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腹腔溫熱化療

 60歲張姓男子近4年來連續罹患結腸癌、小腸癌和腹膜腫瘤,所幸在自己的堅持不放棄和專業醫療團隊協助下,積極接受腫瘤減積手術、腹腔溫熱化療及化學治療,成功清除腹膜腫瘤,術後僅住院6天便可順利出院,現在身體狀況都正常。

南投醫院指出,張男在4年前因肚子脹痛、甚至十幾天解不出糞便,就醫發現是橫結腸惡性腫瘤第二期,去年初回診追蹤時發現癌指數偏高,進一步確診小腸惡性腫瘤第二期,至上個月的定期檢查,又發現腹膜腫瘤轉移;張男面對癌症,一再接受手術切除後,又於門診追蹤過程中發現轉移情形,一次次打擊都沒有打倒他,並相信衛福部南投醫院外科醫療團隊和主治醫師許家榮,採取腫瘤減積手術(CRS)及腹腔溫熱化療(HIPEC),也3度抗癌成功。據衛福部統計資料指出,大腸癌位居十大癌症死因第三位,發生率則是第二位,一年約有超過1萬7000人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許家榮表示,手術切除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之一,而大腸癌腹膜轉移的患者因腫瘤可能廣泛、瀰漫性地分佈在腹膜,並伴隨腸沾黏、腹水等問題,併發症風險較高、不一定能接受手術,會視病人的身體情況採腹腔溫熱化療(HIPEC)合併腫瘤減積手術(CRS),先將可見腫瘤切除,接著使用41-43℃的化療藥物注入腹腔內,透過高溫來抑制及破壞癌細胞,藉此清除在腹腔中但肉眼看不到的腫瘤,即有機會達成消滅腫瘤、降低復發的目標。

南投醫院指出,目前健保已針對偽黏液瘤、腹膜間皮瘤、大腸直腸癌、胃癌、卵巢癌合併腹膜轉移等5種癌症在符合適應症下,可給付術中溫熱化療的費用,建議可與醫師進行討論,安排適合的療程;而在定期追蹤、早期發現復發或轉移的跡象,儘早介入治療,仍有相當高的機會可克服癌症,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貧血

 許多人認為貧血只是小毛病,但背後可能隱藏健康警訊。無毒教母譚敦慈提到,男性若出現貧血狀況,一定要特別注意,她的弟弟做體檢時,發現血色素稍微低一點,並沒有多加留意,隔了1個月後因發燒就醫,被診斷出罹患血癌,讓他們相當驚訝。

譚敦慈在健康節目《醫點不誇張》指出,女性每個月都有生理期,容易出現貧血狀況,但男性若有貧血,就要特別注意,她的弟弟37歲時做健康檢查,發現血色素稍微低了一點,大概是12.9左右(成年男性正常值為13到18),起初認為問題不大,未料1個月後弟弟因發燒就醫,確診罹患血癌,也就是白血病。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賴泓誌也在節目上指出,男生若出現貧血,有些情況可能是比較良性的問題,例如慢性痔瘡等,但也有潛在癌症風險,未經檢查無法確認,因此提醒民眾要特別注意。

針對低血壓與貧血的關係,賴泓誌指出,兩者不一定有直接關聯。他說:「有關低血壓的問題,其實低血壓跟貧血有時候可能是兩件事情。量血壓這件事情,其實代表只是自己的身體這樣血管裡面的一個壓力。但事實上貧血的人不一定血壓會比較偏低。通常在急性出血的時候,類似休克的情況,可能會造成血壓偏低。那有非常多的一些病人屬於慢性的貧血,其實不會有低血壓。」

賴泓誌提醒,有些民眾會誤以為低血壓就是貧血,「所以有些民眾會把低血壓跟貧血直接給它放在一起。那大概也是特別提醒說,假設有任何不舒服的時候,當然有些人是舊症。那不是只有單純血壓低才會發生貧血,有的人血壓正常,也可能有貧血的問題,所以適度的去做檢查是非常重要。」

台北慈濟醫院血液科主任高偉堯日前指出,血癌又稱為「白血病」,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血癌又可分為骨髓性、淋巴性兩種,前者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約3到5人,且是發生率最高的成人血癌;後者則是發生在小孩居多,骨髓是人體的造血器官,當骨髓癌變,不成熟的白血球過度增生,影響人體血液功能,侵犯其他器官,就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在症狀方面,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表現通常以感染、發燒、出血、貧血為主,研究發現可能與基因異常有關,治療上會在前期檢查時藉由白血球的數量、基因變化狀態等判斷預後狀況,決定病人是否要第一時間進行骨髓移植,不過移植半年內都必須密切追蹤,服用免疫抑制劑,以免發生排斥反應或是併發症

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癌症治療費

 為落實「健康台灣」政策,力拚癌症死亡率下降三分之一目標,健保署宣布通過3種癌症免疫療法給付,包括「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及「早期三陰性乳癌」,預估嘉惠3400名病患,病人一年最高可省247萬元,最快今年6月生效。

 肺癌、大腸癌及乳癌是我國111年癌症發生人數排行前3名,而免疫療法是目前癌症治療趨勢。為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健保署近期積極導入免疫療法,加速癌症病友使用國際指引證據等級強之藥品,以減輕經濟負擔。

 健保署17日召開共同擬訂會議,通過免疫療法用於「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及「早期三陰性乳癌」,預估嘉惠約3400名癌症病友,並以癌症暫時性支付專款挹注免疫療法年藥費約32.95億元,最快於114年6月生效,為癌症治療再邁進一大步。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指出,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可用atezolizumab合併標靶與化療,或pembrolizumab合併化療,人年藥費分別是247萬與196萬元;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為單用pembrolizumab,人年藥費171萬元;乳癌是pembrolizumab合併化療,人年藥費172萬元。健保擴大給付後,每人可年省171萬至247萬元的免疫治療藥費。


在「具germline或somatic BRCA1/2致病性或疑似致病性突變之轉移性去勢療法抗性攝護腺癌第一線治療」,含olaparib成分藥品合併含abiraterone成分藥品可延緩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未達到 vs 8.4個月)及整體存活期中位數(未達到 vs 23個月),增加癌友治療選擇「轉移性去勢療法抗性攝護腺癌第一線」併用治療則約204萬元。而美國前總統拜登剛證實罹患攝護腺癌,黃育文說,若是符合轉移性、基因突變等條件,相同病情者在台灣就享有健保給付用藥。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癌症骨轉移

攝護腺癌在台灣男性癌症中發生率節節上升,根據統計,已高居全球男性癌症的第一名,在台灣則排名第三。醫師指出,攝護腺癌病程進展緩慢,但發生骨轉移的機率高達65%,可能導致劇烈疼痛甚至無法行走,建議男性應從50歲起定期篩檢,及早掌握健康狀況。

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醫師楊明昕今(23)日表示,攝護腺癌是男性存活率最久的癌症,10年存活率不是難事,不過攝護腺癌初期並無明顯症狀,等到有症狀後通常都已是晚期並伴隨轉移。根據統計,攝護腺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的機率高達65%,可能因疼痛導致無法行走,影響日常行動能力。

