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失智

 84歲的知名言情小說作家瓊瑤,日前透露自己擔心失智症,引發書迷擔心,她17日在臉書透露,今年5月27日鼓起勇氣去台北仁愛醫院,做最完整的檢查,也做了MRI(磁振造影檢查),結果出爐「我沒有失智症,也沒有失憶症」。醫師指出,失智症是臨床表現,因出現記憶力不好而影響到日常生活,需透過簡易認知功能評估等,若有異常,需再透過血液檢查,最後才是影像檢查,不是做完MRI就等於沒事。亞東紀念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失智症需透過功能性診斷,按照國際標準流程,若記憶力出現問題,會先做簡單記憶評估,看短程記憶有無問題,若有異常,會接著做抽血血液檢查,查看有無甲狀腺功能過低、微量B12缺乏症候群,或有無肝功能、腎功能問題、有無梅毒感染過,不過慢性肝病、慢性腎臟病人,功能本來就比較差一點,血液檢查後,最後才是影像檢查。甄瑞興指出,MRI或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可用於確診失智症後,鑑別診斷是哪一種類型的失智症,包括血管型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也可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性,包括水腦症、長腦瘤、中風或腦部萎縮等。不過單純的影像檢查,無法用來判定是否失智症,且有些早期失智症患者,因平時多用腦,功能下降較緩慢,MRI影像檢查並沒有呈現萎縮,會誤認是正常,這時通常會進一步確認,是否有類澱粉沈澱。雖然年齡越高好發失智症比例也增加,甄瑞興提醒,80歲族群發生失智症比例約2成、90歲族群發生率則為33.3%,不一定年老就會得失智症,但若出現記憶力不好、短期記憶較差者,懷疑失智者可以尋求醫療評估,確認是否罹患失智症。瓊瑤至仁愛醫院做檢查,相信前面應有做過認知評估、血液檢查,最後才安排MRI檢查。且,電腦斷層檢查便宜又快速,也可用來確診失智,除非影像看不清楚才會做MRI檢查。


只要參加過救國團舉辦的活動,一定都知道李鍾桂!當年救國團的文宣,紀念品都會印有她的名字,致力將救國團轉型為社會企業組織。現年高齡84歲的女強人,除了曾任救國團主任、召集人,亦曾在政大、台大教書,以及擔任國民黨副祕書長、教育部國際文教處長,更創辦真善美基金會,已故丈夫為前司法院長施啟揚,夫婦權傾一時,兩人膝下無子女。

2019年,施啟揚逝世後,李鍾桂的健康每況愈下,且罹患失智症,近日爆發親信搬空數千萬老本,包括轉移房產、變賣股票。昔日口才一流的教育家、政壇女強人,晚年遭貼身祕書及夫婿的前隨扈聯手掏空資產,李鍾桂家人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已獲准,並提起刑事告訴。

這類事件時有所聞,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出現障礙,判斷、思考退化,失去基本金錢概念,容易成為有心人士覬覦的對象。隨著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台灣迎來「超高齡社會風暴」,失智、失能風險成為一大隱憂,患者不只失去記憶,還可能失去財產!如何幫失智家人守住錢?專業律師吳挺絹教你認識三道防火牆,做好財務安全防護。

三道防火牆幫失智家人守住錢

● 第一點:首先發出律師存證信函,讓對方知道失智所簽的契約都是無效的。

● 第二點:接著提出「準詐欺罪」,將財產過戶的手續先停下來,避免轉移成功。

● 第三點:同時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暫時處分」,防止財產被移轉的危險。

台灣失智人口日漸增多,失智症患者除了遭到外人詐騙,也常發生親友藉機將財產轉移的糾紛。罹病初期,並不會影響病人自主行為能力,建議提早做好法律上的預防措施,在醫師、律師與證人見證下,預立醫囑與遺囑,避免日後親人為爭遺產對


