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1日 星期日

微胖才能健康長壽

最新調查顯示,年逾50歲的民眾肌少症風險達46%,且熟男族群風險比女性高。醫師表示,可試舉重物、爬樓梯檢視,加上量小腿圍,男低於34公分、女低於33公分,建議就醫評估。

台灣家庭醫學會今天舉行台灣肌少症風險調查記者會,由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黃信彰說明,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席捲下,自去年10月到今年6月間,共1322名50歲以上民眾參與,以問卷調查肌少症風險與營養補充習慣。

黃信彰告訴中央社記者,這項調查是以亞洲肌少症共識會指標當作風險評估基準,詢問民眾提舉5公斤重物、在房間走動、從椅子或床鋪起身、爬10階樓梯以及過去1年跌倒次數。

黃信彰說,上述評估項目從0到2分評分,若加總分數逾4分,就可能有肌少症,建議就醫評估。

另一項肌少症評估方式則是小腿圍。黃信彰說,小腿圍是準確的評估方式,若男性低於34公分、女性低於33公分,再加上上述評估有任一項感到有點困難,也可能有肌少症。

此外,肌少症不只威脅女性健康。民眾普遍認為男性肌肉較多,肌少症較不會找上門,但調查結果卻相反,男性風險高達51%,高於女性的43%。黃信彰說明,因男性隨年齡增長,荷爾蒙改變,會影響蛋白質吸收與肌肉生成。

黃信彰說,年過40歲後,肌肉量會以每10年約8%的速度流失,無論男女都要注意肌肉養成;若肌肉量減少,不僅生活功能退化,健康會大受影響,跌倒或失能風險增加,甚至免疫力也會下降。

避免肌少症上身,黃信彰說,在COVID-19疫情趨緩之際,建議民眾多多運動維持活動力,上健身房、舉啞鈴、毛巾操等阻力運動,更要注意飲食均衡,多攝取好吸收的蛋白質食物,都是維持肌肉量的好方法。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自五月爆發以來,許多民眾無法上健身房、出外運動得戴上口罩,運動受限,肌肉逐漸流失,肌肉量減少,免疫力隨之下滑,增加染疫風險。醫師建議,可以透過「微運動」方式,也就是輕微的肌力和有氧訓練,提升肌力,避免肌少症上身。

根據最新調查顯示,國內50歲以上的民眾,罹患肌少症風險為46%,大約每兩人就有一人有肌少症問題。

肌肉主要作為支撐人體和維持行動力之用,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指出,40歲以後,肌肉每10年以8%速度流失,70歲後則是每10年以15%速度流失。一旦肌肉量不足,會逐漸演變成「肌少症」,失能和臥床機率大增,還會增加疾病感染和死亡等風險。

黃信彰指出,根據2016年西班牙針對萬名成年人進行世代研究發現,肌肉量減少10%,免疫力會開始下降、疾病感染風險上升;肌肉量減少20%,傷口復原能力開始下降;肌肉量下降30%,會身體虛弱、無力坐起;肌肉量下降40%,則死亡風險上升,且多死於肺炎。

是否罹患肌少症?居家自我檢測2方法

如何檢測肌少症?黃信彰表示,居家可以「亞洲肌少症指標」作為肌少症風險自我評估檢測標準,或是「測量小腿圍」兩種方式進行檢測。

方法1:自我評量檢測

評估項目:提舉五公斤重物是否感到困難、在房內行走是否困難、從床或椅子上坐起是否感到困難、爬十階樓梯是否感到困難,以及過去一年跌倒次數等。

肌少症自我評估檢測

評估項目詢問內容分數
肌力

您拿起或搬動5公斤重(約兩個炒菜鍋)的物品會感到困難嗎?
沒有困難0
有一些困難1
很困難無法完成2
步行輔助

在房內行走是否困難?

沒有困難0
有一些困難1
很困難/需要使用步行工具/無法完成2
從椅子上起身

您從床或從椅子上起身會感到困難嗎?
沒有困難0
有一些困難1
很困難/沒有他人幫助時無法完成2
上臺階

您走上10個臺階會感到困難嗎?
沒有困難0
有一些困難1
很困難/沒有他人幫助時無法完成2
跌倒

過去1年中您跌倒過幾次?
沒有跌倒
1-3次
4次或以上

(判斷標準:加總分數若超過4分,可能有肌少症疑慮,必須就醫,透過X光等精密儀器測量肌肉量進行評估。)

方法2:測量小腿圍

透過測量小腿圍可評估肌肉量。測量小腿圍時,先找一張椅子坐著,讓大腿與地面平行,和小腿呈90度;放鬆腿部肌肉不緊繃,用尺量測小腿最粗的部位為準。

若男性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代表身體肌肉質量可能不足,須注意可能有肌少症。

透過測量小腿圍可評估肌肉量。<br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透過測量小腿圍可評估肌肉量。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長者食量減少,肌肉流失風險增加

許多人認為男性肌肉量較多,肌少症風險小於女性。但依據調查結果顯示,男性肌少症風險高達51%,高於女性的43%。員榮醫院醫療體系家庭醫學科醫師黎雨青表示,男性因為有睪固酮的優勢,容易練出肌肉且維持,不過,隨著年齡增長,睪固酮降低,肌肉反而流失得更快。

尤其當年紀漸長,牙口不好導致食量下降,更容易增加肌少症的風險。黎雨青說,依據民眾自覺飲食的改變進行肌肉流失風險的分析,發現適量輕度減少食量與食量沒有改變相比,肌肉流失風險從38%增至64%;若嚴重減少食量,風險更增至83%。

