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長壽者臉譜

 來自日本的高齡廚師小林勝(小林まさる)92歲了仍在工作,不時可在分享健康知識的節目、書籍中看到他的身影。日前他分享自己的長壽秘訣,除了不喝酒、養成健康嗜好外,他每天都必吃蔬菜、優格、蛋白質,並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此外,走7000步也是他的每日工作,他都會走30分鐘到超市買菜、走20分鐘到車站搭車,過程中也會順便記車牌鍛鍊腦袋。

從礦工到長壽專家 日本廚師小林勝逆轉人生

綜合日媒報導,日本名廚小林勝出生於1933年,20歲時他在煤礦場工作,生活十分艱苦「我以前經常搬運東西,來回跑很多趟。也許這就是我的腿現在還這麼有力的原因吧。」由於礦業工作繁重,他時常飲酒,40歲便肝臟受損,讓他決定要打理健康人生。小林勝發現兒子的妻子小林雅美(小林まさみ)很會做料理,便提議當她的烹飪助手,從切菜、煮飯、洗碗等等做起「忙碌的時候,將近10個小時我幾乎沒有時間坐下來休息」。小林勝70歲時小林雅美出了料理書籍,身為老年助手的名氣漸漸高漲,到了78歲,小林勝正式以烹飪專家的身份出道,至今仍活躍於健康節目上,本人也出書了。

吃得均衡兼控制飲食 優格、蛋白質與蔬菜必備

如今小林勝已92歲,仍能長時間站立工作,近期他向媒體分享自己高齡還能持續有精力的秘訣,他每天早上7點起來,早餐都要吃飽,菜色從白飯、味噌湯、魚等都有,菜色雖會換,但蔬菜、原味優格是必備「我早餐通常吃兩湯匙優格,並盡量保持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和蔬菜,儘管我不喜歡吃蔬菜。」

小林勝透露,過去的他很愛吃拉麵,三碗輕輕鬆鬆就能吃下,但8年前被診斷出糖尿病前期後,不得不減少碳水化合物、調味料的量。小林勝的餐點份量雖多,但白飯占比較少,會以「很多蔬菜和肉類」作為配菜;在調味方面,「以前喜歡味道濃郁的食物,但現在我會注意用量」例如加鹽,小林勝是在料理完後再撒鹽,既可以嘗到鹹味又不會加太多。

走路、伸展、泡澡、戒酒 嗜好再讓生活更充實

除了飲食,小林勝的生活習慣也是他長壽的秘訣之一,走30分鐘到超市買菜、外出遛狗、從家裡走20分鐘到車站通勤,是他每天必做的運動「我每天走7000步,即使下雨也不例外。」走路時會順便鍛鍊頭腦,如記下車牌數字、回想友人間的事等。晚上回家,他都會花時間按摩放鬆、伸展筋骨,最後泡澡緩解疲勞,強調「身體痠痛別拖到明天再處理」。

此外,過去小林勝飲酒導致肝受損、高血壓,曾習慣工作完小酌一杯的他,如今已經戒酒多年,並找到更健康的嗜好;他62歲開始自學木雕,喝酒也改為手沖咖啡,有時上節目也會分享給大家,劇組人員很喜歡,「這很有趣,因為你可以全心投入其中,擁有一個愛好會讓生活更加充實。」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抗癌勝負往往不在手術而在康復期

 許多癌友完成手術與化療後,以為戰爭結束,但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在臉書分享,根據他超過30年第一線觀察,抗癌勝負往往不在手術,而在康復期;據統計,約4成復發案例與生活細節有關,不少患者誤踩陷阱如太早鬆懈、運動過度或不運動等,要注意手術成功只是上半場,守住康復期的下半場才是關鍵。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繼鼎在臉書指出,許多病人手術、化療完成後,在康復期鬆懈而失守,例如有人錯過回診,有人過度追求快速恢復,或採用偏方,最終導致復發。

廖繼鼎並整理出康復期常見5大陷阱,強調癌症的挑戰不是治療本身,而是如何長期維持穩定:●假性安全期。手術只是切除已發現的腫瘤,體內仍可能潛伏癌細胞,一旦免疫力下降或荷爾蒙變化便可能再度擴散,故即使沒有不適也不能鬆懈,必須持續追蹤、按時檢查。

