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現代亞洲審美,許多女性追求細長「筷子腿」,不過有醫師指出「蘿蔔腿才是好腿」!林口長庚醫院泌尿外科醫師侯鎮邦表示,他在手術前都會測量病患的小腿,因為若小腿的肌肉量夠,術後恢復也較快,但如果肌肉少,可能容易出現免疫力下降、傷口癒合慢、容易感染、呼吸衰竭、住院時間拖長等問題。
醫師侯鎮邦分享,許多女生愛美,生怕自己有「蘿蔔腿」,然而事實上,結實的小腿,代表肌肉量夠、耐力好、恢復快。他表示,「醫生看小腿,不是看腿型,而是在看蛋白質夠不夠」,小腿肌肉量能反映全身肌肉狀況,蛋白質足夠的人,面對大手術才扛得住;反之,如果肌肉少,尤其是所謂的「肌少症」,可能易出現免疫力下降、傷口癒合慢、容易感染、呼吸衰竭、住院時間拖長等問題。
因此,侯鎮邦說,在診間「量小腿」是預測術後恢復力最簡單的方式,小腿結實,就是手術的本錢;小腿鬆垮無力,代表本錢不夠,手術台上容易漏氣。如要養出好腿,他建議,多動、多練、多補,每天快走、爬樓梯、深蹲都適合;飲食方面,可多吃高蛋白食物,如:魚、肉、蛋、豆、奶,都是建肌肉的好原料。最後他表示,平時多練肌肉,不只手術成功率高、恢復快,平時走路也能更穩,年紀大了還能自己照顧自己,「蘿蔔腿不要覺得尷尬,要覺得驕傲,在我們外科醫師的眼中,蘿蔔腿才是好腿」。
年長者健康最大威脅不是慢性疾病,而是失智、失能情況上身,高齡醫學權威醫師陳亮恭指出,年紀越大越容易營養不良,因為活動少、牙口不好,甚至是偏重蔬果的嚴格飲控養生都可能讓肌肉默默流失,導致肌少症、衰弱,慢慢步入失能困境。想要健康長壽「蛋白質」才是最關鍵營養素,陳亮恭也分享最佳攝取方式,食材選擇、飲食分配都有訣竅。
台灣已經步入超高齡社會,《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4月30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到高齡醫學權威、台北關渡醫院院長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陳亮恭醫師分享「如何健康長壽又有生活品質」。陳亮恭直言,高齡老化觀念須重新調整,長壽帶來多重慢性病已經是普遍現象,對長者而言重要的不是沒有病,而是如何帶著慢性病維持好的生活品質,其中「避免失能」成為重中之重。
陳亮恭說,人在步入失能、死亡之前,會先面臨一個重要階段「衰弱」,再更早期則是「肌少症」,骨骼肌對於老化的影響深遠,但這是可以預防的,其中一項重點就是攝取「好的營養」,其他則還有運動、良好心理狀態與朋友社交互動、健康行為如定期健檢、慢性病等疾病管理。陳亮恭指出,老年人是最容易營養不良的族群,營養不良反應的是自身體能、免疫力,這樣的長者生病住院時間長、併發症多、死亡率也比較高。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陳亮恭臨床看到有些民眾退休後認真養生,突然採取嚴格飲食控制,只吃蔬果忽略其他營養素,導致體重快速下降,這樣快速減輕的往往是水分和肌肉,脂肪仍然在身上,且年紀越大,流失的肌肉越難長回來,很多老人瘦了之後胖不回來,這也導致身體狀況變差。
關鍵營養素就是「蛋白質」
陳亮恭說明,人體最大蛋白質貯存器官就是肌肉,骨骼肌肌肉全身最多,蛋白質不夠,肌肉就流失,步入肌少症。目前國健署建議健康長者,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至少1.2公克蛋白質,比過去建議的0.9公克提高了30%,換算下來,60公斤者就要吃到72克蛋白質。陳亮恭表示,因為長者食量變少,要在有限的飲食中達到最佳的蛋白質攝取。他舉例,一顆雞蛋的蛋白質約6~7公克,一天如果只吃蛋,就要吃到10幾顆。若從天然食物去選擇,蛋白質含量最高的食物是雞肉。
有人好奇這樣吃雞胸好還是雞腿好?陳亮恭解釋,雞腿、雞胸的蛋白質比例都約在25%,只是雞腿肉的脂肪比較多,想要減重的人吃雞胸肉不錯,至於長者胃口不好,能吃下去才是重點。常見蛋白質來源也會提到豆漿、牛奶,陳亮恭分析,這類食材大部分都是水分,蛋白質含量約7%,但如果牛奶做成起司,豆漿做成豆乾,蛋白質比例可以達到30%。
此外,每日攝取蛋白質應均衡分配在三餐中,陳亮恭說,若一次吃太多不但身體無法吸收,還會增加負擔,所以要平均吃,其中又以早餐和午餐吸收較好。
