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血液循環不佳

 高齡79歲的美國總統川普,屢屢被傳身體健康狀況出問題,近日網路更瘋傳「川普死了」。白宮發言人出面闢謠,總統在接受全面醫療檢查後,發現有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的狀況。台安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袁明琦表示,這是常見的血管退化疾病,多見於中老年人,不過肥胖、三高、慢性病患者也要小心容易患病。

「血管彈性疲乏,就跟皮膚鬆弛、頭髮變白一樣,都是老化現象。不過,久站工作者、肥胖族群、長期服用血壓用藥者以及接受化療患者,會加速靜脈退化或鬆弛。」袁明琦說,慢性靜脈功能不全並非老年人專利,讓何會造成血液循環不良的壞習慣,都會讓血液積在下肢,出現小腿及腳踝腫脹、皮膚刺癢,皮膚色素沉澱等症狀。川普出席活動時,多次被拍到手背出現大面積瘀青,最近則是腿部腫脹受到外界關注。袁明琦指出,慢性靜脈功能不全是因為血液循環不佳所引起,四肢末梢容易出現瘀傷、下肢腫脹。不過,這種靜脈疾病屬於良性,常見於中高齡,只是看病情嚴重程度,通常不危及生命,但重度則可能併發血栓。

當血液無法順利回流而在下肢血管滯留時,會讓靜脈壓力升高,進而引發水腫、色素沉著、搔癢感等。「有些人血液循環不佳、失去血液調節功能,經常小腿抽筋。」袁明琦提醒,可藉由運動、飲食改善,包括避免熬夜、菸酒、久站久坐,肥胖者則要控制體重,超重會對下肢造成更多壓力。

要預防慢性靜脈功能不全提早找上門,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不可少。另外,要記得「多喝水」保持血液的正常濃度、促進新陳代謝。袁明琦強調,水補足了,有助於血液循環的順暢;而補水的同時,要降低糖分攝取,少喝含糖飲料,高血糖會損害血管、讓血管老化。


腳踝莫名水腫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兆!根據英國媒體《每日鏡報》報導,天氣炎熱時,血管自然擴張就容易出現腳踝水腫(oedema),造成腿部腫脹,皮膚緊繃、變色或僵硬,皮膚被按壓後會有明顯凹陷。但要小心或許是「脂肪肝」及「心臟衰竭」前兆。

脂肪肝

脂肪肝顧名思義,就是脂肪在肝臟過度堆積所引起。脂肪肝前期幾乎沒有症狀,往往被發現時已經發展成肝硬化,最終可能導致肝衰竭,甚至死亡。英國國民健康署(NHS)就指出,除了腳踝、腿部或腹部腫脹,黃疸、皮膚瘙癢等,也都是典型的肝硬化症狀。

此外,肝損傷會增加肝門靜脈的負擔,還會造成體內積液。民眾出現右上腹部疼痛或酸痛,虛弱、極度疲勞、體重不明原因驟降,都有可能是脂肪肝。

心臟衰竭

當心臟變得僵硬或無力就是所謂的心臟衰竭,會造成血液無法循環全身,常見症狀包括莫名胸痛和突然呼吸急促。不過,根據美國Mayo Clinic(梅奧診所)指出,腿部、腳部和腳踝水腫也可能是心臟衰竭的徵兆。究其原因是心臟衰竭會讓血液會回流到腿部,從而引發水腫。英國國民健康署更將腳踝和腿部水腫列為心臟衰竭常見症狀,通常剛起床時症狀不明顯,但到了晚上就會惡化。

其他常見心臟衰竭症狀還包括:持續疲倦,並且覺得體力消耗很快;呼吸困難,尤其在密集勞力活動後容易發生,更有甚者會在半夜醒來大口喘氣;頭暈和昏厥。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宗教活動會壽命延長

 

曾提出藍區(Blue Zones)理論的長壽大師布特納(Dan Buettner)透露,參加教會禮拜,比節食或運動更能延長你在地球上的壽命,原因在於宗教活動中的祈禱、冥想,可以協助人們減少身心壓力。

《每日訊號》(The Daily Signal)報導,曾提出藍區理論的長壽大師布特納說,「人的壽命只有約20%是由基因決定的」,若選擇健康生活方式,代表普通人可以「多活12年」。此外,他還特別提到,每週去教堂,對延長壽命有很大的影響。

布特納的紀錄片調查了世上平均壽命最長的地區。研究人員訪問了263名百歲老人,發現除了5人之外,其他人都「屬於某個以信仰為中心的社區」。有其他研究發現,定期去教會可以使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延長7年,更使非裔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則延長14年。


這個數字讓其他健康習慣相形見絀,包括定期運動和飲食,布特納說:「對於一個20歲的人來說,如果你從標準的美國飲食轉向藍區飲食,也就是說全食物、植物性飲食——那麼預期壽命可以延長大約10年,而對60歲的人來說,這是值得的。」另外,簡單的運動方式也能延壽,布特納說:「如果你一生中的體力活動為零,那麼每天只需步行20分鐘,你的預期壽命就可以延長3年」。

