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皮膚

 

炎炎夏日許多人一出門就爆汗,回到家中最放鬆的事情之一,莫過於洗澡將黏膩汗水洗掉,不過,美國有專家就提醒,大多數人洗澡時經常忽略3個部位,提醒若沒洗乾淨恐成「細菌溫床」。

根據美國《紐約郵報》報導,維吉尼亞州家醫科醫師辛格(Jason Singh)日前在社群平台上發布影片,表示大多數人洗澡時經常忽略3部位的清潔,第一就是肚臍,並點名肚臍凹陷的人,因這類型的肚臍溫暖潮濕,不仔細清潔恐成細菌、黴菌的溫床,容易形成分泌物、產生異味甚至感染。

第二則是雙腳,辛格指出,腳底的汗腺比身體其他部位更多,平時外出時被鞋襪包裹,溫暖的環境為「細菌與真菌提供理想的棲息樂園」,此外,皮膚、指甲中的角蛋白也可能成為微生物的食物。紐約市家醫科醫師艾舍(Eric Ascher)提醒,腳趾之間的清潔相當重要,「大家往往忘記這一點,或者以為淋浴時肥皂從身體往下流到雙腳就夠了。」

最後則是耳後,辛格表示,耳朵後面會產生皮脂「這是汗水與汙垢的混合物」,若沒有仔細清潔會窩藏在耳後皮膚的皺褶與縫隙,有利細菌生長,加上頭髮也含有不少油脂,會為耳後的細菌窩提供更多養料。


9旬蔡姓老婦右手無名指突然冒出不明斑塊,原以為是濕疹,但四處看診所擦藥1年都未見改善,輾轉到北榮就醫,切片檢查發現是「鱗狀細胞原位癌」,經光動力治療清除病灶。

蔡姓老婦的兒子回想,當初只以為媽媽手指上的小潰瘍只是濕疹,沒想到竟然是皮膚癌。因年事已高,病灶位置又不適合手術,選擇接受光動力治療(photodynamic therapy),治療1次後病灶脫屑、泛紅大幅改善,第2次治療後成效良好,如今已可自己拿筷子吃飯。

另1名80歲的陳姓老翁,則是整個頭皮上布滿紅色脫屑斑塊,受其困擾多年,經切片確診為「多發性日光角化症」,經光動力治療1次療程後改善,追蹤1年半無復發跡象。收治患者的台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張綜顯今天在治療成果發表記者會中表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等皮膚上皮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而「日光角化症」則是種癌前期病變。這些病灶常以紅色或黑色脫屑斑塊為表現,導致患者常誤以為是濕疹,久治不癒才到大醫院求診。

台北榮總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李政源指出,皮膚癌癌前病變常常是多發性的,甚至可能隱藏在正常組織;經年累月的陽光曝曬,是上皮細胞癌及日光角化症最常見的危險因子,預防皮膚癌,日常防曬相當重要,頂上髮量稀少者也要記得戴帽子。

上皮細胞癌及日光角化症治療,張綜顯指出,包含手術、電燒、雷射、冷凍、化學灼燒、口服或外用藥物都是選擇,若是具局部多發性病灶,則可考慮光動力治療。

張綜顯說明,光動力治療是於患部塗抹感光劑,再經適當光線照射,使代謝後的感光劑釋放自由基,達到破壞癌細胞的目的。由於可以大面積塗抹感光劑及接受光線照射,因此光動力治療適合分布廣泛的多發性病灶,多數病灶在1到3次療程就可徹底被清除,但不適用於惡性腫瘤患者。

張綜顯說,除了治療癌症與癌症病變,光動力治療也可以有效減少皮膚細紋及色素不均,若使用適當濃度感光劑,也可用於青春痘、酒糟、菜花的治療,為患者提供不同選擇。(編輯:管中維)





身體若長出異常突起物,一定要趕緊就醫檢查。一名32歲女子私密處長出顆粒物,她個性害羞,所以不敢看醫生,自行買成藥來擦,未料不但沒好轉,皮膚潰瘍還越來越大,半年後才就醫,切片檢查發現,竟是罹患外陰癌,而且屬於第4期晚期階段,1年後就離世。

婦產科醫師鄭丞傑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一則30多年前個案,當時一名32歲人妻生性害羞,就連與丈夫行房也總是關燈,懷孕後更少接觸,直到丈夫發現,妻子經常買藥膏來擦,詢問原因才知道,妻子私密處出現潰瘍,擦藥不但沒有好,狀況還越來越嚴重,丈夫趕緊陪同就醫。

