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 星期日

慢性發炎

編按:慢性發炎,被稱為「萬病之源」。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可能導致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關節炎、憂鬱症、過敏、異位性皮膚炎與阿茲海默症等多種疾病的發生。因此,想要預防上述疾病,如何從飲食著手,吃出抗發炎體質很重要!

人體的發炎調節賀爾蒙類花生酸,是由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 EFA)所製成。之所以名為必需脂肪酸,是因為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只能透過飲食獲取。其中最著名的兩種大家應該都聽過: Omega-6 和 Omega-3 。

Omega-6 和 Omega-3 的理想比例是 4:1 ,然而,現代西方飲食的比例卻接近 20:1 。這樣的比例對於平衡發炎相當不利,因為 Omega-6 食物通常具促炎作用; Omega-3 食物則通常有利於抗發炎。 Omega-3 與 Omega-6 的比例失衡,便可能引發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且無益於緩解倦怠。

現代人飲食 Omega-3 與 Omega-6 攝取比例失衡?

那麼,這樣的失衡狀況是怎麼發生的呢?

Omega-3 最佳的來源是油性魚類,這些魚類的體內含有生物活性最強的Omega-3脂肪酸,即花生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

自古以來,魚類一直是人類飲食的重要來源,尤其是對於生活在河邊或海邊的人們而言更是如此。然而,隨著工業革命、食物工業的發展,以及越來越多的人遷移到城市工作,新鮮魚類(尤其是油性魚類)的受歡迎程度逐漸下降,同時也越來越不容易取得;許多人從小吃的是冰箱裡的冷凍魚片或炸魚,而非新鮮鮪魚片或煙燻鯖魚。油性魚類是補充 Omega-3 好油脂的良好來源。freepik by lifeforstock

與此同時,我們的海洋也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汙染,使得魚類成為不受歡迎且不具永續性的食物來源。因此,人們開始尋找源自植物性的 Omega-3 ,包亞麻籽、奇亞籽、南瓜籽和海藻。這主意聽起來不錯,對吧?我們確實可以多吃植物性食物。唯一的問題是,這些植物性食物的 Omega-3 生物活性較低,進入人體之後,還需要多費一道工才能轉化為EPA和DHA。

不幸的是,人體原本就不擅長植物性 Omega-3 的轉化。尤其在你身陷職業倦怠的情況下,實在很難額外花費這樣的力氣。由此看來,直接食用那些不需要額外轉化的油性魚類,顯然是更好的選擇。

在自然界中,魚類天生以營養豐富的藻類為食,且會事先便在體內完成 EPA 和 DHA 的轉化。這就是為什麼油性魚類是 Omega-3 的良好來源。如果你真的很難每週吃足 3~4 次的油性魚類,或者你是素食主義者,那麼可能需要考慮額外的保健食品。

植物油不見得健康,這樣挑選、使用避免損害其營養成分

在人們減少食用優質 Omega-3 來源(包括植物性食物)的同時,現代西方飲食多以肉類、乳製品和加工食品為主,而這些食物普遍含有比例較高的 Omega-6 。

許多深受職業倦怠之苦的患者,其一日三餐往往過度依賴這類快速、方便、富含 Omega-6 的食物,因為他們太疲倦了,根本找不出時間靜下心來,好好烹飪每道餐點,甚至毫無心力替自己安排理想的膳食計畫。大家還記得吧?皮質醇會促使我們傾向選擇能最快提升血糖、高熱量的食物,而這些食物將促進發炎,進而提高倦怠感。

許多加工食品之所以含有大量 Omega-6 ,主要是因為食品加工業廣泛使用植物油。儘管植物油三個字乍聽之下很健康,因為人們往往直覺性地認為「植物」或「蔬菜」類的東西對身體很好。

