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5日 星期五

運動抗癌及健康

 

許多人認為體重與壽命長短有關,不過最新研究顯示,「最大攝氧量」比體重更能決定健康與壽命。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當最大攝氧量的數值越高,能夠輕鬆跑步、爬樓梯,數字太低則連提菜籃都喘,而最大攝氧量每少一單位,全因死亡風險就可能上升10到25%。

蕭捷健在臉書粉專提到,JAMA心臟雜誌研究發現,最大攝氧量(VO2 max)是長壽關鍵,其為身體「把氧氣變成動力」的最高極限,就像身體的「引擎馬力」,當最大攝氧量降到臨界點(約15-18mL/kg/min),爬樓梯、提東西都可能氣喘吁吁,甚至漸漸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

蕭捷健表示,最大攝氧量也會隨年齡衰退,通常在20多歲達到巔峰後,開始走下坡,平均每10年約下降10%。研究顯示,最大攝氧量每下降1MET(約3.5mL/kg/min),整體死亡風險增加10到25%,而持續運動能使最大攝氧量的衰退速度減半,在任何年齡都能提升。

蕭捷健指出,首先每週2到3次、3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例如慢跑、游泳,再來穿插1到2次「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使心跳直上85至95%HRmax,另外,每週2次重量訓練,保護關節、提升有氧效率,對於平時缺乏運動者,建議先從「超慢跑」或健走開始,建立習慣再加強度。


快走是最方便的運動方式之一。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快步走有助於大幅降低罹患心律不整的風險,有些人甚至可減少超過四成。護心效果在女性、非肥胖者、60歲以下族群,以及有高血壓或慢性病者身上更為明顯,顯示越需要保護心臟的人,越適合以快走作為日常運動。

張家銘在臉書粉專指出,若出現心律不整或心悸,除了與心臟老化、壓力大有關,慢性發炎也是潛在原因之一。長期久坐不動、壓力過大或睡眠品質差,都可能引發慢性發炎,如同潛藏體內的悶燒火。「快走」則是最天然且經濟實惠的滅火器,有助於身體降溫並穩定健康狀態。張家銘提到,一項刊登於2025年《Heart》期刊的研究分析了超過42萬名民眾的健康數據。無論是自覺「走得快」,或是透過穿戴裝置實際測得「快步走」的速度,研究都發現,快走習慣有助於降低罹患心律不整的風險,部分個案風險甚至減少超過四成。

張家銘強調,護心效果在女性、非肥胖者、60歲以下族群,及已有高血壓或慢性病者身上更明顯。換句話說,越需要心臟保護的人,越適合快走。此外,研究也發現,快走者的代謝指標明顯較佳,包括體重指數(BMI)、總膽固醇、糖化血色素及收縮壓均較穩定,且發炎指標「C反應蛋白(CRP)」也較低。

張家銘表示,當走路快一點時,身體正幫忙降溫、穩血壓、平衡血糖、降發炎,心臟也跟著穩定下來。而「心律不整」不只是心臟的問題,可能是全身協調失衡,建議民眾,每天快走10分鐘即可,例如吃完晚餐後,到附近公園快走一圈,不是輕鬆散步,而是略感喘氣的快走才有效。



走路是最簡單的運動之一,但走路姿勢不正確,小心傷到關節。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潔雯提到,走路姿勢不正確會影響健康,造成關節疼痛或炎症、加重脊椎負擔、肌肉失衡、降低運動效率。若想改善走路姿勢,可以觀察5部位,分別是「頭部、肩膀、背部、步伐、腳掌」,另外要選擇舒適鞋子,並強化核心肌群。

陳潔雯在臉書粉專表示,錯誤姿勢可能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包括關節疼痛,給膝蓋、腳踝、髖關節帶來壓力,導致慢性疼痛或炎症;脊椎問題,走路時若含胸駝背或肩膀不對稱,恐加重脊椎的負擔,引發頸椎或腰椎問題;肌肉失衡,步伐不穩或用力不均,可能使有些肌肉過度使用,部分肌肉反變無力,導致身體失衡;最後是「減脂效果打折」,錯誤姿勢會降低運動的效率。陳潔雯提到,想要檢查走路是否正確,可以觀察「頭部、肩膀、背部、步伐、腳掌」,以頭部來說,下巴微收、視線平視,避免低頭或仰頭,而肩膀要放鬆、自然下垂,避免聳肩或左右搖晃,背部則需持挺直,別含胸駝背,步伐輕鬆自然,腳尖朝前、步幅適中,腳掌也要注意,腳後跟先著地,自然過渡到腳尖,不要用腳尖蹬地或用力拖地。

