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位居國人死因榜首高達42年,究竟癌症是否能夠預防?日本癌症外科醫師中山祐次郎指出,其實癌症也是「生活習慣病」的一種,從飲食、運動、抽菸、喝酒、壓力等生活習慣誘發,但同時也能事先預防,並分享6個預防癌症的方法,包括注意飲食,少鹽分、多吃蔬菜與水果,並建議戒菸,且「避免吸入他人的二手菸」。
中山祐次郎在《得了癌症怎麼辦?:從罹癌成因、療法選擇、醫病溝通到癌後生活,日本抗癌名醫寫給患者和家屬的第一本書》書中提到,癌症大多是因遺傳因子受損而引發的疾病,但「癌症也算是一種生活習慣病」,簡單來說就是日常飲食習慣和抽菸喝酒、生活壓力等,因此發病的疾病統稱。生活習慣病也包含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在內。
而中山祐次郎也分享6個現在就能立即行動,以預防癌症的做法。他坦言,自己也不能完美執行所有項目,但大家不妨從能做到的部分開始試試看,再循序加入其他項目。
預防癌症的6個方法:
1. 戒菸。
2. 避免過量飲酒。
3. 注意飲食內容(少鹽分、多吃蔬菜與水果、避免過熱)。
4. 養成運動習慣。
5. 不過胖也不過瘦。
6. 檢查是否感染肝炎等病毒。
中山祐次郎特別提到,抽菸者會高出1.5倍罹癌風險,或許沒有抽菸的人會認為「這跟我無關」。根據研究結果指出,要預防癌症,首先建議抽菸的人「戒菸」,而沒抽菸的人則是要「避免吸入他人的二手菸」。一般人認為,只有菸經過的路徑才會有罹癌風險,包括肺癌或口腔,但事實上不只這些,食道癌、胃癌、大腸癌、胰臟癌、乳癌等癌症也都與抽菸有關。
中山祐次郎表示,以身為癌症專家的立場來看,抽菸的人就是不斷吸入「癌症之源」,如同嘴上明明說不想出車禍,卻閉著眼睛闖紅燈過馬路的人一樣。有些人能夠幸運逃過一劫,但為何不打從一開始就小心,等到綠燈再過馬路呢?
另外,中山祐次坦言,外科醫師都很討厭抽菸的人,外科醫師之中,甚至有人主張「不能戒菸就延後手術,或乾脆不要幫他開刀」。但除了上述原因,抽菸還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抽菸者術後比較多痰,經常會咳嗽,由於腹部會使力,導致剛縫合的傷口更加疼痛。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和飲食息息相關,但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增加其風險。很多人睡覺不喜歡全黑,總要留盞小夜燈,或是喜歡在被窩裡滑手機。有研究指出,睡覺時如果暴露在人造光下,包括房間電燈、小夜燈或手機螢幕,都會增加導致糖尿病發病率激增。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利用1300萬小時光傳感器數據,研究個體光照暴露與二型糖尿病發病率的潛在關聯,一共納入8萬多名參與者,透過每天光照分布時間,並對這群人是否存在糖尿病進行調查,平均追蹤時間長達8年。透過該研究發現,深夜12點半到清晨6點這段時間的光照愈亮,得到二型糖尿病的機率就愈大,與夜間光照暴露較低的人對比,糖尿病罹患風險最高可提升67%。
所以夜生活頻繁者、喜歡熬夜、上夜班的族群,得到糖尿病的風險相對較高,撇除飲食和遺傳基因等影響,光照也是一個發病的重要因素。醫生提醒,良好的生活規律和健康的睡眠環境也是防範糖尿病的重要環節。
睡覺開燈還會增加肥胖風險
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研究指出,開燈或電視睡覺,體重增加的風險可能會升高。專家指出燈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進而打亂生理時鐘及飲食習慣。光線還會成為「慢性壓力源」,會擾亂在調節食物攝取發揮作用的醣皮質素等壓力荷爾蒙分泌,或者可能直接影響新陳代謝的機制。
