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愛樂電台資深主持人沈鴻元今日(7日)驚傳離世消息,主持節目《台北爵士夜》超過20年的他,擁有非常豐富的爵士樂知識,因此擔任「台中爵士音樂節」總監,如今卻傳離世消息,令許多圈內好友震驚,資深樂評蘇重便在臉書發文悼念「到現在都不能相信。沈鴻元,好走。」馬世芳、雷光夏以及國家兩廳院也發文哀悼。

發病不到一小時就離世!知名電台主持人驚傳癌逝 國家兩廳院發文哀悼、好友仍震驚⋯
發病不到一小時就離世!知名電台主持人驚傳癌逝 國家兩廳院發文哀悼、好友仍震驚⋯© 由 風傳媒 提供

根據《自由時報》,蘇重在臉書證實沈鴻元離世消息,也透露沈自去年5月被診斷罹患膽管癌,因此住院治療了3到4個月,出院後好轉,還可以行動如常。不過,6日晚間,沈鴻元突然發燒,7日一早發病後,不到一個小時便離開人世。

消息一出後令外界震驚,愛樂電台昨日晚間也發文哀悼「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沈鴻元!你可能已經聽說,我去了那個充滿爵士樂的天堂!不用為我擔心,我會在那兒和爵士大師們乾杯」;國家兩廳院也發文「謝謝沈鴻元老師,帶給我們及這個世界許多美好」。

沈鴻元畢業自中央大學法文系,曾在法航代理工作,不過後來因為對爵士樂的熱愛,先到夜店當DJ後進入台北愛樂,低沈渾厚的嗓音讓他深受許多爵士樂迷推崇,他也因為在爵士領域深耕多年,除擔任「台中爵士音樂節」音樂總監,每年也都由他擔任音樂節主持人工作。

不僅如此,沈鴻元還曾在愛樂電台主持期間,考上華航機師,雖然薪水優渥許多,但沈仍選擇留在愛樂電台工作,持續投入自己喜愛的音樂與媒體工作。


[NOWnews今日新聞]資深電台主持人沈鴻元突然因病驟逝的消息震驚眾人,據悉,他在去年診斷出膽管癌後,經過治療好轉出院,沒想到昨(7)日卻突然發燒,並在1小時後驟逝。新光肝膽腸胃內科醫師朱光恩表示,膽管癌治療狀況不錯的情況下,因為腫瘤引起的驟逝機率小,通常是因為感染引起的菌血症、敗血性休克,且難以預防。朱光恩醫師表示,若是膽管癌患者治療效果不錯,突然離世的原因,恐怕是因為膽管塞住後引發細菌感染,當膽汁無法流通到十二指腸,就會被血液吸收,容易繁殖細菌,引發菌血症、敗血性休克,根據過往醫療經驗,也有發生過膽管癌患者在細菌感染後6小時內驟逝。

因為膽管阻塞雖可以透過內視鏡來疏通,但問題是難以提前得知阻塞問題發生,膽管阻塞就容易引發細菌感染,來勢洶洶的敗血症狀,會讓患者突發性休克。當然也有不排除另一種診斷可能是因為腫瘤導致嚴重內出血。朱光恩也提醒民眾,膽管癌初期難以確診,等到典型膽管癌症狀「黃疸」出現時,通常已經進入癌症晚期,建議民眾要定期健檢,確保身體健康,尤其是代謝症候群、吸菸、酗酒、膽管結石、原發性硬化膽管炎、發炎性大腸炎這類高風險族群。

最後醫師也強調,膽管癌雖然五年內的存活率僅有30%,不過它的發生率,相較其他癌症來講並不高,十萬人內約有兩人罹病,可怕的是膽管癌治療困難,對電療、化療都沒有明顯反應,周遭密集的神經、血管、淋巴,讓可以進行開刀治療的病人只有少數,因此定期身體檢查就尤為重要。

一名40多歲女性平時不菸不酒,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類製品,卻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第四期。經醫師仔細詢問後才發現,原來女子飲料不離手,每天都會喝1到2杯的含糖飲料,身體長期攝取了過多糖分。

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在《健康2.0》節目分享案例,她曾遇過一位40多歲罹患大腸癌第四期的微胖女子,對方在治療期間不斷質疑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因為她不菸不酒,也很少食用紅肉或加工肉類製品。經過仔細詢問後才發現女患者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每天一定會喝1到2杯的含糖飲料」。