布特納說,牢固的家庭關係也會延長壽命,百歲老人都同意,「把家庭放在第一位,讓年邁的父母留在身邊,投資你的伴侶,投資你的孩子」、「處於忠誠關係中的人比獨居的人多活2到6年」。

總之,透過運動可以讓人們的壽命延長3年,吃豆類可以延長4年,透過保持忠誠的關係可以延長6年,靠著吃天然食品和植物性飲食可以延長6到10年,但這些都比不上定期上教堂。若每周都去教堂,則可多活7到14年,其可能的原因在於可以降低壓力。布特納說,長壽的關鍵在於讓身心減壓,宗教活動中的冥想、祈禱,或是在用餐前簡單地表達感恩之情,都可以讓人們減少壓力,進而降低身體的炎症。


長壽專家洛伊忍博士(Dr. Michael Roizen)利用科學研究重塑自身生活方式,聲稱他成功將自己的年齡逆轉了21歲。他表示,有6件簡單的習慣可以幫助我們活得更久,其中他建議常吃酪梨、鮭魚和橄欖油,對身體更健康。

《商業內幕》報導,現年78歲的洛伊忍博士進行了許多與長壽相關的研究,並提倡用科學方法改善生活。他聲稱自己的生物學年齡為57.6歲,比實際年齡年輕了21歲。不過,目前學界對於什麼是生物年齡或如何測量,尚未達成共識。

洛伊忍博士致力於尋找能幫助人們延長壽命的生活習慣。他也強調,即使無法徹底改變生活方式,仍然可以透過「一些小事和簡單的行動」對壽命產生巨大影響。以下是洛伊忍博士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做的6件事:

一、多走路

洛伊忍博士將每天走一萬步納入每週運動計劃的一部分,並建議每個人都應該「試著多走一點路」。例如,為了在通勤中增加活動量,他會將車停在離工作地點較遠的地方,然後步行去目的地。

二、吃酪梨、鮭魚和橄欖油

洛伊忍博士先前提到,他為長壽選擇的七種食物包括:橄欖油、鮭魚、鱒魚、黑巧克力、菇類、酪梨和花椰菜。他表示,即使只吃其中三種,酪梨、鮭魚和橄欖油,依然能帶來顯著的健康益處。研究顯示,這三種食物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相關,還可能有助於減少發炎並促進大腦健康。

三、建立堅固的人際關係

洛伊忍博士指出,培養友誼是一種「有趣」又有效的方式來增進健康與延長壽命。據其他專家說,擁有穩固的社交連結對長壽的重要性,與健康飲食和充足運動同等重要。

四、玩反應速度訓練遊戲

洛伊忍博士建議,玩訓練反應速度的遊戲,這些腦力訓練遊戲的研究顯示,可能有助於提升大腦運作速度,並減少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洛伊忍博士建議,每週玩這些遊戲兩小時,連續五週,有助大腦健康。

五、服用綜合維他命

洛伊忍博士提到,一些研究發現,長期服用綜合維他命的人,其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的風險有所降低。不過,也有研究顯示,服用綜合維他命與壽命延長並無顯著關聯。此外,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不建議大眾服用綜合維他命,因為尚無足夠證據顯示,這具有明確益處。即便如此,洛伊忍博士表示,他仍然服用綜合維他命,以保持體內維他命水平的穩定。

六、接種流感疫苗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6個月以上的所有兒童與大人,每個流感季節都應接種流感疫苗。洛伊忍博士補充,他接種流感疫苗還有另一層原因,有研究指出,為老年人接種流感疫苗,可能有助於預防失智症,而原因或許在於它能減少大腦發炎症狀。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腎臟疾病

 台灣洗腎人口高居全球前列,全台近10萬人長期接受洗腎治療,腎臟健康問題備受關注。「無毒教母」譚敦慈近日於《醫點不誇張》節目中,建議國人除了多喝水、避免高油高鹽高糖飲食,還可多食用含槲皮素與硫化物的洋蔥,有助於保護腎臟,並可協助血糖控制。她強調,國人洗腎主因多為糖尿病腎病變,洋蔥則因其抗氧化成分,對腎臟及血糖調節皆具正面效果。此外,營養師高敏敏也指出,洋蔥富含異蒜氨酸與膳食纖維,有助抗氧化、減緩過敏及促進腸道健康。

  台灣洗腎病友多是糖尿病腎病變!譚敦慈分享吃洋蔥護腎

譚敦慈在節目上表示,許多人認為台灣黑心食品氾濫導致洗腎患者增加,其實最大主因是糖尿病腎病變,與血糖長期控制不佳有關。她指出,洋蔥含有硫化物與槲皮素,這些抗氧化物質能協助腎臟健康,還可輔助降血糖,因此建議腎功能不佳或糖尿病患者適量食用。

洋蔥雖富含多種有益成分,但譚敦慈強調,糖尿病患者仍需按醫囑服藥,食物僅能輔助血糖控制,無法完全取代藥物治療。她提醒,健康飲食搭配正確治療,才能有效維護腎臟功能,減緩疾病進展。

  洋蔥好處多多!抗發炎、抗氧化還能遏止癌細胞

營養師高敏敏先前也曾分享,洋蔥內的異蒜氨酸與槲皮素,具強效抗氧化作用,可消除活性氧、遏止癌細胞生長,還能減緩過敏反應及抗發炎。洋蔥豐富的膳食纖維亦有助排便,維持腸道健康,對現代人飲食習慣來說是一大福音!



