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功能衰退或疼痛感覺,往往易與胸痛或其他器官不適混淆,導致民眾難以察覺而延誤就醫,若有水腫與氣喘吁吁等症狀更要小心。醫師指出,台灣心衰竭患者死亡率比「國病」癌症更高,建議「中高齡、有心臟疾病或心衰竭家族病史、三高患者」等5大高風險族群,都應定期篩檢以利早期發現心衰竭。
衛福部資料指出,台灣心衰竭患者死亡率比「國病」癌症更高,五年死亡率高達50%,可說是我國最危險的疾病之一。心衰竭主要是由於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受損,導致無法有效泵出足夠血液滿足身體需求。一位50歲中年男子,長期出現明顯水腫與氣喘吁吁的症狀,後期甚至無法躺平睡覺,緊急就醫後安排X光檢測,才發現應為自己拳頭大小的心臟已腫大到一顆文旦般大,這位患者檢測心臟超音波時射出分率(EF)竟僅10%。
收治患者的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趙書平表示,心衰竭不僅會造成頭暈目眩、認知功能失調等症狀,嚴重更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包膜積水,並且常與慢性腎臟病、糖尿病互相影響,危險性不容小覷。研究預估,2050年時台灣心衰竭患者將高達80多萬人,屆時將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生產力。
他說,數據指出急性心衰竭患者併發腎功能惡化比例達45%、並有約40%心衰竭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證實心衰竭、糖尿病與腎臟病三者息息相關,因此包括美國與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中皆建議,評估心衰竭治療時,應注意是否合併其他共病,顯見「共病共管」成為當今心衰竭治療重點。 「能否早期篩檢並確診才是左右治療成效的關鍵因素。」趙書平指出,心衰竭常見症狀為「累、喘、腫」,尤其患者躺下時感覺更喘,這時更應及早就診。若民眾有吸煙、飲酒等習慣,或符合以下五大高風險族群:中高齡者、有心臟疾病或心衰竭家族病史者、三高患者、腎臟病患與糖尿病患,都應定期篩檢以利早期發現心衰竭。近年心衰竭已有多種治療藥物問世、更有能兼顧心糖腎的藥物加入治療行列,若能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患者仍有機會穩定症狀、逆轉心臟功能。
台灣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超過癌症,醫師今天表示,8成心血管疾病死亡案例可事前預防,但台灣三高病患控制不理想,建議積極改善生活型態,並呼籲放寬藥物健保給付。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去年死於心血管疾病人數達5萬6350人,超過10大死因第1名的癌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響應2024世界心臟日,今天下午在台北車站大廳舉辦「用心行動」園遊會,期望透過與民眾互動同樂的機會,宣導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的好處。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提到,心血管疾病與癌症不同的地方在於,80%心血管疾病死亡案例是可以事前預防的。除了多運動、戒菸、飲食均衡、養成量血壓習慣,兒童時期就養成良好飲食生活習慣非常關鍵,可以提前避免罹患三高,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除了健康生活型態,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王宗道指出,治療與國際接軌同樣重要。他以低密度膽固醇LDL為例,期盼以一般風險100mg/dL以下、高風險病患70mg/dL以下,取代現有健保規定130/100mg/dL,放寬藥物健保給付,嚴格控制三高,降低心血管死亡率。
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影響心血管健康,若將「控制三高」視為1場考試,台灣患者及格人數比想像中更低。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陳文鍾說,高血壓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因素,但數據顯示只有不到6成的高血壓病患,成功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的達標數字。
陳文鍾分析高血壓患者未達標的主因,往往在於沒有養成量血壓習慣,導致病患不清楚疾病狀況,延誤就醫與治療黃金時間。除了高血壓達標率不樂觀,台灣糖尿病控制達標率只有6成左右,而膽固醇更是不到4成病患達標。
所有猝死病例中,起因為心肌梗塞占70%,另外有10%是主動脈破裂(非心臟疾病)、心律不整、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結構性心血管疾病。和一般大眾印象不同的是,腦中風很少猝死,除非腦部血管大規模出血。
只有心血管疾病會猝死?這兩類人風險超高!