然而事實上,大多數的液態脂肪(例如:從堅果和種子中提煉的油脂),經過加熱、加壓和化學處理後,可能會失去原有的營養成分,甚至轉變為對人體有害的促炎物質。

然而,以上所述並不是要大家完全避免食用植物油,而是以「經最少加工手續」的品項為主,例如:冷壓堅果油或種子油。且建議最好在烹調熄火後再使用(例如淋於完成的菜餚上),或做成冷盤用的沙拉醬,以免因加熱而損害其營養成分。

(本文節選自《職業倦怠食療聖經:英國權威營養師帶你聰明吃,從功能醫學視角修復情緒、終結過勞、滿血復活》,作者:瑞秋.菲爾波茲,為英國權威營養師、功能醫學暨心理健康專家,格致文化出版)





「發炎是一種身體免疫系統辨識,與移除對人體有害的外來刺激物的過程,也是身體的防禦機轉之一,透過這種反應可以開啟身體的修復進程。然而當這樣的發炎反應,變成一種緩慢,且持續長達數月或數年的情況時,稱為慢性發炎。」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鄭翔如:「未能清除的急性感染病原體、自體免疫疾病、長期接觸吸入一些身體無法分解的外來物、或是身體發炎誘導物累積過多,像是自由基分子、糖化終產物、尿酸結晶、氧化脂蛋白等,都是引起慢性發炎的可能原因。」

台南市立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鄭傑夫:「自體免疫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僵直性脊椎炎,這些疾病也都跟身體的異常發炎有關。那所以對於這些病友們,我通常也會建議在飲食上盡量多吃蔬菜水果,那魚也可以多吃,那相反的,像紅肉、加工肉類盡量少吃,也盡量避免甜食或者是含糖飲料,對於改善身體的發炎應該會有幫助。」

臺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曹彥博:「慢性發炎真的有可能是一個隱形的殺手,也會讓你不知不覺就會暴露到一些問題,比如說你可能會覺得容易疲倦,或者是有一些時候慢性發炎比較厲害,會覺得好像身體裡面好像覺得熱熱的。」根據國健署研究,代謝症候群患者會比一般人,增加6倍得到糖尿病風險、4倍高血壓的風險、3倍高血脂的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的風險。因此,改善慢性發炎對於代謝症候群患者是很重要的。事實上健康的生活型態,例如規律的運動和均衡的飲食,可以有效地減少身體的慢性發炎,進一步就能夠有效地預防這些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慢性病。


資深媒體人王瑞玲日前身體亮紅燈,因扁桃腺潰瘍宣布停工,甚至還住院治療,驚呼「差點讓我的生命只停留在56歲又10個月」,讓外界以為她病入膏肓,對此她也發文澄清,並透露現在的身體狀況,是因為口腔燙傷的意外,導致免疫系統失調。

王瑞玲澄清沒有臥病在床不能動彈,現在的她四肢靈活、能走能跳、能開車、能買菜、能做菜,只是步調沒像以前一樣,另外有人誤會她與陳文茜的病因一樣,王瑞玲說「我腦下垂體沒有低下、腎上腺沒有受到感染,就是一個口腔燙傷的意外,引發免疫系統失調、身體原本可以調控的機制當機」。


現代人生活繁忙,許多人經常出現疲勞、身體痠痛等症狀,若是找不出原因也千萬別輕忽,有醫師就提醒,恐是身體正在慢性發炎的警訊,並列出3種容易造成慢性發炎的食物,並點名「這一項」經常被忽略。減重專科醫師魏士航透過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慢性發炎是許多疾病的推手,當身體長期處在該狀態下,恐引發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等疾病,不可輕忽。

魏士航點名3種容易造成慢性發炎的食物,第一就是含糖飲品,由於高糖會促使人體代謝產生異常,進而讓組織分泌出更多發炎因子;第二則是酒精,原因是酒精會引發腸漏症,進而讓脂多醣穿透腸道,進到身體循環當中,最終引發慢性發炎的狀況。

魏士航提醒,最後一項食物最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加工紅肉,包括常見的香腸、火腿等,因這類型食物含有很多添加劑及化學物質,很容易引發慢性發炎,不得不慎。


