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有益心肺功能、減重。醫師張家銘表示,運動的影響不只在肌肉,而是從腸子一路影響到免疫系統。這種肌肉和腸道之間的關係,我們稱為「肌腸軸(Muscle-Gut Axis)」。當人規律運動,腸道菌相會變得更健康、更多樣,進而改善免疫力、發炎狀態,甚至降低癌症風險。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表示,肌肉收縮時,會釋放「肌肉激素」(Myokines)的物質,會至身體各處傳達訊息,例如大腦、肝臟、脂肪組織,及腸道。
他表示,肌肉和腸道之間的對話,稱為「肌腸軸」。當人規律運動,腸道裡的好菌會變多,壞菌會變少,整體菌相變得更健康,這些變化,會進一步影響到人的免疫力、發炎狀態,甚至癌症風險。張家銘表示,腸道菌會分泌神奇的健康密碼「短鏈脂肪酸」,最有名的就是丁酸,不但能修復腸道的保護膜,還能抗發炎、幫助免疫系統保持平衡。
對於年輕就有腸躁症的人,研究發現,規律運動可以讓腸道蠕動變正常,也能調節腸道菌相,而改善這些症狀。此外,運動可以減輕心理壓力,因為它也會影響大腦的化學物質。
「運動真的能降低腸癌、胃癌的風險!」張家銘表示,一篇研究指出,每週只要運動超過250分鐘(每天約35分鐘),就可降低40%結腸癌風險,還能調節癌前病變、癌細胞增殖速度、腸道發炎程度。
他並提醒,運動對腸道的好處,要連續運動2–3個月以上,腸道菌相才會出現穩定變化。一旦停下來幾週,那些改變就會逐漸消失。他建議,可每天早上一段15分鐘的快走、一組深蹲,都是守護自己的健康。
兒童肥胖問題日趨嚴重,醫師指出,肥胖主要受基因遺傳、生活型態、熱量攝取過多、活動量太少影響。近年研究發現,肥胖也與腸胃道特定細菌有關,這些「致胖菌」會導致代謝紊亂、肥胖,甚至性早熟。
國泰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級醫師侯家瑋表示,人體腸道存在超過3.5萬種微生物,腸道菌群分為好菌、中性菌、壞菌三類,菌群樣態會受飲食習慣影響,當菌群分布比例失衡,就容易代謝紊亂。
研究發現,身材苗條者,厚壁菌門數量較低、擬桿菌門較多;肥胖者則相反,前者多出20%、後者減少90%,腸道菌多樣性也降低。侯家瑋說明,厚壁菌是壞菌,會消化並促進吸收脂肪,保留食物熱量;擬桿菌則是好菌,會發酵膳食纖維,有助降低食慾、抑制脂肪儲存、維持腸黏膜健康。
此外,腸道菌相也會與性荷爾蒙交互作用。腸道被稱為「第二大腦」,會經由腸腦軸和大腦溝通,研究指出,高脂飲食改變腸道菌相後,會過早活化下視丘-腦下垂體-生殖腺主軸,誘導青春期性早熟。中樞性性早熟患者肥胖機率較高,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腦傷患者也容易有早熟趨勢。
侯家瑋提醒,要改善腸胃道環境,應從正確生活習慣開始,多樣化飲食、補充足夠水分、多攝取膳食纖維、避免使用抗生素,同時補充多元益生菌,維持菌群多樣性與數量,讓好菌抑制壞菌生長,促進身體代謝。補充前應先了解益生菌功效、菌種、適合族群,才能打造平衡的腸道菌相。
腸道好免疫力就好,其實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裡面有99%的共生細菌以及70%的免疫細胞,透過腸道排毒可以提升免疫力,目前已知大腸癌的幾個環境因子,有過重抽菸攝取過量的紅肉,以及加工肉品還有喝酒,這都是已知導致大腸癌發生的因子,而禍從口入的東西,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腸道菌叢,傷害到腸黏膜,影響正常的防禦功能,促進發炎反應,甚至演變成大腸癌。腸道排毒法,研究發現適度的斷食對我們的身體有正面的助益,可以抗發炎,可以修復我們腸道黏膜,彰化秀傳醫院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林安仁表示目前已知大腸癌的幾個環境因子,有過重抽菸攝取過量的紅肉,以及加工肉品還有喝酒,這些都是已知會導致大腸癌發生的因子,這些禍從口入的東西呢,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腸道菌叢,傷害到我們腸黏膜影響了正常的防禦功能,或者是促進了發炎反應,然後影響了我們的免疫功能等等,最後導致基因表現異常,產生了息肉,或是甚至演變到大腸癌。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大腸癌的早發病例,指50歲以下有增加的趨勢,而其中一個關鍵的危險因子就是肥胖,事實上肥胖不僅影響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也與大腸癌風險高度相關,傳統上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為50歲以上的成年人,但近年來40歲,甚至30歲左右的大腸癌患者明顯增加。不少研究顯示這與現代人飲食習慣、生活方式變遷,以及肥胖率上升密切相關。」炭烤、燒肉、蛋糕、餅乾、麵包、炸雞、鹽酥雞是許多人的最愛再搭配含糖飲料吃下肚,如果不運動小心越吃越胖,體重超標。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林家揚:「很多病患都會有這個問題啊,那我門診中有非常多肥胖症的患者,他們都有這樣的需求,一定是少吃,可是吃我們要吃得好,多動多睡眠,一個一個解釋少吃,我們要少吃加工類的食物,多吃原型食物。」
