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老人肌無力症

年長者健康最大威脅不是慢性疾病,而是失智、失能情況上身,高齡醫學權威醫師陳亮恭指出,年紀越大越容易營養不良,因為活動少、牙口不好,甚至是偏重蔬果的嚴格飲控養生都可能讓肌肉默默流失,導致肌少症、衰弱,慢慢步入失能困境。想要健康長壽「蛋白質」才是最關鍵營養素,陳亮恭也分享最佳攝取方式,食材選擇、飲食分配都有訣竅。

台灣已經步入超高齡社會,《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4月30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到高齡醫學權威、台北關渡醫院院長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陳亮恭醫師分享「如何健康長壽又有生活品質」。陳亮恭直言,高齡老化觀念須重新調整,長壽帶來多重慢性病已經是普遍現象,對長者而言重要的不是沒有病,而是如何帶著慢性病維持好的生活品質,其中「避免失能」成為重中之重。

陳亮恭說,人在步入失能、死亡之前,會先面臨一個重要階段「衰弱」,再更早期則是「肌少症」,骨骼肌對於老化的影響深遠,但這是可以預防的,其中一項重點就是攝取「好的營養」,其他則還有運動、良好心理狀態與朋友社交互動、健康行為如定期健檢、慢性病等疾病管理。陳亮恭指出,老年人是最容易營養不良的族群,營養不良反應的是自身體能、免疫力,這樣的長者生病住院時間長、併發症多、死亡率也比較高。

進一步分析原因,包含「牙口不好」導致食物選擇受限、「嗅覺味覺退化」讓食物變得不好吃,若因此吃太重口味又會不健康、「活動量少」讓長者感覺不到餓,影響了進食量,最後是因為自身健康狀況,醫師會提出部分飲食限制建議。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陳亮恭臨床看到有些民眾退休後認真養生,突然採取嚴格飲食控制,只吃蔬果忽略其他營養素,導致體重快速下降,這樣快速減輕的往往是水分和肌肉,脂肪仍然在身上,且年紀越大,流失的肌肉越難長回來,很多老人瘦了之後胖不回來,這也導致身體狀況變差。

關鍵營養素就是「蛋白質」

陳亮恭說明,人體最大蛋白質貯存器官就是肌肉,骨骼肌肌肉全身最多,蛋白質不夠,肌肉就流失,步入肌少症。目前國健署建議健康長者,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至少1.2公克蛋白質,比過去建議的0.9公克提高了30%,換算下來,60公斤者就要吃到72克蛋白質。陳亮恭表示,因為長者食量變少,要在有限的飲食中達到最佳的蛋白質攝取。他舉例,一顆雞蛋的蛋白質約6~7公克,一天如果只吃蛋,就要吃到10幾顆。若從天然食物去選擇,蛋白質含量最高的食物是雞肉。

有人好奇這樣吃雞胸好還是雞腿好?陳亮恭解釋,雞腿、雞胸的蛋白質比例都約在25%,只是雞腿肉的脂肪比較多,想要減重的人吃雞胸肉不錯,至於長者胃口不好,能吃下去才是重點。常見蛋白質來源也會提到豆漿、牛奶,陳亮恭分析,這類食材大部分都是水分,蛋白質含量約7%,但如果牛奶做成起司,豆漿做成豆乾,蛋白質比例可以達到30%。

此外,每日攝取蛋白質應均衡分配在三餐中,陳亮恭說,若一次吃太多不但身體無法吸收,還會增加負擔,所以要平均吃,其中又以早餐和午餐吸收較好。

地中海飲食強身健腦

除了預防失能之外,還要預防失智,陳亮恭表示,目前唯一證實有效的就是「全套地中海飲食」。內容必須要有五顏六色的蔬果,使用橄欖油烹調,飲食中需有一些堅果,蛋白質來源建議是小型海鮮,非大型魚類,主食要選擇全穀類,可以適量喝紅酒。

但這不代表要天天吃西餐,陳亮恭說,其實中式餐點也可以做到,像是蚵仔煎就是不錯的菜式,內容包含蚵仔、蛋、青菜,只要不要用豬油,改用橄欖油烹調,懂得原則就可以應用。


一項簡單的體能測驗——「坐下-起立測試」(sitting-rising test),可能能早期預測你的壽命長短。根據一項涵蓋逾四千人的大型研究,這個測驗能有效反映中高齡者的身體機能與未來的健康風險。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這篇研究週三刊登於《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對象為 4,282 名年齡介於 46 至 75 歲的男女。研究人員觀察他們從站立到坐下、再從地板上站起來的動作完成度,重點是能否在不依賴手部、膝蓋、傢俱或他人幫助下完成。「這項測試綜合了所有非有氧性的體能表現,」研究主持人、里約熱內盧運動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阿勞若(Claudio Gil Araújo)表示,測試涵蓋肌肉力量、身體協調、柔軟度與身體組成,而這些因素都與壽命與健康密切相關。

結果顯示,能夠獨立完成動作的中老年人,未來十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需要大量協助者低了約六倍。他們死於其他自然原因(例如癌症)的機率也明顯較低。

▲坐下-起立測試更夠反映身體機能。(示意圖/AI生成)

如何進行「坐下-起立測試」?

