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6日 星期三

胃藥胃不舒服

 胃出現不舒服!許多國人會自行到藥房購買胃藥服用,但也有人胃藥吃太多,其實對身體會有害,醫師表示如果您吃了兩個禮拜胃藥,情況都沒有改善,可能有更嚴重的問題,包括癌症在內,而症狀表現出來,事實上與胃不舒服狀況是相同的,若沒就醫檢查,不停的服用胃藥,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時間。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不少人會有個習慣,就是吃很多胃藥,其實如果吃得太多,對身體會有害。胃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制酸劑,第二類是減少胃酸分泌的藥,另外就是國人熟知的胃乳,主要可以保護胃壁,這三類胃藥基本上會改變胃的酸鹼度,破壞原來的平衡,反而可能會造成更不舒服的情況。」

臺北榮總副院長/教授李偉強:「如果您先買了胃藥以後,我建議如果您吃了兩個禮拜以後都沒有改善,我建議你還是要尋求專業的意見,或許有更嚴重的問題,其實我們知道有些嚴重的胃病,還有食道的問題,其實包括癌症在內,他症狀展現出來,就跟一般胃不舒服是一樣的,一直不停的吃胃藥,可能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間。」彰化秀傳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謝偉耀:「制酸劑之所以能夠緩解我們的症狀,是在於它能夠減少我們這個,胃液的一個酸度,緩解這個胃液因為胃酸過多,造成的一個不舒服甚至疼痛的一個現象。」

長期吃胃藥會產生副作用,關鍵在於胃酸降太低,胃的保護力下降,反而容易造成感染。

高醫岡山醫院籌設處執行長吳登強:「胃藥吃太多有人說會不會有相關的骨鬆症會不會有相關的一般的我們講的發炎腸炎的問題,那這一類的狀況之下是指長期,所謂的長期是好幾年的用藥。」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視鏡室主任/副教授汪奇志:「不建議長時間胃藥的使用,那因為長時間的胃藥使用的話,會導致增加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同時因為胃酸分泌減少也會上升,就是腸道細菌感染的風險,比如會上升困難梭狀桿菌感染的機率,相信大家也都很少聽到,這種比較特殊的細菌。」秀傳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葉永祥:「如果光吃胃藥不做檢查的話,可能會忽略到潛在病變的診斷,如胃癌食道癌等等,因為胃癌食道癌,吃胃藥有時候也可能會讓症狀暫時緩解,所以我們知道常常吃胃藥,有可能產生副作用。」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胃藥跟某些抗生素的合併使用之後,反而會讓抗生素的效果大幅減少,胃藥如何服用會比較好,最好請教醫師專業意見。」

臺北榮總副院長/教授李偉強:「很多人喜歡開了藥以後,就喜歡其他補充幾顆胃藥,這樣吃一大把的藥,覺得好像每一種藥都傷胃,其實並不盡然,會真正會傷胃的藥很有限,那其中像比方大家熟知的阿斯匹靈類的藥或者是類固醇,以及像是治療一些筋骨痠痛,關節痠痛的止痛藥,這三大類要往往是比較傷胃的。」高醫岡山醫院籌設處執行長吳登強:「用藥與否我覺得最大的條件應該是去找一下我們的醫師讓我們的腸胃科醫師看過,他跟你講說什麼時候要用什麼時候可以停止,因為胃藥的使用不是一輩子。」

醫師指出很多民眾為了以胃藥來解決自身狀況,但可能忽略潛在的風險。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視鏡室主任/副教授汪奇志:「西醫的觀點上,其實並沒有所謂的,就是沒事吃胃藥強身,之類的這種的習慣,那我們相信藥物有它的作用,就一定會有它的副作用,這兩者是相依的,所以其實如果沒有特殊的狀況,我們不需要長期的胃藥服用。」

彰化秀傳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謝偉耀:「要長期穩定的一個控制胃酸,減少胃酸對於這個食道跟胃交界地帶的一個刺激,就會建議至少要這個服用12個月之後,再追蹤內視鏡的一個發現,那如果沒有一些這個特殊情況,我們通常會請患者呢,就先停藥嘗試看看,有些患者會在停藥之後呢,胃酸的一個症狀又復發。」醫師建議國人就醫時,不要一直要求醫生開胃藥,反而應該把自己胃的情況及其它服用的藥品告訴醫師,由醫師決定是否需要開胃藥。適當服用胃藥對保護胃有好處,但不正確的服用或是過度使用,對身體反而是傷害。



