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檢查不出病因

 以八點檔《台灣霹靂火》反派角色走紅的秦楊,今年4月才承認罹患肺腺癌零期,最近身體又出現病況,今(14日)證實右眼突然失明,還錯過6小時的黃金治療期。

秦楊透露,8月8日父親節當天早上十點多,右眼突然失明,完全看不到,僅剩下先天性弱視、0.025的左眼。事發當下,秦楊馬上去醫院掛急診,從眼科轉到腦神經內科,都檢查不出病因,讓他相當沮喪。隔天在親戚的安排下,秦楊前往嘉義當地眼科就醫,馬上檢查出病因,為「視網膜神經血管嚴重堵塞造成的突發性失明」,然而黃金治療期是6個小時內。秦楊聽了相當崩潰,因為第一家醫院沒有在第一時間發現病因,「結果錯失黃金時期,真的是有夠離譜。」秦楊說,法醫岳父曾在10年前就提點他,上了年紀若不好好保養右眼,遲早會失明;如今一語成讖,秦楊以自身經歷呼籲大家保重身體,「不要像我已經好多年沒辦法好好睡覺,長骨刺、肺部出問題,現在胃、腸又出問題,眼睛上個禮拜突發性失明,現在好不到五成,還是霧濛濛的用摸索的。」秦楊感嘆,現在視力不佳,沒辦法看到手機裡的文字訊息,且醫生也建議別再用手機,所以要找他請直接打電話。秦楊近年健康頻冒警訊,4個多月前才自己得肺腺癌零期,肺部結節有4顆,最大1顆是0.6公分,每2個月就要追蹤一次,如今右眼突發性失明,簡直是雪上加霜。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蜂窩性組織炎

 外號「小鋼砲」、前民進黨南投縣黨部執行長曾琮愷,因蜂窩性組織炎併發重症,日前病情急轉直下,於11日晚間辭世,享年45歲。醫師提醒,蜂窩性組織炎可能會出現5個症狀,若有免疫低下等潛在疾病的患者,千萬不能輕忽。

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柳朋馳受訪時說,其實蜂窩性組織炎本來就有可能會到很嚴重的「敗血症」;感染皮下組織後,有可能在嚴重的過程會導致其他傳染,造成多重器官衰竭。

柳朋馳指出,感染的細菌類型也會影響病人預後;另外,病人本身的潛在疾病,如免疫低下、糖尿病或癌症病史等,都可能造成惡化。

柳朋馳表示,像先前受到討論的A型鏈球菌,也就是所謂的「噬肉菌」,就常會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的問題。醫師說,當感染的病原菌有相當強的侵襲性,抗生素在第一時間無法有效控制時,就可能面臨截肢、甚至死亡風險。柳朋馳提到,若皮下出現感染情況,包括紅、腫、熱、痛,邊緣出現不那麼清楚的邊界,此時,醫師會以馬克筆標註,留意紅色的區域有無逐漸縮小。

治療期間,要減少傷口再汙染,柳朋馳說明,一定要控制好,且要盡量休息、進行藥物治療等,避免進一步併發症。醫師提到,一般蜂窩性組織炎可能需要7至10天的療程,若較嚴重還是需要住院、細菌培養,要自行痊癒的機會較小一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受訪時也提到,若免疫力較佳的患者,以藥物治療基本上沒什麼問題,但若有免疫力缺陷,或是使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就可能會較為棘手。

黃高彬說,一旦有糖尿病等共病,傷口也較難癒合,使用藥物的效果可能就比較不好;提醒民眾要特別留意。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泌尿道感染

 夏季因為水分流失快,加上外出活動頻繁,憋尿情況也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上升。醫師提醒,有5個風險因素別輕忽,喝水不足、上廁所擦拭位置不對等,都可能會引發感染。

恩主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葉國明指出,夏季因水分流失快,加上外出活動頻繁、憋尿情形增加,讓泌尿道感染風險大幅上升。若忽略早期症狀、未即時治療,細菌可能沿著輸尿管逆行擴散至腎臟,造成腎盂腎炎、菌血症等,更嚴重併發症。

葉國明說,提醒泌尿道感染的5大高風險因素,包括「喝水不足」、水分流失過多,因為流汗量增加會導致尿量減少、濃度上升,使膀胱成為細菌溫床。

葉國明提到,預防泌尿道感染最佳方法為多喝水,每日補充2000cc至3000c.c.的開水,多排尿以減少膀胱細菌滋生,降低感染機率。葉國明指出,若「習慣性憋尿」,會讓尿液在膀胱中停留太久,細菌有機會繁殖與黏附,增加感染風險。另外,「女性如廁時,由後往前擦拭」,會將肛門附近的大腸桿菌帶入尿道,提升感染機率。