慢性發炎是許多疾病的根源。醫師李建璋表示,哈佛大學曾進行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最後歸納出5款發炎地雷食物,包括油炸食物、精緻的穀類、含糖飲料、豬油,以及加工肉品,都是體內發炎物質的原料,經常食用會增加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風險。

台大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醫師李建璋,在一健康節目中表示,現代人主要死因如癌症、心血管疾病、中風等,實際上均與慢性發炎密切相關。一項哈佛大學的大規模研究發現,當體內發炎物質較多時,罹患上述3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而發炎物質又跟攝入食物有相關性。他表示,哈佛大學曾進行一項為期20年的研究、共計10多萬名護理師參與,除了每天記錄飲食內容外,每月還得抽血寄回哈佛,執行過程非常嚴謹。「因為癌症生長需要10~15年的時間,因此,若無長期追蹤,其實很難論斷其因果關係。」

他表示,該研究主要針對身體發炎的細胞激素與C反應蛋白,分析它們與飲食間的關聯性,最後發現5大地雷食物易造成身體的發炎反應。第一為油炸食物,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像是採用豬油等動物性油脂去炸食物,即為超強發炎物質,因此應減少食用薯條、炸雞等。

第二為精緻穀類,例如米飯、麵、蛋糕、麵包等。第三為含糖飲料。第四為前述的豬油,其發炎指數非常高。第五為加工肉品,包含火腿、香腸、培根、雞塊等。

李建璋表示,上述這些食物都是以飽和脂肪酸為主,可成為體內發炎物質的原料,進而造成發炎反應。而魚類的油脂則多為不飽和脂肪酸,較不會形成發炎物質。




根據國健署研究,代謝症候群患者會比一般人,增加6倍得到糖尿病風險、4倍高血壓的風險、3倍高血脂的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的風險。因此,改善慢性發炎對於代謝症候群患者是很重要的。事實上健康的生活型態,例如規律的運動和均衡的飲食,可以有效地減少身體的慢性發炎,進一步就能夠有效地預防這些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慢性病。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發炎是一種身體免疫系統辨識,與移除對人體有害的外來刺激物的過程,也是身體的防禦機轉之一,透過這種反應可以開啟身體的修復進程。然而當這樣的發炎反應,變成一種緩慢,且持續長達數月或數年的情況時,稱為慢性發炎。」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鄭翔如:「未能清除的急性感染病原體、自體免疫疾病、長期接觸吸入一些身體無法分解的外來物、或是身體發炎誘導物累積過多,像是自由基分子、糖化終產物、尿酸結晶、氧化脂蛋白等,都是引起慢性發炎的可能原因。」

台南市立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鄭傑夫:「自體免疫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僵直性脊椎炎,這些疾病也都跟身體的異常發炎有關。那所以對於這些病友們,我通常也會建議在飲食上盡量多吃蔬菜水果,那魚也可以多吃,那相反的,像紅肉、加工肉類盡量少吃,也盡量避免甜食或者是含糖飲料,對於改善身體的發炎應該會有幫助。」

臺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曹彥博:「慢性發炎真的有可能是一個隱形的殺手,也會讓你不知不覺就會暴露到一些問題,比如說你可能會覺得容易疲倦,或者是有一些時候慢性發炎比較厲害,會覺得好像身體裡面好像覺得熱熱的。」

腹部肥胖!易導致全身性發炎反應勿輕忽!竹山秀傳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蕭育芬:「那但是其實發炎反應呢,在我們身體裡面是有很重要的保護的功能,它是我們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它可以保護我們身體免於一些細菌病毒的入侵,並且呢它可以保護我們一些的損傷,像是它可以避免細菌病毒入侵我們身體。」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王維理:「在代謝症候群中,慢性發炎常常是由肥胖所引起的,尤其是腹部肥胖,導致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另外代謝症候群患者常見的異常脂質代謝,會直接造成心血管健康的負面影響,而慢性發炎更進一步透過促進血管壁的發炎反應,增加了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