中醫學認為腸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的氣血、精神、五臟六腑、肌肉形體、四肢百骸都賴以滋養。

腸胃一旦受傷,百病就會由此而生

。中醫學博士徐慧茵教授大家以下秘訣,讓大家不再受肚子痛之苦:

1、把握「黃金」時刻:

吃得多、排得少,長期累積的宿便會使毒素竄流全身,所以不管再怎麼忙,每天都要挪出一段「固定時間」解便,最佳時刻是吃完早餐後。建議早上起床後先喝500c.c.的溫開水清潔腸胃,再享用早餐,便意就會自然來。萬一延誤了黃金時刻,糞便在腸道停留太久水分會被重複吸收,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習慣性便秘

2、高纖、彩虹飲食助你一「便」之力:

精緻飲食會減少腸道蠕動,造成便秘,而纖維卻是幫助吸附腸內毒素病排出體外,是清潔腸道的最佳幫手。此外,經常吃同種類的食物、有偏食習慣者,體內殘留有害物的機率特別高,故養成多樣化的飲食習慣,以高纖維原則,一天攝取20~30種食物,且以黑、白、綠、黃、紅等顏色分配在三餐,是均衡飲食、保持年輕活力的方法

3、拒絕假食物進肚: 

速食、泡麵、香腸、罐頭食品、火鍋料等食物來源不明,大多添加了防腐劑、人工色素、漂白劑等有害物質,不但會把營養素掃除,還不易消化,造成腸胃的負擔

4、固體食物只在三餐時間吃:

人在早、中、晚這三段正餐時間裡,消化酶的分泌功能最強,利於消化。在三餐時間裡吃固體食物,三餐以外的時間就多補充液體,若有飢餓的感覺也盡量選擇溫牛奶等流質食物,可減輕腸胃負擔

5、小口吃肉、大口吃菜:

一餐只吃一種肉類(最好以魚肉為主),一起食用會加重消化系統的工作量。烹煮肉類以清蒸、汆燙的方式料理較佳,且應搭配蔬菜一起吃,單純吃肉會使大腸不易排出糞便。

資料來源:《吃對食物,越吃越年輕》/徐慧茵/台灣廣廈

許多人以吃美食當作樂趣,不過若是長期吃傷胃的食物,恐怕會造成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症狀,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就提醒,如果吃太鹹或是喝太多咖啡,都有可能導致胃出問題。

黃軒在臉書指出,有9大NG行為很傷胃,分述如下:

1.吃太鹹

吃太鹹太多鹽分,就會讓我們的胃壁受不了,胃黏膜會反覆的從充血、水腫到糜爛、甚至潰瘍,一步步走向不可逆的傷害深淵。

2.吃太多醃烤了

醃製煙燻食品的硝酸鹽在我們的胃裡會變身成亞硝酸鹽,再與食物中的胺結合,形成了具有強烈致癌性的亞硝酸胺,不僅傷胃還會致癌。

3.飲食不規律

不吃早餐,或者今天餓著,明天又吃到撐著,這樣的飲食節奏,簡直是在胃裡搞反覆的地震,胃肯定會受不了。

4.吃太燙或太冷

熱食或冷食對胃來說是個考驗,除了讓胃黏膜不舒服,還可能受到傷害。

5.吃太辣

辛辣對胃黏膜相當考驗,那些讓人嘴唇麻麻、眼淚汪汪的辣椒、咖哩、胡椒等食物,讓胃黏膜超有壓力。6.吃太酸

酸性的水果像是檸檬、橙子,這些酸酸甜甜的水果長期一直在吃,它們的酸性,就可能會讓胃感到有點小刺激,破壞了胃黏膜。

7.吃太多油炸食物

油炸食品雖然美味誘人,但那些油脂含量高的炸雞、薯條,吃多了不僅讓胃酸忙到不可開交,還可能對胃黏膜造成傷害。

8.喝太多咖啡因

咖啡與濃茶,雖然是許多人提神醒腦的好夥伴,但這些含咖啡因的飲品容易傷害到我們的胃黏膜,因為咖啡因會刺激胃酸分泌過多,反而對胃黏膜不太好。

9.煙酒不離手

酒精會直接對胃黏膜下手,長期下來胃會受不了,還有,吸煙不僅會刺激胃酸分泌,煙草中的化學物質,還可能對胃黏膜造成傷害。

黃軒提醒,這些9大NG的日常生活行為,正在隱形的傷害胃,其症狀包括:消化不良 ;腹部腫脹、不舒服或疼痛反覆發作;噁心嘔吐;腹瀉便秘;食慾不佳、體重減輕;虛弱無力、疲勞;胸口灼熱;直接出血。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尤其是持續不消退的症狀,建議及時就醫進行檢查。