鄭丞傑接著說,當時收治的醫師一看,就驚覺不對勁,趕緊將女子轉到大醫院,她就醫時透露,原本只是一粒一粒的東西,後來破掉就逐漸擴大,之後也只是買成藥塗抹,一拖就是半年,直到被丈夫發現,就診時傷口已呈現像1塊錢銅板的大小。

鄭丞傑提到,經切片檢查後,驚覺女子罹患「外陰癌」,不過當時她已懷孕6、7個月,只能等到8個月進行剖腹產,再順便處理病灶,未料手術發現,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結及骨盆腔,而且已是第4期晚期階段,當年放射治療技術不足,患者在1年後就離世。鄭丞傑不禁感嘆,若是早點就醫,應該不至於這麼快離開。


濕疹時不時來擾人?可以檢查一下平常吃的食物!今年6月一項發表於《JAMA Dermatology》期刊的新研究指出,濕疹難以痊癒可能和鈉的攝取量有關,每多吃1克鹽,就可能增加11%濕疹風險。想從飲食改善濕疹的問題,除了避免吃到過量的鈉,還可以少吃3種容易引起溼疹的食物!

研究:每多吃一克鹽,增加11%罹患濕疹的風險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從英國生物銀行中提取約21萬人的醫療紀錄與尿液樣本,調查發現尿液中檢測到鈉含量越高、濕疹的情況越嚴重,換算下來每多攝取1克鹽,即增加11%濕疹風險,同時團隊也針對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中的1萬多人研究,結果也顯示每天多攝取到1克鈉,濕疹發作率增加22%。

學者普遍認為仍須進一步研究才能證實高鈉和濕疹的關聯,但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皮膚疾病和鹽的攝取息息相關,像是2019年於《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一項研究也表明,在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病變皮膚中,發現高於一般人30倍的鈉含量,推測可能是皮膚中累積的鈉引起發炎症狀。

濕疹反覆發作不能吃什麼?這4種食物常吃成發炎體質

既然鈉和皮膚病有關,那少吃鹽就沒問題了嗎?答案似乎沒有這麼簡單!現階段沒有研究團隊整理出皮膚疾病患者的鈉含量攝取方式,如果為了改善濕疹而「滴鹽不沾」,還可能因為鈉攝取量太少,破壞細胞內外滲透壓平衡、影響神經傳導或肌肉收縮等功能。

想利用飲食調整皮膚問題,建議先向皮膚科醫師詢問意見,而以下幾個方式也可以幫你先排除「不必要的鈉含量攝取」,同時也要注意日常中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例如雲品中醫診所的衛教文章整理出濕疹反覆發作的3大飲食禁區,除了蛋、牛奶等常見的過敏原外,像是麻油雞、蔥、薑、蒜也可能因為太刺激,加重皮膚的發炎反應!

  1. 減少不必要的鈉攝取(例如常沾醬、吃加工品、喝湯)

    • 加工食品:培根、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就連蛋糕、餅乾、麵包、零食這些吃起來不鹹的東西都可能讓你吃下過量的鈉。
    • 多餘的醬料:番茄醬、甜辣醬、美乃滋等醬料鈉含量都很高,很容易吃進不必要的鈉,外食大多在烹調的過程中已經調味或醃製過,所以醬料能不淋就不淋,或改用沾的循序漸進減量。
    • 少喝湯:外食的湯品往往會為了提升風味,加入過多的鹽巴、高湯粉或其他調味料,因此鈉含量都極高,避免攝取太多的鈉,就要控制喝湯的頻率及量。
  2. 留意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3. 辛辣剌激的食物或補品少碰

    麻油雞、十全大補湯、人參、胡椒、薑、蔥、蒜、洋蔥、濃茶、咖啡、酒。

  4. 冰涼飲品、過甜、油膩的食物忌口

    巧克力、乳酪、起司、泡菜、牛排、香腸、花生

2024年7月17日 星期三

開刀後才知的病

 女星林美秀在影視圈表現亮眼,57歲生日當天圓夢發行個人首張專輯《Lady Pum Pum》,然而壓力大加上過度操勞,結果被診斷出罹患後天血友病,日前林美秀接受《三立新聞網》專訪,表示因為身體不斷冒出大片瘀青,甚至連續出血一個多月,才發現自己凝血功能異常,對此林美秀也直言曾向老公交代過後事規劃。

林美秀坦言前陣子子宮長了東西,到婦科檢查後,結果是良性的息肉,因此開刀割除,然而手術後她卻表示自己流血流了一整個月,腳也莫名出現大片瘀青,整個人非常不舒服。當時林美秀正拍攝〈烏貓〉MV,硬著頭皮上工也讓她有些遺憾說:「我的MV應該可以更精采,偏偏發生了這個事情。」