「性行為前後未正確清潔或未排尿」時,肛門與會陰部的細菌進入尿道口,事前事後若未排尿沖洗細菌,容易感染。

而中老年男性常見攝護腺肥大,葉國明說,「排尿不順」導致尿液殘留,也會增加細菌滋生與感染風險。

泌尿道感染常見症狀包括頻尿、急尿、排尿灼熱疼痛、下腹悶脹、尿液混濁或異味,依感染部位分為,下泌尿道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與上泌尿道感染如腎盂腎炎、腎膿瘍,其中以膀胱炎最為常見。

葉國明指出,上泌尿道感染症狀較嚴重,常伴隨發燒、寒顫與腰痛,應提高警覺。

以性別而言,由於生理結構不同,葉國明表示,女性尿道僅約4公分,細菌更快由尿道進入膀胱,因此女性較易泌尿道感染,並常合併膀胱炎;而男性雖尿道較長,但若有攝護腺肥大,可能導致尿液殘留,無法將尿液中的細菌完全排出體外,增加感染風險,尤其一般男性四十歲以後,攝護腺就會開始肥大,需特別注意。

葉國明說明,男性的尿道炎通常是經過性行為傳染的性病,常見是淋病或披衣菌感染,男性淋菌性尿道炎的症狀為,排尿時會尿道疼痛、灼熱感、頻尿、排尿困難等,並出現黃色混濁狀的尿道分泌物。

葉國明說,淋病經由性行為傳染到女性,則會引起子宮頸炎,出現陰道分泌物異常。而65歲以上長者則因免疫力下降,即使輕微感染也可能迅速惡化,一旦合併高燒或腰痛,建議及早就醫。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體內發炎指數

很多病人努力吃藥、節食,糖化血色素正常,但其他慢性病仍然好不了。醫師張家銘表示,糖尿病不是只有「血糖的問題」,而是免疫細胞已經記住了「發炎」這件事,使得免疫細胞「容易暴衝」。他表示,改變飲食結構是最基本的,民眾應多吃抗發炎的食材如莓果、橄欖油、深綠葉菜、堅果、豆類,來讓免疫細胞「記得和平」。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醫界逐漸發現,糖尿病不是只有「血糖的問題」,而是讓身體免疫細胞已經記住「發炎」這件事。亦即免疫細胞也會記性太好,忘不掉發炎這件事。

他說明,這是因為像高血糖、壞脂肪、壓力、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都會使得免疫細胞變得敏感,容易發炎,甚至連骨髓內的幹細胞也被重新設定。例如高糖、高油、低纖維的食物,也會讓腸道有破口,讓發炎物質進入血液,進而影響免疫系統。

張家銘表示,人能做的是要讓免疫細胞知道「現在沒事了」,這是預防慢性病惡化、穩定血管健康的關鍵。首先,應改變飲食內容,多吃抗發炎的食材,例如莓果、橄欖油、深綠葉菜、堅果、豆類,都有助免疫細胞「記得和平」。此外,要避免血糖震盪。」飯前吃蔬菜、遠離含糖飲料。

此外,睡眠要充足並調解壓力。因為睡不好、壓力大,會讓免疫細胞變得更容易暴衝。每天給自己一段安靜時間,冥想、快走、深呼吸,都是不錯的選擇。



 民眾關心自身健康,健康檢查或在運動中心量測身體數據,經常可見「生理年齡」數字。中研院生醫所退休研究員何美鄉表示,生理年齡與歲數年齡可能有關,但未必是平行關係,決定生理年齡50%與基因有關,其餘50%可控因素,包括發炎、腸道菌群二大方向,採取植物性飲食,不僅有助減緩體內發炎,也對腸道菌指數有利。

何美鄉表示,生理年齡是指民眾身體組織部位功能與呈現的歲數,反映個人健康狀況,也可預測罹患疾病風險與死亡風險。空腹血糖值是監測生理年齡的數據之一,不論實際年齡、性別為何,民眾只有空腹血糖增加,死亡率就會增加,不是沒有罹患糖尿病就沒關係,建議要透過運動、改善飲食等,設法降低血糖。影響生理年齡的關鍵因素是發炎反應。何美鄉表示,一項國際研究,追蹤一群受試者長達11年,發現發炎指數較高的受試者,11年後肌肉量下降快,走路速度變慢,且老化速度很快。體內脂肪也是導致發炎一大原因,肥胖者即使沒有3高,體內發炎指數也常居高不下。腸道菌群與發炎彼此相關,若菌群失衡,體內發炎指數就有可能上升。

