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日 星期二

癌症前兆

 癌症來臨前真的有前兆嗎?重症科醫師黃軒說,其實癌症前,身體已經透過很多不經意的狀態,反覆對人體發出警告,只是大多數人都忽略,直到身體細胞被癌化,才發現一切都太遲。像是長時間疲倦、反覆腹脹、腹痛或是火燒心、咳嗽等,都可能是癌症來臨前的小症頭。黃軒指出,「長期感到疲倦」是癌症來臨的徵兆之一,那些長期(超過6個月)難以恢復的慢性疲劳,我們叫慢性疲勞症候群。研究人員發現慢性疲勞症候群,與多種體內多壓力來源,這些包括了血清功能系統、細胞因子和發炎反應,還有代謝功能失調、線粒體功能障礙,什至遺傳變化都有關。這些機制,導致人體免疫力受到長期的破壞,使潛藏在體內的癌细胞,得到快速生長,尤其是消化器官癌症腫瘤,與慢性疲勞和便秘關係更加密切。

另外「腹脹」也可能是女性卵巢癌的前兆,女性如果腹部持續腫脹、有壓迫感、下腹或骨盆疼痛、腸胃不適,出現進食困難或極易有飽腹感,持續數周不緩解,皆有可能是卵巢癌的徵兆。因為卵巢癌被稱為「婦女的沉默殺手」,因為它的症狀在早期通常不太明顯,且以持續的腹脹感,且不會輕易地消除居多,但是容易會被忽視。「腹痛」更有可能是胰臟癌的徵兆,黃軒指出,如果經常腹痛,且夜間更嚴重,平躺還會使疼痛加重,甚至有人只能坐著入睡,這種情況往往要小心癌王胰臟癌的前兆。「火燒心」形容食道底部的括約肌鬆弛,使胃酸逆流,並經過食道至口中,因為強酸刺激所造成的燒灼感,就像是火燒一般,又因為食道與心臟位置皆在胸口處,因此這股燒灼感就像是「燒著心臟」一樣的不適,被稱為火燒心,長期胃食道逆流、如果合併有腹部疼痛、胃有大潰瘍,再服用止痛、止酸藥物後仍不能緩解,吃飯後還會出現飽脹或疼痛加劇、這樣的持續性消化不良現象,也可能是食道、咽喉、胃部等發生癌症的前兆信號。

黃軒指出,「血便」很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很多人都不檢查,等到出現大便變細條、大便一直解不乾淨,次數也增多,甚至有些人還引起便秘問題,通常在這些症狀都出現,已經是大腸癌晚期表現了,大家真的要有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其檢查目的,就是及早發現大腸是否有息肉,或大腸直腸腫瘤,出現了惡變情況。

還有「咳嗽」這種普遍的症狀,也要格外注意。如果持續乾性咳嗽,感覺刺激性強且難以緩解;或是咳出帶血的痰,且這種情況出現得間斷不定;咳嗽伴隨胸痛、呼吸急促或是咳嗽排出大量泡沫狀痰液,如果出現了持續3個禮拜以上的咳嗽,且服用藥物後,症狀無改善,非常建議進行胸部X光檢查,以便查看肺部是否存在異常,很可能是肺癌的徵兆。

黃軒提醒,我們的身體具備自然的防禦系統,能夠在癌症形成之前發出多種預警信號。這些信號是身體試圖阻止癌細胞發展的機會。尤其在臨床,常遇到每當一新診斷晚期肺癌,病人和家屬都會問,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重視這些預警信號,是非常重要,因為這些前兆,可能是身體在努力抵抗癌變過程中的反應


癌症竟與「太愛面子」有關?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男性的罹癌機率比起女性相對來得高,是因「4大因素」導致,且男性往往因面子問題不願主動就醫或接受健康檢查,容易延誤治療增加死亡風險。

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台灣的癌症發生率與死亡風險有持續上升的趨勢,其中「肺癌」仍屈居國人癌症死因第一名,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全球直至2025年,癌症病例數將突破3500萬例,較2022年的2000萬例飆升77%,成長速度不容小覷。

黃軒指出,研究發現不論是在罹癌機率或死亡風險上,男性普遍比女性高,之所以會有此現象與「4大因素」有關,包括生活習慣、職業暴露、生物學差異及醫療資源使用差異。第一、生活習慣: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容易從事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吸菸、飲酒和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尤其吸菸和飲酒是導致肺癌、肝癌、食道癌等,多種癌症的主要風險因素,因此將促使男性罹癌風險提升。

第二、職業暴露:相較於女性,男性更有可能從事一些高風險的職業,例如建築、化工、採礦等,這些行業可能會接觸到像是石棉、苯和其他致癌化學物質,容易增加癌症發生率。

第三、生物學差異:某些癌症的生物學差異,可能使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某些類型的癌症,例如前列腺癌是男性特有的癌症,而肺癌在男性中也更為常見,是因荷爾蒙、基因和其他生理差異所導致。