腸道好,免疫力就會好,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裡面有99%的共生細菌,以及70%的免疫細胞,透過腸道排毒可以提升免疫力。
彰化秀傳醫院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陳重均:「多喝水一天可以攝取兩公升以上的水分,減少宿便的生成以及加速毒素的排出,多運動每週透過533的方式,每次30分鐘並且心率要達130以上的運動,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將毒素排出。」
彰化秀傳醫院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陳重均:「可以多攝取例如櫛瓜、菠菜、蘆筍還有酪梨等深色蔬菜,裡面的特殊物質可以加速毒素的轉化,減少高糖高油以及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攝取。」
東元綜合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鄧堯州:「飲醋排毒法,純釀醋呢它本身它具備有多酚,這個有機酸,還有這個分解酵素,還有一些抗氧化的成分。所以這個喝醋的話,可以幫助我們的這個新陳代謝,幫助消化,可以降低體脂肪。」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控制體重是降低大腸癌風險的關鍵,研究顯示每增加5單位BMI,大腸癌風險提高約18%。因此,保持健康體重能有效降低發病率。」東元綜合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鄧堯州:「腸道排毒法,那研究發現適度的斷食,對我們的身體有正面的助益,可以抗發炎,可以修復我們的這個腸道黏膜,可以增加我們腸道的這個益生菌。」化秀傳醫院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林安仁:「只要每天攝取超過一份酒精一份酒精是10克,10克的意思就是一瓶啤酒,只要每天攝取超過一瓶啤酒,酒精攝取的總量越多你的風險就會越高。」
彰化秀傳醫院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陳重均:「透過維持良好的飲食以及生活習慣,可以增加腸道的健康提升我們的免疫力。」
彰化秀傳醫院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林安仁:「一些從嘴巴吃進去是促進健康的,譬如說膳食纖維、Omega-3的脂肪酸,以及良好的乳製品,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可以吃進去的健康食物。」
肥胖與大腸癌的早發風險有明顯關聯,尤其是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胰島素阻抗與腸道菌群失衡的個體,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更高。唯有透過控制體重、健康飲食、運動習慣、定期檢查,可有效降低罹病風險。
紅肉真的對身體不好嗎?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紅肉其實無法真正決定健康風險,身體裡的「代謝環境」才是關鍵,尤其腸道菌相和基因型態,顯示吃紅肉的風險因人而異,若想攝取紅肉的營養,飲食上應將「肉」當成配角,「纖維」視為主角,有助於腸道菌維持平衡,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或大腸癌的風險。
張家銘在臉書粉專表示,紅肉含高品質蛋白、鐵、鋅和維生素B群,對很多人來說,其實是必要的營養來源,有害健康的並非紅肉,而是體內是否有一群會將紅肉「翻譯錯誤」的腸道菌,紅肉裡的肉鹼(L-carnitine)和膽鹼(choline)有益身體,但當它們進入腸道後,遇到某些特定細菌,就會被轉換成三甲胺(TMA),進而在肝臟中被酵素FMO3代謝成TMAO(三甲胺-N-氧化物)。研究指出,TMAO會提高血管發炎反應、加速膽固醇沉積與血管硬化,影響心肌結構,引發心室功能重塑和舒張功能障礙,甚至增加癌症風險,都是慢性病的開端。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在2015年,就已將「加工紅肉」列為一級致癌物,也就是和菸、酒、石綿一樣,有明確證據會致癌,未加工紅肉雖風險較低,但也被列為可能致癌物,尤其和大腸癌的關聯最為明確。