陳欣湄解釋,過度攝取精緻糖可能會讓身體潛在的癌症問題爆發。若每天大量喝高糖飲料,容易使身體的血糖過度升高,進而產生胰島素阻抗,「胰島素阻抗,目前來講,其實跟癌症的關聯性是有的」。

再者,陳欣湄指出,長期攝取高糖製品容易使脂肪堆積,大量的脂肪堆積則會導致身體慢性發炎,「慢性發炎也跟所謂的癌症是有一些關聯性的」。

若真的戒不掉喝飲料的習慣怎麼辦?陳欣湄建議,民眾買飲料時可試著將糖份減去2成,比如平時習慣喝全糖就改喝8分糖、8分糖就減為半糖、半糖變3分糖,再慢慢減到無糖,減少過多糖分所帶來的健康負擔。

現代人罹癌的年紀越來越年輕!國外有研究顯示,全球50歲以下人群的癌症發病率急劇上升,而以台灣來說,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有年輕化趨勢,這也會拉高罹癌機會,像是高血糖,會增加得到胰臟癌的風險,衛福部公布最新的110年癌症登記報告,十大癌症排名洗牌,胰臟癌排名第10位,是近年來首度進入前10名,另外蟬聯寶座15年的大腸癌,被肺癌擠下來,其他像是乳癌等等,年輕病友越來越多。

12.8%。另外衛福部公布最新110年癌症登記報告,十大癌症排名洗牌,第一名變成肺癌不再是蟬聯寶座15年的大腸癌,值得關注的是,胰臟癌排名第10位,是近年來首度進入前10名,而胰臟癌擴散快5年存活率只有10%有「癌王」的稱號,如果能在小於2公分還沒轉移時就診斷出來,治癒率高達8成,台大醫院和台灣大學合作開發出,世界首創的胰臟癌人工智慧CT診斷輔助系統,能幫助醫師發現CT上肉眼難以偵測的早期胰臟癌,在全國性的臨床資料驗證中正確率超過9成。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楊士弘:「胰臟癌它就是一個,極度容易擴散的一個疾病,所以像我們醫院的那個核子醫學,跟外科團隊,他們是有開發了一個,就是比過去的正子掃描更加精準的一種,算是一個顯影劑,所以它可以發現一些更小,更不容易被發現的東西,那基因檢測目前來講的話,在胰臟癌真的能夠找到藥物的機率,大概恐怕是5%以下,雖然它們是佔非常少的一部分,但是你怎樣能找到它,那用對的藥物之後,它的治療成績,可能會比一般人打化療還要好很多。」

台大醫院綜合診療部內視鏡科主任廖偉智:「其實胰臟癌不只在台灣,包括在其他的開發國家,包括像美國歐洲,其實它的發生率跟死亡率,都是在上升的,那我想這個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胰臟癌的危險因子,比方說像肥胖或者是糖尿病,那這個部分隨著人口的老化,以及這些疾病的盛行率居高不下,都導致這個疾病的發生率在上升,過去的我們的研究發現說,平均來說空腹血糖你上升10,大概胰臟癌的風險會平均增加14%。」

醫生提醒除了高血糖會增加胰臟癌的風險,其實現在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都有年輕化趨勢,這也會增加罹癌機會,而現在肺癌躍升台灣發生人數最高的癌症。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我們楊泮池院士,有帶領了我們台灣的團隊,剛好榮登國際期刊,就顯示到說,家族遺傳是一個滿重要的危險因子,全世界都知道肺癌跟空汙有關,那尤其是肺腺癌,那另外還有一個是肺腺癌裡面,關於基因突變的EGFR突變,最近已經有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Nature已經證實說,這個空汙會引起,有EGFR突變的這一類的肺腺癌。」

透過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想要遠離癌症除了避開風險因子健康生活,也要定期健檢癌症並非不能對付。


黃軒指出,「長期感到疲倦」是癌症來臨的徵兆之一,那些長期(超過6個月)難以恢復的慢性疲劳,我們叫慢性疲勞症候群。研究人員發現慢性疲勞症候群,與多種體內多壓力來源,這些包括了血清功能系統、細胞因子和發炎反應,還有代謝功能失調、線粒體功能障礙,什至遺傳變化都有關。這些機制,導致人體免疫力受到長期的破壞,使潛藏在體內的癌细胞,得到快速生長,尤其是消化器官癌症腫瘤,與慢性疲勞和便秘關係更加密切。

