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知道,果糖會促進腫瘤細胞生長。醫師王介立表示,最新研究發現,果糖對腫瘤增長的促進並非腫瘤細胞自身分解果糖來獲得能量,而是經由肝臟先將果糖轉化為脂質,再經血液運送到腫瘤細胞使用。因此,對於常運動者而言,持續消耗肝醣可避免果糖轉化為脂肪酸。他表示,「若常在運動者,就無果糖被轉成脂肪的空間,進而阻卻腫瘤細胞的生長。」
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其臉書表示,發表於《Nature》期刊的新研究發現,雖然過去在實驗證據上發現果糖攝取會促進腫瘤生長,但腫瘤細胞本身並不能有效分解果糖。取而代之的是,果糖在肝臟進行初步代謝,再將分解產物(特別是脂質分子,如LPC-磷脂質)釋放到血液中,而腫瘤細胞則利用這些脂質作為建構細胞膜(磷脂)的原料,藉此達成快速增殖的需求。他表示,該篇研究重點如下:
1. 果糖攝取與腫瘤增長的關聯:
過去數十年來因高果糖玉米糖漿廣使用,人類飲食中的果糖攝取量明顯增加。研究發現,給予動物高果糖攝取,會在沒增重或產生胰島素阻抗的前提下,仍然加速多種腫瘤(黑色素瘤、乳癌、子宮頸癌)生長。
2. 腫瘤細胞缺乏果糖代謝能力:
儘管果糖可能是能量來源之一,但大多數腫瘤細胞並沒有表現關鍵的果糖代謝酵素KHK-C。也就是,果糖並不是被腫瘤細胞直接利用。
3. 肝臟角色與脂質供應:
研究顯示,肝臟(表達KHK-C的肝細胞)能將果糖分解產生多種脂質分子,包括LPC。這些LPC會被釋放到血液中,成為腫瘤細胞可利用的建材,特別是用於細胞膜構建所需的磷脂。
4. 脂質(LPC)驅動的「非細胞自主性」促進腫瘤生長機制:
腫瘤生長的促進是「間接」的。果糖透過肝臟轉化為脂質後再提供給腫瘤細胞,這種跨器官、跨細胞型態的營養輸送,使得腫瘤可以在無須直接代謝果糖的情況下,仍然受惠於果糖攝取所帶來的營養支援。
5. 臨床意涵:阻斷肝臟對果糖的代謝(例如抑制KHK酵素)可降低血中LPC含量,進而抑制果糖引發的腫瘤促進效應。
王介立並總結該篇研究表示,此研究發現,果糖對腫瘤增長的促進並非腫瘤細胞自身分解果糖來獲得能量,而是經由肝臟先將果糖轉化為脂質,再由血液運送到腫瘤細胞使用,從而加速腫瘤生長。也因此,對於運動員或活躍的人來說,持續消耗肝醣可能降低果糖轉化為脂肪酸的空間。在癌症面向,若能干預肝臟的果糖代謝途徑,也許能成為控制腫瘤生長的新策略。
天然果糖廣泛存在於各類食品中。 例如:蜂蜜、水果、根莖類蔬菜等。 每 100 公克水果中的果糖含量大約2 至9 公克不等,其中經常食用的香蕉、橘子、 鳳梨之果糖含量分別為5.9 公克、4.6 公克、3.7 公克,而每10 公克蜂蜜的果糖 含量約為4.3 公克。 果糖是甜度最高的天然糖,一般認定是蔗糖的1.73 倍。果糖的代謝
我們來聊聊果糖和蔗糖吧,果糖和葡萄糖一樣屬於單醣,果糖為5碳糖,葡萄糖為6碳糖,而我們熟知的蔗糖則是由一個葡萄糖加上一個果糖所組成的兩碳糖,不管是白糖、黑糖、紅糖、冰糖,主成分都是蔗糖。水果內的醣類是以蔗糖為主,而全榖根莖類含的醣主要是許多葡萄糖挷在一起多醣稱為澱粉。蔗糖在被人體吸收後,那兩個單醣會拆開來,由於構造上的不同,果糖的代謝途徑跟葡萄糖有很大的不同。葡萄糖在人體所有細胞都可以使用,大部份器官使用權則受胰島素控管,少部份重要維生器官則不受胰島素控制,如腦、神經、紅血球、部份免疫細官。而果糖不太需要胰島素控管,而且只有肝細胞能最有效率地使用它;其他細胞的利用率很低。不論是蔗糖或者是果糖,過度的攝取都會以脂肪型態堆積在身體組織。
來看看升糖指數GI值,果糖的GI值很低,只有15。葡萄糖GI是100,蔗糖是葡萄糖+果糖GI值65。而且果糖甜度為等量蔗糖的6倍,過去認為使用果糖代替蔗糖,可以減少用量及熱量攝取,因此被認為對糖尿病的傷害較蔗糖少,問題是為什麼果糖會這麼低?因為果糖吃下肚子後,不轉變成葡萄糖所以不被胰島素所控制,可以直接進入肝細胞使用,這也是跟葡萄糖也不一樣的。大量果糖在肝臟利用造成肝臟負擔,研究上也實證顯示「過量的」果糖攝取更容易造成血中LDL(所謂的壞膽固醇)上升、尿酸上升、肝臟脂肪堆積,大大提升脂肪肝的風險。而且不要忘了腦子和肌肉組織利用最好的是葡萄糖不是果糖。