注意!身體慢性發炎,醫師:「慢性病潛在因素!」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慢性發炎和急性發炎不同,慢性發炎是一種強度較低,而且持續時間較長的發炎狀態,由於它的症狀不像急性發炎那樣明顯,常使慢性發炎在傷害人體健康時,不被人所察覺,成為許多慢性病發展的潛在因素。慢性發炎常會進一步導致胰島素阻抗性的發生,干擾胰島素的正常作用,使得身體不能夠,有效利用胰島素來降低血糖,近年來的研究也顯示,慢性發炎與代謝症候群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

臺北榮總感染科主任/教授林邑璁:「急性發炎最常見的原因還是感染,也就是身體有無病原菌的感染,感染可以是細菌可以是病毒或是黴菌,不同的病原菌表現會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不同部位的感染導致的發炎,也會有該部位特別的表現,例如肺部發炎就以呼吸道症狀為主,泌尿道的發炎就以泌尿道的症狀為主,還有一種是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就是發燒發冷食慾低下虛弱無力等,一旦發炎導致食慾低下身體虛弱無力,就算沒有發燒,這都要進一步檢查。」避免攝取發炎性食物,醫:「維持運動、充足睡眠!」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鄭翔如:「當身體容易出現關節疼痛、肌肉疼痛、長期疲倦感、失眠、憂慮或焦慮的情緒、腸胃不適的情況、莫名的體重增加或減輕、反覆感染等,都可能是在提醒我們注意身體是否有慢性發炎。」

醫師建議健康生活,均衡飲食,也要避免發炎性食物,像是油炸品、紅肉、甜食等,維持運動習慣與充足睡眠,就可降低身體發炎反應。




 現代人生活繁忙,許多人經常出現疲勞、身體痠痛等症狀,若是找不出原因也千萬別輕忽,有醫師就提醒,恐是身體正在慢性發炎的警訊,並列出3種容易造成慢性發炎的食物,並點名「這一項」經常被忽略。減重專科醫師魏士航透過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慢性發炎是許多疾病的推手,當身體長期處在該狀態下,恐引發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等疾病,不可輕忽。

魏士航點名3種容易造成慢性發炎的食物,第一就是含糖飲品,由於高糖會促使人體代謝產生異常,進而讓組織分泌出更多發炎因子;第二則是酒精,原因是酒精會引發腸漏症,進而讓脂多醣穿透腸道,進到身體循環當中,最終引發慢性發炎的狀況。

魏士航提醒,最後一項食物最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加工紅肉,包括常見的香腸、火腿等,因這類型食物含有很多添加劑及化學物質,很容易引發慢性發炎,不得不慎。


「慢性發炎」聽起來或許有點抽象,但包含高血脂症、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這些常見疾病其實都和慢性發炎有關!韓國中醫師金智賢(김지현,音譯)建議,從日常飲食中精選5種食材,能夠有效預防慢性發炎帶來的傷害。

發炎是人體防禦機制 慢性化則會成為「暗殺者」

發炎是人體的防禦機制,當人體面對外界有害物質入侵、或者組織受損,就會引發急性的發炎反應。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黃美花就曾經解釋:「在急性炎症反映期間,細胞和分子相互作用可以有效減少即將發生的損傷或感染。這種緩解過程有助於恢復細胞穩定和消除急性炎症。」但不受控制的急性炎症可能變成慢性炎症,並且導致多種相關的疾病。

「慢性的發炎反應在血液循環的助長下,可能在人體的各個部位引發問題。」金醫師解釋,慢性發炎又被叫做「人體內的暗殺者」,儘管不會有明顯症狀,卻會直接、間接誘發各種疾病,尤其與糖尿病有高度相關,發炎數值越高、越有罹糖尿病的風險,其中「CRP數值」更可以作為預測糖尿病的重要因子。所謂CRP(C-Reactive Protein)又被稱為「C反應蛋白」,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許伯爵解釋,它是一種蛋白質成分,當身體處於發炎時濃度會快速升高,因此在臨床上被用來當作評估病人身體發炎狀況的客觀指標。

