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7日 星期三

開刀後才知的病

 女星林美秀在影視圈表現亮眼,57歲生日當天圓夢發行個人首張專輯《Lady Pum Pum》,然而壓力大加上過度操勞,結果被診斷出罹患後天血友病,日前林美秀接受《三立新聞網》專訪,表示因為身體不斷冒出大片瘀青,甚至連續出血一個多月,才發現自己凝血功能異常,對此林美秀也直言曾向老公交代過後事規劃。

林美秀坦言前陣子子宮長了東西,到婦科檢查後,結果是良性的息肉,因此開刀割除,然而手術後她卻表示自己流血流了一整個月,腳也莫名出現大片瘀青,整個人非常不舒服。當時林美秀正拍攝〈烏貓〉MV,硬著頭皮上工也讓她有些遺憾說:「我的MV應該可以更精采,偏偏發生了這個事情。」


女星林利霏罹患大腸癌,老公張翰今(18)日出席新戲《生日快樂》首映會,直呼聽到消息當下「冒冷汗」,反而是林利霏反應平靜,張翰說:「我太太不知道是神經太大條還是膽子大,她覺得有病了就治療,開完刀才驚覺這不是小手術,說好痛。」

張翰透露自己家裡有癌症病史,「當初我比較擔心自己,我先做完身體健康檢查沒事,沒想到她做完有事。」運氣好的是林利霏第1期就治療,沒有擴散到淋巴,因為腸子傷口比較難癒合,要恢復半年,期間不能提重物,腹部沒有力氣。

據悉在術前,醫生詢問林利霏要不要自費打止痛?她起初拒絕,護理師強調很多病人開完刀後都痛不欲生,林利霏半信半疑下就簽了,也還好有簽,張翰形容那種痛比生小孩還要痛,「她一直喊痛,真的很痛,按了14次嗎啡。」

張翰在《生日快樂》飾演安寧病房的醫師主任,面對的就是癌症病患,有一場戲是他去部落義診,跟70歲以上的老人家聊天,張翰發覺:「我從頭到尾沒有辦法把『死』這件事從嘴巴說出來。」所以他很佩服王英偉醫師這個角色的原型人物,帶大家一起面對死亡。




中部一名60幾歲男子阿易(化名),因腹痛好幾天到醫院檢查,臉色蒼白的他,透過電腦斷層發現肚子裡有一顆10公分大的腫瘤,疑似合併「血腹」(hemoperitoneum,腹內出血)。消化外科主治醫師黃漢斌根據經驗判斷,病情應該不單純,他推斷,出血的腫瘤應是從小腸長出來的。進一步使用腹腔鏡檢查,果不其然,那顆大腫瘤確實長在小腸上。經切片檢查,病理報告確定為「小腸基質瘤」合併腹膜轉移。談及腸胃道基質細胞瘤(GIST),黃漢斌醫師直言,它堪稱消化道的沉默殺手,往往發現時已出現出血或腸阻塞情況了。「若出現血便,但照大腸鏡和胃鏡都沒發現異常,這時候就有懷疑小腸有問題了!」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外科主治醫師黃漢斌分享實例,他表示,有名60幾歲的患者阿易(化名),因腹痛好幾天,痛到受不了只好跑到急診求醫,一臉蒼白的他,透過電腦斷層發現肚子裡有顆不小的腫瘤,且疑似還有腹內出血的情形。初步檢查後,黃漢斌醫師先向患者解釋:「你這個病需要手術治療。」因阿易腹痛的情形一度只被診斷為腹股溝疝氣,所以他不禁問:「是要開疝氣嗎?」

就初步的檢查結果和經驗判斷,黃漢斌醫師認為病情不單純,他隨即向患者阿易解釋:「你確實有腹股溝疝氣,但更棘手的其實是那顆正在出血大腫瘤,它應該是從小腸長出來的。」醫師表示,當腫瘤出血時,必須要考量是否有腫瘤腹膜擴散的可能,不適合在同次手術植入網膜修補疝氣,應先把最危急的問題解決。果然,黃漢斌醫師進一步使用腹腔鏡檢查後,「血腹」和小腸的「大腫瘤」顯而易見,此外,在大網膜上也發現了零星一、兩厘米的小病灶。進行了部分小腸切除,同時也做了切片檢查,最後病理報告確定是「小腸基質瘤」合併腹膜轉移,術後需要服用標靶藥物並定期追蹤。在檢查和手術過程中,有伙伴詢問黃漢斌醫師:「腫瘤10公分大,為什麼不直接傳統剖腹,還要先腹腔鏡看過再剖腹?」他解釋道,腹腔鏡檢查一遍只不過多花個10分鐘,但看得到開腹手術所看不到的死角,加上患者整個腹腔都已染血,透過腹腔鏡更好確定有無轉移病灶。患者的腫瘤就像豆腐一樣,黃漢斌醫師表示,透過腹腔鏡還可以把腫瘤定位好,看剖腹的傷口開在哪更為恰當,「剖腹的傷口開在太彆扭的位置,過度拉扯容易把腫瘤弄破(腫瘤越大又更容易破)。別只因為腫瘤大就被吸引住目光,開刀還是要有策略!」黃醫師語重心長地說,這樣的過程不僅是對患者負責,也是給年輕醫師們的一個機會教育。