每周運動3次,有助提升「情節記憶」

根據最新國外研究表示,每周運動3次持續4個月,能有助於「情節記憶」能力。「情景記憶」是一種處理過去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的記憶,也是第1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的記憶。情節記憶是一種主觀記憶,能與過去的特定時間、地點等連結的情感,以及其他相關聯的知識連繫起來,是個可以被明確指出的記憶,將發生在過去特定時間和地點的個人經歷集合。例如:有個人記得他5歲生日時的場景與事件,這就是情節記憶,個人可時光倒流回溯發生在那個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事件。

而這項研究中,也發現年齡在55至68歲之間運動,在運動時表現出最大程度的記憶力改善。其中運動也包含「走路」,千萬不要低估走路對身體健康帶來的好處,對許多人來說,走路是容易且自由的,能減輕壓力和增強幸福感,這些對大腦健康也很有益處。

有了規律運動的習慣,就能改善睡眠和情緒,進而影響心臟健康、體重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大腦和記憶力。

吃營養食物

吃對食物對於刺激腦細胞運動、增強記憶力也有很大的影響。如:藍莓、堅果、雞蛋等都是很好的食物。

◎藍莓
藍莓中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和大量多酚物質,具有強大抗氧化力,有助於活化腦細胞,並減少體內發炎的問題,要知道發炎是造成腦部斑塊堆積,引發阿茲海默症的關鍵因素。

藍莓。圖/ingimage
藍莓。圖/ingimage

◎堅果
根據《美國心髒病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心臟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和肥胖…等族群,大腦認知功能和一般人相比,退化得更快,而堅果中的優質脂肪ω-3脂肪酸,有助於改善心臟健康,避免大腦神經元功能逐漸喪失。

堅果。圖/123RF
堅果。圖/123RF

◎雞蛋
雞蛋中的維生素B6、B12和葉酸都是促進大腦健康的營養來源,其中,膽鹼是產生「乙酰膽鹼」的主要成分,這項神經遞質能幫助調節情緒和維持記憶,並且提升腦細胞交流效率。

雞蛋。圖/ingimage
雞蛋。圖/ingimage

最後提醒大家,記憶力差真的不是年長者的專利,要維持大腦的健康就該趁早開始,如果等到腦部開始退化,可就來不及囉!

失智症發生後只能減緩病情惡化、無法根治,最好的方式就是預防或延後發病時間。除了多運動、多社交、多學習,新研究發現,多攝取某一種營養素可以降低40歲後失智症的風險。

不想老了得失智症,聰明吃不可少。新研究發現,只要多攝取「鎂」就能降低失智症風險,或延後失智症發病。

多吃「鎂」使大腦年輕、延後失智症發病 吃到「這個量」有效

失智症在全球是第7大死因;在澳洲則是第2大死因。為了降低失智症發生率,澳洲國立大學(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研究團隊深入研究飲食與失智症的關係,發現日常生活中常吃到的「鎂」可能有幫助。

澳洲國立大學高齡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沃爾許(Erin Walsh)招募了6,000名年齡介於40~73歲的英國民眾,以問卷的方式蒐集他們飲食習慣16個月,並從中計算每個人每天鎂的攝取量,以一般的鎂建議攝取量每天350毫克做為標準,並用核磁共振看大腦容量變化和腦血管的狀況。

這6,000名受試者當中,每天攝取鎂超過550毫克的人,比符合攝取標準350毫克的人,大腦容量較大,且腦血管比較健康,「55歲且攝取550毫克鎂受試者的大腦年齡,比攝取350毫克的人年輕了1~2歲,」沃爾許說,從研究中也發現,女性比男性的效果顯著。

另一位作者,澳洲國立大學流行病學暨人口健康中心研究員阿拉提克(Khawlah Alateeq)表示,年輕時就開始提高鎂的攝取量,能保護腦神經和血管,有效降低40歲後的失智症風險,民眾應該開始考慮多攝取鎂。