引發慢性發炎危險因子如肥胖、體重過高、腸道內環境不佳、睡眠不足、長期性的壓力及老化等,飲食方面,糖分、果糖及紅肉等也可能導致慢性發炎。「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免疫機能也會下降,慢性發炎風險會跟著增加。」金醫師表示,在減少酒精、加工食品等食品的同時,攝取正確的食材,也是能夠有效減少慢性發炎機率的方法之一。

減少慢性發炎食材1:番茄

蕃茄中富含能抑制活性氧的成分,其中番茄紅素 (Lycopene)更是特有的代表性抗發炎物質,能抑制體內導致老化的活性氧, 幫助預防乳癌、攝護腺癌及消化器官方面癌症,還可以減少體內壞膽固醇堆積,甚至有降血壓效果,能夠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韓國中醫師金素興(김소형,音譯)說,番茄中也富含鐵質、磷、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等營養素,幫助從疲勞中恢復、提升免疫力。

由於加熱能夠幫助釋放番茄紅素,金智賢醫師建議番茄煮熟後再吃,才能夠增加它抗發炎的效果。「由於茄紅素的成分多集中在果皮,因此比起大顆的番茄,同樣份量的小顆品種實際上含有的茄紅素也會比較多。」在挑選方面,金素興醫師建議選聖女番茄等顆粒較小的品種:「在採收時,大顆番茄通常是在紅之前就採摘;相反的,小顆的則是在熟透後才採集,這也導致了營養含量的差別。」

減少慢性發炎食材2:蒜頭

「大蒜之所以會有強烈的氣味,是因為其中的大蒜素(Allicin),這種物質具有強力的抗菌、殺菌效果,而抗菌本身也與抗發炎的效果相關。」金智賢醫師解釋,蒜頭還可以幫助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也有助胰島素分泌,尤其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不錯的食材。

金素興醫師建議,只要在煮飯時把米與蒜頭充分混合一起煮,就能做出營養美味的「蒜頭飯」,想要特別一點也能把蒜頭和牛奶一起打成「蒜頭牛奶」,過程中可以加入蜂蜜調味。

減少慢性發炎食材3:鮭魚

海鮮通常具有較高的蛋白質含量,其中金智賢醫師更推薦富含Omega3脂肪酸、EPA、DHA的鮭魚:「這些成分可以有效減少人體的發炎反應,並且降低心臟疾病、癌症、免疫系統相關疾病的風險。」

減少慢性發炎食材4:豆類

金智賢醫師表示,豆類含有的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s),也是具有抗氧化效果,能夠幫助減少發炎反應的物質:「大豆異黃酮一種天然植物性雌激素,能夠預防包含憂鬱症、癌症、骨質疏鬆、高血壓與動脈硬化的疾病。」同時,豆類也含有Omega3脂肪酸,尤其豆腐更是金智賢醫師推薦絕對不能錯過的日常食材。

減少慢性發炎食材5:杏仁

杏仁的抗發炎效果與海鮮類似,除了同樣富含Omega3脂肪酸,還有大量的維生素E。在抗氧化、延緩細胞老化及加速傷口癒合的同時,金智賢醫師表示,這種物質能夠幫助讓關節更順暢地運作,尤其是對於像是類風溼性關節炎造成的關節和皮膚結締組織發炎退化,維生素E能降低發炎反應、減緩僵硬,在發炎前期就達到預防惡化的效果。



【早安健康/吳文哲報導】說到慢性發炎,可說是現代人健康最大的敵人,但許多人或許不知道,其實從皮膚就可以觀察慢性發炎的嚴重性,甚至是判斷免疫力的好壞。由於布滿微血管,同時又是防禦病毒的第一線,韓國家醫科醫師朴民秀(박민수,音譯)建議民眾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自己的皮膚狀況,若是經常出現水腫、起疹子等症狀,就應該特別注意。