洗腎病友注意!貧血可能不是洗腎造成的。一位50歲的病人因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療合併貧血症狀,貧血持續未改善,經腎臟內科醫師轉介至消化內科評估,檢查後發現,貧血的主因其實是因為大腸癌,緊急手術後,病人重回正常生活。醫師指出,貧血是洗腎病人常見的併發症之一,但也可能造成其他疾病判別的盲點,洗腎病人若長期出現貧血等相關症狀,應盡速就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靜怡表示,台灣洗腎人口超過9萬,病人因為腎臟功能減退,導致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下降,減少紅血球的產生,容易導致貧血,這種由慢性腎臟病(CKD)引起的狀況稱為腎性貧血,一般可藉由施打紅血球生成素改善。臨床上,腎性貧血的嚴重度和腎功能損害的程度呈正相關,據統計,甫接受洗腎治療的第五期慢性腎臟病患者,超過8成以上都有腎性貧血。陳靜怡說明,該名50歲的病人因為長期洗腎合併貧血,近來常感到異常疲憊且貧血未改善,經轉介至消化內科,醫師問診後發現,病人排便習慣改變,且糞便有口徑變細的現象,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貧血的主因其實是乙狀結腸腫瘤。而另一位年逾8旬的奶奶飯後腹部不適而到消化內科就診,自述最近常常疲倦、走路會喘,家人也提及,長年洗腎的奶奶雖固定施打紅血球生成素但仍有貧血的現象,近期更出現黑便,經醫師檢查後發現,貧血的主因其實是胃腫瘤合併出血。

北醫附醫消化內科陳文昭醫師說明,消化道從食道到肛門等部位都可能出血,許多消化道疾病一開始的症狀就是貧血,而洗腎等腎功能不佳的病人,容易在消化道出現血管異常增生,這些不正常的血管通常增生在表淺部位,常因吞食食物磨破增生血管引發出血,進而導致貧血;更由於兩種情況都會出現貧血,可能讓洗腎病人忽視消化道疾病的警訊。他表示,洗腎病人若長期出現貧血等相關症狀,應保持警覺,留意排便情形及糞便顏色形狀,若有異狀也應與主治醫師討論,50-74歲的民眾可善用2年1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篩檢是否有大腸癌風險。



據統計,國內約有240萬人有慢性腎臟病,一般提到飲食要少鉀,但腎臟科醫師陳俊吉表示,「低鉀飲食」未必對身體有益,近幾年來國際臨床指引或飲食建議早已把去除硬性的「低鉀飲食」,取而代之的是因人而異、只要無嚴重高血鉀情況下,應維持正常或偏高的鉀攝取量,鼓勵多採「植物性飲食」。不恰當的「低鉀飲食」反而會讓慢性腎病惡化更快,也就是「低鉀飲食」更傷腎!

陳俊吉在其臉書表示,通常只要提到「慢性腎臟病」,傳統營養建議或民眾既有觀念就是嚴格限制鉀攝取量,目前很多醫院衛教單張、中文網路文章還仍如此傳遞,在「恐鉀」情緒下,很多高價值食物(尤其是新鮮蔬果)均被放棄,連碰都不敢碰,在家也不敢和家人共食,每樣菜都要汆燙過。他表示,事實上,如此費事傷神但偏頗的飲食型態,不只未必有益於身體,甚至適得其反,害處不少。因此,這幾年來國際臨床指引或飲食建議早已把硬性的「低鉀飲食」拿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因人而異、只要無嚴重高血鉀情況下,應該維持正常或偏高的鉀攝取量,鼓勵多採用「植物性飲食」!

他表示,若民眾的腎功能正常,「高鉀食物」有益於健康,當然也可以降低「慢性腎臟病」風險。若腎功能異常,是否執行「低鉀飲食」應該與醫師討論過,因為很多病友其實是不需要過度限制鉀攝取。關於適當的鉀攝取量,不應也沒有一體適用的作法,「客製化」的飲食建議是必要的。

他並引述一篇是日本族群的最新研究,再次呼應了上述觀念,不恰當的「低鉀飲食」反而會讓本身的「慢性腎臟病」惡化更快,也就是「低鉀飲食」更傷腎!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腸道菌運動紅肉

運動有益心肺功能、減重。醫師張家銘表示,運動的影響不只在肌肉,而是從腸子一路影響到免疫系統。這種肌肉和腸道之間的關係,我們稱為「肌腸軸(Muscle-Gut Axis)」。當人規律運動,腸道菌相會變得更健康、更多樣,進而改善免疫力、發炎狀態,甚至降低癌症風險。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肌肉收縮時,會釋放「肌肉激素」(Myokines)的物質,會至身體各處傳達訊息,例如大腦、肝臟、脂肪組織,及腸道。

