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胃癌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這一現象與現代人的飲食方式息息相關。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許多年輕的胃癌患者並無家族病史,反而是因長期不規律飲食、偏好重口味、蔬果攝取不足以及依賴外送等生活習慣,導致罹癌風險逐年升高。研究還發現,經常外食的人腸胃菌群會出現「危險訊號」,例如好菌減少、壞菌增多,甚至會使腸胃菌群產生毒素。
黃軒在臉書粉專分享,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2019》的數據,2015至2019年間,全球40歲以下族群的胃癌發生率雖僅小幅提升,但上升1.39%仍具顯著性,另一項涵蓋1990至2019年的全球分析也顯示,15至39歲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的胃癌新發病例數略有增加。黃軒指出,過去認為遺傳、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罹患胃癌的主因,但在許多年輕胃癌患者身上,並沒有家族病史,也未檢測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問題出在日常生活,尤其不規律飲食、高油高鹽的重口味偏好、蔬果攝取不足及常態性外送文化,破壞腸道菌群平衡,進而引發慢性發炎,削弱胃黏膜的防禦與修復能力。
研究發現,經常外食的人腸胃菌群會出現三大「危險訊號」。首先是「好菌減少、壞菌增多」,外食多為高油、高糖、高鹽料理,其中食物裡的添加物像「壞菌的養分」,促使壞菌壯大、好菌減弱,導致胃部防禦力下降;再者是「菌群多樣性降低」,腸道菌種類越少,面對疾病時的「應變力」越弱,身體容易出現問題。最後是「產生更多毒素」,有些外食成分會促使腸胃菌群產生毒素,長期下來恐損傷胃黏膜,增加細胞變異的風險。這些變化往往在初期毫無症狀,直到身體出現明顯不適時,可能已經累積了大量傷害。
衛福部次長莊人祥4日深夜自曝罹患胃癌,坦承去年初在疾管署署長任內確診,經過台北榮總的治療和家人的支持,目前恢復良好,幸好「祖上有燒香」。胃癌為國人十大癌症之一,研究發現日常生活「5習慣」增加罹癌風險,衛福部也提供「保胃5招」。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為胃癌重要危險因子,根據國健署衛教資料顯示,9成患者曾經感染,會引起胃部持續的慢性發炎,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出現,最後導致胃癌。而多數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無症狀,因而成為潛在危險,傳染途徑為遭幽門螺旋桿菌污染的食物與水。根據資料顯示,胃癌每年新增4000例個案,每年有2000人因罹患胃癌死亡,男性罹患胃癌機率為女性2倍,好發於50歲以上。除了幽門桿菌感染、家族病史外,飲食過鹹、醃漬食物、飲食衛生、抽菸、過度飲酒,也是胃癌的危險因子。
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要避免胃癌的發生,可從「健康飲食」、「良好生活習慣」、「遠離菸檳酒」、「規律運動」和「及時檢查」5招做起,減少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機率,才能減少胃癌的發生。
衛福部「保胃5招」:
健康飲食-少吃醃製、煙燻食品及生食,多新鮮蔬果,參考「我的餐盤」飲食建議。
良好生活習慣-避免共杯、共食,養成公筷母匙的好習慣。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3次、每次至少20分鐘、每分鐘心跳達最大心跳率60%以上,稍流汗並自覺有點喘又不會太喘。
遠離菸檳酒-拒檳戒菸少喝酒,健康能長久。
及時檢查-如有腸胃不適症狀應及早就醫,若有胃癌家族史的民眾,應定期接受檢查。