皮膚是身體第一道防線 更能幫助觀察血管狀態

「發炎可分為急性發炎與慢性發炎。」朴醫師解釋,急性發炎通常是指人體受到外界衝擊,引發防禦、保護的反應,而慢性發炎則是源自於內部,對於人體的傷害則是漸進式的:「當發炎反應沒有消失,而是慢性化在體內持續進行,就會導致血管、免疫力與賀爾蒙平衡受到影響。」此外,由於慢性發炎在消除之前,每分每秒都會對身體產生影響,連帶也會導致免疫細胞負擔,甚至造成免疫力下降。那麼慢性發炎與皮膚又有什麼關係?除了皮膚本身是對抗外部感染的第一防線,朴醫師表示,皮膚有大量的微血管:「慢性發炎的檢驗方式之一就是血液檢查,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隨時到醫院進行檢查,所以注意皮膚狀況就會是相對實用且重要的方法。」

腋下腫脹、靜脈曲張 這些都是慢性發炎癥兆

腋下或胯下常出現腫脹嗎?這些就可能是慢性發炎的徵兆。「有些人若是觸摸耳朵或下巴下方,會感覺到有腫脹,通常就是慢性發炎,導致淋巴結腫脹。」朴醫師解釋,而腋下或胯下也出現腫脹,就代表慢性發炎加劇,造成淋巴循環系統的負擔。

另外,若是眼睛下方或腿部經常出現水腫,也同樣是慢性發炎可能出現的跡象。

「臉上出現痘痘則是因為發炎反應影響到賀爾蒙分泌,有的人會起疹子,則有可能是腸道內的微生物平衡被打破,導致血管出現發炎反應。」

朴醫師補充,像是濕疹、乾癬也不是好消息:「如果是出現會感覺到癢的皮膚炎,也必須要懷疑是不是慢性發炎,儘管不能夠治本,為了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品質,還是會建議塗抹類固醇軟膏,或者服用抗組織胺藥來抑制。」

此外,持續性的慢性發炎,會導致皮膚的膠原蛋白減少、皮膚變薄、保水能力下降,進而讓皮膚變得更容易乾燥。

就連常見的下肢靜脈曲張,其實也可能是因為慢性發炎,導致血液循環變差、老廢物質無法順利排出;而在靜脈曲張出現前,也可能會先出現壓迫感、疼痛等。「有些人手腳冰冷,卻會感覺到身體有灼熱感。」朴醫師解釋,這是因為慢性發炎導致血液循環不佳,尤其是心血管與表面皮膚的循環變差,讓身體溫度與表層的體溫出現落差:「這種症狀尤其容易出現在更年期女性身上。」

遠離慢性發炎 醫推「333法則」若是想要擺脫慢性發炎的威脅,朴醫師建議可以遵守「333法則」,也就是注意3大營養素比例、養成每周3次運動習慣、以及每天至少投資3分鐘練習放鬆。

1. 調整3大營養素的比例

隨著年齡增長,三大營養素的比例應盡量接近「4:4:2」,同時碳水化合物也應該選擇燕麥片、糙米、全麥等類型;脂肪則應該要以Omega3及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同時,顏色豐富的蔬果攝取與充足的水分,也是必須注意的重點。

2. 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

養成「一週運動至少3次,每次至少持續30分鐘且必須達到流汗程度」的習慣,如此一來才能幫助將發炎物質排出體外。也曾有研究指出,運動時身體會分泌幫助抗發炎的激素,有助於改善慢性發炎的狀況。

3. 每天投資3分鐘在3件事情上

朴醫師說明,每天練習「鼻子吸氣、嘴巴吐氣」3分鐘,身體能夠更有效地過濾會引起發炎的病毒與懸浮微粒;每天練習「放空」3分鐘,也能緩和會引起慢性發炎的煩惱與壓力;而「吃飯速度放慢3分鐘」,本身就能減少腸胃50%的負擔。


糖尿病每天需測血糖、高血壓要吃降血壓藥、心血管疾病每天要吃抗凝血劑……很多人得了慢性病唉聲嘆氣,認為生活不自由了。健康醫療觀念走在前端的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認為生病其實是一種祝福,為什麼?