楊明昕提到,三總泌尿道癌症中心攜手多科別專業團隊,建立全國唯一「攝護腺癌骨轉移多專科照護治療團隊」,透過整合性醫療,大幅降低骨轉移併發症發生率,提升病人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楊明昕分享,68歲的李先生是退休的國中教師,生活規律,3年前因頻尿與骨盆疼痛就醫,發現罹患攝護腺癌且已有骨轉移,部位包括脊椎、大腿等,最後轉診至三總,進入攝護腺癌骨轉移多專科照護流程。李男接受骨轉移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灶,並預防併發症發生,後續經過營養師、復健科及個案管理師協助,病情穩定控制,也可以趴趴走,與家人到國內外旅遊。楊明昕表示,團隊自成立2018成立以來,截至2022年已累計收治268位骨轉移患者,骨轉移併發症發生率從33%降到12%,明顯低於國際平均40%,病理性骨折及放療次數也較其他國家數據為低,顯示整合照護在疾病控制與品質提升上具顯著成效。

楊明昕指出,攝護腺癌平均發生在74歲男性,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呼籲50歲以上男性定期進行PSA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日常保健方面應少吃紅肉與高脂肪食物,多攝取番茄、南瓜籽,並搭配規律運動及戒菸戒酒。此外,攝護腺癌初期幾乎無症狀,不過良性攝護腺肥大病人會出現頻尿、夜尿、尿不乾淨或尿不出來等症狀,應多加留意。



台中66歲男子,罹患擴散期小細胞肺癌,發現腦部與骨骼癌轉移。五年前,自費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傳統化療,治療後腫瘤消失,目前定期追蹤。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胸腔內科醫師劉旭崇指出,小細胞肺癌生長迅速、常被稱為肺癌中的惡霸。該患者超過五年存活期,顯示免疫治療的「長尾效應」,如今健保有給付,為病患帶來新希望。

劉旭崇表示,患者因咳嗽、呼吸急促及上半身水腫等症狀求醫,檢查發現右側肺部及縱隔腔出現約11公分大小的腫瘤,同時在腦部與骨骼發現癌細胞轉移,診斷時為擴散期小細胞肺癌,已不適合進行手術切除。劉旭崇說,當初病人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後,腫瘤迅速縮小,定期追蹤檢查也確認腫瘤已完全消失且無復發跡象。這幾年來,病人的生活品質保持良好,他對當初自費200萬元接受治療的決定深感值得,因為這延續了他的生命。劉旭崇說,小細胞肺癌具有惡性度高、快速增生及神經內分泌特性,診斷時九成以上病患無法接受手術治療,即使接受傳統化學治療或合併放射治療,多數病患仍易復發並產生抗藥性。因此,治療上相當具有挑戰性。幸運的是,自112年12月1日起,台灣健保已開始給付擴散期小細胞肺癌的免疫治療費用,過去一年多已有不少病患成功申請並接受該治療。

根據醫學研究,若僅採用傳統化學治療,擴散期小細胞肺癌病患的中位存活期僅約8–10個月;若這類病人接受化學治療時同時合併免疫治療可顯著延長存活期。而且免疫治療有所謂的「長尾效應」,也就是説部分病人接受免疫治療會產生持續性的長期療效,所以能明顯的得到長期疾病控制與存活期延長的好處。

劉旭崇表示,雖然擴散期小細胞肺癌的預後仍具挑戰,但現行肺癌診治指引推薦以免疫合併化療作為首選治療。免疫治療不僅開啟小細胞肺癌治療的新曙光,更為晚期癌症病患帶來長期存活的希望。


熱心助人形象永留人心!高雄市三民區鳳北里老里長鄭健村驚傳過世,享壽78歲;其妻子表示,太晚檢查出罹患攝護腺癌,才短短一個月,癌細胞擴散至骨頭,走路不穩掛急診,隨即陷入昏迷。倆人結髮50年了,這週末還原訂要去南投出遊,豈料病情急轉直下,2日天人永隔。鄭健村生前交代把家裡照顧好,自己對死倒是看得很開。立委李昆澤哀悼,搶救百年樹木、自立路橋拆除都有里長身影,非常不捨與難過。鄭健村於高雄縣市合併後連任第1、2、3屆里長,看得出在地深耕多年,拼命三郎個性造就他里內大小事都要管,妻子說,平日忙著里民陳情案,相信自己沒有病,自己抓中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家人苦口婆心勸說無效,直到最近突然走路不穩,緊急送急診後陷入昏迷,檢查才發現罹患攝護腺癌,住院治療期間,孫女還來探望,病情急轉直下,不到一個月,於2日離世。

「有醒來!我說要把他醫好帶回家」,妻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自責,一切來得太突然,在病房日子裡,老伴交代把家庭顧好、里民大小事,鄭健村把死看得很開「活到現在這樣,隨時走沒關係」。妻子表示,靈堂設置在高雄殯儀館麒麟會館,6日開放弔唁。

死訊曝光,里民深感不捨,立委李昆澤也提到鳳北里、三鳳中街商圈這些年來的改變,鄭健村里長是背後很重要的推手,包含自立路橋拆除、中華地下道填平、舊三塊厝車站蒸汽火車頭爭取、百年老樹搶救、商圈周圍停車場、學校大小建設,都有里長努力的身影。這幾年,他跟著里長一起努力,常常看到鄭健村里長站在社區第一線,說到做事總是衝第一,卻又非常客氣、低調、不居功;今年4月份,他召開的防汛會議,鄭里長也抱著病體出席,持續為地方反映意見。現在里長已沒有病痛,一生圓滿,永遠感謝鄭健村里長。

議長康裕成也發文,很捨不得認真最顧社區的里長走了,強調他是默默做事的人,人很客氣不吹噓政績,有時自己都會忍不住幫他做點宣傳,實在捨不得他離開。



 57歲林先生是老菸槍,因咳嗽就醫後確診罹患肺癌,近來,感覺右側鼠蹊部及髖部隱隱作痛,站立行走時疼痛明顯。回診後發現,林先生右側近端股骨有癌症骨骼轉移,經醫療團隊綜合評估病況與病理性骨折的風險後,決定進行預防性固定手術,林先生也於術後6天順利出院,並維持良好的行走功能。部立臺南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郭育睿指出,癌症患者有相當高的機率發生癌細胞轉移到骨骼的風險,國人常見的癌症如乳癌、攝護腺癌、肺癌、腎臟癌及甲狀腺癌都有相當高轉移到骨骼的風險,然而因為相關症狀常被誤以為是一般的痠痛而延誤就醫,等到骨折才被發現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骼,增加治療難度。

經診斷為癌症骨轉移後,若未達需開刀程度,或患者身體狀況不允許時,可採藥物或放射線治療等保守性治療方案。若癌症的骨轉移造成嚴重疼痛及結構上的弱化時,應考慮在出現骨折前,將骨轉移處做預防性的手術固定或置換,如情況允許,及早進行預防性的手術固定,才能有效處理。

郭育睿指出,若發生病理性骨折時,考量同時要處理骨折、腫瘤兩個問題,處理方式會根據患者預期餘命、期待的生活功能及品質等方面,進行評估不同手術處理的方式;從單純復位固定,到腫瘤切除、冷凍治療及固定、重建手術都是可能的作法。

