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新陳代謝

許多人有「飯後嗜睡」的現象,不以為意,但醫師張家銘表示,其實,這是常被輕忽的糖尿病早期警訊,一篇今年新發表的文章指出,糖尿病,其實從細胞能量,也就是粒線體,當「粒線體功能失調、活性氧暴增、血糖代謝異常」這三大核心,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人體表現出來的「容易累、容易脹、容易煩」,因此飯後睏倦,早就是一種警訊。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有些人的空腹血糖值正常,但經常一吃完飯就想睡、人懶洋洋的,或是體力漸差,2025年發表在《Biomolecules and Biomedicine》的一篇綜論文章說明了這現象:糖尿病,其實從細胞能量出問題就已經開始了。粒線體壞了 身體燃燒能量的效率變差

張家銘表示,粒線體是細胞裡的發電機,正常時能讓人產生能量,支持大腦、肌肉、心臟等器官正常運動。當人長期處於高糖、慢性發炎等環境時,粒線體會漸漸失去活力。

研究發現,粒線體會失去原本的融合修補機制,變得破碎、無法有效產能,且會大量製造出活性氧這種自由基,進一步損害細胞DNA與蛋白質。當粒線體能量不足與活性氧過多的時候,身體會先出現一連串「看似微小、但其實很關鍵」的生活症狀:

1. 餐後想睡、腦霧、思緒不清

2. 體力差、運動恢復慢、肌肉流失快

3. 容易便秘、腹脹、排便氣味改變

4. 傷口癒合變慢、皮膚乾癢、免疫力變差

5. 視力容易模糊或夜間看東西吃力

6. 情緒起伏大、容易焦躁或憂鬱

張家銘建議,民眾可採取下列方式給粒線體修復的時間:

1. 限制熱量或是輕斷食(每天有12小時不進食)。讓細胞有時間回收損壞粒線體,進行粒線體自噬。

2. 動起來但不要過度每天15分鐘快走、爬樓梯、原地踏步,只要讓身體溫度上升,就能啟動粒線體生合成、活化代謝酵素。

3. 餐後散步幫助穩血糖,也幫助降低活性

粒線體會在血糖快速上升時產生大量活性氧。因此,飯後慢走15分鐘,就像幫忙「關掉工廠裡過熱的馬達」,避免代謝過載。

4. 挑對營養,補對方向

可以補充輔酶Q10、維生素B群、綠茶多酚、藍莓、深綠蔬菜 - 天然抗氧化來源

5. 充足睡眠。


糖尿病是以持續性高血糖為特點的代謝性疾病,也是台灣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就有網友好奇,為何日本人三餐都吃白飯,卻不會得糖尿病?對此,醫師蒼藍鴿(吳其穎)列出2大關鍵,表示其實日本受到飲食西化的影響,糖尿病盛行率漸增,只不過放眼全世界依然是「中等偏低」的程度。

蒼藍鴿今(21)日在Threads上發文,指出有網友提問「日本人三餐吃白飯,為何不會得糖尿病?」他說明,其實說日本人「不會」得糖尿病有點誇大,因為日本近年來受到飲食西化影響,糖尿病的盛行率已逐漸漸增。

蒼藍鴿說明,日本人主要吃白飯,並非滷肉飯、炒飯、豬油拌飯這類高油脂食物,且他們大量走路通勤,血糖相對更穩定,肌肉功能也較佳。蒼藍鴿表示,二型糖尿病主要原因是熱量過剩導致腰圍變粗,而熱量過剩主要是糖及外食脂肪過多,脂肪又常常跟碳水主食混在一起,這也導致好碳水被汙名化。

最後,蒼藍鴿列出「糖尿病防治4要點」提醒,對於血糖偏高甚至糖尿病者,「飯後不要坐著」是根本且有效的方式,例如可以外出散步、原地踏步、甚至速度較慢的超慢跑等,只要飯後處於活動狀態,都能有效的控糖甚至減重。

