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皮膚

 

炎炎夏日許多人一出門就爆汗,回到家中最放鬆的事情之一,莫過於洗澡將黏膩汗水洗掉,不過,美國有專家就提醒,大多數人洗澡時經常忽略3個部位,提醒若沒洗乾淨恐成「細菌溫床」。

根據美國《紐約郵報》報導,維吉尼亞州家醫科醫師辛格(Jason Singh)日前在社群平台上發布影片,表示大多數人洗澡時經常忽略3部位的清潔,第一就是肚臍,並點名肚臍凹陷的人,因這類型的肚臍溫暖潮濕,不仔細清潔恐成細菌、黴菌的溫床,容易形成分泌物、產生異味甚至感染。

第二則是雙腳,辛格指出,腳底的汗腺比身體其他部位更多,平時外出時被鞋襪包裹,溫暖的環境為「細菌與真菌提供理想的棲息樂園」,此外,皮膚、指甲中的角蛋白也可能成為微生物的食物。紐約市家醫科醫師艾舍(Eric Ascher)提醒,腳趾之間的清潔相當重要,「大家往往忘記這一點,或者以為淋浴時肥皂從身體往下流到雙腳就夠了。」

最後則是耳後,辛格表示,耳朵後面會產生皮脂「這是汗水與汙垢的混合物」,若沒有仔細清潔會窩藏在耳後皮膚的皺褶與縫隙,有利細菌生長,加上頭髮也含有不少油脂,會為耳後的細菌窩提供更多養料。


9旬蔡姓老婦右手無名指突然冒出不明斑塊,原以為是濕疹,但四處看診所擦藥1年都未見改善,輾轉到北榮就醫,切片檢查發現是「鱗狀細胞原位癌」,經光動力治療清除病灶。

蔡姓老婦的兒子回想,當初只以為媽媽手指上的小潰瘍只是濕疹,沒想到竟然是皮膚癌。因年事已高,病灶位置又不適合手術,選擇接受光動力治療(photodynamic therapy),治療1次後病灶脫屑、泛紅大幅改善,第2次治療後成效良好,如今已可自己拿筷子吃飯。

另1名80歲的陳姓老翁,則是整個頭皮上布滿紅色脫屑斑塊,受其困擾多年,經切片確診為「多發性日光角化症」,經光動力治療1次療程後改善,追蹤1年半無復發跡象。收治患者的台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張綜顯今天在治療成果發表記者會中表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等皮膚上皮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而「日光角化症」則是種癌前期病變。這些病灶常以紅色或黑色脫屑斑塊為表現,導致患者常誤以為是濕疹,久治不癒才到大醫院求診。

台北榮總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李政源指出,皮膚癌癌前病變常常是多發性的,甚至可能隱藏在正常組織;經年累月的陽光曝曬,是上皮細胞癌及日光角化症最常見的危險因子,預防皮膚癌,日常防曬相當重要,頂上髮量稀少者也要記得戴帽子。

上皮細胞癌及日光角化症治療,張綜顯指出,包含手術、電燒、雷射、冷凍、化學灼燒、口服或外用藥物都是選擇,若是具局部多發性病灶,則可考慮光動力治療。

張綜顯說明,光動力治療是於患部塗抹感光劑,再經適當光線照射,使代謝後的感光劑釋放自由基,達到破壞癌細胞的目的。由於可以大面積塗抹感光劑及接受光線照射,因此光動力治療適合分布廣泛的多發性病灶,多數病灶在1到3次療程就可徹底被清除,但不適用於惡性腫瘤患者。

張綜顯說,除了治療癌症與癌症病變,光動力治療也可以有效減少皮膚細紋及色素不均,若使用適當濃度感光劑,也可用於青春痘、酒糟、菜花的治療,為患者提供不同選擇。(編輯:管中維)





身體若長出異常突起物,一定要趕緊就醫檢查。一名32歲女子私密處長出顆粒物,她個性害羞,所以不敢看醫生,自行買成藥來擦,未料不但沒好轉,皮膚潰瘍還越來越大,半年後才就醫,切片檢查發現,竟是罹患外陰癌,而且屬於第4期晚期階段,1年後就離世。