地中海飲食強身健腦
除了預防失能之外,還要預防失智,陳亮恭表示,目前唯一證實有效的就是「全套地中海飲食」。內容必須要有五顏六色的蔬果,使用橄欖油烹調,飲食中需有一些堅果,蛋白質來源建議是小型海鮮,非大型魚類,主食要選擇全穀類,可以適量喝紅酒。
但這不代表要天天吃西餐,陳亮恭說,其實中式餐點也可以做到,像是蚵仔煎就是不錯的菜式,內容包含蚵仔、蛋、青菜,只要不要用豬油,改用橄欖油烹調,懂得原則就可以應用。
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的盛行率約為6.8%-10%,即全台約有30萬名長者受到肌少症的影響,輕則成天腰酸背痛,重則跌倒骨碎。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邱炳燁表示,肌少症不是正常老化,是一種疾病;但現在很多民眾因為缺乏規律運動,3、40歲就開始有肌少症的問題,70歲以後肌肉量及肌力流失的速度更快,一旦因此導致髖關節骨折,一年內死亡的機率高達20~30%,千萬不能輕忽。
邱炳燁建議,民眾從年輕開始,就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包括慢跑、游泳、快走、爬樓梯、深蹲等簡單動作,搭配足夠的蛋白質攝取並多曬太陽,避免久坐,都有助延緩肌少症的發展。尤其是40歲以上的族群,更要特別注意。邱炳燁的岳母曾淑蘭女士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她今年68歲,過去完全沒有運動的習慣,常笑稱「教我打球,不如說是要我被球打吧!」結果突然有一天,她發現自己走路開始感到吃力,甚至連瓶蓋都轉不開,還因為肌力不足跌倒,導致脛骨粉碎性骨折,這才開始正視自己骨質疏鬆及肌力不足的問題。
現在曾女士在先生的陪伴下,不但可以穩定行走,還每天一起爬山、游泳、走路、吊單槓等,希望可以維持住肌力。曾女士以過來人的身分說,她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堅持」,呼籲大家重視肌力的維持及提升,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維護自身健康。
連續舉辦16年的「2025長庚永慶盃路跑」將於9月28日在台灣四地同時起跑,其中台北起跑點在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台中會場起跑點則在西屯區中央球場舉行;嘉義會場及高雄會場則分別結合故宮南院及澄清湖棒球場共同舉辦。路跑分為3公里休閒組及10公里競賽組比賽,以目前報名的盛況,當天將約有4萬名男女老少共襄盛舉。
本屆路跑活動代言人-田徑選手賴奕軒,為長庚運動醫學公益計畫贊助的青少年田徑選手,體壇明日之星,曾榮獲國際少年運動會跳高金牌,他特別強調,養成規律運動的好處,並邀請大家9月28日全家一起來路跑,促進闔家感情,也維持健康的體魄。
一項簡單的體能測驗——「坐下-起立測試」(sitting-rising test),可能能早期預測你的壽命長短。根據一項涵蓋逾四千人的大型研究,這個測驗能有效反映中高齡者的身體機能與未來的健康風險。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這篇研究週三刊登於《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對象為 4,282 名年齡介於 46 至 75 歲的男女。研究人員觀察他們從站立到坐下、再從地板上站起來的動作完成度,重點是能否在不依賴手部、膝蓋、傢俱或他人幫助下完成。「這項測試綜合了所有非有氧性的體能表現,」研究主持人、里約熱內盧運動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阿勞若(Claudio Gil Araújo)表示,測試涵蓋肌肉力量、身體協調、柔軟度與身體組成,而這些因素都與壽命與健康密切相關。
結果顯示,能夠獨立完成動作的中老年人,未來十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需要大量協助者低了約六倍。他們死於其他自然原因(例如癌症)的機率也明顯較低。
▲坐下-起立測試更夠反映身體機能。(示意圖/AI生成)
如何進行「坐下-起立測試」?