另外「腹脹」也可能是女性卵巢癌的前兆,女性如果腹部持續腫脹、有壓迫感、下腹或骨盆疼痛、腸胃不適,出現進食困難或極易有飽腹感,持續數周不緩解,皆有可能是卵巢癌的徵兆。因為卵巢癌被稱為「婦女的沉默殺手」,因為它的症狀在早期通常不太明顯,且以持續的腹脹感,且不會輕易地消除居多,但是容易會被忽視。「腹痛」更有可能是胰臟癌的徵兆,黃軒指出,如果經常腹痛,且夜間更嚴重,平躺還會使疼痛加重,甚至有人只能坐著入睡,這種情況往往要小心癌王胰臟癌的前兆。「火燒心」形容食道底部的括約肌鬆弛,使胃酸逆流,並經過食道至口中,因為強酸刺激所造成的燒灼感,就像是火燒一般,又因為食道與心臟位置皆在胸口處,因此這股燒灼感就像是「燒著心臟」一樣的不適,被稱為火燒心,長期胃食道逆流、如果合併有腹部疼痛、胃有大潰瘍,再服用止痛、止酸藥物後仍不能緩解,吃飯後還會出現飽脹或疼痛加劇、這樣的持續性消化不良現象,也可能是食道、咽喉、胃部等發生癌症的前兆信號。

黃軒指出,「血便」很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很多人都不檢查,等到出現大便變細條、大便一直解不乾淨,次數也增多,甚至有些人還引起便秘問題,通常在這些症狀都出現,已經是大腸癌晚期表現了,大家真的要有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其檢查目的,就是及早發現大腸是否有息肉,或大腸直腸腫瘤,出現了惡變情況。

還有「咳嗽」這種普遍的症狀,也要格外注意。如果持續乾性咳嗽,感覺刺激性強且難以緩解;或是咳出帶血的痰,且這種情況出現得間斷不定;咳嗽伴隨胸痛、呼吸急促或是咳嗽排出大量泡沫狀痰液,如果出現了持續3個禮拜以上的咳嗽,且服用藥物後,症狀無改善,非常建議進行胸部X光檢查,以便查看肺部是否存在異常,很可能是肺癌的徵兆。

黃軒提醒,我們的身體具備自然的防禦系統,能夠在癌症形成之前發出多種預警信號。這些信號是身體試圖阻止癌細胞發展的機會。尤其在臨床,常遇到每當一新診斷晚期肺癌,病人和家屬都會問,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重視這些預警信號,是非常重要,因為這些前兆,可能是身體在努力抵抗癌變過程中的反應。

徐女士自述有貧血問題,每年也做健康檢查,就醫前幾日胃食道逆流,如廁時察覺糞便顏色變深,不久後上腹痛、糞便又帶血,所以趕緊到台中慈濟醫院就醫。胃鏡檢查發現胃腫瘤出血,電腦斷層影像癌細胞轉移到肝臟,情況危急,余政展副院長立即收治徐女士住院。

徐女士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後,癌症指數迅速恢復到正常,才三個月電腦斷層影像就看不到肝臟轉移,胃鏡追蹤也不見腫瘤,只剩下因免疫反應產生的胃發炎,切片找不到癌細胞,不需要再手術。余政展指出,徐女士停止免疫治療一年至今,切片組織仍可以觀察到免疫反應持續對抗癌細胞,也找不到存活的癌細胞。余政展表示,晚期胃癌常規治療以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和少數適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問世後配合化療,能提高晚期胃癌存活率。

余政展指出,徐女士是比較幸運的個案,臨床經驗只有不到一成的晚期胃癌病人有機會完全消失。一般免疫治療搭配化療約八成控制腫瘤,六成腫瘤縮小,爾後手術切除,療效都很好。他說明,免疫藥物治療也有些副作用,包含身體各部位,肝臟、肺臟、內分泌系統均可能產生發炎反應,例如皮疹、腸胃不適。不過通常有副作用也代表更佳療效,只要配合醫師治療,副作用通常可以控制。

余政展叮嚀癌症病人,自體免疫力提升的關鍵在於舒緩壓力、持之以恆的運動、均衡飲食與充足睡眠,建議多補充蔬果來改善免疫系統,保持樂觀好心情,積極對抗癌症,像徐女士樂於公益活動,隨時保持正向態度面對日常。

余政展指出,今年四月起,健保將免疫治療納入胃癌第一線治療給付,成為晚期胃癌病友新希望,只要符合胃癌遠處轉移、PD-L1綜合陽性分數(CPS)大於5,可與醫師討論申請健保給付,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有機會翻轉晚期胃癌。




