉不夠,骨頭跟著也就不夠!」而一般來說,會用以下5個標準來判定是否為「肌少症」:

1.舉重:若4.5公斤的重物舉不起來就有問題。

2.行走能力:在一個房間裡可否自由行走。

3.坐著起立:若坐著以後站不起來就有問題。

4.爬樓梯的能力。

5.有無跌倒病史。

葉文凌指出,一般來說3個月跌倒2次,就會被視為很容易跌倒,他也特別提醒跌倒其實是很危險的事,「不能分泌肌肉動素,也很容易骨折。」且骨折以後第一年的死亡率,其實和乳癌差不多。而肌少症的危害,也包括四肢無力、骨折、失能或臥床,不可不慎。至於如何讓肌肉成長?葉文凌表示這需要足夠的飲食,尤其肌肉大部分由蛋白質組成,因此必須要有各種來源的優質蛋白質攝取,也就是高吸收率又少油的蛋白質,像是雞胸肉就是最好的,但量必須要夠。此外,做阻力性運動也能讓肌肉成長

對許多人來說,每天走足夠的步數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不過現在你可能可藉由吃對食物來協助步數達成的效果。

根據刊登在《歐洲預防心臟病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健康的飲食與中年人更好的身體素質有關。該研究作者之一、美國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的Michael Mi博士表示,研究人員在飲食狀況更佳的參與者身上觀察到,其健康改善程度與每天多走4000步的效果相似。

美國倫諾克斯山醫院(Lenox Hill Hospital)運動心臟病學主任Christopher Tanayan博士告訴《healthline》,該項研究通過代謝物測試以最準確的方式量化一個人的心肺適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與健康飲食,而這可能是建立飲食與心肺健康之間關聯的最客觀方法。

什麼是心肺適能?

心肺適能為長壽和健康有力的預測指標之一,它能反映人體運動時提供和利用氧氣的能力,並綜合了心、肺、血管、肌肉等多個器官系統的健康狀況。雖然運動會增加心肺健康,但在運動量相同的人群中,健康狀況也存在差異,這表明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該項研究想探究營養豐富的飲食與是否也與身體活動有關。

該研究包括2380人,平均年齡為54歲。參與者在腳踏車測功計(cycle ergometer)上進行心肺運動測試,以測量峰值VO2,即運動期間可達到的最大耗氧量。

參與者還完成了哈佛半定量食物頻率問卷(semi-quantitative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SFFQ),以評估他們在過去一年中攝取的126種飲食項目及頻率。研究人員藉由用健康飲食指數(Alternate Healthy Eating Index, AHEI;0至110)和地中海飲食分數(Mediterranean Diet Score, MDS;0至25)來評估参與者的飲食質量,這兩者都與心臟健康有關。較高的分數表示更好的飲食質量,像是強調蔬菜、水果、全穀物、堅果、豆類、魚類和健康脂肪,限制紅肉和酒精。

該研究發現,那些在健康飲食指數和地中海飲食分數方面得分較高的人其峰值VO2分別比其他人高出5.2%和4.5%。此外,健康飲食也與更好的新陳代謝健康有關。

不過Mi也指出,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並不能斷定吃得好會帶來更好的健康,或排除反向關係的可能性,意即健康的人選擇健康飲食。

高向鵬、馬如風都在跌倒後過世。(圖/TVBS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