鎂能維持血管健康、調節血壓、幫助細胞再生 4種人可多攝取

鎂是4大電解質(鈣、鎂、鉀、磷)之一,參與人體重要的生理運作。營養師郭環棻表示,鎂能維持細胞再生和幫助DNA修復,促進血管健康、維持營養素的運輸,預防局部性的缺血和細胞病變,且能幫助調控血壓,「預防局部性缺血能降低血管性失智和中風的風險,而調控血壓、避免高血壓,也能預防失智症。」

根據國健署的國人膳食建議,成年人每人每天應攝取350~390毫克,而2017年至2020年的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人每日攝取量約300~340毫克間,相差不大,但有4種人必須額外補充:

● 血壓問題:無論是收縮壓或是舒張壓,即使吃了血壓藥仍控制不佳,可以補充鎂。

● 常運動或運動強度高的人:運動流汗會流失鎂,鎂也能幫助肌肉放鬆。

● 失眠或情緒低落的人:鎂具有放鬆肌肉和情緒的效果,且參與血清素形成。

● 切除部分小腸和減重的人:鎂要在腸道才會被身體吸收,切除部分小腸意味著鎂的吸收減少;減重者則是很多沒有好好吃東西和注意營養吸收。

郭環棻表示,如果是正常飲食的健康人不太會缺鎂,即使吃超過身體需求,也會從尿液中排出,而研究中吃到550毫克應該是吃保健品,「比起每日建議量350毫克,550毫克算高,不過還不到會中毒的地步,」郭環棻提醒,雖然鎂中毒的情況不多,但過量攝取會因為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導致嘔吐、腹瀉、肌肉無力、低血壓、虛弱等等,「每個人對鎂的最高攝取上限不同,因此建議吃天然食物即可,要額外補充鎂應該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

攝取鎂吃食物即可 這些食物「鎂」超豐富

是否該吃到研究指出的,每天攝取550毫克鎂能降低失智症風險,郭環棻認為,研究與實際生活有差異,可當參考,不用吃到那麼多、注意有沒有吃夠即有保健功效。

郭環棻也表示,鎂其實不難攝取,乳製品、葉菜類、水果、堅果、五穀雜糧、豆類都有豐富的鎂:

● 乳製品:鮮乳、優格

● 蔬菜:深綠色蔬菜如地瓜葉、高麗菜、甘藍菜、海帶

● 全穀雜糧:小麥胚芽、胚芽米、麩皮、薏仁

● 堅果類:芝麻、南瓜子、腰果

● 豆類:黑豆、黃豆

● 水果:火龍果、酪梨、釋迦、哈密瓜 




中年人之間,流傳著一種說法:「何必注重健康呢?反正我也不想太長壽,很辛苦!」

隨著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一生當中罹患慢性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以失智為例,過往研究已證實,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隨著年齡提高而上升。想到老後生病的可能,或許讓人懷疑:不養生、走得早,是否就能免於病痛之苦?

然而,2022年,一份刊載於《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的論文〈健康生活型態與失智或無失智的平均餘命之關聯:以人口為對象的世代追蹤研究〉(Healthy lifestyle and life expectancy with and without Alzheimer’s dementia: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指出,讓人短命的壞習慣,也是提高失智風險的危險因子。不照顧自身健康的人,在較短的餘生中,有更長的時間必須與失智為伍。

近20年長期追蹤研究 5項健康指標攸關日後失智風險

這份研究的內容,出自美國拉什大學醫學中心所進行的「芝加哥健康與老化計畫」(The Chicago Health and Aging Project)。研究團隊從1993年開始,募集芝加哥民眾參與,直到2012年結束收案。將近20年期間,研究最終的有效樣本數是2,449人。參與者皆為65歲以上,背景涵蓋不同種族、性別和教育程度。

為了評估生活型態、平均餘命與失智症三者之間的關連性,研究者發放問卷,請受試者自評在5大面向上的表現,包括:

1. 飲食習慣

受試者會拿到一份「麥德飲食」(MIND Diet)的評估量表,自填過去一年中,攝取特定食物的頻率。完全符合麥得飲食的指引,可獲得滿分15分。在這份研究中,若受試者的得分屬於全體受試者的前40%,則可視為擁有健康的飲食習慣。