陳潔雯提醒,3方法有助於改善走路姿勢,第一是選擇舒適的鞋子,鞋子合腳可提供足夠的支撐,減少腳部壓力,再來是核心訓練,強化核心肌群幫助維持走路平衡與穩定,最後「有意識地練習」,每天花幾分鐘觀察自己的走路姿勢,使正確動作變習慣。而走路看似簡單,但影響卻很深遠,正確的姿勢不只保護關節、改善身體平衡,還能讓每一步都更健康高效。





眾所周知,規律運動可以降低如心臟病、中風、第2型糖尿病和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風險。而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建議,所有成年人每天都應該鍛煉體能,最好將增肌和有氧鍛煉結合起來,目標是每週150分鐘。但根據最新研究,如果超過60歲,每天步行一次,10分鐘即可,就能讓人們預期壽命延長一年。

《每日郵報》報導,這項新研究分析了超過4萬名女性和超過3萬名男性的相關數據,受測者的年齡大多在60多歲。研究顯示,經常步行可將女性壽命延長近11個月,而男性則可延長16個月。此外,增加散步的長度和強度也能延壽。每天步行30分鐘,可以讓女性壽命延長16個月,男性壽命延長近兩年半。而這項研究也說,若以前沒有運動習慣,也能有相同的效果。

領導這項研究的萊斯特大學生理學家耶茨(Tom Yates)告訴《每日郵報》:「我們並不確定,為什麼會有性別差異,我們需要在這領域進行更多研究。項研究的重要之處在於,我們對運動的好處有了更精確的影響,這是我們前所未見的。」

該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扎卡爾迪(Francesco Zaccardi)博士說:「這項研究進一步證明,習慣性的日常身體活動是健康和長壽的強大決定因素。」他希望這項發現能向大眾傳遞健康訊息,對目前不活動的成年人宣傳改變運動習慣,從定期少量慢慢增加至中等,甚至劇烈強度,「我們建議,公共衛生機構推行以每天快走十分鐘為重點的運動。一個小小的改變,確實可以帶來巨大的改變。」


提到肝病患者,一般人會想到要多休息,但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慢性肝病會使患者身體合成蛋白質的能力下降,使得肌肉流失、引發肌少症,因此肝病患者反而應該多運動,以增加肌肉量,同時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加速肝臟病毒的消失,進而保護肝臟。他表示,曾有一女性B型肝炎患者曾因每天超慢跑半小時,之後果真讓肝功能恢復正常。

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在「小宇宙大爆發」節目中表示,一般人常勸肝病患者要多休息,其實是錯誤的觀念。他說明,因為慢性肝病會讓患者身體合成蛋白質的能力下降,加速肌肉流失速度,導致肌少症。「因此,慢性肝病患者反而應該要多運動,以增加肌肉量。」

他進一步說明,若非嚴重的肝病患者,例如B型肝炎患者,應該要適度運動,「尤其是可增加肌力的運動,以增加肌肉量,且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可讓病毒消失速度加快,加速肝功能的恢復。」

錢政弘表示,曾有一名40歲女性B肝帶原患者,某次門診追蹤時發現,B肝病毒量竟開始緩步攀升。該女子也不解為何病毒量上升,因此他建議她多運動。

他表示,該女子因此每天在家「超慢跑」半小時,增加其心跳次數,之後再度回診追蹤時,「女子的B肝病毒量下降,肝功能指數也恢復正常了!」顯示適運動明顯有助肝病患者的健康。


