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news今日新聞] 約好專訪的這天晚上,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才剛下手術台,完成運用「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技術治療的第3例病患,他一坐下就興奮地解說什麼是「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陳晉興形容就好像打造「另一個你」,只是這個人是虛擬的,看得到、摸不到,卻有助於醫師進行術前模擬、醫師與醫病溝通,大大有益處。
37歲的病患唐小姐僑居美國,因右上背部疼痛及右手臂痠麻,在美國診斷出右側胸壁頂端靠近肩關節處,有一顆直徑5.1公分的纖維樣瘤,侵犯到右側第一到第三肋骨,而腫瘤旁緊貼著通往右手的鎖骨下動、靜脈及臂神經,美國醫師評估手術非常困難,還有右手癱瘓的風險。
所幸,唐小姐回國後,在台大醫院應用「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治療下,精準切除腫瘤,且未損傷任何神經血管,術後順利恢復,不僅沒有右手癱瘓無力的後遺症,而且還能夠照常彈奏鋼琴、開車接送小孩,成為該平台成功治療的首例病患。陳晉興分享,現今X光、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等影像學檢查被廣泛應用於術前評估及病情解釋,然而這些初階影像在電腦螢幕上都是二維顯示,倘若病患病情困難複雜,對於不同專科的醫師、團隊成員,或是病患、家屬都不容易理解,即便是列印成3D模型,需要7到14個工作日,且造價昂貴,每個人需要花費約25萬元,不是每個病患都能負擔得起。因此台大醫院進行「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計畫,將病人的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影像,即時轉換為3D情境,元宇宙中就會出現一個虛擬的人體,並呈現出病灶及周圍構造組織的關聯性,還能夠進一步對不同的器官組織進行層層解析,或使用不同的視角觀察,陳晉興說,「它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數位孿生器官』,就好像製作另外一個你,只是這個人摸不到,是虛擬的,但是你看得到。」花費只需要大約3萬元,生成模型只要數小時,就能與死神拔河搶命。
至於採訪這天,陳晉興剛完成應用「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的第3例手術,他告訴記者,這名病患年僅28歲,已結婚還未生子,體內有一顆10多公分的脂肪惡性肉瘤,開刀治療死亡率很高,大約10%至20%,想透過質子治療或重粒子治療也沒辦法,該病患正是因為看到報章媒體報導台大醫院有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特別指明」要用這項技術,手術最後只花了4小時就成功完成,這也讓陳晉興更加堅信,元宇宙手術將是外科未來的趨勢。「老師很厲害,不代表學生很厲害,也不代表病人就會懂。」陳晉興說,做手術隨時都可能發生病人死亡或是醫療糾紛,醫師必須讓病患知道可能產生什麼併發症、醫師會如何做等資訊,這個模擬平台可以協助醫師解釋病情,對於跨科別的醫療團隊溝通也有幫助,讓不同領域的醫療從業人員都可以更熟悉手術流程,「可能本來我們已經90分,這樣我們就可以增加到95分的把握,甚至還可以做成教案傳承經驗。」
對於台灣元宇宙醫療的發展進程,有許多人會擔憂,部分醫事人員人力是否會被科技取代?對此,陳晉興強調:「再先進的科技也沒有辦法取代專業。」這些科技技術只是提供更多資訊輔助,就像是GPS導航,提高安全性,但如果GPS指錯路,醫師也是要自行判斷,這無法取代外科醫師的經驗能力,「AI不能取代最頂尖的醫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