張家銘提到,背後轉機不只一個,攝取過量紅肉,還會導致飽和脂肪過多,促發慢性發炎、影響代謝,而高溫烹調會產生異環胺(HCAs)和多環芳香烴(PAHs),也都是公認的致癌物,另外,血基質鐵(heme iron)雖有營養價值,但過量也可能傷害腸道黏膜,增加突變風險。
張家銘強調,每個人吃進去紅肉後,產生的TMAO差很多,腸道裡是否含「gbu基因叢」的細菌,決定TMA的產量,這些菌相有些會代謝出對身體有益的短鏈脂肪酸(如丁酸),有些卻會製造出像TMA的「健康麻煩製造機」,因此有人就算每天吃牛排,健檢報告仍沒問題,有的人可能1周才吃1次,血脂肪、發炎指數都飆高。建議吃東西時把「肉」當配角,「纖維」視為主角,例如牛肉片搭配芝麻菜、蘋果片、全麥吐司,有助於維持腸道菌平衡、不過度製造TMA。
隨著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改變,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甚至有年輕化趨勢。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分享案例,一名35歲男子有天排出血便,趕緊到醫院做檢查,發現確診大腸癌,併發肝臟轉移,進一步了解他的飲食狀況,發現他經常吃排骨便當、燒烤,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可能是罹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劉博仁在健康節目提到,中部一名35歲上班族上廁所排出血便,一開始以為是痔瘡,所以並未多加留意,未料2個月後臉色變得蒼白,在朋友提醒下就醫,才發現罹患大腸癌,且併發肝臟轉移。劉博仁指出,為了瞭解病患的罹癌原因,從患者的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分析,患者與多數上班族一樣,中午通常是吃便當,最常吃排骨便當,雖然不是吃便當不好,但膳食纖維攝取太少。有時加班到傍晚,也沒時間吃水果及運動,下班後還會與朋友聚餐,例如吃燒烤
劉博仁提醒,患者罹癌後相當困惑,明明與身邊朋友飲食相似,為何唯獨自己罹癌。但每個人的免疫狀態與基因不同,長期飲食、生活習慣不良,再加上免疫力低下,身體產生癌細胞,就可能逐漸演變成腫瘤。
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也曾指出,年輕化大腸癌指的是50歲以下就罹患腸癌,由於接觸到較多的含糖飲料和甜食,不只造成肥胖問題,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也會增加。隨著大腸癌年輕化,若有家族史或出現腸胃不適、排便不順等,建議到醫院做大腸鏡檢查,儘早找出問題。
相信大家常常聽到「少吃紅肉」的建議,因為紅肉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攝取過多會使膽固醇上升,導致血管阻塞,增加罹患血栓、冠狀動脈硬化及心臟病的風險,此外過度攝取紅肉也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久而久之,漸漸出現「紅肉等於不健康」的認定,究竟紅肉到底能不能吃?營養師指出,其實紅肉不到罪不可赦的地步,烹調方式、食用的量才是影響健康的關鍵!
肉類是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其中又分為紅肉和白肉,但究竟該怎麼區分兩者的差別呢?並不是單只看肉的顏色而已。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黃淑敏營養師表示,禽類(兩隻腳)和魚類就屬於白肉,而畜類(四隻腳)則屬紅肉,例如:鮭魚跟鴨胸雖是紅色但被歸為「白肉」,而蒜泥白肉、酸菜白肉鍋的豬肉則屬「紅肉」。黃淑敏營養師補充道,紅肉的膽固醇及飽和脂肪比白肉含量高,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也會增加罹癌的機率,因此近來許多健康飲食議題都建議少吃紅肉。
「其實紅肉是很好的營養來源,除了富含蛋白質之外,也是脂肪食物來源之一。」不僅如此,黃淑敏營養師還補充說明了,其實紅肉還含有豐富的鐵、銅等礦物質及維生素B群,尤其是B12,這些礦物質及維生素也是構成造血功能的重要元素。紅肉是相當好的補鐵聖品,黃淑敏營養師表示,民眾若被醫師診斷為缺鐵性貧血,建議適當補充紅肉以加快鐵質的吸收。黃淑敏進一步解釋:「鐵質分為血基質鐵(heme iron)和非血基質鐵(non heme iron),血基質鐵的來源多半是動物性食物中的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尤其是紅色的肉類所含的血基質鐵,也較容易為人體所吸收。植物性鐵質含量豐富的是深綠色蔬菜,屬於非血基質鐵,人體吸收率較低。人體本身會依據體內鐵存量的多寡而控制腸胃道吸收鐵的能力。所以,當人體缺乏鐵質時,建議在急性期補充適量紅肉,有助恢復健康。」所以紅肉不是不能吃!營養師黃淑敏建議民眾,選擇新鮮且非加工和重組的肉品,適量的攝取,每人每日建議攝取約3~8份豆魚蛋肉類食物,其中動物性食物建議佔1/3;一份肉類大約為一兩重;儘量食用瘦肉部位,少用炸的方式烹煮並且不要加入過多的調味。黃淑敏也提醒,不論享用紅肉或白肉,建議多搭配蔬菜,增加纖維的攝取,均衡飲食才是保持健康的要素。
