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一名七旬老翁因腹脹、腹痛,就醫被檢出多顆膽結石,醫師建議及早開刀切除,但老翁笑笑說,「要出國玩,回來再處理」,沒想到老翁才飛抵澳洲機場,人就發燒狂顫抖,甚至一度意識不清,緊急買豪經艙機票返台開刀,經檢查確診急性膽囊炎併膽汁滯留,且已出現敗血症狀,所幸引流膽汁、抗生素治療並切除膽囊後恢復良好,他也大嘆不聽醫師言:「花了30萬買一場教訓!」
收治病例的博田國際醫院肝膽胰外科李金德教授表示,這名患者在出國前2周曾到院就診,主訴飯後腹脹、腹痛。經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多顆膽結石,他當時即建議儘早手術切除,避免日後發作,不過患者笑說,要先和妻子去澳洲玩,手術回來再處理就好。不過班機才剛飛抵澳洲坎培拉機場,男子就劇烈腹痛、寒顫發燒,甚至一度意識不清。導遊見狀緊急協助,但語言不通、就醫不易,老翁只好自費購買豪華經濟艙機票火速返國。
老翁抵達台灣後,直奔其他醫院急診,經檢查確診為急性膽囊炎併膽汁滯留與感染,並已出現敗血症症狀。由於其發炎指數極高,醫院立即放置膽囊引流管排出濃稠膽汁,及抗生素治療後病情逐漸穩定,住院2週順利出院。花了30萬買一場教訓!」老翁感嘆不聽醫師言,腹部插著引流管回到博田國際醫院,由李金德教授為他進行膽囊切除手術,目前恢復良好。
李金德教授表示,許多患者以為忍一忍就好,但膽結石是一種常見但潛在危險的疾病,尤其在外出旅遊時,飲食油膩、睡眠不足或脫水等因素,都可能誘發發炎與感染,一旦引起膽囊化膿或膽道阻塞,短時間內就可能發展成敗血症。
李金德提醒,有膽結石、糖尿病或慢性疾病的民眾,出國前應進行健康評估,必要時先完成治療。「旅行固然重要,但健康是一切風景的門票」,不要把手術拖到旅程之後,因為下一次發作,可能就是無法回來的旅程。
坊間有「菠菜豆腐湯」容易讓人產生結石的說法,是否為真?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這是錯誤的觀念,因菠菜與豆腐各自會分解出的草酸及鈣質,會在腸道結合成草酸鈣,不會產生結石,且可降低結石產生的機率。他並提醒,「湯可適度作為補充水分的來源,但菜湯會嚴重傷腎,千萬別碰。」
結石依成分區分,以草酸鈣結石佔最多、約80%,因此如何預防草酸鈣產生,非常重要,因而坊間有「菠菜豆腐湯容易產生結石」的說法。江守山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時表示,菠菜與豆腐一起吃,不只不會造成結石,反而降低血中草酸量,進而降低結石產生的機率,所以菠菜豆腐湯可說是一道「護腎」的湯品。
江守山並表示,草酸除了會產生草酸鈣結石而傷腎外,草酸本身也會傷害腎功能,因此民眾若食用高草酸類的蔬菜,如菠菜、莧菜,當餐中應該要吃高鈣的食物,以便減少草酸的吸收,來降低草酸鈣結石的風險。「因此,有結石病史的人,可在飯後立即吃鈣片,因鈣片可與血中的草酸結合,降低草酸對身體的影響。」
他並表示,日常生活中,喝湯可增加水分補充,進而護腎,若有些人覺得無味的白開水難以入口外,可喝略帶鹹味的湯,蛋花湯、肉湯等均可,就是別喝菜湯,因為蔬菜中的草酸容易進入湯汁,而影響腎臟功能。
越來越多人了解飲食過鹹,會讓鈉的攝取量過量,但其實不只食物要注意,很多飲品也隱藏高鈉危機。泌尿科醫師陳鈺昕就列舉5種喝起來不鹹、但鈉含量卻很高的飲料,包括運動飲料、果菜汁、酸梅湯、楊桃汁及可可等。他表示,鈉含量超標不只會引發水腫,還會增加腎臟負擔及尿路結石的風險,且人體攝取超標鹽分後,多喝水也無法抵銷身體受到的傷害。
馬偕醫院泌尿科醫師陳鈺昕在其臉書表示,根據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亦即約6公克的鹽。但據國健署統計,國人成年男性平均每天會吃進4580毫克的鹽,幾乎是建議攝取量的2倍;成年女性也超過1.5倍之多。「若鈉超標可能會引發水腫,甚至增加腎臟負擔、尿路結石風險,不可不慎。」值得注意的是,不只食物會高鈉,他表示,很多市售飲料就像「鈉含量刺客」,即便喝起來不鹹,但鈉含量卻不容忽視,包括運動飲料、果菜汁、酸梅湯、楊桃汁及可可。
