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9日 星期五

大腦健康

 大腦可謂人體最重要的部位,該如何幫助大腦排毒、防範大腦發炎,預防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腦部退化疾病?專家提出關鍵之一在於不要讓「大腦護城河」變成一攤死水,透過4招保持順暢流動,就能提升大腦排毒力!

腦脊髓液是「大腦護城河」,也有如「消防隊」幫助撲滅發炎

根據台灣動作專家協會的臉書粉專,物理治療師劉育銓把腦脊髓液稱為大腦的護城河,這是一種充斥在大腦周圍、由腦和脊髓中的脈絡叢組織合成的組織液,含有微神經膠細胞,且會不斷循環。而腦脊髓液的流動和循環主要有3大功能:

  1. 代謝者:腦脊髓液的代謝如同彈簧系統,能改變顱骨內的壓力,幫助動脈的膨脹和收縮,防止大腦內的血液有過大的改變。
  2. 溝通者:大腦運作複雜,腦脊髓液會穿梭在腦室間,協助分配神經的內分泌因子,幫助大腦傳遞訊號。
  3. 保護者:研究發現,腦脊髓液與淋巴系統相通,當腦內感染或發炎時,它會協助淋巴做消防的工作,有如大腦的「發炎消防隊」。

如果還是不太明白,可以參考日本矯正治療師山口勝美在著作《頭骨按摩》的形容,他比喻,大腦如果是一塊豆腐、那腦脊髓液就像豆腐包裝盒裡的水,作用是保護腦部、減少外部衝擊,且還有類似淋巴液的作用,能將養分運送至腦部、脊髓,同時回收老舊廢物。

池水發臭、毒素淤積,大腦就開始退化!一招檢測大腦排毒力

劉育銓治療師提醒,腦脊髓液一旦循環不良,可能因為代謝變慢使大腦混沌、功能不彰,甚至引起全身的功能障礙。此外,五官與頭顱內部息息相關,還可能有眼壓高、鼻塞、耳悶、顳顎關節問題等症狀。

心臟專科醫師林承箕也曾在健康節目《健康2.0》中形容,如果腦脊髓液替換的頻率變低,就像靜止的池水久了之後會發臭,當大腦毒素開始累積,就可能導致大腦加速退化。

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大腦排毒力好不好?」脊骨神經醫學博士彭士峰同台在節目示範檢測方法,只要檢查上肢肌力就可以略知一二,因為腦脊髓液的流動和肌力強弱有關。

  1. 受測者本人平躺在地,雙手往上伸直、掌心向外翻。先吸氣、吐氣各一次後,吸氣一次且憋住,此時雙手用力向內撐住。
  2. 另一人試著將受測者的雙手向外扳,如果雙手很輕易被打開,代表大腦排毒功能可能較差。(專家意見僅供參考,實際上腦脊髓液詳細資訊仍應以醫療院所提供之專業檢測為主)

清除失智毒素!日常做到這4招,讓腦脊髓液順暢流動、加強大腦排毒!為了提升大腦排毒能力,日常養生保健是幫助腦脊髓液順暢流動的重要一環。

  1. 多喝水:大腦的含水量約有75%。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曾於《劉博仁不藏私的健腦祕密》提及,若喝水不足,大腦腦脊髓液流動便會相對不足,使清除腦中廢棄物質效率變差,對大腦健康不利。劉醫師建議,一般民眾可用「體重乘以33」來計算每日飲水量;會大量流汗的夏天、有運動時則以「體重乘以40」計算。以體重60kg的民眾為例,平時每天約要喝1980ml、夏天或有運動流汗時,則應喝2400ml開水。
  2. 好好呼吸:物理治療師劉育銓指出,研究發現,人類呼吸過程會造成顱骨縫間的壓力變化,吸氣時,顱骨縫壓力降低,此時腦脊髓液便會劇烈的流動,「彷彿把大腦內的神經代謝廢物一次流出來一樣」。因此,讓腦脊髓液動起來的最好方式就是呼吸。
  3. 充足睡眠:根據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資料,腦脊髓液的對流增強,能移除「β類澱粉蛋白」等引起失智症的腦神經系統有毒廢棄物。動物研究發現,小鼠正常睡眠時,會增加60%腦脊髓液流動空間,並增強它的對流與循環。
  4. 按摩頸部:美容矯正治療師山口勝美曾於《頭骨按摩》中說明,可透過按摩頸部的舌骨肌、闊頸肌活絡淋巴循環、腦脊髓液。具體步驟可以參考如下:
    • 抬起下巴,用雙手手指摩擦10次下巴至鎖骨的範圍;雙手按壓在鎖骨下方、下巴上抬,持續10秒。
    • 下巴往右上方抬高,用手指從左耳下方往鎖骨下方摩擦10次;雙手按壓在鎖骨下方、下巴往右上方抬高,持續10秒。另一側也同樣進行。