依照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及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的定義,不論何種原因,病發後二十四小時內死亡(心臟停止搏跳)稱為猝死。後來世界衛生組織將這個定義修正,把病發後六小時內死亡稱為猝死。醫學上將猝死分為二大類:心因性猝死及非心因性猝死。
1.心因性猝死
心因性猝死與心血管出狀況有關,通常症狀發作一小時內,心跳突然停止導致死亡。猝死案例中有八成都屬於心因性,很可能是肇因於心肌梗塞、重度狹心症、心肌病變或心律不整等因素。
近二、三年來頻傳各界名人猝死,例如四十八歲的寒舍董事蔡伯府心肌梗塞猝死,還有三十五歲的藝人高以翔在參加競技類實境節目錄影時,疑因心臟驟停猝死。
2.非心因性猝死
非心因性猝死可能是主動脈破裂、肺栓塞或者是呼吸道疾病所引起的。最常見的是很多猝死案例平常並無心血管疾病,卻因過勞、壓力過大或長期熬夜不睡覺而猝死。這是因為交感神經高度活躍,造成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導致冠狀動脈斑塊破裂,引發心肌梗塞或主動脈剝離。猝死有無警訊呢?有的。
猝死前的十大警訊
如果出現胸悶、心跳加速、心律不整、心跳過慢(每分鐘低於四十下)、暈厥、全身無力、疲倦、眼前發黑、四肢發麻、水腫或走路不穩等情況,充分休息後未見改善,那麼千萬要謹慎以對,很有可能已經陷入猝死危機。
本文摘自《江晨恩醫師心血管診療室:從日常護心、逆轉三高到精準治療,超前部署,遠離心血管疾病》/ 江晨恩(台北榮總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天下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 過勞、痛風、胖到90kg!葉樹人醫師氣功甩掉痛風、腰圍也瘦一圈
- 運動不太流汗?12個跡象是身體在暗示你:小心高血壓猝死的禍根
一名女行員平常熱愛吃水果,一天可以吃上9份,直到某日,她突然覺得胸悶又心悸,緊急送醫後證實罹患「急性心肌梗塞」;對此,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表示,吃水果有助於身體健康,不過該名女行員的下場,主要原因就是吃太多的水果,提醒民眾務必遵守「蔬果579」!
劉博仁醫師現身節目《小宇宙大爆發》,首先提到政府推廣的「蔬果579」,其中水果1天的份量大概是2份,也就是2個拳頭大小,其他則由蔬菜組成。劉博仁醫師也分享過去一起病例,病患為一名40多歲的女行員,因胸悶、心悸症狀就醫,沒想到卻是急性心肌梗塞;值得關注的是,女病患提到自己的飲食習慣,竟是水果比蔬菜吃得多,甚至一天可以吃9份。
經詳細觀察女病患過去的健康檢查報告,劉博仁醫師發現,女病患已連續5到6年「三酸甘油脂」過高,比正常值150 mg/Dl高出4倍。劉博仁醫師進一步強調,研判女子因吃太多水果導致心肌梗塞,水果中的果糖會增加「三酸甘油酯」,每天攝取量其實不能太多。
很多人都聽過心臟衰竭,其實就是心臟無法打出足夠的血液,提供給全身的需求,一般可以分為兩種,心臟功能不佳的心臟衰竭,會讓心臟的收縮力量不夠,導致打不出足夠的血量,另外一種是心臟收縮能力正常,但是無法適當的放鬆,造成沒有辦法將足夠的血量收回心臟,而形成供需不平衡。」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博士賀立婷:「心臟衰竭的症狀有水腫容易喘以及容易累,心臟功能不佳的原因,常見是心肌梗塞,或者是因為基因造成心臟擴大病變。需要服用一系列的藥物,以協助心臟功能恢復,而心臟無法放鬆造成的心臟衰竭,常見的原因就是慢性病以及老年退化,除了服用心臟藥物之外,還要治療背後的慢性病,才能阻止疾病惡化。」成大醫院副院長暨重症加護科臨床教授許志新:「心臟衰竭的原因很多樣,最常見的是心臟本身的問題所導致,包括冠狀動脈疾病、瓣膜性心臟疾病、各種不同類型心肌病變、高血壓、心律不整等。另外有些雖然不是心臟本身的問題,但長久下來也會導致心臟衰竭,例如糖尿病、高血脂、酒精、內分泌系統疾病等等。」
醫師:「心臟衰竭與冠狀動脈疾病相關,提高警覺。」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心臟衰竭人數持續上升,除了高齡化之外,過去受限醫療科技,心肌梗塞患者,往往在疾病早期就離世,近年來因為心導管技術進步,挽救許多急性重症患者。另一方面,這些救回來的重症患者,也成為心臟衰竭的高風險群。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博士李任光:「隨著時代的進步,醫療的進步,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心臟衰竭,有可能是在更年輕的時候就有可能發生,那發生的原因也不單單是只有所謂的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疾病之後才會發生。」