近一步研究,學者認為高果糖糖漿,可能和現代人肥胖、脂肪肝、高尿酸 (痛風 )、代謝症候群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等有關。2013年Diabetes Care指出1950年至1995年,40年間,飲料攝取量增加了50%,這個成長率和肥胖、慢性病及代謝症候群成長率相仿,隱藏著含糖飲料甜蜜中的危機。而在1970年代中,食品加工業者大量使用高果糖糖漿,使得含糖飲料變得物美價廉,民眾則把飲用含糖飲料蔚為風潮,這個改變剛好與糖尿病及肥胖症盛行的時間發展吻合。
2019年Nutrients醫學期刊指出,果糖甜度是所有天然碳水化合物中最甜的一種,其消費量在過去 40 年中急劇增加,廣泛應用於飲料、果汁和烘焙食品中。這些產品佔現代飲食的很大一部分,特別是在兒童、青少年和年輕人族中。大量證據證實,食用果糖和其他含糖飲料與胰島素阻抗以及肝內脂肪積累、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有關。從長遠來看,這些風險因素易導致第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展及脂肪肝的發生。台灣約有1/2~1/3民眾受脂肪肝的威脅,長期追蹤脂肪肝患者發現,約10%的患者有機會演變成肝硬化及肝癌。預防脂肪肝的發生及惡化,應減少高果糖玉米糖漿的攝取。動物實驗中,(2014年Eur J Nutr研究)餵食老鼠大量HFCS,提高老鼠肝細胞氧化壓力、脂肪合成及脂肪堆積,形成脂肪肝,造成肝細胞損傷,使得肝功能異常。
(2014年Diabetes高果糖糖漿在)代謝過程提高了粒腺體氧化壓力,提高合成中性脂肪酸血中濃度,增加尿酸合成機會,另外,容易獲得的甜食合併了較高熱量攝取很容易造成肥胖可能解開現代人為何會肥胖的部份答案。
以最常用在食品工業的高果糖糖漿(為HFCS555),即55%果糖+45%葡萄糖,兩者皆以單醣型式存在,在現實生活上對於果糖或葡萄糖,在身體內的代謝壓力是不相上下的,重點在於『用量』,嚐到甜頭的滋味、廉價的美味經常藏著危機,就目前對糖類代謝上的了解,姑且不必太耽心高果糖所引起的代謝傷害,應先養成減少含糖飲料的習慣才是當務之急。
然而,陸續仍有不利於高果糖糖漿和其他糖類的比較文獻出爐, Journal of Nutrition對老鼠實驗結果顯示,餵食高果糖糖漿死亡率高於一般糖分,且生育率也較低,是否與基因改造有關不得而知,但食用量絕對是個很大的因素,總而言之,請放下手上的含糖飲料吧!
不少人認為,吃水果有益健康,但攝取過量恐傷身體。家庭醫學專科醫師魏士航提到,水果中含有被稱為「最油碳水化合物」的果糖,由於現在的水果越來越甜,表示果糖越多,吃多容易造成肥胖問題,建議民眾每天攝取2份水果,1份約1顆奇異果大小。
魏士航醫師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提到,現代飲食越來越精緻化,每天攝取大量碳水化合物,食物吃進肚子後,導致血糖快速上升,為了降低體內的血糖,胰島素會大量分泌,但降下來的過程,容易造成飢餓感,讓人想吃更多點心,反而容易造成肥胖,民眾應選擇原型食物、多吃蔬菜,纖維對血糖有緩衝效果。
此外,魏士航表示,許多人常聽到「飯後5蔬果」,但水果和蔬菜應分開談,台灣的水果普遍都很甜,表示含有大量果糖,對健康的危害反而更大,水果吃下肚後,部分果糖會在腸道轉化成葡萄糖,但當吸收到身體後,只有肝臟能代謝它,而果糖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尿酸,尿酸會反過來刺激肝臟的脂質生成,導致人越吃越胖。魏士航指出,果糖又被稱為「最油的碳水化合物」,不只從水果攝取,平常食用糖所加入的蔗糖,裡面也含有果糖,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攝取過量,造成果糖負荷超標的狀況,建議民眾將「水果視為甜點」,不需要每餐飯後都要攝取,每天補充2份水果即可,1份約1顆奇異果大小,選擇升糖指數較低的水果,例如芭樂、酪梨、莓果及檸檬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