飲食內容不僅影響身體機能,也影響大腦功能。腎臟科醫師王介立表示,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吃越多加工紅肉,失智症的風險就越高,此外,若將加工紅肉替換為堅果、豆類或豆腐,可以將認知障礙大幅降低20%。他表示,他偶而仍會吃牛肉等紅肉,但只限於原型紅肉。

王介立在其臉書表示,來自美國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食用越多的加工紅肉,失智症的風險越大。該項研究追蹤超過13萬人、長達43年。所謂的加工紅肉為香腸、火腿、培根、煙燻牛肉。

他表示,該研究發現,相較於每月攝取不到3份,每週攝取約2份加工紅肉的人,日後出現認知障礙的風險會提高14%。不過,若將每天食用的加工紅肉替換為堅果、豆類或豆腐,可以將認知障礙風險降低20%。

他並表示,研究團隊指出,每天食用的加工紅肉每增加1份,與所謂的「認知功能老化」,例如語言與執行功能,增加1.6年相關。他坦言,他偶爾還是會吃紅肉,但僅限於原型紅肉,「而且我不吃不是美食等級的紅肉。」


《JAMA Network Open》的一篇研究,針對超過12萬名40至70歲參與者探討飲食數據,計算他們飲食中的「類黃酮攝取分數」,包含紅茶、綠茶、紅酒、蘋果、莓果、葡萄、橘子、葡萄柚、甜椒、洋蔥和黑巧克力等食材,接著再進一步分析與罹患失智症風險間的關聯,平均追蹤約9年的時間。

研究結果發現,每天多吃6份富含類黃酮的食物,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能降低近3成,而這項發現在遺傳風險較高的人、以及有憂鬱症的人當中最明顯:

  • 類黃酮分數最高的族群,罹患失智症風險較低。
  • 每天多吃6份富含類黃酮的食物,罹患失智症風險降低28%。
  • 比較不同種類的類黃酮可以發現,花青素(anthocyanin)、黃烷3醇(flavan-3-ol)降低失智症風險的效果最明顯,食材來源包含茶、莓果類、紅酒。

紐約北岸大學醫院老年醫學服務主任Liron Sinvani表示,目前政策並未特別強調應該多攝取類黃酮食材,不過該研究能讓大眾更關注這些植化素,就像多運動活動身體一樣,這是能自我掌控的改變,做到就有望降低失智症風險。而由於有其他研究發現,喝酒壞處會隨年齡增加,且紅酒的益處與風險一直有爭議,所以會建議從其他來源攝取類黃酮。

類黃酮是一類天然植化素的總稱,廣泛存在於各類蔬果中。比方說,民眾最常聽見的「花青素」,就廣泛存在於紅色、紫色蔬果中,如茄子、草莓、藍莓、葡萄等;茶中的「兒茶素」也是類黃酮家族的一員。其他例子還包括洋蔥的槲皮素、黑巧克力中的黃烷醇等。由於每種食材含有類黃酮都不盡相同,不妨均衡飲食,攝取各式各樣的營養吧。

除了飲食,研究也發現,高血壓、壞膽固醇過高、糖尿病、肥胖、憂鬱、聽力受損、視力喪失、缺乏運動、社交孤立等,也可能是失智症危險因子,由此可見培養健康的生活型態及改善三高問題,也能幫助遠離失智症、延緩退化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