他表示,肌肉和腸道之間的對話,稱為「肌腸軸」。當人規律運動,腸道裡的好菌會變多,壞菌會變少,整體菌相變得更健康,這些變化,會進一步影響到人的免疫力、發炎狀態,甚至癌症風險。張家銘表示,腸道菌會分泌神奇的健康密碼「短鏈脂肪酸」,最有名的就是丁酸,不但能修復腸道的保護膜,還能抗發炎、幫助免疫系統保持平衡。

對於年輕就有腸躁症的人,研究發現,規律運動可以讓腸道蠕動變正常,也能調節腸道菌相,而改善這些症狀。此外,運動可以減輕心理壓力,因為它也會影響大腦的化學物質。

「運動真的能降低腸癌、胃癌的風險!」張家銘表示,一篇研究指出,每週只要運動超過250分鐘(每天約35分鐘),就可降低40%結腸癌風險,還能調節癌前病變、癌細胞增殖速度、腸道發炎程度。

他並提醒,運動對腸道的好處,要連續運動2–3個月以上,腸道菌相才會出現穩定變化。一旦停下來幾週,那些改變就會逐漸消失。他建議,可每天早上一段15分鐘的快走、一組深蹲,都是守護自己的健康。



兒童肥胖問題日趨嚴重,醫師指出,肥胖主要受基因遺傳、生活型態、熱量攝取過多、活動量太少影響。近年研究發現,肥胖也與腸胃道特定細菌有關,這些「致胖菌」會導致代謝紊亂、肥胖,甚至性早熟。

 國泰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級醫師侯家瑋表示,人體腸道存在超過3.5萬種微生物,腸道菌群分為好菌、中性菌、壞菌三類,菌群樣態會受飲食習慣影響,當菌群分布比例失衡,就容易代謝紊亂。

 研究發現,身材苗條者,厚壁菌門數量較低、擬桿菌門較多;肥胖者則相反,前者多出20%、後者減少90%,腸道菌多樣性也降低。侯家瑋說明,厚壁菌是壞菌,會消化並促進吸收脂肪,保留食物熱量;擬桿菌則是好菌,會發酵膳食纖維,有助降低食慾、抑制脂肪儲存、維持腸黏膜健康。

 此外,腸道菌相也會與性荷爾蒙交互作用。腸道被稱為「第二大腦」,會經由腸腦軸和大腦溝通,研究指出,高脂飲食改變腸道菌相後,會過早活化下視丘-腦下垂體-生殖腺主軸,誘導青春期性早熟。中樞性性早熟患者肥胖機率較高,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腦傷患者也容易有早熟趨勢。

 侯家瑋提醒,要改善腸胃道環境,應從正確生活習慣開始,多樣化飲食、補充足夠水分、多攝取膳食纖維、避免使用抗生素,同時補充多元益生菌,維持菌群多樣性與數量,讓好菌抑制壞菌生長,促進身體代謝。補充前應先了解益生菌功效、菌種、適合族群,才能打造平衡的腸道菌相。


腸道好免疫力就好,其實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裡面有99%的共生細菌以及70%的免疫細胞,透過腸道排毒可以提升免疫力,目前已知大腸癌的幾個環境因子,有過重抽菸攝取過量的紅肉,以及加工肉品還有喝酒,這都是已知導致大腸癌發生的因子,而禍從口入的東西,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腸道菌叢,傷害到腸黏膜,影響正常的防禦功能,促進發炎反應,甚至演變成大腸癌。腸道排毒法,研究發現適度的斷食對我們的身體有正面的助益,可以抗發炎,可以修復我們腸道黏膜,彰化秀傳醫院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林安仁表示目前已知大腸癌的幾個環境因子,有過重抽菸攝取過量的紅肉,以及加工肉品還有喝酒,這些都是已知會導致大腸癌發生的因子,這些禍從口入的東西呢,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腸道菌叢,傷害到我們腸黏膜影響了正常的防禦功能,或者是促進了發炎反應,然後影響了我們的免疫功能等等,最後導致基因表現異常,產生了息肉,或是甚至演變到大腸癌。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大腸癌的早發病例,指50歲以下有增加的趨勢,而其中一個關鍵的危險因子就是肥胖,事實上肥胖不僅影響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也與大腸癌風險高度相關,傳統上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為50歲以上的成年人,但近年來40歲,甚至30歲左右的大腸癌患者明顯增加。不少研究顯示這與現代人飲食習慣、生活方式變遷,以及肥胖率上升密切相關。」炭烤、燒肉、蛋糕、餅乾、麵包、炸雞、鹽酥雞是許多人的最愛再搭配含糖飲料吃下肚,如果不運動小心越吃越胖,體重超標。

彰化秀傳醫院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林安仁:「目前已知大腸癌的幾個環境因子,有過重抽菸攝取過量的紅肉,以及加工肉品還有喝酒,這些都是已知會導致大腸癌發生的因子,這些禍從口入的東西呢,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腸道菌叢,傷害到我們腸黏膜,影響了正常的防禦功能,或者是促進了發炎反應,然後影響了我們的免疫功能等等,最後導致基因表現異常,產生了息肉,或是甚至演變到大腸癌。」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林家揚:「很多病患都會有這個問題啊,那我門診中有非常多肥胖症的患者,他們都有這樣的需求,一定是少吃,可是吃我們要吃得好,多動多睡眠,一個一個解釋少吃,我們要少吃加工類的食物,多吃原型食物。」