49歲女星吳文忻(現名吳忻熹,Nathaliie),1998年參加香港小姐獲得季軍,隨後踏入演藝圈,直到2011年嫁給有「南丫島王子」之稱的金融才俊陳劍陵,婚後育有2女,之後淡出螢光幕前,將重心放在家庭上。如今她接受訪問時,突然自爆2年前罹患乳癌,且今年癌細胞不僅復發,更擴散至淋巴,讓她十分沮喪。

吳文忻接受《明報周刊》採訪時透露,2年前在美容院做淋巴按摩時,意外發現左胸有硬塊,就醫後確診為乳癌,由於當時癌細胞不大,只有2.5公分,因此崇尚自然療法的她,希望可以用更溫和的方式來對抗疾,所以只選擇動手術切除,並拒絕做醫生建議的預防性化療和電療;怎料,今年癌細胞竟復發,且發現時不僅已經是第三期,甚至還擴散到淋巴。對於癌症的復發,吳文忻坦言相當無助,且做完化療後身體總感到十分不適,會有「在家中等死」的感覺,不過她最後仍選擇積極面對,並開始注重飲食療法,也期望藉由拍攝影片分享自己的經驗,鼓勵同樣面臨挑戰的人,「這場戰鬥將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希望能夠以自己的經歷幫助他人」。

此外,她也提到,起初非常擔心家中兩個年幼的女兒的感受,但是她們以出乎意料的方式表達對她的支持,其中大女兒在她化療後,還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剃頭,更主動幫忙處理家事,如此成熟又貼心的舉動,讓她十分感動。

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心臟衰竭

 很多人都聽過心臟衰竭,其實就是心臟無法打出足夠的血液,提供給全身的需求,一般可以分為兩種,心臟功能不佳的心臟衰竭,會讓心臟的收縮力量不夠,導致打不出足夠的血量,另外一種是心臟收縮能力正常,但是無法適當的放鬆,造成沒有辦法將足夠的血量收回心臟,而形成供需不平衡。」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博士賀立婷:「心臟衰竭的症狀有水腫容易喘以及容易累,心臟功能不佳的原因,常見是心肌梗塞,或者是因為基因造成心臟擴大病變。需要服用一系列的藥物,以協助心臟功能恢復,而心臟無法放鬆造成的心臟衰竭,常見的原因就是慢性病以及老年退化,除了服用心臟藥物之外,還要治療背後的慢性病,才能阻止疾病惡化。」成大醫院副院長暨重症加護科臨床教授許志新:「心臟衰竭的原因很多樣,最常見的是心臟本身的問題所導致,包括冠狀動脈疾病、瓣膜性心臟疾病、各種不同類型心肌病變、高血壓、心律不整等。另外有些雖然不是心臟本身的問題,但長久下來也會導致心臟衰竭,例如糖尿病、高血脂、酒精、內分泌系統疾病等等。」

醫師:「心臟衰竭與冠狀動脈疾病相關,提高警覺。」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心臟衰竭人數持續上升,除了高齡化之外,過去受限醫療科技,心肌梗塞患者,往往在疾病早期就離世,近年來因為心導管技術進步,挽救許多急性重症患者。另一方面,這些救回來的重症患者,也成為心臟衰竭的高風險群。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博士李任光:「隨著時代的進步,醫療的進步,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心臟衰竭,有可能是在更年輕的時候就有可能發生,那發生的原因也不單單是只有所謂的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疾病之後才會發生。」

成大醫院副院長暨重症加護科臨床教授許志新:「一項健保大數據研究結果顯示,因心臟衰竭住院的患者,10年內成長了9倍,心臟衰竭病友出院後的,再住院率半年內更高達三至四成,要降低心衰竭的再住院率,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服藥觀念,都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有鑑於此,衛福部健保署推出『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以醫師、個管師、藥師結合營養、復健等各職類專業人員,提供病友出院後半年的後續醫療照護。」

成大醫院副院長暨重症加護科臨床教授許志新:「我們發現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改善了病友的服藥習慣、活動能力、心臟功能,也降低了再住院的比例。病友也應該持續健康生活方式,如減少鹽分攝取,避免肥胖,適度運動,戒菸,勿過度飲酒,規則服藥,當遇到水腫、呼吸喘等典型症狀時,盡速與醫療團隊聯絡。」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博士李任光:「目前我們常知道的所謂的心臟衰竭的產生,最常見的可能還是所謂的冠狀動脈的疾病,或者是產生心肌梗塞之後,造成心臟受傷造成的心臟衰竭。」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全球的心臟衰竭大概有6000萬人,台灣心臟衰竭約1%至3%左右,以3%來說超過70萬人,事實上心臟衰竭在健保署資料庫裡,有用藥超過24萬人,基本上有50萬人是潛在心臟衰竭的病人。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博士賀立婷:「如果發現自己的雙腳水腫,輕微的活動就容易喘和累,甚至晚上睡覺更喘甚至躺不平,就要到心臟科門診求診,以排除心臟衰竭的可能性。」

