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再多還是累?癌症已連續43年位居國人死亡原因第一名,不過有些病友癌後疲憊非常明顯。據文獻指出,約6至9成的癌症病人治療期間有疲憊問題,但這並非無解題,醫師建議從營養、運動、作息改變來鞏固體力基礎,對抗癌後疲憊。
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死因統計,癌症連續43年位居國人死亡原因第一名,113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4032人,每十萬人口有230.8人因癌症死亡,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13.3人。113年癌症死亡人數較112年增加906人。
隨著乳癌治療日新月異,健保從今(114)年2月起給付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為HER2弱陽性乳癌病友打開治療新希望。衛福部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莊博雅今日透過新聞稿指出,「睡再多還是感覺好累,整個人提不起勁」,這是不少乳癌病友在治療過程中的共同心聲,癌後疲憊在癌症病人中非常普遍,很多病友不會主動提到,但這其實會降低治療意願與生活品質,應積極介入改善。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楊明翰指出,癌因性疲憊並非單純「體力不好」,可能與腫瘤造成的代謝變化、化療等副作用、心理壓力與營養不良等多重因素有關。強調應該把疲憊視為「需要積極處理」的症狀,並提出以下3對策對抗癌後疲憊:
對策1、補足營養,打好抗癌體力基礎:癌後疲憊的改善,充足的營養支持很重要。建議應維持均衡飲食,攝取足量蛋白質,並以原型食物為優先,如豆魚蛋肉類;若因治療影響食慾,可在醫療團隊建議下,補充口服營養品、鐵劑或維生素B群,幫助身體修復、提升體能。
對策3、建立規律作息,改善身心疲憊: 良好的生活節奏是穩定精神狀況的重要條件。病友可從固定起居時間做起,搭配創造放鬆、舒適的睡眠環境,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提升整體抗癌耐受力與治療配合度。隨著健保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莊博雅表示,目前新一代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已納入健保給付,除了精準鎖定毒殺HER2強表現的癌細胞外,也可穿透腫瘤細胞膜毒殺鄰近HER2表現較低的癌細胞。晚期乳癌病友若符合條件,可和醫師討論自身病況與乳癌分型,了解合適自身的治療機會,期望病友不僅能延長生命,也要能擁抱更好的生活品質。
哪些飲食防癌、抗癌相當重要。醫師張家銘表示,食物不只是熱量和營養,也牽涉到身體如何對抗癌症,天然健康的食材含有植物化學物(植化物),能自然地調節身體的免系統,尤其是綠茶中的兒茶素、大豆中的異黃酮、薑黃中的薑黃素、橄欖油中的多酚化合物。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癌症有時候不是因為人做錯了什麼,而是人體長時間收到了錯誤的訊號。這些訊號可能來自荷爾蒙的不平衡、慢性的壓力,甚至是每天吃進去的食物。
他表示,人可以重新學習與細胞說話,而其中有個非常關鍵角色「核受體」(Nuclear Receptors, NRs),就像細胞中的「訊號翻譯員」,每天負責接收來自體內外的各種訊息,來決定哪些基因要被啟動。因此,癌細胞怕的不一定是化療藥,有時是食物中的植化素。• 綠茶中的兒茶素,能穩定調控細胞生長。
• 大豆裡的異黃酮,被稱作「植物雌激素」,能與某些癌細胞競爭受體位置。
• 薑黃中的薑黃素,已被證實具抗發炎與抑制腫瘤效果。
• 橄欖油中的多酚化合物,能降低細胞壓力、活化防禦基因。
張家銘表示,上述植化物不只是營養,更可調頻、修復細胞。反之,若食物都是高糖、高油、加工製品,那就會讓身體「失衡、混亂、發炎」。植化物不是能單獨治癒癌症,而是能調整人的內在環境,讓癌細胞不容易被養大,甚至讓已經開始異常的細胞知道該退場。
癌症令人聞之色變,長達42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榜首,每4分2秒就有1人罹癌,1年奪走5萬3千條寶貴性命。化療是許多癌友治療癌症的重要方式之一,基因醫師張家銘提醒,癌後的黃金3年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一項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只癌症沒復發的比例大增,存活率更有顯著的增長。
張家銘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做完化療的3年,其實是決定命運的黃金期,可以自己掌握1件事「動出活路」,那就是運動,特別是結構化運動。
結構化運動
張家銘說明今(2025)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近900位完成化療的結腸癌病人,一半的人每週進行結構化運動3次、每次50分鐘,持續3年;另一半只拿到一些健康資訊,沒強制運動。追蹤近8年的結果顯示,有運動習慣的人,5年內沒復發的比例高達80.3%,比沒運動的人高出6.4%;8年存活率更高達90.3%,整整多出7%。
結構化運動類型
張家銘表示,癌後需要長期、有規律、有節奏的運動,才能真正觸發身體裡抗癌、修復及平衡的開關。結構化運動要每週3次、每次約50分鐘,以中等強度為主,例如快走、騎腳踏車、輕度有氧等,也就是慢慢為身體開機。
重新喚醒身體
張家銘強調,運動可以調整體內的免疫系統、降低慢性發炎、活化抗癌機制,還可能影響到細胞層級的癌症訊號,「不動,才是真正的風險;動起來,反而更有希望」。肌肉痠痛也是練出來的身體記憶,這些不舒服是身體在學習新的節奏,代表還有力氣可以重新打造自己。
記者施怡妏/綜合報導
大腸癌是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平均每天有44人罹患大腸癌,且近年國內與國外的醫學統計數字上看到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分享,大腸癌患者在術後若能規律運動,可顯著降低復發及死亡風險,復發率減少28%,死亡率降低37%。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於2025年6月1日發表的最新研究,運動對大腸癌患者的預後有顯著改善,能有效降低復發率和死亡率。
該研究指出,大腸癌患者在完成術後輔助化療後,應逐步增加運動量,例如每周進行3至4次快走或慢跑,每次約30至60分鐘。目標是在術後6個月內達到每周10 MET-小時以上的運動量,並持續2年半。研究結果強烈支持,將運動納入大腸癌的標準治療方案之一。
不過,研究人員發現,在運動中的大腸癌患者中,有18.5%出現肌肉骨骼不良事件,其中有8例被確認與運動有關。黃軒醫師提醒,在開始任何運動之前,最重要的是先與您的主治醫師、物理治療師或專業教練討論,評估身體狀況,制定適合的運動處方,「總之,運動對癌症患者來說是一種『沒有什麼副作用的良藥』,但必須在專業指導下進行。」
黃軒醫師也補充,運動其實也預防罹癌風險,久坐不動者罹患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0%,但每天適度運動,能減少23%任何型態的大腸癌、減少27%晚期的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