民眾追求健康養生,常常攝取糙米、燕麥、全麥麵包等未精製穀物,以及高纖蔬菜、堅果等食品,但是醫師提醒,如果胃已經在發炎了,卻還在吃這些健康食物,恐怕只會愈吃愈嚴重,影響胃修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林舜穀表示,食用未精製穀物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健康,並穩定血糖。但對於慢性胃炎患者來說,相較於精製穀物如白米、白麵包等,含有較多的麩皮,質地較硬,可能摩擦已經受損的胃黏膜而增加胃酸分泌,甚至引發炎症反應,加重消化不良、胃脹氣或胃痛的症狀。
而韭菜、芹菜、菠菜、甘藍、花椰菜等高纖食物,富含不溶性纖維,有助於降低膽固醇與穩定血糖,但需要較長時間消化,容易滯留在胃中,造成脹氣、飽脹感甚至反酸。 尤其花椰菜、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較多的低聚醣(FODMAPs),會在腸道內發酵、產生氣體,使胃部不適加劇。
至於杏仁、核桃、花生、腰果等堅果,有助於心血管健康、抗氧化及大腦功能,但堅果的脂肪含量高,脂肪會延緩胃排空,刺激胃酸分泌,且不好消化,可能損傷胃壁;部分堅果(如花生)可能刺激胃酸分泌,進一步刺激胃壁,讓慢性胃炎症狀加劇。
林舜穀表示,雖然這些食物對一般人健康有益,但對於慢性胃炎患者來說,反而會因此加劇症狀。
他建議患者應選擇質地較軟、易消化、低脂肪的飲食,例如白米、白粥等精製穀物,燉煮軟爛的蔬菜如胡蘿蔔、南瓜等,低脂蛋白質如瘦肉、魚類,避免大量攝取未精製穀物、高纖蔬菜及堅果,以減少胃部的負擔並促進修復。
很多人對於胃癌的初期症狀並不了解,其實胃脹氣、消化不良、食慾變差等等,常常被認為只是單純的胃腸道不舒服,因此錯過早期發現與治療黃金時機,醫師提醒胃癌並非立即發病,大多由慢性胃炎發展而來,有胃癌家族病史,建議每兩年一次胃鏡檢查早發現盡速治療,降低死亡風險。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胃癌是台灣常見的癌症之一,尤其是50歲以上的民眾發生率比較高。事實上很多人對於胃癌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像是胃脹氣消化不良食慾變差等,常常被認為只是單純的胃腸道不適,因此而錯過早期發現與治療的黃金時機。」
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謝名宗:「有一位55歲的男性,他是一位上班族,常常工作的壓力很大,三餐不定時也經常需要外食。他常常會有胃脹氣、胃食道逆流等等的情況,但是因為工作忙碌,一直沒有來就醫。直到有一天,他來門診做了胃鏡的檢查,才發現有幽門桿菌的感染,以及早期的胃癌。」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張立群:「我想跟生活習慣有關,比如說最主要就是一些飲食,比如說我們吃的東西,如果青菜水果吃得太少,那或者是說一些醃漬啦,或是燒烤的東西太多,有時候會有一些亞硝酸鹽。」幽門桿菌感染,如果沒有好好治療,會造成慢性胃反覆發炎,有可能產生癌化。
彰濱秀傳醫院副院長李岳聰:「包括胃癌、胃的淋巴瘤都跟這個有關,所以不可不慎重,胃癌早期的症狀其實不是很明顯,也沒那麼的特異性,偶爾是飯後偶爾上腹部的不舒服悶痛,然後伴隨著噁心、嘔吐或者是厭食。」
臺北榮總副院長/教授 李偉強:「胃癌的造成的原因當中有很多。首先家族性的遺傳是一個很大的因素,如果是前一代有這個胃癌的話,其實後面也會有更高的機率。另外有些家族性的息肉的症狀,特別是大的息肉,一般兩公分以上的息肉,也容易轉化成為惡性的。」
中山醫大附醫一般外科暨達文西微創手術中心主任 彭正明:「2025年已經把胃癌的篩檢計畫,納入這個計畫案裡面,那做胃癌的篩檢。在2026年納入所謂的公費的、全面的篩檢計畫裡面,那是從45歲到79歲。」
發現幽門桿菌,立即投藥。
彰化秀傳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謝偉耀:「投藥之後呢,如果已經有形成萎縮性胃炎或是腸化生這樣的一個現象,它並沒有辦法做一個很好的一個修復,而必須做定期的,也許半年一年,做一次胃鏡的一個追蹤。」