1.健康飲食: 少糖、少油、高纖維,避免精緻澱粉。

2.規律運動: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3.健康檢查: 定期測量血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4.體態管理: 透過有經驗的醫療團隊協助減重減脂,徹底逆轉糖尿病。



50歲男星顏正國驟逝消息引起社會震驚,肺腺癌這項疾病也再度被拿出來討論。事實上,營養師呂美寶先前曾分享過期刊研究,若是飲食長期偏向高糖、高脂,恐怕會讓肺部細胞暴露在癌變風險當中,因此預防肺癌不僅要不吸菸、不吸油煙,更要吃得對。

呂美寶日前在粉專上分享,肺腺癌長期以來被視為與吸菸、空汙有關的疾病,鮮少與飲食產生直接連結。不過,根據權威期刊《Nature Metabolism》2025年3月的最新研究,結果發現飲食也可能是促進肺腺癌的幕後推手。呂美寶表示,研究團隊發現,當小鼠長期食用高糖、高脂的西方飲食,肺部會出現大量肝醣異常堆積。一般而言肝醣通常儲存在肌肉或肝臟中,研究中卻發現肝醣堆積在癌細胞當中,「是的,這些肝醣,成了癌細胞的『私房糧倉』」,讓癌細胞能夠穩定獲得能量,以及大量複製時所需的建材,還抑制了細胞內的能量警報系統(AMPK),讓癌細胞「忘記自己已經過度生長」,成了癌細胞的專屬能源、讓癌細胞源源不絕生長、擴散。

呂美寶建議,糖與白麵包、甜食、含糖飲料等精緻碳水,會快速提升血糖與胰島素反應,促進肝醣儲存及脂肪合成,長期下來可能創造出促進癌細胞存活的代謝環境。因此,規律的運動習慣相當重要,運動能夠讓身體將肝醣儲存在肌肉內並消耗掉。但無論是癌症患者或一般人,即便有運動習慣,也都不建議肆無忌憚吃精緻澱粉、喝含糖飲料,否則可能養出「發炎體質」,同樣會增加幫助癌細胞生長的可能性。

呂美寶建議,最大的重點並非完全不吃碳水,而是要吃對碳水,並營養均衡、適中,也要避免身體過度發炎,這樣能在某種程度上,斷掉癌細胞的能量供應鏈。這樣一來的話,就能活化AMPK蛋白表現,除了抑制癌細胞過度增殖,也能啟動細胞自噬(Autophagy)機制,幫助細胞維持良好功能。

呂美寶最後表示,即便不抽菸、不暴露在汙染環境,若是飲食長期偏向高糖、高脂,也可能讓肺部細胞暴露在癌變風險當中。想要預防肺腺癌,除了不吸菸、不吸油煙以外,更要吃得對。



芭樂是不少人喜歡的水果,它不只能穩定血糖和血壓,同時還是減重族群的好幫手!不過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分享,想真的達到有效降血糖、血脂的功效,那麼應該要將芭樂「削皮後再吃」,但反觀「蘋果」則是相反。 芭樂削皮後可降血糖 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於臉書粉專發文寫到,「番石榴(芭樂)需要削皮再吃才能有意義的降低血糖,這是根據一個比較前瞻削皮與不削皮的人體對比研究」。

該研究納入45名健康的MBBS學生,隨機進入A、B、C三組,其中A組為食用400克帶皮的成熟番石榴,B組是不帶果皮的400克成熟番石榴,C組為對照。結果顯示,A組的確實體重指數和血壓降低,但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皆增加,不過B組效果驚人,不只體重、血壓下降,「空腹血糖、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都下降。

蘋果應帶皮吃效果佳 江守山提醒,雖然芭樂應削皮再吃比較好,但蘋果則是相反!未削皮的蘋果對血糖控制效果反而比較好,至於有人擔心蘋果皮上的蠟是否可以吃,江守山表示「食用級的蠟是可以吃的」,民眾無須擔心。