建議務必找一位夥伴協助——不僅要觀察你的動作與幫你計分,更重要的是一旦你快要跌倒,能即時穩住你。若你有髖關節、脊椎、膝蓋等部位的關節炎或其他嚴重問題,就不建議嘗試。
步驟如下:
1.找一塊平坦空間,同時保留牆壁、椅子或其他支撐物以備不時之需。若地板偏硬,可鋪上墊子,避免跌坐時造成衝擊。2.脫掉鞋子與襪子。
3.雙腳稍微分開站立,然後將其中一腳交叉放到另一隻腳前。手臂擺放方式不限。
4.緩緩坐到地板上,盡量不依賴雙手、手肘或腿部支撐,也要避免身體搖晃。
5.接著從地板上站起來,同樣盡可能穩定、不靠任何支撐。
評分方式:起始分數為 10 分。每次使用手、膝蓋或其他部位輔助,就扣 1 分;如果身體明顯晃動,則扣 0.5 分。
得分介於 0 到 4 分的男女,在約 12 年的追蹤期間內,死於心血管疾病及其他自然原因的可能性遠高於那些拿到滿分 10 分者。(研究人員排除了自殺或車禍等非自然死亡案例。)
得分介於 4.5 到 7.5 分之間的參與者,其死亡風險約為滿分者的三倍。
對於健康的中年與老年人來說,如果得分低於 7.5 分,「應該會是個值得關注的警訊,」阿勞若表示,他現年 69 歲,最近自己測得的分數是 8.5 分。
眼睛突然閉不緊、想吃飯、喝水卻吞不下去,這些小症狀恐是「重症肌無力」警訊。據統計全台約有6000位肌無力患者,其中8成可透過類固醇等現行療法有效控制病情;但仍有2成屬「難治型重症肌無力」,歷經多種治療仍反覆發作,其中更有逾50位患者病情特別嚴重,頻繁進出急診、住院插管治療才能度過一次次的危象。醫師呼籲,若能盡早將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有助患者及早穩定控制病情、降低急診住院醫療成本支出,患者也能更快重返職場。
曾任室內設計師的國榮,56歲那年開車時突然出現複視,原以為只是疲勞所致,直到症狀反覆2個月才至大醫院就診,確診為重症肌無力。發病後出現口齒不清、講話大舌頭,連與客戶討論案子都成問題,甚至得用膠帶固定下垂的眼皮才能出門,嚴重影響人際與職場生活。國榮過去嘗試類固醇治療仍無法穩定病情,體重更因此暴增20公斤,並出現指關節不適與青光眼等副作用。後來更出現吞嚥困難。為了因應發病的突發狀況時能請人及時協助,還錄製音檔,記錄病情與處置方式,以備不時之需。所幸後來參與醫師的新型生物製劑臨床試驗,發現症狀明顯改善,總算重拾生活節奏。如今的他已退休,並投入志工服務,重新找回人生價值。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葉建宏表示,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免疫系統異常產生抗體,錯誤攻擊神經肌肉傳導系統,導致肌肉無法正常運作,進而釀成肌肉無力等症狀,好發於20歲至30歲女性及50歲以上男性。據統計,全台約有6000位肌無力患者。
葉建宏指出,早年肌無力症致死率相當高,所幸隨著乙醯膽鹼酶抑制劑、類固醇、胸腺切除手術、血漿置換與免疫球蛋白等治療逐步發展,死亡率已降至3%以下。但仍有約2成「難治型」患者病情反覆發作,其中又有約50名患者,不僅對傳統療法反應不佳,甚至無法承受類固醇副作用,病情一旦急性惡化,恐需住院、插管,才能撐過「危象」。他說,目前全球已有4類生物製劑獲准用於治療重症肌無力,並被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國納入保險給付。台灣也有病友參與試驗獲得改善,但健保尚未給付,導致許多人陷入「看得到卻用不起」的困境。呼籲健保應優先納入高風險病友使用生物製劑,並逐步擴大適應範圍。
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理事長梁采葳也強調,重症肌無力雖無法根治,但透過合適藥物穩定控制,病友仍可維持正常生活。期盼政府能真正看見「未被照顧的少數人」。
手背,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工具,還是人體健康狀況的外在指標。透過觀察手背的皮膚質感、指甲健康、靜脈可見度以及脂肪分佈,我們可以初步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重症醫師黃軒在網路社群《臉書》發文指出,手背的細微變化,例如皮膚是否光滑、斑點是否增多、靜脈是否明顯,甚至指甲是否變色,都可能與體內的血液循環、內分泌系統、營養攝取和代謝功能有密切的聯繫。分享5招看手背,能初步判斷身體是否健康。
一、你手背皮膚,是否光澤?