東元綜合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鄧堯州:「生活飲食上,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是由這個經口傳染的,所以建議吃東西,盡量能夠公筷母匙,盡量避免和寵物像貓狗等有這個接吻,這種親密的這種行為。家中如果有人有這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家裡的成年人也是會建議做幽門螺旋桿菌的這個檢測。」
高醫岡山醫院胃腸內科主任許文鴻:「台灣是幽門螺旋菌的高盛行國家,大概有30%的民眾,有胃幽門螺旋菌那胃幽門螺旋菌會有什麼樣的症狀呢,其實因人而異,有從沒有症狀到胃痛的表現都有可能。」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胃癌的治療方式會依據癌症的分期、腫瘤位置、病人的年齡與身體狀況來決定」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立群:「有些患者他可能腫瘤已經轉移到淋巴結,或是轉移到其他的器官胃以外其他的器官,那這時候就必須要,再追加全身性的治療,就包括是化學治療啦或是免疫治療,我們就是幫,用這些症狀治療的藥,幫病人撐過這些症狀,這些不舒服,讓他能夠接受,好好的接受整個完整的療程。」
臺北榮總副院長/教授李偉強:「本身的這個潰瘍或病變是良性還是惡性之外,也同時去做了幽門桿菌的一個檢查,這樣子的時候,如果是良性的,這樣我們可以先優先治療幽門螺旋桿菌,如果不是是惡性變化,當然就後續的產生胃癌的手術或者是化療等等。」
醫師提醒胃癌並非立即發病,大多由慢性胃炎發展而來,有胃癌家族病史,建議每兩年一次胃鏡檢查,早期發現與治療,降低死亡風險。
胃不舒服,其實兇手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醫師張家銘近日表示,全球2008年至2017年出生的年輕人中,預估會有1560萬人罹患胃癌,其中大多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屆時亞洲將會是重災區,避免共用筷子、杯子、避免生食跟喝未煮沸的水,可以降低感染風險。
張家銘在臉書粉絲團「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根據《自然醫學》2025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全球2008年至2017年出生的年輕人中,預估會有1560萬人罹患胃癌,其中有76%是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些未來胃癌的個案有2/3集中在亞洲」。張家銘說,這份研究顯示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是全世界都應該重視的公共衛生戰略,尤其針對年輕族群,而從醫師的角度來看,幽門螺旋桿菌對身體造成的影響,遠遠超乎許多人的想像,「它不只讓我們胃痛、胃脹,更可能一步步把我們推向胃癌」。
張家銘解釋,幽門螺旋桿菌的CagA蛋白會偷偷開啟發炎開關,讓胃一直處在「慢火慢燉」的發炎狀態,「長期下來,這些慢性發炎不只讓胃細胞受傷,更會讓本來該幫我們抑制癌症的基因沉睡,像是細胞裡的守門人倒下了,壞事也就開始發生」。
張家銘表示,慢性發炎不只會讓細胞失控,更可怕的是讓DNA不斷受損,幽門螺旋桿菌會誘發大量活性氧,破壞DNA、產生突變,尤其是關鍵的P53抑癌基因,被破壞之後,細胞再也沒有剎車,「久而久之,這些小傷口累積成大漏洞,細胞修不回來,癌症也就在這個時候悄悄成形」。
至於該如何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張家銘說,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從日常做起,幽門螺旋桿菌主要透過口口傳染或污染的食物、水源傳播,所以共餐時記得使用公筷母匙,別共用筷子、杯子或牙刷,外食時應避免生食來路不明的食材,飲水選擇煮沸或瓶裝水。
張家銘最後也提醒,若家人有感染記錄,其他成員最好也安排檢查,別等症狀出現才行動,若家中有人有胃癌病史、自己曾有胃潰瘍、或長期有消化不良的問題,也最好定期安排檢查,就算真的不幸感染,透過抗生素與胃藥搭配的「根除療法」,多數人都能成功治癒。