攸關癌症精準治療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確定納入健保給付!健保署昨(21)日表示,NGS將分為3種類別定額給付,癌別包含實體腫瘤、血液腫瘤共19種,分別會給與不同支付條件,最快5/1上路,預估2萬多位癌症病友受惠,每年健保預算支出約3億元。

治療癌症的新興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大多須透過生物標記檢測尋找基因突變,作為治療標的。昨日健保署經過共同擬會議後,同意NGS檢測納入健保給付,將於下週進行新增支付標準的預告,最快5月上路。

石崇良表示,共擬會決議,NGS採取3種定額給付模式,第1種是BRCA 1/2,給付1萬點、第2種是100個基因以下的小套組,給付2萬點、第3種是100個基因以上的大套組,給付3萬點,差額則由病人自付。石崇良強調,NGS納入健保給付預算,從原先預估規9億元下修至3億元,其中大腸癌、黑色素瘤、上皮細胞癌、大腸直腸癌、肺癌等可先做單基因檢測,所以費用、人數比先前預算還要低,預估可2萬多位癌症病友受惠。

健保給付NGS適用19種癌別,包括實體腫瘤以及血液腫瘤。實體腫瘤分別為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卵巢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泌尿道上皮癌、肝內膽管癌、黑色素瘤、腸胃道間質瘤、甲狀腺癌、甲狀腺髓質癌、胰臟癌、NTRK基因融合實體腫瘤及胃癌。血液腫瘤,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骨髓分化不良症狀群(MDS)、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B-ALL)、B細胞淋巴癌(BCL)以及T/NK細胞血癌與淋巴癌(NKTL)。

另外,目前NGS檢測規定,只能區域級以上醫院申報,或是通過癌症品質認證的醫院才能申報,而檢驗單位也須通過衛福部核准列冊的LDT機構才可執行。

日常性生活可以戰勝癌症

BANG Showbiz 的故事 • 6 小時前

日常性生活可以戰勝癌症
日常性生活可以戰勝癌症© 由 BANG Trad Chinese 提供

每天的性生活可以戰勝癌症。 專家發現,每天做愛四分鐘可以將患這種疾病的風險降低三分之一。 澳大利亞科學家的研究稱,3.5分鐘的“劇烈間歇性體力活動”可將患13種癌症(包括乳腺癌、肺癌和腸癌)的機率降低18%,家務勞動和大量購物也特別有用。 悉尼大學教授伊曼紐爾·斯塔馬塔基斯 (Emmanuel Stamatakis) 表示,增加鍛煉是“降低癌症風險的一項有前途的免費建議”。 他解釋說:“每天只增加四到五分鐘的日常任務強度,每次大約一分鐘的短時間完成,就可以總體降低癌症風險。”

身體任何狀況都不能輕忽,外科醫師陳榮堅近日表示,有一名20歲男性因為肚子痛、淋巴結腫大來看診,原以為是腸胃炎,但抽血檢查發現罹患血癌,且一開始化療效果不好,治癒希望不大,讓媽媽難過地哭了,所幸後來骨髓配對成功,撿回一命。

陳榮堅近日在臉書分享一則案例,這名20歲男性患者是肚子痛、淋巴腫大來找他看病,一開始的症狀看起來像腸胃炎那類感染,於是先開抗生素治療,早上門診先抽血檢查,沒想到下午檢驗科通報病患的數字非常異常,處於危險值,白血球高達好幾萬,還有貧血、血小板低下等問題,緊急將病患轉到醫學中心。

陳榮堅說,後來確認這名男子罹患的是血癌,由於需要最初發現的日期,所以他媽媽回來找他拿診斷書,兩人聊著聊著媽媽就哭了,因為一開始病患先做化療,但效果不是很好,感覺希望不大。

陳榮堅說,過一年半之後,某天有位年輕人走進他診間,他一眼就認出是那位當初罹患血癌的男生,狀況看起來很好,這次是來看甲溝炎。原來病患後來遇到骨髓配對成功,接受捐贈後很快就恢復,調養半年左右,整個人狀態改善很多。


74歲影后甄珍去年(2022)和兒子章立衡(原名劉子千)前往北京處理和前夫劉家昌的官司,怎料就此與外界失聯,音訊全無行蹤也成謎,連甄珍胞妹銀霞都聯絡不上兩人心急如焚,直到今年1月,甄珍才發文稱要賣掉台北豪宅。但銀霞始終找不到姊姊,今(13)日凌晨她突發出一張黑白照悲泣,嚇壞不少人。