●亂補保健品。部分病人為加快恢復而服用多種補品,反而造成肝功能異常,其實某些草本、保健食品缺乏臨床證據,甚至可能干擾化療藥物代謝,提醒若來源不明,寧可不吃。

●運動過頭或完全不動。康復期不可急於求成,依據國際指引,癌友每周宜進行約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走、瑜伽、伸展或輕量訓練,唯有適度的運動才可助身體穩定修復。

●情緒封閉。許多病人不想讓家人擔心而選擇沉默,但焦慮、失眠與孤獨感都會削弱免疫功能,因此康復期應持續和家人或朋友溝通,讓情緒被看見、理解。

●迷信新療法。部分患者誤信偏方或坊間宣稱的先進療法,擅自中斷化療或更換藥物,延誤黃金治療時機;此外,免疫治療雖為近年重大突破,但並非所有癌症都適用,仍需依基因、腫瘤特性評估。

廖繼鼎強調,能讓癌友撐過康復期的不僅是醫療,有家人陪伴,有朋友理解,加上醫師指導,方可形成「心理免疫力」,使康復不只是延長生命,更能重新學會生活。

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腸道菌群

 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開始吃天然食物、攝取營養素,但仍容易疲勞、發炎,而周邊人吃得普通,卻精神好、體質穩定。醫師張家銘對此表示,問題可能出在腸道菌不同。一篇研究指出,腸道菌群決定了吃進去的東西到底能不能真的被「轉化」成對有幫助的營養素。這些天然食物若加工正確,就能被人體吸收,若加工錯了,還可能變成對身體有害的東西。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2025年發表在《Cell》期刊的研究指出,腸道菌群決定了吃進去的東西能否真的被「轉化」成對有幫助的營養。人吃的植物營養素,不會直接被吸收,而是要靠腸道中的益生菌「加工」,將之變成真的有效的物質。「因此,同一個植物成分,有人喝了變抗發炎,有人喝了變毒素。」因此,關鍵差異不只是食物,而是腸道菌幫「分解」成什麼。

他表示,所以,我們不是「缺營養」,而是腸道菌群「不會轉化營養」,真正吸收到對你有用的營養,需要3個條件: 吃進對的植物成分、腸道菌有能力「解鎖」它、 它被轉換成了有益身體的分子,而不是有害的。

他表示,民眾可透過下列5招讓身體真的吃進健康。

1. 多吃原型植物食物:水果、蔬菜、豆類、堅果,這些是好菌最愛的「飼料」

2. 少吃高糖、油炸、加工食品,因為這些會壯大壞菌、餓死好菌

3. 別亂吃抗生素

4. 考慮補充「對口味」的益生菌,例如能分解柳苷或白藜蘆醇配糖體的匿形擬桿菌

5.  給好菌養分:像是菊苣纖維、寡糖、抗性澱粉。


近年來胃癌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這一現象與現代人的飲食方式息息相關。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許多年輕的胃癌患者並無家族病史,反而是因長期不規律飲食、偏好重口味、蔬果攝取不足以及依賴外送等生活習慣,導致罹癌風險逐年升高。研究還發現,經常外食的人腸胃菌群會出現「危險訊號」,例如好菌減少、壞菌增多,甚至會使腸胃菌群產生毒素。

黃軒在臉書粉專分享,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2019》的數據,2015至2019年間,全球40歲以下族群的胃癌發生率雖僅小幅提升,但上升1.39%仍具顯著性,另一項涵蓋1990至2019年的全球分析也顯示,15至39歲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的胃癌新發病例數略有增加。黃軒指出,過去認為遺傳、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罹患胃癌的主因,但在許多年輕胃癌患者身上,並沒有家族病史,也未檢測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問題出在日常生活,尤其不規律飲食、高油高鹽的重口味偏好、蔬果攝取不足及常態性外送文化,破壞腸道菌群平衡,進而引發慢性發炎,削弱胃黏膜的防禦與修復能力。

研究發現,經常外食的人腸胃菌群會出現三大「危險訊號」。首先是「好菌減少、壞菌增多」,外食多為高油、高糖、高鹽料理,其中食物裡的添加物像「壞菌的養分」,促使壞菌壯大、好菌減弱,導致胃部防禦力下降;再者是「菌群多樣性降低」,腸道菌種類越少,面對疾病時的「應變力」越弱,身體容易出現問題。最後是「產生更多毒素」,有些外食成分會促使腸胃菌群產生毒素,長期下來恐損傷胃黏膜,增加細胞變異的風險。這些變化往往在初期毫無症狀,直到身體出現明顯不適時,可能已經累積了大量傷害。


壓力荷爾蒙

 生活習慣會決定巨噬細胞,讓人發炎、癌症,還是走向修復!基因醫師張家銘今(27)日表示,巨噬細胞是體內免疫萬能工,一旦發現不對勁就能立刻出手處理。不過若是長期處在晚睡、高油高糖、久坐少動、情緒壓力大的生活型態,身體的巨噬細胞會變得像上戰場一樣緊繃,因此透過生活方式,就能巨噬細胞站到修復那一邊。

張家銘在臉書指出,巨噬細胞(macrophage)是我們體內的免疫萬能工,平常像清道夫一樣巡邏全身,負責吞噬細菌、病毒、壞死細胞等「垃圾」,一旦發現不對勁,立刻出手處理。更厲害的是,它也有能力辨識並攻擊癌細胞,釋放毒性分子把癌細胞打破、清除,是身體抵抗腫瘤的第一線戰士之一。只要身體環境對,它不只是保全,更是掃蕩部隊。家銘透露,這些細胞,不是只在感冒或感染時才動起來,它們每天、每分每秒都在觀察我們的作息、飲食、壓力狀況、甚至情緒反應。然後做一件非常關鍵的事:決定要保護我們,還是反過來讓身體陷入發炎、老化、甚至疾病。我們生活方式,會讓巨噬細胞走向三條不同的路:促發炎(M1型)、促修復(M2型)或幫倒忙(像癌症相關的TAM型)。

張家銘提到,當我們長期處在晚睡、高油高糖、久坐少動、情緒壓力大的生活型態時,身體的巨噬細胞會變得像上戰場一樣緊繃,進入M1型發炎狀態,釋放出像TNF-α、IL-1β這類的發炎因子。造成容易疲倦、注意力差,並出現關節痠痛、腸胃不適,甚至出現腦霧、焦躁、免疫下降等症狀。很多人誤以為這只是「老化」或「壓力太大」,但其實,這些都是身體在告訴我們「我正在發炎,而且是慢性發炎。」

張家銘建議,每天早點睡、改喝無糖茶取代含糖飲、每週規律運動、吃進更多膳食纖維、好油(像Omega-3)、發酵食物,巨噬細胞會轉變成M2型修復狀態,分泌像IL-10、TGF-β這類的抗發炎因子,幫助修補血管、平衡免疫、甚至促進神經修復。這時我們會發現自己變得比較有精神、情緒更穩、較不容易發炎或感冒,就連皮膚、頭髮的狀態也跟著變好。

張家銘說明,如果我們能透過生活方式、甚至治療策略,把它們重新導回「對的方向」,就有機會讓免疫系統重新回到主場。因此別忽略你的腸道、睡眠與情緒,它們是巨噬細胞的導航儀。最新研究還發現,巨噬細胞的方向盤,其實不只看飲食,還深受以下因素影響:

1、腸道菌相:腸道菌產出的短鏈脂肪酸能調節免疫平衡。吃得越天然,菌相越穩,巨噬細胞越冷靜。

2、睡眠品質:睡不好會讓巨噬細胞更偏向發炎型,甚至影響大腦功能與記憶。

3、情緒與壓力:長期焦慮、憂鬱、過度緊張,會讓免疫系統誤判訊號,導致身體無謂地開火,攻擊自己。

張家銘強調,想讓身體成為更好的療癒空間,不是改變一切,而是從下一餐、下一次早睡、下一次深呼吸開始。因為,真正的醫學不只是治病,而是讓身體站在我們這一邊。



看似抽象,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話題:當生活缺乏意義感時,身體竟然可能更容易發炎。這不是科幻小說,這是來自醫學研究的真實發現。根據研究,缺乏人生目標或意義,可能會悄悄地引發體內的發炎反應,增加心臟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的風險。成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張維紘表示缺乏意義感?簡單地說,就是生活覺得空虛、沒有目標或方向感。或你曾經經歷過的工作倦怠、退休後的迷失等,或甚至是日常的瑣事,讓你覺得生活過得沒有勁。醫學上,這些心理狀態會觸發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的過度分泌。皮質醇是身體的警報系統,短期內幫助我們應對壓力,但長期的高漲就會擾亂免疫系統。其實我們的心理健康以及身體健康是密不可分的。當我們的人體長期處在一個壓力之下,合併有像焦慮、憂鬱,或者是失眠的困擾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呢 會啟動所謂的壓力反應系統,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張夢涵指出它會分泌我們所謂的壓力荷爾蒙,也就是皮質醇的部分,那我們身體如果處在高濃度的皮質醇之下,有可能會抑制我們的免疫系統,造成我們容易感到疲累,容易感冒生病等等。在社會上的壓力無所不在,連日常生活中繳費,也是一個壓力源! 陽明交大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劉宛瑜進一步說明,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你得先覺察,那接著是調適,接著是宣洩,那某一個部分是你得覺察的事情,還有做到的事情就是什麼呢?就是減少追求完美,這是什麼意思呢?每次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不夠好、不夠強、不到100分,通常在追求這樣完美的時候,其實就是會有壓力了,那也會讓自己的身心裡是不舒服的。研究指出  如果單純只是追求享樂而缺乏生活意義的人,雖然他在情緒上可能會感到愉快,可是呢他的身體卻會出現與那些長期處在一個逆境,或困難的當中的這些人的基因表現會類似,彰化秀傳醫院家醫科主任  李育慶表示這一類人,他會讓自己的身體,可能誤以為自己正處在一個比較有高度壓力,或者是有威脅的環境當中,那會導致一種慢性發炎的一個情況風險會提升。

臺北榮總感染管制中心主任 林邑璁教授從感染角度表示,發炎它是一個表現,感染是一個常造成發炎的一個原因,但是感染造成的發炎通常是一個比較急性的一個發炎。所以你身體會因為這個發炎反應,有相當多的不舒服,可能發高燒,然後發了發抖這些狀況啊,所以是這種感染造成的發炎,通常都是要立刻做處理的。當發炎反應持續上升的時候,就會對身體造成損害。除了大腦的反應之外,其實發炎反應,長期也會影響到身體各個器官,如心血管疾病;在長期的發炎反應下,會增加15%的致死風險。糖尿病的控制也會因為長期的慢性發炎,而導致血糖的控制不佳。

 

壓力反應及生活這些相關的因子,都有可能在發炎反應的持續刺激之下,導致疾病的發生。成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張維紘表示如果用這樣的方式來思考,在我們的臨床上,如何讓所謂的無意義感所導致的這些相關發炎能夠得到控制呢?規律的生活、適當的紓壓、好好地安排自己相關釋放壓力的活動,這些都是非常好、能夠降低發炎反應的 所謂的非藥物治療。

 

科學家做一個研究,他們發現只有單純享樂型快樂的這種人, 彰化秀傳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曾展緯表示雖然說他們也很快樂  可是他們身體裡面發炎的一個趨勢,反而比較類似一個慢性的壓力狀態啊,相對呢  如果有意義感的這群人呢,他身體的發炎狀態就會相對少很多。長期壓力之下,合併焦慮、憂鬱的狀況呢,也可能影響自律神經系統。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張夢涵進一步說明,造成腸胃道的症狀,像是容易反胃啊 噁心、肚子痛,或者是拉肚子等等,所以在臨床上,我們有時候會看到一些找不到原因的疼痛,或者是腸胃道症狀,這時候我們其實就要想到,有可能是情緒壓力所造成。

 

醫師提醒如果因為身體疾患,或是憂鬱相關心理疾病,所產生慢性無意義感,而導致身體發炎,建議透過專業的醫療尋求協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