胃癌是台灣常見的癌症之一,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8位,每年約有2000人死於胃癌。腸胃科醫師鄭泓志表示,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應酬頻繁,往往拖到很晚才吃晚餐,甚至飯後沒多久就躺平睡覺,這些習慣都大幅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55歲以上的年長族群更要格外注意。
胃癌發生機率
鄭泓志在臉書發文說明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Baltimore)》的研究,晚餐後不到3小時就入睡,胃癌風險明顯上升,而且時間越短,風險越高。如果吃完不動,風險再翻倍,沒散步的人比有飯後散步習慣的人,罹患胃癌的機率高出近3倍。也就是晚餐吃得晚又沒散步,罹患胃癌的機率比早吃晚餐且有散步的人,高出7.4倍。這項研究證實,延長晚餐與就寢的間隔時間、養成飯後散步習慣,可能降低胃癌風險,特別是55歲以上人群。
不良生活習慣損害胃部健康
該研究解釋傷害胃部的三大機制: 胃排空變慢,食物長時間滯留,刺激胃黏膜:胃在晚餐後仍需時間消化食物,若過快躺下會導致胃排空減慢,增加胃部壓力。未消化的食物長時間停留會刺激胃黏膜,增加慢性發炎與細胞變異的風險。 胃食道逆流:吃完馬上躺平,胃酸更容易流回食道,造成胃食道逆流。長期的胃酸刺激,可能讓食道下端的細胞發生變異,增加賁門腺癌的風險。 影響胃內細菌環境:消化變慢會影響胃內菌群,讓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的繁殖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主要致癌因子,這種細菌會持續刺激胃壁,引發慢性發炎,進而提高癌變風險。 降低胃癌風險
鄭泓志強調,晚餐後散步的保護機制,有助於促進胃腸蠕動、加速胃排空,減少胃酸逆流和細菌增生,降低長期發炎對胃的傷害。因此建議晚餐時間最好不要超過晚上8時,若無法遵守,可以分成2次進食;睡前3小時不要進食,尤其是高脂、高糖、高鹽的食物;飯後至少要散步10分鐘,也可以選擇站立或做簡單的家務;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炎或胃食道逆流等問題的人,應定期檢查胃鏡及幽門螺旋桿菌。如果出現持續胃痛、消化不良、體重下降等症狀時,要儘早就醫檢查。
民眾追求健康養生,常常攝取糙米、燕麥、全麥麵包等未精製穀物,以及高纖蔬菜、堅果等食品,但是醫師提醒,如果胃已經在發炎了,卻還在吃這些健康食物,恐怕只會愈吃愈嚴重,影響胃修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林舜穀表示,食用未精製穀物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健康,並穩定血糖。但對於慢性胃炎患者來說,相較於精製穀物如白米、白麵包等,含有較多的麩皮,質地較硬,可能摩擦已經受損的胃黏膜而增加胃酸分泌,甚至引發炎症反應,加重消化不良、胃脹氣或胃痛的症狀。
而韭菜、芹菜、菠菜、甘藍、花椰菜等高纖食物,富含不溶性纖維,有助於降低膽固醇與穩定血糖,但需要較長時間消化,容易滯留在胃中,造成脹氣、飽脹感甚至反酸尤其花椰菜、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較多的低聚醣(FODMAPs),會在腸道內發酵、產生氣體,使胃部不適加劇。
至於杏仁、核桃、花生、腰果等堅果,有助於心血管健康、抗氧化及大腦功能,但堅果的脂肪含量高,脂肪會延緩胃排空,刺激胃酸分泌,且不好消化,可能損傷胃壁;部分堅果(如花生)可能刺激胃酸分泌,進一步刺激胃壁,讓慢性胃炎症狀加劇。
林舜穀表示,雖然這些食物對一般人健康有益,但對於慢性胃炎患者來說,反而會因此加劇症狀。
他建議患者應選擇質地較軟、易消化、低脂肪的飲食,例如白米、白粥等精製穀物,燉煮軟爛的蔬菜如胡蘿蔔、南瓜等,低脂蛋白質如瘦肉、魚類,避免大量攝取未精製穀物、高纖蔬菜及堅果,以減少胃部的負擔並促進修復。
十字花科蔬菜已被認證具有抗癌效果,但有醫師認為,但人沒有充分咀嚼,會使十字花科蔬菜內的硫代配醣體,無法與酵素作用生成抗癌化合物,「吃了會等於沒吃」。對此,醫師錢政弘、李柏賢,及營養師林世航均表示,此說法「太誇大」!人體真正吸收營養的器官為小腸,「即使未經充分咀嚼,腸道微生物也可以部分轉化硫代配醣體,仍可獲得健康益處。」
