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十大死因

衛福部昨(17)日公布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其中「癌症」依舊高居首位,且死亡速度加快了14秒,而十大癌症死因前4名都和呼吸系統有關。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蘇一峰點出其中1項離奇關鍵,直言這已成為台灣的「新國病」!

據衛福部最新統計,2023年十大癌症死因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前列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癌症仍高居國人死因之首,且每9分53秒就有1人因癌症過世,相比前年增快了14秒。

對此,蘇一峰今(18)日表示,昨天公布112年的十大死因中,其中有4大死因與呼吸系統有關,包含第1名的癌症(肺癌),第3名的肺炎,第6名的新冠肺炎,和第9名的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驚呼「呼吸道疾病赫然成為台灣的新國病!」蘇一峰表示台灣抽煙的比例越來越低,呼吸道疾病卻越來越多,空氣污染是首當其衝要解決的問題。

38歲男星山豬(陳俊甫)因感冒引起肺炎,併發敗血性休克猝逝,享年38歲。而山豬過世至今2個月,男星好友香蕉(王俊傑)曬出山豬生前照片,痛喊「那種震撼太近太近了......。」

山豬因感冒未癒,經入院診斷肺炎,併發敗血性休克,於4/15上午約11點離世,享年38歲。而山豬告別式於5月舉辦,圓滿落幕。山豬曾是節目《瘋神無雙》班底,與男星香蕉更是互相珍惜的戰友。面對山豬過世,香蕉在臉書悲痛寫下,「山豬給我狠狠上了一課,愛你。」

香蕉透露,其實他從小就很害怕「身亡」,還會因此做惡夢,爺爺奶奶、爸爸陸續離開,再來山豬陳俊甫,「我打鬧的知己離去,那種震撼太近太近了,難用情緒言語表達。」香蕉感傷地說,除了病、痛、拖,跟世上他人的牽掛,自己突然不太害怕走,不害怕未來離去,「那邊雖然是未知的空間,但不怕,用這輩子好好的善良積德,未來就能帶多一點分數去下個階段。」


台灣進入後疫情時代,因新冠(COVID-19)疫情對長者健康構成重大威脅,也造成醫療資源龐大壓力。民團與立委、專家今(16)日呼籲應建立完善分級醫療,強化基層診所篩檢與輕症照護能力,降低長輩肺炎重症風險。

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與立委王正旭、黃秀芳、蔡易餘今舉行記者會,邀集專家學者分享呼吸道傳染病重症預防要點,與疾病管制署共同探討呼吸道傳染病分級防治之重要性。協會理事長、前立委吳玉琴表示,我國屬於61歲至79歲的「戰後嬰兒潮世代」人口多達499.6萬人,佔台灣目前總體人口21.4%,政府對長者健康政策須提前做好更全面的防範,針對長者死亡排名第三位的肺炎,也期望政府建立完善的分級防治政策,降低疫情對於整體醫療體系的威脅。她呼籲政府應做這三點:完善國家級高齡長者肺炎防治策略,降低肺炎感染重症死亡風險。強化基層呼吸道傳染病篩檢給付,提升基層防疫量能。偕同基層診所防疫量能,建立分級防治公衛醫療網,穩定疫後超額死亡。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蔡兆勳指出,長者感染呼吸道傳染病併發肺炎重症死亡率高,透過醫院或診所由醫師積極針對高齡長者宣導完整接種公費疫苗:流感疫苗、新冠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能夠降低呼吸道傳染病併發肺炎重症、死亡風險,另外,長者如有出現呼吸道相關症狀,更應盡快就醫由醫師診斷並給予治療,把握治療黃金時間能夠有效減少對長者肺部健康之危害,以及降低長者慢性病與身體狀況因感染導致惡化的風險。

基層醫療協會常務理事詹前俊表示,後疫情時代呼吸道傳染病齊發,期望政府能夠協助提升基層診所的公費快篩試劑庫存量,讓基層有足夠的「戰備庫存」可以協助防治,因應呼吸道傳染病疫情變化。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以英國近期再起的呼吸道傳染病疫情為例,全世界都需要面對這樣的議題,而我國的嬰兒潮世代加上X世代有將近1200萬人,應特別留意肺炎對於民眾健康的威脅。陳秀熙強調,台灣基層社區診所防疫經驗豐富,感謝台灣的基層醫療一直以來協助呼吸道傳染病防治,呼籲政府可以領先全球結合AI,與基層醫療合作建立呼吸道傳染病分級防治體系,藉由早期辨識與治療降低感染風險。