旅居美國的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為新書《更新粒線體,根治慢性病》返台,特別接受《康健》專訪,帶領讀者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慢性病:

有小毛病的人可能活得比較久,因為他們會留意身體狀況;猝死的常常是平時健康的人,因為他們容易輕忽身體的異狀。有句話說「帶病延壽」,就是這個道理。

人為什麼會生病?因為吃錯了、做錯了

人們所求不外乎衣食無虞、健康快樂,如果得了需長期控制的慢性病,通常會不快樂,覺得自己被疾病綁住了。然而,人為什麼會生病?只有一個答案,就是做錯事。

做錯事可以分為主動及被動。像有人一天1杯手搖杯,喝到高血糖都快糖尿病了,有人晚上抱著手機不放,眼睛盯著手機看,都快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這是主動做錯事;但有時候是別人做錯了事,卻是你付出代價,黑心食品即是最好的例子,廠商生產黑心食品,危害吃下肚的消費者,這是被動做錯事。

大家要從日常生活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哪裡做錯、哪裡做對,要學乖,不要亂吃,有些人就是不願學乖,就是愛吃啊、就是愛喝酒啊、就是要亂搞啊……最後就走上死亡這條路,或是臥床死不掉、很痛苦。人可以經由學習矯正錯誤,但很多人生病後,醫師告訴他正確的觀念,或是看了書知道怎麼做,但還是不行動,比如糖尿病患明知應控制澱粉攝取,卻依然每餐吃一大碗米飯,知道但做不到,神仙也救不了他!

現在那麼多人承受病痛之苦,其實就是因為:第一,他們不學習,對疾病的成因漠不關心。第二,他們不自制,明知故犯,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慾望跟嘴巴。當人體運作違反大自然的定律,就會生病。總的來說,生病就是生理、心靈出了問題,做錯事都要付出代價,無論主動還是被動,最後都由身體承擔後果。


抗發炎怎麼做?6個方法抗炎減壓

針對不同族群該如何減少發炎?劉博仁醫師建議6個方法:

  • 菸酒族應戒掉菸酒:不要說繼續抽菸、喝酒,然後請醫師開保健食品消掉發炎,這是緣木求魚,還是要把壞習慣改掉。
  • 久坐族應少坐多動:盡量喝水,多喝水就會想上廁所,可以利尿繼而排毒;自然而然起來活動,乳酸也能排得更快。
  • 適當運動習慣:不是一定要強度很大的運動,而是比如一週五天超慢跑、快走等,一天走個五、六千步,一週三天簡單核心肌群訓練 ,就可以增加活動量,達到運動帶來的正面效果。
  • 多吃各色蔬菜:要抗衰老,腸道先不老。蔬菜要占吃下的一半份量,在地、各種不同顏色的蔬菜多吃,纖維量增加,腸道蠕動讓排便會快,減少毒素刺激腸黏膜,降低很多毒素吸收,尤其是花椰菜,或是十字花科蔬菜,可以有效排毒。
  • 早點睡覺:雖然很多人晚上是自己想獨處、開心時間,但是久而久之會欠睡眠債。劉醫師說自己的父親已經95歲了,自律的生活非常棒,晚上10點多就睡覺,早上起來喝水、吃保健食品、活動。
  • 心靈層面排毒:台灣憂鬱症的盛行率是很高的,找身心科醫師求助很好,而有一個很好的社交網路給你支持也是很好的方法,有些朋友會試著給你一些很好的建議,幫助釋放心靈負能量。至於有些一直跟你談壞的事情,這種「就遠離他吧…(電話)掛掉就好,不要再講下去了。」