建議務必找一位夥伴協助——不僅要觀察你的動作與幫你計分,更重要的是一旦你快要跌倒,能即時穩住你。若你有髖關節、脊椎、膝蓋等部位的關節炎或其他嚴重問題,就不建議嘗試。

步驟如下:

1.找一塊平坦空間,同時保留牆壁、椅子或其他支撐物以備不時之需。若地板偏硬,可鋪上墊子,避免跌坐時造成衝擊。2.脫掉鞋子與襪子。

3.雙腳稍微分開站立,然後將其中一腳交叉放到另一隻腳前。手臂擺放方式不限。

4.緩緩坐到地板上,盡量不依賴雙手、手肘或腿部支撐,也要避免身體搖晃。

5.接著從地板上站起來,同樣盡可能穩定、不靠任何支撐。

評分方式:起始分數為 10 分。每次使用手、膝蓋或其他部位輔助,就扣 1 分;如果身體明顯晃動,則扣 0.5 分。

得分介於 0 到 4 分的男女,在約 12 年的追蹤期間內,死於心血管疾病及其他自然原因的可能性遠高於那些拿到滿分 10 分者。(研究人員排除了自殺或車禍等非自然死亡案例。)

得分介於 4.5 到 7.5 分之間的參與者,其死亡風險約為滿分者的三倍。

對於健康的中年與老年人來說,如果得分低於 7.5 分,「應該會是個值得關注的警訊,」阿勞若表示,他現年 69 歲,最近自己測得的分數是 8.5 分。


 眼睛突然閉不緊、想吃飯、喝水卻吞不下去,這些小症狀恐是「重症肌無力」警訊。據統計全台約有6000位肌無力患者,其中8成可透過類固醇等現行療法有效控制病情;但仍有2成屬「難治型重症肌無力」,歷經多種治療仍反覆發作,其中更有逾50位患者病情特別嚴重,頻繁進出急診、住院插管治療才能度過一次次的危象。醫師呼籲,若能盡早將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有助患者及早穩定控制病情、降低急診住院醫療成本支出,患者也能更快重返職場。

曾任室內設計師的國榮,56歲那年開車時突然出現複視,原以為只是疲勞所致,直到症狀反覆2個月才至大醫院就診,確診為重症肌無力。發病後出現口齒不清、講話大舌頭,連與客戶討論案子都成問題,甚至得用膠帶固定下垂的眼皮才能出門,嚴重影響人際與職場生活。國榮過去嘗試類固醇治療仍無法穩定病情,體重更因此暴增20公斤,並出現指關節不適與青光眼等副作用。後來更出現吞嚥困難。為了因應發病的突發狀況時能請人及時協助,還錄製音檔,記錄病情與處置方式,以備不時之需。所幸後來參與醫師的新型生物製劑臨床試驗,發現症狀明顯改善,總算重拾生活節奏。如今的他已退休,並投入志工服務,重新找回人生價值。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葉建宏表示,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免疫系統異常產生抗體,錯誤攻擊神經肌肉傳導系統,導致肌肉無法正常運作,進而釀成肌肉無力等症狀,好發於20歲至30歲女性及50歲以上男性。據統計,全台約有6000位肌無力患者。

他說,重症肌無力症狀主要影響「眼睛、四肢、吞嚥、呼吸」4大系統。多數台灣病友初期為「眼肌型肌無力」,出現眼皮下垂、大小眼與視力模糊等症狀,其中3-5成會在2至3年內進展為「全身型」,進一步出現口齒不清、四肢無力、行動困難,甚至可能影響吞嚥、呼吸等重要維生功能。遺憾的是,不少國家將該病列為罕見疾病或難症,但在台灣卻未納入罕病保障範疇。

葉建宏指出,早年肌無力症致死率相當高,所幸隨著乙醯膽鹼酶抑制劑、類固醇、胸腺切除手術、血漿置換與免疫球蛋白等治療逐步發展,死亡率已降至3%以下。但仍有約2成「難治型」患者病情反覆發作,其中又有約50名患者,不僅對傳統療法反應不佳,甚至無法承受類固醇副作用,病情一旦急性惡化,恐需住院、插管,才能撐過「危象」。他說,目前全球已有4類生物製劑獲准用於治療重症肌無力,並被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國納入保險給付。台灣也有病友參與試驗獲得改善,但健保尚未給付,導致許多人陷入「看得到卻用不起」的困境。呼籲健保應優先納入高風險病友使用生物製劑,並逐步擴大適應範圍。

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理事長梁采葳也強調,重症肌無力雖無法根治,但透過合適藥物穩定控制,病友仍可維持正常生活。期盼政府能真正看見「未被照顧的少數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