郭育睿提醒,癌症患者平時除了定期追蹤全身骨掃描外,若出現莫名的腰痠背痛,或是在沒有受到外力就發生的肢體疼痛狀況時,應高度警覺是否為骨轉移而儘速就醫檢查。即使本身沒有癌症病史、家族病史的民眾,若出現體重異常減輕、伴隨肢體或軀幹疼痛,也應提高警覺,避免延誤潛藏的轉移性癌症。


美國前總統拜登(Joe Biden)的健康狀況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據《CNN》報導,拜登辦公室18日發布聲明,指出拜登被診斷出罹患攝護腺癌(prostate cancer),且已經擴散至骨頭。

現年82歲的美國前總統拜登拜登近幾年健康狀況一直不好,甚至還被認為是他退出2024年大選的主因。CNN主播塔珀(Jake Tapper)日前在共同著作的書《原罪:拜登總統的衰退、隱暪和競選連任的災難性抉擇》中提到,拜登在2024年競選期間身體狀況非常糟,幕僚甚至在討論要讓他坐輪椅。BBC報導指出,《原罪》作者提到拜登健康狀況惡化,最明顯的特徵是他行走時步履蹣跚。事實上,拜登4月26日在梵蒂岡出席方濟各的葬禮時,也被鏡頭拍到他走路需要兩個人攙扶。《原罪》作者加碼爆料,拜登越來越認不得人,2024年6月,拜登在競選活動上竟沒認出長期資助民主黨的好萊塢影星喬治克隆尼,事發之後,克隆尼投書《紐約時報》呼籲拜登退選。

不過,拜登的發言人澄清上述說法,直言拜登做事情非常有效率,他們歡迎爆料的人出來正面對決。《原罪》預計在20日發行,加上拜登在此時證實罹患攝護腺癌,勢必將會引發一波討論。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老人肌無力症


順應現代亞洲審美,許多女性追求細長「筷子腿」,不過有醫師指出「蘿蔔腿才是好腿」!林口長庚醫院泌尿外科醫師侯鎮邦表示,他在手術前都會測量病患的小腿,因為若小腿的肌肉量夠,術後恢復也較快,但如果肌肉少,可能容易出現免疫力下降、傷口癒合慢、容易感染、呼吸衰竭、住院時間拖長等問題。

醫師侯鎮邦分享,許多女生愛美,生怕自己有「蘿蔔腿」,然而事實上,結實的小腿,代表肌肉量夠、耐力好、恢復快。他表示,「醫生看小腿,不是看腿型,而是在看蛋白質夠不夠」,小腿肌肉量能反映全身肌肉狀況,蛋白質足夠的人,面對大手術才扛得住;反之,如果肌肉少,尤其是所謂的「肌少症」,可能易出現免疫力下降、傷口癒合慢、容易感染、呼吸衰竭、住院時間拖長等問題。

因此,侯鎮邦說,在診間「量小腿」是預測術後恢復力最簡單的方式,小腿結實,就是手術的本錢;小腿鬆垮無力,代表本錢不夠,手術台上容易漏氣。如要養出好腿,他建議,多動、多練、多補,每天快走、爬樓梯、深蹲都適合;飲食方面,可多吃高蛋白食物,如:魚、肉、蛋、豆、奶,都是建肌肉的好原料。最後他表示,平時多練肌肉,不只手術成功率高、恢復快,平時走路也能更穩,年紀大了還能自己照顧自己,「蘿蔔腿不要覺得尷尬,要覺得驕傲,在我們外科醫師的眼中,蘿蔔腿才是好腿」。


年長者健康最大威脅不是慢性疾病,而是失智、失能情況上身,高齡醫學權威醫師陳亮恭指出,年紀越大越容易營養不良,因為活動少、牙口不好,甚至是偏重蔬果的嚴格飲控養生都可能讓肌肉默默流失,導致肌少症、衰弱,慢慢步入失能困境。想要健康長壽「蛋白質」才是最關鍵營養素,陳亮恭也分享最佳攝取方式,食材選擇、飲食分配都有訣竅。

台灣已經步入超高齡社會,《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4月30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到高齡醫學權威、台北關渡醫院院長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陳亮恭醫師分享「如何健康長壽又有生活品質」。陳亮恭直言,高齡老化觀念須重新調整,長壽帶來多重慢性病已經是普遍現象,對長者而言重要的不是沒有病,而是如何帶著慢性病維持好的生活品質,其中「避免失能」成為重中之重。

陳亮恭說,人在步入失能、死亡之前,會先面臨一個重要階段「衰弱」,再更早期則是「肌少症」,骨骼肌對於老化的影響深遠,但這是可以預防的,其中一項重點就是攝取「好的營養」,其他則還有運動、良好心理狀態與朋友社交互動、健康行為如定期健檢、慢性病等疾病管理。陳亮恭指出,老年人是最容易營養不良的族群,營養不良反應的是自身體能、免疫力,這樣的長者生病住院時間長、併發症多、死亡率也比較高。

進一步分析原因,包含「牙口不好」導致食物選擇受限、「嗅覺味覺退化」讓食物變得不好吃,若因此吃太重口味又會不健康、「活動量少」讓長者感覺不到餓,影響了進食量,最後是因為自身健康狀況,醫師會提出部分飲食限制建議。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陳亮恭臨床看到有些民眾退休後認真養生,突然採取嚴格飲食控制,只吃蔬果忽略其他營養素,導致體重快速下降,這樣快速減輕的往往是水分和肌肉,脂肪仍然在身上,且年紀越大,流失的肌肉越難長回來,很多老人瘦了之後胖不回來,這也導致身體狀況變差。

關鍵營養素就是「蛋白質」

陳亮恭說明,人體最大蛋白質貯存器官就是肌肉,骨骼肌肌肉全身最多,蛋白質不夠,肌肉就流失,步入肌少症。目前國健署建議健康長者,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至少1.2公克蛋白質,比過去建議的0.9公克提高了30%,換算下來,60公斤者就要吃到72克蛋白質。陳亮恭表示,因為長者食量變少,要在有限的飲食中達到最佳的蛋白質攝取。他舉例,一顆雞蛋的蛋白質約6~7公克,一天如果只吃蛋,就要吃到10幾顆。若從天然食物去選擇,蛋白質含量最高的食物是雞肉。

有人好奇這樣吃雞胸好還是雞腿好?陳亮恭解釋,雞腿、雞胸的蛋白質比例都約在25%,只是雞腿肉的脂肪比較多,想要減重的人吃雞胸肉不錯,至於長者胃口不好,能吃下去才是重點。常見蛋白質來源也會提到豆漿、牛奶,陳亮恭分析,這類食材大部分都是水分,蛋白質含量約7%,但如果牛奶做成起司,豆漿做成豆乾,蛋白質比例可以達到30%。

此外,每日攝取蛋白質應均衡分配在三餐中,陳亮恭說,若一次吃太多不但身體無法吸收,還會增加負擔,所以要平均吃,其中又以早餐和午餐吸收較好。

地中海飲食強身健腦

除了預防失能之外,還要預防失智,陳亮恭表示,目前唯一證實有效的就是「全套地中海飲食」。內容必須要有五顏六色的蔬果,使用橄欖油烹調,飲食中需有一些堅果,蛋白質來源建議是小型海鮮,非大型魚類,主食要選擇全穀類,可以適量喝紅酒。