至於什麼是「腸胃道基質細胞瘤(GIST,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呢?黃漢斌醫師解釋,它其實是源自於與腸壁「Cajal間質細胞」形態學和免疫染色表現相似的細胞。「腸胃道基質細胞瘤(GIST)」雖然罕見,但它是胃腸道系統最常見的原發性腫瘤,年發病率在每百萬分之11至14.5 例,GIST佔所有胃腸道腫瘤的1%至3%。其中,69%的病例有症狀,21%的病例在手術中被偶然診斷到, 其餘10%是在解剖屍檢時偶然發現的。至於會有哪些症狀呢?黃漢斌醫師表示,最常見的症狀大概有下列這五項,包括:胃腸道出血(46.8%),其次是腹痛(18.8%)。 其他症狀還有腹部腫塊(12.5%)、腹脹(9.4%) 和貧血(3.1%)。若遇到急性出血或腸阻塞,則可能需要進行急診手術。但黃醫師語重心長表示,腸胃道基質瘤幾乎可以說是腸胃道的「沉默殺手」!他解釋道,儘管「腸胃道基質細胞瘤(GIST)」可以發生在胃腸道的任何部分,從食道到直腸,其中胃最常見(40%~60%),第二常見的是小腸(30%~40%),但發生在小腸的話,「可能因多種原因而被延誤診斷,包括其發病率相對較低、症狀非特異性且多變、放射影像表現廣泛使得影像學判讀變得困難。」 黃漢斌醫師表示,「腸胃道基質細胞瘤(GIST)」的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但約50%的患者在完全切除後,最終會出現復發或轉移。記者進一步詢問,那這算癌症嗎?黃醫師解釋,「腸胃道基質細胞瘤(GIST)」根據「腫瘤的大小」、「細胞分化指數」和「部位」來分類其惡性傾向的相對風險。高風險病例包括:1、腫瘤大於10公分;2、細胞分化指數大於10(50HPF);3、腫瘤大於5公分且細胞分化指數大於5(50HPF);4、腫瘤破裂,上述這些也是健保署針對GIST術後輔助標靶藥物治療給付規範。最後醫師也補充,有研究指出原發性小腸GIST患者中,有46.7%被歸類為高風險病例,而14%至26%的患者在診斷時已發生轉移,涉及範圍包括肝、腹膜、網膜、肺、骨和腎。

「存活率是多少、多久呢?」黃漢斌醫師表示,身為醫師,確實很常被問及這問題,但其實所謂的「存活率」是通過大量患有特定癌症患者,基於先前結果的估計值,但它無法預測任何單一病人的情況會發生什麼。所以面對患者,他常常會說:「醫師不懂算命,無法預知未來,積極治療加上密切追蹤為的是更早發現是否有復發的跡象,好即時處理化解危機。」黃漢斌醫師強調,簡單來說,不論是什麼疾病,只要發現身體有異狀就儘快就醫檢查,然後積極治療,相信醫療的專業,畢竟醫師是人不是神,無法告訴每一個患者確切可以活多久。

49歲女星吳文忻(現名吳忻熹,Nathaliie),1998年參加香港小姐獲得季軍,隨後踏入演藝圈,直到2011年嫁給有「南丫島王子」之稱的金融才俊陳劍陵,婚後育有2女,之後淡出螢光幕前,將重心放在家庭上。如今她接受訪問時,突然自爆2年前罹患乳癌,且今年癌細胞不僅復發,更擴散至淋巴,讓她十分沮喪。

吳文忻接受《明報周刊》採訪時透露,2年前在美容院做淋巴按摩時,意外發現左胸有硬塊,就醫後確診為乳癌,由於當時癌細胞不大,只有2.5公分,因此崇尚自然療法的她,希望可以用更溫和的方式來對抗疾,所以只選擇動手術切除,並拒絕做醫生建議的預防性化療和電療;怎料,今年癌細胞竟復發,且發現時不僅已經是第三期,甚至還擴散到淋巴。對於癌症的復發,吳文忻坦言相當無助,且做完化療後身體總感到十分不適,會有「在家中等死」的感覺,不過她最後仍選擇積極面對,並開始注重飲食療法,也期望藉由拍攝影片分享自己的經驗,鼓勵同樣面臨挑戰的人,「這場戰鬥將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希望能夠以自己的經歷幫助他人」。

此外,她也提到,起初非常擔心家中兩個年幼的女兒的感受,但是她們以出乎意料的方式表達對她的支持,其中大女兒在她化療後,還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剃頭,更主動幫忙處理家事,如此成熟又貼心的舉動,讓她十分感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