腸道好,免疫力就會好,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裡面有99%的共生細菌,以及70%的免疫細胞,透過腸道排毒可以提升免疫力。

彰化秀傳醫院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陳重均:「多喝水一天可以攝取兩公升以上的水分,減少宿便的生成以及加速毒素的排出,多運動每週透過533的方式,每次30分鐘並且心率要達130以上的運動,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將毒素排出。」

彰化秀傳醫院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陳重均:「可以多攝取例如櫛瓜、菠菜、蘆筍還有酪梨等深色蔬菜,裡面的特殊物質可以加速毒素的轉化,減少高糖高油以及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攝取。」

東元綜合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鄧堯州:「飲醋排毒法,純釀醋呢它本身它具備有多酚,這個有機酸,還有這個分解酵素,還有一些抗氧化的成分。所以這個喝醋的話,可以幫助我們的這個新陳代謝,幫助消化,可以降低體脂肪。」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控制體重是降低大腸癌風險的關鍵,研究顯示每增加5單位BMI,大腸癌風險提高約18%。因此,保持健康體重能有效降低發病率。」東元綜合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鄧堯州:「腸道排毒法,那研究發現適度的斷食,對我們的身體有正面的助益,可以抗發炎,可以修復我們的這個腸道黏膜,可以增加我們腸道的這個益生菌。」化秀傳醫院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林安仁:「只要每天攝取超過一份酒精一份酒精是10克,10克的意思就是一瓶啤酒,只要每天攝取超過一瓶啤酒,酒精攝取的總量越多你的風險就會越高。」

彰化秀傳醫院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陳重均:「透過維持良好的飲食以及生活習慣,可以增加腸道的健康提升我們的免疫力。」

彰化秀傳醫院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林安仁:「一些從嘴巴吃進去是促進健康的,譬如說膳食纖維、Omega-3的脂肪酸,以及良好的乳製品,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可以吃進去的健康食物。」

肥胖與大腸癌的早發風險有明顯關聯,尤其是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胰島素阻抗與腸道菌群失衡的個體,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更高。唯有透過控制體重、健康飲食、運動習慣、定期檢查,可有效降低罹病風險。


紅肉真的對身體不好嗎?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紅肉其實無法真正決定健康風險,身體裡的「代謝環境」才是關鍵,尤其腸道菌相和基因型態,顯示吃紅肉的風險因人而異,若想攝取紅肉的營養,飲食上應將「肉」當成配角,「纖維」視為主角,有助於腸道菌維持平衡,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或大腸癌的風險。 張家銘在臉書粉專表示,紅肉含高品質蛋白、鐵、鋅和維生素B群,對很多人來說,其實是必要的營養來源,有害健康的並非紅肉,而是體內是否有一群會將紅肉「翻譯錯誤」的腸道菌,紅肉裡的肉鹼(L-carnitine)和膽鹼(choline)有益身體,但當它們進入腸道後,遇到某些特定細菌,就會被轉換成三甲胺(TMA),進而在肝臟中被酵素FMO3代謝成TMAO(三甲胺-N-氧化物)。研究指出,TMAO會提高血管發炎反應、加速膽固醇沉積與血管硬化,影響心肌結構,引發心室功能重塑和舒張功能障礙,甚至增加癌症風險,都是慢性病的開端。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在2015年,就已將「加工紅肉」列為一級致癌物,也就是和菸、酒、石綿一樣,有明確證據會致癌,未加工紅肉雖風險較低,但也被列為可能致癌物,尤其和大腸癌的關聯最為明確。 張家銘提到,背後轉機不只一個,攝取過量紅肉,還會導致飽和脂肪過多,促發慢性發炎、影響代謝,而高溫烹調會產生異環胺(HCAs)和多環芳香烴(PAHs),也都是公認的致癌物,另外,血基質鐵(heme iron)雖有營養價值,但過量也可能傷害腸道黏膜,增加突變風險。 張家銘強調,每個人吃進去紅肉後,產生的TMAO差很多,腸道裡是否含「gbu基因叢」的細菌,決定TMA的產量,這些菌相有些會代謝出對身體有益的短鏈脂肪酸(如丁酸),有些卻會製造出像TMA的「健康麻煩製造機」,因此有人就算每天吃牛排,健檢報告仍沒問題,有的人可能1周才吃1次,血脂肪、發炎指數都飆高。建議吃東西時把「肉」當配角,「纖維」視為主角,例如牛肉片搭配芝麻菜、蘋果片、全麥吐司,有助於維持腸道菌平衡、不過度製造TMA。

