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醫學正當道,精準醫學專家曾嶔元醫師表示,要人一生不生病、不罹癌,或許不容易做到,但預防醫學可以將傷害降到最小。預防疾病的方法包括:預防接觸、改變行為、增強抵抗力、基因諮詢、公共衛生干預和宣傳、立法和執法和醫療支持等。
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在「生物醫學雜誌」中表示,疾病會直接影響個人和家庭。影響還會延伸到社會、醫療系統和經濟層面。在社會方面,疾病的高發生率可能使當地醫療系統承受壓力,導致醫療服務需求增加和潛在的資源短缺。患有慢性或傳染性疾病的個人可能面臨污名化或歧視,導致社會隔離和減少參與社區活動。傳染病爆發可能對公共衛生產生廣泛影響,影響社區衛生政策。在經濟方面,治療疾病的財務負擔可能相當大,導致個人、家庭和政府的醫療成本上升。疾病可能導致工作缺勤、生產力下降和過早死亡,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慢性疾病常常導致長期殘疾,進一步影響經濟貢獻。高疾病發病率可能影響保險費率和公共衛生政策,導致醫療保健計劃的資金和資源分配發生變化。雖然疾病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是疾病的處置不外乎治療與預防。兩者的重要性可能取決於各種因素,包括疾病類型、流行程度、醫療保健環境和個人情況。理想情況下,強調預防同時在必要時提供有效治療的平衡方法可以為個人和群體帶來最佳的健康結果。預防通常被視為改善公共衛生、降低醫療保健成本和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策略。一般而言,預防疾病可以通過減少疾病、殘疾和慢性病負擔來提高生活品質。採取健康生活方式和預防措施的個人可能比僅依賴生病後治療的人享有更好的整體健康和長壽。預防措施可以帶來重大的公共衛生效益,尤其是通過減少傳染病的傳播。這對社區健康產生連鎖反應,減輕醫療保健系統的整體負擔,改善人口健康結果。疾病可以通過各種策略來預防,這些策略著重於減少風險因素、促進健康行為和實施公共衛生措施。
預防疾病的方法包括:1預防接觸:減少或消除可能導致疾病或傷害的危險因素接觸。例如實施政策以減少環境和工作場所中有害物質 (如污染物、化學品和過敏原) 的接觸,可以預防與環境因素相關的疾病。確保清潔的水和空氣,以預防由污染或污染物引起的疾病。2改變行為:鼓勵健康安全的行為以預防疾病或傷害。鼓勵生活方式改變,如戒煙可以顯著降低許多疾病的風險,譬如心臟病、糖尿病或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風險。3增強抵抗力:如果發生接觸,增強身體對疾病或傷害的抵抗力,例如實施疫苗接種。免疫接種透過刺激免疫系統識別和對抗病原體而不引起疾病本身,從而保護個人和社區免受傳染病的侵害。疫苗接種計劃對控制疫情和預防天花 (已根除)、小兒麻痺 (幾乎根除)、結核病、麻疹、流感、和肝炎等疾病至關重要。HPV疫苗接種降低由人類乳頭瘤病毒引起的子宮頸癌和其他癌症的發生率。4基因諮詢:對於某些遺傳性疾病,基因諮詢和檢測可以幫助識別高風險的個人,並為預防措施的決策提供信息。5篩查和早期檢測:改善孕婦獲得產前保健和健康教育的機會已降低早產、低出生體重和先天性疾病的發生率。定期篩查 (如乳房X光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血壓檢查) 有助於在早期階段發現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此時這些疾病更容易治療。早期干預可以顯著改善健康結果。6公共衛生干預和宣傳:社區範圍內的倡議,如改善衛生條件、獲得清潔水源和促進健康食品環境,有助於在人口層面預防疾病。獲得清潔水和更好的衛生設施已減少霍亂和腹瀉等經水傳播的疾病,特別是在低收入國家。對個人和社區進行有關健康生活方式選擇的教育,如營養、體育活動、和壓力管理,可以使人們有能力做出明智的決定,從而降低患上心臟病、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疾病的風險。7立法和執法:禁止危險產品或強制執行安全措施,如使用安全帶和安全帽以預防事故造成的傷害。嚴格執法可減少非法藥物的使用和藥物濫用造成的健康後果等。8醫療支持:對於已有疾病的個人,透過定期醫療護理、遵守處方治療和改變生活方式進行有效管理,可以預防併發症並提高生活質量。此外還需要解決心理健康問題並提供壓力管理支,以預防可能由慢性壓力、焦慮和憂鬱引起的疾病。上述每一種預防方法都有明顯的效果,因此預防措施能夠為大家所接受。雖然成果輝煌,但是能夠被明顯預防的疾病非常有限。對於常見疾病的預防,可以說幾乎是束手無策。目前被視為預防成果近乎失敗的疾病包括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這也是為什麼明明知道預防比治療更具成本效益,但是常見疾病的醫療主軸仍然放在治療上。
曾醫師也表示,常見疾病之所以難以預防,主要是因為它們是多病因的疾病。而偏偏每一個病因扮演的角色,卻只有一點點而已。所以除非我們能夠多管齊下消除大多數的病因,否則預防成效不佳。就癌症預防而言,我們都知道有不少方法有抗癌效果 (例如低碳飲食、間歇性斷食、注射高劑量維他命C、保持口腔清潔、肌力加耐力運動、維他命D合併ω-3脂肪、某些植化素、減低精神壓力)。雖然沒有任何一個方法的效果強大到足以消滅癌症,但只要是方法低廉到能輕鬆接受,而且無副作用到可以長期採用,那麼多個方法一起用,積沙成塔還是足以對抗癌症的。不幸的是,消除每一個病因都依賴耗時的醫學諮詢,以及個人努力的配合。在健保治療費用低廉的時代,這些考量顯得不切實際。
預防醫學是一個專注於主動採取措施以預防疾病、降低患病風險,並促進整體健康和福祉的醫學專科。它涵蓋了廣泛的策略,包括疫苗接種、生活方式的調整、篩檢測試和健康教育,以便在嚴重疾病發生之前識別和減輕健康風險。透過早期發現和干預,預防醫學旨在提高生活質量、降低醫療成本,並改善人口健康。這個領域整合了流行病學、公共衛生和行為科學的知識,與患者和社區合作,實施針對個人需求和風險因素量身定制的有效預防策略。基本上,預防措施必須有明顯的成效才會被採用。然而,此基本要求卻讓常見疾病的預防策略捉襟見肘,因為大多數的常見疾病都是多病因造成的,使得每項病因的預防成效占比相對變小。所以他建議對於常見疾病的預防,必須多管齊下,只要是負擔得起而且沒有副作用的方法那麼就多多益善,讓效果積少成多。
本文摘錄自生物醫學雜誌https://www.biomedicine.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