生病是祝福也是獎賞,把壞牌打成好牌

從宗教角度來講,人會生病,是上帝為了讓我們警醒,什麼意思?就是你看到有人做錯而得到生病這個後果,你會知道「我不要跟他一樣,我不能亂吃亂喝,我要盡量保持正確的飲食、正確的運動、正確的作息,不要吃進太多的毒素。」

上帝讓人生病,就是要你改變,這就是生病的目的。

「生病是一種祝福」這句話我講了至少20年,有人說生病很痛苦,我怎麼會說是祝福?如果你在生病的過程中,搞清楚了你為什麼生病,是因為吃到黑心食品?還是喜歡亂吃亂喝?還是因為熬夜?然後你去逆轉它,你會學到很多,甚至你的健康會大幅改善,你這輩子會活得更好,這不就是得到很大的祝福嗎?

我自己對「生病是一種祝福」深有體會,以前我深受牙周病之苦,牙醫沒有積極治療,還跟我說,牙周病不會好,一輩子就是這樣,最後就是要拔牙齒。我不信,等到我拔掉幾顆嚴重牙周病的牙齒後,我痛下決心整頓其他輕微牙周病的牙齒。

我不懂牙科,但我努力學習,去了解牙周病所有的治療和預防方式,我接受雷射手術、植牙、矯正,現在沒有牙周病了,而且最近這一、兩年,每次看牙醫的時候都會被稱讚「牙齒怎麼這麼乾淨、這麼好,牙齦怎麼這麼漂亮、這麼堅固!」以前我都被牙醫罵,現在都被牙醫當作模範生。

對有些人而言,生病不但是一種祝福,還是一種獎賞,對我來說就是如此,現在我變成半個牙周病專家了,生病對我來說,是祝福也是獎賞。

所以大家不要怕生病,尤其不要怕得了慢性病,趕快做對的事,壞牌也能打成好牌。

吃錯、睡錯、呼吸錯,讓粒線體出了問題引發慢病

多年來我寫書的目的,從2007年第一本著作《吃錯了,當然會生病》,到之後的《吃對了,永遠都健康》、《怎麼吃,也毒不了我》、《啟動身體的抗老系統》等等,所有的書都是要告訴大家如何把壞牌打成好牌,事情做對了自然能夠獲得健康。

這次我要告訴大家最新的觀念,就是認識粒線體。這次我為了撰寫新書,精讀了至少500篇國際期刊論文,挖到了很多寶藏,也在臨床上得到完全印證。寫這本書《更新粒線體,根治慢性病》對我自己的教育很大,把我往未來推進了30年。

總的來說,粒線體是一個「大一統」理論,原來我們身體所有的毛病,包括慢性病及癌症,都是粒線體出了問題,大部分的慢性病或癌症在被診斷出來的10年前,其實已經開始出現粒線體的功能障礙,而粒線體為什麼出問題,就是因為我們吃錯了、睡錯了、呼吸錯了等等,導致粒線體自我傷害。

改善生活8大元素,更新粒線體少生病、甚至根治慢病

所幸粒線體可以修復、更新,只要生活中的8大元素:飲食、作息、運動、毒素、壓力、陽光、空氣、水,都符合大自然規律,粒線體就會健康,也能降低罹患各種疾病的機會,甚至根治慢性病。

書中提到的更新粒線體的理論及方法,我不只用在病人身上,也用在自己身上,這是一個自我教育、自我推進、自我印證的過程。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我,嘗試粒線體療法半年,空腹血糖已從110降到71,我想就是因為受損的粒線體被修復了,所以關閉了我的糖尿病基因。另一個讓我驚喜的收穫是,我的過敏基因也關閉了,我原本對貓狗毛屑非常過敏,但現在可以和狗同處一室,甚至清掃狗毛時都不會打噴嚏,太開心了。

生病其實是一種祝福,謹守本分,帶病也能延壽;但如果生病你不管它,照樣亂吃亂喝後來死掉,那就白白走這一遭了。

沒有留言: