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2日 星期日

肺癌首度超越大腸癌

 民眾黨北市議員林珍羽22日在其臉書表示,她不吸菸、也沒家族史,竟確診肺腺癌1期,肺癌議題引發關注。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事實上,台灣每年有5、6千名不抽菸的女性罹患肺腺癌,「空氣污染」是主要原因。且研究證明,台灣人的基因比外國人更易受空污影響,而罹患肺癌。

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在其臉書表示,僅37歲的林珍羽確診肺腺癌一期,她自己感嘆道,不抽菸竟也會罹癌。幸好靠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發現1.2公分的第一期肺癌。台灣每年有5、6千女性不抽菸的肺腺癌,空污是主因。此外,肺癌在台灣也是四冠王:全國新增人數最多癌症、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最花錢的癌症、EGFR基因突變比率世界最高。蘇一峰曾在臉書表示,2023年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一篇論文討論空污與肺腺癌的關係,比較北半球幾個工業國家致死率進行比較,台灣竟是全球第一,肺腺癌致死率拿下全球冠軍。

他表示,《NATURE》研究證明,「台灣的肺腺癌與空氣污染有關,PM2.5越高肺癌風險越高」,台灣人的基因就是比外國容易受到空氣污染影響罹患肺癌。

蘇一峰表示,同樣的空氣污染濃度下,台灣人的EGFR基因突變有關的肺腺癌發生率是「韓國的3倍、英國的5倍!」因此,改善空氣污染絕對不是下一代的事,空污改善計畫應盡早開始。





國健署今(19)日公布最新國人癌症登記報告,肺癌蟬聯癌王,是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的第一位。國內肺癌權威醫師陳晉興表示,肺癌中占比最高為肺腺癌,初期的患者多無症狀,一旦出現症狀常已來不及、已是第四期,例如咳嗽咳血、聲音沙啞、骨頭疼痛、痰液變黃變黑或帶血。因此,40歲以上者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外(LDCT)來篩檢,以利及早發現、治療。

111年國內的肺癌(包含肺部、支氣管、氣管)新發人數為17982人,較去年增加1102人,顯示肺癌對國人健康的巨大影響。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是知名肺癌外科醫師,曾醫治前副總統陳建仁,而有「副總統的醫生」之稱,知名主持人陳文茜、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的妻子陳佩琪等也都是他的病人。他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時表示,國內肺癌中佔比最高、達80%為肺腺癌,目前發現,肺腺癌患者不吸菸者多於吸菸者,且女性佔比極高。相較於其他癌症,肺癌症狀較不明顯,一旦確診就是第4期,症狀包括咳嗽咳血、聲音沙啞、骨頭疼痛、痰液變黃變黑或帶血。

他表示,就症狀而言,過去的肺癌患者較會出現咳嗽、咳血,因為當時的肺癌致病主因是抽菸,菸品中的化學物質使得氣管、支氣管長出腫瘤,刺激人體咳嗽、咳血。現在的肺癌致病因子為空氣污染。

他表示,空氣中的污染物如PM2.5,因粒子極小,不像過往肺癌有明顯的肺部不適現象,癌細胞一生成就很快轉移,因此若出現症狀,常是轉移後的結果。例如,若患者出現意識不清、如同中風,就是肺癌已腦部轉移;若是聲音沙啞則是因為淋巴結轉移,壓迫到聲帶神經,都已是肺癌第四期。他感嘆,「一旦有症狀,一定來不及。」


每年大約會有1萬多人死於肺癌,究竟哪些人屬於高風險罹患肺癌的呢?對此,台中光田綜合醫院胸腔內科暨肺癌主任何明霖醫師歸納出10個高風險因子,包括:放射線(ex:X光)、老化、空氣汙染(ex:煙霧)、環境(ex:氡氣)、疾病(ex:COPD)、基因(家族遺傳)、職業(ex:礦工)、石綿、抽菸、二手煙等。

何明霖醫師表示,肺癌是呼吸道(主要為支氣管)或肺部某處細胞有持續性不正常分裂及生長,成為腫瘤組織,會侵犯周遭器官造成傷害,部份細胞更可進入血液或淋巴系統,造成遠處的腦、骨頭、肝、腎上腺等器官擴散轉移。最常見原因,高達9成的肺癌病例歸因為吸菸,吸菸男性的風險最高,接觸其他致癌物,例如:石綿等的風險進一步增加,由於吸菸與環境和遺傳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肺癌與每年吸菸的菸盒數量之間沒有相關性。被動吸菸導致肺癌的風險增加20%至30%。其他因素包括非肺癌治療的輻射,尤其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和乳腺癌。暴露於金屬(例如鉻,鎳和砷)和多環芳烴中也與肺癌有關。特發性肺纖維化等肺部疾病增加了獨立於吸菸的肺癌風險。


中國抗癌網紅「小黃同學」不敵病魔,1月2日在醫院過世,得年26歲,只見她的哥哥透過社群平台證實噩耗,消息一出,大批網友相當不捨,「26歲抗癌部落客小黃同學離世」、「家屬回應26歲抗癌部落客小黃同學離世」兩關鍵字躍上微博熱搜排行榜。

據小黃同學過去的貼文分享,她在14歲國中畢業的時候,確診肺癌晚期,割掉左邊肺續命,後來復發整整4次,20歲第三次復發時,發現已經多處轉移,所以改到上海治療,但仍努力治病「 我本紅顏奈何薄命,我的青春10年抗癌,這條路不知道還有多遠,但一定會堅持到最後一刻」。沒想到小黃同學仍不敵病魔辭世,她的哥哥發文「我最親愛的妹妹於2025年1月2號中午12:00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她活潑開朗,樂觀向上,從查出這個病到現在10年之久從來沒有在我們面前表現出難過,都是反安慰我們。真的太突然了,我們都來不及做任何的準備,一家人都非常難過」。

小黃同學哥哥坦言「癌症真的太可怕,我們拼命的想留住你還是沒能留住,願天堂沒有癌症沒有痛苦,下輩子還做兄妹。最後要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小黃的鼓勵與關心,小黃生病期間沒事的時候會開直播跟大家聊天,有你們的陪伴心情也變得好了很多,沒有你們小黃也堅持不了這麼久,願大家及你們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幸福美滿」。

一名63歲潘先生,近期發現走路偏斜、右腳經常無力,就醫檢查,發現左腦有兩顆腫瘤,竟是肺癌轉移所致!神經外科醫師指出,潘先生的案例並非個案,肺癌是台灣癌症死因排名第一,轉移性腦瘤是常見的併發症,提醒民眾如果出現單側肢體無力等神經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

長安醫院神經外科副院長李漢忠醫師指出,患者出現腳部無力時,通常會先懷疑是腰椎問題或腦部問題,但潘先生並沒有腰椎疼痛,且是整隻腳無力,因此高度傾向是腦部病變。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左腦頂葉區域出現異常,安排核磁共振掃描後,確認在運動區附近有兩顆明顯的腫瘤。李漢忠說:「這類多發性的腦部腫瘤,首要優先考慮是否為轉移性腦瘤,需要積極找出源頭病灶所在。」。考量到潘先生的腫瘤壓迫神經,且靠近運動區,為了避免傷害周圍健康腦組織,李漢忠醫師採用「精準導航術中監控系統(AIRO)」進行手術,成功將腫瘤完整切除。病理報告證實為轉移性腺癌,後續追查發現患者的原發腫瘤來自肺部。據了解,患者有超過40年的抽菸習慣,平均每天一包菸,屬於肺癌高風險族群。

李漢忠副院長說,潘先生術後恢復狀況良好,不到一週就能出院,行走已無礙,轉介胸腔科接手治療肺癌。雖然患者仍需接受後續治療,但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處置,提升了病人的生活品質。

李漢忠醫師提醒,腦轉移性腫瘤可能影響語言、記憶、視覺及運動功能,如果出現步態不穩、單側肢體無力、頭痛、記憶力下降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此外,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如有家族史或長期吸菸者,建議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以便早期發現異常並降低腦轉移的風險。(張文祿報導)



藝人汪建民罹患肺腺癌去世,肺癌已連43年為國人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一年就奪走上萬人的寶貴生命。肺癌權威醫師陳晉興表示,肺癌中占比最高為肺腺癌,初期的患者多無症狀,一旦出現症狀經常已經來不及。民眾除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外(LDCT)來篩檢外,平常應減少空污,在室內務必減少揚塵,尤其,接近地面的空氣較髒,「所以,民眾應避免蹲下身來擦拭地板。」

原任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的陳晉興,去年升任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是知名肺癌外科醫師,曾醫治前副總統陳建仁,而有「副總統的醫生」之稱,知名主持人陳文茜、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的妻子陳佩琪等也都是他的病人。他在「奕起聊健康」節目中表示,國內肺癌中佔比最高、達80%為肺腺癌,目前發現,肺腺癌患者不吸菸者多於吸菸者,且女性佔比極高。目前研究已證實,空污及空氣中的極微小粒子PM2.5,是肺癌的致病因子。有人檢測發現,使用掃地機器人清掃會造成PM2.5狂飆,揚塵濃度迅速飆升。吸塵器的使用也會讓後方氣旋形成的揚塵急速飆增。

陳晉興建議,民眾使用掃地機器人時,不要與掃地機器人同處一個空間。「使用吸塵器時,也別站在排氣口後方。」此外,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因地心引力會往下降,所以下層空氣相對上層來得髒,民眾在清掃時,口鼻應該盡量遠離地面,「有些人習慣蹲下身擦拭地面,此舉相當不利健康。」

他並表示,平常若地面上有些許髒污,建議快速清掃即可,減少環境中揚塵的機會與時間。」他強調,清理時,戴上口罩是保護肺部的必備動作。


汪建民肺腺癌逝,讓外界關注致病因子,醫師劉博仁表示,肺腺癌患者快速增加,與空氣污染及毒素相關,因此平常要注意空氣品質,且要盡量避免生活中的毒素,例如戒菸酒、多喝水、減少接觸污染來源、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多運動與睡眠充足。其中,他提醒,民眾應少用沐浴乳洗澡,且不要過度使用化妝品、保養品。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在其臉書表示,生活中充滿各種可能致病的毒素,民眾應從生活中養成防範的習慣。

1. 戒菸限酒少吃成藥:

菸酒無疑增加身體毒素負擔,愛吃成藥或者是來路不明補品等,更可能傷肝傷腎,破壞排毒器官的正常運作。

2. 養成多喝水的習慣:

喝足量好水不但促進新陳代謝,也可以將身體內代謝的不好物質藉由尿液排出去,減少毒物與身體細胞接觸時間,自然可以減少腫瘤的發生。成年人請至少每日喝水2000 cc,並少喝瓶裝水,以免喝進塑化微粒,適得其反。

3. 減少接觸污染來源:

少用塑膠袋裝盛熱食、少用沐浴乳洗澡、不要過度使用化妝保養品、少用奇怪的香精、空氣芳香劑,少吃加工食品與大型魚。吃中藥或保健食品請諮詢專業人員。

此外,應盡量不用殺蟲劑、防曬應用物理性防曬用品、少吃罐頭食物、手摸過熱感應紙或是黏土玩具後一定要洗手、裝潢家具要用環保無污染材質,家中放置空氣清淨機、外出注意空氣品質App的即時資訊,有污染的話請務必戴上口罩。

4. 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

多吃花椰菜、大小白菜、青江菜、芥蘭、油菜、球芽甘藍、芝麻葉、羽衣甘藍等,因十字花科蔬菜可減少口腔癌、食道癌、大腸癌、乳癌等機率。因為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蘿蔔硫素、異硫氰酸鹽這類植化素,會經過胃酸的催化,產生吲哚等化合物,可促進肝臟解毒酵素活性,代謝掉環境荷爾蒙等毒素。

此外,其餘蔬菜包括大蒜、薑黃、酪梨、蘆筍、蘋果、柑橘類水果、芭樂、綠茶、甜菜根等都因為不同的營養素而有協助排毒的效果。

5. 適度運動及流汗:

流汗有助排除毒素,研究顯示,流汗的汗液可以偵測到微量重金屬。運動是流汗的催化劑,運動流汗搭配喝水就是很好的排毒過程。有人不容易出汗,可以用泡澡或泡腳的方式來發汗,「如果是運動出汗會比桑拿發汗可以排出較多的鎳、砷、鉛、銅等重金屬。」

6. 充足睡眠:

充足睡眠可促進肝臟修復,讓肝臟解毒效率更好,睡眠也可以促進大腦廢棄物質的排除,降低大腦損傷以及認知功能退化。

7. 控制三高疾病並減糖飲食: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會影響腎臟的腎絲球過濾率功能,降低腎臟排毒機制。血糖、血脂肪過高也會影響肝功能,導致肝臟解毒力下降。當有脂肪肝時,限制糖分攝取可以減少肝臟脂肪堆積,利於肝臟解毒。


藝人汪建民去年11月檢查罹患肺腺癌第四期,治療一度好轉,曾強撐病體工作,未料已於昨(8)日病逝,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直言,「汪建民之前肺癌轉移腦部,靠化療治療時,就代表時日不多了。」一般肺腺癌若腦轉移,只靠化療,大概平均只能撐2、3個月。

汪建民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一度好轉,但今年8月底發現癌細胞擴散,已侵蝕全身骨骼,9月初再度住院,汪建民的妹妹今在汪建民臉書證實,汪建民於10月7日晚間去世。

肺癌已是國人十大癌症中死亡率最高、新增人數最多的癌症,其中,尤以肺腺癌最為常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今下午在臉書表示,「其實,汪建民之前傳出肺癌腦部轉移,要靠化療治療,這樣的資料就是代表時日不多了。」

他表示,一般肺癌如果腦部轉移,只靠化療大概平均只能撐2、3個月,肺癌如果腦轉移,有標靶藥物可以治療,就可以撐一年。

蘇一峰並補充,台灣的肺腺癌有很大一部份來自空氣污染,國外研究發現,台灣人的體質特別容易受空污影響,而增加肺癌的罹患機率。


知名部落客星希亞(Cincia)於2012年罹患肺腺癌四期,這10年來歷經化療、標靶、腦部放射治療,勇敢抗癌的故事感動無數人,但昨(21日)星希亞傳出過世的消息,令網友感到不捨。肺癌是全世界死亡率第一名的癌症,在台灣也是發生人數第一名,110年擠下蟬聯15年首位的大腸癌,成為新一代癌王。醫師示警,肺腺癌早期徵兆易被誤認為感冒,近75%患者發現時已晚期,提醒民眾若出現相關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

「肺腺癌多長在肺部比較邊緣的位置,以上肺葉居多,是空氣吸進後容易到達的地方,因此推測肺腺癌和空氣污染、油煙等環境因素較相關。」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程建博指出,肺腺癌目前占肺癌約6、7成,初期症狀不明顯,常容易被誤認為感冒,近75%的肺癌病患發現時已到第四期。程建博舉例,PM2.5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粒子極小可穿過呼吸道黏膜、直接侵入肺泡,進入血液對健康造成危害。他提醒,有吸菸史、長期暴露油煙、工廠廢氣或特殊污染環境、肺結核病史、肺纖維化、癌症家族史者屬高危險族群,應定期做肺部檢查。此外,一旦出現咳嗽持續2週以上、有氣喘、胸痛、背痛、頭痛、喉嚨痛、聲音沙啞、咳血等症狀,也應盡早就醫。

根據國健署統計,國人每年新診斷的肺癌超過1.5萬人,其中肺腺癌占比高達70到80%。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洪嘉聰指出,肺癌家族史、長期抽菸、長期暴露在空氣污染環境中,以及曾罹患氣喘或肺結核的人,都屬於肺癌高危險群。

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過去曾指出,一般肺癌要大於1公分以上才能被胸部X光發現,但許多死角如心臟縱膈前後、肺門大血管處、肺尖處或橫膈下方等,即使腫瘤長到4、5公分,X光仍不易發現,但大於1公分就有轉移可能,因此有不少肺癌患者明明前一年才照過胸部X光,時隔一年卻被診斷肺癌末期。

蘇一峰說明,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突破過去X光的限制,目前大部分醫院已可看到0.3至0.5公分的肺癌,小於1公分的肺癌絕大部分為初期,只要開刀就能獲得治癒。

據了解,44歲的星希亞2012年2月出現咳嗽,初期被診斷為感冒、鼻竇炎及肺炎,直到半年後才確診肺腺癌四期。罹癌後她開始撰寫文章、分享抗癌生活,以開朗樂觀的態度鼓舞病友。2022年她出席衛教講座時,星希亞分享影像顯示腫瘤已全數消失,繼續與癌細胞和平共處,她不但正常上班,還列了46項願望清單,一步步圓夢。她鼓勵同為四期癌友,不要看到5%存活率就抗癌逾10年的部落客「星希亞」昨天深夜突然傳出離世消息,醫師提醒,有相關風險因子的民眾,可以透過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加上觀察到女性患者逐漸增加,「預計2至3年內,女生肺腺癌可能就會超過男生」的趨勢,對於油煙、含石綿的化妝品或保養品、室內致癌因子如甲醛等,都要特別留意。

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說,肺癌患者中,有症狀才就醫的,病程往往都已經走到了第四期,鼓勵民眾早期篩檢,除了符合補助族群,也建議45歲以上民眾,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視自己的健康狀況,因為有半數肺癌患者不抽菸,本身也沒有家族史,如果是第一期患者,開刀完持續追蹤即可;如果到第四期,就會跟星希亞一樣、會很辛苦。害怕,就算只有1%,都代表有希望。如今傳出過世消息,令人粉絲們都相當錯愕與不捨。


抗癌逾10年的部落客「星希亞」昨天深夜突然傳出離世消息,醫師提醒,有相關風險因子的民眾,可以透過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加上觀察到女性患者逐漸增加,「預計2至3年內,女生肺腺癌可能就會超過男生」的趨勢,對於油煙、含石綿的化妝品或保養品、室內致癌因子如甲醛等,都要特別留意。

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說,肺癌患者中,有症狀才就醫的,病程往往都已經走到了第四期,鼓勵民眾早期篩檢,除了符合補助族群,也建議45歲以上民眾,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視自己的健康狀況,因為有半數肺癌患者不抽菸,本身也沒有家族史,如果是第一期患者,開刀完持續追蹤即可;如果到第四期,就會跟星希亞一樣、會很辛苦。由於大部分有症狀的患者都是第四期,陳晉興說,不舒服的症狀中,最常見的如「惡性肋膜積水」,因為肺部只剩一邊有功能,患者會變得喘,像這樣就是第四期;罕見的會有意識不清、類似中風,就是腦部轉移;骨頭很痛就是骨轉移,也常有急診就醫發現腦部有腫瘤,開刀發現是肺癌轉移,如抽菸引起的肺鱗癌,會嚴重咳嗽,甚至咳血。

收治超過1萬名肺癌患者的陳晉興說,如果癌症發展到第四期,對患者本人和整個家庭,都會是一大衝擊,他形容,不少有開車的人,都會讓愛車定期進場保養,那車主自己也應該要做檢查,畢竟肺癌不論發生率和死亡率,現在都在所有癌症中排第一。

在整體性別分佈方面,女性患者變多則是趨勢,陳晉興指出,現在男生還是比女生多,「預計2、3年之內,女生肺腺癌可能就會超過男生」,但詳細原因還在研究,因為女性抽菸人數少於男性,接觸到的戶外空屋也沒有比較多,目前相關研究認為,烹飪油煙、室內空汙、含石棉成分用品等,會是可能的影響因子。

陳晉興解釋,室內空汙和某些致癌因子有關,例如某些建由於大部分有症狀的患者都是第四期,陳晉興說,不舒服的症狀中,最常見的如「惡性肋膜積水」,因為肺部只剩一邊有功能,患者會變得喘,像這樣就是第四期;罕見的會有意識不清、類似中風,就是腦部轉移;骨頭很痛就是骨轉移,也常有急診就醫發現腦部有腫瘤,開刀發現是肺癌轉移,如抽菸引起的肺鱗癌,會嚴重咳嗽,甚至咳血。

收治超過1萬名肺癌患者的陳晉興說,如果癌症發展到第四期,對患者本人和整個家庭,都會是一大衝擊,他形容,不少有開車的人,都會讓愛車定期進場保養,那車主自己也應該要做檢查,畢竟肺癌不論發生率和死亡率,現在都在所有癌症中排第一。

在整體性別分佈方面,女性患者變多則是趨勢,陳晉興指出,現在男生還是比女生多,「預計2、3年之內,女生肺腺癌可能就會超過男生」,但詳細原因還在研究,因為女性抽菸人數少於男性,接觸到的戶外空屋也沒有比較多,目前相關研究認為,烹飪油煙、室內空汙、含石棉成分用品等,會是可能的影響因子。

陳晉興解釋,室內空汙和某些致癌因子有關,例如某些建

肺癌是國內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奪去上萬人的性命,營養師陳冠蓉表示,除了正確飲食外,生活也要遠離致癌因子,例如避免室內焚燒香氛、蠟燭。台大醫院肺癌權威醫師陳晉興表示,只要燃燒或加熱,有可能增加肺癌風險,「不一定要禁止,但應小心使用。」他建議,應使用較大品牌,因政府較能監督抽檢,有問題也才能提早發現。

陳冠蓉在其臉書表示,WHO指出,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因的第一位,尤其在亞洲地區發病率與死亡率居高不下。亞裔女性罹患肺腺癌風險比白人高出2倍。她建議,民眾應多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七彩蔬果、含硒的食物。陳冠蓉並建議,除了出門常佩戴口罩外,生活應遠離致癌因子,包括3項:

1. 不吸菸並且遠離二手菸、石棉等空品差的環境。

2. 避免室內焚燒香氛、蠟燭或祭拜等行為。

3. 減少使用化學清潔劑,多以熱水或天然替代品清潔,並清潔時保持室內通風。

針對室內焚燒香氛、蠟燭或祭拜等行為,台大一般外科主任陳晉興,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時表示,確實有可能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只要燃燒或加熱,都有可能增加肺癌風險,不一定要禁止,但建議適度小心使用。」

陳晉興並建議,民眾應使用較大品牌的產品,因為食藥署較能監督抽檢,有問題也才能提早發現。此外,使用時間不要太長、使用後要開窗讓空氣流通,以便遠離致癌因子。


衛福部國健署日前公布最新,110年十大癌症排名,肺癌首度超越大腸癌,登上發生率第一名,對國人健康造巨大威脅,也對健保造成沈重負擔。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指出,研究發現,三分之二的肺癌患者沒有抽菸史,顛覆了過去想像,他領頭找來六大醫學會,呼籲行政院成立跨部會「國家級肺癌辦公室」,及早找出致病危險因子,是否也與空污、廚房油煙有關,長期目標比照美國,25年內肺癌死亡率減半。

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會考慮逐步增加LDC低劑量電腦斷層適用對象,至於辦公室成立,可以來討論。

肺癌成為新癌王,其中女性罹癌人數大幅增加,肺癌確診時已經晚期的比率高達六成。國人肺癌晚期第四期的存活率不到一成,但初期第一期存活率卻高達九成,也就是說,越早篩出來治療,五年後存活率越高。

中研院士楊泮池今天(12日)偕癌症醫學會、免疫腫瘤醫學會等六大醫學會,首度公開呼籲,要求行政院,比照廢除C肝辦公室,設立「國家肺癌辦公室」,三大目標為:2030年前一期肺癌確診數、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五年內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

楊泮池表示,2022年七月一日開始,國健署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但僅針對有針對抽菸者,以及有肺癌家族史,並透過早期篩檢機制,高達85%被檢出,早期肺癌可以挽救很多家庭。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余忠仁,由於早期治療,就能提高五年存活率,國健署近年推廣LDCT以來,原本第一期肺癌發生率十年前15%,透提高到現在33%,五年存活率則從十年前15%,提高到現在27%,而台大目前則可分別提高到6成。

余忠仁表示,只要越早治療就更能根除,他表示,國健署目標是每年篩檢25萬人,目前偵測率是1%,等於只要檢出2500人,但兩年前國人新生肺癌就高達1萬6800人,當中三成是第一期癌,等於五千多人,以此推算,篩檢對象至少要加倍,要有政策性的擴大對象,可透過抽血、驗尿、空污曝露量等,將高風險對象也納入。

在初級防治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認為須從強化民眾預防觀念開始,持續推行菸害防制以降低國人吸菸率,從根本上幫助民眾遠離吸菸可能致癌的威脅;此外,空氣汙染如汽機車排氣、工業區廢氣的管控,需環保單位協助將空汙指標逐步降至國際標準。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指出,肺癌的致病因子複雜,國內很多肺癌患者並沒有吸菸,因此,教育國人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很重要,如「天天五蔬果」的飲食概念,烹調時避免高溫炒炸、規律運動等,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的整合,從前期教育、健康習慣養成著手,再串接到篩檢和治療,全面性對抗肺癌。

楊泮池最後補充,台灣肺癌成因為多面向,不能像過去一樣,只透過單點的預防,而是要將各點串連成有力的防護網,因此需要跨部門的合作,針對不同期別肺癌擬訂不同策略,透過設置國家級肺癌辦公室整合和運用行政資源,串接預防、篩檢到治療,協助全面性改善肺癌的預後,展現政府對抗新國病的決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