他說明,若是鮮榨果菜汁無高鈉的風險,問題是出在有些市售飲料會為了增添風味加入鈉;至於酸梅湯與楊桃汁,因製作原料為醃漬物,本身鈉含量就偏高;「另外,可可不僅高鈉,還屬於高草酸飲料。」
此外,針對很多人會認為,若攝取超標的鹽份,多喝水就無妨,陳鈺昕說明,人體每天能排出的鈉含量其實是有限的,因此補充足夠水分固然很重要,但還是要注意鹽分攝取。他建議,從「3點原則」來徹底減少鈉的攝取,包括少喝加工飲料,以水作為主要的水分補充來源;少喝火鍋湯底;減少調味料、醬料使用,品嚐食物原味。
想要預防腎結石,除了多喝水,腎臟科醫師陳佑丞也分享,病人的飲食習慣其實某些食物也可能導致結石發生,像是高草酸的食物,如菠菜、紅茶等,都容易使草酸鈣結石生成,共盤點四大類食物恐導致結石。
新泰綜合醫院腎臟科主任陳佑丞分享,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及「藥物」可能是造成腎結石的推手,在臨床上要特別注意,尤其是已經有腎結石或反覆發生腎結石者,更應避開這些食物或藥物。陳佑丞指出,像是「高草酸食物」,包括菠菜、大黃、甜菜、紅茶等,容易致使草酸鈣結石 (Calcium oxalate stone) 生成;「大量動物蛋白」像是牛肉、豬肉、雞肉、動物內臟 (organ meat)等,會減少尿中排除檸檬酸 (citrate),進而增加鈣結石 (calcium stone) 生成風險;「高鹽飲食」也是,因為鈉離子會增加尿鈣排除,進而增加結石風險;還有「高普林飲食」,肉類、海鮮、黃豆、花生、啤酒、火鍋等,會增加尿中尿酸排泄,導致尿酸結石生成。
至於藥物的部分,陳佑丞指出,有一些藥物會降低尿中檸檬酸排除,像是預防高山症、治療青光眼的藥:Acetazolamide;抗癲癇藥物:Topiramate;還有會造成高尿鈣的藥物如某些利尿劑:Furosemide (Lasix);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大量維他命D:Vitamin D;甲基黃嘌呤類藥物 (Methylxanthine):Theophylline等。
陳佑丞也特別補充,高草酸的食物,其實包括「蔬菜與根莖類」,當中馬鈴薯也是屬於這類食物;「穀物類」像是豆腐、米糠、玉米粉、全麥麵粉都是;「莢果類」如大豆、豌豆、豆莢、小扁豆;「堅果雨種子類」杏仁、榛果、花生、開心果,還有像是可可粉、覆盆子、泡茶都屬於高草酸食物。陳佑丞表示,「食用(蔬菜)前先用熱水川燙過,可以大大降低鉀離子含量。這招對於所有蔬菜都適用。」
炎炎夏日喝杯飲料透心涼,很多民眾會到超商買飲料消暑,不過有醫師點名便利商店有5種飲料,簡直是「鈉含量刺客」,喝多了不僅會引發水腫,恐怕還會增加尿路結石風險,不痛還好,痛起來恐要人命。
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鈺昕近日在臉書上分享有5款超商飲料,一不小心就可能讓鈉過量,恐讓人踩到尿路結石的大地雷,導致泌尿系統GG!陳鈺昕指出,過量的鈉會增加尿液中的鈣沉積,誘發腎結石的形成,據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差不多就是6公克的鹽。但據國民健康局統計,國人成年男性平均每天會吃進4580毫克的鈉,超出建議攝取量的1.9倍,而成年女性也超過1.5倍之多。
陳鈺昕提到,鈉含量若超標可能會引發水腫、增加腎臟負擔,更可怕的是增加尿路結石風險。然而超商中有很多飲料就如同「鈉含量刺客」,就算喝起來不鹹,但鈉的含量卻不容忽視,以下為5種高鈉飲料:
1.運動飲料
2.果菜汁
鮮榨果菜汁通常沒有鈉含量過高的問題,但市售飲料有時會為了增添風味加入鈉,購買時建議確認營養成分。
3.4.酸梅湯、楊桃汁
這兩種飲品製作原料為醃漬物,本身鈉含量就偏高。
5.可可
可可也是高草酸飲料出現的危險名單。
若是攝取超標鹽分,很多人認為「多喝水」就好,但陳鈺昕指出其實人體每日能排出的鈉含量是有限的,建議遵循以下3點守則,從根本上減少鈉的攝取:
1. 少喝加工飲料,以水作為主要的水分補充來源。
2. 少喝火鍋湯底。
3. 減少調味料、醬料使用,品嘗食物原味。
【重點消息】話題時事不漏接!點我加TVBS新聞LINE好友
夏天潮濕悶熱更容易水腫!一招消水腫,讓身體輕盈活力!
