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癌友完成手術與化療後,以為戰爭結束,但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在臉書分享,根據他超過30年第一線觀察,抗癌勝負往往不在手術,而在康復期;據統計,約4成復發案例與生活細節有關,不少患者誤踩陷阱如太早鬆懈、運動過度或不運動等,要注意手術成功只是上半場,守住康復期的下半場才是關鍵。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繼鼎在臉書指出,許多病人手術、化療完成後,在康復期鬆懈而失守,例如有人錯過回診,有人過度追求快速恢復,或採用偏方,最終導致復發。
廖繼鼎並整理出康復期常見5大陷阱,強調癌症的挑戰不是治療本身,而是如何長期維持穩定:●假性安全期。手術只是切除已發現的腫瘤,體內仍可能潛伏癌細胞,一旦免疫力下降或荷爾蒙變化便可能再度擴散,故即使沒有不適也不能鬆懈,必須持續追蹤、按時檢查。
●亂補保健品。部分病人為加快恢復而服用多種補品,反而造成肝功能異常,其實某些草本、保健食品缺乏臨床證據,甚至可能干擾化療藥物代謝,提醒若來源不明,寧可不吃。
●運動過頭或完全不動。康復期不可急於求成,依據國際指引,癌友每周宜進行約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走、瑜伽、伸展或輕量訓練,唯有適度的運動才可助身體穩定修復。
●情緒封閉。許多病人不想讓家人擔心而選擇沉默,但焦慮、失眠與孤獨感都會削弱免疫功能,因此康復期應持續和家人或朋友溝通,讓情緒被看見、理解。
●迷信新療法。部分患者誤信偏方或坊間宣稱的先進療法,擅自中斷化療或更換藥物,延誤黃金治療時機;此外,免疫治療雖為近年重大突破,但並非所有癌症都適用,仍需依基因、腫瘤特性評估。
廖繼鼎強調,能讓癌友撐過康復期的不僅是醫療,有家人陪伴,有朋友理解,加上醫師指導,方可形成「心理免疫力」,使康復不只是延長生命,更能重新學會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