黃秀芳表示,除了癌症、肝病等國人重大疾病,肺炎對於長者的威脅也非常大,有鑑於台灣的基層醫療可近性非常高,政府應與基層合作推動呼吸道傳染病分級防疫,提升民眾就醫便利性。蔡易餘提醒,長者一旦感染呼吸道傳染病,病程往往惡化快速,應確保長者在出現症狀時就能夠馬上接受治療。王正旭則以自身過往長年在基隆長庚醫院服務的經驗,呼籲政府可以透過呼吸道傳染病分級防治,保障大型醫院的急重難罕照護需求不受到疫情影響;基層醫師第一線針對高風險族群進行篩檢與輕症照護,落實分級醫療,讓健康台灣「大家醫」計畫可以順利推動執行。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針對肺炎的部分政府已提供四種公費預防疫苗,包含新冠、流感、以及兩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對此疾管署會持續推動疫苗接種宣導,強化長者的免疫力。對於上述呼籲強化篩檢給付政策,會協同基層代表努力和健保署提案討論,確保基層醫療體系能夠有足夠的資源協助呼吸道傳染病分級防治。


衛福部今天公布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惡性腫瘤)仍占據首位,並已是連續42年高居第一名,其中以肺癌為持續20年排名第一。至於,2022年受到前一年新冠疫情高峰影響,新冠肺炎從第19名竄升到第3名,造成1萬4667人死亡,疫情趨緩後,去年新冠肺炎已降至第6名。

依疾病死亡率排序,去年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其中新冠肺炎從前一年的第3名,降至第6名,111年十大死因的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均上升一名,其餘不變。衛福部統計,2023年死亡人數總計20萬5575人,較前一年減少2863人,降幅為1.4%,主要受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減少;死亡率(死亡人數除以年中人口數)為每十萬人口880.7人,減少1.5%;以世界衛生組織(WHO)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後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29.6.9人,下降3.2%。

依衛福部統計,112年新冠肺炎死亡人數8962人,較111年減少5705人,各年齡層死亡人數均較111年減少,其中65歲以上減少最多。依衛福部統計,112年新冠肺炎死亡人數8962人,較111年減少5705人,各年齡層死亡人數均較111年減少,其中65歲以上減少最多。

衛福部統計處處長李秋嬿表示,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4181人,占總死亡人數75%,與前一年相較,死亡人數均呈上升趨勢,其中以肺炎最為顯著,增加16.6%,標準化死亡率每十萬人口29.9人,與疫情前30人相近,而新冠肺炎減少38.9%最多。

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指出,去年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3813人,較前一年減少294人(-7.2%)、孕產婦死亡12人,較前一年減少6人,為105年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實施以來最低。

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前列腺(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與前一年的十大癌症死因順位相同,沒有變化。





衛福部統計,110年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與109年相比,高血壓性疾病排名從第7名升到第6名,事故傷害降為第7名。

衛福部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指出,癌症已連續40年蟬聯國人死因首位,110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656人,換算平均每10分10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癌症死亡時鐘」比109年加快20秒。

衛福部統計,110年癌症死亡人數佔總死亡人數28.0%,死亡率和標準化死亡率都增加;以年齡觀察,110年癌症死亡有8成6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65歲以上癌症死亡人數較109年增加1531人,增幅為4.7%,0到64歲則減少36人。

衛福部統計,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十大癌症死因順位同109年。

劉訓蓉指出,110年癌症死亡人數增加,可能是受到疫情影響,導致民眾無法定期就診,進而導致病情加重。國民健康署統計亦顯示,110年四癌篩檢人數大幅下降,呼籲民眾多加運用,有助於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研究顯示,定期篩檢可降低癌症死亡率,鼓勵民眾善用衛生福利部補助之四癌篩檢,早發現早治療。補助對象及時程為30歲以上婦女每年可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45到69歲婦女、40到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50到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以及30歲以上嚼檳(含已戒)或吸菸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另外,肺癌連續12年居國人癌症死亡率之冠,研究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有效篩檢工具。衛福部昨宣布,7月1日起啟動肺癌早期篩檢計畫,針對肺癌家族史、重度吸菸2大高危險族群,免費提供每2年1次LDCT篩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