彰化秀傳醫院副院長陳建志:「現在介入的一個技術進步之後,可能可以讓這樣的一個年紀大的病人,可能延續他的一個生命,可是他發生心臟衰竭的機會就增加。」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博士李任光:「隨著心臟衰竭越來越嚴重,甚至有些心臟衰竭的病人,你會發現他的兩隻腳。下肢會有水腫的現象,那這也是代表心臟衰竭的症狀越來越嚴重。」

醫師提醒有高風險的人,包括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或者有冠狀動脈心臟病者,發生心臟衰竭的機會就會大幅增加,民眾應提高警覺,隨時注意身體狀況,別讓憾事發生。

2024年7月9日 星期二

十大易被忽略的致癌壞習慣

隨著時代變遷,國人生活型態也產生巨大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往往是造成疾病的主因。根據最新110年癌症登記報告,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癌症持續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專家指出,約有5-10%的癌症來自遺傳,其餘則與生活環境、習慣與飲食息息相關。換言之,日常養成的壞習慣,正是導致癌症的最大元兇。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癌症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過程,從正常細胞演變成癌細胞,異常增生、癌前病變,再到形成可見的癌症,約需10-20年。當患者處於癌症潛伏期,只要有意識地改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運動習慣,增強抗癌免疫力,便可逆轉或阻止癌變。反之,如果長期有導致癌症的不良習慣而不自知,經年累月下來,癌細胞就會悄然而生。洪永祥分享一個案例,一名60歲婦人因吞嚥困難,食物常卡在咽喉或胸部,起初只能吃較軟或流質食物,後來連稀飯也難以吞嚥,僅能進食流體。半年內體重掉了8公斤,人顯得虛弱疲勞。經腸胃科檢查,發現是食道癌末期且已轉移,預期活不過半年。

探究這名婦人的生活習慣,她喪偶後獨居,每天坐在電視機前看一整天電視,喜歡邊看邊喝米酒,下酒菜是一些醃製醬菜和一鍋重複烹煮的鹹菜肉湯,且習慣把湯加熱到非常燙才喝。腫瘤科醫師聽了直搖頭,這麼多致癌習慣難怪會罹癌。

洪永祥指出,抽煙、喝酒、嚼檳榔是眾所周知的致癌三兄弟,但還有許多容易被忽略卻有罹癌風險的生活習慣,提醒民眾要及早戒除,避免造成遺憾。以下是十大易被忽略的致癌壞習慣:

第十名:喜歡喝會燙口的熱湯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逾65度C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口腔黏膜若反覆被熱湯燙傷,在來不及修復的情況下,可能提高口腔癌與食道癌風險。建議感到會燙口的熱湯熱飲,務必再放涼一些再入口。

第九名:保麗龍碗裝泡麵並用書本重壓

很多泡麵碗是用6號塑膠製成。如果用滾水沖泡麵、用鋁箔蓋上再壓厚書悶燒好幾分鐘,可能超過6號塑膠的耐熱使用範圍。動物實驗顯示,6號塑膠確實會增加罹癌風險,長期累積恐對人體產生致癌風險。建議改用陶瓷碗最安全。

第八名:喜歡吃烤焦的食物

許多人喜歡吃焦香美味的烤肉、烤麵包、焦掉的鍋貼等,但肉類燒焦會產生一級致癌物多環芳香烴,而澱粉類食物燒焦則會產生致癌物丙烯醯胺。建議烤至金黃即可,燒焦的部位不要吃,並多攝取蔬菜降低風險。

第七名:睡覺不關燈

研究顯示,比起睡眠時接觸較少光線的人,長期在光線下入睡的人,患甲狀腺癌風險增加55%,其中女性風險更高。此外,睡眠中長期暴露在人工光線下,還會增加變胖機會,而肥胖又是多種癌症的危險因子。建議入睡把燈都關掉。

第六名:經常做電腦斷層檢查

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相當於照100次胸部X光,胸部電腦斷層更是350次胸部X光的輻射量。研究發現,電腦斷層釋放的輻射,每年可能導致2.9萬美國人罹癌。建議每人一年胸部X光不要超過50次,電腦斷層則除非必要才做。