但這不代表要天天吃西餐,陳亮恭說,其實中式餐點也可以做到,像是蚵仔煎就是不錯的菜式,內容包含蚵仔、蛋、青菜,只要不要用豬油,改用橄欖油烹調,懂得原則就可以應用。


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的盛行率約為6.8%-10%,即全台約有30萬名長者受到肌少症的影響,輕則成天腰酸背痛,重則跌倒骨碎。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邱炳燁表示,肌少症不是正常老化,是一種疾病;但現在很多民眾因為缺乏規律運動,3、40歲就開始有肌少症的問題,70歲以後肌肉量及肌力流失的速度更快,一旦因此導致髖關節骨折,一年內死亡的機率高達20~30%,千萬不能輕忽。

邱炳燁建議,民眾從年輕開始,就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包括慢跑、游泳、快走、爬樓梯、深蹲等簡單動作,搭配足夠的蛋白質攝取並多曬太陽,避免久坐,都有助延緩肌少症的發展。尤其是40歲以上的族群,更要特別注意。邱炳燁的岳母曾淑蘭女士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她今年68歲,過去完全沒有運動的習慣,常笑稱「教我打球,不如說是要我被球打吧!」結果突然有一天,她發現自己走路開始感到吃力,甚至連瓶蓋都轉不開,還因為肌力不足跌倒,導致脛骨粉碎性骨折,這才開始正視自己骨質疏鬆及肌力不足的問題。

現在曾女士在先生的陪伴下,不但可以穩定行走,還每天一起爬山、游泳、走路、吊單槓等,希望可以維持住肌力。曾女士以過來人的身分說,她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堅持」,呼籲大家重視肌力的維持及提升,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維護自身健康。

連續舉辦16年的「2025長庚永慶盃路跑」將於9月28日在台灣四地同時起跑,其中台北起跑點在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台中會場起跑點則在西屯區中央球場舉行;嘉義會場及高雄會場則分別結合故宮南院及澄清湖棒球場共同舉辦。路跑分為3公里休閒組及10公里競賽組比賽,以目前報名的盛況,當天將約有4萬名男女老少共襄盛舉。

已連續參加多屆永慶盃路跑的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根據統計,國人體重過重及肥胖的比率合計有約50.8%,另有54%國人長期活動力不足,這對健康都是很大的隱憂,而路跑真的是很好的解方。尤其每次她參加永慶盃路跑都覺得特別安心,因為身邊一起跑的跑友很多都是醫師、護理師等醫事人員,就算跑步時有什麼不舒服,也不怕沒人幫忙。

本屆路跑活動代言人-田徑選手賴奕軒,為長庚運動醫學公益計畫贊助的青少年田徑選手,體壇明日之星,曾榮獲國際少年運動會跳高金牌,他特別強調,養成規律運動的好處,並邀請大家9月28日全家一起來路跑,促進闔家感情,也維持健康的體魄。



一項簡單的體能測驗——「坐下-起立測試」(sitting-rising test),可能能早期預測你的壽命長短。根據一項涵蓋逾四千人的大型研究,這個測驗能有效反映中高齡者的身體機能與未來的健康風險。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這篇研究週三刊登於《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對象為 4,282 名年齡介於 46 至 75 歲的男女。研究人員觀察他們從站立到坐下、再從地板上站起來的動作完成度,重點是能否在不依賴手部、膝蓋、傢俱或他人幫助下完成。「這項測試綜合了所有非有氧性的體能表現,」研究主持人、里約熱內盧運動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阿勞若(Claudio Gil Araújo)表示,測試涵蓋肌肉力量、身體協調、柔軟度與身體組成,而這些因素都與壽命與健康密切相關。

結果顯示,能夠獨立完成動作的中老年人,未來十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需要大量協助者低了約六倍。他們死於其他自然原因(例如癌症)的機率也明顯較低。

▲坐下-起立測試更夠反映身體機能。(示意圖/AI生成)

如何進行「坐下-起立測試」?

建議務必找一位夥伴協助——不僅要觀察你的動作與幫你計分,更重要的是一旦你快要跌倒,能即時穩住你。若你有髖關節、脊椎、膝蓋等部位的關節炎或其他嚴重問題,就不建議嘗試。

步驟如下:

1.找一塊平坦空間,同時保留牆壁、椅子或其他支撐物以備不時之需。若地板偏硬,可鋪上墊子,避免跌坐時造成衝擊。2.脫掉鞋子與襪子。

3.雙腳稍微分開站立,然後將其中一腳交叉放到另一隻腳前。手臂擺放方式不限。

4.緩緩坐到地板上,盡量不依賴雙手、手肘或腿部支撐,也要避免身體搖晃。

5.接著從地板上站起來,同樣盡可能穩定、不靠任何支撐。

評分方式:起始分數為 10 分。每次使用手、膝蓋或其他部位輔助,就扣 1 分;如果身體明顯晃動,則扣 0.5 分。

得分介於 0 到 4 分的男女,在約 12 年的追蹤期間內,死於心血管疾病及其他自然原因的可能性遠高於那些拿到滿分 10 分者。(研究人員排除了自殺或車禍等非自然死亡案例。)

得分介於 4.5 到 7.5 分之間的參與者,其死亡風險約為滿分者的三倍。

對於健康的中年與老年人來說,如果得分低於 7.5 分,「應該會是個值得關注的警訊,」阿勞若表示,他現年 69 歲,最近自己測得的分數是 8.5 分。


 眼睛突然閉不緊、想吃飯、喝水卻吞不下去,這些小症狀恐是「重症肌無力」警訊。據統計全台約有6000位肌無力患者,其中8成可透過類固醇等現行療法有效控制病情;但仍有2成屬「難治型重症肌無力」,歷經多種治療仍反覆發作,其中更有逾50位患者病情特別嚴重,頻繁進出急診、住院插管治療才能度過一次次的危象。醫師呼籲,若能盡早將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有助患者及早穩定控制病情、降低急診住院醫療成本支出,患者也能更快重返職場。

曾任室內設計師的國榮,56歲那年開車時突然出現複視,原以為只是疲勞所致,直到症狀反覆2個月才至大醫院就診,確診為重症肌無力。發病後出現口齒不清、講話大舌頭,連與客戶討論案子都成問題,甚至得用膠帶固定下垂的眼皮才能出門,嚴重影響人際與職場生活。國榮過去嘗試類固醇治療仍無法穩定病情,體重更因此暴增20公斤,並出現指關節不適與青光眼等副作用。後來更出現吞嚥困難。為了因應發病的突發狀況時能請人及時協助,還錄製音檔,記錄病情與處置方式,以備不時之需。所幸後來參與醫師的新型生物製劑臨床試驗,發現症狀明顯改善,總算重拾生活節奏。如今的他已退休,並投入志工服務,重新找回人生價值。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葉建宏表示,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免疫系統異常產生抗體,錯誤攻擊神經肌肉傳導系統,導致肌肉無法正常運作,進而釀成肌肉無力等症狀,好發於20歲至30歲女性及50歲以上男性。據統計,全台約有6000位肌無力患者。