麥德飲食強調多攝取全穀類、豆類、綠色和非綠色蔬菜、莓果、堅果,肉類以魚類和家禽類為主,少吃紅肉。油類則應攝取橄欖油,減少奶油的攝取量,更要避免速食、酒精、甜點等營養價值較低的食物。這樣的飲食組合富含纖維素、維他命E、Omega-3脂肪酸、黃酮類化合物,對大腦健康有益,能降低失智機率。

2. 認知活動

研究團隊請受試者填寫一份問卷,請他們回報自己參與7項認知活動的頻率,包括:閱讀、上博物館、玩牌、填字謎、拼拼圖和下棋。過往研究顯示,從事這些認知活動,有助於刺激大腦,增強認知能力、減緩記憶力衰退。

受試者在過去一年中,從事這些活動的頻率愈高,得分愈高。得分落在全體受試者的前40%者,可視為擁有健康的認知活動習慣。

3. 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

運動頻率愈高,罹患失智的機率愈低。研究團隊採用1985年美國健康調查的題項,請受試者自填他們過去一年中,從事6項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的時間。包括步行、園藝、徒手或者負重訓練、騎腳踏車、游泳。根據美國心臟學會、世界衛生組織等多個權威機構發布的指引,成年人一週應有至少150分鐘從事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才算是健康。

4. 抽菸

研究者請受試者自評抽菸的頻率:從不抽菸、曾經抽菸(現已戒菸)和現有抽菸習慣。從不抽煙和已戒菸者,在此項目可視為擁有健康生活習慣。

5. 飲酒

此項同抽煙,請受試者自評飲酒量。根據2020~2025年美國飲食指南,較少飲酒的人,日後罹患失智症機率較低。女性每日飲酒量應控制在15克以下,男性則應控制在30克以下。

上述5項指標中,若受試者達到該項目的健康門檻,則可得1分。全體受試者的分數介於0~5分。分數愈高,代表生活型態愈健康。

在研究期間,受試者每3年會接受一次認知功能測試,評估他們在記憶、語言、注意力、觀察力、方向感等不同面向的退化程度。若自評結果中,有2項或更多明顯的功能退化,研究團隊會請受試者進一步就醫檢查,確認是否為失智症。

長壽不是老病的同義詞!愈注重健康,一生失智時間愈短

研究期間結束時,參與的2,449位受試者中,有339位罹患失智症。研究團隊發現,65歲、符合前述4~5項健康指標的受試者,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餘命分別為23.1和24.2年,剩餘人生中罹患失智症的平均時間則為1.4年(占其餘命6.1%)和2.6年(占其餘命10.8%)。

相對的,5項健康指標中,僅符合一項、甚至完全不符合的65歲男女,平均餘命分別為17.4和21.1年,剩餘人生中罹患失智症的平均時間則為2.1年(占其餘命12%)和4.1年(占其餘命19.3%)。

研究團隊分析,從統計結果看來,相較於符合5項健康指標的受試者,僅符合一項、甚至完全不符合的受試者,平均壽命更短、餘生受失智所苦的時間更長。

年紀愈大,健康生活習慣和平均餘命、失智風險的相關性更加明顯。符合4~5項健康指標的85歲女性,平均餘命為8.5年,剩餘人生中罹患失智症的平均時間為2.6年。然而,僅符合一項或完全不符合健康指標的同齡女性,平均餘命為7.2年,剩餘人生中罹患失智症的平均時間則為4.4年。不健康的高齡女性,失智時間在其餘生中所占的比例,幾乎是健康女性的2倍。

同樣的發現也適用於高齡男性。85歲的男性,若符合4~5項健康指標,罹患失智症的平均年數為1.5年,在其剩餘人生中占17.7%的時間。而僅符合一項或完全不符合健康指標的85歲男性,罹患失智症的平均年數為2.4年,相當於剩餘人生中46%的時間。

研究人員指出,從統計上來看,女性的平均壽命較長、一生中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也較高。然而,活得長壽,不一定要與病痛纏身的老年劃上等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延長健康的壽命,讓人享有好的生活品質到最後!