感覺疲倦、體重下降等經常是罹患癌症的跡象,不過美國腸胃道專家藍儂(Anne Marie Lennon)警告,還有一項民眾經常輕忽的警訊是吞嚥困難,若用餐時難以吞下食物,或沒吃東西卻總是有飽足感,就要特別注意。

英國《每日鏡報》(Daily Mirror)報導,根據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ancer Research UK),罹患癌症最常見的症狀與跡象包括感覺疲倦、體重增加或下降、皮膚下出現腫塊、持續咳嗽或呼吸困難、大小便習慣改變等。

不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醫學院腸胃道專家藍儂撰文指出,吞嚥困難是民眾經常輕忽的罹癌警訊,她指出,吞嚥困難「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罹患癌症的跡象,但如果症狀隨著時間惡化,民眾就應該看醫生,另外民眾如果幾乎沒吃東西,但依然感覺到「飽」,也應該就醫。美國醫學網站「Healthline」指出,吞嚥困難尤其可能是頸部、頭部、嘴巴等部位癌症的症狀,這些癌症的腫瘤生長,可能導致嘴巴、喉嚨肌肉運作的方式改變。

「Healthline」羅列可能導致吞嚥困難的癌症,包括甲狀腺癌、喉癌、鼻癌及鼻竇癌、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頷下腺癌,以及臉上的皮膚癌。

除了吞嚥困難,藍儂也另外列出4項民眾經常輕忽的癌症警訊,包括呼吸急促、出血、出現腫塊、生理機能改變。

藍儂指出,醫生將某些出血類型視為預示癌症的警訊,如果民眾有咳血、便血、陰道異常出血、血尿、不正常的乳頭分泌物,就應該赴醫院檢查。生理機能改變則包括突然便秘或腹瀉、大小便困難,或感覺排便不乾淨等。

胃癌是全球第5大常見癌症,近年來台灣因為飲食衛生觀念提升、幽門螺旋桿菌防治成功等原因,胃癌發生率以及死亡率都逐年下降。胃腸肝膽科的權威林肇堂醫師表示,在胃癌的危險因子中,除了幽門螺旋桿菌外,也和菸酒、體重過重、以及吃太多醃漬燒烤等高鹽食物脫不了干係。但胃癌是可以預防的,多攝取新鮮蔬果、大蒜、綠茶、薑黃都能有效防癌,另外一直被認為傷胃的阿斯匹靈與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其實對防止胃癌發生也有意外的效果。

胃癌可以預防,多吃新鮮蔬果、薑黃、綠茶等食物確實有助防癌。(圖:林肇堂教授提供)© 由 中國廣播公司 提供

胃腸肝膽科權威,輔大醫院特聘顧問,身兼高雄義大醫院副院長的林肇堂醫師,今(11日)接受中廣「聽醫生的話」節目專訪時表示,胃癌多數是吃出來的,日韓之所以胃癌盛行率高與常吃高鹽的醃漬食品有密切關係,幽門螺旋桿菌也是禍首之一,林醫師表示胃癌是可以預防的,日常飲食中一定要多吃新鮮蔬果、薑黃素、維他命C和抗氧化劑、綠茶、大蒜等,比較特別的是服用消炎止痛藥、阿斯匹靈雖然可能會傷胃造成胃部不適,但卻能降低罹癌的風險。但也不必為了防癌,刻意服用消炎止痛藥。