走路有助於延年益壽。復健科醫師王思恒指出,許多人認為走路不算運動,不過國際科學研究發現,走路走越多,死亡率越低,對於60歲以上老年人來說,每日最佳步數為6000到8000步;年輕人則是8000到1萬步,一天總步數是影響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王思恒在臉書粉專發布影片表示,在門診他常建議年長者多運動,不只促進健康,也有益於關節,然而許多人認為,走路對老年人來說不算運動,因為太輕鬆,無法增加肌力、強化心肺功能及預防失能,但根據國際科學研究的成果顯示,走路走越多,死亡率越低。王思恒提到,一天總步數是影響死亡率的重要因素,而走路快慢並沒有太大影響,60歲以上老年人每天最佳步數,介於6000到8000步之間,而60歲以下則是8000到1萬步,走路不必使用器材、教練,地點也不受限制,在公園、操場、人行道都能走。

王思恒說,他很推薦老年人進行高強度運動,例如跑步、肌力訓練,但平時若沒有運動習慣,直接投入強烈運動,確實不容易,反觀走路當運動,幾乎每個人都做得到,雖然走路無法鍛鍊肌力,但先求有再求好,等長者培養出運動習慣,再鼓勵他更進一步做重訓、跑步。

不過怎麼走才健康?王思恒建議,透過「說話測試」判斷運動強度是否達標。如果一邊走還能一邊唱歌,代表步行速度輕鬆,屬於低強度運動,而中強度的運動,腳步應加快一點,呼吸會變快,只能說完整句話但無法唱歌,若開始跑步,上氣不接下氣,無法將一句話講完,算是高強度運動。



「超慢跑是一種低強度連續訓練,不用練到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也不會讓肌肉痠痛,讓人跑一天休三天,所以能相對輕鬆有效的長時間執行。」李唐越醫師說,更棒的是,「超慢跑能夠更新粒線體」。這個運動看起來很簡單,但效果卻很神奇,是一個適合所有人與慢性病患者的最佳入門運動。「雖然看起來不算瘦,但又不至於太胖。」一位42歲的患者因為剛符合國健署提供的免費成人健檢,原本身體無任何異狀的她,檢查報告出來,被醫師告知她的血糖異常,進一步檢查糖化血色素高達9.2,空腹血糖127,飯後血糖更是高達300以上,百分之百確定是糖尿病,得服用藥物,而且還是一次2種藥。」

不願意就這樣認輸的患者到診所向李醫師求救,李唐越醫師認為未來應該有機會減藥或停藥,於是先從改變藥物種類開始。

「很多肥胖症的患者,我們都會請他們重新認識飲食與身體的關係。因為大多數的肥胖都是吃出來的,如果有運動但沒有搭配正確的飲食計畫,成功的機會就會小很多。」李唐越醫師說這位「糖尿病新手」,在飲食上太過單一,都吃一樣的食物,例如一碗麵或一個麵包,單吃澱粉很容易讓血糖失控。除了重新調整飲食,她也接受建議,每天至少跑上30分鐘的超慢跑。雙管齊下,不到4個月,糖化血色素從「跟玉山一樣高的9.2」陸續降到「看到希望的5.9」,已經低於糖尿病診斷標準,而且還瘦了14公斤。李唐越醫師說,超慢跑的運動強度很低,所以被歸類在「第2區」運動。意思是,如果你不方便超慢跑,用類似強度的運動也都可以。

但超慢跑會被李唐越醫師欽點做為運動處方的「標準配方」,因為具有以下這些優點:

  • 不受時間、地點與天氣的限制,在家就能跑
  • 強度低、容易上手、能夠持續下去
  • 包容性大,幾乎什麼人都適合,尤其是慢性病患者與從不運動的人

身體變成老爺車?讓超慢跑來幫你保養

一台車開久了,引擎就會有一些問題,例如效能變差或是廢氣排放變多。許多人會以為心臟才是身體的引擎,但其實醫界大多認為細胞裡無數個粒線體才是身體的「發電廠」,當粒線體受損、功能不佳時,健康就會亮紅燈。

李唐越醫師說,超慢跑能重新啟動身體的修復機制,讓粒線體的修復力能追上耗損。正常代謝運作的粒線體,是維持人體健康活力,與長壽的重要關鍵,而且還能加速瘦身!怎樣會損害粒線體呢?除了隨著時間、年齡增長的自然耗損,外在因素如熬夜、喝酒、睡眠不足以及不健康的飲食,如讓身體發炎的油脂、精緻的糖與澱粉,都會加速對粒線體的傷害。