他說,重症肌無力症狀主要影響「眼睛、四肢、吞嚥、呼吸」4大系統。多數台灣病友初期為「眼肌型肌無力」,出現眼皮下垂、大小眼與視力模糊等症狀,其中3-5成會在2至3年內進展為「全身型」,進一步出現口齒不清、四肢無力、行動困難,甚至可能影響吞嚥、呼吸等重要維生功能。遺憾的是,不少國家將該病列為罕見疾病或難症,但在台灣卻未納入罕病保障範疇。

葉建宏指出,早年肌無力症致死率相當高,所幸隨著乙醯膽鹼酶抑制劑、類固醇、胸腺切除手術、血漿置換與免疫球蛋白等治療逐步發展,死亡率已降至3%以下。但仍有約2成「難治型」患者病情反覆發作,其中又有約50名患者,不僅對傳統療法反應不佳,甚至無法承受類固醇副作用,病情一旦急性惡化,恐需住院、插管,才能撐過「危象」。他說,目前全球已有4類生物製劑獲准用於治療重症肌無力,並被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國納入保險給付。台灣也有病友參與試驗獲得改善,但健保尚未給付,導致許多人陷入「看得到卻用不起」的困境。呼籲健保應優先納入高風險病友使用生物製劑,並逐步擴大適應範圍。

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理事長梁采葳也強調,重症肌無力雖無法根治,但透過合適藥物穩定控制,病友仍可維持正常生活。期盼政府能真正看見「未被照顧的少數人」。



不只是老化!醫曝「手背5跡象」判斷身體狀況 注意血管清晰、長斑

手背,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工具,還是人體健康狀況的外在指標。透過觀察手背的皮膚質感、指甲健康、靜脈可見度以及脂肪分佈,我們可以初步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重症醫師黃軒在網路社群《臉書》發文指出,手背的細微變化,例如皮膚是否光滑、斑點是否增多、靜脈是否明顯,甚至指甲是否變色,都可能與體內的血液循環、內分泌系統、營養攝取和代謝功能有密切的聯繫。分享5招看手背,能初步判斷身體是否健康。

一、你手背皮膚,是否光澤?

研究人員發現長壽者,他們的手背皮膚,往往顯得光滑細緻,這可能與其血液循環良好以及日常皮膚保養得當有關,反映出其整體健康狀況較佳。研究人員表示"當你的周邊血管有問題,血管壁,會變成更僵硬,靈活性較差。這可能與血管壁結締組織的變化有關。供應血流的皮膚不足,你的皮膚光澤也會減少許多。二、你手背色斑/色素沉澱 ,愈明顯?

手背皮膚的色斑或色素沉澱,那是我們身體健康狀況,外在表現之一。

當我們手背皮膚出現明顯的色斑或色素沉澱時,這並不僅僅是老化或日曬的結果,還可能與身體內部的內分泌系統或代謝功能相關。

儘管有些色斑屬於正常的老化現象,但在某些情況下,它們可能是潛在健康問題的預警信號,如內分泌失調、代謝障礙或慢性疾病。

-手背色素沉澱增加

這個通常與黑色素代謝有關。當身體的內分泌系統,特別是與荷爾蒙相關的器官(如甲狀腺、腎上腺等)出現功能失調時,皮膚可能會開始產生過多的黑色素,從而形成色斑。

-手背斑點的增加

手背斑點的增加。也可能與自由基和氧化壓力的累積有關。自由基是細胞代謝過程中的副產物,它們會攻擊細胞並加速老化過程。當自由基過多時,皮膚會出現色素沉澱,形成斑點。這類氧化壓力通常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飲食不均衡)有關,並可能加重內分泌和代謝問題的影響。

這些現象在健康人群中可能較少見,或程度較輕,而在內分泌或代謝系統出現問題的人群中則更加顯著。也有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經常出現色素沉澱問題,這是由於長期高血糖狀態下,細胞的正常代謝功能受損,導致色素代謝異常。其他與內分泌相關的疾病,如多囊卵巢症候群(PCOS)或甲狀腺功能失調,也可能導致類似的皮膚問題。

三、你手背指甲,有變色/裂痕嗎?指甲的健康狀況,往往可以反映出人體的整體健康,特別是營養狀況。

當指甲堅固且有光澤,表面光滑,沒有裂痕或異常變色時,通常意味著身體的營養吸收和代謝功能處於良好狀態。相反,指甲的異常變化,如脆弱、裂痕、變色或變形,則可能暗示著營養缺乏或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

我們的指甲由角蛋白組成,這是一種由蛋白質形成的纖維結構,因此足夠的蛋白質攝入。對指甲的生長和健康至關重要。此外,指甲的成長和維護也依賴於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支持,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B群(如生物素)、維生素C、維生素E、鐵、鋅、鈣和硒等。如果這些營養素不足,指甲可能會變得脆弱、無光澤,並且容易斷裂或出現裂紋。

例如:

-缺鐵

可能導致「匙狀甲」(指甲邊緣上翹的形狀),這是一種典型的貧血徵兆。-缺鋅

會使指甲出現白色斑點或線條,這是鋅缺乏的早期表現。

-缺維他命B群

則會導致指甲變得脆弱、無光澤,並且容易斷裂。

-缺維他命C/E

也會影響指甲的光澤和強度,導致指甲變得粗糙或顏色異常。

此外,代謝異常例如,甲狀腺功能異常,無論是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都會影響指甲的生長速度和質量。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的指甲可能變得薄且脆弱,而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患者則可能出現指甲增厚、變色或裂痕等問題。因此你手背的指甲健康的,變化,有時也可作為甲狀腺問題的早期信號。

四、你手背血管,是否清晰可見?

當手背靜脈清晰可見時,這通常意味著該區域的血液循環良好,皮下脂肪較少或皮膚較薄。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逐漸變薄,皮下脂肪減少,因此老年人的靜脈往往更加明顯。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並不一定與疾病有關。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靜脈的明顯程度可能與血壓、心血管功能或靜脈曲張等問題相關。

當血液循環順暢時,靜脈能夠有效地將血液從四肢輸送回心臟,這是一個健康的標誌。反之,若靜脈明顯增粗、曲張或伴隨疼痛,則可能提示靜脈功能異常。

例如,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是一種常見的靜脈疾病,通常發生在下肢,偶爾也可能在手部出現。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導致血液回流受阻,使靜脈擴張並變得更加顯眼。某些研究顯示,清晰可見的靜脈可能與低血壓有關,這是由於低血壓時靜脈壓力較低,血管更容易擴張,因此靜脈更為顯眼。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體脂較低的人群或皮膚較薄的老人身上。雖然這不一定是疾病的徵兆,但如果伴隨頭暈、疲倦等症狀,則可能是低血壓或其他心血管問題的提示。

當身體脫水時,血液中的水分減少,導致血容量下降,血管相對更為顯眼。脫水還會導致皮膚彈性下降,使靜脈變得更加突出。因此,長時間處於脫水狀態可能會對血液循環和心血管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應及時補充水分。

五、你手背的脂肪,太多/太少?