細嚼慢嚥有益健康。一名家醫科醫師日前表示,花椰菜、甘藍、芥菜和蘿蔔等十字花科蔬菜具有肝臟解毒和抗癌效果,是因富含異硫氰酸鹽。但人若未充分咀嚼,蔬菜中的硫代配醣體,將無法與酵素作用生成此化合物,「吃了等於沒吃」。由於此說法相當驚人。《三立新聞網》因此訪問基隆長庚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柏賢、營養師林世航的看法。
錢政弘對此表示,他未曾看過此種說法!「目前實證研究認為,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的異硫氰酸鹽,在加熱過程中會被破壞,抗癌效果難免打折,顯示生食蔬菜的抗癌效果優於熟食。」
李柏賢則表示,十字花科蔬菜具有抗癌特性,與其含有的硫代配醣體有關。硫代配醣體在切碎或咀嚼時,會與植物中的酶(如硫代配醣體酶)作用,生成異硫氰酸鹽等活性物質,這些物質可能有助肝臟解毒,並具抗氧化及抗癌作用。
李柏賢表示,細嚼慢嚥有其道理,因為充分咀嚼可以促進酶的作用,幫助生成異硫氰酸鹽。「然而,『吃了等於沒吃』過於絕對化。即使沒有充分咀嚼,腸道微生物也可以部分轉化硫代配醣體,因此仍能獲得一定的健康益處。」而且,楊的論述忽略了胃腸等器官的功能。
林世航則表示,細嚼慢嚥有益健康,但對於會否影響十字花科的營養可能有些實際狀況的差異。雖然十字花科植物的有效成分,會經過酵素轉換,除了高麗菜沙拉會有生食狀況以外,大部分的十字花科植物都會經過烹煮,此時酵素也已經失活,咀嚼與否已不影響其轉換。
中國一名25歲抗癌網紅「千千」,自2024年確診晚期胃癌,今年5月24日離開人世,年僅25歲,引發網友們不捨。台灣胃腸科醫師表示,胃癌早期有4大症狀,包括經常打嗝、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若未改變飲食、生活習慣,卻仍感不適,就應儘速就醫檢查。」
根據中國媒體報導,千千去年3月確診罹患低分化胃腺癌晚期,隨即進行胃部全切手術,但術後一個月便復發,且癌細胞迅速轉移至腹膜,致病情惡化。千千曾坦言自己多年不吃早餐,時常省略正餐以減肥,加上長期作息混亂、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禁讓人聯想是否因此而罹癌。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胃腸胃腸肝膽科醫師張安迪,在該院官網表示,胃癌長期位居國人十大癌症之一,但胃癌早期症狀易被誤為一般胃病而被忽視,因而錯過早期治療時機。
「胃癌有6大高風險因子。」他表示,研究指出,罹患胃癌最主要的原因與飲食習慣、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遺傳等密切相關,他列舉如下:
1.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 約有9成胃癌患者曾感染此細菌,可能因此導致胃炎、胃黏膜病變,最終演變為胃癌。
2. 遺傳因素:直系親屬患胃癌者,風險是一般人的2~3倍。
3. 不良飲食習慣:常吃醃製、燒烤或過鹹食品會損傷胃黏膜,增加癌變機率。
4. 菸酒:菸的化學物質和酒精對胃部刺激性大,易致胃炎或潰瘍,增加胃癌風險。
5. 胃部慢性疾病:慢性胃炎、胃潰瘍,或曾接受胃切除手術者,由於胃黏膜保護力下降,風險增加。
6.長期使用特定藥物: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炎藥或,例如阿斯匹靈等抗血小板藥物,可能損害胃黏膜。
他並提醒,胃癌早期有4大症狀,包括打嗝、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尤其在沒有改變飲食或生活習慣,卻還是持續感到不適時,就應該要留意,儘速就醫檢查。
至於胃癌晚期症狀,張安迪表示,由於癌細胞擴散至肝臟或胰臟時,可能會出現黃疸、還可能導致背痛。另外,胃癌最常見症狀包括嘔吐、噁心。當腫瘤擴大壓迫胃部,會引發頻繁打嗝,且難以緩解。而「皮革胃」也是胃癌晚期症狀,患者會食慾不振、進食困難,腫瘤也影響營養吸收,導致體重驟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