第五名:不喜歡刷牙漱口

研究發現,口腔內的細菌可能引起胰臟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其中最顯著的例子是幽門桿菌會引發胃癌或胃淋巴瘤。建議每天刷牙漱口做好口腔清潔習慣。

第四名:經常裝潢住家與買新櫥櫃

打開家中櫥櫃飄來一陣刺鼻味,小心已吸入到一級致癌物甲醛。統計顯示,有4成5年裝潢仍偵測出甲醛超標,最長需15年才能完全揮發。長時間甲醛曝露除致癌,還會導致頭暈、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問題。建議選擇通過綠建築標章的低甲醛建材,或採用原木建材與家具。

第三名:喜歡吃加工紅肉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加工肉品如培根、香腸、火腿列為一級致癌物,紅肉則列為2A級致癌物。研究指出,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品會增加18%大腸癌風險,每天食用100克紅肉則增加17%大腸癌風險。建議以魚肉、禽肉等白肉取代紅肉,並多攝取天然蔬果。

第二名:久坐

久坐是指除了睡覺,每天坐著或躺著6小時以上。綜合77項研究發現,久坐會增加罹患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風險,且會降低癌症患者存活率。建議改站著辦公,減少看電視時間,每坐30分鐘起來活動伸展。

第一名:吃太甜太鹹

研究顯示,高糖飲食會增加小鼠罹患乳腺癌風險,且癌細胞更易擴散到肺部。每週喝3杯以上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風險。此外,攝取高鹽食物與胃癌風險密切相關,尤其是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建議減少高鈉、高GI食物攝取,培養品嚐天然食物的味蕾。

洪永祥呼籲,文中提到的食道癌婦人案例,可能的致癌習慣包括久坐看電視、喝酒、吃過鹹醃製醬菜、重複加熱過鹹菜肉湯、喝燙口湯,共有5個習慣。提醒民眾,無論這些壞習慣累積多久,務必盡快戒除,以免造成遺憾。


癌症作為最難纏的病症之一,時常讓病患、醫護人員感到頭痛,而除了常見的菸、酒、檳榔以及部分不良習慣之外,腎臟科洪永祥醫師也分享,其實在睡覺的時候「長期暴露在光線之下」也會增加罹癌風險、其機率更是飆升多達55%。

洪永祥醫師在粉絲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發文提醒,從《癌症(Cancer)》期刊上的研究可以發現,僅有5至10%的癌症來自遺傳,其餘大多是後天習慣、環境所影響,其中「睡眠接觸光線」也是一大地雷,恐患甲狀腺癌。

「壞習慣是致癌的最大元兇」,洪永祥醫師引述《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表示長期在睡眠時暴露在人工光線下,患甲狀腺癌的機率會增加55%,且女性會是更加高危的族群,與此同時還有可能增加肥胖風險,體重增加比例也和光線強度成正比。

除此之外,洪永祥醫師也提醒包含「喜歡吃烤焦的食物」、「經常做電腦斷層檢查」、「不喜歡刷牙漱口」、「經常裝潢住家與買新櫥櫃」、「喜歡吃加工紅肉」、「久坐」以及「吃太甜太鹹」在內的7大致癌地雷,呼籲民眾不可輕忽。


《每日郵報》報導,南卡羅來納州的物理治療師博徹(hris Boettcher)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了幾個健康建議,

第一個就是不要「一大早就喝咖啡」,早上正是身體缺水的時候,睡了一夜,再喝咖啡的話,恐怕會讓身體更缺水,咖啡因是一種利尿劑,會導致身體失去水分。他建議在喝咖啡之前先喝大約四杯水。

第二,一起床就滑手機,博徹說,剛起床使用手機會引發壓力反應,導致體內皮質醇釋放,進而影響白天的情緒。此外,還有研究顯示,手機會降低人們對周遭環境的認知能力。

第三,用嘴巴呼吸,有部分人習慣用嘴,而非用鼻子呼吸。然而,這會導致口乾,還會增加口腔的細菌,進而引發蛀牙或感染等問題。

第四,睡前滑手機,因為手機發出的藍光會擾亂睡眠,並使大腦保持「活躍」模式。博徹建議下午5點後關閉所有設備,使用勿擾模式。

第五,早餐吃麥片,這類穀物食品通常富含精緻碳水化合物和糖,食用後會引發血糖快速飆升。博徹推薦以蛋白質和脂肪為主的早餐,而不是穀物,例如包含雞蛋、燕麥片、莓果和堅果的早餐。

