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延長健康壽命,就該清淡飲食、粗茶淡飯嗎?日本營養師菊池真由子抱持不同意見,他認為,60多歲後「瘦不一定是健康,反而會變得憔悴、缺乏活力」,更難健康長壽!菊池真由子列出了5個可能「縮短壽命」的飲食方法,包括「先吃菜」、「不吃肥肉」等原本養生的做法,65歲後或許該考慮適度作出改變囉!
高齡危險飲食習慣1:「先吃菜」!小心肉類攝取不足缺乏蛋白質
為了穩定血糖,許多民眾都有先吃蔬菜的養生習慣。不過,高齡者的食量較少,先吃菜的話,很容易就吃不下足夠的肉類、魚類,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菊池真由子說明,蛋白質不僅有助維持肌肉,還與免疫力、貧血、腦部活動、思考、記憶力息息相關,但若65歲過後沒有維持住肌力、一口氣讓肌肉量減少,很容易就會讓身體變得虛弱,增加臥病在床的風險。因此,菊池真由子建議胃口不佳的高齡者先吃肉類、魚類、豆類,攝取足夠蛋白質後,再吃蔬菜攝取膳食纖維,最後吃飯等碳水化合物來均衡飲食。
根據亞東醫院衛教資料,65歲以上長者,每天的蛋白質攝取量為:「每kg體重1.2g」,以60kg民眾為例,應攝取72g的蛋白質。若覺得沒胃口、吃不下,可改成少量多餐的方式補充營養,每餐吃6~8分飽即可。
高齡危險飲食習慣2:「為了補充蔬菜而喝蔬果汁」!攝取蔬菜質比量更重要
許多民眾自覺蔬菜吃得不夠,試圖透過蔬果汁、蔬菜汁補充蔬菜攝取量。不過,菊池真由子說明,蔬果汁的營養成分有所流失,且市售蔬果汁的糖份也相當驚人,建議民眾還是直接吃蔬菜。
而針對60歲世代,菊池真由子特別建議吃「綠黃色蔬菜」,包括南瓜、青花菜、紅蘿蔔、番茄等,富含維生素A、C、E,等抗氧化營養素,不僅能抑制老化,還能預防免疫力降低,可謂一箭雙雕,建議每天以攝取350g為目標。
高齡危險飲食習慣3:「每餐都控制碳水化合物」!
為了維持苗條身材、預防肥胖、代謝症候群,許多人年輕時往往會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不過若無控制疾病等需求,此舉在60歲後最好停止。
營養師菊池真由子分析,若因為怕胖而少吃飯,高齡者會在不知不覺間吃的量越來越少,當食物的總量減少,體力就會隨之下降。相反地,建議抱著「好好吃飯」的心情,每天三餐,每餐都吃足一碗飯(約150g)。
高齡危險飲食習慣4:「不吃肥肉」!許多人為了避免高血脂、動脈硬化等問題,都會刻意「挑掉肥肉不吃」,不過菊池真由子認為,膽固醇其實是荷爾蒙、免疫細胞的材料,不僅能守護身體免於生病,也對守護肌膚、維持年輕有幫助。此外,因膽固醇不易作為能量消耗,可以強化身體能量,因此65歲之後若沒有罹患相關慢性病,與其徹底排除膽固醇,不如適量地攝取它們才好。
膽固醇長年以來背負著「壞東西」的原罪,這會讓長輩害怕吃東西,對於失智症而言反而是一大風險。秀傳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邱百誼研究團隊曾以台灣約7600位中高齡者為對象進行研究,發現膽固醇並非越低越好,且膽固醇量與失智症程度呈反向關係,意即膽固醇越低、失智症就越嚴重。邱百誼受媒體訪問說明,維持適量膽固醇,才能維持身體修護細胞、組織等運作。尤其膽固醇約佔大腦25%,而神經結構有50%的成分是膽固醇。神經訊息傳導需靠膽固醇才能運作,膽固醇太低讓受到破壞的細胞組織功能無法修護,增加失智症,神經與肌肉病變的風險。
因此,民眾不需完全避開油脂不吃,菊池真由子建議,可選擇大腿肉、里肌肉等脂肪較少的肉類食用。此外,也可吃橄欖油補充好油,尤其是特級初榨橄欖油,具有抑制發炎的效果,可積極使用。
高齡危險飲食習慣5:「擔心吃水果會變胖而不吃」!