 血糖失控是一種嚴重的健康風險,特別是對糖尿病友來說。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運動、飲食控制以及定期監測血糖是防止血糖失控的關鍵。了解如何應對高血糖與低血糖的情況,能有效避免潛在的併發症,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控制,首重於每日飲食攝取熱量的管制,再來就是選擇攝取低升糖指數的食物。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台灣的糖尿病人數逐年增加,粗估現行台灣糖尿病的盛行率已超過11%,罹病人數超過230萬人。而糖尿病依其成因可以分為四大類型。分別為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它原因如部分病友,因切除胰臟或使用特殊藥物,所引起的血糖升高,事實上超過九成的糖尿病友為第二型糖尿病,成因及表現更需要特別注意。」

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教授王治元:「在糖尿病跟準糖尿病,也就糖病前期的病人當中,食物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所謂的危險食物呢,就是好像吃多了以後血糖容易有大起伏。在現代糖尿病的營養概念裡面是食物,其實沒有什麼好壞,大家都可以吃,不過份量會差很多,所以舉個例子,一塊蛋糕跟一碗白米飯,一個可以吃得很高興,一個吃得很飽,那你要選擇什麼食物就很重要。」臺北榮總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副教授林亮羽:「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控制,首重於每日飲食攝取熱量的管制,再來就是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使用。舉例來說,澱粉類的攝取,我們就可以用地瓜或者是糙米來取代白米,再來就是增加我們食物中的纖維的攝取量,例如說可以增加葉菜類的攝取。」

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鄭凱比:「胰島素是胰臟分泌出來能夠降低血糖的荷爾蒙。而什麼是胰島素阻抗呢?簡單來說,就是胰島素降低血糖的能力變差了、產生阻抗了。舉例來說,胰臟分泌一定數量的胰島素,以前可能可以降低20單位的血糖值。」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若你是糖尿病友,血糖控制首重於穩定的飲食,若您沒有糖尿病,根據芬蘭糖尿病預防研究經驗,體重下降5%,每日飲食中的脂肪,飽和脂肪酸的減量,每日運動超過150分鐘,最有效的就是體重下降5%,就可以讓血糖控制趨於穩定。」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副教授王威傑:「很多民眾會以為體重下降是因為減重成功,然而如果不是刻意的控制飲食,民眾正常的進食,卻持續有飢餓感,體重還有下降,就應該要提高警覺。」

台北秀傳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邱勝博:「糖尿病患者特別要注意就是藥物的使用,我們要那個規律的使用藥物,依照醫生的指示,然後呢適當的監測血糖,然後讓醫生可以來適當的調整,這個藥物的劑量。其它方面包含了壓力的,這個控制生活習慣的這個調整,然後定時定量的飲食,這些都是對於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很有幫助。」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糖尿病的皮膚病變,大約會發生在50%到60%的糖尿病病人身上。主要的表現是會皮膚乾燥、皮膚變薄或是缺乏彈性。另外周邊的血液循環會變得不好,也會有神經病變,也容易有黴菌感染的機率增加,像是常見的股癬、體癬或是像灰指甲、香港腳。」

成大醫院皮膚部部主任楊朝鈞:「糖尿病病人因為皮膚的脂質容易缺失,皮膚保濕度足夠的話,自然就比較不容易出現,有皮膚的瘙癢感,糖尿病造成的皮膚搔癢,是一個很常見的原因之一,所以保濕是其中照護,很重要的一環。」

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教授王治元:「糖尿病的病人在皮膚可以常常看到一種很特殊的皮膚炎,那中文叫穿通性的皮膚症,這些病呢可能在皮膚上,看起來像一個一個整塊一樣,在背部的頸部上比較多一點點。是不是代表血糖控制不好,有時候是不一定,有時候血糖控制是不錯的,但是還是會發生這樣的情形。」

醫師提醒,糖尿病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隨著病情的進展,典型的症狀像是多喝、多尿、體重減輕會逐漸出現,民眾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避免病情惡化!


