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習慣會決定巨噬細胞,讓人發炎、癌症,還是走向修復!基因醫師張家銘今(27)日表示,巨噬細胞是體內免疫萬能工,一旦發現不對勁就能立刻出手處理。不過若是長期處在晚睡、高油高糖、久坐少動、情緒壓力大的生活型態,身體的巨噬細胞會變得像上戰場一樣緊繃,因此透過生活方式,就能巨噬細胞站到修復那一邊。
張家銘在臉書指出,巨噬細胞(macrophage)是我們體內的免疫萬能工,平常像清道夫一樣巡邏全身,負責吞噬細菌、病毒、壞死細胞等「垃圾」,一旦發現不對勁,立刻出手處理。更厲害的是,它也有能力辨識並攻擊癌細胞,釋放毒性分子把癌細胞打破、清除,是身體抵抗腫瘤的第一線戰士之一。只要身體環境對,它不只是保全,更是掃蕩部隊。家銘透露,這些細胞,不是只在感冒或感染時才動起來,它們每天、每分每秒都在觀察我們的作息、飲食、壓力狀況、甚至情緒反應。然後做一件非常關鍵的事:決定要保護我們,還是反過來讓身體陷入發炎、老化、甚至疾病。我們生活方式,會讓巨噬細胞走向三條不同的路:促發炎(M1型)、促修復(M2型)或幫倒忙(像癌症相關的TAM型)。
吃得亂、睡得少、壓力大?就是在讓身體啟動「發炎模式」
改變生活習慣,巨噬細胞也會跟著站到修復那一邊
張家銘建議,每天早點睡、改喝無糖茶取代含糖飲、每週規律運動、吃進更多膳食纖維、好油(像Omega-3)、發酵食物,巨噬細胞會轉變成M2型修復狀態,分泌像IL-10、TGF-β這類的抗發炎因子,幫助修補血管、平衡免疫、甚至促進神經修復。這時我們會發現自己變得比較有精神、情緒更穩、較不容易發炎或感冒,就連皮膚、頭髮的狀態也跟著變好。
不只是發炎與修復,連癌細胞都會利用巨噬細胞張家銘指出,在腫瘤的微環境中,有一種叫TAM(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亞型,會被腫瘤「收買」,幫它蓋血管、壓制免疫,還會幫它躲過免疫系統的追殺。當我們的生活長期讓免疫系統陷入混亂,巨噬細胞也可能成為腫瘤的共犯。目前已有多種研究指出,像乳癌、肺癌、胰臟癌的惡化都與這些被「極化」的巨噬細胞有關。
張家銘說明,如果我們能透過生活方式、甚至治療策略,把它們重新導回「對的方向」,就有機會讓免疫系統重新回到主場。因此別忽略你的腸道、睡眠與情緒,它們是巨噬細胞的導航儀。最新研究還發現,巨噬細胞的方向盤,其實不只看飲食,還深受以下因素影響:
1、腸道菌相:腸道菌產出的短鏈脂肪酸能調節免疫平衡。吃得越天然,菌相越穩,巨噬細胞越冷靜。
2、睡眠品質:睡不好會讓巨噬細胞更偏向發炎型,甚至影響大腦功能與記憶。
3、情緒與壓力:長期焦慮、憂鬱、過度緊張,會讓免疫系統誤判訊號,導致身體無謂地開火,攻擊自己。
張家銘強調,想讓身體成為更好的療癒空間,不是改變一切,而是從下一餐、下一次早睡、下一次深呼吸開始。因為,真正的醫學不只是治病,而是讓身體站在我們這一邊。
看似抽象,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話題:當生活缺乏意義感時,身體竟然可能更容易發炎。這不是科幻小說,這是來自醫學研究的真實發現。根據研究,缺乏人生目標或意義,可能會悄悄地引發體內的發炎反應,增加心臟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的風險。成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張維紘表示缺乏意義感?簡單地說,就是生活覺得空虛、沒有目標或方向感。或你曾經經歷過的工作倦怠、退休後的迷失等,或甚至是日常的瑣事,讓你覺得生活過得沒有勁。醫學上,這些心理狀態會觸發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的過度分泌。皮質醇是身體的警報系統,短期內幫助我們應對壓力,但長期的高漲就會擾亂免疫系統。其實我們的心理健康以及身體健康是密不可分的。當我們的人體長期處在一個壓力之下,合併有像焦慮、憂鬱,或者是失眠的困擾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呢 會啟動所謂的壓力反應系統,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張夢涵指出它會分泌我們所謂的壓力荷爾蒙,也就是皮質醇的部分,那我們身體如果處在高濃度的皮質醇之下,有可能會抑制我們的免疫系統,造成我們容易感到疲累,容易感冒生病等等。在社會上的壓力無所不在,連日常生活中繳費,也是一個壓力源! 陽明交大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劉宛瑜進一步說明,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你得先覺察,那接著是調適,接著是宣洩,那某一個部分是你得覺察的事情,還有做到的事情就是什麼呢?就是減少追求完美,這是什麼意思呢?每次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不夠好、不夠強、不到100分,通常在追求這樣完美的時候,其實就是會有壓力了,那也會讓自己的身心裡是不舒服的。研究指出 如果單純只是追求享樂而缺乏生活意義的人,雖然他在情緒上可能會感到愉快,可是呢他的身體卻會出現與那些長期處在一個逆境,或困難的當中的這些人的基因表現會類似,彰化秀傳醫院家醫科主任 李育慶表示這一類人,他會讓自己的身體,可能誤以為自己正處在一個比較有高度壓力,或者是有威脅的環境當中,那會導致一種慢性發炎的一個情況風險會提升。
臺北榮總感染管制中心主任 林邑璁教授從感染角度表示,發炎它是一個表現,感染是一個常造成發炎的一個原因,但是感染造成的發炎通常是一個比較急性的一個發炎。所以你身體會因為這個發炎反應,有相當多的不舒服,可能發高燒,然後發了發抖這些狀況啊,所以是這種感染造成的發炎,通常都是要立刻做處理的。當發炎反應持續上升的時候,就會對身體造成損害。除了大腦的反應之外,其實發炎反應,長期也會影響到身體各個器官,如心血管疾病;在長期的發炎反應下,會增加15%的致死風險。糖尿病的控制也會因為長期的慢性發炎,而導致血糖的控制不佳。
壓力反應及生活這些相關的因子,都有可能在發炎反應的持續刺激之下,導致疾病的發生。成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張維紘表示如果用這樣的方式來思考,在我們的臨床上,如何讓所謂的無意義感所導致的這些相關發炎能夠得到控制呢?規律的生活、適當的紓壓、好好地安排自己相關釋放壓力的活動,這些都是非常好、能夠降低發炎反應的 所謂的非藥物治療。
科學家做一個研究,他們發現只有單純享樂型快樂的這種人, 彰化秀傳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曾展緯表示雖然說他們也很快樂 可是他們身體裡面發炎的一個趨勢,反而比較類似一個慢性的壓力狀態啊,相對呢 如果有意義感的這群人呢,他身體的發炎狀態就會相對少很多。長期壓力之下,合併焦慮、憂鬱的狀況呢,也可能影響自律神經系統。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張夢涵進一步說明,造成腸胃道的症狀,像是容易反胃啊 噁心、肚子痛,或者是拉肚子等等,所以在臨床上,我們有時候會看到一些找不到原因的疼痛,或者是腸胃道症狀,這時候我們其實就要想到,有可能是情緒壓力所造成。
醫師提醒如果因為身體疾患,或是憂鬱相關心理疾病,所產生慢性無意義感,而導致身體發炎,建議透過專業的醫療尋求協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