資料來源/The BMJ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原文:如何延長健康餘命?BMJ研究:符合5項健康指標,活得長壽且失智時間短

失智症造成患者語言、記憶力等功能衰退,醫學界雖然已經研發可以改善症狀的藥物,但距離根治疾病還是有一段距離。而根據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報導,精神科醫師鮑威爾(Tia Powell)等專家指出,透過日常生活中「1不3要」的非藥物療法,可以有效減緩、甚至預防失智症發展。

█ 別當電視老人

看電視可以增廣見聞,然而不少長者整天待在電視機前,長時間下來活動量不足,反而容易導致腦部退化。可以試著安排一些戶外活動,或邀請朋友到家裡聚會,增加與他人的往來交流,讓大腦「動起來」。

█ 養成運動習慣

運動可以保護大腦的認知功能,而且建議從中年就開始養成習慣。專家推薦,跳「社交舞」的好處尤其顯著,一方面活動筋骨,同時透過記憶舞步來增強記憶力。

█ 善用工具「護智」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功能逐漸衰退,不少人會因為怕麻煩,或想要顧及顏面而拒絕使用輔具,就此失去與他人保持互動的機會。以重聽者為例,他們往往因為聽不清楚,造成溝通困難,很容易變得自我封閉,這時候就需要助聽器作為橋樑。只要善用工具,近4成失智症都能預防。

█ 活到老,學到老

「知能存款(cognitive reserve)」指的是大腦的彈性、即興發揮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存款愈高的人,愈不容易罹患失智症。學習「新事物」是增加大腦存款的有效方式,但這不代表每個長者都要會玩數獨。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領域,不論是上烹飪課、演奏樂器,還是學習一個新語言,固定讓大腦接受「刺激」是絕對必要的事。隨時讓自己保持「新鮮」,絕對是邁入老年的不二法門!



醫學研究顯示,步態的速度減慢跟穩定度不佳,可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發現認知功能和步態的速度會隨時間同時地退化,這樣趨勢甚至在還沒發病之前就可以觀察得到。事實上,對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氏症而言,缺乏運動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危險因子,醫師建議進行多面向的生活型態調整,包括運動,認知功能的訓練,以及多攝取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減緩認知功能的退化,進而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失智人口逐年攀升,年長者如果走路速度變慢,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就越高,尤其現在人口老化嚴重,疾病照護需求增加,失智症病友腦部神經細胞退化,出現各種認知功能障礙,對病友和照顧者來說,生活勢必受影響,失智症早期發現與介入,可延緩退化速度,避免持續惡化。醫藥記者蔣志偉:「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失智症長輩人口也逐年攀升,近幾年來已經有許多研究顯示,非藥物處置方式的效果,包括有運動,地中海飲食、體能活動、認知訓練、減少心血管疾病因子等,都可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

醫師:規律生活作息與活動可延緩失能、失智風險,延緩失能或失智,可從日常做起,規律的生活及活動,也能讓長輩延緩退化風險。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任張維紘:「面臨年紀漸長,昔人漸逝的自然過程,會讓長輩慢慢足不出戶,但是適當的社交刺激,更能延緩退化的風險。當然長照的設立,也是在原本生活之外,提供給長輩的延緩退化活動。」

復健科醫師侯鐘堡:「進行一個登階的運動,就是往上走下來,往上走下來,然後我們再換腳往上走下來,大概如果居家裡面樓梯比較長的話,我們可以進行更長時間有氧運動,其實啊老人家只想要規則進行有氧運動,他可以有效減緩腦部的退化。」

醫藥記者蔣志偉:「失智症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在神經退化的過程裡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理解力,執行功能等都會漸進式的退化。目前沒有任何一種治療可以逆轉退化的過程,但不管是任何種形式的治療,延緩失能,或是延緩失智,都是目前治療的主要目標。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復健科物理療師林士峰vs.長者:「手舉高再下來,就是這樣,1234往後伸展,她胸口可以擴張。」

圖/TVB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