因為當粒線體的數量和效能下降(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是造成胰島素阻抗的原因之一,當然就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疾病有關。超慢跑這個運動,最能增強粒線體、改善醣類、脂肪代謝,進而逆轉三高。

當粒線體的功能越強,就越能夠運用身體最源源不絕的能量來源:脂肪。

  • 超慢跑提升粒線體的質+量
  • 啟動粒線體修復力
  • 強化脂肪代謝力


人人知道每天運動30分鐘有助身體健康,然而現代人工作忙碌,沒有30分鐘怎麼辦?國外研究發現,其實只要增加「生活中的高強度間歇身體活動」,每次短短1、2分鐘,累積下來每天共4.5分鐘,就能降低31%癌症風險!

不認真運動也能抗癌!新研究:每天4.5分鐘就能降31%癌症風險!

一篇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JAMA Oncology)的研究,以英國生物樣本庫超過22000位民眾的資料為樣本進行研究,這些民眾會在手上戴著加速計算器,以判別他們有沒有進行「生活中的高強度間歇身體活動」(vigorous intermittent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y, VILPA)。

「生活中的高強度間歇身體活動」(VILPA)意指短時間且強烈的身體活動,像是為了趕公車而奔跑、抱小孩或提重物走50~100公尺、爬坡爬樓梯等,時間不長且做完會覺得心跳加速、呼吸變喘的行為。研究結果發現,只要每天進行短時間的VILPA,就能預防眾多癌症:

  • 每天共累積3.4分鐘VILPA,降低17%全體癌症風險
  • 每天共累積3.6分鐘VILPA,降低18%「和身體活動相關的癌症」風險。
  • 每天共累積4.5分鐘VILPA,降低31%「和身體活動相關的癌症」風險。
  • 和身體活動相關的癌症包括:肝癌、肺癌、腎臟癌、胃癌、子宮內膜癌、白血病、骨髓癌、大腸癌、頭頸癌、膀胱癌、乳癌、食道癌等。

澳洲雪梨大學身體活動、生活型態與人口健康教授,也是本研究作者Stamatakis表示,絕大多數中高齡者(在大多數國家超過 70~80%)並不常運動,或根本不運動。這項研究發現,最好的運動其實可以融入他們每周、每天的日常生活之中。此外,這也對本來就常規律運動的人來說提供了更多的運動選擇。

哈佛大學醫學教授、該研究作者之一I-Min Lee則表示,雖然這研究僅是一個開始,「但確定的是,體力活動確實可以降低癌症風險」,就算一個人一天只花不到5分鐘做運動,也比完全沒有運動有益。

運動時間短為何有效?教授:減少胰島素阻抗、慢性發炎

儘管這只是一份觀察性研究,研究人員只能證明少量的VILPA與降低癌症有關,並不代表運動可以直接降低癌症風險,不過Stamatakis說明,以往研究發現,VILPA能改善心肺能力,並減少胰島素阻抗、慢性發炎程度,而上述兩者皆是重要的罹癌因子,運動確實與降低癌症風險大有關係。

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石光中曾於《癌症新探》中分析,當發生胰島素阻抗,導致胰島素過量分泌時,胰島素除了與胰島素接受器結合以外,還很可能與另一個接受器「IGF-1」結合,進而刺激癌細胞增生、抑制癌細胞凋亡,增加罹癌風險。

另一方面,有胰島素阻抗的人,脂肪組織可能也較多,使得與癌症相關的發炎物質分泌增加,間接提升癌症風險,或讓癌症惡化。根據啓新診所衛教資料,若身體一直處於慢性發炎,會導致免疫力下降,使得未清除掉的廢物影響細胞分裂,製造出眾多「不正常增生」細胞,最後演變成癌症。


人的年齡不單單只是實際歲數,現在越來越在意「身體年齡」,美國就有研究發現,年輕一代衰老速度比預期快,1965年後出生的人,比1950到1954年出生的人,加速老化的可能性高出17%。醫師指出,現代人壓力大,慢性疾病提早發生,以及不健康飲食習慣,這些都會導致老化速度加快。跑步前,做事前暖身和伸展運動,康軒集團董事長李萬吉每天都早起跑步1個半小時,這樣的好習慣,從年輕維持到現在。