何美鄉表示,研究顯示,使用二甲雙胍藥物治療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乳癌、大腸癌、失智、子宮內膜癌風險都降低,背後原因是此藥物有多種抗發炎機制,可見抑制發炎,有助降低這些疾病,而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可透過「植物性飲食」,可改善體內發炎指數,降低失智症罹病機率,延長心臟疾病存活率,漸少癌症、癌症復發機率。

抗發炎植物性飲食,包括薑黃、薑、算、洋蔥、膳食纖維、黃酮、異黃酮等。何美鄉分享自己的飲食原則,每天一定要喝咖啡、豆漿、亞麻仁油,吃豆類、蔬果、水果、堅果等;經常攝取的項目則有綠茶、優格、堅果醬、豆腐醬、鷹嘴豆泥等;偶爾吃的項目,則包括甜點、巧克力、水果乾、全穀粉,及益生菌、維生素發泡錠、蛋、植物性蛋白質。

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黃金喝水量起床健康開關

 早晨是啟動身體的重要時段,養成良好習慣有益健康。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到,經過整晚的休息,循環系統、消化道、神經網路都在等第一個指令,而起床後30分鐘,像按下健康程式的「開機鍵」。建議養成「早晨補水、排便、吃早餐、緩慢起床」的習慣,有助於保持血管年輕、腦袋清醒。

起床喝一杯溫水,助降低血栓風險

黃軒在社群平台指出,起床後可以喝一杯「300ml溫開水」,而且要小口慢喝,因為夜間沒有喝水,血液會變黏,早晨補水幫助稀釋血液、降低血栓風險。根據美國NHANES長期追蹤顯示,每天喝水不足1400ml者,中風風險顯著升高。另外,第一杯水別喝蜂蜜水、淡鹽水,糖與鈉都會對血糖、血壓造成負擔。上廁所別滑手機!避免下半身血流停滯

起床後「起立反射」與腸道蠕動的活躍,是身體天生的「排便指令」。不過,許多人習慣邊滑手機邊蹲廁所,不只延長時間,還會讓下半身血流停滯,加重腸道與血管負擔。建議排便時要專注,並控制在10分鐘內,有助於減少痔瘡與肛門靜脈壓力。

早餐時間決定健康,太晚才吃恐傷身

黃軒表示,不吃早餐無法減重,反而讓血糖波動更大,還可能影響腦力。此外,2023年的西班牙前瞻研究發現,早餐8時前吃、晚餐20時前享用,心血管疾病風險最低,但延後到9時之後吃早餐,風險顯著上升,另一項研究更指,9時後吃早餐,2 型糖尿病風險增加59%。

起床分段動作,避免跌倒與腦中風風險

剛睡醒時,交感神經還沒完全啟動,如果猛然起身,容易因血壓驟降而頭暈、跌倒,甚至引發腦中風。黃軒建議,採用「333安全起床法」,醒來後先躺30秒、坐起再30秒、坐在床邊30秒,再下床行動,讓循環系統有時間反應,有助於保護血管。



喝水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喝水可能是最簡單、便宜的防癌方式,一項由哈佛學者進行的研究發現,每天喝水超過2500c.c者,罹患膀胱癌的機率比喝不到1300c.c的人低了49%。此外,喝水還有助於預防罹患大腸癌或乳癌。

廖繼鼎在YouTube頻道提到,美國哈佛學者米修(Michaud)博士追蹤近5萬人,時間長達10年,並控制年齡、吸菸等其他影響因素,結果發現,每天喝水超過2500c.c的人(約10杯水)罹患膀胱癌的機率,比喝不到1300c.c的人低了49%,顯示喝水幫助降低罹癌風險。廖繼鼎解釋,尿液裡本來就含致癌物質,尤其抽菸者更明顯,水喝太少、排尿頻率低,就像讓膀胱泡在毒素裡,不斷刺激膀胱內膜,長期可能導致癌病變,反之,多喝水、多排尿就像在沖洗膀胱,有助於排出致癌物,降低罹癌風險。除此之外,多喝水能夠預防大腸癌,腸道順暢、不積毒,還有研究指出,喝足水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比喝太少水的女性低了近七成,但仍需更多研究確認。

廖繼鼎強調,水不是喝越多越好,黃金飲水量為「每公斤體重30到40毫升」,以60公斤的成人來說,大約每天攝取1800到2400毫升的水分,還包含喝進去與吃進去的水。一項超過3萬人的大型研究發現,每天喝進去的水1到1.5公升,包括茶、果汁、牛奶、湯,其死亡風險最低,而喝太多含糖飲料與酒精的人,反而增加風險。


天氣酷熱,流汗狂喝水卻還是頭暈無力?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提醒,夏季高溫導致大量流汗,除了補水,更要補「電解質」!鈉和鉀的流失若沒注意,恐引發熱衰竭、中暑,甚至意識混亂、昏迷等危險狀況。

劉博仁於臉書發文提到,熱衰竭是身體因無法有效散熱導致過熱的初期反應,常見於水分和鈉、鉀電解質大量流失時,患者可能出現大量流汗、頭暈、肌肉痙攣、噁心嘔吐等症狀。若未即時補水與補電解質,可能迅速惡化成中暑,出現超過40度高燒、皮膚乾熱、意識混亂甚至昏迷,危及生命安全。

而許多人在流汗後只喝白開水,卻忽略電解質的補充,劉博仁強調,光喝水無法補回體內流失的鈉與鉀,反而可能導致低鈉症或電解質失衡,進一步引發頭痛、噁心、抽筋或神智不清。他建議,在短時間大量流汗後,可用稀鹽水補鈉,像是在500cc的水中加1.5克食鹽,濃度約0.3%,有助維持鈉離子平衡,但要是患有高血壓或腎病患者應先諮詢醫師。

另外,鉀離子的補充也很重要,雖然鉀的流失量較少,但長時間大量出汗仍會影響肌肉與心臟功能,導致無力、心悸甚至心律不整。劉博仁建議,民眾可多攝取天然含鉀食物,如香蕉、奇異果、木瓜、柳橙汁、熟馬鈴薯、菠菜等。而市售運動飲料通常含有鈉與鉀,是運動後的補充選擇之一,相對較為方便。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內科外科

 當心臟感到不適,該先選擇到心臟內科看診還是外科?心臟外科醫師陳紹緯指出,在門診中時常遇到一些病人尚未有明確診斷就直接掛心臟外科的號,然而外科並不適合作為臨床診斷的首站,這樣可能會導致治療上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陳紹緯於社群平台臉書上發文分享,有許多病人因為胸悶、胸痛、心悸等症狀,擔心心臟出問題,因此在還沒有明確診斷的情況下直接到心臟外科看診,但往往醫師只能將病人轉診回心臟內科先做必要檢查。

陳紹緯解釋,心臟內科會透過詳細問診、理學檢查、儀器檢查,如心電圖、心臟超音波、運動測試等,判斷症狀是否來自心臟還是其他系統(像是肺、消化道、壓力等)引起的。內科醫師不只是在「開藥」,他們是找出病因的關鍵角色,而且許多心臟問題可以藥物控制,並不需要手術。

「沒診斷,先內科;要開刀,再外科」陳紹緯建議民眾可以依循這個口訣,當出現胸悶、心悸、喘不過氣,或是覺得心跳異常、身體突然覺得乏力,胸口有壓迫感等狀況,想釐清是否為心臟病時,可優先掛心臟內科;而當心臟內科已經確認病因,並評估需要手術治療(包括傳統外科手術或導管手術),例如:瓣膜疾病需要修補或置換、主動脈瘤或剝離、冠狀動脈嚴重狹窄或阻塞等,則可以直接諮詢心臟外科。

陳紹緯提醒,有些民眾或許會想說:「直接找外科比較快」,但沒經過初步檢查,外科醫師也無法立即安排手術,且有些檢查與治療由心臟內科開立與安排會更為方便。他強調,正確的就醫分流,能確保病患在第一時間獲得適切的初步診斷與評估,避免不必要的轉診。

2025年6月6日 星期五

乾眼症

 現代人手機不離身、用眼過度,乾眼症與白內障已成為國人常見的眼疾。根據統計,銀髮族每3人就有1人受乾眼症所苦。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孫啟欽醫師表示,台灣粗估183萬人飽受乾眼症困擾,一名60歲王姓公務員因母親逝世悲痛不已,造成免疫系統異常,引發嚴重乾眼症,形容那段時間「生不如死」,連基本的公文都看不清楚,所幸經過治療後已好轉,並將於明年退休。

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今(5)日首度發表《白內障術前術後乾眼症治療指引》,聚焦術前術後的乾眼處置,以提升患者術後視覺穩定度與整體滿意度。孫啟欽表示,乾眼症常被誤認為是小毛病,全台粗估已有超過183萬人飽受乾眼症困擾,出現眼睛乾澀、異物感、痛、灼熱感、畏光及眼睛紅癢等不適,令患者坐立難安。夏天到了,51%的患者反映乾眼症狀在夏季明顯加劇,主因多與長時間待在冷氣房的乾燥環境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