婦產科醫師鄭丞傑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一則30多年前個案,當時一名32歲人妻生性害羞,就連與丈夫行房也總是關燈,懷孕後更少接觸,直到丈夫發現,妻子經常買藥膏來擦,詢問原因才知道,妻子私密處出現潰瘍,擦藥不但沒有好,狀況還越來越嚴重,丈夫趕緊陪同就醫。

鄭丞傑接著說,當時收治的醫師一看,就驚覺不對勁,趕緊將女子轉到大醫院,她就醫時透露,原本只是一粒一粒的東西,後來破掉就逐漸擴大,之後也只是買成藥塗抹,一拖就是半年,直到被丈夫發現,就診時傷口已呈現像1塊錢銅板的大小。

鄭丞傑提到,經切片檢查後,驚覺女子罹患「外陰癌」,不過當時她已懷孕6、7個月,只能等到8個月進行剖腹產,再順便處理病灶,未料手術發現,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結及骨盆腔,而且已是第4期晚期階段,當年放射治療技術不足,患者在1年後就離世。鄭丞傑不禁感嘆,若是早點就醫,應該不至於這麼快離開。


濕疹時不時來擾人?可以檢查一下平常吃的食物!今年6月一項發表於《JAMA Dermatology》期刊的新研究指出,濕疹難以痊癒可能和鈉的攝取量有關,每多吃1克鹽,就可能增加11%濕疹風險。想從飲食改善濕疹的問題,除了避免吃到過量的鈉,還可以少吃3種容易引起溼疹的食物!

研究:每多吃一克鹽,增加11%罹患濕疹的風險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從英國生物銀行中提取約21萬人的醫療紀錄與尿液樣本,調查發現尿液中檢測到鈉含量越高、濕疹的情況越嚴重,換算下來每多攝取1克鹽,即增加11%濕疹風險,同時團隊也針對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中的1萬多人研究,結果也顯示每天多攝取到1克鈉,濕疹發作率增加22%。

學者普遍認為仍須進一步研究才能證實高鈉和濕疹的關聯,但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皮膚疾病和鹽的攝取息息相關,像是2019年於《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一項研究也表明,在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病變皮膚中,發現高於一般人30倍的鈉含量,推測可能是皮膚中累積的鈉引起發炎症狀。

濕疹反覆發作不能吃什麼?這4種食物常吃成發炎體質

既然鈉和皮膚病有關,那少吃鹽就沒問題了嗎?答案似乎沒有這麼簡單!現階段沒有研究團隊整理出皮膚疾病患者的鈉含量攝取方式,如果為了改善濕疹而「滴鹽不沾」,還可能因為鈉攝取量太少,破壞細胞內外滲透壓平衡、影響神經傳導或肌肉收縮等功能。

想利用飲食調整皮膚問題,建議先向皮膚科醫師詢問意見,而以下幾個方式也可以幫你先排除「不必要的鈉含量攝取」,同時也要注意日常中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例如雲品中醫診所的衛教文章整理出濕疹反覆發作的3大飲食禁區,除了蛋、牛奶等常見的過敏原外,像是麻油雞、蔥、薑、蒜也可能因為太刺激,加重皮膚的發炎反應!

  1. 減少不必要的鈉攝取(例如常沾醬、吃加工品、喝湯)

    • 加工食品:培根、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就連蛋糕、餅乾、麵包、零食這些吃起來不鹹的東西都可能讓你吃下過量的鈉。
    • 多餘的醬料:番茄醬、甜辣醬、美乃滋等醬料鈉含量都很高,很容易吃進不必要的鈉,外食大多在烹調的過程中已經調味或醃製過,所以醬料能不淋就不淋,或改用沾的循序漸進減量。
    • 少喝湯:外食的湯品往往會為了提升風味,加入過多的鹽巴、高湯粉或其他調味料,因此鈉含量都極高,避免攝取太多的鈉,就要控制喝湯的頻率及量。
  2. 留意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3. 辛辣剌激的食物或補品少碰

    麻油雞、十全大補湯、人參、胡椒、薑、蔥、蒜、洋蔥、濃茶、咖啡、酒。

  4. 冰涼飲品、過甜、油膩的食物忌口

    巧克力、乳酪、起司、泡菜、牛排、香腸、花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