當你手背顯得過於消瘦或脂肪過多時,這可能是營養不均衡、肌肉萎縮、代謝失調或其他潛在健康問題的外在表現。

手背的消瘦或脂肪堆積不僅影響外觀,也可能暗示著體內的脂肪分佈、肌肉質量、代謝功能和整體健康狀況出現異常。如果你的手背消瘦,特別是皮膚變得薄且骨骼突出,通常是營養不良或肌肉萎縮的表徵。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人體肌肉質量會逐漸減少,這種現象被稱為「肌少症」(Sarcopenia)。

而當你身體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特別是蛋白質和熱量),肌肉和脂肪組織會逐漸萎縮,使手背顯得消瘦而無力。這樣的營養不良,不僅會導致肌肉萎縮,還會降低免疫系統功能,使個體更易罹患感染性疾病。

手背消瘦通常是合併全身性肌肉含量下降的早期信號,應及時引起重視,以避免更嚴重的健康問題如骨質疏鬆、跌倒風險增加等。

相反,當手背的脂肪堆積過多時,這可能表明身體脂肪分佈異常,甚至與代謝疾病有關。過多的脂肪堆積在手背或其他非典型部位(如腹部或頸部),可能是「中心性肥胖」的表現,這類肥胖與代謝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密切相關。研究已顯示,過多的皮下脂肪堆積與胰島素抵抗有顯著關聯。

當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時,胰島素的代謝調節功能減弱,導致脂肪更容易堆積,尤其是表現在非典型部位,如手背或頸部。這類脂肪堆積可能同時伴隨著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血脂等代謝紊亂問題。

手背過於消瘦或脂肪堆積過多,還可能與其他健康問題有關。例如,慢性疾病如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甲狀腺功能異常(如亢進或低下)都可能導致體重異常變化,表現在手背的外觀上。這些問題都可能影響整體健康,需要通過血液檢查和內分泌系統的評估來確認。

透過細心觀察手背的狀況,我們可以得到許多關於整體健康的重要線索。手背皮膚的光滑與否、色斑的增減、指甲的健康狀況以及靜脈和脂肪的分佈,都是反映血液循環、營養攝取和代謝功能的關鍵指標。這些特徵不僅有助於了解外在健康狀況,還能提示潛在的內分泌或代謝問題,如血管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關注手背的變化,結合科學的健康檢查,可以幫助我們及早發現並解決健康問題,從而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與長壽。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EBV病毒

 不少病患在罹癌後,都會疑惑「這一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醫師張家銘指出,答案可能藏在青春期時被忽略的發燒裡,因為9成以上的人都感染過EBV病毒,就算症狀過去了,病毒卻從未離開,長駐在我們的B淋巴細胞中,當我們生病時它可能會甦醒,悄悄干擾免疫系統,甚至誘發慢性疾病或癌症。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表示,成長過程中,很多人都經歷過幾場來勢洶洶的發燒,包括全身無力、喉嚨痛、撐著上學或補習,幾天後好了,就當作感冒痊癒。但多年後,當我們突然出現慢性疲勞、免疫力低落、關節痛、皮膚問題,甚至罹患紅斑性狼瘡、多發性硬化症或癌症時,才會疑惑:「這一切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張家銘透露,答案可能藏在那場被忽略的青春期發燒裡。因為那時有可能走進你體內的,是一種幾乎全民感染、卻從未真正離開的病毒 Epstein-Barr 病毒(EBV)。張家銘說明,EBV是人類皰疹病毒家族的一員,根據全球流行病學數據,超過90%的成年人都感染過EBV。多數人在感染當下沒有明顯症狀,或者只是喉嚨痛、發燒幾天,被誤以為是感冒。有些人在青春期會出現比較典型的表現,如長時間高燒、喉嚨劇痛、極度疲倦、淋巴腫大,這就是俗稱的「親吻病」(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

張家銘指出,即使症狀過去了,病毒並未真正離開,而是長駐在我們的B淋巴細胞中,成為「終生室友」。它不吵不鬧,但總在等待免疫破口發動攻擊。EBV是一種懂得「裝死」的病毒。感染初期,它安靜潛伏,幾乎不會被發現;但當你熬夜、壓力大、過度運動、飲食失衡或生病時,它可能會「甦醒」,悄悄干擾免疫系統、影響細胞基因表達,甚至誘發慢性疾病或癌症。

張家銘表示,近年研究證實,EBV與許多自體免疫疾病有明確關聯,包括慢性疲勞症候群、 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及乾燥症等。這些病通常不是一夕之間發作,而是EBV這位房客,長期潛伏等待免疫防線崩解的時刻,才發動「內戰」。

張家銘強調,更令人擔憂的是,EBV是一級致癌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已將EBV列為第一類致癌病毒,也就是「明確會致癌」的病原體。它與多種癌症密切相關,包括鼻咽癌及淋巴瘤等。研究發現,在這些癌細胞中,常可檢測到EBV的基因與蛋白質,例如 EBNA1、LMP1、BZLF1 等。這些病毒蛋白會干擾細胞凋亡機制、抑制免疫攻擊、加速細胞分裂,是推動癌化的重要角色。

張家銘說明,目前臨床可用的檢查包括EBV抗體檢查(VCA IgM、VCA IgG、EBNA IgG、EA-D IgG),這可以幫助判斷是否曾感染過、是否正處於活化或潛伏期。或是病毒DNA定量(qPCR)這可直接測量體內病毒活性,特別適合用於長期疲勞、有癌症或免疫疾病家族史者的健康監測。儘管無法清除EBV,但可以讓它沉睡,避免再活化,張家銘也建議5招打造防火牆,如下:

一、規律作息、避免熬夜與過勞。

二、補充足夠的營養素,特別是維生素 D、鋅、Omega-3 脂肪酸。

三、壓力管理與情緒調節(如正念、冥想、適度運動)。

四、減少免疫壓力源(例如避免長期使用類固醇等免疫抑制藥物)。

五、日常補充具抑制EBV活性的天然成分,綠茶多酚、槲皮素(Quercetin)、薑黃素及甘草酸等。

張家銘指出,這些都已在多篇研究中被證實有助於抑制病毒複製、干擾其蛋白功能,對於病毒控制具正面幫助。

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慢性胃炎胃癌

 很多人對於胃癌的初期症狀並不了解,其實胃脹氣、消化不良、食慾變差等等,常常被認為只是單純的胃腸道不舒服,因此錯過早期發現與治療黃金時機,醫師提醒胃癌並非立即發病,大多由慢性胃炎發展而來,有胃癌家族病史,建議每兩年一次胃鏡檢查早發現盡速治療,降低死亡風險。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胃癌是台灣常見的癌症之一,尤其是50歲以上的民眾發生率比較高。事實上很多人對於胃癌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像是胃脹氣消化不良食慾變差等,常常被認為只是單純的胃腸道不適,因此而錯過早期發現與治療的黃金時機。」

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謝名宗:「有一位55歲的男性,他是一位上班族,常常工作的壓力很大,三餐不定時也經常需要外食。他常常會有胃脹氣、胃食道逆流等等的情況,但是因為工作忙碌,一直沒有來就醫。直到有一天,他來門診做了胃鏡的檢查,才發現有幽門桿菌的感染,以及早期的胃癌。」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張立群:「我想跟生活習慣有關,比如說最主要就是一些飲食,比如說我們吃的東西,如果青菜水果吃得太少,那或者是說一些醃漬啦,或是燒烤的東西太多,有時候會有一些亞硝酸鹽。」幽門桿菌感染,如果沒有好好治療,會造成慢性胃反覆發炎,有可能產生癌化。