隨著時代變遷,國人生活型態也產生巨大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往往是造成疾病的主因。根據最新110年癌症登記報告,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癌症持續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專家指出,約有5-10%的癌症來自遺傳,其餘則與生活環境、習慣與飲食息息相關。換言之,日常養成的壞習慣,正是導致癌症的最大元兇。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癌症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過程,從正常細胞演變成癌細胞,異常增生、癌前病變,再到形成可見的癌症,約需10-20年。當患者處於癌症潛伏期,只要有意識地改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運動習慣,增強抗癌免疫力,便可逆轉或阻止癌變。反之,如果長期有導致癌症的不良習慣而不自知,經年累月下來,癌細胞就會悄然而生。洪永祥分享一個案例,一名60歲婦人因吞嚥困難,食物常卡在咽喉或胸部,起初只能吃較軟或流質食物,後來連稀飯也難以吞嚥,僅能進食流體。半年內體重掉了8公斤,人顯得虛弱疲勞。經腸胃科檢查,發現是食道癌末期且已轉移,預期活不過半年。
探究這名婦人的生活習慣,她喪偶後獨居,每天坐在電視機前看一整天電視,喜歡邊看邊喝米酒,下酒菜是一些醃製醬菜和一鍋重複烹煮的鹹菜肉湯,且習慣把湯加熱到非常燙才喝。腫瘤科醫師聽了直搖頭,這麼多致癌習慣難怪會罹癌。
洪永祥指出,抽煙、喝酒、嚼檳榔是眾所周知的致癌三兄弟,但還有許多容易被忽略卻有罹癌風險的生活習慣,提醒民眾要及早戒除,避免造成遺憾。以下是十大易被忽略的致癌壞習慣:
第十名:喜歡喝會燙口的熱湯
第九名:保麗龍碗裝泡麵並用書本重壓
很多泡麵碗是用6號塑膠製成。如果用滾水沖泡麵、用鋁箔蓋上再壓厚書悶燒好幾分鐘,可能超過6號塑膠的耐熱使用範圍。動物實驗顯示,6號塑膠確實會增加罹癌風險,長期累積恐對人體產生致癌風險。建議改用陶瓷碗最安全。
第八名:喜歡吃烤焦的食物
許多人喜歡吃焦香美味的烤肉、烤麵包、焦掉的鍋貼等,但肉類燒焦會產生一級致癌物多環芳香烴,而澱粉類食物燒焦則會產生致癌物丙烯醯胺。建議烤至金黃即可,燒焦的部位不要吃,並多攝取蔬菜降低風險。
第七名:睡覺不關燈
研究顯示,比起睡眠時接觸較少光線的人,長期在光線下入睡的人,患甲狀腺癌風險增加55%,其中女性風險更高。此外,睡眠中長期暴露在人工光線下,還會增加變胖機會,而肥胖又是多種癌症的危險因子。建議入睡把燈都關掉。
第六名:經常做電腦斷層檢查
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相當於照100次胸部X光,胸部電腦斷層更是350次胸部X光的輻射量。研究發現,電腦斷層釋放的輻射,每年可能導致2.9萬美國人罹癌。建議每人一年胸部X光不要超過50次,電腦斷層則除非必要才做。
第五名:不喜歡刷牙漱口
研究發現,口腔內的細菌可能引起胰臟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其中最顯著的例子是幽門桿菌會引發胃癌或胃淋巴瘤。建議每天刷牙漱口做好口腔清潔習慣。
第四名:經常裝潢住家與買新櫥櫃
打開家中櫥櫃飄來一陣刺鼻味,小心已吸入到一級致癌物甲醛。統計顯示,有4成5年裝潢仍偵測出甲醛超標,最長需15年才能完全揮發。長時間甲醛曝露除致癌,還會導致頭暈、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問題。建議選擇通過綠建築標章的低甲醛建材,或採用原木建材與家具。
