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癌症治療費

 為落實「健康台灣」政策,力拚癌症死亡率下降三分之一目標,健保署宣布通過3種癌症免疫療法給付,包括「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及「早期三陰性乳癌」,預估嘉惠3400名病患,病人一年最高可省247萬元,最快今年6月生效。

 肺癌、大腸癌及乳癌是我國111年癌症發生人數排行前3名,而免疫療法是目前癌症治療趨勢。為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健保署近期積極導入免疫療法,加速癌症病友使用國際指引證據等級強之藥品,以減輕經濟負擔。

 健保署17日召開共同擬訂會議,通過免疫療法用於「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及「早期三陰性乳癌」,預估嘉惠約3400名癌症病友,並以癌症暫時性支付專款挹注免疫療法年藥費約32.95億元,最快於114年6月生效,為癌症治療再邁進一大步。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指出,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可用atezolizumab合併標靶與化療,或pembrolizumab合併化療,人年藥費分別是247萬與196萬元;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為單用pembrolizumab,人年藥費171萬元;乳癌是pembrolizumab合併化療,人年藥費172萬元。健保擴大給付後,每人可年省171萬至247萬元的免疫治療藥費。


在「具germline或somatic BRCA1/2致病性或疑似致病性突變之轉移性去勢療法抗性攝護腺癌第一線治療」,含olaparib成分藥品合併含abiraterone成分藥品可延緩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未達到 vs 8.4個月)及整體存活期中位數(未達到 vs 23個月),增加癌友治療選擇「轉移性去勢療法抗性攝護腺癌第一線」併用治療則約204萬元。而美國前總統拜登剛證實罹患攝護腺癌,黃育文說,若是符合轉移性、基因突變等條件,相同病情者在台灣就享有健保給付用藥。


部分癌症病友因健保給付限縮,面臨沉重經濟負擔!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弱勢癌症」治療藥物多需自費,有病友一年治療費高達160萬元。標靶藥物往往只有晚期才獲健保給付,有些癌症甚至沒有新藥可選,病友只能參加人體試驗。雖肺癌等已放寬給付範圍,但許多癌友仍為藥費煩惱,甚至被迫放棄治療。相關團體呼籲健保給付應更加完善,才有機會實現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1/3的目標。癌症藥物給付的限縮情況普遍存在。乳癌標靶治療的健保給付限制為24個月,且必須是化療無效或晚期才能使用,一旦無效就不能再申請。從自費化療到高階藥物,一年的治療費用可能高達220萬元。癌症希望基金會副董事長、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部羅盛典教授指出,口腔癌只有兩種藥物受到健保給付,每位臨床醫師都會遇到許多病人因給付受限而面臨困境。相較之下,被稱為「癌王」的肺癌已放寬健保給付範圍,包括免疫療法和標靶藥物,病友每年可省下約200萬元藥費。例如,肺癌藥物「泰格莎」去年仍是藥王,健保給付每月需花費9萬元,如果自費,單顆藥就要3500元。為了達成2030年國人癌症死亡率降低1/3的目標,相關團體呼籲健保給付應更加完善,才有機會實現這一目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