隨著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改變,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甚至有年輕化趨勢。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分享案例,一名35歲男子有天排出血便,趕緊到醫院做檢查,發現確診大腸癌,併發肝臟轉移,進一步了解他的飲食狀況,發現他經常吃排骨便當、燒烤,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可能是罹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劉博仁在健康節目提到,中部一名35歲上班族上廁所排出血便,一開始以為是痔瘡,所以並未多加留意,未料2個月後臉色變得蒼白,在朋友提醒下就醫,才發現罹患大腸癌,且併發肝臟轉移。劉博仁指出,為了瞭解病患的罹癌原因,從患者的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分析,患者與多數上班族一樣,中午通常是吃便當,最常吃排骨便當,雖然不是吃便當不好,但膳食纖維攝取太少。有時加班到傍晚,也沒時間吃水果及運動,下班後還會與朋友聚餐,例如吃燒烤

劉博仁提醒,患者罹癌後相當困惑,明明與身邊朋友飲食相似,為何唯獨自己罹癌。但每個人的免疫狀態與基因不同,長期飲食、生活習慣不良,再加上免疫力低下,身體產生癌細胞,就可能逐漸演變成腫瘤。

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也曾指出,年輕化大腸癌指的是50歲以下就罹患腸癌,由於接觸到較多的含糖飲料和甜食,不只造成肥胖問題,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也會增加。隨著大腸癌年輕化,若有家族史或出現腸胃不適、排便不順等,建議到醫院做大腸鏡檢查,儘早找出問題。


相信大家常常聽到「少吃紅肉」的建議,因為紅肉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攝取過多會使膽固醇上升,導致血管阻塞,增加罹患血栓、冠狀動脈硬化及心臟病的風險,此外過度攝取紅肉也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久而久之,漸漸出現「紅肉等於不健康」的認定,究竟紅肉到底能不能吃?營養師指出,其實紅肉不到罪不可赦的地步,烹調方式、食用的量才是影響健康的關鍵!

肉類是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其中又分為紅肉和白肉,但究竟該怎麼區分兩者的差別呢?並不是單只看肉的顏色而已。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黃淑敏營養師表示,禽類(兩隻腳)和魚類就屬於白肉,而畜類(四隻腳)則屬紅肉,例如:鮭魚跟鴨胸雖是紅色但被歸為「白肉」,而蒜泥白肉、酸菜白肉鍋的豬肉則屬「紅肉」。黃淑敏營養師補充道,紅肉的膽固醇及飽和脂肪比白肉含量高,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也會增加罹癌的機率,因此近來許多健康飲食議題都建議少吃紅肉。

「其實紅肉是很好的營養來源,除了富含蛋白質之外,也是脂肪食物來源之一。」不僅如此,黃淑敏營養師還補充說明了,其實紅肉還含有豐富的鐵、銅等礦物質及維生素B群,尤其是B12,這些礦物質及維生素也是構成造血功能的重要元素。紅肉是相當好的補鐵聖品,黃淑敏營養師表示,民眾若被醫師診斷為缺鐵性貧血,建議適當補充紅肉以加快鐵質的吸收。黃淑敏進一步解釋:「鐵質分為血基質鐵(heme iron)和非血基質鐵(non heme iron),血基質鐵的來源多半是動物性食物中的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尤其是紅色的肉類所含的血基質鐵,也較容易為人體所吸收。植物性鐵質含量豐富的是深綠色蔬菜,屬於非血基質鐵,人體吸收率較低。人體本身會依據體內鐵存量的多寡而控制腸胃道吸收鐵的能力。所以,當人體缺乏鐵質時,建議在急性期補充適量紅肉,有助恢復健康。」所以紅肉不是不能吃!營養師黃淑敏建議民眾,選擇新鮮且非加工和重組的肉品,適量的攝取,每人每日建議攝取約3~8份豆魚蛋肉類食物,其中動物性食物建議佔1/3;一份肉類大約為一兩重;儘量食用瘦肉部位,少用炸的方式烹煮並且不要加入過多的調味。黃淑敏也提醒,不論享用紅肉或白肉,建議多搭配蔬菜,增加纖維的攝取,均衡飲食才是保持健康的要素。


錯誤的養生方式,反而可能傷害身體。中醫師李宜靜表示,有一名女子年輕時就很注重養生,幾乎不吃紅肉、不碰油炸及甜食,然而女子才不到60歲,看起來卻像70、80歲,原因就出在女子長期低油、低蛋白飲食,導致身體缺乏營養,造成肌肉量下降、皮膚失去彈性。

李宜靜日前在臉書粉絲團表示,她治療的一位女病患從年輕時就非常注重養生,幾乎不吃紅肉、不碰油炸,零食甜點更完全戒掉,在別人眼裡是「活教材」,身材苗條、作息規律、飲食清淡到極致,但隨著年華老去,明明才不到60歲,身體卻變成乾瘦的身形、皮薄包骨的手臂,看起來像70、80歲。李宜靜解釋,為何健康飲食會讓這位女子變得不健康,原因就是女子長期低油、低蛋白的飲食習慣,「日常幾乎沒什麼油、肉吃得很少,慢慢地,體力不足,就懶得運動。長期下來,身體就陷入了『沒有建材、也沒有工人』的狀態」。

李宜靜指出,上述情況所造成的結果就是,肌肉量下降、免疫力變差、骨質密度下降、皮膚失去彈性,容易乾癢、體力衰退,走路變慢等,當然這些變化並非突然發生的,而是十幾二十年慢慢累積的結果。

