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開始吃天然食物、攝取營養素,但仍容易疲勞、發炎,而周邊人吃得普通,卻精神好、體質穩定。醫師張家銘對此表示,問題可能出在腸道菌不同。一篇研究指出,腸道菌群決定了吃進去的東西到底能不能真的被「轉化」成對有幫助的營養素。這些天然食物若加工正確,就能被人體吸收,若加工錯了,還可能變成對身體有害的東西。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2025年發表在《Cell》期刊的研究指出,腸道菌群決定了吃進去的東西能否真的被「轉化」成對有幫助的營養。人吃的植物營養素,不會直接被吸收,而是要靠腸道中的益生菌「加工」,將之變成真的有效的物質。「因此,同一個植物成分,有人喝了變抗發炎,有人喝了變毒素。」因此,關鍵差異不只是食物,而是腸道菌幫「分解」成什麼。
他表示,所以,我們不是「缺營養」,而是腸道菌群「不會轉化營養」,真正吸收到對你有用的營養,需要3個條件: 吃進對的植物成分、腸道菌有能力「解鎖」它、 它被轉換成了有益身體的分子,而不是有害的。
他表示,民眾可透過下列5招讓身體真的吃進健康。
1. 多吃原型植物食物:水果、蔬菜、豆類、堅果,這些是好菌最愛的「飼料」
2. 少吃高糖、油炸、加工食品,因為這些會壯大壞菌、餓死好菌
3. 別亂吃抗生素
4. 考慮補充「對口味」的益生菌,例如能分解柳苷或白藜蘆醇配糖體的匿形擬桿菌
5. 給好菌養分:像是菊苣纖維、寡糖、抗性澱粉。
近年來胃癌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這一現象與現代人的飲食方式息息相關。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許多年輕的胃癌患者並無家族病史,反而是因長期不規律飲食、偏好重口味、蔬果攝取不足以及依賴外送等生活習慣,導致罹癌風險逐年升高。研究還發現,經常外食的人腸胃菌群會出現「危險訊號」,例如好菌減少、壞菌增多,甚至會使腸胃菌群產生毒素。
黃軒在臉書粉專分享,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2019》的數據,2015至2019年間,全球40歲以下族群的胃癌發生率雖僅小幅提升,但上升1.39%仍具顯著性,另一項涵蓋1990至2019年的全球分析也顯示,15至39歲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的胃癌新發病例數略有增加。黃軒指出,過去認為遺傳、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罹患胃癌的主因,但在許多年輕胃癌患者身上,並沒有家族病史,也未檢測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問題出在日常生活,尤其不規律飲食、高油高鹽的重口味偏好、蔬果攝取不足及常態性外送文化,破壞腸道菌群平衡,進而引發慢性發炎,削弱胃黏膜的防禦與修復能力。
研究發現,經常外食的人腸胃菌群會出現三大「危險訊號」。首先是「好菌減少、壞菌增多」,外食多為高油、高糖、高鹽料理,其中食物裡的添加物像「壞菌的養分」,促使壞菌壯大、好菌減弱,導致胃部防禦力下降;再者是「菌群多樣性降低」,腸道菌種類越少,面對疾病時的「應變力」越弱,身體容易出現問題。最後是「產生更多毒素」,有些外食成分會促使腸胃菌群產生毒素,長期下來恐損傷胃黏膜,增加細胞變異的風險。這些變化往往在初期毫無症狀,直到身體出現明顯不適時,可能已經累積了大量傷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