第六,蛋白質攝取太少,博徹建議,以蛋白質為飲食的核心是延長飽足感和減肥的好方法。

第七,長時間坐辦公桌前,博撤說,辦公桌前待上六小時以上會增加多種併發症的風險,包括姿勢不良、體重增加和罹患慢性病的機率。如果能定時起來走動、活動筋骨,可以降低對健康的有害風險。

第八,喝氣泡飲料和果汁,這些飲料很甜很好喝,但卻沒有纖維,這種糖會直接吸收到血液中,導致血糖飆升。

第九,晚餐時喝酒,許多人喜歡在辛苦工作一天後在晚餐時享用一杯葡萄酒或啤酒,但博徹對此提出警告,表示這會導致體重增加、焦慮,並增加罹患慢性病的風險,更有可能干擾到睡眠。博徹說,每週喝幾杯酒不會殺死人們,但如果每天都喝的話,可能會致命。

第十,睡前看發亮螢幕,在床上看螢幕的另一個併發症是它們會擾亂睡眠。螢幕散發的藍光,會抑制大腦中褪黑激素的釋放,褪黑激素是讓人們入睡的荷爾蒙。博徹建議在睡前一小時使用藍光阻擋器,或乾脆關閉螢幕,以避免這種情況。


生活習慣可能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毒理學專家招名威點名生活7大壞習慣,包括食物發霉切掉就好、冰箱塞太滿、紅豆等五穀雜糧放冰箱、清洗蔬果沒用流動清水、大火爆香、做菜沒開抽油煙機及過度防曬或日照等。

招名威於臉書以食物發霉為例表示,食物一旦發霉就要丟棄,不能只是切除長黴的部位,因看起來沒有發黴的地方,也可能被黴菌污染,同時注意不要把所有食物放進冰箱,他強調冰箱不是食物的防腐劑,不要有進無出,冰箱也不宜塞太多東西,若空間密不通風,空氣無法流通,很難確保冷度,不僅會產生異味,還易孳生細菌;開封後來不及吃完的綠豆、紅豆等五穀雜糧,放進密封罐,在室內陰涼乾燥處就好,不需要放進冰箱。生活習慣可能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毒理學專家招名威點名生活7大壞習慣,包括食物發霉切掉就好、冰箱塞太滿、紅豆等五穀雜糧放冰箱、清洗蔬果沒用流動清水、大火爆香、做菜沒開抽油煙機及過度防曬或日照等。

招名威於臉書以食物發霉為例表示,食物一旦發霉就要丟棄,不能只是切除長黴的部位,因看起來沒有發黴的地方,也可能被黴菌污染,同時注意不要把所有食物放進冰箱,他強調冰箱不是食物的防腐劑,不要有進無出,冰箱也不宜塞太多東西,若空間密不通風,空氣無法流通,很難確保冷度,不僅會產生異味,還易孳生細菌;開封後來不及吃完的綠豆、紅豆等五穀雜糧,放進密封罐,在室內陰涼乾燥處就好,不需要放進冰箱。





水果富含果糖,一般擔心會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病,甚至增加罹癌風險。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多項實證研究發現,生活常見的原型水果能預防糖尿病及其併發症,有些水果更被證實有抗癌功效,蔓越莓就是最能抗癌的水果。「但市售的蔓越莓汁、蔓越莓果乾的抗癌效用大幅降低。」

江守山在「奕起聊健康」節目中解析水果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他表示,綜合多項研究發現,原型水果會降低糖化血色素,且避免胰島素阻抗,進而達到預防糖尿病的效果,且因不同種類的水果有個別不同的植化素、纖維素,除可預防大腸癌外,還可個別預防不同的癌症。他表示,水果含有纖維素,能夠降低大腸癌風險,有些水果還能抗癌,綜合多項研究可發現,水果界的抗癌前3名精品依序為「蔓越莓、萊姆及帶皮蘋果」,只要一點濃度就能抑制癌細胞;相較之下,有些水果就算吃再多,也無明顯抑制癌症細胞分裂的能力。

就蔓越莓而言,江守山強調,研究發現,新鮮或冷凍乾燥的蔓越莓,均有顯著的抗癌功效,「但市售的蔓越莓果汁或果乾的效力就很差。」原型蔓越莓的防癌功效是果汁的20倍,果乾的10倍。

近年癌症患者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跡象,過往好發在老年人身上的癌症,現在,在不到30歲的族群中見到的機會越來越高。對此,國外學者點名位列我國十大癌症之一的大腸癌與口腔癌等,並指出「兩類食物」容易使這類癌症發生機率增加逾20%。