甄珍消失多時行蹤成謎。(圖/TVBS資料照)
甄珍消失多時行蹤成謎。(圖/TVBS資料照)©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當年以一首《蘭花草》紅遍樂壇的銀霞,2018年證實罹患甲狀腺癌,2年後她發聲指控過去5年的抗癌路,竟是因為醫療疏失造成,她指控台大醫師太冷血,不但違反約定沒做冷凍切片,還將腫瘤誤判為良性的巧克力囊腫,因此讓癌細胞擴散,讓她飽受折磨,盼司法還她公道。

銀霞突PO出一張黑白照。(圖/翻攝自銀霞臉書)
銀霞突PO出一張黑白照。(圖/翻攝自銀霞臉書)©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銀霞控告醫師的官司2021年8月被最高法院發回台灣高等法院更審,上月12日銀霞曾發文訴心聲:「明早希望神明賜我高等法院公正的法官~還我過去快9年所受的身心之痛~給我一個公道!」

銀霞昔為玉女歌手。(圖/翻攝自銀霞臉書)
銀霞昔為玉女歌手。(圖/翻攝自銀霞臉書)©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今日凌晨,銀霞又突然在臉書上PO出一張黑白照,寫下「身心虛弱時親人不在旁扶持真悲泣!」貼文一出,粉絲急湧入關心詢問「請保重,加油」、「妳有許多關心妳的朋友啊」、「學習走出傷痛,迎向陽光」、「妳要堅強一些,姐姐呢?要多聯絡阿,就不會孤單了」、「會有很多在乎妳的朋友在關心妳,但是也需要妳自己走出去」、「很多人為妳喊加油」。

[NOWnews今日新聞]台灣每年約8000人罹患口腔癌,其中男性患者超過8成都有吸菸行為、7成有嚼檳榔行為,甚至半數男性患者吸菸且嚼檳榔。今(20)日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口腔癌是相對容易預防的癌症,若口腔內出現5大病兆應該盡速就醫,早期治療,有效降低口腔癌發生風險,也千萬不要忘了每2年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品、檳榔皆是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公告的一級致癌物,對人體具致癌性,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每年約有8000人罹患口腔癌,其中男性口腔癌患者中逾8成有吸菸行為,7成有嚼檳榔行為,而約5成的男性患者吸菸且嚼檳榔,顯示使用菸品、檳榔是國人口腔癌發生的主要原因。

一旦罹患口腔癌,不僅影響患者張口咀嚼、吞嚥及言語功能,家庭將也會受影響,吳昭軍提醒,口腔癌是相對容易預防的癌症,避免養成吸菸、嚼檳榔習慣,定期檢查,早期治療,有效降低口腔癌發生風險;30歲以上有吸菸或嚼檳榔習慣的民眾,賺錢也要顧健康,千萬不要忘了每2年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

國健署指出,定期檢查、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民眾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其中之一的情形,應儘速就醫。

國健署進一步解釋,破是指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斑為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或白斑、硬為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突是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腫為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

經國民健康署口腔黏膜檢查分析資料發現,透過篩檢發現的口腔病變者,有77%屬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口腔黏膜檢查的目的是要及早找出癌前病變,並儘早加以治療,以阻斷其轉變為癌症的機會。

沒不舒服!皮膚蠟黃「大便變色」 醫一看搖頭:是癌症

便便學問大!不同的顏色、形狀反映了不同的健康狀況。肝膽腸胃科醫師陳炳諴就分享一起案例,曾有一名病患因為「糞便顏色愈來愈淡」前去就醫,結果一掃超音波才發現他確診「壺腹癌」。對此,醫師也提醒,目前壺腹癌的好發原因尚不明確,提醒大家若糞便顏色有異,一定要盡速就醫。

陳炳諴在《醫師好辣》中分享,男子就醫時臉色發黃,問診後才知他「沒有不舒服卻體重下降」,當下急忙為他做了一系列檢查。然而男子沒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的病史,眼白卻呈現黃色,「這狀況有點嚴重」,直到做了超音波才發現他膽道嚴重擴張。陳炳諴說,膽道擴張代表一定有地方被塞住,於是又追問了病患有無跟過往不同的症狀,對方想了想回答:「大便顏色愈來愈淡。」據病患所述,就醫前的糞便顏色趨近於米白色。經過一連串檢查後,最終確認是膽道跟十二指腸的開口長了一個壺腹癌的腫瘤,「那個腫瘤塞住之後,會把膽汁全部淤積住排不出來。」陳炳諴解釋,糞便之所以為黃褐色,是因為膽汁排到十二指腸後,跟食物殘渣混合,經過細菌跟腸液發酵,分解完之後的顏色。然而該名患者因腫瘤造成膽汁排不出,才會導致糞便顏色變淡。另外他也提到,壺腹癌因腫瘤長大速度緩慢,病人常常不會感受到痛楚,因此很難發現。

