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癌症病患最後會接受化學治療,不過有不少家屬會認為:「就是因為化療才害死我家人」,對此,腫瘤科醫師吳教恩在YouTube上發布影片指出,化學治療在癌症醫學上已超過50年歷史,有些民眾對其存在誤解,認為病人是因為接受化療才會導致死亡,不過其實化療並不能完全治癒病患,目標則是在於「緩解症狀、延長存活」,而是否接受化療,最好由病人自主決定。
癌症靠化療難痊癒 醫:應交由病患決定
醫師吳教恩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上發影片表示,早期缺乏標靶、免疫藥物,因此化療是唯一的治療方式。但其實化學治療並不能治癒病患,只有針對少部分癌症才會有顯著效果,如淋巴癌、生殖細胞瘤等,而對於其他大部分晚期癌症,都只能抑制癌細胞,很難使癌症完全痊癒。吳教恩指出,化療的目標在於緩解患者症狀、暫時控制病情,讓他的生活品質提升,並爭取存活時間。
吳教恩續指,據早期資料顯示,未經治療的晚期肺癌或胰臟癌,平均僅能存活約3至4個月,但接受化療後可能可延長到至少半年。雖然治癒率低,但卻能緩解症狀,並且讓病人有多一點時間能做想做的事。不過,接受化療也必須面臨相對的副作用,因此,吳教恩認為,是否接受化療應交由病患自主決定。
標靶、免疫治療出現 治癒機率增至2成
另外,吳教恩表示,對於說出「治癒」2字,多數醫師仍會比較謹慎,因為不能保證即使病情長期控制,未來就絕不會有復發可能。不過,近年隨著標靶、免疫治療出現,部分癌症的治癒機會增加至2到3成,相較過去「痊癒幾乎為零」的機率已大幅提升。但他也強調,透過合併其他藥物治療、醫療技術進步,化療的副作用也越來越輕,讓癌症逐漸成為可被長期控制,不再是病人短期內致命的原因。
「不是抗癌,而是與癌共存!」2年前確診直腸癌第三期, 41 歲的營養師郭澤瑋健康陽光、充滿朝氣;9 日在門諾醫院癌症中心成立的「腸腸久久大腸癌病友會」首場聚會中現身說法。他強調:「不要讓別人覺得你是病人,自己也要把自己當成健康人。」試著與身體和解,生病不是結束,而是一種提醒,許多事該停下來,重新好好生活。
郭澤瑋回憶,三年前因血便與「上不乾淨」的異常感就醫,竟被診斷出直腸癌,腫瘤距離肛門口僅 3 公分。他經歷化放療、切除 15 公分腸段及暫時性造口,原以為要與「外掛袋」共度餘生,幸而在醫療團隊努力下得以保留排便功能。「一開始掛著造口出門,心裡真的很難熬,不敢跟人解釋。」郭澤瑋說,但在造口治療師指導下,他學會如何處理滲漏與皮膚傷口,逐漸適應生活,「火鍋、牛排照樣吃,只是要學會觀察身體反應。」他甚至笑稱自己「帶著造口減肥」,雖然成效有限,卻逼著自己開始學會規律生活。
然而挑戰並未結束。造口關閉後,他發現腸道休息過久,蠕動功能尚未恢復,一度一天要跑二十次廁所。「坐下來三步,還得再回去。」這段時間極為煎熬,但他選擇用飲食實驗與自我觀察來摸索耐受度,甚至用玉米粒觀察消化過程,自嘲是「人體實驗營養師」。
如今,他靠著飲食時間控制與復健訓練核心肌群,逐步找回生活節奏。雖然一天僅進食一餐,但他懂得如何補充足夠營養,並開始規劃運動,讓體能逐步回升。他強調:「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別人覺得你是病人,自己也要把自己當成健康人。」九月九日,門諾醫院成立「腸腸久久大腸癌病友會」,寓意透過癌症中心的陪伴與分享,期盼病友們能獲得力量,攜手長長久久,走得更穩、更遠。
癌症中心主任林斈府在會中指出,讓患者知道「你不是孤單一人」,每一次聚會都是相互扶持、交換真實經驗的契機。「病痛的路很孤單,但我們希望大家能看見前面有人走過,自己也能走得更安穩。」
一般外科主治醫師伍哲遜也提醒,大腸癌是台灣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但治癒率也相對高,「越早診斷、越早治療,就能越少痛苦。」他分享,現今腹腔鏡與單孔內視鏡手術大幅縮小傷口、減少出血,復原更快,並強調醫病之間的信任與團隊合作,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他也不忘提醒術後常見的困擾,例如頻繁排便、肛門口疼痛或造口照護,這些都需要病人和醫療團隊緊密合作。「外科醫師的責任是把腫瘤切乾淨,但要讓病人回到原本的生活樣貌,還需要營養師、復健師、個管師一路陪伴。」伍醫師強調,病人的心情與態度更是恢復的重要關鍵,「心情好,免疫力就會跟著上來。」營養師林雅婷也在會中補充,大腸癌患者術後常見腹瀉與頻繁排便,應藉由低油、低渣飲食及充足水分加以調整,必要時輔以藥物,並透過運動與復健幫助腸道功能恢復。
「飲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要了解自己身體的耐受度。」林雅婷指出,不少患者會因害怕復發而嚴格忌口,但其實均衡飲食更重要,建議病友在專業建議下循序漸進,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
郭澤瑋最後以「與癌共存」總結,鼓勵病友勇敢面對疾病,把它當成生命的老師。「生病是身體告訴你,某些生活習慣需要改變了。當你懂得和它對話,人生會反而更清晰。」他也提醒病友:「當你把注意力轉去幫助別人時,你會發現得到的回饋比想像中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