代謝變差並非中年人專利,營養師指出,人體25歲後基礎代謝率就會開始下降,除了年齡因素外,生活壓力大、狂點外食、手搖飲、久坐等NG行為,都可能讓代謝力下滑,若置之不理,可能埋下健康未爆彈。

 營養師林世航表示,新陳代謝主要幫助身體獲取能量、維持生理機能與活動。不過,代謝能力會隨著年齡遞減,18到25歲是人體基礎代謝率最高效的時期,自25歲後開始下降,每十年約下降5到10%。

 當身體代謝力下降,卻未改變飲食或維持運動習慣,多餘的熱量將形成脂肪堆積在內臟,進一步演變為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其他常見症狀還包括疲勞嗜睡、皮膚乾燥、手腳冰冷及便祕。 林世航表示,NG生活行為都在悄悄削弱代謝力,包括不少人把吃苦當吃補,要小心壓力賀爾蒙爆表。研究指出,壓力賀爾蒙(皮質醇)會降低身體新陳代謝,加劇疲勞感,或導致情緒低落與睡眠障礙。

 老是外食、喝手搖飲,難免有高油、高鹽菜色,茶飲加上高糖的配料,高油、高鹽、高糖飲食容易造成血糖波動,研究指出血糖波動將造成胰島素阻抗,導致脂肪堆積。

 另外,上班族不僅每天坐在電腦螢幕前,還可能有長時間的會議,甚至還有長途通勤,因久坐導致活動量減少,身體消耗能量的速度也減慢,不僅體重增加,也會影響血糖和脂質的代謝力。

 面對代謝變差,林世航建議減少高油鹽糖飲食,同時可補充益生菌、微量礦物質等,幫助醣類代謝,穩定血糖、控制體重。開啟身體代謝大門不應只靠吃對營養,也要維持運動習慣,若生活忙碌無法抽時間到健身房,可改爬樓梯上下樓、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提前一站下車,增加步行量。


代謝科醫師陳潔雯表示,健康不是健檢報告「沒有紅字」,而是「狀態穩定」,像是醒來時精神飽滿,吃完飯不會忽然昏昏欲睡,這些感受才是日常健康的「真相」。

陳潔雯在臉書說,為什麼檢查報告沒有紅字,卻不代表你真的健康?「我的檢查報告都很正常啊,為什麼我還是覺得累?」這也是她常聽到的一句話,很多人會把「沒有紅字」當成「代表健康」,但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陳潔雯指出,檢查數字其實是「落後指標」,體檢數字很重要,因為它能幫我們看到已經發生的問題,例如:

1、血糖升高→通常是高血糖狀態已經發展一段時間。

2、肝指數異常→通常代表脂肪肝或發炎已經存在3、膽固醇飆高→動脈硬化可能早就默默在進行。

陳潔雯表示,換句話說,當數字「紅字化」時,身體其實早已累積多年負擔;真正的「領先指標」是身體的訊號,在紅字出現之前,身體往往早就發出過很多訊號:

1、吃完飯總是昏昏欲睡。

2、睡再多還是覺得累。

3、容易焦躁、專注力下降。

4、明明沒有變胖,但腰圍卻慢慢加大。

陳潔雯提到,這些看似「小事」,其實就是代謝與荷爾蒙平衡的警訊,如果我們只等待檢查報告的紅字,等於是忽略了身體最即時的提醒。

陳潔雯提醒,健康不是「沒有紅字」,而是「狀態穩定」,真正的健康不只是數字漂亮,而是你能感覺到:

1、醒來的時候精神飽滿。

2、吃完飯後精力平穩,不會忽然昏昏欲睡。

3、遇到壓力時能調整,不會立刻失眠。

4、身體在日常活動中是輕盈而有力的。

這些感受才是日常健康的「真相」。

陳潔雯說,檢查報告是必要的,但它只是一種「照片」——拍下當下的結果;真正能預防問題的,是我們日常對身體訊號的敏銳度,所以下次拿到「沒有紅字」的報告時,不妨也問自己,「我的身體,真的有在舒服運作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