康軒集團董事長李萬吉:「平常都五點半左右起床,早上跑個十來公里,游泳游個兩三公里,假日就騎車,騎個一百公里左右,我一年到頭都在參加鐵人賽事,那我為了完成這個鐵人賽事,我就必須要系統化的訓練,所以我就養成這樣的習慣。」

私下熱愛運動的他,認為健康才是企業最重要的一環,甚至要員工也一起動起來。

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李萬吉:「比如說像夏天,我就會辦這個夏日熱血跑,那我們有在31天裡面跑300公里,我們有一個獎勵,那你也可以跑180公里,也有另外的獎勵,也可以跑120公里,也可以跑90公里,就每天可以跑3公里,可以跑4公里,也可以跑6公里,也可以跑10公里,那我們參加的人都好幾百人,甚至上千人。」儘管67歲,體力絲毫不輸年輕小伙子,李萬吉已經完成人生116場鐵人賽事,除了挑戰自我極限,也藉由繼續鍛鍊延緩老化。

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李萬吉:「比如像我的大學同學,我的初中同學、我的高中同學,當我們聚會的時候,這個看起來就是不是同齡的,那體能那完全也是不同檔次的,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上班族來跟我跑步,要贏我也沒有幾個,運動肯定是可以讓人延緩老化,而且可以讓體能維持在一個很不錯的狀態。」

隨著年紀增長,每個人身體與健康都會出現變化,適度運動是防止身體功能,衰退的有效方法之一。

研究指出每天進行3.5分鐘的劇烈活動可以降低罹癌風險。(示意圖/資料照)

每周運動有助身心健康。國外一項研究指出,每天進行3.5分鐘的劇烈活動中,就可以降低罹患癌症18%的風險,這些劇烈活動包含粗重家事、快步走路等。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澳洲雪梨大學查爾斯帕金斯中心教授指出,大多數中年人不常運動,這使得他們罹患癌症的風險增加。研究利用可穿戴設備的數據,來追蹤超過2萬2千名不進行運動的人,並進行約7年的健康紀錄,以監測癌症與日常活動的關係。

研究發現,與不進行劇烈活動的人相比,日常進行4到5分鐘劇烈活動就能有效降低罹癌風險。在約22000名平均62歲的不進行運動的受追蹤者中,在平均6.7年內新增2356例癌症病例;研究發現每天進行至少3.5分鐘左右的劇烈活動,癌症發病率降低18%,每天4.5分鐘更可以降低32%與體力活動有關的癌症風險。

與體力活動有關的癌症包含括肝癌、肺癌、腎癌、胃賁門癌、子宮內膜癌、骨髓性白血病、骨髓瘤、大腸直腸癌、頭頸癌、膀胱癌、乳癌、食道腺癌等;而所謂的「劇烈活動」包含做粗重家事、快步趕車、在超市搬運沉重的商品都算。

每周運動有助身心健康。國外一項研究指出,每天進行3.5分鐘的劇烈活動中,就可以降低罹患癌症18%的風險,這些劇烈活動包含粗重家事、快步走路等。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澳洲雪梨大學查爾斯帕金斯中心教授指出,大多數中年人不常運動,這使得他們罹患癌症的風險增加。研究利用可穿戴設備的數據,來追蹤超過2萬2千名不進行運動的人,並進行約7年的健康紀錄,以監測癌症與日常活動的關係。

研究發現,與不進行劇烈活動的人相比,日常進行4到5分鐘劇烈活動就能有效降低罹癌風險。在約22000名平均62歲的不進行運動的受追蹤者中,在平均6.7年內新增2356例癌症病例;研究發現每天進行至少3.5分鐘左右的劇烈活動,癌症發病率降低18%,每天4.5分鐘更可以降低32%與體力活動有關的癌症風險。

與體力活動有關的癌症包含括肝癌、肺癌、腎癌、胃賁門癌、子宮內膜癌、骨髓性白血病、骨髓瘤、大腸直腸癌、頭頸癌、膀胱癌、乳癌、食道腺癌等;而所謂的「劇烈活動」包含做粗重家事、快步趕車、在超市搬運沉重的商品都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