台南市六甲區綽號「巡官」地方聞人沈進忠,罹患大腸癌已經大概1年半,去年化療後逐漸好轉,沒想到昨日下午4點多,驚傳他疑因細菌感染而引發多重器官衰竭過世,享壽77歲。

沈進忠交遊廣闊、為人海派,遊走黑白兩道,在台南縣市合併前,曾任2屆台南縣議會議員及1屆六甲鄉長,然而擔任民代期間涉嫌經營賭場和擁槍自重被判刑,因未到案遭通緝,逃亡7年後,2015年被捕,多年前假釋出獄後,將生活重心擺在廟務。

沈進忠擔任六甲恒安宮主委已經24年,廟方人員說,沈主委一直心繫地方,交代他們要維護好「二保半」的信仰文化,此外廟方近年舉辦的寶寶爬行比賽、學童夏令營活動由沈一手催生;廟方今早在臉書悼念,感謝他為傳承信仰文化的貢獻。

73歲資深女星郭美珠乳癌復發,上週緊急動刀切除,她12年前曾因乳癌二期而切除右邊乳房,今年照超音波發現復發後,上周動刀也切除左乳,「上次我從肚子挖肉做重建,一次刮一點像橘子瓣一樣塞進去,但這次沒做了。」郭美珠因為疫情2年沒回診,3月看醫生超音波一照不對勁,醫生馬上說要動刀。本週四她將回診看報告,到時才知道要做什麼治療,「如果要我化療、電療一起做,真的直接死了算了,我光現在就半條命快沒了,要不是為了《新台灣奇案》,真不知道是為誰在活啊我?」

而她當初術後出院沒幾天就遠赴台南,為了製作的《新台灣奇案》做田野調查,因為開刀後又舟車勞頓,導致她身體虛弱,她表示傷口的繃帶有點沒包好,加上整天坐車,現在超痛的。

演藝圈天王天后的御用舞蹈老師藍波,自曝8年前到醫院健檢時,診斷出惡性腫瘤,確診罹患淋巴癌第一期,術後經過18次射線治療,甚至爆瘦15公斤挺過病情。經過這段經歷,也讓曾是工作狂的他學會放慢腳步。

對此,醫師表示,由於淋巴癌初期症狀與流感、肺炎常出現的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咳嗽等症狀類似,故常被忽略。所幸淋巴癌的治癒率及存活率遠比其他癌症好,即便晚期都有近六成存活率。呼籲若有不明原因反覆發燒、身體出現不痛的淋巴腫塊等六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避免延誤病情。

藍波日前在健康節目中提到,在罹癌前經常覺得身體莫名疲倦,原以為是年紀到了,直到老婆提醒他到醫院做檢查,才發現報告指數竟然異常,進一步檢查,得知鼠蹊部長了一顆2.6公分腫瘤,必須開刀切除才能判斷是惡性還良性。他在15分鐘內就決定在3天後開刀,接著停掉所有工作,開刀切除後,確診為惡性腫瘤,罹患淋巴癌第一期,術後接受18次射線治療以及標靶藥物治療,甚至爆瘦15公斤。

不過外界也好奇,運動量這麼大的他怎會罹癌?藍波也透露,自己生病的原因可能是工作壓力太大,當時的他1年至少要編150支舞,相當於3天1支,高強度的排舞壓力,加上經常熬夜、喝酒,身體因此亮紅燈。

根據109年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統計,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以3118個案數排在第十名。(圖/翻攝自國健署官網)
根據109年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統計,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以3118個案數排在第十名。(圖/翻攝自國健署官網)©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根據109年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統計,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以3118個案數排在第十名。(圖/翻攝自國健署官網)

台灣癌症基金會衛教資料顯示,惡性淋巴瘤俗稱淋巴癌,其中包括了兩種疾病,即「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與「何杰金氏症(HD)」。兩者的差別在於病理型態學的不同以及臨床表現的差異。西方人何杰金氏症較普通,預後比較好,而東方人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比較多。目前看來全世界的惡性淋巴瘤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罹病率仍逐年增加。

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平均約3500人罹患淋巴癌,為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9名。而據國健署「109年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統計,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以3118個案數排在第十名,比108年的2967人增加151人。

醫師提醒,若有不明原因反覆發燒、身體出現不痛的淋巴腫塊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醫師提醒,若有不明原因反覆發燒、身體出現不痛的淋巴腫塊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醫師提醒,若有不明原因反覆發燒、身體出現不痛的淋巴腫塊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花蓮慈濟血液腫瘤科主任李啟誠表示,人體大部份的器官都有淋巴系統的存在,淋巴癌形成的原因是淋巴系統運作異常,導致淋巴球過度增生,又稱作「沉默的癌症」,原因在於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像是發燒、咳嗽等,而容易讓人輕忽。

他說,淋巴癌臨床上有六大症狀,包括不明原因反覆發燒(38度以上)、身體出現不痛的淋巴腫塊(頸部、腋下、腹股溝)、體重不明減輕、夜間盜汗、皮膚紅疹及搔癢、咳嗽且呼吸急促等。雖不好確診,但治癒率及存活率遠比其他癌症好,即便晚期都有近六成存活率。民眾皮膚若出現莫名腫塊,且按壓不痛時就須注意,建議立即就醫透過理學、X光、電腦斷層攝影等檢查,以及早發現治療。



顧婕過去20年都有便祕的狀況,更飽受脹氣之苦長達30年,她之前都未太重視這些問題,長年依賴軟便藥跟浣腸,加上又愛吃燒烤,不免把身體搞壞。去(2023)年顧婕開始出現血便,但她當時就醫被告知是內痔,她就靠中醫調養身體,沒有太在意。

誰知種種情況未能改善,顧婕前陣子去做腸胃鏡後,竟意外在直腸與乙狀結腸處發現惡性腫瘤,顧婕不禁哀嘆:「人生要從彩色變黑白了」,以後可能只敢碰白肉或海鮮。

她上月的正子攝影檢查中,照出5公分腫瘤,當時醫生告知,癌細胞沒有蔓延到淋巴,因此開刀取出即可無須化療,顧婕才放寬心,開完刀準備好好調養身體,可是昨卻傳出其實顧婕的癌細胞已經轉移到其他部位,恐已不是原先預期的三期,還有未爆彈,她將延長治療。昨顧婕未回應,她知道大家關心,明日將出席記者會,會再分享病況與心路歷程。


近年全球年輕族群罹癌率增加,研究人員發現,這與「加速老化」(accelerated aging)有關,而肺部、腸胃、子宮的癌症病變與這種現象關聯性最強。

《CNN》報導,老化是許多癌症的主要風險,意味著年齡越大,罹癌的可能性越高。不過專家們越來越了解到,年齡不僅包含「實際年齡」,也包含由生活方式、壓力和遺傳引起的身體磨損,亦即「生物年齡」(biological age)。

根據7日在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年會上發表的研究,聖路易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醫學院外科副教授曹寅(Yin Cao)帶領研究團隊,分析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逾14.8萬名37至54歲間患者的醫療紀錄,及其中有多少人罹癌。團隊將「年輕罹癌」定義為55歲以前罹癌,結果發現有3,200例癌症病例。研究團隊發現,與1950至1954年出生的人相比,1965年或以後出生者,加速老化的可能性高出17%。與加速老化最輕微者相比,加速老化最嚴重者罹患早期肺癌機率高2倍,罹患胃腸腫瘤的風險高出60%以上,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高出80%以上。

曹寅指出:「我們都知道癌症是一種老化疾病,但它真的發生在更年輕族群身上了。」不過他也坦言研究仍有侷限性,包括缺乏長期追蹤,人群多樣性不足等。

通常,沒有家族史或其他危險因子的年輕族群,不會定期接受癌症篩檢。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生物老化與癌症關係的博士安妮(Dr. Anne Blaes)表示,這項研究結果令人振奮,有助識別年輕人中罹癌風險較高者,幫助提早改善生活方式,例如營養、運動和睡眠,進而降低罹癌機率。


癌症是國人的健康殺手,2020年共12萬1979人確診癌症,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為助民眾及早治療,衛福部今年投入5億預算,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主動安排癌症篩檢陽性者就醫,針對篩檢、衛教的醫療院所補助400~800點,而負責診斷、治療的醫療院所則補助1200~1700點,盼將追陽率提高到9成以上。

 國健署統計,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肺癌第0~1期的5年存活率皆超過9成,口腔癌則有7至8成以上。其中,乳癌第0~1期、肺癌第0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100%,這顯示了及早確診、治療的重要性。

 健保署、國健署攜手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6月1日正式上路,建立從篩檢、追蹤到確診的完整機制。針對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及肺癌5種癌症篩檢結果異常的個案,開啟「主動追陽」模式,進行健康指導,並依個案意願安排就醫,完成診斷和治療。

 衛福部長薛瑞元說,過去癌症篩檢的追陽率僅8成,若陽性個案跑掉,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變成晚期的癌症。及早治療者,手術就能處理,成本與晚期的標靶、重粒子、質子治療差很多。此次衛福部投入5億預算,盼將追陽率提升至9成以上,病人便不至於喪失性命,同時也能節省健保資源。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長黃兆杰說,6月起,健保補助進行癌症篩檢的醫療院所每案400~800點,負責衛教、轉診等工作。至於負責診斷的醫療院所,補助金額則介於1200~1700點間。薛瑞元呼籲全民,為了自己和家人,請符合資格者定期接受篩檢,配合後續追蹤、治療,降低癌症所帶來的威脅。


美醫界警告:全球將迎銀髮癌症「海嘯」

吳映璠 的故事 • 1 小時前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近期警告,全球應該盡快為即將來臨的數百萬老年癌症患者做好準備,否則醫療照護系統將會面臨無法因應癌症「海嘯」的風險。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全球最大癌症會議—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的年度會議日前在芝加哥舉行,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發布報告指出,隨著人類壽命延長、老年人口上升,年長癌症患者增加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呼籲各癌症中心應準備好因應「銀髮腫瘤海嘯」來臨。

Sidney Kimmel癌症中心主任查普曼(Andrew Chapman)在會議上表示,隨著人口增加,他不認為全球已經準備好因應老年癌症患者上升。

報導指出,年長是罹患癌症的風險因子,但多年來人們都未意識到將年長患者納入癌症診斷、照護及治療的重要性。查普曼說,年長患者的目標、偏好、需求及問題等和一般成人相當不同,例如比起有療效的治療方式,老年患者更在意能否和家人相處、繼續進行熱愛的休閒活動等。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執行副總裁葛拉洛(Julie Gralow)疾呼,醫療照護體系應立即行動,避免因應不及老年癌症患者激增,她預估至2040年,光是因為高齡化及老年人口增長,全球將會有2750萬新癌症病例、1630萬癌症死亡案例。

聯合國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先前預估,2018年全球約有1700萬新癌症病例、950萬癌症死亡案例。

葛拉洛表示,目前老年癌症患者面臨的挑戰包括缺乏照護人員、照護人員缺乏老年醫學相關知識的訓練、臨床實驗鮮少納入老年患者,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ancer Research UK)臨床醫師史萬頓(Charles Swanton)補充說,老年患者抗癌期間也有較高機會同時服用治療其他疾病的藥物,都讓他們的癌症治療變得更複雜。


每天做「這家事」降低12種癌症風險!研究:只需4.5分鐘

三立新聞網 的故事 • 4 小時前

國際中心/魏君程報導

研究指出每天進行3.5分鐘的劇烈活動可以降低罹癌風險。(示意圖/資料照)
研究指出每天進行3.5分鐘的劇烈活動可以降低罹癌風險。(示意圖/資料照)©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研究指出每天進行3.5分鐘的劇烈活動可以降低罹癌風險。(示意圖/資料照)

每周運動有助身心健康。國外一項研究指出,每天進行3.5分鐘的劇烈活動中,就可以降低罹患癌症18%的風險,這些劇烈活動包含粗重家事、快步走路等。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澳洲雪梨大學查爾斯帕金斯中心教授指出,大多數中年人不常運動,這使得他們罹患癌症的風險增加。研究利用可穿戴設備的數據,來追蹤超過2萬2千名不進行運動的人,並進行約7年的健康紀錄,以監測癌症與日常活動的關係。

研究發現,與不進行劇烈活動的人相比,日常進行4到5分鐘劇烈活動就能有效降低罹癌風險。在約22000名平均62歲的不進行運動的受追蹤者中,在平均6.7年內新增2356例癌症病例;研究發現每天進行至少3.5分鐘左右的劇烈活動,癌症發病率降低18%,每天4.5分鐘更可以降低32%與體力活動有關的癌症風險。

與體力活動有關的癌症包含括肝癌、肺癌、腎癌、胃賁門癌、子宮內膜癌、骨髓性白血病、骨髓瘤、大腸直腸癌、頭頸癌、膀胱癌、乳癌、食道腺癌等;而所謂的「劇烈活動」包含做粗重家事、快步趕車、在超市搬運沉重的商品都算。

觀看原文請點→https://reurl.cc/OvoQ3X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