第三名:喜歡吃加工紅肉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加工肉品如培根、香腸、火腿列為一級致癌物,紅肉則列為2A級致癌物。研究指出,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品會增加18%大腸癌風險,每天食用100克紅肉則增加17%大腸癌風險。建議以魚肉、禽肉等白肉取代紅肉,並多攝取天然蔬果。
第二名:久坐
久坐是指除了睡覺,每天坐著或躺著6小時以上。綜合77項研究發現,久坐會增加罹患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風險,且會降低癌症患者存活率。建議改站著辦公,減少看電視時間,每坐30分鐘起來活動伸展。
第一名:吃太甜太鹹
研究顯示,高糖飲食會增加小鼠罹患乳腺癌風險,且癌細胞更易擴散到肺部。每週喝3杯以上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風險。此外,攝取高鹽食物與胃癌風險密切相關,尤其是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建議減少高鈉、高GI食物攝取,培養品嚐天然食物的味蕾。
洪永祥呼籲,文中提到的食道癌婦人案例,可能的致癌習慣包括久坐看電視、喝酒、吃過鹹醃製醬菜、重複加熱過鹹菜肉湯、喝燙口湯,共有5個習慣。提醒民眾,無論這些壞習慣累積多久,務必盡快戒除,以免造成遺憾。
癌症作為最難纏的病症之一,時常讓病患、醫護人員感到頭痛,而除了常見的菸、酒、檳榔以及部分不良習慣之外,腎臟科洪永祥醫師也分享,其實在睡覺的時候「長期暴露在光線之下」也會增加罹癌風險、其機率更是飆升多達55%。
洪永祥醫師在粉絲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發文提醒,從《癌症(Cancer)》期刊上的研究可以發現,僅有5至10%的癌症來自遺傳,其餘大多是後天習慣、環境所影響,其中「睡眠接觸光線」也是一大地雷,恐患甲狀腺癌。
「壞習慣是致癌的最大元兇」,洪永祥醫師引述《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表示長期在睡眠時暴露在人工光線下,患甲狀腺癌的機率會增加55%,且女性會是更加高危的族群,與此同時還有可能增加肥胖風險,體重增加比例也和光線強度成正比。
除此之外,洪永祥醫師也提醒包含「喜歡吃烤焦的食物」、「經常做電腦斷層檢查」、「不喜歡刷牙漱口」、「經常裝潢住家與買新櫥櫃」、「喜歡吃加工紅肉」、「久坐」以及「吃太甜太鹹」在內的7大致癌地雷,呼籲民眾不可輕忽。
《每日郵報》報導,南卡羅來納州的物理治療師博徹(hris Boettcher)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了幾個健康建議,
第一個就是不要「一大早就喝咖啡」,早上正是身體缺水的時候,睡了一夜,再喝咖啡的話,恐怕會讓身體更缺水,咖啡因是一種利尿劑,會導致身體失去水分。他建議在喝咖啡之前先喝大約四杯水。
第二,一起床就滑手機,博徹說,剛起床使用手機會引發壓力反應,導致體內皮質醇釋放,進而影響白天的情緒。此外,還有研究顯示,手機會降低人們對周遭環境的認知能力。
第三,用嘴巴呼吸,有部分人習慣用嘴,而非用鼻子呼吸。然而,這會導致口乾,還會增加口腔的細菌,進而引發蛀牙或感染等問題。
第四,睡前滑手機,因為手機發出的藍光會擾亂睡眠,並使大腦保持「活躍」模式。博徹建議下午5點後關閉所有設備,使用勿擾模式。
第五,早餐吃麥片,這類穀物食品通常富含精緻碳水化合物和糖,食用後會引發血糖快速飆升。博徹推薦以蛋白質和脂肪為主的早餐,而不是穀物,例如包含雞蛋、燕麥片、莓果和堅果的早餐。
第六,蛋白質攝取太少,博徹建議,以蛋白質為飲食的核心是延長飽足感和減肥的好方法。
第七,長時間坐辦公桌前,博撤說,辦公桌前待上六小時以上會增加多種併發症的風險,包括姿勢不良、體重增加和罹患慢性病的機率。如果能定時起來走動、活動筋骨,可以降低對健康的有害風險。
第八,喝氣泡飲料和果汁,這些飲料很甜很好喝,但卻沒有纖維,這種糖會直接吸收到血液中,導致血糖飆升。