據《紐約郵報》報導,超加工食品、加工肉品近年受到非常多關注,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的營養師兼健康資訊與推廣經理蘭伯特(Matthew Lambert)表示:「我們建議人們少吃高飽和脂肪、高糖和高鹽的加工食品。」蘭伯特解釋,這包括蛋糕、餅乾、糕點、洋芋片、含糖飲料,以及披薩、漢堡等速食。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腫瘤科醫師兼首席臨床醫師斯萬頓(Charles Swanton)教授2023年,針對超加工食品、加工肉品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上發表演說時表示,研究顯示,有時早發性大腸癌可能是由纖維攝取量低、糖分攝取量高的人體內,較常見的腸道細菌「引發」的。

斯萬頓說:「我們在一些研究中看到,某些早發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的腫瘤含有可能由這些微生物種引發的突變。」這些突變會削弱人體對抗癌前細胞的能力。

《紐約郵報》指出,最新研究報告顯示,與其他人相比,超加工食品攝取量多10%的人,罹患頭頸癌(如口腔癌、鼻咽癌等)的風險高出23%。垃圾食物飲食還會增加食道癌風險24%,而食道癌據我國衛福部資料顯示,經常登上男性好發率前十。

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將加工肉品列為「令人類致癌」物,並指出「流行病學研究有足夠證據表明,食用加工肉品會導致大腸直腸癌。」專家認為,肉類中的硝酸鹽與體內化合物結合破壞細胞,可能會增加罹癌風險。

邁阿密大學綜合癌症中心臨床醫學腫瘤學助理教授歐拉薩嘉斯蒂(Coral Olazagasti)醫師四月時也表示:「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相當驚人。過去,你會認為癌症是老年人的疾病,但近年來,我們看到人們被診斷出癌症的年齡越來越早。」

譚敦慈在節目《健康晚點名》中表示,她的婆婆與表妹婿都是大腸癌患者,並曝光兩人發病前的飲食習慣,透露婆婆生活相當忙碌,經常煮一大鍋食物,沒吃完就會重複加熱,而節儉的公公還曾教她,若是菜酸掉可以加一點小蘇打,「煮沸了酸味會不見。」

譚敦慈透露,過去林杰樑醫生看到後該動作後嚇壞,馬上糾正加小蘇打雖然酸鹼中和能讓酸味不見,但實際上細菌依舊在裡面,「有些人在食物有點變味時,反而說要趕快吃掉,這是不OK的,食物新鮮很重要。」

譚敦慈接著提到,她的表妹婿則是20幾歲就得了大腸癌,表示對方的工作是川菜師傅,食物都偏重油重鹹,加上他喜歡吃豆腐乳,甚至會將上面的辣油拿來炒菜,但實際上她並不建議這樣吃。

譚敦慈指出,料理食物時也要盡量避免高溫烹調,建議使用烤箱、氣炸鍋時最高溫設定在120度,想要酥脆口感就拉長烹調時間即可。

2024年7月2日 星期二

癌症前兆

 癌症來臨前真的有前兆嗎?重症科醫師黃軒說,其實癌症前,身體已經透過很多不經意的狀態,反覆對人體發出警告,只是大多數人都忽略,直到身體細胞被癌化,才發現一切都太遲。像是長時間疲倦、反覆腹脹、腹痛或是火燒心、咳嗽等,都可能是癌症來臨前的小症頭。黃軒指出,「長期感到疲倦」是癌症來臨的徵兆之一,那些長期(超過6個月)難以恢復的慢性疲劳,我們叫慢性疲勞症候群。研究人員發現慢性疲勞症候群,與多種體內多壓力來源,這些包括了血清功能系統、細胞因子和發炎反應,還有代謝功能失調、線粒體功能障礙,什至遺傳變化都有關。這些機制,導致人體免疫力受到長期的破壞,使潛藏在體內的癌细胞,得到快速生長,尤其是消化器官癌症腫瘤,與慢性疲勞和便秘關係更加密切。

另外「腹脹」也可能是女性卵巢癌的前兆,女性如果腹部持續腫脹、有壓迫感、下腹或骨盆疼痛、腸胃不適,出現進食困難或極易有飽腹感,持續數周不緩解,皆有可能是卵巢癌的徵兆。因為卵巢癌被稱為「婦女的沉默殺手」,因為它的症狀在早期通常不太明顯,且以持續的腹脹感,且不會輕易地消除居多,但是容易會被忽視。「腹痛」更有可能是胰臟癌的徵兆,黃軒指出,如果經常腹痛,且夜間更嚴重,平躺還會使疼痛加重,甚至有人只能坐著入睡,這種情況往往要小心癌王胰臟癌的前兆。「火燒心」形容食道底部的括約肌鬆弛,使胃酸逆流,並經過食道至口中,因為強酸刺激所造成的燒灼感,就像是火燒一般,又因為食道與心臟位置皆在胸口處,因此這股燒灼感就像是「燒著心臟」一樣的不適,被稱為火燒心,長期胃食道逆流、如果合併有腹部疼痛、胃有大潰瘍,再服用止痛、止酸藥物後仍不能緩解,吃飯後還會出現飽脹或疼痛加劇、這樣的持續性消化不良現象,也可能是食道、咽喉、胃部等發生癌症的前兆信號。