錯誤的養生方式,反而可能傷害身體。中醫師李宜靜表示,有一名女子年輕時就很注重養生,幾乎不吃紅肉、不碰油炸及甜食,然而女子才不到60歲,看起來卻像70、80歲,原因就出在女子長期低油、低蛋白飲食,導致身體缺乏營養,造成肌肉量下降、皮膚失去彈性。
李宜靜日前在臉書粉絲團表示,她治療的一位女病患從年輕時就非常注重養生,幾乎不吃紅肉、不碰油炸,零食甜點更完全戒掉,在別人眼裡是「活教材」,身材苗條、作息規律、飲食清淡到極致,但隨著年華老去,明明才不到60歲,身體卻變成乾瘦的身形、皮薄包骨的手臂,看起來像70、80歲。李宜靜解釋,為何健康飲食會讓這位女子變得不健康,原因就是女子長期低油、低蛋白的飲食習慣,「日常幾乎沒什麼油、肉吃得很少,慢慢地,體力不足,就懶得運動。長期下來,身體就陷入了『沒有建材、也沒有工人』的狀態」。
李宜靜指出,上述情況所造成的結果就是,肌肉量下降、免疫力變差、骨質密度下降、皮膚失去彈性,容易乾癢、體力衰退,走路變慢等,當然這些變化並非突然發生的,而是十幾二十年慢慢累積的結果。
李宜靜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美國國家老化研究院(NIA)研究,蛋白質不足會加速肌少症與功能退化,好油脂攝取不足,會影響荷爾蒙、免疫、心血管健康,50歲之後肌肉量每年平均流失1至2%,沒有補充及運動流失更快,換句話說,長壽不等同健康,「沒有肌肉、沒有體力,長壽反而可能是更長時間的病痛」。
近年來胃癌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這一現象與現代人的飲食方式息息相關。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許多年輕的胃癌患者並無家族病史,反而是因長期不規律飲食、偏好重口味、蔬果攝取不足以及依賴外送等生活習慣,導致罹癌風險逐年升高。研究還發現,經常外食的人腸胃菌群會出現「危險訊號」,例如好菌減少、壞菌增多,甚至會使腸胃菌群產生毒素。
黃軒在臉書粉專分享,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2019》的數據,2015至2019年間,全球40歲以下族群的胃癌發生率雖僅小幅提升,但上升1.39%仍具顯著性,另一項涵蓋1990至2019年的全球分析也顯示,15至39歲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的胃癌新發病例數略有增加。黃軒指出,過去認為遺傳、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罹患胃癌的主因,但在許多年輕胃癌患者身上,並沒有家族病史,也未檢測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問題出在日常生活,尤其不規律飲食、高油高鹽的重口味偏好、蔬果攝取不足及常態性外送文化,破壞腸道菌群平衡,進而引發慢性發炎,削弱胃黏膜的防禦與修復能力。
過去紅肉被大眾視為多吃無益,甚至會導致更容易罹癌,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都有劑量效應關係,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品會增加18%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每天食用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但近期加拿大麥馬士達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研究卻指出,「多吃肉可以降低罹癌率」,看似扭轉紅肉不健康的既定印象,但事實上,這其中的細節值得探討。
看似打破紅肉不健康的印象 但並非事實 加拿大麥馬士達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研究指出,攝取較多動物性蛋白質的人,獲得癌症、死亡的機率較低。但研究分析的並非單純的紅肉,而是廣義的「動物性蛋白質」,包括紅肉、家禽、魚類、蛋與乳製品。
像鯖魚、沙丁魚這類油脂含量高的魚類,被認為具有抗癌效果。換言之,研究所說可以抗癌的肉類可能是魚類與部分乳製品,並非真正證明紅肉無害。
有趣的是,在這項支持吃肉有益的研究計畫,由美國牛肉產業遊說團體「全國養牛人牛肉協會」(National Cattlemen's Beef Association)資助,因此研究結果也可能和事實存在差異。
此外,研究沒有區分「加工肉」與「未加工肉」,但過去多種研究都顯示,培根、香腸與火腿等加工肉類,會增加人類罹癌的機率,風險遠高於新鮮未加工的肉品。
專家建議,應該均衡飲食,多元攝取蛋白質來源,搭配大量蔬果,並選擇低加工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