第四、醫療資源使用差異:男性在健康檢查和就醫方面比起女性「更被動」,恐導致疾病無法及時獲得診斷、治療,容易增加癌症發生率及死亡風險,因此到了2025年「肺癌」也將會是男性的頭號健康殺手。

身體常常感到疲憊或是體重持續下降等的狀況都要多加留意,因為這可能是罹患癌症的跡象。對此,美國胃腸病學家藍儂(Anne Marie Lennon)表示,「吞嚥困難」,或是沒吃東西卻有飽足感可能也是徵兆之一,因此呼籲大家多加留意。根據《每日鏡報》(Daily Mirror)報導,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ancer Research UK)表示,「疲勞」、「體重異常增加或降低」、「皮膚出現腫塊」、「持續咳嗽或呼吸困難」、「大小便習慣改變」等狀況都是罹患癌症最常見的症狀。但是,「吞嚥困難」這個警訊常常被忽略。對此,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胃腸病學家藍儂曾發表文章指出,吞嚥困難「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罹患癌症的跡象,因為吞嚥困難可能是頸部、頭部、嘴巴等部位出現癌症症狀,這可能導致嘴巴、喉嚨肌肉運作的方式改變。

另外,除了除了吞嚥困難,藍儂也列出4項民眾經常輕忽的癌症警訊,包括「呼吸急促」、「出血」、「出現腫塊」、「生理機能改變」。如果出現以上情況但未改善,應該立馬就醫治療。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的首位。醫師張家銘表示,當免疫出現變化時,往往是健康問題的起點,尤其是癌症,這種免疫改變可能來自壓力或其他因素,進而影響人體的抗癌能力。至於免疫系統變化的原因,他表示,有多重危險因子的人較可能被觸發癌症,其中,有自體免疫疾病者較可能如此,而「情緒壓力」也是重要因子。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他近來幫一位50歲出頭的乳癌患者進行全基因檢測,盼找出罹癌的原因。檢測結果顯示,其乳癌多基因風險評分較高。但這類乳癌的發生常需誘發因子。經他了解後得知,患者發病前曾經歷過重大事件,另外,乳癌是患者在接種疫苗後的一段時間內被診斷出來的。張家銘表示,接種疫苗確實會引起免疫系統的變化,但每個人的反應不同。對於存在多重危險因子的人,可能會因此觸發健康問題。但他要強調,疫苗並非直接致癌的絕對原因,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因疫苗而有健康問題,這要視體質而定。

至於體質可否預測,他表示,多基因風險評分中,自體免疫疾病分數較高的人,可能會有這種情況。此外,壓力也是重要因子,情緒壓力會影響免疫,免疫異常會影響身體消滅癌細胞的能力。

他表示,免疫改變對健康有極大的影響。免疫細胞本應負責清除癌細胞,當免疫功能受損時,癌細胞可能逃過免疫監視,進而生長為實質性腫瘤。民眾若面臨免疫異常,不論是來自壓力、疫苗接種等原因,建議採取積極措施來改善免疫狀態。

他表示,除了尋求醫療協助外,個人也可以採取飲食調整,多吃抗發炎食物,例如薑黃、綠茶、莓果和深綠色蔬菜。此外,隨時要提醒自己,免疫狀態改變可能是重大健康問題的潛在誘因,務必要採取積極措施來改善免疫狀態。


根據統計,台灣的胃息肉發生率約10%,多數民眾在進行健檢的胃鏡檢查時發現,就會憂心是不是需要切除,醫師指出,胃息肉分為胃底腺性、增生性和腺瘤性三種類型,其中9成屬於良性的胃底腺性息肉,不必過度擔心;不過腺瘤性息肉雖然比例極低,卻有30%已含有惡性胃癌細胞,被視為胃癌前病變,如有發現應檢查是否有幽門桿菌感染。若未妥善治療,有可能演變為腺瘤性息肉,甚至導致胃癌發生。

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說明,少部分的增生性息肉與腺瘤性息肉則需特別留意。增生性息肉成因包括刺激性飲食導致胃發炎,或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致,多發生於慢性胃炎患者,約佔5至10%。若因幽門桿菌引起,根除感染後息肉通常會隨之縮小。

胃息肉究竟該不該切除呢?徐兆甸表示,良性的胃底腺性息肉若小於1公分,觀察即可,超過則建議切除;增生性息肉也多屬良性,小於1公分觀察,大於則建議切除。腺瘤性息肉則不論大小,一律建議切除,尤其超過2公分更易惡性轉變。

此外,若息肉合併潰瘍出血或阻塞幽門等併發症,也建議一併切除;徐兆甸呼籲,從30歲起即應安排首次完整腸胃道篩檢,包含糞便潛血、腫瘤指數、大腸鏡及胃鏡檢查,並養成1-2年定檢習慣。若及早發現並切除腺瘤性息肉,進一步檢測與根除幽門桿菌感染,便能降低胃癌發生風險,讓息肉乖乖不作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