第十,睡前看發亮螢幕,在床上看螢幕的另一個併發症是它們會擾亂睡眠。螢幕散發的藍光,會抑制大腦中褪黑激素的釋放,褪黑激素是讓人們入睡的荷爾蒙。博徹建議在睡前一小時使用藍光阻擋器,或乾脆關閉螢幕,以避免這種情況。
生活習慣可能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毒理學專家招名威點名生活7大壞習慣,包括食物發霉切掉就好、冰箱塞太滿、紅豆等五穀雜糧放冰箱、清洗蔬果沒用流動清水、大火爆香、做菜沒開抽油煙機及過度防曬或日照等。
招名威於臉書以食物發霉為例表示,食物一旦發霉就要丟棄,不能只是切除長黴的部位,因看起來沒有發黴的地方,也可能被黴菌污染,同時注意不要把所有食物放進冰箱,他強調冰箱不是食物的防腐劑,不要有進無出,冰箱也不宜塞太多東西,若空間密不通風,空氣無法流通,很難確保冷度,不僅會產生異味,還易孳生細菌;開封後來不及吃完的綠豆、紅豆等五穀雜糧,放進密封罐,在室內陰涼乾燥處就好,不需要放進冰箱。生活習慣可能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毒理學專家招名威點名生活7大壞習慣,包括食物發霉切掉就好、冰箱塞太滿、紅豆等五穀雜糧放冰箱、清洗蔬果沒用流動清水、大火爆香、做菜沒開抽油煙機及過度防曬或日照等。
招名威於臉書以食物發霉為例表示,食物一旦發霉就要丟棄,不能只是切除長黴的部位,因看起來沒有發黴的地方,也可能被黴菌污染,同時注意不要把所有食物放進冰箱,他強調冰箱不是食物的防腐劑,不要有進無出,冰箱也不宜塞太多東西,若空間密不通風,空氣無法流通,很難確保冷度,不僅會產生異味,還易孳生細菌;開封後來不及吃完的綠豆、紅豆等五穀雜糧,放進密封罐,在室內陰涼乾燥處就好,不需要放進冰箱。
走進夜市,香氣四溢的小吃美食讓人流連忘返,但專家提醒有「4種食物」最好少吃為妙,一不小心加速發胖、加重發炎或三高,更危險甚至有食物中毒、致癌的可能與風險,來看看讓營養師們視為地雷的小吃有哪些!
這4種夜市美食小心!營養師不碰這小吃:避癌症找上門
1.雞排、碳烤、鹹酥雞
大家都知道常吃炸物不健康,但還是擋不住其魅力,如果講究健康的話,下次還是少碰為妙,營養師陳怡錞先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說,油品經高溫烹調容易產生二級致癌物「芳香族環狀碳化羥」,所以自己逛夜市絕對不吃「炸雞排、鹹酥雞、碳烤類」!以下我們就來詳細探討一下。
首先,炸物本身熱量高、營養價值低,且油品經過油炸劣變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吃太多會在身體累積自由基,進而導致發炎、肥胖、大幅增加慢性病甚至罹癌的風險!很多碳烤類都是先炸後烤,意思一樣,熱量還更高,如果碳烤食物的灰黏附在食物上,也擔心對人體都有負面影響。還有一點,那就是這些攤販店家的用油我們無法控制,萬一這些用來油炸的油已經反覆使用、品質不佳不新鮮,可能已經有大量致癌物!建議就算要吃炸物也可以多觀察一下鍋內的油。例如營養師許育禎曾經在臉書貼文提醒,萬一「炸油出現很多泡泡、顏色很深或油變黏稠、油鍋飄出很大量的煙」就可能是回鍋油、萬年油徵兆,最好避免比較好。
2.烤香腸
同樣讓不少營養師視為地雷的還有加工肉品,例如在夜市裡總是遠遠就聞到香味的烤香腸,也曾被營養師陳怡錞列為拒絕往來戶。高溫燒烤肉類有產生致癌物質「雜環胺」的風險,此外,不管是香腸還是培根臘肉,都屬於加工肉品,其中高油脂、高鈉的特性,對於血脂血壓都有不良影響,且製造過程中因為會加入亞硝酸鹽、硝酸鹽,有導致致癌物質生成的可能性。
3.含糖手搖杯、甜湯與剉冰
吃完美食來杯清涼解渴的飲料最舒服了!但是手搖飲料多半是高糖分、高熱量,一杯下肚幾乎就快超標。根據癌症關懷基金會網站的文章,營養師柯曉彤分析,如果以每天攝取1800大卡、精緻糖攝取上限為總熱量10%來計算,一天不應超過45g的精緻糖,通常一杯常見700ml飲料點全糖就直接超標,要是加料像是珍珠、粉條,熱量和糖分都更高!