彰濱秀傳醫院副院長李岳聰:「包括胃癌、胃的淋巴瘤都跟這個有關,所以不可不慎重,胃癌早期的症狀其實不是很明顯,也沒那麼的特異性,偶爾是飯後偶爾上腹部的不舒服悶痛,然後伴隨著噁心、嘔吐或者是厭食。」

臺北榮總副院長/教授 李偉強:「胃癌的造成的原因當中有很多。首先家族性的遺傳是一個很大的因素,如果是前一代有這個胃癌的話,其實後面也會有更高的機率。另外有些家族性的息肉的症狀,特別是大的息肉,一般兩公分以上的息肉,也容易轉化成為惡性的。」

中山醫大附醫一般外科暨達文西微創手術中心主任 彭正明:「2025年已經把胃癌的篩檢計畫,納入這個計畫案裡面,那做胃癌的篩檢。在2026年納入所謂的公費的、全面的篩檢計畫裡面,那是從45歲到79歲。」

發現幽門桿菌,立即投藥。

彰化秀傳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謝偉耀:「投藥之後呢,如果已經有形成萎縮性胃炎或是腸化生這樣的一個現象,它並沒有辦法做一個很好的一個修復,而必須做定期的,也許半年一年,做一次胃鏡的一個追蹤。」

東元綜合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鄧堯州:「生活飲食上,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是由這個經口傳染的,所以建議吃東西,盡量能夠公筷母匙,盡量避免和寵物像貓狗等有這個接吻,這種親密的這種行為。家中如果有人有這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家裡的成年人也是會建議做幽門螺旋桿菌的這個檢測。」

高醫岡山醫院胃腸內科主任許文鴻:「台灣是幽門螺旋菌的高盛行國家,大概有30%的民眾,有胃幽門螺旋菌那胃幽門螺旋菌會有什麼樣的症狀呢,其實因人而異,有從沒有症狀到胃痛的表現都有可能。」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胃癌的治療方式會依據癌症的分期、腫瘤位置、病人的年齡與身體狀況來決定」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立群:「有些患者他可能腫瘤已經轉移到淋巴結,或是轉移到其他的器官胃以外其他的器官,那這時候就必須要,再追加全身性的治療,就包括是化學治療啦或是免疫治療,我們就是幫,用這些症狀治療的藥,幫病人撐過這些症狀,這些不舒服,讓他能夠接受,好好的接受整個完整的療程。」

臺北榮總副院長/教授李偉強:「本身的這個潰瘍或病變是良性還是惡性之外,也同時去做了幽門桿菌的一個檢查,這樣子的時候,如果是良性的,這樣我們可以先優先治療幽門螺旋桿菌,如果不是是惡性變化,當然就後續的產生胃癌的手術或者是化療等等。」

醫師提醒胃癌並非立即發病,大多由慢性胃炎發展而來,有胃癌家族病史,建議每兩年一次胃鏡檢查,早期發現與治療,降低死亡風險。




胃不舒服,其實兇手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醫師張家銘近日表示,全球2008年至2017年出生的年輕人中,預估會有1560萬人罹患胃癌,其中大多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屆時亞洲將會是重災區,避免共用筷子、杯子、避免生食跟喝未煮沸的水,可以降低感染風險。

張家銘在臉書粉絲團「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根據《自然醫學》2025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全球2008年至2017年出生的年輕人中,預估會有1560萬人罹患胃癌,其中有76%是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些未來胃癌的個案有2/3集中在亞洲」。張家銘說,這份研究顯示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是全世界都應該重視的公共衛生戰略,尤其針對年輕族群,而從醫師的角度來看,幽門螺旋桿菌對身體造成的影響,遠遠超乎許多人的想像,「它不只讓我們胃痛、胃脹,更可能一步步把我們推向胃癌」。

張家銘解釋,幽門螺旋桿菌的CagA蛋白會偷偷開啟發炎開關,讓胃一直處在「慢火慢燉」的發炎狀態,「長期下來,這些慢性發炎不只讓胃細胞受傷,更會讓本來該幫我們抑制癌症的基因沉睡,像是細胞裡的守門人倒下了,壞事也就開始發生」。

張家銘表示,慢性發炎不只會讓細胞失控,更可怕的是讓DNA不斷受損,幽門螺旋桿菌會誘發大量活性氧,破壞DNA、產生突變,尤其是關鍵的P53抑癌基因,被破壞之後,細胞再也沒有剎車,「久而久之,這些小傷口累積成大漏洞,細胞修不回來,癌症也就在這個時候悄悄成形」。

至於該如何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張家銘說,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從日常做起,幽門螺旋桿菌主要透過口口傳染或污染的食物、水源傳播,所以共餐時記得使用公筷母匙,別共用筷子、杯子或牙刷,外食時應避免生食來路不明的食材,飲水選擇煮沸或瓶裝水。

張家銘最後也提醒,若家人有感染記錄,其他成員最好也安排檢查,別等症狀出現才行動,若家中有人有胃癌病史、自己曾有胃潰瘍、或長期有消化不良的問題,也最好定期安排檢查,就算真的不幸感染,透過抗生素與胃藥搭配的「根除療法」,多數人都能成功治癒。



胃癌是台灣常見的癌症之一,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8位,每年約有2000人死於胃癌。腸胃科醫師鄭泓志表示,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應酬頻繁,往往拖到很晚才吃晚餐,甚至飯後沒多久就躺平睡覺,這些習慣都大幅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55歲以上的年長族群更要格外注意。

  胃癌發生機率

鄭泓志在臉書發文說明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Baltimore)》的研究,晚餐後不到3小時就入睡,胃癌風險明顯上升,而且時間越短,風險越高。如果吃完不動,風險再翻倍,沒散步的人比有飯後散步習慣的人,罹患胃癌的機率高出近3倍。也就是晚餐吃得晚又沒散步,罹患胃癌的機率比早吃晚餐且有散步的人,高出7.4倍。這項研究證實,延長晚餐與就寢的間隔時間、養成飯後散步習慣,可能降低胃癌風險,特別是55歲以上人群。

  不良生活習慣損害胃部健康

該研究解釋傷害胃部的三大機制: 胃排空變慢,食物長時間滯留,刺激胃黏膜:胃在晚餐後仍需時間消化食物,若過快躺下會導致胃排空減慢,增加胃部壓力。未消化的食物長時間停留會刺激胃黏膜,增加慢性發炎與細胞變異的風險。 胃食道逆流:吃完馬上躺平,胃酸更容易流回食道,造成胃食道逆流。長期的胃酸刺激,可能讓食道下端的細胞發生變異,增加賁門腺癌的風險。 影響胃內細菌環境:消化變慢會影響胃內菌群,讓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的繁殖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主要致癌因子,這種細菌會持續刺激胃壁,引發慢性發炎,進而提高癌變風險。   降低胃癌風險