成大醫院副院長暨重症加護科臨床教授許志新:「一項健保大數據研究結果顯示,因心臟衰竭住院的患者,10年內成長了9倍,心臟衰竭病友出院後的,再住院率半年內更高達三至四成,要降低心衰竭的再住院率,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服藥觀念,都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有鑑於此,衛福部健保署推出『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以醫師、個管師、藥師結合營養、復健等各職類專業人員,提供病友出院後半年的後續醫療照護。」
成大醫院副院長暨重症加護科臨床教授許志新:「我們發現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改善了病友的服藥習慣、活動能力、心臟功能,也降低了再住院的比例。病友也應該持續健康生活方式,如減少鹽分攝取,避免肥胖,適度運動,戒菸,勿過度飲酒,規則服藥,當遇到水腫、呼吸喘等典型症狀時,盡速與醫療團隊聯絡。」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博士李任光:「目前我們常知道的所謂的心臟衰竭的產生,最常見的可能還是所謂的冠狀動脈的疾病,或者是產生心肌梗塞之後,造成心臟受傷造成的心臟衰竭。」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全球的心臟衰竭大概有6000萬人,台灣心臟衰竭約1%至3%左右,以3%來說超過70萬人,事實上心臟衰竭在健保署資料庫裡,有用藥超過24萬人,基本上有50萬人是潛在心臟衰竭的病人。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博士賀立婷:「如果發現自己的雙腳水腫,輕微的活動就容易喘和累,甚至晚上睡覺更喘甚至躺不平,就要到心臟科門診求診,以排除心臟衰竭的可能性。」
彰化秀傳醫院副院長陳建志:「現在介入的一個技術進步之後,可能可以讓這樣的一個年紀大的病人,可能延續他的一個生命,可是他發生心臟衰竭的機會就增加。」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博士李任光:「隨著心臟衰竭越來越嚴重,甚至有些心臟衰竭的病人,你會發現他的兩隻腳。下肢會有水腫的現象,那這也是代表心臟衰竭的症狀越來越嚴重。」
醫師提醒有高風險的人,包括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或者有冠狀動脈心臟病者,發生心臟衰竭的機會就會大幅增加,民眾應提高警覺,隨時注意身體狀況,別讓憾事發生。
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在主持的政論節目「少康戰情室」請假月餘,他今天在臉書透露,自己不是去旅遊,而是動了這輩子最大的工程「開心」手術。
趙少康指出,幾年來自己量血壓,舒張壓都只有5、60,雖然身體沒有什麼不適、也不喘,平常那麼多工作,精神、體力都很好,但醫生還是提醒他,現在身體底子不錯,沒有什麼症狀,再過幾年可能運氣好躲過去,但很可能會有主動脈剝離或心臟衰竭兩種狀況。趙少康說,趁著身體還好,心臟功能還強,早點動手術可以早點復原,他不是發病的治療性手術,而是預防性手術,復原期間會比較短,且復原期間身體會較弱,但未來恢復後體力會比以前更好。本來想用舊曆年假加上前後幾天動手術,不過既然他的人生沒有什麼比這事重要,那就不必拖了,萬一中間出了意外,豈不是划不來?
趙少康說,「開心」是大手術,整個胸骨切開,心臟要停止3個小時,用人工血管換升主動脈,換瓣膜、處理血管,由於主治醫師手術很快,一切順利。早上8時推進手術室,下午6時進加護病房兩天,再轉普通病房。
趙少康說,手術本身固然完美,但「牽一心而動全身」,深度麻醉加上心臟停止跳動那麼久,很多狀況都可能發生,他的問題是心律不整,經過輸血漿、抽400c.c.肺水、做心臟整流術,兩天後,在電腦斷層監視下抽心包膜的水約2、300c.c.,加上各種用藥,心律才恢復正常。
趙少康說,跟他有同樣情況的人,有一半不會知道有什麼問題,知道的人起碼又有一半寧願碰運氣、賭一把,也不會願意動這麼大的手術,因為手術有一定風險,他的個性是,既然知道了就努力排除,否則不知道以後隨時會發生什麼狀況。
一名43歲心臟衰竭的女子,在接受醫療後,原本病況好轉,之後卻只吃傳銷公司的健康食品、未繼續服藥,某日緊急掛急診,即使經過醫師緊急治療,最後仍因肝昏迷死亡。收治患者的心臟科醫師劉中平表示,女子的病逝讓他極其難過,決定要向非法藥物宣戰,盼患者勿聽信邪門歪道藥品的推銷手段。
宇平診所院長、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在其臉書貼文表示,上述女子原本是他對自己醫療技術的自信。女子因患有心臟衰竭,原本在台大醫院治療,後因症狀無法緩解,遷回高雄家治療,成為他的患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