同樣的道理,吃冰涼的剉冰總會淋上甜蜜又濃郁的糖水或黑糖糖漿,但這都是滿滿的糖,加上芋圓地瓜圓、粉圓粉條、蜜紅豆大豆等配料,簡直一碗糖分炸彈下肚,這些添加糖吃太多,都會增加齲齒、肥胖、三高慢性病發生的機會!
4.衛生不佳的攤販、容易變質不新鮮的食材最後則是食安的問題了。曾有人發現夜市牛排攤販用水質混濁的水重複清洗鐵板,也有人買糖葫蘆發現水果已經發霉,雖說在夜市環境本來就沒辦法與餐廳相比,但炎炎夏季食物中毒的風險更高,可以的話最好還是多觀察衛生狀況,例如攤商有沒有戴口罩、更換手套,以及食材是否儲存妥當、生熟食是否分開放,避免交叉污染。
以夜市比較常見的小吃食材來說,海鮮可能要多注意,畢竟夜市也能吃得到像烤魷魚、蛤蜊、烤蝦子等,但海鮮如果沒冷藏,大熱天放太久就比較容易變質,還有像沙拉醬也是,可以的話多注意一下食材保鮮的設備,萬一入口時發現有不對勁的味道,可能是變質不新鮮囉!
營養師怎麼吃夜市?夜市「綠燈」小吃美味更健康
當然,夜市小吃可是台灣的特色之一!並不是不能逛夜市吃美食,以下就來看看營養師、專家們心目中比較容易過關的綠燈食物有哪些吧!
- 無糖飲料、豆花配料這樣選:像避免精緻糖分攝取過高,又想喝手搖杯,那比較簡單的方式就是選擇無糖茶飲,下次如果你習慣點全糖或半糖,試著改成微糖、甚至考慮點無糖吧!如果是豆花或剉冰,也有比較少負擔的選擇,像是配料可以從芋圓或湯圓改成仙草、愛玉、白木耳等,糖水可以請老闆不加、加少一點、或改以無糖豆漿取代糖水,盡可能降低糖分與熱量。
- 低卡、原型食物:夜市裡大小朋友都愛的地瓜球、大腸包小腸、熱狗,多半是加工食品,可以的話不如改吃鹹水雞和滷味,因為可以自己選擇多一點原型食物,像營養師李婉萍就曾推薦過鹹水雞,蛋白質可以選雞胸肉、里肌肉片,蔬菜類可以選菇類、花椰菜、高麗菜、四季豆等等,在外食的這天也盡量多補充點纖維囉!
- 少加醬料的小吃:像蚵仔煎、臭豆腐這類小吃總是會淋上很多醬料,其實都是高油、高鹽,大大增加了身體的負擔!或許下次改成點蚵仔湯或虱目魚粥取代蚵仔煎,吃關東煮時盡量就不沾醬囉!