亞洲國家胃癌發生率偏高與飲食習慣脫不了干係。(圖:林肇堂教授提供)© 由 中國廣播公司 提供

林教授表示,胃壁的構造可以分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漿膜下層與漿膜層等五層。初期胃癌的發生,其實沒有特別典型的症狀,甚至可能和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症狀有所混淆,但有經驗的醫師透過胃鏡就能診斷出風險,切片化驗。早期胃癌侵犯只要不超過黏膜下層,甚至可以直接切除不需要開刀,而且五年存活率可以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中晚期的胃癌雖然預後較不理想,但也不用絕望目前仍有許多治療方式可以選擇。中廣「聽醫生的話」每周一到周五,中午12點在中廣《愛健康》、《流行網》YouTube頻道聯播,歡迎大家訂閱收聽。(撰稿 孫佳慈)

根據陸媒《新浪熱點》報導,這起事件發生在浙江寧波,40歲劉姓男子出生農村,自家農地種了各式各樣的蔬菜,如空心菜、蘿蔔等,還特別喜歡做成醃製品,一日3餐都會搭配鹹菜。此外,劉男還有抽菸喝酒的習慣,未料胃口卻越變越差,肚子還痛得整夜無法入睡,經醫生檢查後證實,劉男胃裡有5公分的腫瘤,同時確診胃癌晚期、伴隨肝轉移。

報導中也提到,劉男進行長達5年的治療,期間不僅戒菸戒酒,也不再繼續吃鹹菜,當發現鄰居們的生活習慣與他過往相似時,也會忍不住勸告對方,「要以我為戒,別再這麼吃了!」




張姓護理師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但常有腹部悶痛及胃食道逆流問題,接受胃鏡檢查發現罹患「戒指環細胞型胃癌」,透過胃癌切除手術與化療後,因發現較早,1個月後重返工作同時持續努力抗癌。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47歲張姓患者本身是護理師,平時忙於醫療工作、不菸不酒,有時腹部悶痛或胃食道逆流發作,就會買成藥服用,起初略有效果,但近來症狀逐漸加劇,接受胃鏡健檢後,發現胃粘膜上有疑似惡性病灶,經病理切片化驗,證實已是胃癌第1期。

亞大附醫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林裕強指出,國人癌症發生率中,胃癌排名第10位,以張姓患者為例,所罹患的胃惡性腫瘤組織型態為「戒指環細胞型胃癌」,也被稱為「最凶險胃癌」,腫瘤不僅已侵犯至黏膜下,並擴散到附近淋巴結,必須盡快採取積極治療。他說明,外科手術是目前治療胃癌最重要方式,除傳統開腹手術外,微創腹腔鏡手術也是選擇之一,不僅術後傷口小,且透過高解析度影像設備及改良器械,可大幅縮短手術時間,並提升安全性,患者也能更早復原及回歸日常生活。

醫療團隊與張姓患者溝通後,她同意立即安排切除與重建治療,先是切除遠端3/4的胃部,同時執行標準淋巴結廓清,再將剩餘胃部與小腸重新吻合重建,並搭配化療藥物輔助治療,順利讓她1個月後重返職場,有信心贏下這場抗癌戰役。

林裕強提醒,胃癌危險因子十分多元,包括幽門螺旋桿菌、家族遺傳、年齡老化、抽菸喝酒、不健康飲食等,都是致癌高風險群,唯有透過健康生活型態、良好飲食習慣及適時胃鏡檢查等,才能進一步降低胃癌發生率。(編輯:陳仁華)1130409

根據陸媒《新浪熱點》報導,這起事件發生在浙江寧波,40歲劉姓男子出生農村,自家農地種了各式各樣的蔬菜,如空心菜、蘿蔔等,還特別喜歡做成醃製品,一日3餐都會搭配鹹菜。此外,劉男還有抽菸喝酒的習慣,未料胃口卻越變越差,肚子還痛得整夜無法入睡,經醫生檢查後證實,劉男胃裡有5公分的腫瘤,同時確診胃癌晚期、伴隨肝轉移。

報導中也提到,劉男進行長達5年的治療,期間不僅戒菸戒酒,也不再繼續吃鹹菜,當發現鄰居們的生活習慣與他過往相似時,也會忍不住勸告對方,「要以我為戒,別再這麼吃了!」

男子熱愛吃各種鹹菜和醃製品。(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面對劉男的病況,醫生說明,胃癌發病率與長期飲酒、愛吃醃制食品息息相關,早期並沒有明顯症狀,不過存活率大於90%,中晚期存活率則小於30%。醫生補充,醃製食物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長期食用將刺激胃粘膜,進而導致紊亂、充血、水腫以及糜爛,甚至胃粘膜癌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