鄭泓志強調,晚餐後散步的保護機制,有助於促進胃腸蠕動、加速胃排空,減少胃酸逆流和細菌增生,降低長期發炎對胃的傷害。因此建議晚餐時間最好不要超過晚上8時,若無法遵守,可以分成2次進食;睡前3小時不要進食,尤其是高脂、高糖、高鹽的食物;飯後至少要散步10分鐘,也可以選擇站立或做簡單的家務;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炎或胃食道逆流等問題的人,應定期檢查胃鏡及幽門螺旋桿菌。如果出現持續胃痛、消化不良、體重下降等症狀時,要儘早就醫檢查。


 民眾追求健康養生,常常攝取糙米、燕麥、全麥麵包等未精製穀物,以及高纖蔬菜、堅果等食品,但是醫師提醒,如果胃已經在發炎了,卻還在吃這些健康食物,恐怕只會愈吃愈嚴重,影響胃修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林舜穀表示,食用未精製穀物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健康,並穩定血糖。但對於慢性胃炎患者來說,相較於精製穀物如白米、白麵包等,含有較多的麩皮,質地較硬,可能摩擦已經受損的胃黏膜而增加胃酸分泌,甚至引發炎症反應,加重消化不良、胃脹氣或胃痛的症狀。

 而韭菜、芹菜、菠菜、甘藍、花椰菜等高纖食物,富含不溶性纖維,有助於降低膽固醇與穩定血糖,但需要較長時間消化,容易滯留在胃中,造成脹氣、飽脹感甚至反酸尤其花椰菜、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較多的低聚醣(FODMAPs),會在腸道內發酵、產生氣體,使胃部不適加劇。

 至於杏仁、核桃、花生、腰果等堅果,有助於心血管健康、抗氧化及大腦功能,但堅果的脂肪含量高,脂肪會延緩胃排空,刺激胃酸分泌,且不好消化,可能損傷胃壁;部分堅果(如花生)可能刺激胃酸分泌,進一步刺激胃壁,讓慢性胃炎症狀加劇。

 林舜穀表示,雖然這些食物對一般人健康有益,但對於慢性胃炎患者來說,反而會因此加劇症狀。

 他建議患者應選擇質地較軟、易消化、低脂肪的飲食,例如白米、白粥等精製穀物,燉煮軟爛的蔬菜如胡蘿蔔、南瓜等,低脂蛋白質如瘦肉、魚類,避免大量攝取未精製穀物、高纖蔬菜及堅果,以減少胃部的負擔並促進修復。


十字花科蔬菜已被認證具有抗癌效果,但有醫師認為,但人沒有充分咀嚼,會使十字花科蔬菜內的硫代配醣體,無法與酵素作用生成抗癌化合物,「吃了會等於沒吃」。對此,醫師錢政弘、李柏賢,及營養師林世航均表示,此說法「太誇大」!人體真正吸收營養的器官為小腸,「即使未經充分咀嚼,腸道微生物也可以部分轉化硫代配醣體,仍可獲得健康益處。」

細嚼慢嚥有益健康。一名家醫科醫師日前表示,花椰菜、甘藍、芥菜和蘿蔔等十字花科蔬菜具有肝臟解毒和抗癌效果,是因富含異硫氰酸鹽。但人若未充分咀嚼,蔬菜中的硫代配醣體,將無法與酵素作用生成此化合物,「吃了等於沒吃」。由於此說法相當驚人。《三立新聞網》因此訪問基隆長庚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柏賢、營養師林世航的看法。

錢政弘對此表示,他未曾看過此種說法!「目前實證研究認為,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的異硫氰酸鹽,在加熱過程中會被破壞,抗癌效果難免打折,顯示生食蔬菜的抗癌效果優於熟食。」

李柏賢則表示,十字花科蔬菜具有抗癌特性,與其含有的硫代配醣體有關。硫代配醣體在切碎或咀嚼時,會與植物中的酶(如硫代配醣體酶)作用,生成異硫氰酸鹽等活性物質,這些物質可能有助肝臟解毒,並具抗氧化及抗癌作用。

李柏賢表示,細嚼慢嚥有其道理,因為充分咀嚼可以促進酶的作用,幫助生成異硫氰酸鹽。「然而,『吃了等於沒吃』過於絕對化。即使沒有充分咀嚼,腸道微生物也可以部分轉化硫代配醣體,因此仍能獲得一定的健康益處。」而且,楊的論述忽略了胃腸等器官的功能。

林世航則表示,細嚼慢嚥有益健康,但對於會否影響十字花科的營養可能有些實際狀況的差異。雖然十字花科植物的有效成分,會經過酵素轉換,除了高麗菜沙拉會有生食狀況以外,大部分的十字花科植物都會經過烹煮,此時酵素也已經失活,咀嚼與否已不影響其轉換。


中國一名25歲抗癌網紅「千千」,自2024年確診晚期胃癌,今年5月24日離開人世,年僅25歲,引發網友們不捨。台灣胃腸科醫師表示,胃癌早期有4大症狀,包括經常打嗝、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若未改變飲食、生活習慣,卻仍感不適,就應儘速就醫檢查。」

根據中國媒體報導,千千去年3月確診罹患低分化胃腺癌晚期,隨即進行胃部全切手術,但術後一個月便復發,且癌細胞迅速轉移至腹膜,致病情惡化。千千曾坦言自己多年不吃早餐,時常省略正餐以減肥,加上長期作息混亂、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禁讓人聯想是否因此而罹癌。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胃腸胃腸肝膽科醫師張安迪,在該院官網表示,胃癌長期位居國人十大癌症之一,但胃癌早期症狀易被誤為一般胃病而被忽視,因而錯過早期治療時機。

「胃癌有6大高風險因子。」他表示,研究指出,罹患胃癌最主要的原因與飲食習慣、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遺傳等密切相關,他列舉如下:

1.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 約有9成胃癌患者曾感染此細菌,可能因此導致胃炎、胃黏膜病變,最終演變為胃癌。

2. 遺傳因素:直系親屬患胃癌者,風險是一般人的2~3倍。

3. 不良飲食習慣:常吃醃製、燒烤或過鹹食品會損傷胃黏膜,增加癌變機率。

4. 菸酒:菸的化學物質和酒精對胃部刺激性大,易致胃炎或潰瘍,增加胃癌風險。

5. 胃部慢性疾病:慢性胃炎、胃潰瘍,或曾接受胃切除手術者,由於胃黏膜保護力下降,風險增加。

6.長期使用特定藥物: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炎藥或,例如阿斯匹靈等抗血小板藥物,可能損害胃黏膜。

他並提醒,胃癌早期有4大症狀,包括打嗝、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尤其在沒有改變飲食或生活習慣,卻還是持續感到不適時,就應該要留意,儘速就醫檢查。

至於胃癌晚期症狀,張安迪表示,由於癌細胞擴散至肝臟或胰臟時,可能會出現黃疸、還可能導致背痛。另外,胃癌最常見症狀包括嘔吐、噁心。當腫瘤擴大壓迫胃部,會引發頻繁打嗝,且難以緩解。而「皮革胃」也是胃癌晚期症狀,患者會食慾不振、進食困難,腫瘤也影響營養吸收,導致體重驟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