許瑋甯短髮新造型亮相 分享維持體態祕訣!
長庚大學醫學系副教授/泌尿科專科醫師侯鎮邦:「泌尿科門診有句名言,一日結石、終身結石,尤其對於有家族史或是結石好發體質的人,結石可能會跟隨你一輩子。結石發作起來簡直痛不欲生,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劇烈的腰部疼痛,並且會延伸到下腹和鼠蹊部。其它症狀包括血尿、噁心、嘔吐、排尿疼痛,尿急,甚至會引起泌尿道感染。」
一位36歲上班族本身沒有任何慢性疾病,連續2年的夏天都因為血尿、左腰疼痛等症狀,半夜叫救護車到醫院急診,檢查因左側輸尿管結石阻塞,造成疼痛,後續經過治療也順利排出。但醫師提醒,夏天是泌尿道結石好發的季節,出現疼痛、血尿或尿路感染時要特別留意。
個案2次都是左側輸尿管結石阻塞造成疼痛,首次接受止痛藥及多喝水後,隔天排出一顆米粒的結石,第二次則是因為石頭過大,接受體外震波打碎石頭後順利排出。
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樹衛提到,夏天是泌尿道結石好發的季節,又因台灣位於亞熱帶,結石好發的地區,台灣平均每10個人就有1人是結石病患。尤其因夏天氣溫高、導致流汗多而尿量減少,夏天結石發作的機率是冬天的3至5倍。蔡樹衛說,泌尿道結石可能發生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有發生過結石的病患,5年內結石復發的機率可高達50%至70%,因此定期追蹤及如何預防復發是很重要的。
結石臨床症狀主要是疼痛、血尿、尿路感染等,偶而也會伴隨發燒、寒顫、腹脹、下痢、反胃、嘔吐等情形;症狀的發生與結石大小、位置、是否阻塞及是否有感染有關。
蔡樹衛提到,面對尿路結石的病患時,會依據病人症狀、結石的大小、位置、尿路阻塞及尿路感染的情形來建議病患治療尿路結石的處理方式。
蔡樹衛指出,若結石已經造成尿路阻塞並影響到腎功能、腎絞痛厲害且無法以藥物改善控制者,最好是以手術取出結石,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後遺症。
除了手術處理,蔡樹衛說,預防結石主要透過多喝水、控制飲食和適度運動。具體來說,要多喝水以稀釋尿液,減少結石形成的機會;避免高草酸、高鹽、高普林食物,並適量攝取鈣質;適度運動有助於排出小結石,但避免過度劇烈運動。
蔡樹衛說明,常見結石成分主要為草酸鈣結石約75%,及尿酸結石約15%,提醒民眾可用以下方式預防:
1.增加水分攝取:
每天應攝取足夠的水分,一般建議1天至少3000毫升,並需要平均分配飲用,少量多次,睡前也應補充水分,有心臟及腎臟疾病者須先詢問醫師水分補充數量。多喝水可以稀釋尿液,減少結石形成,並有助於排出已形成的結石。
2.調整飲食習慣:限制高草酸食物,蔬菜普遍含高草酸,其中可以菠菜含量最高,可以少吃,另外濃茶、濃咖啡、巧克力、堅果、豆類、草莓等也是高草酸食物。
控制鹽分攝取,高鹽分會增加腎臟負擔,也會增加結石形成機率。
適當補充鈣質,鈣質可以和草酸結合,減少草酸結石的形成,但要注意適量,過多也可能造成問題。
避免高普林食物,尿酸結石患者應減少內臟、海鮮、豆類等高普林食物的攝取。
多吃含檸檬酸的水果,檸檬、柳橙、橘子等水果富含檸檬酸,可降低結石形成。
適度運動,可幫助排出小結石,但避免過度劇烈或超出體能的運動。 運動後應注意補充水分,以防脫水。
蔡樹衛表示,尿路結石之預防重於治療,適當的水份為避免結石的不二法門,食物控制與尿液酸鹼度也是不可少的;另外,需要定期每半年或一年門診追蹤。一旦發生結石症狀應儘快尋求正式醫療管道求診,早日得到適當治療,維持正常與健康的身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