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5日 星期五

腸躁症診斷

 沒吃壞東西,也不是病毒感染或重大疾病,卻一連幾個月莫名其妙腹瀉或便秘,你可能是被簡稱「腸躁症」的「大腸激躁症」找上門了。據統計台灣的腸躁症盛行率高達17~22%。胃腸肝膽科鄭以勤醫師表示,腸躁症的診斷有三項標準,患者除了症狀治療外,飲食上要挑選低腹敏的食物,即便想吃些益生菌維持腸道健康也要注意最好是餐前吃或隨餐服用,以免胃酸破壞好菌效力。

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鄭以勤醫師接受中廣「聽醫生的話」節目專訪時表示,腸躁症是屬於功能性腸胃道疾患之一,臨床上很常見,雖然不致於有重大健康危害,但確實會讓患者非常辛苦,臨床上還有患者因腸躁症痛到在地上打滾。腸躁症的發生與壓力、生活習慣和飲食都脫不了干係,診斷上首先必須先排除腸癌、病毒感染、食物中毒等其他疾病,然後再看是否符合,三個月內有反覆性腹痛、平均每周至少一天發作、且腹痛與排便有關、排便次數改變、排便型態改變(腹瀉、便秘或交替出現)等三點中的兩點才能診斷為腸躁症。醫師表示腸躁症很容易反覆發生,解除症狀則常是緩慢的過程,在處理腸躁症時,醫師考量的不僅是用藥問題,還要從生活習慣的改善、飲食的控制著手,由於部分腸躁症與精神緊張、壓力太大、睡不好有關,若是情緒過度緊張的病人,也會轉介給身心科醫師,使用一些抗焦慮的藥物,減緩神經衝動性。食物選擇上要避免糯米、油炸、豆類等易脹氣食物。減少甜食和乳糖、果糖攝取。不要吃太甜的水果,可選用奇異果、柑橘、葡萄、芭樂等甜度較低的品項,其他像白菜、青江菜、青椒、紅蘿蔔、十字花科的植物也都屬於「低腹敏飲食」,可以降低腸胃不適的症狀,此外若想補充益生菌最理想的時機是在餐前或隨餐服用,部分益生菌產品還有合法添加的瀉藥,若已經有腹瀉症狀,選擇時就要格外注意,拉肚子時飲食只要清淡就好,但一定要多補充溫水避免脫水。中廣「聽醫生的話」每周一到周五,中午12點在中廣《愛健康》、《流行網》YouTube頻道聯播,歡迎大家訂閱收聽


拉肚子或是便祕的患者有一成以上是腸躁症患者

話說回來,腸躁症患者到底有多少人呢?二○○八年,日本曾有一項以一萬人為目標對象進行的網路調查,結果指出約有百分之十三.一的人是腸躁症患者,說得更直接一些,竟然有超過一成的日本國民是腸躁症患者。

這類有關腸躁症患者人數的統計資料非常多,而結果都落在整體人口的百分之十至十五之間,換言之,日本約有一千二百萬人正為腸躁症所苦。

若從年齡層來看,以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年輕族群最多。隨著年齡增長,腸躁症患者的比例也越低,但是到了高齡族群之後,腸躁症患者的比例又開始往上升。若從性別來看,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腸躁症,且男性通常屬於下痢型腸躁症,女性則通常是便祕型腸躁症與混合型腸躁症。

從這些數字來看,可以發現腸躁症其實比想像中更常見。

腸躁症© 由 早安健康 提供

在腸道不易被吸收的FODMAP

治療腸躁症的領域正在瘋狂討論FODMAP這個話題。所謂的FODMAP,是指不容易在小腸被吸收,以及在大腸發酵的四種碳水化合物。分別為寡醣、雙醣、單醣與多元醇。這四種醣類的英文名稱首字合併起來,就是FODMAP這個單字。

這些未經吸收就進入大腸的醣類會與大腸裡的細菌一起發酵,進而產生氣體,所以有可能會引發腹痛、腸道運動異常、下痢或便祕這類症狀。

為此,治療腸躁症的時候,會根據FODMAP的概念,建議患者避免攝取含有這四種碳水化合物的食材。目前已有資料指出,這種方式能有效治療腸躁症,所以低FODMAP 飲食療法(又稱「低腹敏飲食法」)也成為備受重視的腸躁症飲食療法。如果想要嘗試這種療法,不妨先與熟悉的醫師討論下吧。

FODMAP© 由 早安健康 提供

近年來,這種減少攝取FODMAP以調整腸胃狀況的治療方式備受矚目,許多醫師也使用這種方式來治療腸躁症患者。上述是「高FODMAP食材」與「低FODMAP食材」的分類表,其他還有乳製品與發酵食品的分類,包含多種食材。

與FODMAP和平相處的方法

FODMAP這個源自歐美的概念,已慢慢地滲透世界各個治療腸躁症的領域,外國的論文也證實了這項治療方式的效果。

不過,前一頁的高FODMAP與低FODMAP的表格列出了非常多食材,實在很難在日常三餐中避開它們,如果患者太過在意這些食材,有時反而會造成壓力。不進行嚴格的飲食控制,盡情地享受食物,反而能夠減輕壓力,也能為腸躁症的治療加分。此外,FODMAP算是新興概念,目前還在蒐集相關的資料,同時也有一些需要釐清的部分。

如果您也想試試FODMAP這種治療方式,而且能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持之以恆,不妨在實行之前,先與醫師商量一下吧。

與FODMAP有關的食材非常龐雜。與醫師商量之後,輕鬆地實踐這個概念,或許才是與FODMAP和平相處的方法。

本文摘自《腸躁症超圖解》/鳥居明(消化內科醫師)/創意市集

可別以為吃素就很養生可以防癌!一名50多歲婦女吃素數十年,照大腸鏡發現有0.8公分的腺瘤,卻因宗教信仰不願處理,拖了2、3年後又因大便出血就醫,這才發現已大腸癌第3期,醫師一看她的飲食菜單直搖頭,直呼都是致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肝膽腸胃科醫師張振榕曾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此病例,提到這名50多歲的婦人本身有特殊的宗教信仰,第一次去做大腸鏡檢查時,還沒做就先對醫生說:「假如我有息肉,你都不可以切!」

儘管醫師百般勸說甚至嚴肅警告,她仍堅持己見,後來一照發現竟有0.8公分的腺瘤,無奈婦人堅持不切,麻醉醒來後,醫師表示「妳再繼續放5-10年內應該會變癌症,建議妳半年內要再來做第2次(大腸鏡),半年讓妳思考想願不願意切除。」

沒想到這一拖就是2、3年後,張振榕說這名婦人後來再次出現,因為大便出血要求再做第2次大腸鏡,結果一做下去就發現罹患大腸癌第3期。他指出一般來講,只要大腸腺瘤超過1公分以上就很危險,等於已經在變癌症的邊緣。

張振榕也提及雖然這位阿姨茹素幾十年,但她都是吃很油、很甜的東西,尤其愛吃燒烤煙醃漬這類食物。醫師提醒吃素不見得比較健康,因為吃素分兩種,一種是「健康素」,吃食物的原形;另一種則是吃「加工素」,像是素肉、素雞、素魚等都非常油,而高油飲食、纖維質不夠這些都是致大腸癌的危險因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