增加肌肉量,均衡飲食、補充蛋白質最重要

避免肌少症上身,必須增加肌肉量,不僅飲食均衡,尤其適時補充好吸收的蛋白質非常重要。黎雨青表示,除非是有肝、腎疾病的特殊族群,若要維持肌肉量,每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應達每公斤體重1公克,過了40歲後,若體態沒有嚴重變化,則繼續維持原攝取量;若肌肉開始流失,則蛋白質攝取應增加為每公斤體重1.2至1.5公克。

增肌必做2類運動 「微運動」也可補足

只要沒有任何活動,肌肉就會開始流失,因此,除了飲食外,也必須搭配運動才能維持肌肉量,進而增肌。黎雨青說,運動最好從事有氧運動,例如慢跑、游泳等,同時應搭配舉啞鈴、彈力帶等阻抗運動。

若無法上健身房運動,也可以從事「微運動」。黎雨青建議,可以爬樓梯取代電梯、捷運提早一站下車改步行,都是很好維持肌力的方式。隨著防疫解封,可從輕微的肌力和有氧訓練開始,逐步增加運動量,提升肌力。

增肌必做2類運動

有氧運動:慢跑、游泳

阻抗運動:舉啞鈴、彈力帶




年輕時為了愛美,試盡各種減肥法;中年發福、三高上身,為了健康開始減重;來到銀髮階段,沒有刻意減肥,體重卻逐漸下降,未必是好事。近年有不少研究指出,胖一點的老人比瘦老人健康長壽,偏胖不一定是壞事,過瘦的長者可能承受衰弱提早降臨。尤其在生病、手術過後,體重節節下探,要吃回一公斤才發現原來那麼難。究竟老人如何「養肉」,如何「胖得健康」? 因為愛美或是為了健康,「瘦」一直是大家追求的目標。但到了銀髮階段,有人說「老人胖一點才好」?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黃國晉表示,「老人確實胖一點比較好」,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統計數據看到老人稍微過重一些、BMI略高一些,死亡率較低;而從臨床角度來看,當發生疾病如中風、臥床時,才有本錢消耗。 BMI在18到24是標準範圍,但對老人來說,胖一點比較好。 根據國衛院一項針對1512位老人的九年追蹤研究,探討身體質量指數(BMI)與老人死亡風險呈現反J型關係,BMI小於22(正常偏瘦)、介於22至24(正常)、介於24至27(過重)與大於27組別的死亡率,分別為5.73%、4.02%、3.27%與3.69%,顯示體重最輕的老人有最高的死亡風險,過重的老人有最低的死亡風險 北榮高齡醫學中心研發推展科主任彭莉甯表示,對一般民眾而言,BMI在18到24是標準的範圍,但隨著老年人研究愈來愈多,發現這樣的標準不適合放在老年人身上。像BMI在24左右,雖然對年輕人來說是微胖,但對老年人來說反而較好,甚至可以胖一點點;但如果高於27,則要注意心血管風險會逐漸增加。 老人刻意減重,減掉的多是肌肉而非脂肪,造成肌少症。 她表示,許多人都說體重愈輕,愈能降低心血管、新陳代謝疾病等風險,但老人家如果刻意減肥,常常減掉的不是脂肪,反而是重要的肌肉。而肌肉對老人家的預後影響大,肌肉過少容易造成失能問題,如無法自如行動或是容易跌倒。 因此老人家不應刻意減肥,如果真的在意代謝疾病想要「減重」,飲食上應維持正常,以增加運動量的方式來達到體重下降的目的;如此一來,不但能瘦掉不想要的脂肪,也能改善心血管的風險。 黃國晉說,相較於BMI和體重,老人家應要更在意肌肉量的多寡。臨床上就看到病患年輕時到現在都是70公斤,年輕時肌肉量可能達24公斤,老了只剩13公斤。 透過儀器可知肌肉量多寡,在家也有工具可測量。 現在測量儀器愈來愈精密,可透過儀器得知肌肉多寡。最精準的是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或是骨密度測量儀,但需到醫院測量;現在家中或是運動中心也可使用生物電阻抗分析(BIA,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的機器,意即常聽到的Inbody機器測量,非常方便。 若以BIA測量,男生的肌肉量應該大於7(公斤/米平方)、女生應大於5.7(公斤/米平方),若低於此數值就有肌少症的風險。 而除了「量」之外,黃國晉說,肌肉的「質」也很重要。上肢可以測量握力,以慣用手量測,男性應大於28公斤、女性應大於18公斤;下肢則可測量「坐站五次可否在12秒內完成」以及「走路速度是否每秒大於一公尺」。另外,日常生活中若發現從椅子上起身吃力、雙手無法擰乾毛巾、轉不開瓶蓋,也都要特別注意。 一個月內體重下降5%、半年內掉10%,應就醫診斷。 而要維持肌肉量,老年人除適量補充肌肉生成所需的蛋白質外,也需增加阻力訓練。阻力訓練以大肌肉為主,可使用啞鈴、阻力腳踏車和彈力帶做居家訓練。另外,老年人也應增加平衡訓練以防跌倒,太極拳、單腳站都是不錯的方式。 黃國晉和彭莉甯也提醒,有些老人家沒有刻意減肥,但不由自主地變瘦,也是需要注意的問題。如果一個月內體重下降原本體重的5%、半年內掉10%,則應到家醫科或老年科別就診,判斷是否因癌症、腸胃疾病或是免疫疾病所造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下肢肌力測量法 1. 坐站五次可否在12秒內完成? 2. 走路速度是否每秒大於一公尺? ● 若無法做到,代表肌力減退。 生物電阻抗分析(BIA)測量肌肉量 男:應大於7(公斤/米平方) 女:應大於5.7(公斤/米平方) ● 若低於此數值就有肌少症的風險 肌肉量 蛋白質 肌少症 長壽 肌力訓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