李宜靜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美國國家老化研究院(NIA)研究,蛋白質不足會加速肌少症與功能退化,好油脂攝取不足,會影響荷爾蒙、免疫、心血管健康,50歲之後肌肉量每年平均流失1至2%,沒有補充及運動流失更快,換句話說,長壽不等同健康,「沒有肌肉、沒有體力,長壽反而可能是更長時間的病痛」。

李宜靜最後說,健康不是「吃得少」就好,清淡也不等於養生,人的身體需要的是足夠、均衡、能被用上的營養,她指出,健康的飲食原則,必須「蛋白質要夠」、「好油脂不能少,如堅果、酪梨、橄欖油、深海魚油」、「適量碳水化合物」、「顏色多元的蔬果」、「水分充足」,最後還要配合規律運動,才能幫助營養變成強壯的肌肉與骨骼。



近年來胃癌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這一現象與現代人的飲食方式息息相關。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許多年輕的胃癌患者並無家族病史,反而是因長期不規律飲食、偏好重口味、蔬果攝取不足以及依賴外送等生活習慣,導致罹癌風險逐年升高。研究還發現,經常外食的人腸胃菌群會出現「危險訊號」,例如好菌減少、壞菌增多,甚至會使腸胃菌群產生毒素。

黃軒在臉書粉專分享,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2019》的數據,2015至2019年間,全球40歲以下族群的胃癌發生率雖僅小幅提升,但上升1.39%仍具顯著性,另一項涵蓋1990至2019年的全球分析也顯示,15至39歲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的胃癌新發病例數略有增加。黃軒指出,過去認為遺傳、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罹患胃癌的主因,但在許多年輕胃癌患者身上,並沒有家族病史,也未檢測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問題出在日常生活,尤其不規律飲食、高油高鹽的重口味偏好、蔬果攝取不足及常態性外送文化,破壞腸道菌群平衡,進而引發慢性發炎,削弱胃黏膜的防禦與修復能力。

研究發現,經常外食的人腸胃菌群會出現三大「危險訊號」。首先是「好菌減少、壞菌增多」,外食多為高油、高糖、高鹽料理,其中食物裡的添加物像「壞菌的養分」,促使壞菌壯大、好菌減弱,導致胃部防禦力下降;再者是「菌群多樣性降低」,腸道菌種類越少,面對疾病時的「應變力」越弱,身體容易出現問題。最後是「產生更多毒素」,有些外食成分會促使腸胃菌群產生毒素,長期下來恐損傷胃黏膜,增加細胞變異的風險。這些變化往往在初期毫無症狀,直到身體出現明顯不適時,可能已經累積了大量傷害。



過去紅肉被大眾視為多吃無益,甚至會導致更容易罹癌,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都有劑量效應關係,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品會增加18%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每天食用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但近期加拿大麥馬士達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研究卻指出,「多吃肉可以降低罹癌率」,看似扭轉紅肉不健康的既定印象,但事實上,這其中的細節值得探討。

  看似打破紅肉不健康的印象 但並非事實 加拿大麥馬士達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研究指出,攝取較多動物性蛋白質的人,獲得癌症、死亡的機率較低。但研究分析的並非單純的紅肉,而是廣義的「動物性蛋白質」,包括紅肉、家禽、魚類、蛋與乳製品。

像鯖魚、沙丁魚這類油脂含量高的魚類,被認為具有抗癌效果。換言之,研究所說可以抗癌的肉類可能是魚類與部分乳製品,並非真正證明紅肉無害。

有趣的是,在這項支持吃肉有益的研究計畫,由美國牛肉產業遊說團體「全國養牛人牛肉協會」(National Cattlemen's Beef Association)資助,因此研究結果也可能和事實存在差異。

此外,研究沒有區分「加工肉」與「未加工肉」,但過去多種研究都顯示,培根、香腸與火腿等加工肉類,會增加人類罹癌的機率,風險遠高於新鮮未加工的肉品。

  豆類不能抗癌 但增加身體營養 研究中不只談到植物性蛋白質,還針對豆類、堅果與豆腐等黃豆製品進行研究,發現豆製品對癌症並沒有特殊的預防效果,這結果跟過去研究表示植物蛋白能降低癌症風險的結論互相矛盾。即便植物性蛋白質沒有防癌效果,但其中的纖維、抗氧化物等營養仍可讓人類抵抗其他疾病。

專家建議,應該均衡飲食,多元攝取蛋白質來源,搭配大量蔬果,並選擇低加工食物。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檢查不出病因