水果富含果糖,一般擔心會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病,甚至增加罹癌風險。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多項實證研究發現,生活常見的原型水果能預防糖尿病及其併發症,有些水果更被證實有抗癌功效,蔓越莓就是最能抗癌的水果。「但市售的蔓越莓汁、蔓越莓果乾的抗癌效用大幅降低。」
江守山在「奕起聊健康」節目中解析水果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他表示,綜合多項研究發現,原型水果會降低糖化血色素,且避免胰島素阻抗,進而達到預防糖尿病的效果,且因不同種類的水果有個別不同的植化素、纖維素,除可預防大腸癌外,還可個別預防不同的癌症。他表示,水果含有纖維素,能夠降低大腸癌風險,有些水果還能抗癌,綜合多項研究可發現,水果界的抗癌前3名精品依序為「蔓越莓、萊姆及帶皮蘋果」,只要一點濃度就能抑制癌細胞;相較之下,有些水果就算吃再多,也無明顯抑制癌症細胞分裂的能力。
就蔓越莓而言,江守山強調,研究發現,新鮮或冷凍乾燥的蔓越莓,均有顯著的抗癌功效,「但市售的蔓越莓果汁或果乾的效力就很差。」原型蔓越莓的防癌功效是果汁的20倍,果乾的10倍。
近年癌症患者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跡象,過往好發在老年人身上的癌症,現在,在不到30歲的族群中見到的機會越來越高。對此,國外學者點名位列我國十大癌症之一的大腸癌與口腔癌等,並指出「兩類食物」容易使這類癌症發生機率增加逾20%。
據《紐約郵報》報導,超加工食品、加工肉品近年受到非常多關注,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的營養師兼健康資訊與推廣經理蘭伯特(Matthew Lambert)表示:「我們建議人們少吃高飽和脂肪、高糖和高鹽的加工食品。」蘭伯特解釋,這包括蛋糕、餅乾、糕點、洋芋片、含糖飲料,以及披薩、漢堡等速食。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腫瘤科醫師兼首席臨床醫師斯萬頓(Charles Swanton)教授2023年,針對超加工食品、加工肉品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上發表演說時表示,研究顯示,有時早發性大腸癌可能是由纖維攝取量低、糖分攝取量高的人體內,較常見的腸道細菌「引發」的。
斯萬頓說:「我們在一些研究中看到,某些早發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的腫瘤含有可能由這些微生物種引發的突變。」這些突變會削弱人體對抗癌前細胞的能力。
《紐約郵報》指出,最新研究報告顯示,與其他人相比,超加工食品攝取量多10%的人,罹患頭頸癌(如口腔癌、鼻咽癌等)的風險高出23%。垃圾食物飲食還會增加食道癌風險24%,而食道癌據我國衛福部資料顯示,經常登上男性好發率前十。
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將加工肉品列為「令人類致癌」物,並指出「流行病學研究有足夠證據表明,食用加工肉品會導致大腸直腸癌。」專家認為,肉類中的硝酸鹽與體內化合物結合破壞細胞,可能會增加罹癌風險。
譚敦慈在節目《健康晚點名》中表示,她的婆婆與表妹婿都是大腸癌患者,並曝光兩人發病前的飲食習慣,透露婆婆生活相當忙碌,經常煮一大鍋食物,沒吃完就會重複加熱,而節儉的公公還曾教她,若是菜酸掉可以加一點小蘇打,「煮沸了酸味會不見。」
譚敦慈透露,過去林杰樑醫生看到後該動作後嚇壞,馬上糾正加小蘇打雖然酸鹼中和能讓酸味不見,但實際上細菌依舊在裡面,「有些人在食物有點變味時,反而說要趕快吃掉,這是不OK的,食物新鮮很重要。」
譚敦慈接著提到,她的表妹婿則是20幾歲就得了大腸癌,表示對方的工作是川菜師傅,食物都偏重油重鹹,加上他喜歡吃豆腐乳,甚至會將上面的辣油拿來炒菜,但實際上她並不建議這樣吃。
譚敦慈指出,料理食物時也要盡量避免高溫烹調,建議使用烤箱、氣炸鍋時最高溫設定在120度,想要酥脆口感就拉長烹調時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