黃軒指出,「血便」很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很多人都不檢查,等到出現大便變細條、大便一直解不乾淨,次數也增多,甚至有些人還引起便秘問題,通常在這些症狀都出現,已經是大腸癌晚期表現了,大家真的要有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其檢查目的,就是及早發現大腸是否有息肉,或大腸直腸腫瘤,出現了惡變情況。

還有「咳嗽」這種普遍的症狀,也要格外注意。如果持續乾性咳嗽,感覺刺激性強且難以緩解;或是咳出帶血的痰,且這種情況出現得間斷不定;咳嗽伴隨胸痛、呼吸急促或是咳嗽排出大量泡沫狀痰液,如果出現了持續3個禮拜以上的咳嗽,且服用藥物後,症狀無改善,非常建議進行胸部X光檢查,以便查看肺部是否存在異常,很可能是肺癌的徵兆。

黃軒提醒,我們的身體具備自然的防禦系統,能夠在癌症形成之前發出多種預警信號。這些信號是身體試圖阻止癌細胞發展的機會。尤其在臨床,常遇到每當一新診斷晚期肺癌,病人和家屬都會問,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重視這些預警信號,是非常重要,因為這些前兆,可能是身體在努力抵抗癌變過程中的反應


癌症竟與「太愛面子」有關?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男性的罹癌機率比起女性相對來得高,是因「4大因素」導致,且男性往往因面子問題不願主動就醫或接受健康檢查,容易延誤治療增加死亡風險。

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台灣的癌症發生率與死亡風險有持續上升的趨勢,其中「肺癌」仍屈居國人癌症死因第一名,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全球直至2025年,癌症病例數將突破3500萬例,較2022年的2000萬例飆升77%,成長速度不容小覷。

黃軒指出,研究發現不論是在罹癌機率或死亡風險上,男性普遍比女性高,之所以會有此現象與「4大因素」有關,包括生活習慣、職業暴露、生物學差異及醫療資源使用差異。第一、生活習慣: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容易從事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吸菸、飲酒和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尤其吸菸和飲酒是導致肺癌、肝癌、食道癌等,多種癌症的主要風險因素,因此將促使男性罹癌風險提升。

第二、職業暴露:相較於女性,男性更有可能從事一些高風險的職業,例如建築、化工、採礦等,這些行業可能會接觸到像是石棉、苯和其他致癌化學物質,容易增加癌症發生率。

第三、生物學差異:某些癌症的生物學差異,可能使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某些類型的癌症,例如前列腺癌是男性特有的癌症,而肺癌在男性中也更為常見,是因荷爾蒙、基因和其他生理差異所導致。

第四、醫療資源使用差異:男性在健康檢查和就醫方面比起女性「更被動」,恐導致疾病無法及時獲得診斷、治療,容易增加癌症發生率及死亡風險,因此到了2025年「肺癌」也將會是男性的頭號健康殺手。

身體常常感到疲憊或是體重持續下降等的狀況都要多加留意,因為這可能是罹患癌症的跡象。對此,美國胃腸病學家藍儂(Anne Marie Lennon)表示,「吞嚥困難」,或是沒吃東西卻有飽足感可能也是徵兆之一,因此呼籲大家多加留意。根據《每日鏡報》(Daily Mirror)報導,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ancer Research UK)表示,「疲勞」、「體重異常增加或降低」、「皮膚出現腫塊」、「持續咳嗽或呼吸困難」、「大小便習慣改變」等狀況都是罹患癌症最常見的症狀。但是,「吞嚥困難」這個警訊常常被忽略。對此,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胃腸病學家藍儂曾發表文章指出,吞嚥困難「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罹患癌症的跡象,因為吞嚥困難可能是頸部、頭部、嘴巴等部位出現癌症症狀,這可能導致嘴巴、喉嚨肌肉運作的方式改變。

另外,除了除了吞嚥困難,藍儂也列出4項民眾經常輕忽的癌症警訊,包括「呼吸急促」、「出血」、「出現腫塊」、「生理機能改變」。如果出現以上情況但未改善,應該立馬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