 以八點檔《台灣霹靂火》反派角色走紅的秦楊,今年4月才承認罹患肺腺癌零期,最近身體又出現病況,今(14日)證實右眼突然失明,還錯過6小時的黃金治療期。

秦楊透露,8月8日父親節當天早上十點多,右眼突然失明,完全看不到,僅剩下先天性弱視、0.025的左眼。事發當下,秦楊馬上去醫院掛急診,從眼科轉到腦神經內科,都檢查不出病因,讓他相當沮喪。隔天在親戚的安排下,秦楊前往嘉義當地眼科就醫,馬上檢查出病因,為「視網膜神經血管嚴重堵塞造成的突發性失明」,然而黃金治療期是6個小時內。秦楊聽了相當崩潰,因為第一家醫院沒有在第一時間發現病因,「結果錯失黃金時期,真的是有夠離譜。」秦楊說,法醫岳父曾在10年前就提點他,上了年紀若不好好保養右眼,遲早會失明;如今一語成讖,秦楊以自身經歷呼籲大家保重身體,「不要像我已經好多年沒辦法好好睡覺,長骨刺、肺部出問題,現在胃、腸又出問題,眼睛上個禮拜突發性失明,現在好不到五成,還是霧濛濛的用摸索的。」秦楊感嘆,現在視力不佳,沒辦法看到手機裡的文字訊息,且醫生也建議別再用手機,所以要找他請直接打電話。秦楊近年健康頻冒警訊,4個多月前才自己得肺腺癌零期,肺部結節有4顆,最大1顆是0.6公分,每2個月就要追蹤一次,如今右眼突發性失明,簡直是雪上加霜。


藝人楊祐寧71歲的爸爸驚傳罹癌住進北醫,因為癌細胞轉移至腹膜,情況不太樂觀,這兩個月以來,楊祐寧都在醫院全心照顧父親。姊姊難過表示這陣子全家就像駛進風暴裡的船,「被吹得就快沉了!」

  楊祐寧父癌症病灶未明!醫界人士曝:靠打點滴維生  

楊祐寧父親2個月前因為腹部腫脹「肚子大到像要生小孩」、胃絞痛入院,怎料之後確診罹癌。據《壹蘋新聞網》報導,有醫界人士透露,楊父因不明原因原發癌,目前已經轉移到腹膜,目前情況不太樂觀,只能靠打點滴維生。


知名主持人沈玉琳昨(22日)發文還原發病過程,坦言一開始以為是自律神經失調,一度尋求身心科協助,雖然情緒方面略為改善,不過體力卻是每況愈下,直到再次檢查後,才知道是罹患血癌。歷經5年抗癌成功的唐玲,藉著過來人經驗強調「情緒真的會影響身體」。

唐玲發文指出有些癌症查不出原因,當時詢問醫生時,僅得到「不是每個問題都有答案」的回覆,回想起過往在治療過程時,意識到「情緒真的會影響身體」,當時得知許多癌友被診斷出罹癌前,都經歷過心情低落的階段,即便當時身體沒出現狀況,健檢報告數據一切正常,心情仍會感到莫名低落,甚至緊張煩悶到說不出原因,讓她意識到「身體的警訊,往往不是先出現在健康檢查數字上,而是先出現在心裡」。唐玲指出情緒也是種健康檢查,常常會提早敲響警訊,只不過多數人都沒有特別注意到,藉此提醒所有人:「當情緒低潮掉下去時不要硬撐,要找出原因好好調整,保持開心不是附加的小事,那其實就是健康的一部分」,接著再次強調:「情緒就是身體的晴雨窗」。

PO文曝光後,引起諸多網友共鳴:「要多放鬆心情,好好調整自己」、「好好多愛自己一點最重要」、「你要加油,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每一天都要保持好心情真的很重要」。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蜂窩性組織炎

 外號「小鋼砲」、前民進黨南投縣黨部執行長曾琮愷,因蜂窩性組織炎併發重症,日前病情急轉直下,於11日晚間辭世,享年45歲。醫師提醒,蜂窩性組織炎可能會出現5個症狀,若有免疫低下等潛在疾病的患者,千萬不能輕忽。

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柳朋馳受訪時說,其實蜂窩性組織炎本來就有可能會到很嚴重的「敗血症」;感染皮下組織後,有可能在嚴重的過程會導致其他傳染,造成多重器官衰竭。

柳朋馳指出,感染的細菌類型也會影響病人預後;另外,病人本身的潛在疾病,如免疫低下、糖尿病或癌症病史等,都可能造成惡化。

柳朋馳表示,像先前受到討論的A型鏈球菌,也就是所謂的「噬肉菌」,就常會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的問題。醫師說,當感染的病原菌有相當強的侵襲性,抗生素在第一時間無法有效控制時,就可能面臨截肢、甚至死亡風險。柳朋馳提到,若皮下出現感染情況,包括紅、腫、熱、痛,邊緣出現不那麼清楚的邊界,此時,醫師會以馬克筆標註,留意紅色的區域有無逐漸縮小。

治療期間,要減少傷口再汙染,柳朋馳說明,一定要控制好,且要盡量休息、進行藥物治療等,避免進一步併發症。醫師提到,一般蜂窩性組織炎可能需要7至10天的療程,若較嚴重還是需要住院、細菌培養,要自行痊癒的機會較小一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受訪時也提到,若免疫力較佳的患者,以藥物治療基本上沒什麼問題,但若有免疫力缺陷,或是使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就可能會較為棘手。

黃高彬說,一旦有糖尿病等共病,傷口也較難癒合,使用藥物的效果可能就比較不好;提醒民眾要特別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