研究人員發現長壽者,他們的手背皮膚,往往顯得光滑細緻,這可能與其血液循環良好以及日常皮膚保養得當有關,反映出其整體健康狀況較佳。研究人員表示"當你的周邊血管有問題,血管壁,會變成更僵硬,靈活性較差。這可能與血管壁結締組織的變化有關。供應血流的皮膚不足,你的皮膚光澤也會減少許多。二、你手背色斑/色素沉澱 ,愈明顯?
手背皮膚的色斑或色素沉澱,那是我們身體健康狀況,外在表現之一。
當我們手背皮膚出現明顯的色斑或色素沉澱時,這並不僅僅是老化或日曬的結果,還可能與身體內部的內分泌系統或代謝功能相關。
儘管有些色斑屬於正常的老化現象,但在某些情況下,它們可能是潛在健康問題的預警信號,如內分泌失調、代謝障礙或慢性疾病。
-手背色素沉澱增加
這個通常與黑色素代謝有關。當身體的內分泌系統,特別是與荷爾蒙相關的器官(如甲狀腺、腎上腺等)出現功能失調時,皮膚可能會開始產生過多的黑色素,從而形成色斑。
-手背斑點的增加
這些現象在健康人群中可能較少見,或程度較輕,而在內分泌或代謝系統出現問題的人群中則更加顯著。也有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經常出現色素沉澱問題,這是由於長期高血糖狀態下,細胞的正常代謝功能受損,導致色素代謝異常。其他與內分泌相關的疾病,如多囊卵巢症候群(PCOS)或甲狀腺功能失調,也可能導致類似的皮膚問題。
三、你手背指甲,有變色/裂痕嗎?指甲的健康狀況,往往可以反映出人體的整體健康,特別是營養狀況。
當指甲堅固且有光澤,表面光滑,沒有裂痕或異常變色時,通常意味著身體的營養吸收和代謝功能處於良好狀態。相反,指甲的異常變化,如脆弱、裂痕、變色或變形,則可能暗示著營養缺乏或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
我們的指甲由角蛋白組成,這是一種由蛋白質形成的纖維結構,因此足夠的蛋白質攝入。對指甲的生長和健康至關重要。此外,指甲的成長和維護也依賴於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支持,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B群(如生物素)、維生素C、維生素E、鐵、鋅、鈣和硒等。如果這些營養素不足,指甲可能會變得脆弱、無光澤,並且容易斷裂或出現裂紋。
例如:
-缺鐵
可能導致「匙狀甲」(指甲邊緣上翹的形狀),這是一種典型的貧血徵兆。-缺鋅
會使指甲出現白色斑點或線條,這是鋅缺乏的早期表現。
-缺維他命B群
則會導致指甲變得脆弱、無光澤,並且容易斷裂。
-缺維他命C/E
也會影響指甲的光澤和強度,導致指甲變得粗糙或顏色異常。
此外,代謝異常例如,甲狀腺功能異常,無論是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都會影響指甲的生長速度和質量。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的指甲可能變得薄且脆弱,而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患者則可能出現指甲增厚、變色或裂痕等問題。因此你手背的指甲健康的,變化,有時也可作為甲狀腺問題的早期信號。
四、你手背血管,是否清晰可見?
