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大腸癌可以「一次篩檢」!台大醫院發表全球首創胃癌、大腸癌的「一舉兩得」整合篩檢新模式,顛覆傳統單一篩檢概念,這項二合一糞便篩檢計畫,在傳統的大腸癌糞便潛血的基礎上,額外提供幽門桿菌糞便抗原的檢查,結果發現二合一篩檢可雙雙降低兩癌發生與死亡率,這項研發成果已於2024年10月1日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期刊。國健署今年起也將在9個縣市試辦二合一糞便篩檢,未來將擴大到全國實施。
台大醫院醫學研究部副主任李宜家表示,大腸癌令人聞之色變,雖大腸癌發生率較胃癌高,但全球胃癌死亡人數卻多於大腸癌。而幽門螺旋桿菌是台灣常見疾病,則是胃癌主因,透過除菌治療可改善胃部健康,但多數幽門桿菌帶菌無明顯症狀,延誤治癒先機。研究團隊以電話邀約方式,提供兩種檢測服務,實際受測對象超過6萬人。最後比較民眾接受二合一糞便篩檢,以及單一糞便潛血篩檢結果,結果發現胃癌發生率可以降低32%,大腸癌死亡率降低28%。
李宜家指出,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非侵入式檢查有碳13尿素吹氣法、糞便抗原檢查,只要冷鏈運送得宜,兩者準確度皆達95%。研究團隊是在傳統的大腸癌糞便潛血的基礎上,額外提供幽門桿菌糞便抗原的檢查,在同一次糞便採檢的過程中,民眾可以同時檢測幽門桿菌抗原以及糞便潛血,降低了檢體採集的時間成本。
70歲男子健檢發現身體發炎指數CRP高達6 mg/l,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建議他戒除食用Omega-6油品,固定每天吃半碗十字花科蔬菜,包括高麗菜、花椰菜、白蘿蔔及大小白菜。2個月後,該名男子的CRP指數從6大幅下降至0.6。江守山強調,民眾平時應避免攝取過多Omega-6油品,多攝取十字花科蔬菜,才能有效改善體內慢性發炎問題,降低疾病風險。
江守山在健康節目《健康好生活》中分享,一名70歲男子健檢發現身體發炎指數CRP(C反應蛋白)高達6 mg/l,且有肌少症問題。他表示,「雖然年長者常有肌少症問題,但該男子可能不僅是因年齡大而導致肌少症,身體發炎指數飆高可能也是造成其肌少症的問題,因此需解決其身體慢性發炎的因子。」
經過排除男子有其他急性發炎、關節疼痛現象後,江守山建議男子在飲食上做出2項改變:一為戒除食用會引發身體發炎的Omega-6油品,例如大豆油;二為每天必吃半碗煮熟的十字花科蔬菜,包括高麗菜、花椰菜、白蘿蔔及大小白菜。
在男子配合醫囑,調整飲食習慣的2個月後,發炎指數CRP從6大幅下降至0.6。江守山指出,此案例顯示飲食調整對於改善健康的重要性。他補充說明,現代醫學已確認身體慢性發炎會增加癌症等疾病的風險,而CRP在健康人身上的平均濃度約為1,此名男子飆高的CRP指數,顯示體內有慢性發炎的問題存在。
隨生活方式及飲食改變,糖尿病發病率逐年上升。根據統計,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約10.3%,全國有超過230萬人有糖尿病困擾。肥胖及三高代謝症候群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人的6.9倍,醫師提醒,民眾應及早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來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及併發症風險。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林永昌表示,糖尿病可能使身體的大小血管、神經系統逐漸產生病變,甚至引發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因此糖尿病的預防、早期診斷和治療十分重要,提前控制血糖,能幫助患者降低風險。
而代謝症候群是糖尿病重要風險因素之一,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醫師林怡瑄說明,代謝症候群主要症狀為肥胖、高血壓、高血糖、三酸甘油脂過高、好膽固醇過低,會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癌症等疾病風險,臨床統計,代謝症候群患者罹患糖尿病風險是正常人的6.9倍、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為2.5倍。 國健署調查,2017至2020年,20到64歲民眾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24.8%,相當於每4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並以男性30%盛行率高於女性20%。
林怡瑄指出,家族遺傳、運動及睡眠不足、攝取過多脂肪都是代謝症候群主因,民眾可以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戒菸、充足睡眠、定期健檢,預防代謝症候群,降低糖尿病與各項慢性病風險。
桃園長庚新陳代謝科許嘉容醫師表示,糖尿病和肥胖息息相關,肥胖者體內累積過多脂肪,會引發一系列代謝異常和疾病,包括胰島素阻抗和三高症狀,增加糖尿病發生機率。應透過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來控制體重,藉以改善胰島素抗性,使血糖更好控制,減少共病症和併發症風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