香甜的水果常讓人擔心吃了變胖、血糖高,不過菊池真由子表示「適量吃水果根本不用擔心!」她解釋,日本曾有飲食生活與死因的相關研究發現,死因第三名竟是水果攝取不足。
水果中有80~90%是水分,再加上富含各式各樣豐富的營養素,吃水果的益處非常大。比方說,水果中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果膠能抑制血糖上升、膽固醇吸收;維生素C能提升免疫力;鉀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鈉;多酚類能抗老化。至於果糖會讓血糖值上升的問題,只要適量食用就不需過度擔心。
建議想延長健康壽命的民眾,每天吃1個拳頭大的水果(約200g),約是1根香蕉、2.5顆奇異果等份量,享受水果甜美滋味,又健康。
隨著年紀增長,多數老年人會出現身體機能的下降,因此年老與衰弱,經常被提出討論。醫師指出老人是不是進入了一個衰弱症的情況,可從幾項觀察指標來做檢測,像是體重如果沒有減重的計畫下,一年裡體重減輕超過5%,大概3公斤左右等,都要特別提高警覺,很有可能是衰弱症。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衰弱並非是特定疾病,而是一種狀態,表示生理機能儲備量下降,而衰弱會使人變得脆弱,無法忍受外界壓力事件,一些平常看似健康的老人家,雖然體態瘦弱行動緩慢,稱得上是健康,事實上長者較容易出現肺炎,跌倒住院後喪失自我照顧的能力,甚至過世,這就是典型的衰弱。換句話說,衰弱是一種不穩定的健康狀態。」
彰化秀傳醫院內科部主任林昌生:「臺灣進入老年化的社會,老人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衰弱症在台灣也日趨的一個受到大家的重視,在老人的衰弱症的過程中,時常都是連帶的有很多的共病,還有一些所謂的老人痴呆症,還有肌肉減少,或者是說他的營養不足,造成他的整個機能變差的一個情況。」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曾崧華:「跟家人交談啊然後看電視聽收音機,讀報紙,這些視力聽力是不是有影響?這個也可以做一簡單的評測標準。那最後一個在藥物跟疾病上,然後那基本上如果你有吃五種以上的藥物,那三種以上的慢性病啊,那這個當然都是,比較容易有產生那個衰弱症的一個高危險群。」
臺北榮總彭莉甯:「國內外的研究有發現患有衰弱症的國人,有較高的一個風險,罹患心血管的疾病,糖尿病腎臟病骨質疏鬆關節炎。那我們過去的研究也發現呢,當長輩有衰弱的問題,它更容易跌倒骨折住院甚至死亡,因此,衰弱是老年人功能退化一個重要的指標,對於老年人的生活功能,生活品質,以及生命都有巨大的影響。」
老年衰弱症是一個臨床表徵,代表一個人的健康已經失衡的狀態,如果遇到一些壓力,很可能會出現失能的狀況。
東元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姜惠珊:「或是跌倒,或是就是需要住院的狀況,那這個狀況下大概就會增加一些家庭照顧上的負擔,然後還有一些醫療支出的一些費用,容易發生老年衰弱症的族群,大概就是65歲以上的長者,那特別是女性,因為在沒有女性荷爾蒙保護下,它更容易發生老年衰弱症的狀況。」彰化秀傳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進儒:「體重的下降是不是因為有隱藏的糖尿病,還是說你有甲狀腺的疾病,或甚至說你有癌症的狀況,那你最近興趣缺缺是不是因為你是更年期,又或者是說你真的有憂鬱症的情形,如果以上這些疾病全部通通都排除了以後,那確實你有可能是所謂的衰弱症。」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衰弱症是一種,生理功能喪失為表現的症候群,臨床會出現體重減輕、活動力降低疲倦,如果過去一年未刻意減重,體重減輕3公斤或5%以上,在不用手支撐的情況,無法從椅子站起來五次,一周有三天以上,覺得提不起勁做事情,若有符合兩項定義即為衰弱。」
臺北榮總彭莉甯:「唯有早期去辨識這個長輩到底有沒有衰弱的一個問題,早期的診斷並且介入才有機會讓我們的長輩呢,能夠盡早的功能回復,避免後續的失能,以及衍生的一些疾病上的問題。」
東元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姜惠珊:「如果有慢性病的話一定要做很好的控制,這樣可以避免老年衰弱症的發生,那如果沒有慢性病的族群,那大概就建議要定期的健康檢查,能夠及早發現一些慢性病的狀況。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曾崧華:「如果說是腦部神經系統一樣,就是最近好像出現一些記憶減退,或是說常常會有一些人時地不清楚日夜顛倒,那這可能就是或許在這個,腦部跟神經系統上面開始出現問題的,那行動力上面最明顯的就是跌倒。或是說走路開始比較不穩,那起立的時候可能是比較吃力,那這個可能就是在行動力上面,可能會有一些早期衰弱的現象。」
醫師建議規律運動除了能維持身體機能,避免肌肉流失以外,也能促進身體的協調與平衡功能。人都會衰老,應避免老年衰弱症,在人生的下半場保有生活品質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