當手背靜脈清晰可見時,這通常意味著該區域的血液循環良好,皮下脂肪較少或皮膚較薄。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逐漸變薄,皮下脂肪減少,因此老年人的靜脈往往更加明顯。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並不一定與疾病有關。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靜脈的明顯程度可能與血壓、心血管功能或靜脈曲張等問題相關。
當血液循環順暢時,靜脈能夠有效地將血液從四肢輸送回心臟,這是一個健康的標誌。反之,若靜脈明顯增粗、曲張或伴隨疼痛,則可能提示靜脈功能異常。
例如,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是一種常見的靜脈疾病,通常發生在下肢,偶爾也可能在手部出現。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導致血液回流受阻,使靜脈擴張並變得更加顯眼。某些研究顯示,清晰可見的靜脈可能與低血壓有關,這是由於低血壓時靜脈壓力較低,血管更容易擴張,因此靜脈更為顯眼。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體脂較低的人群或皮膚較薄的老人身上。雖然這不一定是疾病的徵兆,但如果伴隨頭暈、疲倦等症狀,則可能是低血壓或其他心血管問題的提示。
當身體脫水時,血液中的水分減少,導致血容量下降,血管相對更為顯眼。脫水還會導致皮膚彈性下降,使靜脈變得更加突出。因此,長時間處於脫水狀態可能會對血液循環和心血管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應及時補充水分。
五、你手背的脂肪,太多/太少?
當你手背顯得過於消瘦或脂肪過多時,這可能是營養不均衡、肌肉萎縮、代謝失調或其他潛在健康問題的外在表現。
手背的消瘦或脂肪堆積不僅影響外觀,也可能暗示著體內的脂肪分佈、肌肉質量、代謝功能和整體健康狀況出現異常。如果你的手背消瘦,特別是皮膚變得薄且骨骼突出,通常是營養不良或肌肉萎縮的表徵。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人體肌肉質量會逐漸減少,這種現象被稱為「肌少症」(Sarcopenia)。
而當你身體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特別是蛋白質和熱量),肌肉和脂肪組織會逐漸萎縮,使手背顯得消瘦而無力。這樣的營養不良,不僅會導致肌肉萎縮,還會降低免疫系統功能,使個體更易罹患感染性疾病。
手背消瘦通常是合併全身性肌肉含量下降的早期信號,應及時引起重視,以避免更嚴重的健康問題如骨質疏鬆、跌倒風險增加等。
相反,當手背的脂肪堆積過多時,這可能表明身體脂肪分佈異常,甚至與代謝疾病有關。過多的脂肪堆積在手背或其他非典型部位(如腹部或頸部),可能是「中心性肥胖」的表現,這類肥胖與代謝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密切相關。研究已顯示,過多的皮下脂肪堆積與胰島素抵抗有顯著關聯。
當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時,胰島素的代謝調節功能減弱,導致脂肪更容易堆積,尤其是表現在非典型部位,如手背或頸部。這類脂肪堆積可能同時伴隨著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血脂等代謝紊亂問題。
手背過於消瘦或脂肪堆積過多,還可能與其他健康問題有關。例如,慢性疾病如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甲狀腺功能異常(如亢進或低下)都可能導致體重異常變化,表現在手背的外觀上。這些問題都可能影響整體健康,需要通過血液檢查和內分泌系統的評估來確認。
透過細心觀察手背的狀況,我們可以得到許多關於整體健康的重要線索。手背皮膚的光滑與否、色斑的增減、指甲的健康狀況以及靜脈和脂肪的分佈,都是反映血液循環、營養攝取和代謝功能的關鍵指標。這些特徵不僅有助於了解外在健康狀況,還能提示潛在的內分泌或代謝問題,如血管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關注手背的變化,結合科學的健康檢查,可以幫助我們及早發現並解決健康問題,從而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與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